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烃共混改性

合集下载

关于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的现代研究

关于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的现代研究

关于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的现代研究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子材料在工农业中应用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塑料是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PP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强度,也应该有良好的韧性。

因此对通用大品种树脂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开展改性研究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前言众所周知,PP和PE是重要的通用大品种树脂,聚丙烯(PP)具有比重小、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能突出、较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但脆性和低温抗冲击性能差。

聚乙烯(PE)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耐化学性、耐低温性和良好的加工流动性等特点,但耐热性差、耐大气老化性能差以及易应力开裂等缺点也相当突出。

因此聚丙烯和聚乙烯的改性研究已经成为目前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对聚丙烯(PP)与聚乙烯(PE)的共混改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1 聚烯烃概述1.1 聚丙烯聚丙烯(即)是非常重要的廉价通用高分子材料,它具有比重小、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能突出、较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广泛用于薄膜、管材、板材、注射产品及中空制品中。

聚丙烯相对低的价格和适宜的特性提高了它的市场效能,不仅用做其他材料的替代物,而且也不断地开发出一些新的应用[1]。

1.2 聚乙烯聚乙烯工艺化已有60多年的歷史,聚乙烯现在是世界上产量最大、品种繁多的最重要的合成树脂之一。

其应用已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发,现在已能生产各种类型和品级的聚乙烯树脂,可以做成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系列制品。

在满足最终用途的前提下,与其他聚合物和非聚合物材料相比,聚乙烯树脂以其价廉质优而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已发展成生产量大、用途宽广的最重要的一类通用树脂。

2 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方法2.1 塑料增韧PP采用塑料类作为PP增韧改性的改性剂,不仅可以达到增韧的目的,而且可使材料的耐磨性、染色性等得到改善,且价格低廉。

聚烯烃共混改性

聚烯烃共混改性

聚烯烃共混改性张伟(12高材2班,学号120309210)摘要: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是重要的通用大品种树脂,PP 具有比重小、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能突出、较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但脆性和低温抗冲击性能差。

PE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耐化学性、耐低温性和良好的加工流动性等特点,但耐热性差、耐大气老化性能差以及易应力开裂等缺点也相当突出。

因此对通用大品种树酯PP和PE开展改性研究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分别就蒙脱土(MMT)、纳米二氧化硅(SiO2)、β晶型成核剂、尼龙6(PA6)和聚氨酯(PU)对PP与PE的共混改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选用几种不同型号MMT(未经处理的M-5和经有机化处理的DK4,DK1N)分别与PP进行熔融共混,制得PP/MMT 复合材料。

讨论了共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及流动性,同时考察了PP-g-MAH的不同含量对复合体系相容性的影响。

关键词:聚烯烃,共混,改性。

正文:一、共混改性的目的与作用:1、对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使用性能,改善加工性能,制备新材料满足特定需要,降低生产成本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综合均匀各聚合物组分的性能,取长补短,消除各单一聚合物组分性能上得弱点,获得综合性能较为理想的聚合物材料。

二、研究进展:1 接枝改性PE和PP均为部分结晶的非极性聚合物,表面能低,印刷性、染色性及与极性高聚物(如尼龙6、聚碳酸酯(PC)等)、无机填料或金属的相容性较差,很难进行复合或黏接。

通过含有碳碳不饱和双键极性功能单体与聚烯烃进行接枝改性可增加聚烯烃的极性和反应性,实现功能化。

一般认为,功能基团趋向于在聚烯烃基质的表面排列,这样更有利于增强聚烯烃与其他基质的相互作用和物理相容性。

马来酸酐(MAH)、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及其酯类、丙烯腈、苯乙烯及其同系物和富马酸等作为聚烯烃的接枝单体均有研究,接枝物的黏接性、亲水性及其与极性高分子的相容性显著提高。

