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过秦论》学案7

合集下载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过秦论》堪称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过秦论》的优秀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一、导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作者、发表时间和背景。

2.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学习《过秦论》中的名言警句。

4.掌握《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

二、导学过程1.导入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认识程度。

对于初次接触该作品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你们了解过秦国吗?秦朝的崛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针对不同的回答,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2.阅读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阅读《过秦论》的摘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每一个段落的意义,并从中找到主要思想。

可以鼓励学生读重点段落或引人入胜的部分,或者读出名的警句。

3.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理解和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作者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②《过秦论》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③与现代社会的相似之处这样的讨论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过秦论》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政治氛围和文化思潮。

4.作品分析在讨论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帮助学生分析该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对偶和联想等。

5.名言警句《过秦论》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素材。

老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名言警句的实际意义以及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三、导学总结本文提供了一份《过秦论》优秀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这部作品。

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和讨论,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的主题和人物,掌握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从中汲取古代智慧,指导他们成为理性思考并有追求的新时代人《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名著,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背景,认识《过秦论》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作品地位。

2.分析《过秦论》的思想内容:批判百家争鸣,强调实用主义,提倡文化一统。

3.掌握《过秦论》的文学特点:驳论为主,议论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高度评价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过秦论》的思想内容。

2.深入理解《过秦论》的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2.认识《过秦论》的创作背景、作品地位。

3.培养学生批判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1.讲解法。

2.分组讨论法。

3.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听与秦始皇有关的音乐或歌曲,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

2.了解各家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比较不同学派的思维习惯。

二、正文(30分钟)1.学生认真读书,先自主学习,观看相关视听材料,进行初步了解,并做好读书笔记。

2.介绍《过秦论》的背景:作者、写作时间、作品意义等。

3.分析《过秦论》的思想内容:(1)对百家争鸣的批判。

了解不同学派的观点,对比秦始皇进行的统一战争,提倡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强调必须一统天下。

(2)文化一统的提倡。

认为六国时期学问的分裂是导致中国弱小的根源,主张实行一种相同的学说,即儒家学说,以此实现文化的一统。

4.分析《过秦论》的文学特点:(1)文艺兼备。

通过驳论的方式,展示作者才华横溢的文学风采。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分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整个文章的思维脉络和逻辑结构。

(3)语言特色。

语言简练、气势磅礴,用较少的文字说明问题,体现出作者的才华和文学素养。

5.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过秦论》的主题和思想。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练习《过秦论》相关的词语和作品的掌握程度。

2.一些练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阅读填空、选择题、谈论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表达和掌握程度等来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过秦论》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案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走近贾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为梁王太傅。

后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背景简介】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注音】(注意在多音字具体语境中的读音)膏腴.陈轸.遗镞.鞭笞.蒙恬.藩.篱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二、整体感知1.解题过秦:2.本文的中心观点是:3.秦不施仁义的具体表现(原文作答):三、读课文,落实实词第一段:之固.秦孝公据崤函..有席卷天下..之心并吞八荒..而斗.诸侯外连衡..第二段: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西举.巴蜀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约从离衡....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施.(延)及孝文王第三段: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却.匈奴七百余里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第四段: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参考8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参考8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参考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参考8篇本文为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参考提供了8篇文章,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一经典文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过秦论》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过秦论》精品导学案

《过秦论》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 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预习检测1.回顾——作者简介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也称贾生。

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后梁怀王堕马而死,贾生亦伤心而死,死时年仅33岁。

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腴.()轸.()镞.()笞.()恬.()藩.()瓮.()牖.()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孝公既没.()召滑.()俯首颈系.()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朝.同列()整体感知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2.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首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3.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我的质疑。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 过秦论》7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10  过秦论》7

《过秦论》第一课时主备人:黄萍教学目的:1诵读课文,翻译课文。

2归纳整理积累文言现象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

2学习文章1、2、3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1、2、3自然节,积累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学习渲染、反衬、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作者:贾谊(前2021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

2、写作背景3、解题二、导入新课1、看视频《秦始皇登基片段》感受秦始皇登基时的豪气和霸气。

用了550年打下的江山,15年就败了,应证了一句古语: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2、有关作者:有谁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后人对贾谊的评价及诗歌。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t)展示司马迁写《屈原贾生列传》,把他与屈原并称,成为古代怀才不遇的人的代名词。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三、检查诵读,自主学习1、请男女生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价优劣及不足。

