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情怀依旧——读刘浩歌散文随笔集《岁月如歌》-论文
岁月如歌作文(30篇)

岁月如歌作文(30篇)岁月如歌作文第1篇:时光飞逝,转眼间初生活已经谢幕,伴随我们三年的故事也已经在末尾画上了一个句号,虽每当忆起,仍有些不舍,有些牵挂,但终究已经过去,不能再回首……只能珍惜此刻拥有的一切!时光精灵带走了三年相伴的岁月,却留下了最难忘的回忆……回忆那,酸、甜、苦、涩的百般滋味,依旧难以忘怀!三年的生活,有欢声和笑语,有汗水和泪水,也有成功和失败,但这三年的时光我们都共同走过……提起笔来,回想过去,却不知该如何下笔,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故事,仿佛昨日才流逝。
闭上双眸,似乎又听到运动会场上呐喊、欢呼的声音,操场上整齐响亮的口号,仿佛又回到烈日下的军训生活,实验基地里的合作……一幕幕都那么真切,清楚,好像发生在昨日,如不是亲身经历过,又怎能信这时间速度之快……抬起头,仰望连天,回忆起那一张张笑脸,和那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幼稚,有些遗憾,有些甘甜,也有些苦涩,但回想起来,总感觉到一份温暖!虽舍不得这以往一切的一切,可谁又能左右时间,谁又能控制生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无法让时光倒流,无法让百川江水向西流,只能默默的祝福每一个人都会幸福欢乐!三年生活已经谢幕,故事也已经有了结局,时光精灵将岁月带走,却懂得将记忆留下――留下最珍贵的回忆!仰望天空三十度,不要让泪水流下……期望明天,我们每一个人会更坚强,欢乐。
岁月如歌作文第2篇:时光如白驹过隙,一不留神,三年的光阴便静静流过了。
三年的时光流了。
三年的记忆留了!那一件件刻骨铭心的事情,那一个个熟悉的面容,留在心底。
每当想起,嘴角上扬。
再一次踏上这条大道,黝黑,沉重,点缀几片略显孤寂的树叶。
旁边的球场仍旧活跃,几个少年在那里打球,身影迅速,却不再是当年的身影。
以前,最喜欢干的事,便是在这条大道上放缓脚步,仰起头,看阳光被树叶剪成碎片,散落在身上,地下。
无作业之劳形,无杂声之乱耳。
有的只剩下一颗年轻的心在感受学校的肃穆与安详。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
《岁月如歌》是一本描写人生百态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
和经历,深刻地展现了人生的坎坷与辉煌。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有了许多感悟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主人公从年少时
的懵懂无知到成长为成熟的人,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磨砺。
在这个
过程中,他不断地学会适应和改变,最终成为了一个坚强而有智慧
的人。
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
勇敢面对,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主人公在书中
经历了许多的人生选择和抉择,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得到也有失去。
通过他的经历,我明白了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正是这些经历
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
感和情谊,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懂得感恩和珍惜。
总的来说,《岁月如歌》是一本充满温暖和智慧的书籍,它让
我在阅读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我更加明
白了人生的真谛,懂得了如何在困难中前行,如何在成功中保持谦
逊。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更是一本值得深思的人生读本。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回味书中的智慧和温暖,让它成为我人
生旅途中的指引和力量。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岁月如歌》读后感《岁月如歌》读后感篇1《岁月如歌》写于老师“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
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
“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
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匪浅,感受颇多: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
”我曾经听过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
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
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岁月如歌》的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岁月如歌》的范文〔通用7篇〕《岁月如歌》的范文〔通用7篇〕《岁月如歌》的1《岁月如歌》写于老师“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
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化考虑、勇于理论、诲人不倦,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
“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老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清楚的感情。
”我曾经听过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进步了他们思维的效率。
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互相回应,互相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老师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假设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
