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力塑造现代人格
父亲的陪伴,能让孩子更聪明、更自信,长大更优秀

父亲的陪伴,能让孩子更聪明、更自信,长大更优秀在现代生活中,许多父亲忙于工作,认为挣钱养家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而教育孩子该由母亲或祖父母负责。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亲的陪伴会让孩子更聪明、更自信,长大更优秀。
一、塑造孩子的人格特质男性的坚韧、勇敢、自信、独立等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在父亲的陪伴下,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出更加健康、积极的人格特质。
同时,父亲的榜样作用,也能够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父亲在与孩子的互动中,通常会涉及到更多的智力刺激和知识拓展。
例如科普知识、数学游戏、逻辑推理等。
这些互动,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父亲的陪伴下,孩子还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让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男性通常会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并自己解决问题。
在父亲的陪伴下,他们能够逐渐培养出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此外,父亲也可以通过肯定和鼓励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父亲通常具有更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际网络,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例如聚会、旅行、运动等。
这些活动能够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人群和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和适应能力。
同时,父亲还能够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故事,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让孩子更快乐、更健康父亲通常会用不同的方式与孩子互动,例如玩乐、运动、探险等。
这些活动,能够让他们释放压力、缓解焦虑,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同时,父亲的陪伴,还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和谐,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幸福感。
这种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智力开发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智力开发对孩子有什么好处?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是人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人能够顺利地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由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判断力等构成。
智力能力包括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而且智力也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同样也拥有智力的,“智力”的定义也可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婴幼儿智力开发有什么好处?关系到孩子的智能、性格和人格智力开发是经过科学合理的训练,从而使人的素质得以提高的一种活动。
可馨育儿说,智力开发的基本内容是提高人的记忆力、判断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是教育。
人类之所以能够传承几千年,生存至今,就是因为人类能够不断的改变自身,去不断的适应环境,从而得以生存,能够探索世界未知的领域,能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等,从而培养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所以,宝宝的智力开发不是只训练器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培养其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等。
对待宝宝的智力开发,我们要从宝宝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宝宝的年龄和性格,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双重作用,使得宝宝成功地完成其在婴幼儿时期每一个年龄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发展任务,使其在智能、性格等方面协调发展,促使他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健康的人格。
为什么要对宝宝进行智力开发1、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宝宝的智力,受到父母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中,教育是占据主要地位的。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伶俐,长大后可以在极了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有作为的人。
因为父母自身的学识修养、对婴幼儿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等等,都可以开发宝宝的智力,使得宝宝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得到很好的提高,进而促使宝宝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
2、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如今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注重孩子自身的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主题经典语录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主题经典语录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
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
以下是一些关于立德树人、培养个人品格和才能的经典语录。
1.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智力,更在于塑造他们的品格和人生观。
何塞·马蒂2.一个人的真正力量不是他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他的品德和人格。
