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文化研究与建筑设计
建筑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矛盾运动形式

上海喜马拉雅艺术中心结构分析整理建筑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矛盾运动形式。
建筑的基本目的——具有某种功能的使用空间决定了建筑的物质性,必须是有形体。
而构成建筑的材料、结构就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必需手段。
手段与目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此为本源,交错关联在一起。
同时一部分建筑还需要承担形而上的精神审美需求,建筑中技术美学的三个层次由此展开。
上海喜马拉雅艺术中心立面效果上海喜马拉雅艺术中心效果图上海证大喜玛拉雅艺术中心工程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芳甸路、梅花路口,总建筑面积约16万㎡,地下 3 层,地上由办公楼、当代艺术中心、五星级酒店3 部分组成,建筑总长 210m,宽约 60m 。
其中,办公楼 8 层,屋面结构标高61.5m; 五星级酒店 17 层,屋面结构标高 95.7m; 当代艺术中心屋顶结构标高31.5m,局部标高 37.1m。
上海喜马拉雅艺术中心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
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中部异形建筑体的独特设计,其中包括当代艺术馆、儿童艺术馆、实验艺术馆和剧场,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
这部分独特的有机造型运用了“进化论结构的最优化手法(ESO方法)”来设计。
这种计算机辅助方法使用电脑来驾驭各种形式的不规则的空间体量,根据所给出的力学条件及设计条件自动形成造型,并进行调整。
可实现用最小限度的材料来组成合理的结构体。
对ESO方法的运用确保了设计形式在施工图纸上的实现和最后的建成。
ESO 方法作为一种设计手段达到了艺术中心功能使用和精神审美的双重目的,是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桥梁。
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的三维模型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的最后的中间部分是竖向构件由异型筒体形成的类似树根的仿生建筑。
平面图立面及剖面图其平面由 29 座流体组成,其中艺术中心 23 座,酒店和办公楼各有 3 座。
每座流体水平剖面是不规则封闭曲线,以地下 3 层为例,水平剖面长3.10~24.0m,宽 1.70~9.30m,总高 47.60~53.20m,其中±0.000~-16.100m为地下部分,±0.000~37.100m 为地上段。
场馆设计:喜马拉雅艺术中心

初中地理西亚的民居

初中地理西亚的民居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西亚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西亚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包含了中东地区的一部分。
它的东部和南部与亚洲大陆其他地区相邻,北部和西部则与欧洲接壤。
西亚地理上的边界主要是山脉和河流,如崇山峻岭的高加索山脉以及两大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其次,简要介绍西亚的自然环境和地貌特点。
西亚地区地貌多样,既有高耸的山脉,如伊朗的埃尔布鲁兹山脉和土耳其的坎塔克山脉,也有广袤的沙漠,如沙特阿拉伯的红海沙漠和波斯湾沙漠。
此外,西亚还有许多优美的河谷和湖泊,如乌鲁木齐河谷和约旦河。
进一步,描述西亚地区的气候特点。
西亚的气候类型多样,有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区气温适宜,四季分明,降水充沛;而沙漠气候区则炎热干旱,几乎无降水。
这些气候条件对西亚地区的民居建筑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总结西亚地区的地理特点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由于西亚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气候的差异,西亚的民居建筑形式也各不相同。
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人们常常选择在山脉上或山谷旁建造房屋;而在沙漠地区,人们则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建筑手法,如采用黏土砖石结构或建造地下住宅以适应高温和缺水的环境。
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民居则常常采用石头或砖块建造,以适应湿润的气候。
通过概述部分的内容,读者可以初步了解西亚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民居建筑的多样性,为后续的正文部分做好铺垫。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要讨论的主题——西亚地理的民居。
同时,可以提及西亚地理在整个世界地理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为接下来的内容做铺垫。
2. 西亚地理概况:包括西亚的地理位置、边界、面积等基本概况。
可以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方面来描述西亚地区的特点,较全面地了解西亚的地理环境。
3. 西亚民居的特点:对西亚地区的民居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上海商业项目案例——证大喜马拉雅中心PPT课件

