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好题狂练:专题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 16a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精品文档】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专项训练·古诗鉴赏全国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全国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专题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专题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十六古代诗歌鉴赏一、[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诗意]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院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答卷,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第三句中的“衔枚”,是指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此处形容人人肃静。

本句重在表现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考的情形,因而“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切。

E.“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理解错误。

诗中是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拜托同仁,此处应是诗人自谦之语,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首先观察诗句,有特殊表现手法的要指出,并进行分析。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好题狂练:专题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 16a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好题狂练:专题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 16a Word版含解析

好题狂练A组(限时50分钟)1.[2018·宁夏石嘴山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诗意]夕阳西斜,我手持酒杯,临秋风感慨万千。

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暮色渐起,远望无边的江面,浓重的离愁笼罩,以至于南飞的鸿雁都无处栖身。

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

我客游他乡,披风冒雨,浪迹天涯,飘泊不定。

我的一生如寄寓天地一般,但我还想着田园生活。

试问谁是当世英豪?无奈。

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

回首故国山河,无限眷恋,此种心意不能匆匆而生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状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朦胧凄迷之意境”错,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D.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2019语文高考三轮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一)

2019语文高考三轮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一)

专题强化训练(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一)(诗歌)一、(2018·四川成都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裴十迪王维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

澹然望远空,如意①方支颐。

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

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

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

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

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

【注】①指还归时需带的手杖等行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明写作缘由,“日夕”语出陶潜诗“山气日夕佳”,夕阳西下,风景独好,诗人情不自禁想邀朋友一起赋诗。

B.三四句着“望”“支”二字,写出诗人观景之姿态;“澹然”一词则显现出诗人观景之心情。

C.五六句写春风轻拂,惊醒百草,篱笆之中,兰蕙丛生。

两句以静写动,赋予春景以生机与活力。

D.这首诗语言清新素雅,朴实醇厚,写景真切自然,融情于景,表现出了诗人醉心田园,恬淡自在的意兴和情怀。

[解析]C项,“以静写动”错;“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徐徐春风轻拂,惊醒了那沉睡的百草,齐齐在微风荡涤中悄然萌动;看那篱笆丛中,兰惠丛生,散发出缕缕幽香,沁人心脾。

一“动”一“生”,以动写静,赋予百草与兰惠以生机与活力;描兰惠之态,实则又隐约地展露出诗人才望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情操。

应是以动写静。

[答案] C2.苏东坡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诗的特点,这首诗歌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这些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歌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这些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是考查把握诗歌景物,概括诗歌画面的能力。

如“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这两句是写人的姿态,“澹然”显现出诗人观景之心态,恬淡自在;“支颐”描摹出诗人观景之姿态,兀自沉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释】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考案:专题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 考案三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

2019版高考语文培优增分一轮全国经典版考案:专题十六 古代诗歌鉴赏 考案三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

考向一修辞手法例1[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诗意]入夜,洞庭湖上昏蒙蒙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

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

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

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

顿时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

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

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答案拟人、排比。

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

诗人诗兴大发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

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

一来它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

解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争”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

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

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含义解读古人十分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采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采用夸张、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设问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专题16 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语言-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6 古代诗歌阅读之赏析语言-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 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023·广东·模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小题。
居庸叠翠
元·陈孚
断崖万仞如削铁,鸟飞不渡苔石裂。
嵯蚜枯木无碧柯,六月不阴飙急雪。
塞沙茫茫出关道,骆驼夜吼黄云老。
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
【注】嵯蚜:高峻的样子。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答案】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题狂练A组(限时50分钟)1.[2018·宁夏石嘴山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杨炎正①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诗意]夕阳西斜,我手持酒杯,临秋风感慨万千。

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暮色渐起,远望无边的江面,浓重的离愁笼罩,以至于南飞的鸿雁都无处栖身。

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愁怀难遣。

我客游他乡,披风冒雨,浪迹天涯,飘泊不定。

我的一生如寄寓天地一般,但我还想着田园生活。

试问谁是当世英豪?无奈。

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

回首故国山河,无限眷恋,此种心意不能匆匆而生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的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上片第六句以“万斛”状江水写愁,使用借代手法,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E.“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朦胧凄迷之意境”错,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D.应是比喻或夸张手法。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答:答案①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

起首两句,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之感慨。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

这些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

④离别故土的愁绪。

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冒雨,浪迹天涯,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