亚里士多德3.教育应该是发现学生的才能和潜力的过程,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
约翰·杜威4.不求有才,但求有德,德才兼备则为圣人。
孔子5.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创造力的公民。
霍华德·加德纳6.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约翰·洛克7.教育是对人性的磨砺与启迪,通过教育,人才可以发展出来,品德可以提高起来。
爱因斯坦8.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取决于它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更取决于它的人才素质和道德水平。
高尔基9.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有能力的人。
约翰·菲利普斯10.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是整个人的发展,包括心智、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罗伯特·梅因德尔11.立德树人,培养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
刘少奇14.立德树人,应该是教师的使命和责任,要以身作则,做学生成长的楷模和榜样。
孙中山15.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使学生具备自主思考、创新思维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爱德华·塞克尔16.培养人才,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修养,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胡适17.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18.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尼尔斯·博亚19.知识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能力,而品德决定他的人生方向和价值取向。
康德的知、情、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

第41卷第2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V o l.41N o.2 2021年4月J o u r n a l o fH u a n g g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A p r.2021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 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刘月新(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儒家的理想人格范式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严重危机,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㊂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 立国 首在 立人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建构现代理想人格㊂他们以康德的美学理论为参照,融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创建了知㊁情㊁意相统一的理想人格范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丰富知识㊁高雅趣味与自由意志的人格主体,以此促进国家的现代化㊂但在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与张力,导致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现代美学的异化与扭曲㊂关键词:知㊁情㊁意;中国现代美学;理想人格;建构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020(2021)02-0078-06收稿日期:2020-10-29D O I:10.3969/j.i s s n.2096-7020.2021.02.13作者简介:刘月新(1962-),男,湖北天门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㊂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 新诗理论批评中的古典诗词话语研究 ,项目编号:20D028㊂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核心问题,儒家和道家都从人与社会㊁人与自然㊁人与自我的关系提出了理想人格达成的路径㊂儒家为了维护社会的道德 政治秩序,建构了 文质彬彬 内圣外王 修己以安人 的理想人格范式,塑造了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与行为模式㊂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理想人格范式遭遇了严重的文化危机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建理想人格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主要由中国现代哲学㊁教育学㊁伦理学㊁美学和文学艺术来承担㊂中国现代美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承担了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的使命,以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㊁鲁迅㊁朱光潜㊁宗白华为代表的美学家认为, 立国 首在 立人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则落实到现代人格的养成㊂他们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理论为基点,融合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提出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理论范式㊂本文将以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例,具体探讨一下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关联㊂一康德对西方现代哲学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对知㊁情㊁意三者的明确区分,为美学划定了范围和界限㊂知㊁情㊁意作为人类心智结构的三种基本要素,与人类最高的价值范畴 