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2017年 张文立 第四节 本体感觉促通技术

合集下载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课件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课件
连续诱导
➢ 主动肌强烈的兴奋之后,可引起拮抗肌的兴奋 。
交互支配(交互抑制)
➢ 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相互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应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适应证
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 : 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损伤、 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的 恢复。
➢ 分类
✓ 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
✓ 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 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4. 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 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
communication)
9. 运动模式 (pattern of movement)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1.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的接触 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诱导患者向所需
方向运动 可同时施加基本
基本手法技术
1. 手法接触 (manual contacts) 2. 牵张 (stretch) 3. 牵引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 4. 最大阻力 (maximal resistance) 5. 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 6. 时序 (normal timing) 7. 视觉刺激 (optical stimulation) 8. 口令与交流(verbal commands and

本体感觉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及其训练

本体感觉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及其训练

本体感觉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及其训练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本体感觉是指人体内部的感受器官感知到身体的位置、移动和力度等信息,是人体运动控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神经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神经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投射纤维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丘脑上辐射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中枢突
第一级N元
周围突 感受器
对 丘脑腹后外侧核 侧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
对 脊髓丘脑侧、前束 侧 上升1-2节段后交叉
后角固有核
丘脑
中脑
中枢突
后根
延髓
第一级N元
脊N节
周围突 感受器
脊N 躯干四肢皮肤感受器
脊髓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顺序: 由外侧向内侧、由浅入深,依次排列 骶、腰、胸、颈部
薄束核、楔束核
楔束核
薄束、楔束 后根内侧部
脊N节
脊N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楔束
后根 脊N节
脊N
本体觉感受器、皮肤感受器
中脑
薄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
薄束
脊髓
痛温觉和粗触觉 压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投射纤维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躯干四肢痛温觉、粗略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节细胞
双极细胞中枢突
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周围突 视锥、杆细胞
视觉传导通路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周围突 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中枢突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讲课文档

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讲课文档
第十八页,共77页。
1.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 治疗师手与患者皮肤接触,诱导患者向所需方向运动 • 刺激患者皮肤、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 • 为控制运动及抵抗旋转治疗师使用引状肌抓握
• 可同时施加基本及特殊的PNF的治疗手法
第十九页,共77页。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第四十七页,共77页。
5. 保持-放松(hold-relax)
• 适用范围
- 由于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范围受 限
- 肌肉在疼痛点处,可获得充分地放 松
- 等张收缩太强以致于难于控制
第四十八页,共77页。
6. 收缩-放松(contract-relax)
• 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然后由治疗师被 动地把肢体放置到新的关节受限的活动位置
第九页,共77页。
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

通过反复的刺激与易化提高患者对某一动作掌握的能力
• 利用语言、视觉与环境,使患者能把所学到的动作真正运用 于实际的生活中
第十页,共77页。
有利于发展肌肉的肌力与耐力
• 反复刺激和重复的活动技术,加强运动活动的目的性
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形式 • 对角线形式运动都跨越中线,能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 • 对角线形式的运动总是合并旋转的成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最高形式之一
第三十五页,共77页。
运动模式的种类
第三十六页,共77页。
运动模式的种类
1. 对称
2. 不对称
3. 反转
1
2
3
4. 单侧
5. 对侧
6. 对角线反转
用视觉帮助患者控制和纠正其体位和运动
第三十三页,共77页。

