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二则教案
《晏子》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晏子》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第一篇:《晏子》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晏子》-----历仕三朝的贤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诵读本课古文。
初步了解晏子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
2.通过搜集资料、诵读经文积累相关历史典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
3.通过走近文化名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古文的诵读,初步了解晏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晏子爱国的可贵品质,理解为什么称他是贤相。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名人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还有孟子,在我们山东啊,还出过一位名人,孔子和孟子这两位圣人对他非常的佩服,孔子曾经说他“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而汉代的大文学家司马迁则说,如果他还活着,司马迁愿意当他的车夫,这样一位名人你们想不想认识他啊?2.导入: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长廊,认识这位历仕三朝的贤相——晏子。
(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历仕三朝吗?对,晏子做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相国,并且被人们称为贤相。
二、学习人物剪影,初识晏子。
1.谈话过渡:同学们,晏子究竟有什么样的优点,能得到人们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读一读这一段《晏子使楚》的故事。
读的时候要注意对照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己试读课文。
指名读:谁能起来试着读一读?教师纠正字音。
3.这几位同学的字音都读得对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谈话:同学们,这段古文是节选自《晏子春秋》,下面同学们对照文意,把这个故事的意思弄明白,然后思考一下,从这个故事能看出晏子有什么样的优点?指名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晏子的确很聪明,真是足智多谋,仅仅如此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的资料:春秋末期,齐国从强盛走向衰败,而楚国越来越强大,其他诸侯国都很怕它,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世说新语》晏子春秋教案

《世说新语》晏子春秋教案在中华文化史上,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经典,其中《世说新语》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部散文集,记载了当时名士达官显贵的言行、逸闻轶事、政治风情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其中的晏子春秋,更是对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学习晏子春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掌握晏子春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分析晏子春秋中几个经典的故事,理解其中的道理与思想。
3、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晏子春秋的内容,理解其中的特点和思想。
2、分析晏子春秋中的一些故事,深入领会其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师生互动,引发情感。
通过体育比赛、群体活动等,引导学生们在活动中获得积极且正面的情感体验,然后与学生们一起探讨晏子春秋之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内涵,促进学生们对于晏子春秋的深入了解和理解。
2、介绍晏子春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晏子春秋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礼仪、风俗、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规范和实例。
课堂上老师简要介绍了这部新语的前世——《左传》、《史记》以及《汉书》。
晏子春秋也是一个杂志,记录了当时名士达官显贵的言行、逸闻轶事等。
同时还通过这些经验,提炼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典,成为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样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于晏子春秋的渐次了解。
3、分析晏子春秋的故事,体悟其中的道理和思想通过分析晏子春秋中的几篇经典故事,帮助学生们理解其中蕴含的伦理和道德,以达到深入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目的。
评价及批判中先总体阐述晏子春秋的内容特点,然后以《怀孟》等故事为例梳理其中蕴含的道德及伦理,重点讲解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们对这些故事的深刻领会,培养学生们的吸收信息的理解能力。
4、小组合作,互相学习。
布置任务,组织学生们分小组深入探讨晏子春秋所包含的思想和内容,然后归纳并进行展示,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创新学习,从而更好地学习晏子春秋的内容和思想内涵,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晏子春秋的故事 [语文 -晏子故事两篇]
![晏子春秋的故事 [语文 -晏子故事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dea6c1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66.png)
晏子春秋的故事 [语文-晏子故事两篇]教学目标⒈知识目标:⑴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⑶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中成语的意义和作用。