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隆,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假如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根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严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关于岁月如歌读后感(通用6篇)

关于岁月如歌读后感(通用6篇)关于岁月如歌读后感(通用6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岁月如歌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岁月如歌读后感1第一次见到于漪老师是20xx年在济南大学的一次语文教师培训大会上,于老师被特邀来做专场报告,以前虽闻其名却不太在意,而这一次能与大师面对面,我很快被老人家的演讲所震撼,故此在脑海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听了报告回来,一直想找于老师的著作拜读,正逢学校暑假开展读书活动,推荐于漪《岁月如歌》一书,作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书籍,于是,怀着好奇,怀着敬意,我开始了阅读。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近了于老师。
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
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做真学问。
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
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
“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
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
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才顺妥。
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
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was 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岁月如歌》读后感1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
”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
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
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
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作者:一片绿叶《岁月如歌》读后感2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
2024年《岁月如歌》心得体会模版(3篇)

2024年《岁月如歌》心得体会模版从朋友处借到《岁月如歌》一书,我就爱不释手。
封面上辽阔无比的蓝天白云,象征着于老师的心胸与学识;于老师神采奕奕,仰望天空,双眸充盈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书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这不仅因为书中积淀着她作为一名语文教育专家的丰厚经验,汇集了四方人士对她为人为学的高度评价,更是因为它贮满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她的无数学生深深的爱。
因为朋友是个爱书如命的人,破例借给我一本书,我自然不敢拖太久,我很快就抓紧时间读完《岁月如歌》。
把书还给她后,我沉浸在于老师的教学世界中,回味于老师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以火一般炽热的真情,叙述了她七十多年的艰辛与奋斗、伤痕与欢乐、追求与收获,给了我巨大的心灵震撼。
在我眼中,《岁月如歌》是一本大书,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很多很多……我从这本大书中读到了于漪老师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拼命向前的精神。
她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她都闯过来、挺过来了。
于老师少年时代,国难、家难接踵而至:日寇铁蹄长驱直入,家乡危在旦夕,父亲带领一家人外出逃难;____年夏,父亲又英年早逝,家里一下子就像天塌下来一般。
母亲对五个子女说:“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
”于老师从小就懂得了“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
奋斗成了于老师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后来,他们姐弟五人全部成了学者、教授)。
我从这本书大中又读到了于漪老师充盈胸怀的无私大爱—对教育事业无偿的奉献,对学生深切的关怀,对青年、对后学者无比的真诚。
于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文~期间,接了一个乱班,她硬是用感情与责任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有学生患肺结核病,家庭十分困难,她挤出钱(因为当时于老师家里经济也十分拮据)买特药雷米封,让他服用,控制了病情;有一次下乡劳动,学生小蔡半夜突发高烧,于老师不顾自己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小蔡走十几里泥路送医院……这样动人的故事在于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吉有多少啊!于老师深情地说:“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岁月如歌》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岁月如歌》读后感1《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
