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概括和阐述。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内容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批判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对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统一体,是由矛盾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批判,对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和展望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丰富多样,体系完整严密,是一种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科学理论体系。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社会现实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意义体现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意义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指导人们认清社会现实和社会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人类自由和幸福的伟大事业。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原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系统完整的体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16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 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P2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P23-25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事物的普遍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4.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中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简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本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③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④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即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本质特征).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②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④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 概念: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③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2)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 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1: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产⽣和发展p4-13:(⼀)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阶级实践基础(⼆)马克思继承和创新(三)实践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命性统⼀(+)(⼀)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鲜明的政治⽴场(三)重要的理论品质(四)崇⾼的社会理想四、⾃觉学习和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动的指南第⼀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1.1: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1)哲学的产⽣&意义——通过劳动分离⼈&⾃然;两⼤现象(物质&精神);两⼤活动(认识&改造世界)2)其他思潮&马恩诞⽣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静⽌)6)马哲的解答(⼆)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特性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2)意识&物质(作⽤&反作⽤);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三)世界的物质统⼀性:p321)运动&物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社会⽣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的具体形式3)实践是⼈的存在⽅式(⼆)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活的本质p371)把握两⼤⽅⾯实践分化&统⼀⼈&⾃然;⼈类社会的基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明2)社会⽣活的实践性表现在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客观性p40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然&社会规律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不依赖与⼈的意识,意识受规律⽀配;不能蔑视、创造、消灭规律(⼆)意识的能动作⽤——意识是物质的产物p41积极反映&改造世界(主要表现)(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p421)尊重客观规律(前提),发挥主观能动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统⼀的基础2)发挥能动的注意点3)社会历史趋向&主体选择主体选择符合or not历史发展的趋势&⼈民的愿望§1.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发展的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p441)联系的特点(实践)——客观、普遍、多样2)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普遍连死(⼆)事物的永恒发展p451)发展是上升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2)发展是⼀个过程——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的⼴延性的交替3)⼈类社会发展⼆、对⽴统⼀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盾分析法;解释普遍联系的内容&永恒发展的动⼒(⼀)⽭盾的统⼀性&⽃争性(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p47 1)同⼀性和⽃争性2)相互联系&作⽤&性质3)同⼀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4)⽃争性…………………………..5)和谐是⽭盾的特殊形式(⼆)⽭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9普遍存在,特殊问题;主次⽭盾,(⾮)根本⽭盾,主次要⽅⾯;辩证统⼀(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质变及其互相转化p51度的概念;质量辩证(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否定及其相互转化p51-52 1)肯定因素、否定因素、辩证否定观2)否定和否定之否定(周期)前进⾏&曲折性的统⼀§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p53主观反映客观;本质统⼀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本质;内容&形式(⼆)唯物辩证法是伟⼤的⼯具p54⼆、辩证思维⽅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法:(⼀)辩证思维⽅法p57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现代科学思维⽅法p60第⼆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1:认识&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p641)实践的定义2)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3)主客体的相互作⽤(⼆)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p65表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理论是认识的⾼级形式)⼆、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主义&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p67(⼆)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不同回答p67辩证——认识论能动反映的特点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的周期)(⼀)从实践到认识p69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感性向理性过渡)(⼆)从认识到实践p711)第⼆次能动飞跃——认识世界为了改造世界2)飞跃的条件(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限发展p72飞跃的综合(认识过程的反复性&⽆限性;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造成反复性&⽆限性的原因主观&客观,认识&实践的统⼀是具体的、历史的§2.2: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唯物论p73客观性的原因;形式的主观性;⼀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个)(有差别,不都是真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辩证法p741)绝对性的含义2)相对性(条件性、有限性)3)辩证统⼀(互相渗透包含;转化);静态&动态4)阐发:⼈的认识能⼒、思维能⼒的⾄上性(⽆限绝对)&⾮⾄上性辩证统⼀(三)真理与谬误(主客观是否符合)p77 