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大纲
(完整版)交通运输学 教学大纲

(完整版)交通运输学教学大纲《交通运输学》(Principle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交通运输专业50学时)一、简要说明《交通运输学》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总学时为50学时,理论授课40学时,实验课10学时,3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和展望,掌握交通运输学的基本理论、交通运输系统的要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熟悉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现代管理特点与方法,掌握公路网规划的方法,了解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现状.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l.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和展望;2.了解国内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熟悉汽车运材与道路和机械间的相互关系;4.掌握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5.掌握公路网规划的方法;6.了解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7.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从事交通运输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公路交通运输工程系统》邱荣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1:《汽车运输学》陈塘民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年。
参考书2:《汽车运输工程》李维斌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
参考书3:《汽车运用工程》高延龄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五、学分和学时分配总学时为50学时,实验课10学时,3学分。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40学时)第一章概论(6)1.目的要求:了解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2.要点第一节交通运输系统1.系统与系统工程2.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地位、作用与基本特征第二节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历史第三节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与展望1.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过程2.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3.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公路交通运输系统预测(8)1.目的要求:了解公路交通运输系统预测意义,掌握公路交通运输系统预测常用的方法及其应用2.要点(完整版)交通运输学教学大纲第一节概述1.交通运输系统预测的概念与意义2.预测分类3.预测的步骤第二节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常用预测方法1.定性预测方法2.定量预测方法第三节社会经济预测1.社会经济预测的主要内容2.区域人口预测3.经济预测第四节区域交通运输需求量预测1.综合交通运输需求量预测2.交通运输方式分担预测3.交通量预测第三章汽车使用性能评价(8)1.目的要求:掌握汽车使用性能指标构成、概念及其评价方法.2.要点第一节汽车使用性能指标1.概述2.容载量3.汽车的质量利用4.使用方便性第二节汽车使用性能评价1.汽车的动力性2.汽车燃料经济性3.汽车制动性第三节汽车发展趋势1.车型发展趋势2.汽车性能发展趋势第四章汽车选型与更新(4)1.目的要求:掌握汽车选型优化方法,车辆更新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应用方法。
《交通运输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交通运输工程学(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课程代码:04410010学分:2.5学时:40(其中:课堂教学学时:4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交通运输导论、交通运输认识实习适用专业:交通运输专业教材:《交通运输工程学》,于英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本课程概括介绍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势,系统阐述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现代化基本运输方式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各种运输方式的组织管理和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运输方式的主要内容、特点、组织方法、管理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熟悉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现代载运设备及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了解交通运输系统当前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储备必要的交通运输基础知识,同时为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开拓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1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状况、前沿技术和未来趋势;1.2熟悉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各种基本运输方式的特点、适用范围、主要设施、设备以及载运工具;1.3掌握各种基本运输方式的客、货运输组织和管理方法、基于多式联运的货物运输组织过程、集装箱运输组织过程以及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设施及组织管理方法。
课程目标2.能力与素质方面2.1具有综合运用交通运输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2具有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对运输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能力;(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无)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五、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平时及作业、测验情况考核。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成绩计算方法:课程成绩=平时X 20%+期末考试X 80%。
最新交通工程教学大纲(交通运输能源类交通运输管理)

《交通工程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traffic engineering)一、课程名称《交通工程学》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交通工程》课程涉及的交通流基本特性、交通调查的一般方法、交通流理论、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交通管理与控制和交通环境等知识内容是该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对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二)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任务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交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解决交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交通管理和相关工作做准备。