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解析结合词中的“离愁”“征鸿”“钓鱼翁”等表情达意的词语和注释中的“故国”“抗金的志士”“抱负得不到施展”分析诗歌抒发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流莺李商隐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注]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诗意]流莺到处飘荡惶然上下翻飞,飞过阡陌河流命运无法自持。

巧啭千声怎能没有真心本意,春日良辰未必就有所盼的佳期。

穿梭在风霜雨露早晚阴晴里,振翅在千门万户或开或闭时。

我苦于伤春,那啼叫不忍再听,京城何处有它可栖息的花枝。

(1)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飘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E.这首诗首先描述流莺的恓惶之状,第二联起,转入寄托,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流莺的形象之上。

第三联主要是时间上的跨度,以及境况的对比。

末联抒发伤感。

答案CE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说法错,莺虽然啼鸣了,但是并未实现本意,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栖息的花枝,即“凤城何处有花枝”。

E.还有空间的跨度。

(2)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答:答案(示例)诗人用流莺的飘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

本诗托“流莺”咏怀,首先要分析“流莺”的特征,再结合注解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流莺,指飘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的飘荡象征着诗人的飘零身世,“巧啭”象征着诗人的理想抱负,也可以说是诗人所抱的政治遇合的期望。

“岂能”“未必”,一纵一收,一张一弛,将诗人不为人所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刻伤感曲折传出,在流美圆转中有回肠荡气之致。

尾联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

“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

自己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流莺永无休止的伤春的哀鸣,然而在这广大的长安城内,自己哪里又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3.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①[宋]叶梦得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

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

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

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诗意]秋色日渐变浓,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

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盘山而上,曲折倾斜。

询问山公到底有什么心事,(原来是不忍心)坐看时光轻易流逝而双鬓花白。

在太湖边上徘徊凝望,天空澄澈,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

追忆往日,漂泊不定,走遍天涯海角,却毫无建树。

归来后重新打扫庭院中的小路,松竹才是我的家。

却怨恨悲凉的秋风不时吹起,南归的大雁缓缓地飞行在云间,哀怨的胡笳声和边马的悲鸣声交织在一起。

谁能像东晋谢安那样,谈笑间就能扑灭胡人军马扬起的尘沙!(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一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

D.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E.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答案BC解析B.根据诗歌“鬓双华”应是“双鬓斑白”的意思,华:白发。

C.“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错误,诗歌还有其他的情感,如有退隐山林的逸致,也有关心国事的心情。

(2)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相同:山林隐居,贞洁自持。

不同:陶诗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叶词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解析探究题目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解释,陶诗中的情感是“山林隐居,贞洁自持”;此诗也有这方面的意图。

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尽相同:“陶诗是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此词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4.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文后各题。

【南吕】金字经梅边[元]吴镇雪冷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

巡,小檐芳树春。

江梅信,翠禽①啼向人。

[注]①翠禽:即翠鸟,一种水鸟。

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称翠鸟。

[诗意]松边的小路还覆盖着积雪,湖岸上的村庄笼罩在清寒的月光里,这一片朦胧洁白的景色,仿佛是万朵梨花开在梦里。

出门来散步巡视,檐前的树梢上已经泛出春意。

江梅又依时开放,翠鸟在枝头啼叫,把春天的消息向人传递。

(1)下面有关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前两句用极工整简练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冬天乡野雪景图。

B.第三句描写了梨花如梦似幻的朦胧之景,写出了人物对前路的迷茫。

C.最后两句写梅花传递春的信息,翠鸟对着人们欢快地啼鸣,景象和美温馨。

D.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积极乐观。

一个“春”字消解了雪冷月寒。

E.报春的梅花,啼鸣的翠鸟,反衬了失意、凄凉的孤独者的形象。

答案BE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第三句是说路边树上挂满雪花,像梨花一样,走在这样的环境中,像走进梦境一般。

E.“报春的梅花”“啼鸣的翠鸟”,透露出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

(2)“巡”,独字成句,具有独特的意味。

请简要赏析。

(6分)答:答案“巡”,意为往来视察或到各处观察。

简洁地写出了诗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努力探寻“春”的细微信息的情状。

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能力。

这里重点考查的是炼字,回答问题,注重把握三个方面:词语的意思、使用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等。

从意思的角度分析,“巡”,意为往来视察或到各处观察。

从表达效果上看,写出了诗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努力探寻“春”的细微信息的情状。

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5.[2017·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欧阳修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

手痕: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诗意]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

此去已知定会魂埋异域,翠崖遗迹又为谁而留呢?自古以来,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又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而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