真㊁美㊁善相对应,知性求真,情感求美,意志求善㊂但在古典时代的文化系统中,三者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如柏拉图的理式就是真㊁善㊁美的统一,基督教的上帝就是真㊁善㊁美的来源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改写了传统美学的版图,立足于审美经验来研究美学,趣味㊁情感与想象力成为美学关注的焦点㊂但由于经验主义美学否定了审美判断的先天理性原则,使审美判断丧失了先天的普遍有效性㊂康德从先天的理性原则出发对经验主义美学进行了改造,在理性原则与审美经验之间建立关联㊂他根据人类知㊁情㊁意的心智结构,划分出了知性㊁判断力和理性三种能力,与真㊁美㊁善相对应,并为其确立先天的依据㊂自此之后,西方现代文化就分化为三个不同的领域:即第2期刘月新: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现代科技领域㊁审美-艺术领域与伦理领域,美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㊂康德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在 五四 前后传入中国,与中国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潮流密切相关㊂贺麟先生指出,康德的知识论是现代科学的基础,要讲科学的认识论就要涉及康德的知识论㊂康德的实践理性讲意志自由,也同中国当时对民主自由的追求相关㊂事实上,康德的哲学与美学对中国现代思想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不仅影响了中国现代哲学,而且对伦理学㊁心理学㊁教育学和美学等学科都有深远影响㊂ 五四 前后是中国现代美学崛起的时期,蔡元培㊁王国维与梁启超等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坚持思想启蒙与教育救国的宗旨,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学说为指导思想,希望从知识教育㊁审美教育㊁意志教育三个方面塑造国民完整的人格,奠定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理论基础㊂蔡元培最初是通过日本学者的著作来了解康德的,早在1901年,他就将日本学者井上圆了的‘佛教活论“节译为‘哲学总论“,从中知晓了知㊁情㊁意理论㊂该著作将康德哲学与佛教哲学相贯通,认为宇宙由物㊁心㊁神三部分构成,与之对应的是学问是理学㊁哲学与神学㊂理学研究物理世界,神学研究宗教信仰,哲学探究无形之心性,而心理学从属于哲学,是研究人之心象的学问㊂ 心理学虽心象之学,而心象有情感㊁智力㊁意志之三种㊂心理学者,考定此各种之性质㊁作用而已,故为理论学㊂其说此各种之应用者,为论理㊁伦理㊁审美之三学㊂伦理学说心象中意志之应用;论理学示智力之应用;审美学论情感之应用㊂故此三学者,为适合心理学之理论于实地,而称应用学也㊂其他有教育学之一科,则亦心理之应用,即教育学中,智育者教智力之应用,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㊂ [1]357井上圆了分析了现代学科分类的理论依据,认为心理学从属于哲学,是研究人心理规律的理论科学,可以细化为论理学㊁伦理学㊁审美学,论理学研究人的思维法则,伦理学研究人的意志行为,审美学研究人的情感活动㊂教育学是心理学的具体运用,研究知识教育㊁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㊂此后,蔡元培又翻译了井上圆了的‘妖怪学讲义录“,这一著作对知㊁情㊁意的分界与联系也有清晰的说明,认为知㊁情㊁意的教育以 人心之发达㊁知识之开发为目的[2]94㊂井上圆了这两部著作对蔡元培教育学和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影响了他的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㊂留学德国之后,蔡元培更深入地研究了康德哲学与美学㊂他在‘哲学大纲“(1915年)中说: 美学观念者,基本于快与不快之感,与科学之属于知见㊁道德之发于意志者,相为对待㊂科学在乎探究,故论理学之判断,所以别真伪;道德在乎执行,故伦理学之判断,所以别善恶;美感在乎赏鉴,故美学之判断,所以别美丑,是吾人意识发展之各方面也㊂ [3]339在蔡元培看来,只有知㊁情㊁意的发达才能为人建立一个真㊁善㊁美相统一的世界,促进人意识的全面发展㊂在‘康德美学述“(1916年)中,蔡元培进一步指出: 康德既作纯粹理性评判,以明认识力之有界;又作实践理性评判,以明道德心之自由㊂而感于两者之不可以不一致,及认识力不可以不受范于道德心,乃于两者之间,求得所谓断定力者,以为两者之津梁㊂ [3]506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断定力(审美判断)是联系认识力(纯粹理性)与道德心(实践理性)之间的中介,是沟通现象界与本体界的桥梁㊂这一理论正是蔡元培理想人格观念形成的基础㊂王国维也是借助康德的知㊁情㊁意来阐述理想人格培养的㊂他在‘汗德之哲学说“中指出: 理性现于知㊁情㊁意三大形式中,而理性之批评亦必从此分类㊂故汗德之哲学分为三部:即理论的(论知力)㊁实践的(论意志)㊁审美的(论情感)㊂ [3]298他将知㊁情㊁意作为理想人格建构的指导原则,在‘哲学辨惑“中说: 今夫人之心力,有知力,有意志,有感情㊂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㊂哲学实综合此三者而论其原理者也㊂教育学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故谓教育学上之理想即哲学上之理想,无不可也㊂ [4]4王国维认为,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为现代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指引了教育的方向㊂教育就是要从知㊁情㊁意三方面着力,以培养真㊁善㊁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㊂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进一步指出: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㊂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㊂ 完全之人物应该具备发达的身体和完整的精神,精神又分为知㊁情㊁意,完全之人物应该具备此三德㊂ 故教育时,亦不能加以区别㊂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㊂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也㊂ [4]57-59王国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和美学史上系统提出了人㊃97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的全面发展问题,确立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引领地位㊂认为美育不仅能够让人摆脱一己之利害,使情感步入高尚纯粹之域,还能促进智育与德育的完善,与蔡元培的思想基本一致㊂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系统地提出了 新民说 ,从公德㊁私德㊁自尊㊁合群㊁自由㊁权利㊁自治㊁国家精神㊁进取精神等方面阐述了国民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将国家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健全人格培养的基础上㊂他指出: 品格者人之所以为人,藉以自立于一群之内者也㊂人必保持其高尚之品格,以受他人尊敬,然后足以自存㊂否则人格不具,将为世所不齿㊂个人之人格然,国家之人格亦何莫不然㊂ [5]87他的‘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一文糅合康德的道德哲学㊁中国佛学和阳明心学,以启迪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意志,促进国民民族意识与个人意识的觉醒㊂后来,梁启超在‘为学与做人“‘孔子之人格“等文章多次提及知㊁情㊁意与人格培养的关联,阐述了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同蔡元培与王国维等人一道奠定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学说的思想基础㊂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之后,范寿康㊁李石岑㊁宗白华㊁朱光潜㊁丰子恺等受到康德影响的美学家都顺着这一思路分析中国现代教育的出路,开启了中国现代审美教育的先河,将理想人格的塑造视为现代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使美学研究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㊂二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审美虽然是沟通认识与道德㊁现象界与本体界的桥梁,但他更看重审美的独立性,在三者之间划分了明确的界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独立和艺术自律论奠定了理论基础㊂这一理论被引入中国后,促进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㊂但蔡元培㊁王国维㊁梁启超等美学家受到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更重视知㊁情㊁意的统一,没有将审美看作是一个与认识和道德无关的领域,而是强调审美对认识和道德的促进作用㊂蔡元培的理想人格学说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印记,道德人格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审美只是培养道德人格的途径㊂他认为: 夫人类共同之鹄的,为今日所堪公认者,不外乎人道主义, 而人道主义之最大阻力,为专己性㊂美感之超脱而普遍,则专己性之良药也㊂ [3]340要培养国民的社会公德与社会责任感,审美教育是最重要的辅助,因为审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能够使人摆脱一己之私利㊂早在1902年,蔡元培就在‘师范学会章程“中指出,师范学会的宗旨是 使被教者传布普通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 [1]385㊂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大力推行新式教育,认为国家强盛的基础是国民健全人格的培养,他说: 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㊂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㊂ [6]12完成国家强盛这一伟大使命的基础是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㊂他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将教育划分为专制时代之教育与共和时代之教育,专制时代之教育隶属于政治,为现实世界服务,共和时代之教育超越于政治,使人通达理想之境界㊂他从康德哲学中寻找理论依据: 盖世界有二方面,如一纸之有表里:一为现象,一为实体㊂现象世界之事为政治,故以造成现世幸福为鹄的;实体世界之事为宗教,故以摆脱现世幸福为作用㊂而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㊂ 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㊂ [3]12他将康德的现象界与本体界二分的学说贯彻于教育思想之中,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引导人从现象界超越到本体界,以理想精神来引领现实世界,而审美是沟通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㊂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摒弃了西方 外在超越 的宗教之路,坚持中国传统 内在超越 的审美之路,希望通过审美使人从现实世界超越到理想世界,从现实之我通向理想之我,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㊂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主张审美独立的第一人,他批判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功利主义传统,将美描述为 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 与 无用之用 ,反对美与艺术对道德与政治的依附㊂但王国维并没有走向绝对的审美独立论,而是在坚持知㊁情㊁意统一的基础上突出了审美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㊂他对当时国人沉溺于鸦片的恶习进行了心理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不是知识的缺乏与道德的堕落,而是感情与心灵的空虚, 自国民之方面言之,必其苦痛及空虚之感深于他国民,而除鸦片别无所以慰藉之之术也㊂此二者中,后者尤其最要之原因㊂ 故禁鸦片之道,除修明政治,大兴教育,以养成国民之知识及道德外,尤不可不于国民之感情加之意焉㊂[4]23-24㊂与蔡元培美学观浓厚的道德色彩不同,王国维的美学观具有较强的人生论色彩,将审美作为拯救人生的良药㊂但㊃08㊃第2期刘月新: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现代理想人格的建构他们都认为现代教育要以人格培养为中心,是知识教育㊁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统一,而审美教育处于核心地位㊂梁启超也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是健全人格的养成㊂他在‘为学与做人“中指出: 人类心理,有知㊁情㊁意三部分㊂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 三达德 智㊁仁㊁勇㊂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㊁情育㊁德育三方面㊂ [7]27他对民国初年的教育现状极为不满,认为知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洞察宇宙人生的 总体的智慧 ,不是传授琐碎的知识,情感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与高雅的趣味,意志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㊂梁启超尤其重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人类生活的全内容㊂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㊂ [7]42他对当时盛行的 科学主义 人生观提出了批评,认为情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大力倡导艺术教育,主张用文学㊁音乐和美术来培养人的情感和趣味,陶铸艺术化的人生㊂梁启超所理解的艺术化的人生具备如下特点:第一,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㊂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㊂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㊂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㊂美术的功用,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的,令没趣变为有趣㊂ [7]12艺术化的人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契合中,超越现实生活的平庸和麻木,构想一个理想的生活世界,使生活趣味化和审美化㊂第二,艺术化的人生是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宇宙境界㊂梁启超眼中的 