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_PPT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20张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20张

请活输动入二您:要的品文鉴字上阙的炼字和意象描绘
上阙第二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运用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诗人远看万山层林, 近观碧水千帆,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短短四句诗, 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请活输动入二您:要的品文鉴字上阙的炼字和意象描绘
上阙第二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眼前景物一下子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 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 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 民,更应该“竞自由”,这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 一种号召与呼唤。
沁园春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后来 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词牌由 此而得名。
请作输者入介您绍要的文字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 家。
结合拓展阅读材料,感悟老一辈无产 阶级革命家们的青春情怀,思考未来 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如何度过,写一封 信给三年后的自己。
请活输动入一您:要的自文主字诵读,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以描写为主,是对湘江秋景的描绘; 下阙以抒情为主,是对青年时代的回忆,抒发了少年毛泽东的 革命豪情。

沁园春 长沙 课件(共25张PPT).ppt

沁园春 长沙 课件(共25张PPT).ppt

三、研读下片 自由讨论,分享交流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设问与上片末 尾的设问句有什么联系?
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主宰 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 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沁园春·长沙》PPT下载
孤独?悲秋之情?
三、研读上片 ➢ 品味“看”字的统领七句
写景语句
万山红遍 层林浸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
自由
描写角度
/
描写技巧
用词分析
三、研读上片 ➢ 品味“看”字的统领七句
写景语句
描写角度
万山红遍 层林浸染
远眺:山色
静景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近观:江景
鹰击长空 仰视:天空 动景
1、词是诗的别体,是隋唐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 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近体乐府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3、词的分类: (1)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宋人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种。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近约等于中 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3)词派:婉约派、豪放派
情感:这一怅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书写出对国家命运的关 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沁园春·长沙》PPT下载
上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 上阕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 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PPT下载
三、研读下片 自由讨论,分享交流

《沁园春·长沙》 (共24张PPT)

《沁园春·长沙》 (共24张PPT)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liáo)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xié)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 /岁月稠 (chóu)。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chì)/方 遒(qi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 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 /飞舟?
※这几句话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青年人形象?
13
时代背景

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
何叔衡等人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社会和人
生问题,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自
己,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长沙求学时,毛泽东经常与同窗好友去湘
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
千里”的豪迈诗句。
17
(探究四)上下阕两个设问句有什 么内在联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这首词的写作思路?
• 明确:1)下阕的设问是对下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 明中国革命的命运,应该由这一群“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 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再次抒发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一 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和气魄。 2)上阕写景,描绘了湘江深秋景色,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往事,来 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英姿和远大抱负。整首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 层层推进,步步不深入。

“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
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
大。
1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

《沁园春·长沙》 课件ppt(18张PPT)

《沁园春·长沙》 课件ppt(18张PPT)

《沁园春·雪》则体现了中年毛泽东的形象: 将个人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并握于股掌之 中,雄视天下。这时候看世界就观其大略, 变成了粗线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多大的庞然大物在他眼中也成了芥子。
上阕“独立寒秋”一句中的“独立”一词有何妙处?
这是一个全景缩放后的特写镜头: 天地之间一尊伟岸的身躯,高瞻远瞩,表情深邃,浓眉深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融情入理,情景交融是这首词最显著的特色。请根据上阕具体分析一下。
精读细研
借助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
概括景色特点
分析景中所蕴含的感情
词中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 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 并经过词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 “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词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 向上的情绪。
精读细研
回顾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上阕写景部分,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这两首词上阕都色彩明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文辞华美。但细观之下,又各有不同。
《沁园春·长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世间 万物充满了探索和好奇之心,仰观俯察,细 致入微,以至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都 历历如在目前。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 《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 毛泽东著述丰富,有文集、诗词、书法等作品。其作品涵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等,其文学作品意境宏大,笔调雄浑,诗词直追苏、辛,书法创立“毛草”。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广东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是年秋天,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重游橘子洲,触景生情,书就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6张).ppt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6张).ppt

3.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上 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并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按要 求填写下列表格。
相关语句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关键词 万、遍 层、染 漫、透
效果分析
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红得广阔,红得彻底 层——林之密 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
白话译文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 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 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 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 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 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 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 是借物抒情。
肆 巩固练习
•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又称为 长短句、。诗余
• 按字数分类:58字内称为 小令 , 59-90内称为 中调 ,91以上内称为 长调。
广阔无垠的大地啊,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主人呢?
——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 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 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讲解课文 下片(下阙)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中的作用?
讲解课文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中的作用?
文体知识
(三)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 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 而得名。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1张PPT)