1)对⽴统⼀(互相转化)2)真理发展的规律——相⽐较⽽存在,相⽃争⽽发展⼆、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p781)实践检验的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2)逻辑证明补充;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指导⾮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p791)确定性(唯⼀性)2)不确定性(条件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价值及其特性p801)实践的真理&价值尺度(成功的实践是⼆者的统⼀)2)价值的定义3)价值的特性实践把主体需要&客体属性相联系(⼆)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2(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正确的价值观p84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的作⽤2)价值观3)当代中国(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p85§3.3:认识与实践的统⼀⼀、⼀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代中国)p87⼆、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p89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结合p90第三章⼈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社会基本⽭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95(⼀)两种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61)社会存在定义2)社会物质⽣活条件中,⽣产⽅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3)社会意识定义4)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p97政治法律思想(核⼼、主导)、道德、艺术、宗教5)辩证统⼀(+社会意识的依赖性)p986)社会意识的独⽴性p997)正确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p1008)“划分”与“归结”⼆、⽣产⼒与⽣产关系⽭盾运动的规律p101(⼀)⽣产⼒&⽣产关系p1011)⽣产⼒定义2)⽣产⼒基本要素(+科学技术)p101-102劳动者highlight p1023)⽣产关系p102⼴义、狭义⽣产资料所有制p103⽣产关系是⽣产中⼈与⼈的关系,不是物,“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作为物出现”——e.g:资本以物的形式,不是物,是⽣产关系4)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p103(⼆)⽣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p104⽣产⼒+⽣产关系=社会⽣产⽅式1)相互关系⽣产⼒决定⽣产关系(2 aspects)p104⽣产关系反作⽤(2情形)2)相互作⽤(⽭盾运动)3)⽭盾运动的意义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上层建筑p1061)经济基础(把握两点)2)上层建筑3)政治上层建筑(国家)4)国体与政体p10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盾运动p108决定和反作⽤相互作⽤与⽭盾运动⽭盾运动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的内涵p110经济形态、政治、意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性和多样性:p110-1111)整体统⼀性:五种社会形态2)局部多样性3)统⼀、多样辩证统⼀(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们的历史选择性p1111)必然性:社会基本⽭盾运动(规律性)的结果(⽣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2)历史选择性(3层意思+例⼦)p112(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顺序性&跨越性)p112§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社会基本⽭盾(两个)p114(⼆)社会基本⽭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14-115根本动⼒的表现⼆、阶级⽃争和社会⾰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阶级&阶级⽃争是发展到⼀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p117 1)阶级的定义2)阶级⽃争的定义(⼆)阶级⽃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p1181)阶级⽃争表现基本⽭盾2)阶级⽃争作⽤的表现(质变推翻&量变改⾰)3)阶级⽃争的历史性、局限&⽆产阶级(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法p119(四)社会⾰命的实质与根源p120(五)⾰命对社会发展的巨⼤作⽤p121改良作为⾰命的补充⼿段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三、改⾰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221)改⾰的定义&其与⾰命区别2)改⾰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是⼀场伟⼤的改⾰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p123(⼀)科学技术⾰命是推动经济将和社会发展的强⼤杠杆p124⽣产⽅式、⽣活⽅式、思维⽅式的影响科教兴国(⼆)科学技术的社会作⽤具有两重性p1261)积极作⽤2)消极作⽤3)正确对待科技的态度§3.3:⼈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种历史观历史创造者:p128(⼆)现实的⼈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p129 1)现实的⼈2)劳动是基本的⼈的活动3)⼈的现实本质——⼈是社会的⼈现实本质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定的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把握个⼈&群体(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p1291)⽴⾜整体2)历史必然3)⼈与历史不同层次(四)⼈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p1311)⼈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民群众-----历史范畴,不同时期构成不同(最稳定——从事物质⽣产的劳动群众&知识分⼦)⼈民群众--社会历史实践主体⼈民=主体的表现(见p131)2)⼈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民群众是社会变⾰的决定⼒量5)创造历史受⼀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五)⽆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33群众观点的内容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为本)⼆、个⼈在社会历史中的作⽤(⼀)普通个⼈与历史⼈物p134(⼆)历史⼈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p134杰出⼈物、反⾯⼈物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向(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中理解个⼈的历史作⽤p135出现必然,作⽤偶然正or反取决于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民群众的意愿(四)评价历史⼈物必须坚持科学⽅法p135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实则也是联系(历史背景)和发展(不断变化)的眼光分析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4.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盾⼀、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和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p140(⼆)资本的原始积累p140-141⽣产者与⽣产资料分离——⼟地掠夺(私有)、海外殖民掠夺;对内(三)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p143利⽤劳动者&农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产⽣的历史条件p1441)⾃然经济的对⽴物2)历史条件:社会分⼯&⽣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分属不同所有者(⼆)商品的⼆因素&劳动的⼆重性p145 1)商品⼆因素的定义(使⽤价值、交换价值、价值)2)⼆因素对⽴统⼀3)劳动⼆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4)⼆重性对⽴统⼀(三)价值量的决定p14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产率的影响简单、复杂劳动的影响(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p148货币产⽣的阶段基本职能分化为两极,基本⽭盾没有解决(五)价值规律及其作⽤p1481)价值规律内容及表现形式2)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表现3)消极作⽤(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盾p1501)定义2)为何称为基本⽭盾3)资本主义基本⽭盾(私⼈占有vs.