我 是普遍的精神之我,一个人的 我 和千千万万人的 我 ,乃至和古往今来无数人的 我 ,甚至整个宇宙都是相通的㊂第三,艺术化的人生是积极进取㊁刚健有为的人生㊂梁启超反对功利主义人生观,声称自己的人生观是以 责任心 和 兴味 为根底的,坚持 知不可而为 与 为而不有 的统一㊂ 责任心 就是 知不可而为 ,不计成败得失,为社会和人类尽一份责任㊂ 兴味 就是 为而不有 ,以超越的态度对待一切,享受生命的过程㊂梁启超所倡导的艺术化的人生以趣味和情感为主导,以知识和意志为两翼,他所理解的知识主要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超越专业知识之上的 总体的智慧 ,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㊂他所说的意志是指顽强的生命力和奋发有为的生活态度㊂它要求人超越自我的利害得失,从无限的宇宙时空来认识自我,激发顽强的生命意志,以 为而不有 的态度面对人生㊂这种人生观建立在知㊁情㊁意相统一的基础上指向理想人格的塑造㊂三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中国传统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也存在融通的可能,这就是对人的心性与心智的塑造㊂中国现代美学家以康德美学来改造儒家的人格学说,使其获得了新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儒家人格学说的现代转型,同时也促进了康德美学的中国化㊂在融合知㊁情㊁意与中国传统儒家人格学说的具体路径上,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有所不同㊂蔡元培的理想人格学说偏重于道德人格,他将传统的道德范畴 良心 分解为知㊁情㊁意三个方面,他说: 良心者,该智㊁情㊁意而有之,而不可囿于一者也㊂凡人欲行一事,必先判决其是非,此良心作用之属于智者也㊂既判其是非,而后有当行不当行之决定,是良心作用之属于意者也㊂于其未行之先,善者爱之,否者恶之,既行之后,则乐之,否则悔之,此良心作用之属于情者也㊂ [3]154良心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范畴,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智是良心中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意是良心中推动人行为的决断力,情是良心中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三者的统一是人格养成的关键㊂蔡元培对 良心 的阐释不仅借鉴了康德的知㊁情㊁意,而且与王阳明 致良知 与知行合一 的学说相通㊂王阳明认为 良知 是包容一切的 心之本体 , 良知 的展开是 知行合一 ㊂ 良知 是人先天向善的本性,但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使之彰显㊂他指出: 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㊂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㊂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㊁渊了㊂ [8]109蔡元培也认为 良心 是人先天的向善倾向,需要后天的环境才能成长发扬㊂他说: 盖人之初生,本具有可以为良心之能力,然非有种种经验,以涵养而扩充之,则其作用亦无自而发现,如植物之种子然㊂ [3]155-156蔡元培从现代哲学的角度将 良心 说细化为知㊁情㊁意三个方面,赋予其更丰富的思想内涵㊂也使知㊁情㊁意与儒家心学相对接,用以指导现代的知识教育㊁㊃18㊃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41卷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促进了儒家人格学说的现代转化㊂王国维的理想人格学说偏于审美人格,他以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孔子的审美理想㊂他认为,孔子的人格学说建立在对现象界体察的基础上,他从日月代谢㊁昼夜变迁㊁四时推移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 天道㊂人只有体察 天道 ,明确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才能知晓 天命 ㊂但孔子并非一个受 天命 摆布的宿命论者,而是强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㊂ 盖孔子由知,究理,依情,立信念㊂既立之后,以刚健之意志守之,即 知 情 意 融和,以为安身立命之地㊂以达 仁 之观念㊂盖 仁 与 天 即 理 ,同为一物㊂故孔子既合理与情,即知道,知体道,又信之以刚健之意志,保持行动之,是以于人间之命运,生死穷达吉凶祸福等,漠然视之,无忧无惧,唯道是从,利害得丧,不能撄其心,不能夺其志㊂[4]117人只有体察 天道 ,知晓 天命 ,才能树立达观的生命态度,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界㊂王国维进一步指出: 孔子欲完成人格以使之有德,故于欲知㊁情㊁意融和之前,先涵养美情,渐与知情合而锻炼意志,以造作品性㊂于是始知所立,和气蔼然,其乐无极,是即达仁之理想,而人格完成矣㊂ [4]146人格的最高境界是立德,而德依赖于知㊁情㊁意的融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就体现了这一追求㊂ 诗,动美感的;礼,知的又意志的;乐,则所以融和此二者㊂ [4]147诗能激发美感,感发性情,礼既是一种知识,又是约束道德行为的规范,乐的作用是协调情与礼的关系㊂孔子通过诗教㊁礼教㊁乐教涵养人格,使人进入审美与道德相统一的理想境界㊂ 此时之境界: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一人如此,则优人圣域;社会如此,则成华胥之国㊂孔子所谓 安而行之 ,与希尔列尔(席勒 引者注)所谓 乐于守道德之法则者 ,舍美育无由也㊂ [4]157-158席勒认为 自然的人 要成为 道德的人 ,必须先成为 审美的人 ,将审美作为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㊂王国维也认为美育是解决人格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关键,他以康德与席勒的美学理论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孔子的美育思想,提出了人格培养的具体路径㊂梁启超直接将康德的知㊁情㊁意与孔子的知㊁仁㊁勇对应起来,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者的完满状态就是 三达德 ㊂ 知 包括基本常识㊁专业学识和 总体智慧 ㊂ 总体智慧 就是人生智慧,即人能够认识宇宙之 天道 ,明辨人生的意义和方向㊂ 仁 是指 普遍人格之实现 ,即人在宇宙中实现自己的人格, 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别无二致㊂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 仁者 ㊂ [7]28-29仁者不忧是一种审美境界,是情感的艺术化和趣味化,不拘泥于个人的成败得失,以超越的态度看待宇宙人生㊂ 勇 是指一种光明磊落㊁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所谓 虽千万人,吾往矣 ㊂ 勇者 具有独立自由的意志,坚强果敢的性格,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面对成功与失败泰然处之㊂孔子的知㊁仁㊁勇 三达德 