PP共混改性综述

PP共混改性综述

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改性原理及技术论文论文题目:PP共混改性的概述提交论文时间:2018年 12月5日目录第二章PP的共混改性 (4)1.改进PP耐低温冲击性 (4)1.1 PP/EPR、PP/EPDM (5)1.2 PP/SBS (5)1.3 PP/POE (6)1.4 PP/POE/PE (7)2.改进PP透明性 (9)2.1基体树脂的选用 (9)2.2成核剂的选用 (10)2.3成核剂用量的确定 (10)2.4其他助剂对透明性的影响 (11)2.5挤出工艺温度的影响 (11)2.6聚丙烯透明改性后的典型性能分析 (12)3. 改进PP着色性 (12)3.1工艺路线确定 (12)3.2结果与讨论 (13)4. 改进PP亲水性 (13)4.1 亲水助剂 (14)4.2 共混体系相容性 (14)4.3 其它工艺条件 (15)4.4 共混对聚丙烯其它性能的影响 (15)5. 改进PP抗静电性 (15)5.1实验试剂 (16)5.2核一壳结构聚苯胺粉末的制备 (16)5.3聚丙烯/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 (16)5.4测试 (16)5.5 结果与讨论 (16)参考文献 (17)第二章PP的共混改性聚丙烯 ( PP)是由丙烯聚合而得到的高分子化合物。

由于其原料丰富, 合成工艺比较简单, 与其他通用热塑性塑料相比, PP 具有相对密度小、价格低, 并有突出的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 近年来发展迅速。

它是通用热塑性塑料中增长最快的品种, 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成为塑料中产量增长最快的品种, 但聚丙烯也存在低温脆性、机械强度和硬度较低、成型收缩率大、易老化、耐温性差等缺点。

为了长期使用并扩大应用范围, 需对聚丙烯塑料进行改性。

PP改性的主要方法有化学法(共聚、交联、接枝)和物理法(填充和共混)。

国外对接枝等化学改性法研究较多,而且总的来说,化学改性法难度大,对经济技术等要求较高,所生产的树脂牌号较少,满足不了工业上对材料的高抗冲需求,而共混法工艺简单,经济实用,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聚烯烃的改性技术进展

聚烯烃的改性技术进展

聚烯烃的改性技术进展【摘要】聚烯烃材料具有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加工成型方便、综合性能好等许多优点,已经成为目前市面上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一类高分子材料。

然而聚烯烃材料本身所存在的耐热性能差、加工尺寸精度差、易老化等缺陷严重影响了应用领域的拓展,为了改善这些不足,对聚烯烃材料进行改性备受关注。

对聚烯烃进行改性的常用方法可分为填充改性、共混改性、形态控制改性、界面相容化改性几大类。

【关键词】导热塑料;国内外;研究进展1 填充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填充改性具有效果明显、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是工业上最常用的塑料改性方法。

能当作填充改性填料的物质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1]:耐热性好,加工过程不分解而损害材料使用性能;分散性好,加入后不过多损害加工性能;不与基体材料发生不良化学反应;在成型后的制品中不会发生表面析出;价格便宜,来源丰富等。

填充改性按填充物种类可分为无机填充和有机填充两类。

无机填充改性指在材料中添加无机填料。

常被用做无机填料改性聚烯烃材料的主要有:氧化物类;氢氧化物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碳素;硅酸盐。

有机填充改性是在材料中添加有机填料物质。

常被用作有机填料填充聚烯烃的主要有:天然纤维素纤维类、有机合成纤维类以及有机阻燃剂类等。

其中用天然有机木粉填充聚烯烃材料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是目前许多国家致力于工业化的一个热点,这类复合材料综合了植物纤维和聚烯烃塑料二者的优点,能有效地缓解过度开发而引发的资源贫乏、木材短缺等问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复合材料[2]。

除此之外,目前一些国内外学者也致力于开发一些有机-无机杂化填充的聚烯烃复合材料,以在成本和性能等方面求得平衡。

如Mohanty [3]等人通过熔融挤出制备了一种剑麻纤维和玻璃纤维杂化增强的PP复合材料,最终得到一种成本低廉、综合性能很好的有机-无机纤维杂化增强PP材料。

2 共混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共混改性是在树脂基体中混入一种或多种其他高分子物质,因此共混物也被称为聚合物合金。

《交联和共混改性聚烯烃弹性体(POE)的研究》

《交联和共混改性聚烯烃弹性体(POE)的研究》

《交联和共混改性聚烯烃弹性体(POE)的研究》交联与共混改性聚烯烃弹性体(POE)的研究一、引言聚烯烃弹性体(POE)以其优异的弹性、柔韧性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在汽车、电子、包装、建筑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和性能要求,对POE的改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交联和共混改性两种方法在聚烯烃弹性体(POE)中的应用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二、交联改性聚烯烃弹性体(POE)交联改性是一种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在聚合物分子链之间形成交联点,从而提高材料性能的技术。

