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24节气立冬,这才是真正的立冬百科

中国传统24节气立冬,这才是真正的立冬百科

中国传统24节⽓⽴冬,这才是真正的⽴冬百科 ●⽴冬简介 ⽴冬,⼗⽉节。

⽴,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始冰。

⽔⾯初凝,未⾄于坚也。

地始冻。

⼟⽓凝寒,未⾄于拆。

⽴冬是农历24节⽓之⼀,也是中国传统节⽇之⼀;时间在每年11⽉7-8⽇之间。

⽴冬过后,⽇照时间继续缩短,中国民间以⽴冬为冬季之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俗。

⽴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

有“⼗⽉朔”、“秦岁⾸”、“寒⾐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

北⽅正是“⽔结冰,地始冻”孟冬之⽉,南⽅却是⼩阳春天⽓。

●历史渊源 ⽴冬是⼗⽉的⼤节,汉魏时期,天⼦亲率群⾂迎接冬⽓,表彰与抚恤烈⼠及其家⼩,⿎励民众抵御外敌侵袭,民间有祭祖、饮宴、⼘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上天赐给来岁丰年,农民⾃⼰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冬三候 我国古代将⽴冬分为3个5天,三候:“⼀候⽔始冰;⼆候地始冻;三候雉⼊⼤⽔为蜃。

” 此节⽓⽔已经能结成冰;⼟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类的⼤鸟,蜃为⼤蛤,⽴冬后,野鸡⼀类的⼤鸟便不多见了,⽽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相似的⼤蛤。

所以古⼈认为雉到⽴冬后便变成⼤蛤了。

●民间习俗 1、迎冬 ⽴冬与⽴春、⽴夏、⽴秋合称四⽴、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

农耕社会,劳动⼀年,利⽤⽴冬这⼀天休息,顺便犒赏⼀家⼈的⾟苦,所以谚语说“⽴冬补冬,补嘴空”。

2、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

宋代,⼈们更换新⾐,庆贺往来,⼀如年节。

清代,⼠⼤夫家拜贺尊长,⼜交相出谒。

细民男⼥,亦必更鲜⾐以相揖,谓之“拜冬。

”。

民国以来,贺冬传统风俗,似有简化趋势。

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

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

3、⾷俗 《礼记》“⾷⽠亦祭先也”。

冬⾄,中国古有“冬⾄节”的风俗。

好吃不过饺⼦,⽴冬则有吃⽔饺的风俗。

⽴冬时,包饺⼦,味道既同⼤⽩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番滋味。

立冬的含义和谚语

立冬的含义和谚语

立冬的含义和谚语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但气温会逐渐下降。

在我国北方地区,立冬前就已经较为寒冷,而南方地区往往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感受到冬季的寒意。

立冬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立冬是个重要的节日,天子会出郊迎冬,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

民间也有贺冬的习俗,大家会更换新衣,相互庆贺往来。

饮食方面,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而在南方,人们则喜欢吃鸡鸭鱼肉等滋补身体,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

与立冬相关的谚语众多,这些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期望。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

”这句谚语是说,如果立冬当天是晴天,那么这个冬天可能会比较寒冷,冰凌常见;如果立冬当天是阴天,那么这个冬天可能会相对温暖。

“立冬雪花飞,一冬雪成堆。

”意味着立冬时下雪,整个冬天可能会有较多的降雪,雪会堆积得很厚。

“立冬打雷要反春。

”如果立冬时节打雷,往往预示着春天会来得比较早,气候可能会出现反常。

“立冬补冬,补嘴空。

”强调了立冬是进补的好时机,人们要通过饮食来补充营养,填补嘴巴的空虚,为身体储存能量。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说的是立冬时刮东北风,冬季的天空通常会比较晴朗。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指如果冬天有厚厚的积雪覆盖在麦田上,就像是给麦苗盖了三层被子,来年麦子会丰收,人们能有好的收成。