⒉能力目标: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⒊情感目标: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建议主题本文写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思路《晏子故事两篇》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
文中先用一句简洁的话“晏子使楚”交代故事背景,然后记叙了楚人以及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的经过。
楚国人前两次未能达到侮辱晏子、贬损齐国形象的目的,于是以楚王为首,精心策划了第三次。
第三次交锋是前面两次交锋的发展,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故事的高潮。
第一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晏子使楚……从大门入”,写晏子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层“见楚王……故宜使楚矣”,写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的经过。
第二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第二层写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写作特点①结构严谨,叙述语言简洁生动。
《晏子故事两篇》生动地记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篇幅虽然短小,但结构精巧,紧凑完整,故事情节有起有落,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且高潮叠起,扣人心弦。
叙述语言简洁生动,既干净利落又风趣幽默,具有极强的故事性。
②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双方辩词的锋芒,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恰当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
晏子对楚王的三驳,描写得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的论辩、反击技巧,和他处处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
文中楚王的话虽不多,且多为设问口气,但短短几句便把他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传达得活灵活现,最后以“寡人反取病焉”的尴尬而收场,妙趣横生。
晏子春秋教案

第17课识贤人晏婴冤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骚志行高洁,贤孝多才。
因老母亲病重向晏子借粮并救了晏子。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事理。
课型:新授教具:资料教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二指导读文三小组交流提问四小组交流解答五全班交流汇报六拓展延伸七总结作业:复述资料内容板书:第17课识贤人晏婴冤反思:学生知道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骚志行高洁,贤孝多才。
第17课晏子智语救圉人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短文,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晏子用智语救了圉人也教育了齐景公。
教学重点:理解晏子的话的含义。
课型:新授教具:资料教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二学生读文了解内容并提出问题三小组交流齐景公爱马的事并选马、骑马射猎、杀櫵夫以及晏子劝齐景公:“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谓之虐”赦免了櫵夫。
四小组交流讨论晏子用什么方法救了养马人。
五总结六拓展延伸多搜集有关晏子的故事。
作业:复述资料内容板书:第17课晏子智语救圉人反思: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晏子用智语救了圉人也教育了齐景公。
第19课晏子使吴论去留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晏子奉命出使吴国与吴王展开别开生面的较量,最后吴王摆酒设宴,款待晏子并留住几日。
表现了晏子的为人及人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晏子的人品魅力及语言的魅力。
课型:新授教具:资料教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二指导学文提出问题三晏子出使吴国初见吴王是怎样对应的?四小组交流讨论他们的对话是什么意思?后来吴王对燕子持什么态度?五全班汇报交流六总结七拓展延伸作业:复述资料内容板书:晏子使吴论去留反思:学生懂得晏子奉命出使吴国与吴王展开别开生面的较量,最后吴王摆酒设宴,款待晏子并留住几日第20课晏子移齐民之风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得宠妃梅瑕天生丽姿,聪颖贤惠,性情活泼,能歌善舞,喜欢穿男儿装。
齐灵公下令禁止,无济于事,又找晏子解救。
教学重点:晏子的妙语之法在哪里。
第四课 《晏子春秋》二则_765609095

晏子避席对曰:“婴 闻之,橘生淮南则为 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 同。所以然者何?水 土异也。今民生长于 齐不盗,入楚则盗,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 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 与熙也,寡人反取病 焉。”
宾语前置
•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到 介词或动词的前面。
• 何为无人?然则子何为使乎? • 吾欲辱之,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 • 缚者曷为者也?
[12]避席:离开席子。席:古代坐具, • 用草或苇子编成。 [13]枳(zhǐ):果实形状像桔子, 但小而苦。 [14]徒:形声字,从辵,土声。本义 为徒步走。此为副词,白白地。 [15]其实:它的果实。注意和现代汉 语中的“其实”不同,这是两个 词。 [16]所以:……的原因。以,介词, 因为。 • [17]得无…耶:固定结构,“该不 会…吧”。 [18]熙(xī):通“嬉”,开玩笑。 取病:自讨没趣。与:连词,和。 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
[9]吏二:二吏。古汉语数词 与名词组合搭配是不用量 词的,数词一般用在名词 后,这是与现代汉语不一 致的地方。酣:酒喝得很 畅快。 [10]诣(yì):到。 [11]曷为者:为曷者,干什 么的人。“曷”,同 “何”,疑问代词,用作 动词“为”的宾语,宾语 前置。 固:副词,本来。
• 晏子至,楚王赐晏 子酒,酒酣,吏二 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 坐盗。”王视晏子 曰:“齐人固善盗 乎?”
