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春节期间不应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辩论赛总结
禁放烟花爆竹辩论会(反方).doc

禁放烟花爆竹辩论会(反方).doc 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每到春节的时候总会引起大家的讨论,专家们也没闲着,有人说禁,有人说不能禁,其实吧,很多人喜欢听专家的建议,根本原因是这些人都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或者不喜欢思考,别人说吃什么药,我就抢什么药,别人说买什么我就做什么,这也是各大网红直播带货火爆的原因。
自己不做决定,让网红帮你做。
扯远了,回到这个是否该禁放烟花爆竹的问题。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我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去思考该禁还是不该禁,所以,我罗列一下双方的观点。
也许,看了这些观点,每个人心中会有自己的判断。
为了称呼方便,把支持燃放的一方叫正方,反对燃放的一方叫反方。
来看看双方都有什么观点。
正方观点:传统文化: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文化传统,放了上千年,现在不让放,这就是在否定传统文化。
节日气氛:春节,作为中国人,不放烟花爆炸没有过节的氛围,好像缺少些什么,冷冷清清,失去了节日气氛。
反方观点:环境污染: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空气污染,雾霾加重,其中含有对人有害的化学元素,影响到人的呼吸系统和健康。
噪音污染:对于喜欢安静或者需要休息的人,爆竹声影响到他们的作息时间和情绪。
反方还有一个观点,但这个观点正方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这是别人的问题。
所以不把这个观点给任何一方,单独列出来人身财产安全:每年都会爆出燃放烟花爆竹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新闻报道,正方认为这是必然的,不能因为有几个事故就禁止整个活动,同时,这也是别人事情,和我没任何关系,对此反方此无言以对。
争来争去,就这么几个问题,稍微想一想,其实有标准答案。
不管你是正反还是反方,你要做的事情都非常简单,那就是选择要不要点燃那根火药引线,这个动作简单到三岁小孩都会。
点还是不点,火在你手里,伸出去就可以,非常简单。
有没有人想过一个本质上问题,那就是到底为什么要燃放烟花爆竹?驱魔辟邪,这肯定是扯,那到底是为什么?其实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娱乐活动。
之所以现在有这么大的争论,是因为古人是娱乐活动比较少,大家一起狂欢,不存在争议,而现在的人娱乐活动的方式比较多,有很多人已经不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充实自己。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烟花爆竹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烟花爆竹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全面禁止烟花爆竹。
1. 安全问题,烟花爆竹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引发火灾、烧伤等安全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据统计,每年因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环境问题,烟花爆竹的燃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噪音,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烟花爆竹的燃放还会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加剧空气污染。
3. 社会问题,烟花爆竹的燃放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容易引发治安问题和纠纷。
在一些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烟花爆竹的使用还会造成交通混乱和人群踩踏等问题。
反方观点,不应全面禁止烟花爆竹。
1. 传统文化,烟花爆竹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表达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内涵。
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人们庆祝的重要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
2. 经济利益,烟花爆竹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生计与利益都与烟花爆竹的生产和销售密切相关。
全面禁止烟花爆竹将直接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
3. 合理管理,可以通过加强对烟花爆竹的管理和监管,制定严格的使用规定和安全标准,来解决烟花爆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环境和社会问题。
名人名句,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解决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着手,全面禁止烟花爆竹是解决烟花爆竹带来的安全、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根本之道。
经典案例,2016年,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烟花爆竹抽检合格率为97.3%,合格率较高,说明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管,可以有效解决烟花爆竹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不必全面禁止。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燃放鞭炮?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燃放鞭炮?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全面禁止燃放鞭炮。
首先,燃放鞭炮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空气和土壤污染。
据统计,每年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会导致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而且,烟尘和有害气体也会附着在土壤上,对土壤质量造成影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其次,燃放鞭炮容易引发火灾,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
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因燃放鞭炮引发的火灾事故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全面禁止燃放鞭炮可以有效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此外,燃放鞭炮也会给社会带来噪音污染。
在春节期间,燃放鞭炮的噪音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尤其是老人、儿童和宠物更容易受到影响。