在聚烯烃弹性体(POE)中,交联改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耐候性。

1. 交联改性的方法交联改性可以通过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两种方式实现。

化学交联主要通过添加交联剂,使聚合物分子链之间形成化学键;而物理交联则主要通过控制聚合物的结晶度和分子链的排列来实现。

2. 交联改性的影响交联改性可以显著提高POE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和耐热性能。

同时,交联还可以改善POE的加工性能,使其在高温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弹性。

然而,过度的交联可能导致材料变脆,因此需要控制好交联程度。

三、共混改性聚烯烃弹性体(POE)共混改性是将两种或多种聚合物、添加剂或填料进行混合,以改善材料的性能。

在聚烯烃弹性体(POE)中,共混改性可以引入其他聚合物的优点,从而提高其综合性能。

1. 共混改性的方法共混改性可以通过熔融共混、溶液共混和乳液共混等方式实现。

熔融共混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将不同性质的聚合物在高温下熔融混合,然后进行冷却和固化。

2. 共混改性的影响共混改性可以改善POE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阻燃性能等。

例如,通过与橡胶、塑料等其他聚合物的共混,可以改善POE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能。

此外,添加适量的添加剂和填料还可以提高POE的阻燃性能和耐候性能。

四、结论交联和共混改性是提高聚烯烃弹性体(POE)性能的有效方法。

交联改性可以显著提高POE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而共混改性则可以引入其他聚合物的优点,从而改善POE的综合性能。

PVC共混改性 宋明明

PVC共混改性  宋明明
材化学院高分子系
七、PVC/TPU共混改性
PVC可与热塑性聚氨酯共混,用于医疗材料方面。 聚氨酯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极好的生物相容性。 选用与PVC共混的TPU时,应首先考虑两者的相容性。 另外软段与硬段比例适当调整,对调节共混物力学性 能,以及改善加工性能都是有作用的。 PVC/TPU共混体系用于医疗材料时,为避免增塑 剂的迁移,可以用TPU完全取代液体增塑剂
材化学院高分子系
2、悬浮法PVC与PVC糊树脂共混 机械共混中使用的PVC树脂,一般为悬浮法 PVC。在某些产品中可采用PVC糊树脂与悬 浮法PVC共混,以改善加工性能。PVC糊树 脂的颗粒远较悬浮法PVC树脂小,易于塑化
材化学院高分子系
谢谢观看
材化学院高分子系
制品中添加CPE起增韧改性的作用。 PVC/CPE共混体系中,体系的 组成、共混温度、共混方式都会 影响增韧效果。 右图看出,随着CPE用量增加 缺口冲击强度上升,且图形呈S 型。Fra bibliotek材化学院高分子系
1、CPE是聚乙烯经氯化后的产物,在PVC硬
2、在软质品中的应用
在PVC软制品中添加CPE可使PVC不迁移,不 挥发永久性增塑剂,提高PVC软制品耐久性。 在CPE与PVC共混配置的软质PVC中,CPE 用量通常不低于20质量份,同时要添加适量液体 增塑剂,随CPE用量的增大会导致拉伸强度略下 降,而耐老化性能明显提高。
材化学院高分子系
四、PVC/ACR共混体系
作为硬质PVC树脂的改性剂,ACR可分 为加工助剂和抗冲击助剂两种。 加工助剂主要是减少硬质PVC物料的凝 胶塑化时间。便于热成型等二次加工。 抗冲击性型ACR形成“核-壳”结构。 其壳与PVC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其核在共 混体系中起到了卓越的增韧效果。 ACR是继MBS之后最成功的透明性改性 剂。

聚烯烃改性研究

聚烯烃改性研究

二、聚烯烃改性1、聚乙烯改性(1)国际上现用少量高密度聚乙烯掺入到低密度聚乙烯中以达到防止或减少封拈效果。

(2)加入少量(0.05~0.1%)油酸胺化物,可大为减少薄膜封粘。

如果加入0.5~2%的聚丙烯,可提高其透明度(3)用二氧化硅、碳素、粘土、碳酸钙,甚至一些工业废渣作为填充剂,填充量可达1:1,虽增强刚性,但抗张强度、延伸率、抗裂强度却有所下降,然而脆性化温度有所提高。

