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合集下载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1曾经以为自己是个热爱自然、热爱土地上一切蓬勃生命的人,直到我看到《大地上的事情》,知道了作者苇岸,才发现,与他相比,我的所谓的热爱是多么浅薄,多么无知。

这本书收录了苇岸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一九九八廿四节气》(因病离世未完成)、《去看白桦林》和他的部分日记。

他的文字令我一见倾心,相见恨晚,而当我得知他早已于1999年因病离世,年仅39岁时,我更是感到了巨大的遗憾和痛惜。

苇岸,这个真正的大地赤子,自然之子,他拥有一个高贵的、谦卑的、清澈的、善良的灵魂。

他深深热爱着乡村的土地,以及土地上一切有生命的,或他认为有生命的事物(如四季、雨雪、天空、云朵)。

他怀着谦卑而诚恳的心,蹲在大地上,将大地上的种种事物置于与他平等的位置,细心地观察它们,深情地描述它们。

蚂蚁垒巢、蜜蜂采蜜、下雪、日出、麦子、落叶、麻雀、野兔,还有孩子等等,这些事物在普通人眼里毫无特别,人们往往熟视无睹,而在苇岸眼里,一切都充满了神奇和感动。

当他用动人的文字将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法不睁大眼睛,暗暗叹服,仿佛重新认识到这些平凡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甚至拥有人类共同的情感。

“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两只麻雀蹲在辉煌的阳光里,一副丰衣足食的样子。

它们眯着眼睛,脑袋转来转去,毫无顾忌。

它们时而啼叫几声,声音朴实而亲切。

它们体态肥硕,羽毛蓬松,头缩进厚厚的脖颈里,就像冬天穿着羊皮袄的马车夫。

”“第一束阳光,满载谷粒的色泽和婴儿的清新,照到蜂场上。

大地生气勃勃,到处闪亮。

”……他的语言清新别致,充满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像清晨的第一缕微风,像早春的第一朵野花,有一种新鲜清澈的芬芳,令人忍不住想要放声朗读出来,而朗读出来的结果更觉齿颊生香,意味无穷。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苇岸,原名马建国,汉族,1960年1月7日生于北京昌平县北小营村,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地上的诗人”,1999年5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享年39岁。

《大地上的事情》是苇岸从1988年开始写作直到临终时才完成的75节长篇散文。

《大地上的事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让我们熟视无睹甚至产生审美疲劳的大自然景观: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日出日落的时间和速度;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彩色蜘蛛的危险罗网;季节的生命力;迁徙的鸟群;原野上逆风而行的火首;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的麦田;赋予大地神性的雪;飞行迅疾、使人闻其声难见其影的布谷;富于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以警觉和逃遁苟存于世的野兔……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读了苇岸开放性系列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后,我深深地觉得,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

如果没有苇岸先生温暖、干净、朴素、凝练的文字下,流动着他对美好大自然的满腔挚爱与眷恋的深情。

他的文字简朴凝练而又富有生命力;他的语言生动活泼、新鲜而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思想与人生智慧深邃、精湛而又颇有感染力。

苇岸先生不只是用眼睛发现美,更是用心感受美的、浪漫的诗人型作家。

说他是诗人型作家,是因为他的创作是从人格出发,从心灵的道路上通往文学的。

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观察得如此的细致入微。

他很敏感,充满了想象力,是一个感情细腻的诗人。

他用敏感的心灵触摸着这古老大地上的一切生灵,他甚至已经和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

他可以从物候、气候的微妙变化中敏感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惊蛰)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被动消极、依赖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如此生动细腻的描写,便可以让人们可以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惊蛰”这个节气的特点。

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后感

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后感

《大地上的事情》是苇岸的一部散文集,读完之后我深感这是一次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旅。

苇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地上的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也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描绘了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包括动物、植物、气候、地貌等等。

他以细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和美丽。

他笔下的自然世界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存在,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和灵性的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苇岸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深感钦佩。

他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精神的源泉。

他通过对于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大地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同时,他也通过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描绘,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此外,《大地上的事情》还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大自然的描绘,更是一次对生活的探索和思考。

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更加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苇岸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他通过对于大地和生命的描绘,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感悟。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总之,《大地上的事情》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也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如今,我们的生活渐渐被各种各样纷杂的事物所填满。