全面禁止燃放鞭炮可以减少噪音污染,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全面禁止燃放鞭炮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反方观点,不应该全面禁止燃放鞭炮。
首先,燃放鞭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燃放鞭炮是中国人民在庆祝节日、祈福祈禧时的传统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禁止燃放鞭炮会剥夺人们庆祝节日的权利,破坏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燃放鞭炮也是一种民间产业,与许多人的生计息息相关。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燃放鞭炮是当地的传统产业,许多家庭都依靠这一产业维持生计。
全面禁止燃放鞭炮将直接影响这些家庭的生计,给他们带来经济困难。
此外,燃放鞭炮也是一种民间文化表达方式,是人们表达喜庆祥和心情的一种方式。
全面禁止燃放鞭炮会限制人们的文化表达自由,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燃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许多人的生计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民俗色彩和文化价值,因此不应该全面禁止燃放鞭炮。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名人名句,康有为曾说过,“习俗是民族的精神,是民族的生命。
”这句话表达了习俗对于民族的重要意义,燃放鞭炮作为中国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春节期间,应不应该进一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春节期间,应不应该进一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一辩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们反方认为,在春节期间进一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是不必要的。
我们将从文化传统、经济影响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来阐述我们的立场。
首先,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燃放烟花爆竹是人们庆祝节日、祈求祥瑞的方式之一。
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将剥夺人们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是不利的。
其次,燃放烟花爆竹对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
春节期间,烟花爆竹产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将直接影响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导致失业和经济损失。
此外,燃放烟花爆竹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最后,燃放烟花爆竹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正面效益。
它可以增加人们的节日氛围,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社会凝聚力。
燃放烟花爆竹也是人们表达喜庆之情的一种方式,有助于释放压力和增加生活乐趣。
当然,我们也要关注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和安全的影响,但这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管来解决,而不是完全限制。
综上所述,我们反方认为,在春节期间进一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是不必要的。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管理和监管,以确保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和环保。
谢谢!反方二辩辩词: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是反方二辩,我将继续为您阐述我们反方的立场。
我们认为,在春节期间进一步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是不必要的,因为这样的限制将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首先,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可能导致民众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习惯了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来庆祝节日。
如果进一步限制燃放,可能引发民众的不满情绪,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我们应该尊重人们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需求,而不是过度干预。
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首先,燃放烟花爆竹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烟花爆竹的燃放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据统计,每年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空气污染,使得大量人群患上呼吸道疾病。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其次,燃放烟花爆竹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每年都会发生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和意外伤害事件。
特别是在城市地区,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引发建筑物火灾,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为了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最后,燃放烟花爆竹也给动物带来了伤害。
许多动物对烟花爆竹的声音非常敏感,燃放烟花爆竹会使它们产生恐慌和不安,甚至导致一些动物受伤或逃跑而走失。
因此,为了保护动物的权益,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综上所述,燃放烟花爆竹给环境、人类和动物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应该立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首先,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庆祝节日、喜迎新年的重要方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将剥夺人们的文化权利。
其次,燃放烟花爆竹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将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失传,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损失。