《交通工程》是一门应用科学,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它把前期所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内容运用到了实际交通分析、设计及管理工作中。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一)绪论交通工程学的基本概念,交通工程学的产生与发展。
重点:交通工程学的基本概念。
(二)交通流基本特征。
交通量、速度、交通密度的基本概念和分布特性,车头时距、车头间距、空间占有率、时间占有率的基本概念,交通量、速度、交通密度三者的关系。
重点:交通量、速度、交通密度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三)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量、速度、交通密度、车头时距、行车延误等参数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及调查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重点:交通量、速度、交通密度的调查方法、数据处理和应用。
(四)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理论、排队论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跟驰理论、流体力学模拟理论和交通波理论。
重点: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理论、排队论和交通波理论。
(五)道路通行能力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基本概念、道路路段、平面交叉口和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以及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手段和途径。
重点:通行能力的基本概念、、道路路段、平面交叉口和高速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
(六)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控制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交通法制、交通标志标线、交通控制信号设计以及高速公路交通管制。
重点:交通控制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交通控制信号设计。
15、《交通运输导论》课程教学大纲——陈丽君

《交通运输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旨在通过专业启蒙教学,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专业知识体系和应用领域。
由于行业划分和专业设置过细,学习交通运输工程的学生或从事交通运输工程的技术人员对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局限于某种交通运输方式,或者局限于该方式中的某一方面。
该课程较系统地介绍交通运输工程的各个方面,使得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学生和专业人员以及交通运输工程有关或对其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员,对该领域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专业的知识理解、基本方法、行业视角和职业认可。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分目标如下:课程目标1:理解交通运输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原理、地位、作用、发展演变、技术等,加深对交通运输行业中交通现象的认识,理解交通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培养行业视野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2:结合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在交通运输专业的背景下,简单描述交通现象中各元素的关系,了解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工作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掌握五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应用。
(H)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三、实践项目内容本课程的实践项目包括九项,具体内容如下:实践项目一、认识运输和交通运输系统1、实践目的(I)掌握运输的基本概念,了解运输的作用;掌握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各类交通运输系统总体性能的通用评估指标;(2)了解铁路、道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使用性能特点;了解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货运构成比例及其变化特点;(3)了解我国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各类交通运输系统的供给与需求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2、实践主要内容(1)运输的性质和作用(2)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和特点(3)我国各交通运输系统概况(4)城市交通运输系统3、重难点(1)运输的概念、作用与组成;(2)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与区别。
实践项目二、学习交通运输领域中典型载运工具的运行特性1、实践目的(1)了解评价各类载运工具的使用性能的通用评价指标;(2)了解轨道载运工具、道路载运工具、水上载运工具、空中载运工具的应用类型、主要使用性能指标及主要运行特性指标。
运输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运输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运输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 运输管理学分:4总学时:78适用类型:本科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物流概论、管理学、物流设施与设备二、课程目标与任务在物流诸内容中,运输是重要环节之一。
运输具有扩大流通范围、扩大市场、促进社会分工等社会经济功能。
对于物流活动有人讲流则物活,不流则物怠。
流就是运输。
因此,物流从业者熟悉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货运合同双方的义务与责任、运输的基本要求、办理手续以及运输纠纷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掌握各种运输方式货物的托运与领取手续、货运流程;基本掌握各种运输方式货物的运输条件;初步具有处理货运纠纷的能力;了解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联运货物的保险和保价运输。
通过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从市场角度掌握运输、供应链与经济的内在关系;2、掌握综合运输的控制点和技术方法;3、掌握运输成本计算和定价策略;4、启迪学生潜能,诊断运输管理中的问题,建立客户战略达成的运输网络。
本课程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从事物流各岗位的必修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物流运输管理的特性与作用要求,具备运输管理能力,能够熟悉企业运输管理中的工作任务要求。
为学生适应本专业管理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任务为引领,从影响运输的因素出发,针对影响运输管理变化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以各种运输管理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认识运输管理的理论概念、特点、方法、原则,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管理方法。