这些谚语虽然没有科学研究那样精确,但它们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有着指导作用。

立冬的到来,标志着一年即将接近尾声。

24节气之一:立冬节气

24节气之一:立冬节气
气温骤降,身体一些部位对寒冷特别敏感, 应当特别注意保暖。
姜母鸭
在北方的很多地方,立冬还有吃饺子的习 俗。吃饺子是古代很多节日节气都有的习 俗。一般认为,饺子是“交子”的谐音, 所以季节交汇之时,新旧岁交汇之时,往 往都有吃饺子的习俗。立冬是秋冻两季的 交汇之时,这饺子是不能不吃的。
入冬深秋 易有霜雾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
4
立冬养生
士/气/凝/寒/,未/至/于/拆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过后,日 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在古代 社会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冬季寒冷多病,也是人身体抵抗力较弱的时候,自然需要 补充营养。所以古人有“入冬日补冬”的习俗。 冬日的进补,与秋季不同,更侧重高热量的食物。比如在 福建地区,在立冬这一天要用四物、八珍等药材炖肉,一 般用狗肉、羊肉,也有用猪排的。浙江地区有的地方把立 冬称为“养冬”,也就是补养身体的意思。比如在浙江的 洞头,立冬这天就要杀鸡或鸭给家人炖了补身体,还有必 须要在辰时(早七点到九点)吃的讲究;也有的地方在这 天要专门炖猪蹄吃来进补,据说是可以防止冬季手脚冻伤。 在台湾地区,立冬这一天街上的羊肉馆、姜母鸭等生意都 会很好,这是当地人喜欢的进补方式。
气温下降 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
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 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 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 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 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 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 们,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 15℃。
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 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 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 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 气带来较强的降温。此时, 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 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 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 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 11月底陆续入冬。

立冬的气候特点和变化

立冬的气候特点和变化

立冬的气候特点和变化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11月7日或8日,标志着进入了冬季的开始阶段。

在中国的四季变化中,立冬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也代表着气候的变化。

下面将介绍立冬的气候特点和变化。

一、气温逐渐下降立冬过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到来。

这是因为立冬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逐渐南移,进入南半球,使得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减少,太阳辐射能量减弱。

冬季寒冷的气候需要人们增加衣物保暖,并且户外活动也需要注意保护。

同时,气温的下降也导致了植物的休眠和动物的冬眠。

二、天气阴冷多雾立冬时,大部分地区的天气阴冷多雾。

这是因为冷空气活动频繁,湿气逐渐凝结成雾,导致天空变得昏暗。

雾天使得能见度降低,人们出行需谨慎注意交通安全。

此外,立冬时的阴冷天气也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容易感到疲倦和情绪低落,因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降水量增加立冬时,降水量逐渐增加,特别是雨水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冬季气温下降,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减少,相对湿度增加,导致降水的形成。

人们在立冬后需准备好雨具,以应对频繁的降雨天气。

四、风力加大立冬后,风力逐渐加大。

这是因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的交汇,产生了较强的风力。

冬季的寒风刮得非常刺骨,人们在户外活动时需注意保护好自己,避免受到寒风侵袭。

风力加大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病虫害防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天干物燥立冬后,天干物燥的现象日益明显。

由于气温下降,湿度减少,空气中的水分容易蒸发,导致空气干燥,人们容易出现喉咙痛、口干舌燥等不适症状。

在这个时候,要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使用加湿器等设备增加室内湿度,同时适当涂抹保湿霜以保护皮肤。

总结: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气温下降,天气阴冷多雾,降水量增加,风力加大,天干物燥。

在这个时候,人们要增添衣物,注意保暖;出行需注意交通安全;保持良好的心态;准备好雨具,面对频繁的降雨;防范寒风对身体的影响;多喝水、润肤保湿。

立冬对人类生活、农作物生长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一系列的特点和变化,需要我们做好相应的应对和适应。

立冬古诗词及译文

立冬古诗词及译文

立冬古诗词及译文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

立冬一词出自《周礼·秋官·大宗伯》:“大宗伯之事立冬。

”立冬的意思是进入寒冷季节的开始。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立冬是一个寄托情感、表达思绪的好时机。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立冬有关的古诗词及其译文。

1. 杜牧的《立冬》立冬时节,大地渐收寒意,万物休养生息。

杜牧在《立冬》一诗中抒发了他对于冬天的感慨。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立冬之时,北风卷起了地上的白色落叶,草木也在寒风中纷纷凋零。

