高手临帖感言

合集下载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是中国书法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临帖可以学习书法家的笔法、字形、章法等技巧,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以下是我对临帖的一些体会和感慨:
1. 临帖需要耐心和专注力:临帖需要仔细盯着书法家的笔画、字形和章法,一点点地模仿,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有很好的耐心和专注力。

2. 学会观察和思考:在临帖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观察书法家的笔画、结构和章法,思考其中的技巧和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书法中。

3. 临帖不能一味地模仿:临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因此不能一味地模仿,而应该不断地尝试创新和突破,将学到的技巧和经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中。

4. 临帖要有不同的心态:临帖时,有时需要平静自信,有时需要紧张有劲,因为不同的情绪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技巧。

5. 临帖需注重细节:临帖时,需要注意细节,如书法家的用笔、笔画的精度和流畅度等,这些细节的把握可以帮助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临帖是中国书法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临帖可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增强技巧和表现力。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体会和感慨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临帖可以加深对书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书法水平。

以下是我的一些临帖体会和感慨: 1. 临帖要有耐心。

临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有时候会遇到不满意的作品,但是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不断练习才能提高。

2. 临帖要注重细节。

临帖的时候,需要注重细节,比如笔画的粗细、字形的大小、字的间架结构等等。

只有把握好细节,才能写出更好的书法作品。

3. 临帖要结合实际。

临帖不仅是照着字帖写,还需要结合实际。

比如,在临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特点,将这些特点应用到实际的书写中,可以提高书写水平。

4. 临帖要不断创新。

临帖不仅仅是照着字帖写,还需要不断创新。

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书法作品,或者尝试不同的书写风格和笔画特点,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5. 临帖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临帖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也不要因为一次成功而骄傲。

要始终保持谦虚和勤奋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临帖可以加深对书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书法水平。

但是,临帖也需要有耐心、注重细节、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书谱 临帖心得

书谱 临帖心得

书谱临帖心得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著的一篇有关书法学习的理论文章,其中涵盖了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心得。

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到了临帖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临帖的一些看法和心得。

孙过庭认为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和关键。

他指出,通过临帖可以掌握古人的用笔方法和结构规律,从而为自己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认为,初学书法者应该从基本点画开始,逐渐掌握每个字的形态和神韵,进而理解整个篇章的布局和气息。

孙过庭强调了选择好的范本的重要性。

他认为,选择优秀的范本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书法的精髓和韵味。

同时,他还建议学习者要认真研究范本,从用笔、结构、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领悟。

在临帖的过程中,孙过庭强调要注重笔法、字形和气息的把握。

他认为,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要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和力度;字形是书法的骨架,要注重字形的准确性和美感;气息是书法的神韵,要通过气息的调节来表现出书法的韵味和情感。

此外,孙过庭还提到了一些临帖的技巧和方法。

他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范本进行整体观察和局部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范本的精髓和特点。

同时,他还建议学习者要注重实践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书谱》中的临帖心得是孙过庭对书法学习的独到见解和体会,对于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这些心得,
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书法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临帖体会和创作感言

临帖体会和创作感言

临帖体会和创作感言李尊武己丑春,我在每日临帖之后,常随意拣古人诗作书写,试图把训练的技法在书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十年前,我曾说过追求创作中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基于反对写字时装腔作势,这对理解掌握古人艺术技巧很有好处。

回首这十年书法学习的痕迹,我又感到,做作不好,但情感的自然流露如果没有了必要的克制,也很难保证作品的严肃性,因为艺术创作一定要遵循规则的,否则只能等同于毛笔字,毛笔字绝非艺术。