⽣产社会化):被取代的必然性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52奠基剩余价值揭⽰商品经济⼀般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31)界定⽣产性劳动(新⽼界定及原因)2)科技、管理⼈员的劳动(总⼯⼈)3)对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创造是分配的基础&前提但分配⾸先由⽣产资料所有制决定§4.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p154(⼀)劳动⼒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p155(⼆)劳动⼒商品的特点和货币转化为资本p1551)劳动⼒的价值&使⽤价值2)货币转化为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因为使⽤价值是价值的源泉)3)购买的是劳动⼒⽽⾮劳动⼆、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和所有权p156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所有权范畴)3)联系&区别(⼆)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1)历史上不同的剥削制度2)本质(资本与雇佣劳动;等价交换的掩盖下,占有剩余价值)三、⽣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产⽅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的作⽤p158 1)剩余价值来源(⽣产过程)及资本主义⽣产过程2)⽣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的要素&特点3)价值增殖——剩余价值的⽣产过程4)剩余价值定义&资本阐述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是物,社会关系5)不变、可变资本(⽣产资料、劳动⼒)6)剩余价值的本源&剩余价值率剥削程度(⼆)剩余价值⽣产的两种基本⽅法p1601)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过程)* 科技因素(三)资本积累p1631)资本积累定义2)再⽣产——⽬的3)资本积累源泉及贫富分化4)失业现象根源:有机构成定义资本积累、积聚、集中,有机构成上升,相对失业5)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基本⽭盾——⽣产资料私有制&⽣产的社会性)(四)资本循环周转与再⽣产p1661)资本循环及其三阶段2)循环条件3)资本周转&影响快慢的因素4)社会总资本的再⽣产&流通两⼤部类,三个价值组成部分社会在⽣产条件产品相对过剩,危机必然(五)⼯资与剩余价值分配(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70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盾及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盾p170⽭盾的内容&三个表现⽭盾的尖锐化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p1711)危机与相对过剩2)危机的可能性&根本原因基本⽭盾是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两个⽅⾯的⽭盾)3)危机周期性及不可避免4)危机决定社会资本再⽣产的周期§4.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职责p173对内、对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形式的进步&本质的剥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74民主制度、法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政党制度进步性&局限性对待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p17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p179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5.1:从⾃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从⾃由竞争到垄断:(⼀)⽣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p1841)⽣产集中、资本集中和⾃然的垄断2)垄断定义3)产⽣垄断的原因4)垄断组织形式(⼆)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p1851)垄断加剧竞争的原因及竞争形式2)垄断竞争的特点(三)⾦融资本与⾦融寡头p186(四)垄断利润&垄断价格p1871)垄断利润及其后果2)垄断利润的来源3)垄断利润的实现——垄断价格(垄断价格公式)垄断⾼价、垄断低价4)垄断价格的后果及价值规律解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作⽤p1881)定义2)发展阶段3)产⽣原因(⾮偶然)4)形式5)国家垄断的积极作⽤6)局限性(⼆)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p1921)世界扩展的经济动因2)基本形式及输出资本来源(私⼈&国家)⾃由竞争&垄断竞争时期不同的输出内容3)形成经济社会后果(对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国)4)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协议——跨国公司;国际垄断同盟(国家)5)经济组织6)影响&局限(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p195五个基本特征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经济全球化的表现p196⽣产全球化(国际分⼯、⽣产要素跨过流动、跨国界组织⽣产、全球化⽣产体系的形成和建⽴)贸易全球化;⾦融全球化;企业⽣产经营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因p198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的发展——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流动&分⼯)各国经济体制的变⾰(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p198§5.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p200个体资本所有制--股份资本所有制---法⼈资本所有制资本占有的社会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p201(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p202资本家地位&作⽤;⾼级职业经理;知识性&服务型劳动者(四)经济调节机制&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p203(五)政治制度的变化p203-20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本质:(⼀)新变化的原因:p204科学技术;⼯⼈⽃争;社会主义;改良主义(⼆)新变化的实质p206§5.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历史地位p2071)巨⼤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资本主义⽣产⽅式范围内不能消除3)结论:资本主义⽣产⽅式——历史过渡性⼆、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的内在⽭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p210原因(⼆)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p213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简答+论述)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①、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②、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定义和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定义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和概括的理论著作。
作为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定义和重要性不可小觑。
下文将从概论的定义、内容要点和其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概论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的概括和阐述。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系统阐述,旨在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概论的定义决定了它的任务和功能,它的任务是宣传、普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其功能则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表述,引导人们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内容要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若干个重要的内容要点。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唯物论、辩证法等。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过程,引导人们正确的看待世界和改造世界。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学科之一,主要包括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此外还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两大理论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系统的关键内容。
三、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概论是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和普及,能够加强人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人们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