《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1张PPT)
推敲关键词句。 3.掌握词中意象,体味词的意境。
预习作业检测
• 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1)沁园春( qìn ) (2)峥嵘岁月( zhēng róng ) (3)百舸争流( gě ) (4)怅寥廓( liáo )( kuò ) (5)挥斥方遒(qiú ) (6)浪遏飞舟( è )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 (三)词的组成:
• 1.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 2.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 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 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 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 (四)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 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3)领字后面要停顿。如:看/万山红遍;恰/ 同学少年。
(4)四字句按“二二”停顿。如:湘江/北去; 层林/尽染;
下一页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 /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独立寒秋图
• (1)思考: • 朗读开头三句,诗人写的是什么时候,什
么地方的景色?
• 明确:秋天
橘子洲
• (2) 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 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 说一下
•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 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 (3)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 “直立”?
诗人通过种种 意象的创造和 组合所构成的 一种充满诗意 的艺术境界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沁园春长沙》(25张PPT)

《沁园春长沙》(25张PPT)
单调 双调 三叠 四叠
豪放派 婉约派
词牌
句数 字数 平仄
词牌 标题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
树立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单元目标
01
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1、2)把握小说叙事、抒情的特点 (3)
02
感受文学作品意蕴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03
早年
1924~1927
国民大革命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红军长征
1937~1945
抗日战争
1946~1949
解放战争
1925
五卅运动 省港大罢工
直接领导
任务一:通读课文3遍,回答问题。(10分钟)
根据下面的节奏大声朗读课文3遍,回答问题。本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上阕写景,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______________抒发_________,艺术地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了解作家作品及词的相关知识通过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品味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掌握诗歌写景角度,抓炼字炼句,理解本词寓情于景、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
预 习 自 检----词的知识
(1)词又名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_____,盛行于____。 (2)词根据字数可分为_____(≤58字)、____(59-90)、____(≥91字)。 根据段落片数分,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创作风格又可分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__。它决定词的_____、_____和_____。《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______,“长沙”是词的_____。

《沁园春 长沙》ppt课件23张

《沁园春 长沙》ppt课件23张
任务目标
1、诵读全文,字音正确、节奏准确、情感饱满 2、梳理并概括本词上下片的内容
上片——写景 “看”字总领写景内容。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下片——重情 “恰”字总领抒情内容。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学习活动三
析内容,悟情感
一、析开篇,入诗境
独立寒秋,
任我务站一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 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 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 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 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二、品语言,析意象
独 立 寒 秋 ,是怎么样的呢? 湘 江 北 去 , 体会“独立”这个词语的表现力
①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思考自
橘子洲头。
我的人生价值;
②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
人旧地重游;
③联系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
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泽东从1911年到1925年,一直在长沙学习和开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展革命工作,并经常到岳麓山上锻炼身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同战友们谈论国家大事。现在旧地重游,自 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同学们(战友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小结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 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 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 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5年的毛泽东
毛泽东词的特点
• 正如他洒脱的字体一样,他的诗词情调慷 慨激扬,风格豪迈爽朗,大开大阖,吞云吐 月,既有壮阔的奇观,又富有深广的内涵, 是壮观与优美的结合。 • 毛泽东不愧为一代豪放的诗人。 • 他的作品有《沁园春 雪》《水调歌头 游 泳》《卜算子 咏梅》《忆秦娥 娄山关》等。
景 中 寓 情 情 中 显 志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答 同 学 少 年 !
——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英 雄 气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概
造像写意,游人;
借景抒情,诗人;
深沉发问,哲人;
怀人忆事,一群斗士。
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有何 作用?赏析这几句话。
当年曾经与同学在激流中奋臂划 水,掀起层层波浪,甚至阻挡了飞 速前进的船只的情形。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设 问,巧妙地对“谁主沉浮”的问题 作了回答,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 体,天衣无缝。 运用了象征手法,大胆的夸张和 神奇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立誓振兴中 华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的英雄 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低景
①层林尽染
碧云天,黄花 地,西风紧,北 雁南飞。晓来谁 染霜林醉,总是 离人泪!—王实
甫《西厢记》
②百 舸 争 流
③ 鹰 击 长 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 试比较“鹰击长空”与“鹰飞长空”的区别?
“击”写出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豪迈之情。“飞”则 体现不出这种气势。
比较鉴赏:下面三篇作品中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色?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 秋词二首(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③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湘江秋景图”。
词的分类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8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以片数多少可以 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 词的流派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 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 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 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④鱼翔浅底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试比较“鱼翔浅底”与“鱼游浅底”的区别? ---柳宗元《小石潭记》
“翔”本用在鸟类,在这里写出了鱼的自由轻 快。“游”字则平淡无奇。
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
“竞”写出了万物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 “都”显示了一种状态,体现不出竞争性。
三、整体感知
一、听诵读\正音: 沁园春 百舸 峥嵘 廖廓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沁园春(qì 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 okuò ) 挥斥方遒(qiú ) 浪遏飞舟(è ) 二、有感情的朗读本词。
三、整体理解、感知本文的内容,几幅图画。 上片:眼前所见:独立寒秋图 下片:由景及人:峥嵘岁月图 湘江秋景图 中流击水图
(1)“看”字作为领字,统领景物描写。 (2)色彩绚烂,对比鲜明。“红遍”、“碧透”。 (3)描写角度摇曳变化。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 结合(见下图) (4)使用富有传神、表现力的词汇。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远眺远景 静 景来自看近观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仰视 俯视
近景