今年春有幸向张旭光先生请教关于临帖与创作问题,张先生讲得很透彻,他说创作是对临摹的写意性应用。

由此我想创作时情感的流露要自然,同时技法的应用也应自然,总之要流露情感和书法艺术特有的技巧。

在平日创作中,心情大都是平静的,内心是偶尔波澜,此时创作虽不一定产生精品,但写出成功之作的概率是极高的。

我感觉这类创作是意在笔后的,写时心中只是静,没有刻意安排展示技法,但诗作的意境会对书写者潜意识产生暗示,那么书写时腕、笔微妙的变化就出现了,书写完成后,发觉作品与诗作还能比较和调,因为最早古人的诗是唱的,是有谱的,绝不是现在躺在书本中呆板的方块字。

那么伟大的书法家就应该是演奏家兼作曲家,就像历史上的大家,而一般的书法家能成为演奏家就很不易了,就如朗朗、理查德克莱德曼。

书法精品的创作不是轻意能实现的,有时要伴随着偶然性。

虽然作品由书写者完成,但绝不都是书法家个人完成的,像《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这些作品都有其他的参与者,主创者是书法家,但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参与是不会产生这样伟大的作品的,因为他们写了许多作品,只有这一件最能震撼人的心灵,它的能量经久不息,这样作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偶然使它的创作成为可能。

读临古代经典作品,可通其神理;吟诵古今诗词佳语,可触发书写的兴致;临摹与致用,是前进还是回归,我不知道,我只明白这是我真实的人生过程。

谈临帖

谈临帖

谈临帖临帖是书法家终生的必修课。

一个人一旦有了一点名声,或者自认为形成了风格以后就不临帖了,那就说明他开始游离于书法家园之外,他的书法之路已走到了尽头,迎接他的将是停滞甚至倒退。

我从在美院就读书法专业以来,到今天已经有41年了,临帖还是一直坚持着,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绩,但自己感到经常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

书法空谈创新是创不出新的,历代的书法经典中包含着许多新的信息,中国的艺术只有好与坏之分,文与野之分,精与粗之分,这与新旧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比如我们今天看王羲之的作品,谁也不会觉得这是旧的不好的。

只有树立了这样一种观念,我们才会经常性地不断地去与历代的书法经典打交道,也只有在经常性地与经典打交道并虚心向它学习,我们才会理解这些书法经典的价值。

关于临帖,我下面谈几点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

一、临帖就要临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

现在有一部分人临帖选的都是不值得去临的作品,比如一些近现代的不成熟的作品,或者是古代的非经典的作品,临帖要找准目标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经典。

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

所以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榜样要越高、越完美越好,一入手就要临最好的帖,一开始取法就要取好,这是学书法避免走弯路的很重要的前提。

我的几位老师,现在都已过世,他们的青年时代正处在清末所谓的碑学大盛时期,受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影响,特别是康有为,他提倡学书要学魏碑,他认为碑比帖好,魏碑比唐碑好,尊魏卑唐。

康有为的观点,使中国书法在进入一个本来应该振作,应该上一层楼的时候走错了方向。

我把康有为比喻为一个医术并不高明的医生,他看出了晚清书法发展中存在的毛病,但却开错了方,下错了药。

又把“馆阁体”作为对立面来批判,这也毫无道理,“馆阁体”是抄写文件用的,本来就同书法风马牛不相及,批判它是无的放矢,不仅无益书法的健康发展,还把近现代的书法学术思想搞得一团乱麻。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魏碑不好,魏碑中有好的,但大量的是不好的,特别是康有为说最好的那部分,其实多数是最差的。

临帖感悟片语

临帖感悟片语

临帖感悟片语 文 杜 胜 苏
造 妙 构 ,



量 悯 一 。 妙

始 入

初学 书法 者 ,不外乎 临习古 人法帖 , 深 入古人 的碑帖 ,方可得其精 妙的笔 法与结字
“ 心识其
选帖临习 ,
在老 师的指{ 与 自 己的 性 “ 面对 古人1
音 示 着 自 己的 审 美情 应确 定 自己的审美倾
善 质