设计特征 从空中鸟瞰喜马拉雅中心的 酒店部分是个正方体,矶崎 新在其中巧妙地加入了中国 史前文化中古老而神奇的玉 琮造型,而与它相对应的商 务写字楼则按照中国传统的 风车造型错落排列。如同天 书一样的符号巧妙地表达了 世界文字相通的独特思想, 而整个设计中最让矶崎新感 到自豪的部分就是外形类似 树干的异型结构,那就像生 生不息、自然生长的林木。
打消疑虑——设计师也是体验式营销大师 2003年,接受“喜马拉雅中心”的设计邀请后,以“未建成”著称的 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很快就拿出了设计方案。然而严重超出预算 的18亿天文数字实在让戴志康(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吃惊,更 何况其中有一半投入是为了建造被矶崎新称作“林”的异形体建 筑。就在他开始动摇的时候,他收到了来自矶崎新的旅日邀请。 第一站是1200年前的日本首都奈良的名胜古迹东大寺。50年 前,大学生矶崎新在这里上过一堂必修课,其中在大火后依然保 留着初建时状态的南大门,让他深深地为东方古老建筑的特殊美 感所倾倒。第二站是京都大德寺高桐院。矶崎新同时告诉戴志 康,20年前他就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了高桐院,这里将成为他人生 中最后的归宿。高桐院崎岖难行的小路,低矮的房间,让进入者 在艰难的行走与低头弯腰中体会到建筑带来的快乐,就必须先学 会如何尊敬建筑,这正是矶崎新最看重的现代摩天楼所缺乏的重 要内涵。古老建筑的魅力与大师对于建筑的思考打动了戴志康, 也打消了他的疑虑,他放心地让大师施展自己的建筑实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高价值商业面积的损失:为了保 证外立面的艺术性,建筑外部除入 口外,没有设立沿街商铺和户外广 告;而异型林的存在也使得首层的 商业面积大大减少。
北面连接地铁的地下入口
2、商业内部空间局促、通透性较差: 位于南部的商业楼每层面积不大,致 使过道狭窄,而立柱对于视线的遮挡 较为严重。中庭内的梯式结构从负二 层通向顶部,几乎塞满整个中庭,产 生空间局促感。地下商业层高偏低, 通道偏窄且长,体验感不好。
以“山水城市”为例谈马岩松的建筑设计理念

以“山水城市”为例谈马岩松的建筑设计理念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与艺术审美准则,在这种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所接触的自然和社会也正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建筑能否寻找到一个新的模式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已成为关键问题。
很多艺术家也尝试着从自然界中获得灵感,将建筑的形态与自然特性相结合,期待着在拉近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能把自然特性赋予建筑设计的形式当中,使建筑更容易应用于当今社会。
“山水城市”理论,以丰厚的思想内涵,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提供思路。
马岩松所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为中国未来城市建筑注入了一个全新的定义。
关键词:马岩松自然山水城市理想山水意境前言:“山水城市”这一概念,最出设想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所提出。
中国城市在当时的建筑是相当大规模笼统的,其所主张的城市概念主要是构建以中国山水意象为主,注入精神文化,给人以脱离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印象。
“山水城市”是让人们在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产生情感的联系,这是富有理想主义的构想,但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发展。
马岩松倡导的“山水城市”模式,将现代城市与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相结合,将城市建筑赋予人文精神。
强化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山水意境的意境传达,使其精神内涵得到丰富与传承,促进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一、山水意境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古人寄情于山水的文化活动一向通过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更是寄托理想的精神载体。
在当代设计中,将山水意境融入建筑是当代设计师的情感表达手法。
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是属于中国独具一格的文化标识,“画中有画,意中有意”,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意象美的感悟。
这种传统自然山水观念是中国长久延续和沉淀的,时至今日都地影响着每个人对意象的思考。
当代设计师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的美学认知和空间表达的认识,将其中的画面表现手法和意象创造手法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与中国建筑相融汇的独特意境美感。
建筑分析——矶琦新群马美术馆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为矶崎新设 计作品。1974年开馆以来,主办过 企画展、美术作品展等相关研究、 教育普及活动,并致力于收集世界 优秀的美术作品。现在美术馆共收 藏作品约1600件,有本县美术家作 品、日本近代美术、海外近代美術、 日本和中国的古典美术作品等
群马县立美术馆概况
群马美术馆建筑基地