在此时读苇岸,恰如他所说,读一本书,将满是尘埃的头脑洗干净。

对于大地上的那些事情,苇岸是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蚂蚁、鸟雀、蜜蜂、星星、白桦林、玉米……他带着一种科学精神描述蚂蚁巢穴,“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

在《鸟的建筑》里,他像鸟类学家一样向我们讲解不同鸟类的各种筑巢方式。

对于一年四时变化,他像一个气象学家一样,在每一个节气的同一时刻,面对同一片土地,拍下照片并且文字记录,带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以一位忠实的大地观察者的身份存在。

苇岸有一双自然的眼睛,他从不自命为自然的主宰,而是看穿了人类自身的虚伪性。

人类评价坏人,往往冠以动物之名,视之为禽兽,如捕捉鸟儿的时候,用一只“笼鸟”为诱饵,骗大量野鸟入网,反过来污蔑笼鸟的“鸟品”,苇岸却说人类制造的任何词语,都仅在它自己身上适用。

他笔下的大地,有关泥土,以及从泥土中诞生的生命。

他说,能够战胜死亡的事物,只有泥土。

对于现代文明带来的破坏,他更多的是忧思和哀伤,没有征讨与激烈的攻击,就连对抗,也是那温和的慢生活,他说他行动的缓慢,正是与现代文明对抗。

苇岸在书中写下过这样一句话:,“成人世界是一条浊浪滚滚的大河,每个孩子都是一支欢乐地向它奔去的清澈小溪。

孩子们的悲哀是,仿佛他们在世上的唯一出路,便是未来的同流合污。

” 苇岸就是一条拒绝同流合污的清澈的小溪流,让我们看到了清澈原本有多么美好。

苇岸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被河流所污染,但是我们应该记住,河流本来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一条拒绝被污染的小溪,也拒绝流入污秽的大河里。

初二读后感:读大地上的事情后的心得体会.doc

初二读后感:读大地上的事情后的心得体会.doc

初二读后感:读大地上的事情后的心得体会苇岸对世界的要求并不多。

他住在乡下,对物质的需求几乎降至最低——就像他所崇拜的梭罗;他吃素食,粗茶淡饭,朋友也不多;他的节俭甚至体现在他的创作上,他读得多而写得少,谨于言而慎于行,这么多年,我只读到过他一本散文集子,就是1995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印行的《大地上的事情》。

几乎没有人关注他的存在,如同没有人在意原野上一只羚羊的存在。

可上帝还是收走了他。

上帝是多么刻薄。

我是关注他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尽管我们从未见过面。

几年中我们只通过有限的几次电话。

1997年1月24日,他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有机会与我坐在一起交谈。

但是他住得太远,我这个人又一向比较懒,一直没去找他,想必他也不善交际,故而我也从未在圈子里某一次小聚时碰到他。

今年新生代散文界在楼肇明先生的策动下搞了一个散文朗诵会,我当时只因贪心看一场球赛,便没有参加,不知苇岸去了没有——我想他是应该去的。

总之我不知道自己和苇岸之间算不算是朋友,但这种不需时时提起却又彼此挂记的淡淡的情感却令我感到温暖。

苇岸在那封信中还说:"你具有一种我不具备的(亦是令我钦慕的)快速运用文字的能力,这与思维的敏捷相关。

我则迟讷得多,故我有些反现代(它的效率和竞争)。

"他说得不无道理。

上帝为我们安排了不同的生命形式。

在我奔忙的岁月中,效率成为我保持创作状态的惟一途径,如果不及时抓住思想的吉光片羽,那末它们就将弃我而去,永不回头;而在苇岸那里,时光则从容悠缓得多。

所以他的文章很浓稠——要过很长时间,才从身体里榨出一滴汁液。

这是他作品的价值所在。

他热爱他的文字,仿佛上帝热爱他所创造的世界。

他说:"作家应该是文字的母亲,她熟悉她所有的儿女,他们每个人的技能和特长,当她坐在案前感到孤单,她只要轻轻呼唤,孩子们便从四方欢叫着跑来,簇拥在她的身边。

"(《作家生涯·文字的母亲》)他的素食主义不仅仅是出于一种个人的癖好,而是得之于一种深刻的理念,那就是对物欲的节制和对精神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

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800字

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800字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800字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800字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如果说海子是麦地诗人,那么苇岸就是名副其实的土地诗人,尽管他的诗远不如他的散文有名和好。