是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典范,现代教育应该弘扬这一品格,以此为基础,从知育㊁情育㊁德育三方面塑造国民的现代人格㊂四康德的知㊁情㊁意理论之所以被中国现代美学家所看重,是因为这一理论探究了现代知识主体㊁审美主体和道德主体的建构,契合了中国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需要㊂知识主体面对现象界,道德主体面对本体界,情感主体是沟通两个世界的桥梁㊂要重塑人的心智结构,改变人的意识和行为,使人从现象界超越到本体界,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最好的方法是从审美与情感问题入手㊂他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强调了审美的独立性和普遍性,认为审美能够让人的情感与心灵获得自由,增进人的共通感与普遍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㊂这一思想被蔡元培㊁王国维和梁启超等美学家所接受,并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现代 无用之用 或 不用之用 的美学观㊂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是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接受康德美学的,他们对康德的美学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而是从现实需要出发,选择康德美学的一鳞半爪加以发挥,希望以审美达到改造世道人心的目的㊂中国现代思想史家林毓生指出,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第一代㊁第二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的思想特征, 那就是要振兴腐败没落的中国,只能从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完全重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着手㊂ 他把这种 强调思想和文化的改革应优先于社会㊁政治和经济的改革 的观点称之为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㊃28㊃。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和训练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学科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以全面增强学生素质为目标,旨在培养拥有健全人格、丰富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其最终目标并非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教育的引领,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融入社会、积极贡献力量打下坚实基础。
一、培养训练健全人格,成为有道德的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拥有良好品行、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
学生应具备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等个人品格,并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促进智力发展,成为有知识的人:全面素质教育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持续提高自身能力。
三、培养身心素质,成为有健康的人: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运动习惯和健康意识。
学生应具备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应对各种挑战,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四、发展个性特长,成为有特长的人:综合素质教育帮助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平台。
学生应在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培养,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增加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有能力的人:综合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积极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六、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学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应具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反思的能力,并能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七、成为积极的社会成员,实现自身价值: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者,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现代教育中美术教育的作用

现代教育中美术教育的作用美术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
首先,美术教育能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人们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
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美术的学习也是促进他们各门成绩提高的有效途径。
其次,美术学习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为视觉艺术,总是使人们在审美创作中获得思想启迪和理想的教育,因此,美术与其他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强大的审美教育功能,美术本身就是美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高中美术教学大纲》明确了美术教学的目的、性质、任务,并且极力要求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审美修养、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上。
可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利用课本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学习基础之余进行简单的训练,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的教育,让单一的教学知识技能成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美术教育真正落实到素质教育之中。
美术教育对素质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再次,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