2、三个学生分别翻译3个自然段。

请申鑫冉翻译第1自然段,请张菲尔同学翻译2自然段,请陈丹蕾同学翻译3自然段解释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的字词,特殊句式重点解释通假字: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孝公既没(通“殁”)威振四海(通“震”)古今异义: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古:黄河今:泛指河流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流血漂橹古:盾牌今:划船的工具九国之师古:军队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活用的字词: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翻译原则1、忠于原文(不能错译漏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字;尽量直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7篇课文《过秦论》教案设计篇一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论证语言的特色。

3、了解本文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体会本文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指点迷津】重点:1、了解作者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

3、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分上、中、下三篇,本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本文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大意略)4、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

本文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

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案

《过秦论》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二、作者简介: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文才超众。

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

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明人辑有《贾长沙集》。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

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学案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设计人:高卫芳审核人:史云便编号【语】13 班级姓名学习小组日期 2013-04-07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借古喻今,借论秦之过以讽汉王朝施行仁政的进步意义。

2.理清行文层次,品味语言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背诵最后三段。

一、课前预习
1、背景资料
贾谊,西汉洛阳人。

年轻时就极负才名,深得文帝赏识。

年仅20岁,就被召为博士,一年后,又升为太中大夫。

贾谊学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曾针对时弊提出一套改革政治和法律的主张,却因此遭贵族和大臣们的嫉恨。

他们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文帝逐渐疏远他,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念及其才,召回京都,拜为梁怀王太傅。

此间,他又多次上疏,对抵御匈奴,发展农业生产,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提出过很有见地的意见。

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太傅之责,更愁怀才不遇,"常哭泣,后岁余,亦死"。

年仅33岁,所著文章,刘向编为《新书》。

本文是史论。

古人权衡时事,多以史为鉴。

彰往察来,发人深省。

所以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

贾谊生活的时代,是汉王朝刚刚建立不久。

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长达5年之久的楚汉之争,连年战乱,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极需要发展生产力,使广大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贾谊针对这种社会现实,作《过秦论》,"过秦"意即责秦之过,批评秦始皇施行暴政,从而达到讽喻汉文帝推行仁政的目的。

2、相关名言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

(4)然秦以区区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

(5)前事不忘_______________。

3、读准字音
崤()函膏腴()轸
()镞()
笞()恬()藩
()瓮()
牖()逡()巡氓()
隶阡()陌
谪()戌隳()合从()
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
行()伍劲()弩墨翟()将()数百之众
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因利乘()便万乘()之势朝()同列一夫作难()
4、通假字
从( ) 衡( ) 景( ) 倔( )
何( ) 有( ) 没( )
5、指出下列重点实词的含义
席卷包举囊
括因膏
腴爱致从
属追亡逐
北振策鞭
笞却黔首隳
瓮牖绳枢斩木为兵云集响应
6、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探究解读
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
2、作者先用哪句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哪几句写他的对内政策?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写陈涉起义这段中,作者用哪些话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哪句话概括了起义的结果?
4、结尾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是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的?
5、课文第二段将诸侯与秦国对比,第五段将诸侯与陈涉对比,其作用是什么?课文还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这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有什么好处?
6、贾谊认为:秦至二世而亡,是“不施仁义”的缘故。

你怎样评价贾谊的论断?
三、总结练习
1、古今异义词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并起流血漂橹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赢粮而景从云集响应
内立法度外连衡
南取百越之地斗诸侯
序八州而朝同列会盟而谋弱秦
以愚黔首
3、一词多义

追亡逐北北收要害之郡将军战河北

因利乘便因遗策虎因喜,计之曰

以致天下之士致万乘之势而致千里

延及孝文王秦人开关延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策:因遗策振长策而御宇内

会盟而谋弱秦弱国入朝不若孀妻弱子
4、特殊句式(翻译)
(1)判断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2)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3)倒装句
陈利兵而谁何。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四、拓展练习
1、对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②吞二周而亡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追亡逐北⑤赢粮景从⑥席卷天下⑦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A、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①⑤⑥/②③⑧/④/⑦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齐明、周最……乐毅之徒通其意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C、倔起阡陌之中
D、百有余年
4、翻译重点句子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