20 minutes walk from Tatara Station on the Tobu Isesaki Line 20分钟步行多多 罗站东武伊势崎线 10 minutes by taxi from Tatebayashi Station on the Tobu Isesaki Line 10分钟 乘坐出租车从馆林站东武伊势崎线 9 km by car from the Tatebayashi interchange of the Tohoku Expressway 9 公里,乘汽车从东北高速公路交汇 处的馆林
一
建筑分析
二
景观分析
三
室内设计分析
解剖美术馆
室内设计
在内部中,不论是装饰的手法、使用的素材与运用的色彩, 或是对外窗户,皆将建筑外与内的连结想像拔除,使内部 设计能够独立於外在风格之外完整地来思考。就广义面来 说,中心内外的设计其实是一致的后现代风格,破碎、拼 贴与不完整等特性,不论建筑外部或内部都可以一一找到 对照。
矶崎新运用简单的几何模式营造出结构清晰的系统和高水 准的建筑技术,他常将立方体和格子体融入现代时尚之中。 其作品通常简洁、粗犷却不显自大,圆拱状的屋顶是他设 计的主要特点。他能利用不同的结构和造型创造出大量的 空间,并努力使边缘看起来更为柔和。在设计时,矶崎新 一般先在脑海中勾勒出大致图形,然后将其转换为一种清 新、多彩、纯粹和深刻的几何模式。
古代印度的佛教与喜马拉雅文明

古代印度的佛教与喜马拉雅文明古代印度是一个充满了宗教与文化多样性的国度,其中佛教是佔据显要地位的一种信仰系统。
而喜马拉雅山脉,则是一座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山脉,这个区域孕育并演化出了独特的喜马拉雅文明。
本文将以佛教和喜马拉雅文明为主线,探讨古代印度这两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佛教作为一个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它的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不愿意接受传统宗教的权威,通过自己的修行和领悟,提出了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以及八正道的教义。
这种教义反映了解脱与智慧的追求,强调人们通过自我完善来解脱生死的苦难,达到真正的幸福。
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古代印度的宗教环境和文化土壤。
古印度是多神教信仰盛行的国度,但佛教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启迪。
佛教的核心价值观,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为准则,深深地影响了印度人民的生活和道德观念。
佛教的普世价值也使其迅速传播至东南亚国家,形成了波罗奈斯文化和安第斯文化等。
而另一方面,喜马拉雅山脉也为古代印度注入了独特的文明。
喜马拉雅山脉傲然屹立,它不仅是一座起到屏障作用的山脉,更是一个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绝的地理特征。
正是这种地理环境,孕育了许多与天然环境和神秘力量相关的信仰和宗教。
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藏传佛教兴起并广为传播。
藏传佛教是佛教教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佛教僧侣传播并与当地的土著宗教相融合。
这对于喜马拉雅地区深远影响,不仅使佛教成为了当地人民的信仰,也改变了当地的文化面貌。
藏传佛教的发展促进了汉字文化和梵文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在文字和文字艺术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藏传佛教的经典、文化符号以及壁画和石刻等文化遗产都流传至今,成为研究古代印度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同时,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自然景观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艺术灵感。
在这片天然的宇宙神殿中,诗人和艺术家们汲取灵感,创造了许多描绘山川秀美和自然风光的诗歌和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既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也弘扬了喜马拉雅文明的无限魅力。
中国传统书院“天一阁”建筑群研究

中国传统书院“天一阁”建筑群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西起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东至太平洋的东海岸,在这片广大的地域中,高原、盆地、山脉、丘陵平原、江河湖泊,所有这些大自然的赐予,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她的文明还在颂扬,只有她的文化被人们荣耀。
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水平,已经达到当时世界建筑技术的顶峰。
中国的古代建筑形式都以间为单元,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体系,并以石头、土砖和一些土材配合,组合成一种特有的组合体。
并且组合的形式因地制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既求区分明确、规整有序,也较灵活多样,非常富有情趣的空间联系。
我们开展书院历史和中国教育史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海内外学术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