这种景象让人想到北方的冬天,即便到了八月,雪花也会飞舞。

而突然间,如同春风一般的温和洗礼席卷而至,一夜之间,千树万树的梨花便纷纷开放了。

这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杜牧通过描绘立冬时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对于冬天的希冀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2. 王之涣的《立冬》立冬的时候,人们的心情不免有些沉重。

王之涣在《立冬》一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寄托他内心的情感。

寒凝残菊落,暮到孤云坠。

山云千万里,枯木十千花。

寒气透彻,残菊已经凋谢,孤独的云在夜幕降临时漫天飘落。

王之涣通过这样的景象来映衬人们内心的寂寥和孤独。

而那遥远的山和云,却隔绝了千万里的距离。

十千的花在枯木上开放,以此形容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中通过想象和幻觉来抚慰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作为一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立冬》一诗,展示了他对于冬天的独特感知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3. 白居易的《立冬》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在《立冬》一诗中写道:欲寄彩云无数,留将白雪一时。

集坐相思床前月,蚕丛何事不登楼?白云朵朵如画展,想寄给远方的亲人,而白雪却只能在当下暂时停留。

这样的寄托情感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淡淡的愁绪和无奈。

在这样的冬夜里,白居易坐着与伴侣靠近,凝视着窗前的明亮月光,沉浸在深深的思绪之中。

蚕丛上的昆虫为何不登上楼层呢?这个问题似乎没有解答,只能成为写作的一种艺术手法。

立冬的气候特点

立冬的气候特点

立冬的气候特点立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它标志着阳光直射点移至黄经15度,表示着冬季正式来临。

立冬的气候特点有着一定的规律性,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温度逐渐下降随着冬季的临近,气温也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

进入立冬后,寒冷的天气开始出现,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白天的最高温度大多在10摄氏度左右,而夜晚的最低温度则会降至0度以下。

冷空气的南下使得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降低,天气晴朗干燥,日照时间也缩短,进一步加强了寒冷感。

二、风力增大立冬的特点之一是风力增大。

由于气温降低,地表和大气环境的温度差异增大,大气运动也变得更为活跃。

北方地区经常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冷空气通过风力的推动向南方移动,带来了寒冷的气温和刺骨的寒风。

同时,南方地区立冬后的东北风也明显加强,给人们带来了阵阵寒意。

三、降水减少立冬的降水量较前期减少。

冷空气的南下使得大气层中的水汽量减少,从而降低了降水的机会。

北方地区的降雪逐渐增多,尤其在高海拔地区,积雪的厚度也逐渐加深。

而南方地区则常常出现阴雨天气,但降水量相对较少。

总体而言,立冬的天空晴朗干燥,降水量较少。

四、昼夜时间差异大立冬后,由于日照时间减短,白天时间相对减少,而夜晚时间相对增加。

日照时间短暂的结果是,白天阳光照射时长变短,人们感到的温暖感更少。

而夜晚相对较长的时间使得温度更低,为寒冷的季节埋下了伏笔。

总而言之,立冬的气候特点是温度逐渐下降,风力增大,降水减少,以及昼夜时间差异大。

这些特点与冬季的来临密切相关,并且也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冬季的到来之际,人们应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居民可以准备好厚衣物,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抵抗寒冷的能力。

农民则需注意冬季农作物的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低温冷害,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同样,立冬也是进补的好时机,在寒冷的天气中,人们要合理搭配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保持健康。

无论气候如何,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来临,让我们迎接崭新的季节,同时也对自然界的变化保持敬畏之心。

立冬时节的气候特征

立冬时节的气候特征

立冬时节的气候特征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阳历,表示着秋季结束,冬季开始。

在中国,立冬标志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并预示着严寒的到来。

立冬时节的气候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温的明显下降立冬时节,气温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逐渐远离而造成的。

随着立冬节气的来临,白天的温度逐渐降低,尤其是早晨和晚间,寒冷感更加明显。

人们早晨出门时会感到寒冷刺骨,需要增添衣物以保持温暖。

二、降水量逐渐增加立冬时节的另一个气候特征是降水量逐渐增加。

在秋季,一些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但随着冬季的临近,降水量开始逐渐增加。

在立冬之后,冷空气南下势头加强,容易造成持续的降水天气。

这段时间常常会出现雨水或者雨夹雪的天气状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湿度逐渐增大立冬时节,湿度也逐渐增大。