掌 握其 所 临 帖之 笔 法 的基 础 上 ,应
于 从 的
里 面 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须 大量 临习 ,以求 其 精 熟之 度 ,方 可 “ 心 不 厌 精 }不 忘熟 ” ,继而 达 到 “ 穷 变 态 于 毫 端 无间 , t 5 手 ,忘 怀


在 经历 了实 临之 后 ,方 可按 照所 临碑
帖的风 格基调 ,进行简单 诗句创 作与汉字组 合 即碑帖上 固有 的字 ,应按照其 字形进行 书写 , “ 作品 中应该 有经典之笔 ( 字) ”。
是指在 “ 实 临”的基础上 既有
1 至毛 , 又 注入了 自身的理解与
平添了 自己的 情 感与思想 。 “ 字如 其
恬 磊 叉 .
系 孟
乏 治 欲 因革 之 奈 革 一 工一
收 意
圣 簧 欺齑 吾 的 然戒
主 压 右 。 , 八 . :
. 陇
朋 同 棚 习 含 马
二I 看 戒 毒 良 囊
珥 伏 礴 渐
凤 与 服 使 迫 灰l
一 ,
鹬 狻
人越 采 绒 孓
香啊 1 ‘ 二 一

《琴赋》临帖心得

《琴赋》临帖心得

《琴赋》临帖心得
作者:马郁茜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3期
《琴赋》临帖心得
今日,硬笔临习文征明74岁小楷作品《琴赋》有感。

此帖为文征明成熟时期小楷精品,法度严谨纯熟,结体稳健,善于留白。

我在临习时着重对字形结构解读与内化。

临习前先读帖,解读字形的向背关系,笔画的松紧避让关系,同时读懂文章内容。

开始临帖时,我选择看手机图片的方式临习,可以把字调整到合适的大小,近距离临习,另一方面也方便对个别字放大解读。

此帖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字,初临时感觉并无很大区别,但细细比对,在结体与用笔上都有微妙变化。

这要求我们在临帖时于统一中求变化,在临习中细细品味反复推敲。

临王羲之行书感言

临王羲之行书感言

临王羲之行书感言写此帖时纸太大,趴着写,倒有一种规规矩矩的感觉,工整严密,绵里藏针,自知有些笔画不到位,有时墨用得太重,有时太轻,把握那个度一定功夫才行。

为什么说是天下第一行书,顾名思义,行云流水,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而写完之后会不断地回味写的过程,就跟流水一样虽然已经流走,但它在你心里留下的痕迹却难以磨灭。

犹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就是书法内化于心后的独特感受。

我相信随着练习时间推移,就能真正做到心外无物,雁过留痕,风过留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也即做到了心外无法。

游乎法度之外,从容逍遥之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我岿然不动。

此帖是我写过的线条集中较细密的字。

此篇关键还在内容,文章只有心思缜密,富有才情的人才写得出,确实不负盛名。

而我穿着白袜子踩在纸上,陶醉于墨水和纸张的氤氲中。

白纸黑字,无中生有,白往黑归,黑白相间,感受纯白的思想寄托于深黑的文字,何乐而不为?虽说是行书,也有草书的痕迹,在连贯中排鹤行云,如同的优秀的将帅排兵布阵,外人看似丈二和尚其实内部井井有序。

而所有学习此文的读者若有机会临写此帖,当会有更多文学和美学上的感悟。

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了才能知道事物的价值所在,也只有实践才能带领我们认识更深刻曼妙的世界。

例如“崇山”二字若是后来添上去的,则确实有高山耸立横挡在前之感,若是艺术的有意为之,也很形象地把山给立了起来,确有意趣盎然之美。

而“清流激湍”也能让人联想到水流的清澈和流动感,其激情暗藏并保留在这几个隽永渗深的墨漬里。

像是“痛”字夜线条横溢,造成伤痕累累的错觉,好像真的痛到了极点。

“死”“随”的写法俏皮可爱,死得又曲又直,对死像是玩世不恭的态度。

“随”字点可有可无,确实是文不加点了。

“老”字写得年轻,“不”字拒绝得干脆,斩钉截铁,“人”字写得倏长,彰显着可贵的人文价值。

写久了字仿佛一个活泼的精灵跳出来在我耳边说:“你可要好好完成我们啊,衣服穿得漂不漂亮全靠你啦!”每个字都以它独特的魅力,不背离原意甚至超越意愿同时体现着主人相应的爽朗性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手临帖感言余斋临池录(提俊丰)临池之道,在得笔。