最后,燃放烟花爆竹也是一种经济产业,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许多家庭带来了收入。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将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计,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艺术价值和经济意义,应该保留下来,而不是被禁止。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
名人名句,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经典案例,2018年春节期间,福建省龙岩市一对夫妇在燃放烟花爆竹时不慎引发火灾,导致一名儿童死亡,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是否应该禁止烟花爆竹-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烟花爆竹-辩论辩题正方,应该禁止烟花爆竹。
首先,烟花爆竹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烟花爆竹燃烧产生的废气和灰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烟花爆竹燃放后,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浓度会大幅增加,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
其次,烟花爆竹容易引发火灾。
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因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事故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事故数量都在上千起,这些事故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此外,烟花爆竹也对动物造成了伤害。
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很多动物会因为恐惧而逃窜,导致受伤甚至死亡。
尤其是家养宠物和野生动物,它们对烟花爆竹的声音非常敏感,容易受到惊吓。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动物权益,我们应该禁止烟花爆竹的燃放。
反方,不应该禁止烟花爆竹。
首先,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中,烟花爆竹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代表了人们对幸福和团圆的美好祝愿。
其次,烟花爆竹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禁止烟花爆竹的燃放将直接剥夺了人们参与民间传统活动的权利,也将导致这一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
此外,烟花爆竹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烟花爆竹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它涉及到烟花爆竹的生产、销售、运输等多个环节,直接和间接地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不应该一味地禁止烟花爆竹的燃放,而是应该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来规范烟花爆竹的使用,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动物权益的同时,也保留和传承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
名人名句:"烟花爆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
" ——习近平。
经典案例:2019年春节期间,因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事故数量有所下降,这得益于地方政府加强了对烟花爆竹的管理和监督,而不是完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是否应该禁止烟花爆竹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烟花爆竹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烟花爆竹。
1.安全问题,烟花爆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火灾、爆炸等安全隐患,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每年春节期间因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事故不在少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环境污染,烟花爆竹燃放后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噪音,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烟花爆竹残留物也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民生问题,烟花爆竹的燃放会对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
同时,燃放烟花爆竹也会扰乱社会秩序,影响市容市貌。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烟花爆竹。
1.文化传统,烟花爆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燃放烟花爆竹是人们庆祝节日、祈福祈福的一种方式,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禁止烟花爆竹将剥夺人们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需求。
2.经济影响,烟花爆竹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烟花爆竹的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领域,禁止烟花爆竹将对相关产业链和从业人员造成严重影响,增加了社会稳定的风险。
3.管理控制,可以通过加强对烟花爆竹的管理和监管来解决安全和环境问题,比如限制燃放区域、规范生产销售等,而不是一味地禁止,以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
名人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
"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新年到来"——民间俗语。
"传统文化需要保护"——习近平。
经典案例:2015年,福建省福州市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造成多人死伤和财产损失。
2018年,湖南省岳阳市因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环境污染,引发居民投诉和抗议活动。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烟花爆竹?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烟花爆竹?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使用烟花爆竹首先,烟花爆竹的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燃放烟花爆竹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据统计,每逢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浓度都会大幅度增加,对大气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其次,烟花爆竹的使用也给社会带来了安全隐患。