高湿度会加大人体感受到的寒冷程度,使人们感到更冷。

这是因为较高的湿度会导致人体散热困难,加重了人体对寒冷的感知。

所以,在立冬时节,人们除了增添衣物外,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也是很重要的。

四、气候转冷频率加快立冬时节,气温骤降,同一天之内的温差会显得更为明显。

气候转冷频率加快,早晚温差大,白天温度相对较高,晚上温度骤降。

这使得人们需要及时调整衣物来适应不同的气温变化。

衣服种类的变化会带来一定的麻烦,特别是对于不喜欢囤积大量衣物的人来说,每天提前适应气温变化是一个挑战。

五、气象灾害的多发期立冬时节,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压差大,也容易导致一些气象灾害的发生。

例如,秋冬时节常见的雾霾天气,以及冰冻、雪灾等极端天气现象都可能在立冬期间出现。

此时,人们需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交通安全和个人防护意识,以应对可能的灾害。

综上所述,立冬时节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气温明显下降、降水量逐渐增加、湿度逐渐增大、气候转冷频率加快以及气象灾害多发等方面。

这些特征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人们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

立冬短诗句

立冬短诗句

立冬短诗句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以下是一些关于立冬的简短诗句:
1. 立冬时节寒意浓,万物收藏待新生。

2. 立冬寒风起,江上雁南飞。

3. 立冬来临天地寒,雪花飘落满山白。

4. 立冬已至秋将尽,万物始藏静待春。

5. 立冬时节万物藏,养生保健要做好。

6. 立冬时节雪纷飞,银装素裹世界新。

7. 立冬时节寒风吹,湖面冰封如银盘。

8. 立冬时节天渐寒,注意保暖添衣裳。

9. 立冬时节寒意浓,防寒保暖心中记。

10. 立冬时节万物休,唯有梅花傲雪开。

这些诗句简洁明了,表达了立冬时节的寒意和冬季的来临,同时也展现了冬季的美丽和生机。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除此之外,饮食保健也很重要。应该少食生冷, 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如牛、羊肉,但 也要注意不宜过量;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 要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 如甘薯、马铃薯等,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 内热的作用。此外,白菜、萝卜、胡萝卜、豆芽、 油菜等蔬菜,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在 起居上,注意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 睡眠。
• (三)字源: 甲骨文 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篆 楷体
(1) 会意字。甲骨文表示丝绳的终结, 是“终”的本字。金文将丝结简化为点; 或另加义符日,表示一年时日的终结, 当然是冬季了。篆文省去日另加义符, 表示年末结冰的季节,以突出冬季。 冬,四时尽也。——《说文》 无冬无夏。——《诗· 陈风· 宛丘》 (2) 最后,最终。
以下备用:
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
立冬习俗 ——吃饺子
• 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 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 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 适的“小阳春”天气,十分宜人。但是,这时北 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 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剧烈 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 健康均有不利影响。所以要注意防寒保暖,衣着 过厚,室温过高则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而衣着过少室温过低又易感冒。
• (三)字源: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体
(1)指事字。甲骨文从大(正面人形), 从一(表地)。用以表明一人站在地上不动 之意。既表示站立,也表示站立的地方。 哙遂入,披帷西乡立。——《史记· 项羽本纪》 卖油翁释担而立。—— 宋·欧阳修《归田来》 (2)竖起 ;树立;建立;开始。 大石侧立千尺。——苏轼《石钟山记》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四)诗词: 冬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 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 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 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 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
» 立冬打雷要反春。
• • • •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 。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立了冬,拔了葱。 立冬不出菜,冻坏你别怪。
•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 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 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 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 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 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 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 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 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北京于10 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 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 (二)三侯: • 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 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 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 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 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 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 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 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四)诗词: 立冬即事二首(一) 宋· 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 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 何处梅花一绽香。
(四)诗词: 立冬即事二首(二) 宋· 仇远 奇峰浩荡散茶烟, 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 老夫布褐未装棉。
(四)诗词: 立冬日作 宋· 陆游 室小才容膝, 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 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 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 随处一欣然。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四)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一)由来: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终也,万 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 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 眠。立冬不仅仅表示冬季开始,还有万物 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 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 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