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
“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
”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
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
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每一种物事 ,都散发着人性观照的人 文气息 。刘浩歌试图 以一种略显拙朴 的
书写方式 , 以自己的文学与人生体验 , 去 揭示乡土文学的深厚底蕴 ,展示东方神
州 民族淳朴 、 本真的状态 , 探 问其背后的
乡音 、 乡情源流 , 乡土成 因与世人道 。 关
出 版: 作家 出版社
定 价 :2 8元
散文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传达的完完 全全 是一 个原 生状 态的乡村 ,他不写刘 亮程所谓 的哲 学 ,不写谢子安的 田园牧 歌, 这些都 是乡村的异类 , 是用知识分子 高高在上 的悲 天悯 人的情 怀和智性去过 滤乡村, 或者说异化乡村 。 这样的乡村让 城市人现代人看来有如看西洋景 ,能够 让他们的 自信得到最大限度 的满足 。他
U A N C H A Y U S l K A O
双 周书 影
岁月如歌 情怀依 旧
读刘浩歌散文随笔集 岁月如歌》
■马 忠
《 岁月如歌》是乡土作家刘浩歌最新 出版 的一部散文随笔 集,也是作者的第 2 4 本著作 。
这 部 综 合 文 集 ,除 了作 者 为一 些 文 学新 人 所 写 的序 之外 ,绝 大 多 数 可 以 归
写乡村既非回望 , 也不是感恩 , 而是把自
己的 赤脚 踩在泥土上 ,这种方式就像在 山间行走 ,自然而随意 , 像“ 迎 喜神迎的
不是哪门子神仙 ,是乡下人的五畜六禽, 这是 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传统 ,一缕炊 烟, 几声五畜六禽的叫声 , 人就有 了活下
入广义的散文之列 , 其中包括抒情散文 、 专访特写 、 文艺随笔等等 。 这数十篇 长短
忠实地记录了作者的见闻 、 思想 、 情感流 程, 使读者产生浓烈的兴致, 受到真真切
切 的感 染 。 “ 听 了娘 的 话 ,我 傻 乎 乎地 笑 了, 在 她 温 暖 的怀 抱 里 , 风吹不着 , 雨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土和沉静写作的韧性 。我致 力于乡土文 学挖掘 ,把那些像深藏 的地 下水一样滋 养一方百姓的边缘文化 与生活 ,鲜活地 表现出来 。 ”这样说 ,也这样做 。
于他作 品的艺术特色 ,已有众多方家作
58
神上的归依, 但借助写作 , 则会更 多地产 生一种形而上的温暖和满足 。通 读这 部
面 ,刘浩歌散文的真实性还体现在他笔 下所呈现 出的原生状态的乡村上 。 从《 娘
散文随笔集, 我们不难 看出, 作者直面 自
己真实的家园 , 不虚妄, 不矫饰 。 家园里
看年戏》 、 《 年戏 红嫂 》 、 《 童年往事》等
不 一 的文 章 , 是 作 家 阅 读 生活 “ 源泉” 、 感
去的精气 神 。 ”( 《 故乡年昧》 )可以说 , 这
些文字才是真正生活化的, 细节的 。 作者 和乡村之间没有任何隔膜 , 从小到大 , 都
受艺术 “ 甘泉 ” 的忠实记录 , 没有洋洋洒
洒 的 鸿篇 巨 制 , 没 有 高 深 莫 测 的 玄 章 奇
过评论,《 乡土文学》杂志社主编 、著名 文学评论家高厚先生在他的 《 刘浩歌 文 学现象论》一文中有这样 的论述 : “ 没有 修饰 ,一片至诚在浩歌心中 ,读者是上
帝, 上 帝 就 是 乡 亲 们 !” 我 认 为 高 先生 说 的 十 分 中 肯 。虽 然 这 一 结 论 主 要 针 对 刘 浩 歌 的 小 说 创作 而 言 ,但 同 样 也 适 合 他 的散文写作 。
的确 , 广 袤 而 厚实 的 乡土 , 不 仅 仅 生 长 绿 色 的 森 林 与 庄 稼 ,而 且 生 长 世 人 最
不着 , 对万事万物毫不知觉 , 更不知道人 生 的好 歹 ,不憨睡它个几天几夜才是傻 瓜呢 !” ( 《 太阳, 太阳》 ) 这样的叙述 , 给 人一种抚慰心灵的温暖 ; 同时 , 也让我想 起了母亲 。 这样的文字 ,让人觉得踏实 、
个 看 法 ,竟 与 刘浩 歌 不 谋 而 合 了 ,他 在
文, 没有铺张扬厉的豪言壮语 ; 有的是深 厚宽 阔的生活视野 ,有 的是见微 如著的
所思 所 感 , 有 的 是朴 实 灵 动 的 艺 术 闪光 。
许多著名文学家都对散文 的真 实性提 出 过种种要求 。 欧阳修说 : “ 事信言文 ,乃
真切 , 一次 次 地 想 起 我们 的 家 园 。 另 一 方
他的认识呢? 岁月如歌 , 期待如昔 。 惟有 祝福勤劳的他和他 的父老乡亲一样 ,低
伏身躯 ,从泥土里培育 出更多更好的青 枝绿叶的庄稼和文字 。 ■
质朴的情 感与最深邃的文学 。于每个人
而 言 ,乡 土 和 那 里 的 父 老 乡 亲 是 我 们 精
光 ,可 以呼吸到鲁南平原所散发 出的那 股特有的泥土气息 ,可 以谛听到 改革 开 放大潮中渤海湾前进的足音 ,可 以感受
到 李 景 上 将 、杨 斯 德 将 军 等 的 人 格 魅 力 … …正 如 作 者在 代 后 记 中所 坦 言 的 : “ 文 学 与 世俗 ,与 功 利 无 关 ,文学 需 要 净
我] f i n n 道 ,真实性 是中国散文的优
良传统 。 从司 马 迁 到唐 宋八 大家 , 历 史 上
生活在乡村 。 因而 , 他 的文字散发着浓郁
的乡村生 活气息 ,当然也 因此让有一些 人感觉到 “ 土” ,正是这个原故 ,才更加 彰显 出其乡土写作 的鲜明特色 。 . 我一直这样认为: 好的文字 , 就如 同 是对人文精神 的坚守 ,就像五谷杂粮的 种子 , 深埋 于人心温暖的大地 。 没 想到这
性 ,这 一方面体 现在所记的事与所抒的 情中 , 比如 《 我所认识的林非先生》 、 《 怀
念 恩 师 刘绍 棠 》 、 《 走 进 十 月 》等 文 , 就
《 阳光下的乡土地》 一文中这样写道 , “ 但 愿, 我的作品就象娘的手一样 , 是那乡村 沃土 , 只要一场雪 , 就会变得丰姿光洁 。 ” 诗一般的语言 , 表达了美好 的愿望 。 我与 刘浩歌相识已近 1 0 年 ,这是第三次为他 写评 ,但 一篇 短短的文字又怎能写尽对
能 见 于后 世 。 ” 陆游说 : “ 必有 是 实 , 乃 有
从这些文章里 , 我们可 以领略 到红叶谷 、
磨 镜 台等 画 山 绣 水 那 绿 宝 石 般 的 绮 丽 风
是文 。 ”等等,都把散文的真实性看作能 否取信于读者 , 传 之久远的重要问题 。 刘
浩歌的散文 , 除 了上 述 特 点 , 还 具有 真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