高景 景
万 类 霜 天 竞 自 由
整首词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对家国命运的关怀, 表现了他藐视困难、 敢于斗争、坚信革命 必定胜利的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
柳诗“独钓寒江”与毛 柳宗元 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 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 “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 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 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 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 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 而语。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 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 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 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 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 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整篇的结构统一
•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 诗中的作用? • 承上启下,过度自然。上片故地重游,自 然引起下文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并且通过 回忆,巧妙的回答了上片的提问,可谓衔 接巧妙,浑然天成。
五、赏析下片
峥嵘岁月图 1、这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A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这几句形象的概括了当时青年一代雄姿英 发的风貌与气概,评论国家大事,把权贵 书生意气 视为粪土,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 挥斥方遒 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B指点江山 表明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肩 激扬文字 负国家兴旺,充满主宰国家命 粪土当年万户侯” 运的壮志豪情。
①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 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②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 泳; ③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 民学会; ④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 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⑤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⑥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从成长来看,少年有大志,一生才能有 大为;少年无大志,一生难作为。毛泽东 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正是基于他 的年轻时的壮志激励。“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当今时代同时需要 “中流击水”的英豪,知识青年应敢为人 先立大志,同学们,从进入高一开始早起 步,踏实奋进,不辜负时代的重托,民族 的期盼。今年是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 西斯胜利70周年,同学们要牢记历史,国 富才能民强,落后就要挨打。
引申讨论
• “自古逢秋多寂寥”,在深秋季节里,作品为什么没有充 满萧杀、伤感的情调,而是如此的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 关。作者不是普通的一介书生,而是叱咤风云 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 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 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 性格,所以他的诗歌充满豪情壮志。(知人论 世)
(3)交代了人物—作者
(4)作者独立寒秋,面对了滚 滚北去的湘江,描摹了一种先 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 豪迈奔放的感情基调。
“湘江秋景图”
远山层峦迭嶂, 层层枫林被秋霜染 得火红;江水如碧 玉般清澈见底,江 面上千帆竞发,往 来船只你追我赶; 雄鹰敏捷脚尖,奋 力冲向万里长空; 鱼儿轻快自如,在 清澈明净的水中游 弋。
1、下片中与“挥手从兹去”相照应的是那一句? 2、“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词是作者告别妻子时所作,为何题目不写“别 妻”,却用了“别友”呢?
1、下片中与“挥手从兹去”相照应的是那一句?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
2、“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 许”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送别途中的情景,诗人与爱妻头顶半边残月,脚 踏遍地清霜,穿过凄清的横塘,并肩行进在东门外大街。借景 抒情用凄凉的景色衬托凄苦的心情。
3、这首词是作者告别妻子时所作,为何题目不写 “别妻”,却用了“别友”呢?
------这是他有意强化与杨开慧的同志情、战友谊。 称夫妻,后面必为家庭背景、生活背景,虽然亲昵,但难 免琐屑。称友人,后面必是社会背景、事业背景,既写了 普通的夫妻之情,又写了夫妻间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崇 高情怀。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阳新高中 明智
一、关于词的常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 “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 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 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 式的名称。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 定声”,是指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 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 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 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七、总结
• 1、全文结构图。 • 2、总结。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 (群山)
上 阕
远眺
层林尽染 (群山) 漫江碧透 (江中) 近观
静 景
问 谁 主 沉 浮 ?
——
沁 园 春 长 沙
下 阕
湘江秋景图
百舸争流 (江中)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天空) 鱼翔浅底 (水底) 战 斗 风 貌
动 景
作品 景色特点 秋思
萧索 寂寥
表达情感
悲伤孤独,游子思念 故乡之情
秋词
湘江 秋景
秋高气爽 充满力量
乐观开朗, 豁达向上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开朗昂扬、积极向 上,热爱祖国山河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贺新郎 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 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 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 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 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这首词是毛泽东1923年告别杨开慧时所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