得笔者,乃笔之轻重、疾徐、绞转、折挫之谓也。

笔之不得,则徒描其形也。

临帖者,临铁也。

若今日课字,翌日或数日便还于字帖,则难近道也。

其必若儿时,于群人中,纵见背影,亦一眼便识己母。

盖因其步态、神形铁之在心也。

临帖者,练眼也。

若点画之俯仰、向背、粗细、长短,不能触之于目,行诸于手,则废纸三千,亦难走进其半步也。

临帖之精微,需毫发无遗恨,字字逼肖古人;临帖之写意,贵能得其旨趣,形不类而神相通。

书家当兼备二者,方能变通。

临帖往往心为“形”役,形外需得笔,得笔方有“意”。

得“意”而忘“形”,习书之又一境地也。

临帖贵善思。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不思则无惑,无惑则无获。

一帖在手,当思当学之旨,不明所旨,徒劳无功也。

一点既通,再涉其它,日积月累,则毫端自丰矣。

临帖需散怀抱,得之在松。

若正襟危坐,心弦紧绷,则心悬半空,心手难应,忐忐忑忑,全不在状态也。

密者,少白也。

疏者,多白也。

人皆谓多白之虚谓之虚,更需味密处之白也。

作字需“破匀”,匀则无兴味。

字之匀者,在线条匀,线距匀,字之部件匀,字之大小匀,字距匀,行距匀,墨色匀,章法布白匀然一匀再匀,便不堪入目也。

如上之弊,一一破去,信可换骨脱胎也。

行书难在得“势”,草书难在得“肆”。

得“势”需“造虚”,得“肆” 需“破序”。

总之曰“不作正局”。

古贤之书,多能于藏。

藏其锋芒,藏其机巧,藏曲于直,藏险于正,藏虚于实处,藏动于静中。

寓之于目,自有书卷之气郁郁扑面。

余学书十余年,今始悟得书卷之气,全于一藏字中窥见也。

余喜三五书友同临一帖,临罢谈其所得,所惑,察其同处,思其异处,扬其长处,弃其弊处,坦荡其言,会之在心,不亦快哉!临杨凝式《韭花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唯一正确途径(周光喜)正确的临帖是打开书法艺术殿堂的钥匙,也是书法家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临帖大致分为对临,背临和意临几个阶段,学书者也多遵循这个顺序去实践。

临帖方法不同,其结果也必然不同,有些二、三十岁的青年频频入展、获奖,便小有名气。

有些老同志倾注平生三、五十年心血,依然是老干部体。

觉得很困惑,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一是选择好贴,选对贴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所以一定要选择高古之贴,最好是字数较多的为宜。

选对贴就是自己喜欢、适合自己书写,自己有兴趣,方能久而不厌。

二是临帖要忠实于原帖,提倡全面继承首先要严格按法贴临,不可随意取舍,信笔乱临,力求贴近原帖。

其次要牢牢记住所临帖的结字方法。

有些人临帖还可以但创作时却大相径庭,一个字也用不上来,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所谓察之尚精,拟之者贵似。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即是这个道理。