第四课 《晏子春秋》二则
《晏子春秋》简介
• 《晏子春秋》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 晏婴的名义所作。 • 共八篇,二百十五章,每章一个小故事,215个 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记述了春秋末期齐国灵 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 传说、趣闻。 • 这部书的语言明快、简洁、风趣,且不乏辛辣讥 讽,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和幽默感,使故事生 动有趣。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寓以生活哲理,有 些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晏子使楚》相关知识:《晏子春秋》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晏子使楚》相关知识: 《晏子春秋》
记述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的散文作品。
旧题晏婴撰, 实为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及遗闻轶事编辑而成。
晏婴(?~公元前500)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景公时为相, 以节俭力行, 危言危行显名于诸侯。
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 分215章, 每章记述一事。
其中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居多。
晏子或犯颜直谏, 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劝,发人自省, 表现了一位国家重臣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
此类篇章大多以记言为主, 而略于记事。
书中较富于文学意味的, 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故事。
如《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乞北郭骚米》、《晏子使楚》、《楚王欲辱晏子》、《晏子布衣栈车而朝》等, 都具有生动的情节、鲜
1/ 2
明的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突出地表明晏子是一位临危不惧、忧国恤民、廉洁奉公、善于辞令的大臣。
章末多有君子曰, 或者标举仲尼墨翟的言论, 以表明编者对晏子言行的评赞。
语言质朴谨严, 有不少警句格言。
旧本以明代乌程闵氏刻本为佳。
近人吴则虞编著的晏子春秋集释》较为详备。
《晏子春秋》二则 利过则为败

实践与生活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题
《晏子春秋》(二则)利过则为败
教学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张丰华
教
学
目
标
1、读诵《利过则为败》一则。
2、理解文意,感情生活,休养身心。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所获取的利益超过了应得之限就会败亡。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备注
入
境
生
趣
导入:历史上有些身居高位的人,不思为民造福,只想聚敛钱财,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身败名裂。
【学生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足欲则亡》的案例……
教师讲述,营造学生氛围,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
朗读
选文
,
自学
生疑
庆氏亡,分其邑,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晏子勿受.子尾曰:“富者,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晏子对曰:“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迺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慢,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
聆听圣人之言,修身养性。
引导
实践
,
修养
身心
谈一谈学习本节课后有什么人生心得?
晏子说:“庆氏所以逃亡了,因为他的城邑多得已经很满足他的欲望了。庆氏之邑足欲,故亡。” 这是众所周知的,刚刚发生的,血淋淋的,谈虎色变的事实。然后说:“我的城邑不能满足欲望,但是加上邶殿,就满足欲望了。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 那会怎样呢?“当我也满足了欲望的时候,恐怕跟庆封一样,离逃亡就不远了。足欲,亡无日矣。” 结果会怎样,不说也知道:“逃亡在外边连一个城邑都不能主宰了。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 实话实说,谁能不懂?于是他拒封的理由顺理成章地推出来,一个并不脱离群众的理由:“所以说我不接受邶殿,不是不喜欢富,而是更害怕失去富。非恶富也,恐失富也。”这个理由够震撼,那个年代的贵族们,谁不怕一夜失富的噩梦成真呢?怎样才能避免噩梦成真?怕失富者此刻最想听的就是这个独门秘诀了。晏婴因势利导,但不是什么独门秘诀,还是以天下公理做依据。这个公理是:“无论什么东西都得有个限度。如同布帛都有一定宽度,给它规定好幅度,让它不能改变,才能成其为可丈可量可裁可剪的布帛。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既然无法否认,那就可以推论开来:“富有也是应该有限度的”。这话很对,但听者未免心里有点不爽。晏婴懂心理学,于是就说:“当然,百姓总是想生活更富饶,器用更丰厚。夫民生厚而用利,”希望富有更富有,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这话正中下怀,听者又很高兴地再听下去。晏婴切入主题:“但是怎样才能保持富有而不改变?”