自从九八年以来党中央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国上下重教兴教,教育战线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成共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中美术教育也发挥了它的作用。
今天我们能把艺术教育从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换为培养素质这也是美术教育的革新。
也将符合我们当今的教育思想与规律,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将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作文素材

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作文素材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教育不仅是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了解社会,培养品德,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
教育不仅是个人的需求,也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同时,教育还孕育着希望,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
首先,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人们能够拓宽视野,增强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使得人们不再局限于狭窄的环境和思维,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让人们需要具备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教育能够为个人提供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和知识储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教育还能够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
教育并不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要注重人的道德素养的培养。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教育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公民。
教育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国家和社会的灵魂,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第三,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教育的推动。
教育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教育还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现自身价值,为国家的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社会,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持和推动。
最后,教育是希望和未来的象征。
教育能够为每个人提供希望,无论是在知识的照耀下,还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教育,人类才能不断超越过去,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遗传与进化是人格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它们对人格的影响程度随人格特质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为突出,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抑郁型的人,就不太容易形成豪放、善交际的人格。
现代医学也已表明,输入不同的血液或接受别人的器官移植,都会对气质、性格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背景等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行和态度对孩子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采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不诚实的人格特征;如果父母采用放纵型的教养方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如果父母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就能使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等。
其次,学校的影响也是环境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班级集体气氛、个人在集体学习生活中的地位角色等,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许多人在回顾自己人格形成发展时,即常常追溯到恩师的启蒙,同学好友的帮助和影响等。
再次,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更广泛、更持久、更隐性。
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诸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社会风气等,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个人经历个人的实践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经途径和手段,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规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某一特定的活动,要求人扮演相应的角色,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这一活动所必需的人格特征,如学习医学的大学生渐渐就会形成谨慎细致的个性特点;学习公关、市场营销的大学生易形成外向、善交际的特点。
不同的经历影响着不同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个人不断自我调适、自我完善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智力塑造现代人格
焦作市解放区和平街小学刘欣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1、中小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容易沾染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
逐渐普及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
一一些成绩不太好或
品行较差的学生将一些问题增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好不良行为习惯也随之增