以各专业方向应共同具有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收集资料、小组讨论、作业流程图展示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以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交通运输法规与安全教学大纲

《交通运输法规与安全》教学大纲制订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化机系执笔人:李印福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交通运输法规与安全2.课程英文名称:Traffic Laws and Safety3.适用专业:交通运输4.总学时:32学时5.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与任务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交通安全问题是交通领域很重要的领域,涉及的知识很多,有车辆、道路、驾驶人员、交通管理、法规、交通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深入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
学好这门课,对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必要。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第一章交通法律法规概念和发展情况(2学时)讲述条例、管理条例、法规、安全法规的概念;重点讲述《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背景、作用等;简单介绍我国颁布的其他有关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
掌握交通法律法规概念和发展情况。
2.第二章道路交通安全法(6学时)系统讲述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制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具体内容。
3.第三章道路交通管理法规(4学时)讲述《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高速公路管理条例》, 掌握《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高速公路管理条例》等条例的颁布与实施。
4.第四章汽车报废标准(6学时)讲述《汽车报废标准》以及国家颁布的有关汽车报废汽车的其他标准和处罚措施。
5.第五章机动车、驾驶员、驾驶证管理(8学时)讲述讲述《机动车登记办法》、《道路运输车辆维护管理规定》、《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机动车驾驶员考试办法》等内容。
掌握机动车、驾驶员、驾驶证管理的办法和相关条例。
6. 第六章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6学时)讲述《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记分办法》以及交通违章处理程序等内容。
掌握道路交通事故的处理的方法和程序。
《交通运输经济学》

《交通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教学⼤纲⼀、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名称:交通运输经济学;Economic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2.课程代码:A3530393.学分/学时:1.5/244.课程类別:必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3年级(上)5.适⽤专业:交通运输6.先修课程:《⾼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交通运输⼯程学》7.参考教材:贾顺平.交通运输经济学.北京:⼈民交通出版社,2011.8.教学安排及⽅式:本课程共计12次授课,其中课堂理论教学11次、单元测试1次。
9.开课系部:交通运输系10.撰写⼈:武倩楠11.撰写时间:2016.712.修改时间:2017.3⼆、课程的总体要求1.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程知识):能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法。
毕业要求6(⼯程与社会):能够熟练运⽤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解决交通运输中的问题。
毕业要求10(交流与沟通):能够理解交通运输经济学与交通出⾏及交通⽅式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利⽤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出⾏需求及出⾏特征。
毕业要求11(项⽬管理):能够了解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特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构成,理解交通运输的资源配置、规划的本质与特征、交通运输规划制度,掌握建设、经营、移交模式(BOT),移交、经营、移交模式(TOT),公共部门与私⼈企业合作模式(PPP)。
2.课程的教学⽬标(1)掌握交通与运输的异同、交通与运输的关系、交通运输的含义、交通运输的产业属性,了解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掌握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需求数量与需求的变化,掌握需求价格弹性及其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其他需求弹性,熟练运⽤效⽤与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偏好与⽆差异曲线、预算约束下的消费者均衡等理论⽅法。
(3)掌握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供给数量与供给的变化,理解供给价格弹性与类型、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掌握⽣产要素与⽣产函数、短期⽣产分析、长期⽣产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福建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交通工程学适用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编制部门:交通运输系审定部门:交通运输系审定人签名:2009年8月制订《交通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交通运输专业)一、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交通工程学》是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通过介绍交通系统基本要素、交通流特性及基本模型、道路通行能力、交通出行需求、交通安全与事故、交通组织与管理、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控制、停车管理,以及交通环境影响等交通工程的基本原则及分析方法,以及实验课的锻炼,使得学生能够认识交通工程学的基本概念,认识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了解交通系统及其状态变量,了解交通流的基本原理,分析道路通行能力,识别事故与安全问题,掌握基本的交通组织与交通管理措施,学习利用交通设施来实现交通管理措施。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课后自学为辅。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1)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交通系统及其状态变量的基本知识;(2)通过学习,掌握交通流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交通组织与交通管理措施;(3)通过学习,掌握分析与计算道路通行能力的基本方法;(4)通过学习,培养利用交通设施来实现交通管理措施的能力。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5.先修课程:二、课程内容和要求(一)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交通工程学简介主要内容:交通工程的定义,交通工程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范围,交通工程的应用领域。
