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课文讲解(不带翻译)

合集下载

口技全文与解释

口技全文与解释

口技全文与解释口技——林嗣环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被吵醒了。

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

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口技》全程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口技》全程全解

《口技》全程全解【梳理知识】1.字音辨析惊觉jiào中间jiàn少舒shǎo许许声hǔ几欲jī齁声hōu夫叱chì伸颈jǐng曳屋 yè倾侧qīng2.一词多义坐:众宾团坐,坐,动词,坐着。

满坐寂然,坐,名词,座位。

指:手有百指,指,名词,指头。

不能指其一端,指,动词,指明。

妙:众妙毕备,妙,奇妙的声音。

以为妙绝,妙,神奇,美好。

绝,以为妙绝,绝,极。

群响毕绝,绝,断,停止。

坐,稍稍正坐,坐,动词,坐。

满坐,坐,座位。

3.古今异义走:几欲先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古义,说出,今义,名称。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古义,擅长,今义,慈善。

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夹杂,今义,间隙。

会: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今义,集会,会议。

毕:众妙毕备,古义,全,都,今义,完。

4.通假字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

5.词类活用乳:妇抚儿乳,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指:不能指其一端,指,名词作动词,指明。

宴:会宾客大宴,宴,名词儿动词,举行宴会。

6.佳句背诵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资料链接】1.文题品味: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

古代称作“相声”,是取仿声之意,并不是现代以逗乐为目的的曲艺相声。

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

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

2.走进作者: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

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

口技 文言文

口技 文言文

口技文言文《口技》京城之中,有一人,善口技。

其技之妙,令人称奇。

此人常于市井之间表演,每每开场,观者云集。

一日,于一酒楼之中设台。

台上一桌一椅而已,其人着素衣,立于桌后。

众人皆屏息以待,场中寂然。

忽闻一声鸡鸣,清脆嘹亮,划破寂静。

众人皆惊,以为真鸡。

继而犬吠之声起,汪汪而叫,似与鸡鸣相应和。

少顷,又闻猪哼之声,呼呼噜噜,仿佛近在眼前。

此时,远处传来马蹄声,哒哒作响,由远及近。

似有一队人马疾驰而来,又闻马嘶长鸣,气势汹汹。

忽大风起,呼呼作响,吹得窗纸瑟瑟有声。

紧接着,雷雨骤至,雷声轰轰,闪电划过,照得屋内瞬间明亮。

雨打屋檐,滴答滴答,如珠落玉盘。

正当众人沉浸于风雨雷电之中,忽闻小儿啼哭之声,哇哇不止。

又有妇人哄儿之音,轻声细语,温柔慈爱。

此时,又有男子大声呵斥之声,女子啼哭求饶之音,嘈嘈杂杂,乱成一团。

忽然,一切声音皆止,全场鸦雀无声。

众人正待疑惑,忽又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清脆悦耳,余音袅袅。

正当众人陶醉于笛声之中,忽一声高喊:“起火啦!”呼声凄厉,令人心惊。

随后便是众人呼喊奔跑之声,救火泼水之声,房屋倒塌之声,乱成一片。

良久,声音渐息,其人微笑而立,气定神闲。

众人如梦初醒,掌声雷动,欢呼不绝。

此人之口技,可谓出神入化。

仅以一张口,便能模拟世间万物之声,令人身临其境,如历其事。

其技艺之精湛,非一日之功。

必是久经练习,用心揣摩,方能如此娴熟。

后有人问其秘诀,其人曰:“无他,唯用心耳。

观察入微,熟记各种声音之特点,于心中反复演练,方能在表演之时,信手拈来,不差分毫。

”众人闻之,皆叹服不已。

此人之名,因口技之妙,传遍京城,成为一时佳话。

又过数年,其人年事渐高,表演渐少。

但每逢谈起其口技,众人仍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口技之艺,虽为小技,然能达如此境界者,实乃罕见。