是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只有研究好和保护好中国传统书院文化,才能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使用合理,功能齐全的场所,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并使之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中国传统书院研究,不仅为设计、建设更好的书院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先决条件,使中国传统书院不愧为中国书院文物和书院文化史料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流中心;同时也为当前我国关于书院这一类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经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那么作为中华名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传统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教育机构,开创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办学体系制度,因此,具有较高程度,较大规模,建筑上也形成自己的特点。
书院的建设,形成其讲学、藏书、祭祀——“三大事业“的功能特点和学规、学田、学舍等完备的管理制度,保证了较为自主、稳定的发展。
讲学的讲堂、藏书的藏书楼、祭祀的祠堂,这些建筑形式油然而生。
藏书的地方,从来就怕着火。
那么藏书楼的建造设计就要独具匠心,并且有着严格防火制度,才得以杜绝火患。
而“天一阁”算得上是一部中国古代藏书楼消防设计与管理的教科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基地分析
区位 成都市 本次项目基地位于四川大学江安校 区,地处成都市双流航空港经济开 发区文星镇与白家镇之间。从成都 东门到望江校区约12.5公里,距双 流国际机场3公里、双流城区5公里。 校区周边环绕着大件路、黄河路、 川大路、长城路等四条主要道路, 全长约6.4公里。
项目位置
基地
基地位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东 侧,紧邻东入口处已经建成的 文、理科楼。地势平坦,呈矩 形。
光线与视角 光线与视角的变化中创造了多重立面的特色,使建筑成为这个稳健发 展中的城市的雕塑
形态:
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 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 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
外部空间:
材料:
“竹条模板混凝土”是一种全新 创造,竹是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竹 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 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基地尺寸
动态交通分析
城市主干道 校园主干道 校园人行轴线
静态交通分析
基地位置
公交站台
停车场
人流流向分析
基地四面皆直接临道路, 校外人流与校内上下课 人流以及生活区人流都 能从不同的方向与基地 发生互动。
从调节各不同人群进出 基地方式来考虑场地以 及建筑的出入口设置。
出入口分析
车行出入口 人行出入口 人流缓冲区域
项目要求 用地面积约19732 ㎡ 预留用地面积约6587 ㎡ 净用地面积约13145 ㎡ 建筑面积为15000 ㎡
主要由博物馆、文化研究中 心、会议中心及专家楼三个 部分组成。
各部分面积分别以3000㎡ 、 1300㎡ 、9000㎡考虑。其容 积率<1.5,停车位>65辆。 考虑后勤功能布置
多元统一性
喜玛拉雅山地居住着许多民族和群体,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而各民 族和群体,其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共时性”的文化平面上观察,又可见 出“历时性”的文化发展递进轨迹。这就是喜玛拉雅文化的多元性表现。
以地域为宏观对象,主要不是研究它的多元性,而是重点研究它的多元统 一性,即整体构型研究。在喜玛拉雅山地的生态环境中,山地族群创造的文化 就具有了基本的共同性和文化统一性。文化事象表现和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 现充分证明,喜玛拉雅文化是一个区别于其他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独具个性的文 化体。
光影
韩国 Onnuri 卫理公会教堂
建筑师:JUNGLIM 地点:Onnuri, Republic of Korea 项目面积:2,688 sqm
三维空间和连续路线 场地坐落在几片互动空间之中,从现有的教堂、市场及周边环境等许多 方向都能到达。在城市规划中开发的简单街道和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形成的街 道彼此交错构成了这里的环境。根据这些动线形成了三维空间和连续路线, 从场地延伸向教堂。
水 一进入寺院,游客就会看到坐落在80 米长的荷花池尽头的主殿。超大的柱廊 和柱子之间金色的遮帘倒映在池塘的水面上,产生了一种虚幻的效果。设计采用混 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颜色与形式的选择,传达出了禅宗佛教的精 神。
镂空字 大雄宝殿的西面有一面巨大的木墙,上面刻有 汉字《心经》。当光线通过镂空的文字照射进来的 时候,空间内就会充满文化与精神的气氛。阳光将 经文照射在室内空间的表面上,就好像是佛陀在以 无言的方式授经讲学。
各种层高的广场空间 多面体以平台的概念不断扩展,变成了一个基础平台,由各种项目与 人们的活动占据。它也是一种反映了理想的建筑目标的场所,由一系列文 化、自然活动构成,还创造了流畅而生动的空间。 -宗教平台:象征街道的宗教形式与意义,而且生成了宗教概念。 -景观平台:通过连续不断的路线和铺地石板延伸城市街道和广场。 -文化平台:意在设计开放式的教堂,作为当地开放性的社区设施。