第二章交通特性主要内容:交通系统三要素,人的交通特性,驾驶员刺激-响应过程,制动与安全间距,道路特性。
第三章、交通流特性主要内容:交通流的概念与定义,交通流的状态变量,交通流基本关系式,连续交通流特性,间断交通流特性第四章交通调查主要内容:了解时空图,交通检测中点(断面)检测法以及区间检测法,交通量、速度、密度、行程时间及延误调查法第五章道路通行能力主要内容:道路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交通瓶颈,交叉路口,信号控制路口及无信号控制路口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方法第六章交通安全主要内容:交通事故的种类和类型,事故原因分析,安全评价指标第七章道路交通规划要点是了解和掌握交通出行的四阶段分析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大纲总学时:42总学分:2.5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运筹学是技术经济与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
把数学知识同现实经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和求解数学模型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合理利用,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定量的依据。
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中最常见的模型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应用领域以及基本思想体系。
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独立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相应数学的模型,并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设计求解。
培养信息时代面向知识经济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科学决策能力。
使学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能力有显著提高,使高层次决策人员应具备的决策能力方面有明显的进步。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一) 绪论运筹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运筹学的主要分支。
目的要求:1. 了解运筹学的产生、发展及最新发展动向和成果;2. 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内容、特点及研究方法。
(二) 线性规划与单纯形法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及其标准形式;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线性规划问题解的基本性质单纯形法;大M法与两阶段法;线性规划的应用。
目的要求:1.掌握线性规划问题解的基本性质、单纯形法、大M法与两阶段法;2.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了解线性规划的应用。
(三)对偶理论与解的稳定性对偶问题及其基本性质;对偶问题的经济意义;对偶单纯形法;解的稳定性。
目的要求:1. 熟悉对偶问题及其基本性质;2. 了解对偶问题的经济意义;3. 掌握对偶单纯形法,掌握解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四) 运输问题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表上作业法;产销不平衡的运输问题及其求解方法。
目的要求:1. 了解运输问题的特点;2. 熟悉求解产销平衡运输问题的表上作业法;3. 掌握产销不平衡运输问题的求解方法。
(五)整数规划整数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及解的特点;分支定界法;割平面法;隐枚举法;指派问题与匈牙利法。
目的要求:1. 了解整数规划问题及其解的特点;2. 掌握分支定界法、割平面法和隐枚举法;3. 熟悉匈牙利法。
(六) 目标规划目标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目标规划的求解方法;目标规划的应用。
目的要求:了解目标规划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求解方法及其应用。
(七)非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最优性条件;一维搜索算法;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如最速下降法、梯度法、牛顿法、罚函数法等。
目的要求:1. 掌握非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熟悉常用的一维搜索算法,如黄金分割法;3. 掌握最速下降法、梯度法、牛顿法、罚函数法。
(八)动态规划多阶段决策问题;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动态规划的应用。
目的要求:1. 掌握动态规划的建模方法;2. 熟悉动态规划的求解方法;3. 了解动态规划的应用。
(九) 图与网络分析图论导引;网络中的流;最短路径与最小费用流问题。
目的要求:1. 掌握图论的基本知识;2. 了解最小费用流问题;3. 熟悉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
(十) 决策论决策问题及其类型;不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层次分析法。
基本要求:1. 了解决策问题及其类型;2. 熟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决策方法;3. 掌握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三、上机、作业、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要求:上机:3次6学时题目:单纯形法或表上作业法;黄金分割法;罚函数法;动态规划方法。
任选3个,具体题目自拟。
作业量:共35道习题辅导答疑:1/3总课时四、学时分配及说明: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及上机占总成绩的20%,期终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六、选用教材及参考教材选用教材: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参考教材:1. 程理民编.运筹学模型与方法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牛映武主编.运筹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3. 钱颂迪主编.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大纲制订者:郑来运大纲审定者:张东峰大纲批准者:樊静波、王春秀《汽车构造》教学大纲总学时:76总学分:4.5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汽车构造》课程为面向汽车运用工程方向和运输物流工程方向的专业课,是为将来组织、管理交通运输生产,从事车辆设计、制造的技术人员提供的必修专业课。
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懂得现代汽车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使用技术。
并能科学地、高效地、合理地把所学用于实际生产,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的作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常用汽车的主要构造、工作原理、性能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操作和调整方法,合理地运用机器,安全生产。
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把科技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在教学计划中,本课程是汽车专业的先修课程,它是汽车修理、汽车运用、汽车检测等专业课的基础,在从专业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中起桥梁作用。
同时也可供非汽车专业学生学习。