(4)以交联剂交联改性,为目前欧美研完的一种聚乙烯聚联改性新方法。

交联工艺有下列几种:A、有机过氧化物交联厂B、叠氦化物交联C、放射线交联D、热交联F、烷硅交联,H、发泡交联。

(5)光氯化聚乙烯薄膜生产已经工业化,其可分为二种光氯化方法(①日本采用光氯化照射室方法,即将聚乙烯薄膜在照射室内二面用氯气与之接触,并在一面用紫外线照射,这样氯原子不断扩散,紫外线也溅射到薄膜上,即使不直接接触光的面,同样得以光氯化。

②利用透过室方法,即将聚乙烯薄膜在透过室内,在绝对抽真空情况下一面用光照射,仅只有一面与氯气接触,并在同一面用紫外线进行光照。

除上述两种光氯化方法外,若二面同时用紫外线照射,效果更佳。

经光氯化改性的聚乙烯薄膜,改变其表面不活泼而难于印刷的问题,不需进行表面处理即可印刷。

聚丙烯改性聚丙烯(PP)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由于其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易于成型加工、产品综合性能优良,用途非常广泛,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塑料品种之一。

但PP也存在一些不足,最大缺点是耐寒性差,低温易脆裂;其次是收缩率大,抗蠕变性差,容易产生翘曲变形。

与传统工程塑料相比,PP还存在耐候性差,涂饰、着色和黏合等二次加工性能差,与其他极性聚合物和无机填料的相容性差等缺陷,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PP的高性能化、工程化、功能化是目前改性PP的主要研究方向。

PP改性可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

化学改性主要指共聚、接枝、交联等,通过改变P的分子结构以达到改性目的。

物理改性主要包括共混、填充、复合填强、表面改性等,通过改变PP的分子聚集态结构,以达到改善材料性能的目的。

回收聚烯烃材料的改性技术及应用

回收聚烯烃材料的改性技术及应用

回收聚烯烃材料的改性技术及应用发布时间:2022-10-14T06:16:38.286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11期6月作者:贺金正张雪娜崔亦林[导读] 回收聚烯烃材料是一种基于绿色低碳和环境保护的再生资源材料,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循贺金正张雪娜崔亦林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山东省滨州市 256500摘要:回收聚烯烃材料是一种基于绿色低碳和环境保护的再生资源材料,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循环利用。

这既是一种资源的保护,也是一种节能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对聚烯烃树脂的合成和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时,着重对其回收利用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关键词:回收材料;聚烯烃材料;改性技术1聚烯烃材料概述1.1聚乙烯材料聚乙烯树脂实质上属于一种通用聚烯烃材料,其是由乙烯经连锁聚合方式制成。

聚乙烯树脂是一种无毒、无色、易燃的热塑性树脂,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像蜡一样的情况。

按其产品结构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 LDPE、HDPE、LLDPE和UHMWPE。

按其制备工艺的不同,还可以划分为高压聚乙烯和低压聚乙烯,一般HDPE由低压装置进行生产,LDPE由高压装置进行生产,随着技术的升级,全密度聚乙烯装置可实现多种聚乙烯产品的生产。

1.2聚丙烯材料聚丙烯也是是一种通用聚烯烃材料,大部分的聚丙烯是乳白色的粒子,没有毒性和气味。

相对于聚乙烯,其具有更低的密度和较好的透明度,它是最轻的通用树脂。

聚丙烯按其空间结构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等规聚丙烯、间规聚丙烯、无规聚丙烯。

2回收聚烯烃材料的改性技术2.1接枝改性技术接枝法是目前聚烯烃改性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一项新的工艺。

由于聚乙烯与聚丙烯均为局部结晶的非极性高分子,印刷性、染色性与有机填充剂之间的兼容性不佳,采用含有不饱和双极性的功能性高分子与聚烯烃进行接枝,不仅可以改善其极性、反应性,而且与其它物质的界面兼容性也会迅速改善。

此外,采用接枝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聚合物的亲水性和相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烯烃共混改性
摘要: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是重要的通用大品种树脂,PP具有比重小、耐应力开裂性和耐磨性能突出、较好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但脆性和低温抗冲击性能差。

PE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耐化学性、耐低温性和良好的加工流动性等特点,但耐热性差、耐大气老化性能差以及易应力开裂等缺点也相当突出。