其不仅给人以听觉之享受,更让人感叹其技艺之高超,用心之专注。

如今,虽科技发达,各种音响设备层出不穷,但此等纯靠人口模拟之声的技艺,仍具独特魅力,令人难以忘怀。

《口技》课文讲解

《口技》课文讲解

《口技》课文讲解《口技》课文讲解1、为什么口技表演开始时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呢?大家观看表演时只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所以不免产生怀疑:这么点东西能做什么?可心里又极想早点解开这个谜团,所以抚尺一下立即有一种想探个究竟的急迫心情迫使自己立刻屏住了呼吸,所以满座寂然。

从一个侧面说明口技者善于抓住听众的心理。

2、全文是围绕着一个善字来写的,我们不能不为口技者的技艺惊叹不已。

以第二段为例,谈谈作者是用什么办法使我们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段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到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一家人按生活的规律,一个一个互不影响,逐个发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屋外到屋内,由稀疏到缜密,由寂静到喧哗,层次分明,极见工夫。

接下来,各种声音逐渐重叠交织,混杂出现。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从听众的反应来侧面烘托,表现了听众从入神、惊奇、陶醉、佩服的多种神态来加强刚才的正面描写,使笔法自然而又巧妙,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3、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失火后的`混乱至极的大场面,然而作者却写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你能否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把情节安排的有条有理的?本来失火场面人多声乱,难以驾驭,可本文作者却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作者先从一人大呼火起开始即掀起巨大的波澜。

一下子使人紧张起来。

接着作者从室外到室内,从一人到一家,从一家到全卷,从大人到小孩,从人声到狗叫,逐渐夹杂一处,虽然表面很乱,可细看起来层次很清楚,气氛很浓。

接着又加入了房屋声,火花声、大风声这些自然界的声音正是口技者所长,可把这些与人声夹杂在一处,足以显现口技者的工夫。

既有失火肯定有救火,于是乎,人声鼎沸,大呼小叫的混杂场面就这样被活生生地展示在人们眼前,作者特别擅长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去充实画面。

整个失火救火场面,人物从少到多,事情由疏到密,作者写来先后有序,条理清晰,把灾难中的纷乱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口技》原文翻译及鉴赏

《口技》原文翻译及鉴赏

《口技》原文翻译及鉴赏《口技》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原文翻译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围绕着屏风而坐。

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听到远远的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

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醒了。

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

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

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像极了。

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仔细听,微笑,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口技》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口技》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口技》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京①中有善②口技者。

会③宾客大宴④,于厅事⑤之东北角施(6八)尺屏障⑦,口技人坐屏障中⑧,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⑩。

众宾团(11)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15)寂然(16),无敢哗(17)者。

遥(18)闻深(19)巷中犬吠(20),便(21)有妇人惊觉(22)欠伸(23),其夫呓语(24),既而(25)儿(26)醒,大啼(27)。

夫亦醒。

妇抚(28)儿乳(29),儿含乳(30)啼,妇拍而呜(31)之(32)。

又一大儿醒,絮絮(33)不止。

当是(34)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35)醒声,夫叱(36)大儿声,一时(37)齐发.众(38)妙(39)毕(40)备(41)。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42),微笑,默叹(43),以为(44)妙绝(45)。

未几(46),夫齁(47)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48)闻有鼠作作索索(49),盆器倾侧(50),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51)少(52)舒(53),稍稍(54)正坐(55)。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56百千○57)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58)力拉(59)崩(60)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61);又夹百千求救声(62),曳(63)屋许许(64)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65),无所(66)不有。

虽(67)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68一○69)端(70);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71)其一处也。

于是(72)宾客无不变色(73)离席(74),奋袖(75)出臂,两股(76)战战(77),几(78)欲先走(79)。

忽然抚尺一下,群(80)响(81)毕(82)绝(83)。

撤屏视之(84),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注释]① 京:国都,指当时的首都北京。