象征性
形象和象征,是人类最早产生的两大 基本的文化思维。喜玛拉雅山地族群 的基本文化思维是形象和象征。在语 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 文化的符号。
在他们的语言中抽象的词极其贫乏。 语词是形象的和象征的。在衣食住行 等习俗方面,都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性。 人类宗教本身就是象征的,特别是原 始宗教是人类最初创造的象征性文化。 喜玛拉雅山地族群都经历了和正在经 历着原始宗教,使他们的生活的方方 面面,使他们的全部文化,毫不夸张 地说,都是象征的或具有象征性。
混融性 在喜玛拉雅山地族群中,信仰需要 是高于一切的精神需要,宗教活动 是统驭一切的“实践——精神”活 动,使喜玛拉雅文化具有宗教信仰 的混融性,即一方面从生产到生活 的各个方面都弥漫着宗教的氛围,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崇拜成为涵盖 一切的一体化的意识形态,成为思 想和行为的准则。 老子曾说过,天地之初,混沌为一。 用老子的说法观察喜玛拉雅山地文 化,可以说,喜玛拉雅山地文化在 相当长的历史岁月中是处在“混沌 为一”状态。
个性鲜明,不拘一格
从立面看主要有三个看点,一是边玛墙;二 是门窗特别是窗,而窗的看点一个是窗套, 一个是窗的排列;三是看廊和梯。 稳定坚固,厚重自然 装饰华丽,流光溢彩 藏式传统建筑既有坚固粗犷的一面,也有精 雕细刻,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一面,置身 其中仿佛走进建筑艺术的殿堂。 色彩构图,简洁明快 通常使用的色彩有白、黑、黄、红等。每一 种色彩和不同的使用方法都被赋予某种宗教 和民俗的含义。白色有吉祥之意,黑色有驱 邪之意,黄色有脱俗之意,红色有护法之意 等。 苍桑历史,古朴粗犷 佛佗至上,宗教氛围 文化交流,豁达融合
建筑师:王澍、陆文宇 地点:中国 宁波 用地面积:4.33公顷 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03年-2005年 主要材料:竹条模板混凝土,旧砖瓦, 本地石材
概念:
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无法为这座城市 设计什么,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 我决定设计一座山。它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功能分析
用地南侧为一6-8层的教学楼 西侧为学生食堂和素质教育中心
北侧为还未建设的绿地空地
基地四周现有功能分析
场地功能预想
动静分区
场地功能分布预想
景观分析
水景轴线 景观轴线
案例分析:
宁波 台湾 韩国 宁波历史博物馆
地域文化特征
水月寺
意境
卫理公会教堂
空间
宁波
历史博物馆
藏式传统建筑特性
藏式传统建筑有着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 形式与风格,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 浑然一体,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之美 感。 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由于各地民俗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西藏七地市的不同区域,形成了各自特 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由于各地民俗的差异 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建 筑形式和风格。 类型——城镇(城镇与寺庙结合一体)、 宗山建筑(藏宗政府所在地 )、宫殿建 筑、寺庙、林卡(园林)、陵墓 、贵族 府邸 、庄园 、民居 (多样式,土木石 混合)、桥梁。
喜马拉雅文化研究中心
前期汇报文本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位于亚洲的中国西藏自治区与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边境上。东西长2400多公里,南北宽 200—300公里。
喜马拉雅文化背景
——喜玛拉雅文化特性——
原创性 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地的各民族和群体,如 珞巴族、夏尔巴人,以及尼泊尔北部大部 分山地部族和印度西北部大部分山民,在 20世纪中叶以前,或在19世纪以前,其社 会发展还都停滞在原始社会阶段。 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样式和生产活动方 式,以及社会组织形态,共同构成了喜玛 拉雅文化的社会基础,使喜玛拉雅文化成 为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原生态。我们从宗教、 法律、婚姻、家庭和其他风情习俗的方方 面面,乃至从语言和文学艺术特征,都可 以看出它们的原创性。因而,喜玛拉雅文 化具有人类文化史的发生学的价值。
膜拜性 喜马拉雅山地族群都经历了和正在经 历着原始宗教,灵的信仰、物活观念、 万物有灵论和图腾崇拜,是他们观察、 理解、解释世界的基本指导思想、思 维方式和心理机制。 在喜玛拉雅山地族群中,信仰崇拜之 风弥漫,仪式盛行,在他们当中一年 四季有数不清的节日,最初都是各种 宗教仪式活动,沿袭已久,遂成节日。 日常生活如出猎、牧放、刀耕、烧荒、 播种、开镰、收藏、婚姻、择日、嫁 娶、生育、建屋、搭灶等等,都要举 行相应仪式,人们是在仪式中生活, 生活过程就是连绵不绝的仪式过程。
“使用‘瓦爿墙’,大量使用回 收材料,节约了资源, 实现‘收集历 史’这一理念。
室外小品:
台湾 水月寺
这座寺院应成为‘空中花,水中月’。——圣严法师。
建筑师:Kris Yao 地点:台湾省台北市 项目面积: 8,422. sqm 基地面积:27,936 m2 土地覆盖面积:3,386.41 m2 项目年份: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