解读身体的智慧——培养本体感觉的技巧

解读身体的智慧——培养本体感觉的技巧
我这样讲明白吗?
阿拉贝拉:是的,非常明白。
你的创伤光明组织(/)描述它的 使命是:向那些遭受创伤障碍症状的人提供教育、培训、治疗和研究, 来缓解他们的痛苦。你们是如何做的?
拉加:我们到村子里去告诉人们:“我们来这是不是给你们钱或 是医药的,而是帮助你们找到一个方法来让你自己从海啸的震惊中疗 愈你自己。因为海啸对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它仍神经系统处于震 惊和恐慌状态,让身体处于收缩的状态,而这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状态, 比如失眠、心跳过速、焦虑等等!治疗这些的良药就在你自己的身体 里面,就像你的骨头有能力在它们折断后痊愈一样,几乎只需要很少 的照顾就可以。所以我们来这里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告诉你如何帮助自 己疗愈自己,你感兴趣么?”如果他们不感兴趣,我们就去找那些有 兴趣学习和愿意自己来为自己做事情的人。
来。接着,我们教他们如何在家里自己做。然后,我们四周或是六周 之后再去问他们有没有做?在做的过程中有没有困难?他们是如何 针对症状去做的?我们也会八个月或是一年以后再去回访,看他们的 状况如何,同时收集证据。这样我们就可以证明,对于不同创伤人群 而不只是海啸,我们的工作是有效的。大自然透过进化赋予每个人的 与生俱来的自我疗愈的能力,我们培训和教授根据这个能力所发展出 来的简单方法。
阿拉贝拉:是的。这段时间以来,你们的短期创伤治疗的成功率 如何,你们把这个成功归因于什么?
拉加:我们很惊讶的发现,在印度它的效果甚至比在卡塔里娜飓 风幸存者身上更为有效。我们仍在分析从第二个团体来的数据。我们 在位于印度班加罗的国家心理健康和神经科学研究所进行分析。这是 一家极富盛名的学术研究机构,被印度政府选为海难后的灾难心理健 康核心研究机构。从我们第一次到印度拿到的资料来看,治疗后六个 星期我们所治疗的 200 名海啸幸存者的 465 种症状里面,有 73%表现 出了稳定的改善。有些是改善,而有些则完全的得到了解决(确切的 数目可以在网页上的“研究”一栏中找到)。我们八个月之后再去访 问他们的时候,他们的情况基本上是类似的,只是比之前症状更少了 一些。我们不知道具体的数字,因为它们还在进一步的统计中,但是 结果或多或少都同样有一些减损。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精品PPT课件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精品PPT课件
应用本体感觉刺激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 力、关节稳定性、增强活动协调性、扩大 关节活动度、促进功能活动的方法。
治疗原理
因为运动发育滞后、外伤、神经疾病引发 的神经肌肉障碍,会造成肌力低下、协调 性差、挛缩、关节活动度受限、痉挛等障 碍。
为了改善这些异常运动机能,通过牵张肌 肉、抗阻运动、对关节牵引、挤压,从而 获得正常的反应。
态有关的刺激的感觉 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感
受压力和肌肉、关节形状的改变 位置觉 、运动觉和振动觉
PNF 技术核心思想
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 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 式(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 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更容易
促进、诱发、使
PNF的概念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lar facilitation PNF)
—是利用牵张、关节压缩和牵引、施加阻力等
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式 (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进运动功 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力学 Verbal 言语刺激 Vision 视觉刺激 Traction or approximation 牵引和挤压 Stretch 牵伸 Timing 时间顺序 Patterns 模式
Resistance 最佳阻力
对主动收缩的肌肉施加阻力,对本体感觉 促进最有效
促进技术的强度与阻力的强度正相关 阻力的施加取决与肌肉收缩的方式
神经生理
运 动 再 学习
发育内在潜能 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利用反射调整各种活动(早期和成熟期) 人类各种功能性运动都是由屈、伸肌相互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通过PNF模式促进因疾病引发的各种动 作障碍。
还适用于运动障碍及预防。
PNF基本技术
最大抵抗 牵张 整体运动模式 反射 拮抗肌诱发相反运动
Kabat H,1952
想要的效果
促进技术
期待的效果
PNF运动模式 肌肉牵张
→肌收缩力增大、提高反应速度 →肌收缩力增大、柔韧性改善
神经生理 运 动 再 学习 PNF 运动控制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1
充分调动人体运动发育内在潜能 遵循运动功能发育顺序 利用反射调整各种活动(早期和成熟期) 人类各种功能性运动都是由屈、伸肌相互
作用完成的,先由屈曲性动作逐渐发展到 伸展性动作(如由坐爬发展到站立行走)
PNF技术的治疗原则-2
扩散与强化(放射与加强)
Irradiation 扩散:反应的扩散 Reinforcement 强化 扩散与强化和阻力相关:
阻力的大小与肌肉反应的大小呈正相关 决定阻力的施予和肌肉收缩的方式取决与:
病人的情况 治疗的目标
放射和加強
利用溢生原理 促进或抑制 最佳的结果是依赖: o 最佳的阻力 o 正确的动作模式 o 技术 o 其他的刺激 加强的是不同的身体部分之间的放射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黄明威
PNF的起源
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 Kabat 于20世纪 40年代提出,以后由其同事 Margaret Knott 和 Dorothy E Voss于50年代正式发 表。
螺旋式发展
神经功能重塑
反射
随意
模式