他曾借利奥波德《沙乡年鉴》的话说:"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

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这也正是苇岸的思想和信仰。

现代环保主义的兴起无疑是给了苇岸以巨大影响的,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吸收或为之欢欣鼓舞。

因为他对环保主义的认同不是出于对破坏性掠夺后果的恐惧或具有前瞻的`眼光,而是出自于爱,出自于对土地和生命、出自于对生活的爱。

不是理性而是感情。

他说自己有个愿望,一周中,在土地上至少劳动一天。

"每一个人都应当与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

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我想,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苇岸生命中简单而充盈的伟大,也造就了他真正的诗人气质。

尽管有时我会不同意他文中流露出的一些观点,比如,他的《观〈动物世界〉》我就觉得他的仁慈和善良有时反而会阻隔他和大自然精神的共鸣,因为"人类制造的任何词语,都仅在他自己身上适用"。

但或许我们应该这么理解苇岸,他是那种属于土地上的人,传统的农业经验和19世纪的外国文学才是他生长的土壤。

可惜即便是这样一个简约而善良的人,这么一个可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文学带来新的希望的人,也只能永远地留在了39岁。

"从海洋来的雨,还要被河流带回海洋。

那吃草的,亦被草吃;那吃羊的,亦进羊的腹里。

"生命循环往复,苇岸走得很平静。

不管是否会被后人忆起,他播撒下的种子都会静静地生长在偏僻的角落,只等你偶然一瞥,便送上青青的绿荫。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1有人认为,苇岸的英年早逝是可惜又可悲的。

我却认为未必是这样。

他活着,虽然有麻雀,胡蜂,蚂蚁,小麦,雪等的陪伴,但他也会对那些贪婪、功利之人充满愤恨或是别的不高兴的情感。

他对现代科技越是抵触,就对人性恶的一面越是失望。

他活着,虽有一颗慈悲的心却并不如神佛那般无忧无虑。

大地上的事情总是如苇岸描写的那样动人美好的吗?他不断赞美农业和人类初始文明但这些东西真的就是我们应该放弃科技的理由吗?我认为尽管人类文历史有了上千年,但此刻这应该归纳为一个新的人类历史章程。

这是全新的章程,可以说我们的境遇与选择,很多时候是不能与古人的相比。

古人最为珍贵的境界,可能是“忧国忧民”。

而现在我们却有了很多种选择。

可以是“献身科学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自然,造福人类”可以是“献身教育,造福人类”……只要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干什么似乎都可以扯到造福人类上。

在这个新的章程,我们再无绝对可言。

信仰和生存是可以并存的;婚姻和爱情可以并存,那么自然与科技也一定可以并存。

它们似乎是对立的,但前面说过,在崭新的时代,一切再无绝对可言。

我们只要肯去创造就一定可以找到这种平衡。

但这些前提必定是心中没有过多贪婪,过多欲望。

不想要不属于自己的,只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

一边生存,一边追求思想的健全,有信仰、追求、思想。

我们不必为了一个方面去牺牲其他,不为金钱牺牲信仰,不为思然牺牲生命;不为科技发展牺牲自然环境,不为自然环境停止科学的进步。

当然这个平衡是人类控制的,控制到位,我们就赢了。

就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一切在科学中获得福利,一边在自然中找到快乐。

我想这才是苇岸想看到大地上的事情吧!《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2如果说海子是麦地诗人,那么苇岸就是名副其实的土地诗人,尽管他的诗远不如他的散文有名和好。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大地上的事情有感_作文1900字_初中读后感作文_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大地上的事情有感_作文1900字_初中读后感作文_

初二年级读后感:读大地上的事情有感我想谈谈苇岸。

对许多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就如同他的书从来不会上畅销书架,只是静静地待在一个偏僻角落里一样,苇岸居住在小城昌平过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

然而今天,我却只能以“纪念”为题了,因为5月7日是他周年的忌日。

《中国青年报》为此发了两篇纪念文字,分别是林莽和宁肯写的。

而我也觉得,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或许我也该说些什么了。

我与苇岸的相遇实是出于偶然,并且也几乎只能是偶然。

那天我随手翻了翻《中学生阅读》,里面刊载了苇岸未完篇的《一九九八廿四节气》。

质朴而富含乡土气息的文字很快征服了我,我一遍又一遍地读,惊叹于作者观察的细致与他平和、温柔的心。

后来,在《读书》2017年第2期中,见到《中国当代发展报告》的编著者之一,陈旭光称苇岸为“谦卑的大地的倾听者”时,我马上对自己说:“对了,就是他。

”于是,当我无意间在一家小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他的《大地上的事情》,毫不犹疑地便买了下那唯一的一本,尽管其时我手头仅有10元钱。