早年我在临圣教序时觉得不好看,不按帖临,随意取舍,结果走了不少弯路,后经王冰石老师指点,才改正临帖随意的毛病,果然进步很快。

三是坚持专攻一贴,重点突破1、临帖不可贪多,急于求成。

应当集中精力,坚持主攻一帖,以期突破。

如我在指导刘兆涵学习书法时,要求其专攻一帖。

心无旁骛、勤学苦练。

自学书开始仅十个月便入展省《八届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初窥书法殿堂。

2、对文字较多的帖,可分段临,待基本熟练后再通临。

如《圣教序》开始就通临,往往写到后边,早忘了前边的。

我在教一个十七岁的学生写圣教序,我选出三段教她写,要求每段写十天,待写完这几段后,她自己便可以通临圣教序了,只三个月就写的很不错了。

事实证明只要突破一帖,其余各帖按此方法便不难写也。

反之写不好一个帖,其它任何帖也写不进去。

四、是勤奋苦练,虚心学习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书法没有捷径,唯有勤奋,多看多写,多学,多实践。

只有学而不会,没有不学而会的,只要有付出就必然会有收获,三天打鱼二天晒网,三分钟热度是成不了书家的。

这是我临帖学书的一点粗浅的体会,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二0—四年二月二十七日临颜真卿《祭侄文稿》对于临帖,我想说(曹元伟临帖,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如何临帖各有各的说法,特别是初学者面对这些问题时莫衷一是,我不反对任何方法,比如去南极,你却向北走,不是也能到吗?无非多走点路罢了。

我只谈三个问题:—,临像好还是不像好说这话似乎有点幼稚,肯定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当然像好,毫无疑问,倘能临得形神兼备自然是好,但话又说回来,自古以来有几人能做得到?所以,像,只是要求,不是检查的终极目的。

我是这样看待像与不像的:如果要求临帖只达到七分像,因为要求就不高,所以临帖时自然就会有所放松,做不到精益求精,甚至是浅尝辄止,这样的结果能有五分像就不错了。

如果要求百分百像,在临帖时肯定会倍加小心,哪怕是一个牵丝也要认真对待,甚至不惜把他描出来,这样最起码达到七分像应该不成问题的。

像是相对的,没有百分百地像,也不是说只有临得最像才能创作出最好的作品,但临得连五分都达不到,创作注定不会成功。

赵孟頫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单从用笔上来说,某一个书体一旦成熟,其用笔方法就相对稳定,即使有一些新的用笔方法出现,那也是在原有用笔方法基础上的稍有变形。

纵观古今,归根结底还是因结字的不同,才造就了历代书法大家的不同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用笔方法有传承,在笔画变粗、变细、变长、变短或改变方向等以后,就可能创作出既不失古意又有自我的创新之作,就像把颜真卿变瘦,外紧变成外松,横的收笔结节加以适当夸张,结果成就一代大家柳公权,其他例子就不再举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临帖时,首先要注意掌握字帖的用笔方法,其次才关照字的结构。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形神兼备固然最好,我们临帖的目的是为创作服务的,并不是为临帖而临帖,有了丰富的临帖手段,才可能催生有创新的创作。

二,临写还是临描我发现很多朋友的临帖,不是在临写,而是在临描,临描的结果就是只图形似,忽略了写的感觉。

所谓临写,就是通过大脑指挥手把字帖上的字“写”出来,自然注意笔画中以及笔画之间的连续性,对于笔画、结字的单元是连续记忆,它是主动的,所以不仅其用笔、结字在大脑里会产生记忆,而且手上的记忆也会得到加强。

所谓临描,就是只注意把笔画、结字写(描)像,忽略了主动“写”的感觉,从而失去了笔画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连续性,把笔画、结字的单元给拆解成数个动作,在这些动作中间又缺乏前后的关照,这就造成临得很像,却什么也没记住。

也许在一开始时是临描,这倒无妨,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但一定要逐渐过渡到临写,过渡得越快,临帖的效果会越好。

三,临帖怎样向创作过渡可以说这是困扰很多初学者的最大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临帖和创作是书法学习的不同的两个阶段,临帖是为创作服务的,是创作的前提,如果说创作是高楼大厦,那么临帖就是基本材料,既然如此,首先要看一看在临帖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学到的东西能否足以支撑创作,临得像不一定就能创作,字帖上的用笔、结字没有印在脑海里,在创作时不能拿来使用那也是白搭。