本体感神经肌肉促

本体感神经肌肉促

3、PNF的运动模式 PNF的运动模式
命名: 命名: UD1FUE
D : diagonal对角线; 对角线; 对角线 E: extension伸展; 伸展; 伸展 F : flexion屈曲 屈曲; 屈曲 LE: lower extremity下肢 下肢 UE: upper extremity 上肢 LT: lower trunk下躯干 下躯干 UT: upper trunk上躯干 上躯干
1)上肢模式
D1屈:屈曲 内收 外旋 屈 屈曲-内收 外旋; 内收-外旋 腕掌屈, 腕掌屈,桡侧偏 Dl伸:伸展 外展 内旋 伸 伸展-外展 内旋; 外展-内旋 腕背屈, 腕背屈,尺侧偏 D2屈:屈曲-外展 外旋; 屈 屈曲 外展-外旋 外展 外旋 腕背屈, 腕背屈,桡侧偏 D2伸:伸展 内收 内旋; 伸 伸展-内收 内旋; 内收-内旋 腕掌屈, 腕掌屈,尺侧偏
模式名称
上躯干运动模式及训练目的
训练目的 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 (剁劈) 促进躯干屈曲 剁劈) 及旋转;增强腹肌主要是上腹肌; 及旋转;增强腹肌主要是上腹肌;增加越过中 线的活动;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 线的活动;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改善上 躯干活动和促进翻身; 躯干活动和促进翻身;促进兴奋从一上肢向另 上肢和双下肢的扩散;促进对抗肌的逆转。 上肢和双下肢的扩散;促进对抗肌的逆转。 伸展合并向一侧旋转(提举) 增强上躯干伸 伸展合并向一侧旋转(提举) 和旋转; 和旋转;促进双上肢的兴奋向躯干和双下肢的 扩散。 扩散。 模式名称
(5)有目的的活动包含逆向运动
如训练更衣就必须同时训练穿衣和脱衣两 方面。 方面。 一个人如果不能进行逆向运动, 一个人如果不能进行逆向运动,其能力将 受到限制和影响。 受到限制和影响。 PNF疗法中设计了各种包含变换运动方向 PNF疗法中设计了各种包含变换运动方向 的运动模式以提高患者的逆向运动能力。 的运动模式以提高患者的逆向运动能力。 逆向运动也有助于重建主动肌与拮抗肌之 间的平衡与相互作用。 间的平衡与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下肢伸展—外展—内旋模式
• 简称下肢D1伸。 • 患者仰卧位,起始位是髋关节 屈曲、内收、外旋,膝关节屈 或伸,踝关节背屈并内翻,脚 趾向内侧伸展。 • 终止位是髋关节伸展、外展、 内旋,膝关节屈或者伸,踝关 节跖屈并外翻,脚趾向 外侧屈 曲。 • 治疗师的位置与下肢D1屈模式 相同。
7.下肢屈曲—外展—内旋模式
1.上肢屈曲—内收—外旋模式
• 简称上肢D1屈。
• 仰卧位,起始位是肩胛骨下压、 内收、内旋,肩关节伸展、外展、 内旋, 前臂旋前, 腕关节伸展 并尺偏,手指伸展、外展。
• 终止位是肩胛骨抬高、外展、外 旋,肩关节屈曲、内收、外 旋, 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 节屈曲并桡偏,手指屈曲、内收。 • 治疗师站在患者上肢运动的那一 侧,与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点 的连线在一条直线上。
PNF技术的神经生理学原理
• 交互抑制:肌肉ຫໍສະໝຸດ 缩时肌梭将兴奋传递到运动神 经元,同时将抑制传递到拮抗肌; • 放射论:对较强运动肌肉给予最大的阻力可引起 较弱运动肌肉的收缩; • 相继诱导:通过拮抗肌的收缩促进主动肌运动模 式的发展; • 肢体运动模式:每个运动模式有三种成份(屈或 伸、外展或内收、内旋或外旋的组合);
• 下肢 伸展・内收・内旋范型:柔道 屈曲・外展・内旋范型:空手道 伸展・外展・内旋范型:柔道 屈曲・内收・外旋范型:足球
D1F进食、仰卧至俯卧
D1E反手打网球
D2F举双手赞同
D2E棒球手掷球后
D2F屈曲
屈曲(髋) 踝关节背屈 足趾伸展
D1F屈曲
外展(髋) 内旋(髋) 足外翻
内收(髋)