因此对通用大品种树酯PP和PE开展改性研究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分别就蒙脱土(MMT)、纳米二氧化硅(SiO2)、β晶型成核剂、尼龙6(PA6)和聚氨酯(PU)对PP与PE的共混改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选用几种不同型号MMT(未经处理的M-5和经有机化处理的DK4,DK1N)分别与PP进行熔融共混,制得PP/MMT复合材料。

讨论了共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及流动性,同时考察了PP-g-MAH的不同含量对复合体系相容性的影响。

关键词:聚烯烃,共混,改性。

正文:
一、共混改性的目的与作用:
1、对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使用性能,改善加工性能,制备新材料满足特定需要,
降低生产成本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综合均匀各聚合物组分的性能,取长补短,消除各单一聚合物组分性能上得弱点,获得综合性能较为理想的聚合物材料。

二、研究进展:
1 接枝改性
PE和PP均为部分结晶的非极性聚合物,表面能低,印刷性、染色性及与极性高聚物(如尼龙6、聚碳酸酯(PC)等)、无机填料或金属的相容性较差,很难进行复合或黏接。

通过含有碳碳不饱和双键极性功能单体与聚烯烃进行接枝改性可增加聚烯烃的极性和反应性,实现功能化。

一般认为,功能基团趋向于在聚烯烃基质的表面排列,这样更有利于增强聚烯烃与其他基质的相互作用和物理相容性。

马来酸酐(MAH)、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及其酯类、丙烯腈、苯乙烯及其同系物和富马酸等作为聚烯烃的接枝单体均有研究,接枝物的黏接性、亲水性及其与极性高分子的相容性显著提高。

其中,MAH 熔融接枝聚烯烃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研究者就利用挤出和密炼等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被广泛用作聚烯烃与尼龙、聚酯、聚氨酯、无机矿物填料、无机盐晶须、二氧化硅、玻璃纤维(GF)、蒙脱土(MMT)、淀粉、木质素等共混体系的界面改性剂。

在熔融接枝反应中添加共接枝单体可提高极性单体的接枝率,共接枝单体对聚烯烃大分子自由基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产生的接枝单体自由基容易与极性单体反应。

苯乙烯(St)为使用最多的共单体,张才亮等对St,存在下MAH熔融接枝PP进行了研究,St的反应活性较高,比MAH更容易与PP发生接枝反应,从而起到提高MAH接枝率的作用。

目前采用富电子接枝单体接枝聚烯烃的实例越来越多。

PP在熔融接枝的过程中易发生降解,导致力学性能下降。

加人多官能团单体(如二乙烯基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和异氰脲酸三烯丙酯)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降解。

Nam等采用过氧化物和多官能团单体与PP进行反应挤出制备了含有长支链的改性PP,长支链的引入提高了PP的熔体强度和弹性,且熔体的拉伸性能和抗熔垂性得到明显改善。

聚烯烃接枝过程中有化学污染,且存在少量未反应接枝单体及其均聚物等残留在材料中,影响聚烯烃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电性能等。

近年来,Wu等采用紫外辐射法,成功地将C=O和CO等含氧基团引入到HDPE,LLDPE,PP分子链上,从而改善了聚烯烃与尼龙6、PC、聚乙烯醇、GF、CaCO3、滑石粉等的相容性,获得了力学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


射改性不使用化学试剂,无化学污染,是一种颇具发展前景的绿色改性方法。

2 交联改性
聚烯烃塑料的交联是线型或轻度支化的聚合物转化为三维网状的体型结构的过程。

聚烯烃经适度交联改性后,拉伸强度、冲击强度、抗蠕变及耐热性能等均得到提高,而原有的其他性能几乎不受损坏。

PE的交联广泛应用于生产电线电缆、热水管材、热收缩管和泡沫材料等,PP的交联还可改善其形态稳定性,提高熔体强度和缩短成型周期。

交联改性工艺简单,可边成型边实施交联。

比较常用的交联方法有辐射交联、过氧化物交联和硅烷接枝交联。

2.1 辐射交联
辐射交联是聚合物在光或高能射线的作用下,生成聚合物游离基而进行的交联。

一般采用先成型后用电子束或α射线、γ射线辐射的方法。

PE是典型的可辐射交联聚合物,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

PE辐射交联电线电缆可以说是辐射交联技术开发应用最早的领域,辐照后的电缆耐热性、阻燃性及绝缘性均提高。

张聪以LDPE作基材,添加适量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 A)、乙丙三组分橡胶(EPDM)及阻燃剂,经共混、挤出造粒、加工成型制得的制品再经辐射,得到的制品可在150℃下长期使用,径向收缩率为51%,拉伸强度为10.2MPa,氧指数为30%,可用作航天、航空、汽车、军工等线缆的绝缘保护层。