每年春节期间,因为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事故和伤害事故屡见不鲜。
烟花爆竹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引发火灾,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因此,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应该禁止使用烟花爆竹。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使用烟花爆竹首先,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在特定节日庆祝时的重要方式和习俗。
烟花爆竹的使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保留下来,而不是被禁止。
其次,烟花爆竹的使用也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每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销售都会为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如果禁止使用烟花爆竹,将会对相关行业和就业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名人名句方面,古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过:“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表达了烟花爆竹在春节时的热闹场景,也反映了烟花爆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在经典案例方面,2016年春节期间,河南省新乡市因为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个案例表明了烟花爆竹的使用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完全禁止使用,而是应该在使用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
综上所述,虽然烟花爆竹的使用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但考虑到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应该在使用过程中加强管理和监管,而不是完全禁止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鞭炮:我们该爱你还是恨你爆竹声中旧岁除。
伴随着不绝于耳鞭炮声,我们过完了鸡年新年,同样,我们也再次面临着放还是不放爆竹的激烈争论———■都是鞭炮惹的祸新年前两天,也就2月7日晚,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乡一村民在燃放超大的“二踢脚”时被鞭炮炸得面目全非,当场身亡。
据现场目击者介绍,这一“二踢脚”直径足有10厘米大。
春节长假中,由于燃放鞭炮不小心和不得当,被烟花爆竹炸伤、烧灼伤的大有人在。
“除夕那天,从晚饭时间到20时前后,我们医院就来了16个烟花爆竹伤患者,做了3台手外伤手术,可把急诊忙坏了。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杨海亭说,这些患者都是天一黑就忙着放鞭炮过瘾,结果成了除夕的第一批鞭炮“受害者”。
22岁的陈先生年三十晚上和家人一起放爆竹,原本很开心,但在燃放一个大礼花弹时,万没想到礼花弹没有冲向天空,而是在炮筒中爆炸,他躲闪不及被炸伤眼睛,整个面部和两臂也被不同程度烧伤。
送到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后,经专家及时救治,暂时保住双眼。
据该院特别成立的眼爆炸伤救治组介绍,从大年三十到初六,他们共收治了20余位眼爆炸伤患者。
而在浙医一院、浙医二院等杭州主要医院里,这些天以来,因为鞭炮导致“爆震性耳聋”和生活不规律导致“突发性耳聋”的病人不下百例。
杭州的15岁少年阿林自从年初二那天和堂兄放了两个多小时烟花后耳朵就不对劲了,尤其是左耳,听不见一点声音。
父母急了,把他送到医院后才发现阿林的左耳鼓膜已经穿孔。
除了放鞭炮者自己受伤外,被鞭炮声吵得睡不安宁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家住北京大兴的阎先生抱怨说,阵阵鞭炮响过后,停放在小区里的车的报警器也跟着叫起来,大年初一晚上,他家楼下有辆捷达车的报警器响了半个小时,家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休息不好。
鞭炮造成的其他意外事件还有很多。
2月12日晚11时23分,温州永强机场一架航班因为烟花干扰,在空中盘旋了近20分,才得以着陆。
鞭炮响起时,动物们都难觅清静之地。
春节期间,上海野生动物园有4头小白虎、1头非洲狮相继出生,但这些新生的小动物和“坐月子”的“动物妈妈”却因节日的鞭炮而患病了,惊慌、烦躁不安,母亲无法正常哺育小虎、小狮。
就在市民们过足放炮瘾的同时,环卫工人清扫作业量大大加重,哈尔滨市环卫工人平均每天拉出60多车鞭炮碎屑,重约30吨,仅大年初一就拉出80多车。
■没爆竹缺了年味10多年来,出于环境、安全等因素,中国共有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深圳、福州、南京、长沙、苏州等282个城市禁放烟花爆竹。
但是,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没有鞭炮的新年如同烧菜没放盐———寡淡乏味。
“小时候过春节一听到鞭炮响,大家就去听响,还争着抢,感觉这才是过年,才有年味。
”在德国读书探亲回郑州的熊铮铮特别留恋过去。
她说,德国每逢元旦当地政府都会有组织地燃放烟花爆竹。
德国的花炮很多还是中国产的。
在北京做生意的李先生今年买了几千元钱的烟花爆竹,和好几家朋友到位于通县的家中小院里放了个够。
看着孩子们放炮时兴奋的脸。
他说,放花是为了过年喜庆,放炮仗则是崩崩“晦气”,祈求来年生意兴旺。
再说,将来女儿长大了,想不起有鞭炮声的新年,该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燃放烟花爆竹表面上很简单,其实内涵很丰富。
它是千余年来中华民族庆贺新年的传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心理期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张振犁说。
“禁放令”自出台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指责,有学者认为“春节禁烟花如同圣诞节没有圣诞树”。
一些市民干脆就违反禁令偷偷燃放烟花爆竹,与执法人员玩起“捉迷藏”,禁放鞭炮的城市进入了一个禁放僵局。
可见的事实是,每年中国都出动大量人力禁放,遗憾的是,每年春节,鞭炮声仍此起彼伏,造成“执行部门禁又禁不住,不禁又违法”的尴尬局面,除夕晚上,北京一些郊区的鞭炮声一直响到快天亮。
■有限禁放有效吗近年来,保留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以增加节日气氛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专家建言:单纯地“禁”或单纯地“放”,都行不通,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管理,规范燃放烟花爆竹,把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点,而不是一禁了事,解决之道在于在“禁”与“放”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有组织限放。