伸展(髋) 踝关节趾屈
2.上肢伸展—外展—内旋模式
• 简称上肢D1伸。
• 仰卧位,起始位是肩胛骨抬高、 外展、旋转,肩关节屈曲、内 收、外旋,肘关节屈或伸,前 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桡偏, 手指屈曲、内收。
• 终止位是肩胛骨下压、内收、 内旋,肩关节伸 展、外展、 内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 前,腕关节伸展并尺偏,手指 伸展、外展。 • 治疗师的体位与上肢D1屈模 式相同。
概念 • 1利用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 神经肌肉反应,促进相应肌肉收缩; • 2利用牵张、关节压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 本体感觉刺激,促进功能恢复;
PNF治疗作用
• • • • • •
1在不同的姿势发展稳定和动态平衡 2同等地增强所有肌群的肌力 3增强耐力 4改善协调 5改善运动控制技能 6在增加运动的同时产生放松
Introduction
• Initially developed (Knott & Voss, 1940’s1950’s) for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neurological disorders – techniques can be applied to athletic injuries/rehabilitation • Goal is to have an increased neuromuscular response (usually an increase in strength) but can also be used to increase relaxation (inhibition)
• 节律启动
• 等张组合 • 拮抗肌逆转
• 重复牵张
• 收缩—放松
• 维持—放松
三、运动模式
(一)PNF模式的特征和形式
• PNF模式在三个平面上组合运动
矢状面 冠状面 四肢或躯干的旋转 • 螺旋和对角线的特征
• 根据肢体近端关节的运动来命名
头、颈、躯干和四肢均具有两个对角线模式,分别简称 为D1模式和D2模式,每一个对角线又由两个互为拮抗的
5.下肢屈曲—内收—外旋模式
• 简称下肢D1屈。 • 患者仰卧位,起始位是髋关节 伸展、外展、内旋,膝关节屈 或伸,踝关节跖屈并外翻,脚 趾向外侧屈曲。 • 终止位是髋关节屈曲、内收、 外旋,膝关节屈或者伸,踝关 节背屈并内翻, 脚趾向内侧伸 展。 • 治疗师站在患者运动的下肢一 侧,与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 点的连线在一 条直线上。
外旋(髋) 足内翻
D1E伸展
足趾屈曲
D2E伸展
D1F踢球
D1E骑自行车上车
D2F中国功夫踢腿
D2E行走时摆动相
二、基本操作方法及技术
基本操作方法及技术
• • • • • • • • •
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 牵张 (stretch) 牵引 (traction) 挤压 (approximation) 最大阻力(maximal resistance) 时序 (timing) 口令交流(commands and communication) 强化 (reinforcement) 视觉刺激(optical stimulation)
D2F屈曲
屈曲(肩)
外旋(肩) 旋后(前臂)
D1F屈曲
外展(肩) 腕伸展 指伸展
桡侧偏(腕)
内收(肩) 腕屈曲 指屈曲