②善:善于,擅长。

③会:适值,恰逢。

④宾客大宴:即“大宴宾客”。

口技文言文翻译注释

口技文言文翻译注释

口技者,妙手偶得之艺也。

夫其技之妙,在乎口耳之间,非笔墨所能形容。

昔有口技者,能令一人言之,百人应之;一人唱之,百人和之;一人鼓之,百人舞之。

其声如雷霆,其势如风云,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

注释:1. 口技者:指擅长口技的人。

2. 妙手偶得之艺:指技艺高超,偶然得到的人。

3. 妙:美妙,出色。

4. 口耳之间:指口和耳之间,即通过口说话,通过耳听声。

5. 非笔墨所能形容:意思是这种技艺美妙到无法用文字或图画来描述。

6. 昔有:从前有。

7. 能令一人言之,百人应之:能使一个人说话,百人应声附和。

8. 一人唱之,百人和之:一个人唱歌,百人应和。

9. 一人鼓之,百人舞之:一个人击鼓,百人跳舞。

10. 其声如雷霆:声音像雷霆一样响亮。

11. 其势如风云:气势像风云一样浩大。

12. 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13. 目不暇接:眼睛看不过来,形容事物变化太快。

《口技》译文:口技,是一种技艺高超的表演艺术。

这种技艺的奇妙之处,在于口和耳之间的交流,无法用文字或图画来描述。

从前,有一位擅长口技的人,他能使一个人说话,百人应声附和;一个人唱歌,百人应和;一个人击鼓,百人跳舞。

他的声音如同雷霆般响亮,气势如同风云般浩大,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口技者通过口和耳之间的巧妙配合,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声音和动作的世界,感受到了技艺的魅力。

这段文言文不仅描绘了口技表演的精彩场景,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技艺的赞叹之情。

口技原文及译文注释

口技原文及译文注释

口技原文及译文注释口技原文及译文注释《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的散文,写的是一场精彩逼真的口技表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口技原文及译文注释,欢迎参考阅读!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围绕着屏风而坐。

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听到远远的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

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也醒了。

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

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

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像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第五段呼应开头,再 次列数道具,有什么作用?
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 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 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 是借助于外物。再次突出表演者口 技之“善”。
课堂小结
课文描写了一场精 彩的口技表演。表现 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 超技艺。
预习问题二
1.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 2.口技表演精彩吗?从哪可以看出来? 3.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场面 梦 惊 渐 梦 火 百 中 醒 入 乡 场 象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第五段呼应开头,再次列数道具,有什么作用? 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表演声响的 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 不是借助于外物。再次突出表演者口技之“善”。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一、课文中是从哪些地方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
气氛的?
1、“遥闻深巷中犬吠。”
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 犬吠,而这犬吠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 人静的氛围。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 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5)、第五段呼应开头,再次列数道具,有什么 作用?
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 哪一个?第一段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对表 现全文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善”字统领全文,全文的展开都 紧紧扣住“善”字。
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四个“一” 字,暗示道具简单,衬托了表演者的 高超技术。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况。
口 技
第二部分(第2
˜ 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4自然段)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 11 、(第 2 自然段)
摹拟一家人深夜里被惊醒的情形 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况。
5、文章第四段作者的赞语,不是正面描写, 也不是侧面描写(有侧面描写的效果),有什么 作用?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 一处也。” (1)、总写失火的声音很复杂,逼真; (2)、再现了火场的紧张气氛; (3)、说明口技表演以假乱真,如身处失火现场。 赞语中,作者四次迭用“百”字,以“百手”、 “百指”、“百口”、“百舌”和“一端”“一处” 用夸张的手法称赞口技表演之“善”。
口 技
第二部分(第2
2、(第 3 自然段)
写这家人再次入睡的情形。 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
4自然段)
3、(第 4 自然段)
摹拟一场突然而至的特大火灾 第三部分(第 5自然段)
的惊险场面 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
1、自学提纲:
(1)、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 一个?第一段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对表现全文的中 心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4)、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 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2、抬空筐的时候,小李怀着深深的敬 意,望着那将军帽沿边上的汗水和那一圈花 白的头发,那里仿佛汗水凝结了,结成了一 层盐粒子,均匀地撒在头发捎上。小李心 想:别看这老同志年纪不轻,干劲可真不 小,明摆着铲土要轻些,他却要拣 重的干。( 侧面描写)
3、“------嘿,那才叫紧张呢,整天是 砂土、木料,哪里还分几个钟头,多少班 次?干就是了------” “修好了吗?”一个焦急地问。 “当然,师首长都亲自拿着铁锹干, 修不好还成!------林师长一边抬着一边 喊,‘同志们,干哪!咱们快把 工事修好了,叫敌人连一滴水也 淌不进来。’看,说得多好------” 讲话的停了一下-----( 侧面描写 )
2、第二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这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 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 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 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 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 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 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 联系起来,从而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意 少 舒 稍稍正坐
指 端 奋袖出臂
变色离席