晏子故事两篇的教学教案

晏子故事两篇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了解晏子的生平和故事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故事中的细节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价值观。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通过晏子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的智慧和勇气,培养他们的品德。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选自《晏子春秋》,包括两个故事:《晏子使楚》和《晏子辞谢》。
《晏子使楚》讲述了晏子出使楚国的经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晏子辞谢》描述了晏子在被封为相国后的辞谢,体现了他的谦逊和公正。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分析晏子的行为和思想,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三、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学生先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2 词义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词义推测生词的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推测,教师给予指导和解释。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晏子的生平和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4.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文理解问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4 词义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和词义推测生词的含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推测,教师给予指导和解释。
五、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和生词,完成课后练习题。
选择一个晏子的故事,写一篇简短的故事梗概,并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悟。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6.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看他们能否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7.1 相关故事介绍:向学生介绍晏子的其他故事,如《晏子辞婚》、《晏子论罪》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春秋》(二则)之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学习目标
1.读诵《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则。
理解文章,感情人生,休养身心。
2.通过学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使学生懂得:勇敢实践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不倦前行的人才会有机会到达目的地,勤学善思的人终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知识链接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
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
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
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学习内容
一、入境生趣
导入:多媒体播放《士兵突击》中的图片:
许三多,一个蜗居穷山沟的楞头青、一个孬兵,却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走向了国际军事比赛的领奖台;
一个连亲爹都歧视的“龟儿子”,赢得了中国军人的骄傲;
一个心理有残缺的弱者,凭借智慧和毅力向世人证实了自身的价值……
许三多用行动证实了自己的价值!为活着有意义他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路!
钢七连的一句口号:不抛弃,不放弃
引入:《晏子春秋》
了解晏子生平: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人们都很尊重他。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自由读、点名读、集体读)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放弃),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
梁丘据对晏子说:“自己到死的时候也追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
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
您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学了本文,你受到了哪些启迪?
2、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
它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坚持。
同样,一个人做事,只有热心不行,还应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
古代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两个人都想到南海去。
富和尚准备了很长时间,还没有成行;穷和尚只拿着一只瓶、一只钵就出发了。
等到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还没有走。
这个故事是对“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最好的注解。
请你再想一想,在你了解的史实中还有没有类似的事例,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展示提升(聆听圣人之言,修身养性。
)
小刚的爸爸原来是一个工厂的副厂长,后来工厂倒闭了,他也下了岗。
看到人家一个个都在忙着工作,自己苦于没有什么本领,找不到出路,整天愁眉苦脸,躲在家里抽闷烟。
如果你是小刚的同学,在学了这篇文章后,你应该怎样去劝说小刚的爸爸,让他重新振作起来?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做事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只有“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才能获得成功。
达标检测
背诵选文,谈谈感受
学习小结
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反思不足。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三、《晏子春秋》(二则)之
利过则为败
学习目标
1.读诵《利过则为败》一则,理解文意,感情生活,休养身心。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明白:所获取的利益超过了应得之限就会败亡。
知识链接
晏婴晏婴(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学习内容
一、入境生趣
导入:历史上有些身居高位的人,不思为民造福,只想聚敛钱财,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身败名裂。
【学生活动】让学生说一说《足欲则亡》的案例……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自由读、点名读、集体读)
庆氏亡,分其邑,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晏子勿受.子尾曰:“富者,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晏子对曰:“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迺足欲;足欲,亡无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恶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慢,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
”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
庆氏逃亡后,齐国的大臣们瓜分他的封邑,把邶殿一带分给晏子,那里有六十个边邑。
晏子不要。
子尾说:“富有是人人都想要的,为什么偏偏您不要?”晏子说:“庆氏的城邑很多,满足了他的欲望,所以逃亡。
我的城邑不能满足欲望,把邶殿加上,就满足了;欲望满足了,离逃亡就没有几天了。
逃亡在外,一个城邑也不能主宰。
我不要邶殿,不是讨厌富有,是怕失掉富有。
富有就像布帛一样有一定的宽度,给它规定宽度,使它不能改变。
都想生活丰厚,器用便利,因此就要端正品德加以节制,让财富不要匮乏,也不要过头,这就叫限制私利。
私利过了头就会坏事,我不敢贪多,就是所说的限制自己。
”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钱,是很多人都想得到的东西,但钱多了就一定是好事吗?有钱就一定幸福吗?还有,获得钱的渠道有很多,你认为应该怎样获得钱才是正确的?
请联系现实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展示提升(聆听圣人之言,修身养性。
)
假如你买彩票中了500万元巨奖,你将怎样设计自己今后的生活?
达标检测
熟诵选文,谈谈感受
学习小结
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反思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