河南大学民俗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高有鹏建议说,“单纯地‘禁放’,势必造成节日文化符号的单调,进而危及传统文化的延续。
政府应选择为多数民众所接受的、社会安全有保障的地方,在特定时间内有组织地燃放烟花爆竹,强化民俗的正面功能。
”“执行了这么多年的禁放规定,把警察放在了‘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
对原有的民俗,我们既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又没有进一步改进管理措施,把政府放在了与百姓的对立面上,导致群众与政府‘捉迷藏’,损害和扭曲了法律的功能。
”朱小光律师分析说。
目前,哈尔滨、成都、杭州、济南等城市市区内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有所松动,由原来的全面禁止调整为指定地点、指定时间的限制燃放。
现全国已有106个城市在实施禁放后重新有限开禁。
张振犁指出,“禁放”的话题让我们认识到:立法者在制定规则时,除考虑别的因素外,还要认真对待传统文化。
如果法律规则和传统文化冲突过于强烈,不仅规则不能得到遵守,反而可能引起逆反心理,影响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可是就是因为爆竹它所带有的独特的节日代表,不可能因为个别的案例就让全国禁放啊。
而且政府对此进行极为严密的措施管理人们还是可以开心燃放啊。
要是被这么问到我就死定了。
我支持反方观点.理由有三:1,燃放爆竹可以适当刺激国民消费.在这个节日里能买烟花的,最起码的,他们是有能力付费的.要不然,他们也不会出钱买这个.所以,他们的付出,也就从一个侧面刺激了国民消费.2,在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如果强行禁止烟花燃放,这是一件很伤国人情感的事情,这一情感,可是牵动着悠久的文化、情感历史的。
这样做,根本不会成功。
以前禁,没有成功,就是明证。
3,燃放烟花是有着危险,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有危险,就一定要禁止它。
坐飞机也有危险,坐火车也有危险,开车也有危险,骑车也有危险,坐在沙发上说不定也有危险。
就是躺在床上睡觉说不定也有危险,可是,能因为有这样的危险,就要禁止坐飞机吗?就要禁止坐火车,开车,骑车,坐沙发,睡觉?很好的一个办法,正如我方观点,就是恰当组织,严密安排,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样,我们既可以消除危险,又可以美美欣赏烟花那绚丽的姿色,好好品味过年的味道,不留下一点遗憾。
禁放”为何陷入尴尬?据报道,今年除夕夜,北京市出动13万公安、安监、工商、治安积极分子,夜查“禁放”,对有违“禁放”令者予以处罚。
但市民们“顶风作案”现象比往年更甚,他们并不感谢市政府今年允许在五环路以外燃放烟花爆竹的放宽限制政策,而在禁区的五环、四环内,甚至在各市区遍地开花;不仅在年三十晚放,而且在七天春节假期几乎每晚都放,有两三天几乎彻夜都能听到鞭炮声响彻云天。
政府一次出动13万人查禁,不可谓不重视;这十几万人连年夜饭都不能与家人一起吃,不可谓不尽职。
但市民们为什么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为什么不把市法规当回事?这是“禁放”在今年遇到的尴尬之一。
尴尬之二,是全国近300个实施“禁放”令的城市,已有100多个解禁。
如南京、济南等有影响的城市,今年都“依法”取消了禁令。
北京是全国最早颁布实施“禁放”令的城市。
既然在实施禁令方面是“率先垂范”者,当然在解禁方面不便迈得步子太大太快,今年只开了一个“小口子”——五环以外可以放。
这等于说,城市郊区才可以放。
市民对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放宽限制并不满足,节日几天遍地开花似地放鞭炮,就是对这种放宽政策的回应。
尴尬之三,是今年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公开讨论、评论“禁放”和“开放”的报道和言论明显多了起来,既有百姓的看法,也有些社会学和民俗学的专家们的看法,他们在大谈要发扬传统“年味”的同时,对“禁放”令持批评和否定的倾向十分明显。
“禁放”令何以陷入如此“欲废不甘,欲禁不能”的尴尬境地呢?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想当年,即1993年北京市实行《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时,宣传得何等振振有词。
记得主要的理由是:一是不安全,每年都有些人,特别是孩子因放鞭炮被炸伤甚至致残;二是容易酿成火灾,造成公家或私人财产受损失;三是造成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不利于环境和健康。
应该说,这些理由都是实实在在的。
也有一部分市民,特别是受害者及其家属,支持政府制定法规禁放烟花爆竹。
可以说,政府和立法机关制定和执行“禁放”法规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也有一定的民意基础。
正因为如此,北京之后,全国有差不多300个城市纷纷效仿。
但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支持的民意基础脆弱。
北京在决定实施“禁放”令时,绝大部分市民就持强烈的抵触和抵制情绪,事实上真正支持者只占少数,但这少数的声音却在舆论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而多数人的不同声音却被抑制着。
最近报道,1998年石家庄市在1739 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调查,有82。
6%的人反对“禁放”,这个比例基本上反映了主流民意。
但由于没有充分听取和尊重主流民意,“禁放”令从实施那天起,就不断受到多数市民的挑战,要求恢复放烟花爆竹的声音一年比一年强烈。
二、对几千年来一直沿袭、涉及亿万人民感情的习俗的意义,认识不深刻,处理得简单、急躁。
“爆竹声中一岁除”,放鞭炮烟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辞旧迎新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在新的一年奋发图强的精神,寄托着对未来的憧憬,它那么深入人心,参与的群众那么广泛,能那么使人兴奋激动,能那么有效地增添喜庆气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够取代它。
对这样一个民族传统习俗,老百姓看得很重,但我们有些主张禁止者却把它看得很淡,甚至认为属于“四旧”,是“陋习”,应该革除。
表现在制定“禁令”时,没有全面、反复征求意见,自以为为了群众好的事情理所当然会得到群众无条件的支持。
这是一个教训。
凡是涉及千千万万人习惯、风俗、嗜好等问题,在制定法规时一定要小心,不要轻言“禁止”、“不准”。
譬如吸烟、饮酒明明对健康有害,但政府能够以关心人民健康为名立法禁止吗?如果那样做,就是好心办蠢事。
有些事情只能通过加强管理,加强教育引导,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
三、夸大了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性,以偏概全,因噎废食。
燃放烟花爆竹,确实会带来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但那毕竟是局部的问题、枝节问题,不能为避免这些问题而以牺牲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传统为代价。
况且,这些枝节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教育,减少到最低限度。
南京今年解禁,由于加强了管理,不是没有发生一起事故吗?如果问题真的那么严重,为什么新加坡在禁止放烟花爆竹34年后又予以恢复?为什么西方的纽约在禁止了一段后又予以解禁?为什么芝加哥在密西根湖畔每个星期都定时放一次烟花?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中有许多都是有深刻内涵和极高文化价值的,如祭祖活动。
我们不应该一概斥之为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