谈几个临创转换方法:1 ,变化临,所谓变化临,就是在原帖的基础上,对笔画的粗细、长短、方向以及结字形状等进行变化,变化的目的是比字帖上的用笔、结字更丰富,为创作准备更多的原材料,使创作有更大的选择空间.2, 主动临帖,其中心思想就是举一反三,延伸和扩展,想他人所未想,变他人所未变。

3,仿创,就是把古人的作品当作范本,按照他的章法形式进行创作。

临帖---宁静中享受着快乐(惠聪颖)对每一位爱好书法的人来说,静下心来临帖,与古对话,孤寂和宁静相伴,是学习,是一种修行磨练,也是在宁静中享受着快乐余学书十余载,临帖作为日课,一直没有间断过,在恩师曹元伟先生的教诲下学习着、摸索着。

然本人愚钝,书法之门径尚未窥到一二,因此我深知唯有勤学多悟以补拙。

多年来,我在书法上主攻隶书,临习汉碑数年后,发现清人金农的隶书甚合吾意,因此近年来对其隶书的学习最多。

冬心先生在大量临习汉碑的基础上,自成面貌,创出了以稚拙朴厚为妍,个性极强的书体,自称“漆书”。

虽其漆书质朴雄奇,结构独特,然吾辈学之易落入俗套。

较之漆书,我更喜欢他壮年所书隶书册墨迹,及临华山碑数种。

特别是隶书册,笔法灵活,笔纵而能敛,墨竭而势不尽,形体及用笔与汉简相似,但当时汉简尚未发现,乃是与古人暗合也!王孝禹在该册尾跋云:“此册运笔结字纯师华山碑,间亦仍有芝英笔体流露毫端。

善习之久,未能遽然欲尽也,至匠心独运,精妙入神处,实不愧为中朗入室弟子”金农的隶书册是在4 厘米乌丝方格中书写,字的整体面貌上我抓住这三个字:扁、壮、斜。

“扁”体现在通篇的字形大多为扁方,给人以端庄之美;“壮”体现在:虽字不大,但笔画厚重,特别是主笔波画、捺画十分粗壮,临写时往往达不到,特别是放大后,达到同比例粗度,需一定胆量。

“斜”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多数字略呈上扬趋势,特别是横,多呈左低右高,汉简意味浓,有动感;二是竖很多向左下偏斜,短竖更明显,虽然横竖斜,但通过结构巧妙安排、右部粗笔调整,矛盾冲突中达到平衡,因此整体端庄平稳,又十分灵动。

该隶书册结体安排灵活多变,比如左右结构的字,高低错落参差,打破常规,如:“珍”、“唯”左部写的很低,奇特;左右结构的字,左右大小的对比也很有趣味,如“归”、“妨”、“亲”等“,归”“、妨”左部写的宽而厚重,右边小,“亲”则相反我觉得临帖时这些特别有个性的东西,一定要抓住,学习就要学和我们平时书写习惯不一样的东西。

我觉得临帖的目的是为了用,如何才能灵活运用,首先要加强记忆,字的结体、用笔牢牢记在脑中,想用时随时就能拿出来。

就像口袋里的钱,多装点用着方便。

临帖是书法家终身的修炼。

一方面书家要不断从古典碑帖中获取创作上的资源;一方面经典碑帖在不同时期会对我们有不同的启发。

因为真正的经典永远都有重新阐释的空间,永远跟随时代前行。

那种认为过去临了很多遍,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科学的,就像曹老师说的每次临都要有写“生” 的感觉,要坚持日常临帖不间断,要追求“由技进乎道”的感觉。

使古人的气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使我们的时代气息与古典艺术精神不断进行交换、共鸣和共生。

临帖之乐,在之于与古人神交;学书之妙,在之于写的过程中忘我无我有我与超脱尘世的境界,就让我们在宁静中享受着这份快乐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