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后续课程和有关教学环节如电器设备、修理、性能检测、驾驶实习、拆装实习、毕业设计中不断巩固和提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汽车构造》分为上下两册,包括内燃机、底盘两大部分。
学习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1. 了解和掌握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装配、调整、维护方法;熟练掌握正确、安全使用的方法;2. 了解和掌握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装配、调整、维护方法;熟练掌握正确、安全使用的方法;3. 了解和掌握汽车拖拉机底盘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装配、调整、维护要点;熟练掌握其使用的方法;4. 能够掌握驾驶和拆装大、中、小型汽车的方法;5. 具备分析、排除汽车常见故障的能力;6. 了解国内外大中小型汽车(包括内燃机、底盘、电器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并了解其发展趋势和动向。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课堂教学结合实物;实物辅以教学挂图;结合模型为学生演示;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化教育的手段;实验、实习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影响,巩固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可指定教材的部分内容、参考书让学生自学,向学生介绍最新汽车科学动态。
常见重点机型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讲透讲细,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三.实验内容、目的及安排四、教学环节和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数为76学时,理论教学56学时,实验20学时,教学实习3周,各章节配课外作业2-3题,学时安排表:五、考核方式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所以采取考查、考试、实践三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综合评价。
考查占20%,实践占10%,考试占70%。
六、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选用教材:陈家瑞.汽车构造.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参考教材:1. 拖拉机汽车学.(一、二、三、四). 第二版. 农业出版社.19992. 丁鸣朝等编著.汽车使用保养与故障排除555问.金盾出版社3. 张豫南、王宪成.轿车新型设备结构与使用维修. 金盾出版社大纲制定者:陈勋大纲审定者:张东峰大纲批准者:樊静波、王春秀《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总学时:85总学分:4一、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管理信息系统(MIS )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学科,它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的体系,它既具有较深和较宽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它类型的信息系统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2.理解并掌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并进行辅助决策的基本方法。
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4.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5.初步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能够编写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文档;6.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7.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三.实验内容、目的及安排四.教学环节和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数为85学时,理论教学51学时,上机34学时,各章节配课外作业2-3题,学时安排表:五.考核方式采取考查、考试、实践三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综合评价。
考查占20%,实践占10%,考试占70%。
六、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选用《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薛成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 .《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 .《管理信息系统》,甘仞初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3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理论和方法》,葛世伦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4 .《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美)斯蒂芬·哈格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5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工程》,陈佳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6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赵杰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大纲制定者:陈勋大纲审定者:张东峰大纲批准者:樊静波、王春秀《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Ⅰ》教学大纲总学时: 50总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汽车检测与诊断的基础知识,以及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检测,汽车发动机和底盘技术状况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仪器设备等。
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汽车进行检测和诊断的能力。
课程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汽车检测与诊断基础知识、掌握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检测、掌握发动机技术状况检测与诊断、掌握汽车底盘技术状况的检测与诊断;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车辆检测和故障诊断的能力。
课程基本内容:内容包括汽车检测诊断技术概论、发动机和底盘的检测与诊断、车身及附件的检测与诊断、汽车仪表与照明系统的检测、汽车排放污染物与噪声的检测。
侧重介绍汽车整车技术性能的检测。
二、课堂讲授内容(一)汽车检测与诊断基础知识汽车检测与诊断的基本方法,基本概念和术语,基本理论等。
目的要求:1. 掌握基本概念及术语;2. 掌握汽车诊断的特点及方法;3. 掌握汽车故障及诊断分析方法;4. 掌握汽车诊断参数和诊断标准;5. 了解汽车诊断周期和汽车诊断的工艺知识。
(二)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检测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检测方法和所用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操作。
目的要求:1. 掌握发动机动力性检测;2. 掌握底盘输出功率检测;3. 了解汽车燃油经济性检测。
(三)发动机技术状况检测与诊断发动机技术状况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操作;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