加,如通宵上网、抽烟、酗酒、、打架等,对校园环境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2、中小学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德育教育应有针对性。
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学校设置
的学习课程和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在专业倾向方面,不同专业的男女比例
倾向也不尽相同。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年龄,男女的心
理、生理特征不同,思想和行为表现也有所区别,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3、英语的课程特征决定从事教学的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小学,英语是所有在校生的必修课。
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接触的全是英美
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思想,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道,培养听、
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质。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在学习“How do you do?”,”How are you?”,“Excuse me”,”Can you heilp me?”,”Sorry,””Thank you very much”,”You’re welcome.”等等一些礼貌用语时,让学生
了解我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讲礼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外国人都是这样有礼貌,我们就更应该发扬讲文明、懂礼貌的光荣传统,杜绝打架、骂人等不文明现象。
如
教学在什么场合使用“I’m sorry”这一礼貌常用语时,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表演。
如下课的时候,Sam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写作业的Daming,他们该怎么做,怎么说
呢?情境二:Sam和同学们约好了十点去动物园可是等到十点半Sam才来,他该说
什么呢?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知道应用的唱歌较多,并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做错事
时的抱歉心理。
由此学生们在情境表演中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并知道做错了事应该
诚恳的道歉,从而逐步养成理解、关怀的情感品质。
在教学上,我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礼貌用语,最后逐步养成学生语言文明的好习惯。
2、英语课堂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教会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做事情的习惯。
如在课堂上,问学生“What can you do?Are you helpful at home?”(你会干什么?
你在家里是个小帮手吗?)让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讨论:Sure.I can cook the
meal;Ican sweep the floor;I can clean the bedroom;I can water the flowers”(当然,我
会做饭;我会拖地;我会整理卧室;我会浇花。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其实他们
内心也是渴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渴望着成功。
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
他们的合作精神,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热爱劳动的观念,可谓
举一反三得。
所以让我们将语言植入生活,将情感植入语言学习的最深层次吧,一
切都会变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热切。
3、通过学习欣赏影视音像作品片段,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品质。
观看英文版《音乐之声》《百万英镑》《泰坦尼克号》,学唱饱含爱国情感的《雪
绒花》、《country road》等歌曲等等使学生从中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通过学习Save the Earth这一单元了解森林急剧减少的原因,教学中我结合有关因环境污染日趋严
重的国际性问题,提倡收集废旧物品,归类处理,提倡不用塑料袋、塑料餐具。
同
时让学生开展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发动学生开展爱我家园,做个校园卫士的
活动。
不仅丰富学生的只是,培养学生关心时事,还使学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
保护环境,养成讲卫生、讲道德的良好习惯。
教课文the world’s population时,通过介绍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必要性,启发学生剖析20年后的人类将面临升学、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政策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这些方面的故事和文章,每学到这些语言知识,我都会挖掘教材中体现的思想教育内容,并把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在《新标准英语第八册》中有一课学习Helen Keller的生平简介,文章讲述了海伦曾是一个又聋又哑且盲的小女孩,生活在永无边际的黑暗之中,但经过顽强的拼搏,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后,她终于成了一名举世闻名的作家。
通过把Helen Keller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他们也提出了很多想不通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真实的感受到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会给人带来什么。
同时我引导他们说;“学习是件漫长而辛苦的事,而且要时刻与遗忘作斗争,在英语学习中需要记大量的单词和语句,我们应该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坚强的意志战胜遗忘,走向成功。
”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涵丰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抓准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塑造现代人格,迎接新的挑战,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