付款后,我把书紧紧地贴在胸口,就像拥着久别的女友。

我的激动并没有错。

读竟全书有种发呆的感觉。

平静如水却爱憎的文笔和处处显现出的简朴而高贵的心灵,恍如隔世,好似一朵七色花从离自己已是久远的童话世界飘来,丝毫不逊于陈旭光先生,具有“卓而不凡的风度”“展示了一种被我们熟视无睹,忽略已久甚至因麻木钝化而遗忘了的‘原生’状态的大自然,这种沉静、凝重,不无神秘而充溢着主体灵性的内在呈现,不禁使我仿佛沉睡着的审美倍觉‘陌生’和‘震惊’”的盛誉。

在他的文字中,你找不到任何谩骂的字眼,也找不到现代商业文明的浮躁心态。

他就是那样平平静静,温文尔雅,有着周恩来般的细致与温情。

然而,他又不是毫无忧思,对现代文明背离土地,背弃心灵,它有着切肤之痛:“我的视野,将尽被剥夺;我的景色,将彻底消灭”(《进程》)。

但他并没有起而怒骂,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从不自视为征讨者,他更在乎的是每个人内心对土地应有的亲切之情,他的文章重在唤起人们心底最善良的温情,用爱和感激来重建人们与土地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上面一句话是作者在思索日出与日落分别经历的时间时留在段尾的,总让我觉得,这世界实在太善变了。

或许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我们看到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发达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富强了;但不容忽视的是,新事物的崛起意味着旧事物的衰落。

最浅显的便是垃圾变多,人们逐渐学会了浪费。

很多过去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话。

于是,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竟有这般肮脏。

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冷漠张狂的刺鼻气味,而我们也将十分荣幸地回归那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

究其原因,还要责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于崛起么?这时,科技发展反倒成了一种错误了。

我本人是很喜欢欣赏日落的,因为夕阳不像朝阳那样喧闹,也不像正午的日头那样亮晃晃的刺眼。

夕阳是温柔的,那夹着金的橙红色鹅卵一般的安详。

她轻轻地抚摸着大地,犹如即将逝去的母亲最后一次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抚自己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

眷恋、恬静而伤感,教人不忍心打破这沉静。

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荡在淡淡的蓝紫色天空里,恍惚。

作者还记叙了一个画面:
一个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有着十分幸福的家庭:周末可以和爸妈去山边玩,他有自己的玩具,有自己的小人书库。

但是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放学一定要直接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

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妈妈。

作者在这段文字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他套上羁绊的人。

我想做一些评论,暂请作者大人原谅我的无礼。

我认为,一匹马若真生于某个社会、改变不了自己成为坐骑的命运,那么也只好去坦然面对。

一旦因为强烈的拒绝而被杀了卖肉,就比什么都残酷了。

生命终还是重要的,不轻生,不被淘汰,就只有接下一场又一场的挑战。

想寻得自由,它大可以踢倒那个给他套上羁绊的人,然后从他的身上踩过去,直到那个人再也站不起来。

如果被驯服,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

火可以逆风而燃,是因为它的顽强。

风吹得越狠,火烧得越旺。

它固执,它偏不向命运低头。

那小马驹为何没有这样的勇气?只想燃烧,哪怕只有一丝火苗。

风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风而上,任谁也动摇不了它坚定的意志。

寒风中观赏这一奇景,也许我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面敬佩火的无畏,一面慨叹自己的懦弱。

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强大--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却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

只记得在搬家以前,每一次打开阳台的门都会听到隔壁的猫向我的父亲问好。

那的确是只对于我父亲的,因为猫的主人并不善待它,时常把它关在屋里,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父亲有时候会吹口哨来逗那只猫,它也很听话地回应着。

时间久了主人不再打开阳台的门,于是我们再也听不到那友善的叫声。

现在搬了家,不知那只猫住得还好不好,新的邻居在打开阳台门的时候,还有没有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猫问候。

想念一只猫,如同想念一种生活。

生活不再,人生也便没了趣味。

生活的美需要大自然的滋润,也需要心灵的抚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