伸展(肩) 内旋(肩)
D1E伸展
旋前(前臂) 尺侧偏(腕)
D2E伸展
体育运动中所见的PNF范型
• 上肢
伸展・内收・内旋范型:网球中的击球 排球中的扣球 屈曲・外展・外旋范型:柔道 伸展・外展・内旋范型:自由泳 屈曲・内收・外旋范型:仰泳
• 治疗原则
按照正常的运动发展顺序,运用适当的感觉信息刺激 本体感受器,使某些特定的运动模式中的肌群发生收缩, 促进功能性运动产生。
背景
• 1940-1954年,Dr. Herman Kabat 在Washington, D.C.首先开始使用PNF的治疗技术,用于治疗骨性疾 患的疾病; • 1956年,第一本PNF的书出版; • 随后,PNF被进一步发展; • 英文第二版1999年出版
4.上肢伸展—内收—内旋模式
• 简称上肢D2伸。 • 患者仰卧位,起始位是肩胛骨 抬高、内收、外旋,肩关节屈 曲、外展、外旋,肘关节 屈或 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 桡偏,手指伸展、外展。 • 终止位是肩胛骨下压、外展、 内旋,肩关 节伸展、内收、内 旋,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前, 腕关节屈曲并尺偏,手指屈曲、 内收。 • 治疗师的体位与上肢D2屈模式 相同。
• 注意双向运动(屈→伸,伸→屈):早期动作 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的屈伸 运动; • 正常运动与姿势取决于“协同作用”与拮 抗肌的相互平衡影响;
PNF的治疗原理(2)
• 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 一定顺序进行的;
• 动作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但并 非按部就班,其间可有跳跃和重叠; • 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
运动模式所组成, 并以近端关节的运动命名,分别称为
屈曲模式、伸展模式。 对四肢来说,每个肢体总共就有D1屈曲、D1伸展、D2屈 曲、D2伸展四个运动模式 。
• PNF模式对于肢体近端和远端关节的位置有严格要求,而 对中间的关节则无特别的规定,屈伸均可。 • 当躯干和肢体组合在一起协同运动时就会达到更完整的效 果。 • PNF模式的轨迹在四肢是由四肢运动时远端的手或足所形 成的,至于头颈模式,则由鼻、下颌和头顶所形成,躯干 上部运动模式的轨迹是由肩顶画出,躯干下部运动模式的 轨迹则是由髋所绘制的。
• 在肢体运动方向上任何一点施加相反的 压力将刺激协同肌强化运动 • 蚓状肌抓握能使治疗师很好控制运动而 不会因挤压或给予身体骨骼的压力太大 而引起患者疼痛
(一)PNF基本技术
• • • • • • • • 手法接触(夹状手) 牵拉 挤压 阻力 口令交流 时序 视觉刺激 治疗师体位
(二)PNF特殊技术
• 简称下肢D2屈。 • 患者仰卧位,要稍向对侧倾斜, 起始位是髋关节伸展、内收、 外旋,膝关节屈或伸, 踝关节 跖屈并内翻,脚趾向内侧屈曲。 • 终止位是髋关节屈曲、外展、 内旋,踝关节背屈并外翻,脚 趾向外侧伸展。 • 治疗师站在患者运动的下肢一 侧,与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 点的连线在一条。
8.下肢伸展—内收—外旋模式
3.上肢屈曲—外展—外旋模式
• 简称上肢D2屈。 • 患者仰卧位,起始位时肩胛骨下 压、外展、内旋,肩关节伸展、 内收、内旋,肘关节 屈或伸, 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并尺偏, 手指屈曲、内收。 • 终止位是肩胛骨抬高、内收、外 旋,肩关 节屈曲、外展、外旋, 肘关节屈或伸,前臂旋后,腕关 节屈曲并桡偏,手指伸展、外展。 • 治疗师站在患者上肢运动的一侧, 起始位中点和终止位中点的连线 上。
• 强调多关节、多肌群参与的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
动,增强了关节的运动性,稳定性,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 成一复合动作的技巧,同时利用了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 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和促进相应肌肉收缩的锻炼方法。
• 特征
肢体和躯干的对角线和螺旋形主动、被动、抗阻力运
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口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 动模式。
• 对角线形式的运动总是合并旋转的成 分,而旋转是发育的最后、最高形式 之一;
PNF的治疗原理(1)
• 充分挖掘潜能: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 能; • 利用各种反射: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 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得到强化或加强; • 按照正常发育顺序:从头到脚,由近及远; • 拮抗中平衡:早期的动作是在屈肌和伸肌优 势交替转换中向前发展的;
• 重复所学动作:反复刺激和重复动作可促进和巩 固动作的学习,发展肌力和耐力;
• 强调感觉反馈: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 本体感觉、平衡反应; • 治疗要有目的:借助促进技术加强有目的性的活 动。
特点
• 螺旋对角交叉式的运动模式;
• 借助于视觉、听觉、前庭感觉、 本体感觉、平衡反应;
• 屈、伸肌相互交替收缩,以维 持一动作或姿势的稳定; • 反复刺激、反复自我学习的过 程; • 极具开发潜能、较难掌握的一 种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