其次,概论是培养和培训高素质马克思主义人才的重要教材,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能够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再次,概论是国家和政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工具,通过普及和宣传概论,能够加强国家和政党的思想统一,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1.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一元论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3.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4.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6.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A.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B.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C.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D.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7.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8.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商品含义的是()A.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B.具有稀缺性的物品C.为自己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D.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9.垄断资本家制定垄断价格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创造更多的商品价值 B.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C.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D.实现其政治上的统治10.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 )A.社会总商品资本B.社会总生产资本C.社会总货币资本D.社会总流通资本11. 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流通手段D.价值的表现形式12. 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C.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1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阶级斗争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B.金融寡头的统治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15. 下列各项不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是()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D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有()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C.英国古典经济学D.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苦尽甘来,乐极生悲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B.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结合4. 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正确表述有()A他指的是具有劳动和抽象劳动 B他指的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C他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D他由商品的二因素决定5.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6.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和发展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7.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8. 下列论断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展望的有()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B.阶级归于消灭,国家自行消亡C.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D.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9. 经济全球化从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 (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销售的全球化 D.资本的全球化10.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A. 按劳分配B.剥削制度的消灭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C. 实行无产阶级专政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辨析题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3、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四、材料分析题【材料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
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材料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材料3】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3页)【材料4】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
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198页)【材料5】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请回答:1、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样的?(10分)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10分)五、论述题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辨析题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
(×)此观点错误。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此观点错误。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者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
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者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的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
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3、自由王国是在必然王国中自由时间积累的结果。
(√)【答案要点】此观点正确。
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真正认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自由王国指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人类真正进入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人类的认识史和社会史,都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一方面,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进入自由王国所需的条件是在必然王国中积累起来的,表现为在必然王国中劳动时间不断缩减,自由时间不断增加。
自由时间不断增加且得到合理的享用,人们在日益增加的自由时间中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出发,详而又详地预测未来社会,他们只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
(10分)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现在的美好愿望和具体计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入理想社会需要我们长期地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
(10分)五、论述题【答案要点】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
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第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二,两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要注意支流的影响。
4、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
这是主流。
同时,在前进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这是次要的。
因此,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要重视并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社会更顺利、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