两股战战 名 几欲先走
第一部分:
第一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第一段列数口技人 的道具,对表现全文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善”字统领全文,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 字。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四个“一”字,暗示道 具简单,衬托了表演者的高超技术。
第三部分:
虽然 条件连词 承接连词 量词,事物的一部分 行走
9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个(时候) 大腿 跑
二、一字多意:
1 坐 5 指 满坐寂然 通“座”,座位 名词 手有百指 口技人坐屏障 坐 动词 不能指其一端 2 妙 众妙必备 以为妙绝 3 绝 以为妙绝 群响必绝 6
妙处 名词 好,奇妙 形容词
手指
中心思想: 本文写的是一场口技表演。 作者通过表演者以各种不同的声 响,异常逼真的模拟出一组有节 奏、有连续性的生活画面的叙述、 描写,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高 超技艺。
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口技者善口 技呢?
最复杂的表 演内容 正面描写

最热烈的观众 反应 最简单的道具
侧面描写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声音种类 场面 梦 惊 渐 梦 火 百 中 醒 入 乡 场 象
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一时齐发)
声音 特点
由远及近 由外到内 由小到大 由分而合
作者 评论 众妙 必备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 咳嗽。”
以这些声音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 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这两句 都是以动写静,静更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 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 侧面描写是着意写对象的周围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 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 突出。 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貌到极点,不是正 面刻画,而是用她周围的人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诗中 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种种 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如果正面刻画,就 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3、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 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由 醒到又睡的经过和宾客的情 绪变化。这一段既是四口人 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 失火、救火的前奏。
4、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 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 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 “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 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 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 “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 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 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 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指出
名词
动词
乳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起 夫齁声起 夫起大呼 一 又一大儿醒 一时齐发
喂奶 奶头
动词 名词
7
极 副词 灭,消失 动词
响起
动词
起来
动词
4 呼 忽一人大呼“火起” 呼叫 动词 拟声词 呼呼风声
8
一个 相同
数词 形容词
三、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座位
四、表示时间的词
1、表示突然发生:
听众 反应
伸颈 侧目 微笑 默叹以 为 妙 绝
齁声 妇拍儿渐止 鼠作作索索 倾盆 由大而小 器声 咳嗽 (以响衬 由密而疏 静 ) 微闻余声 大呼 齐哭 百千人大 呼 儿哭 犬吠 力拉 忽然变大 不 能 崩倒声 火爆声 其一 由少而多 风声求救声 曳屋声 抢 夺 声 泼 水 声 由多而杂 不能 ( 无 所 不 有 ) 其一
一、古今异义:
古义
1 会宾客大宴
2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 当是时
今义
聚合,合在一起
转折连词,但是 判断动词 微笑、细微等 数量小 稍微
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
适逢,正赶上
只 这 隐隐约约 稍微 渐渐地 其中夹杂 即使 假设连词
4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5 宾客意少舒 6 稍稍正坐 7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8 虽人有百手 10 两股战战 11 几欲先走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忽)、(忽然) (一时) (既而) (是时)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俄而)、(少顷)
五、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2、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活用作动词 3、妇抚儿乳 喂奶 名词活用作动词 4、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名词活用作动词 5、妇手拍儿声 用手 名词作状语 6、无不伸颈,侧目 用眼睛看 名词活用作动词
作用: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最具
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张 口 ,两三件 道具 , 四方 宾客 ,听的五 体投地 , 六 神无主 ,心里七 上 八 下 ,好 似九 死一生 ,真乃十 全十美 。
四、延伸拓展
分析下面几段文字,判断哪些属于 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1、“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 搭在他的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 道“ 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 正面描写 说罢,他一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