由于降解的原因,PP的辐射交联难以进行,国内外有关PP可实现辐射交联的文献报道较少,实际应用的例子更少。

加人多官能团单体可抑制辐射交联改性中PP的降解,促进交联。

Schulze等采用β射线对PP进行辐射交联,加入异氰脲酸三烯丙酯提高了交联度。

Gao等在多官能团单体存在条件下对不同类型的辐射接枝和交联改性PP进行研究时发现,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共聚型PP可获得较高的凝胶含量和交联/裂解比,较适合于辐射交联改性。

辐射交联生产工艺简单,交联时不需使用引发剂、可自由选择成型温度,交联速率快,生产效率高,且交联过程中产品不受污染。

2.2 过氧化物交联
过氧化物交联(亦称化学交联)是通过过氧化物高温分解而引发的一系列自由基反应,从而使聚烯烃发生交联。

采用过氧化物交联时,熔融挤出温度必须低于过氧化物的分解温度,否则早期的交联可能导致熔体黏度过高,影响制品的质量甚至损坏挤出设备。

由于过氧化物交联在应用上的限制,人们对它的研究不如辐射交联和硅烷接枝交联多。

刘新民等采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交联LDPE时发现,随DCP含量的增加,交联LDPE的凝胶含量增加,拉伸强度增强,而断裂伸长率下降。

王剑等将过氧化物液相交联技术应用于PE的滚塑,得到的交联滚塑制品具有超常的冲击强度、耐热蠕变性能及良好的防渗透性能,为过氧化物交联产品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

Khonakdar等研究了过氧化物不同含量下拉伸速率和拉伸温度对HDPE热收缩行为的影响时发现,拉伸速率对交联HDPE最终的热收缩性有较大的影响,拉伸温度对交联HDPE的热收缩性也有较大的影响,交联HDPE在140℃时的拉伸热收缩率比90℃时更高。

近年来人们在用过氧化物交联聚烯烃时发现,采用分子中含有硫、肟及C=C类结构的单体作助交联剂可提高聚烯烃的交联度、降低聚烯烃的降解几率和适当降低交联剂的用量。

Romani等采用过氧化物为引发剂,多种双马来酰亚胺基为助交联剂实现了PP的交联改性,且可根据使用需要制备具有不同熔体流动速率和熔体弹性的化学交联PP。

2.3 硅烷接枝交联
硅烷接枝交联过程:在过氧化物的作用下,可水解的不饱和烷氧基硅烷接枝聚烯烃成型,随后在热水中交联。

HDPE,LDPE,LLDPE均可实现硅烷接枝交联,后两者主要应用于电缆料。

PE大分子链结构对接枝反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相同接枝工艺条件下,LDPE,LLDPE,HDPE硅烷接枝率的大小顺序为:LDPE>LLDPE>HDPE。

张建耀等研究LDPE、LLDPE及其共混物的乙烯基硅烷接枝及交联时发现,硅烷接枝后,LDPE和LLDPE的平均
相对分子质量小幅增加;接枝和交联使LDPE、LLDPE及其共混物的结晶度降低,晶粒变得不均匀,适度交联结构提高了LDPE、LLDPE及其共混物的抗冲性能。

焦传梅等发现,对Mg(OH)2和微胶囊化红磷复合阻燃PE采用硅烷接枝交联,交联产物的阻燃效果更好。

稀土化合物可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李红山等研究La2O3对硅烷接枝交联LLDPE热性能的影响时发现,La2O3的添加量(质量分数,下同)为0.2%时可提高硅烷接枝交联LLDPE的热氧分解温度。

结束语:共混改性在未来的应用领域会更为广阔,在如PE硅烷接枝、水交联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热水管、热收缩套管、金属复合管、高温腐蚀性介质输送管等材料。

我们期待聚烯烃共混改性未来的发展吧。

参考文献:
《聚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共混改性的研究》,姚姗姗
《聚烯烃共混物生产工艺》,[美]多玛休斯·诺瓦巴马(Domasius Nwabunma)、赛因·休(Thein Ky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