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播_哈欠门_事件的思考_姜晴文

合集下载

隐性采访的伦理学争议及其应用原则

隐性采访的伦理学争议及其应用原则

隐性采访的伦理学争议及其应用原则一引言隐性采访作为一种有争议性的信息获取方法,时常被媒体使用。

2017年8月,《法制晚报》记者暗访海底捞劲松店和太阳宫店,曝光该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存在安全隐患;[1]2015年,《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揭发南昌高考舞弊乱象;[2]2011年,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假扮智障劳工,深入黑砖窑报道倒卖智障奴工的黑色交易链[3]……这些新闻在受到公众称赞的同时,也引发了专业人士的思考。

由于隐性采访一般是以“记者隐藏身份或采访意图”“采访客体对于采访事宜毫不知情”“采访者隐蔽包括录音、摄影、摄像设备在内的采访工具”等方式进行的,这些“隐瞒”行为都指向其行为的非伦理正当性——“欺骗”。

对于隐性采访的讨论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其一是法律视角,其二是伦理视角。

基于法律条文来探讨隐性采访的禁区何在,这些规定较为明晰。

但隐性采访引发的“伦理困境”相对复杂,“人在道德选择过程中遇到的一种特殊的矛盾情形:当在同一价值体系的范围内选择了按照某种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实现一定的道德价值时,就不得不放弃或妨害其他道德准则的要求去实现另外的道德价值,由此使选择者陷入了一种道德选择上的困难境地”。

[4]是忠于真相,还是忠于诚实成为每个使用隐性采访获取信息的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隐性采访的伦理困境,关键在于其手段的不正当性与结果的正当性之间的对立,由此,本文基于伦理学的义务论和结果论两大道德原则评析隐性采访,以便行动者更清晰、更正确地做出道德选择。

二隐性采访是否具有伦理正当性之评析(一)基于义务论评判隐性采访的伦理正当性隐性采访中的争议之处在于这一采访方式违背了诚实的道德原则。

义务论者关注的是行为本身,一个行为的对错取决于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

[5]只有基于义务而行动的行为才是道德上有价值的行为。

基于义务论的分析视角,隐性采访的伦理不正当性在于该行为本身就具有“欺骗”“违背承诺”等特点。

义务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康德,在他看来诚实是必需的,是必须遵守的绝对律令。

大众传媒错误引导社会风气的例子

大众传媒错误引导社会风气的例子

大众传媒错误引导社会风气的例子
重庆卫视的电视选秀节目呈现出节目在过度娱乐化中,内容格调低下、曲目庸俗媚俗“第一次心动”被勒令停播。

一些大众媒体在追逐时尚中呈现出极端窥秘化倾向,矫柔造作的芙蓉姐姐的粉墨登场,刘晓庆离婚假新闻传播等,使大众传媒成了飞短流长、打探隐私、传播绯闻、炮制奇谈怪论的孳生地。

在迎合市场中呈现出过于低俗化倾向。

在某些电视真人秀竞技节目中,眼睛喷火、腿上切肉、滚钉板、吞毒虫等场景的实播,在充满猎奇性的节目中令人不忍观看,在感官刺激中产生视觉污染。

甚至新闻报道也呈现出低俗化的倾向,故意渲染一些残暴凶杀案的细节,津津乐道于某些人间悲剧的色情与暴力,将人们痛苦的经历戏剧化、娱乐化,在不择手段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低俗化倾向。

2007 年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訾北佳编造《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北京某报《<艺术人生〉被令限期自救》的虚假消息,在无中生有中煞有介事,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007 年的“陕西野生华南虎”、2008 年的“平江野生华南虎”事件,成为令人不齿的假新闻。

这些由大众传媒散播的假新闻事件,导致一些经济利益市场效应的追求中呈现出虚假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声誉。

2022央视《对话》栏目小眼镜背后的大改革观后感五篇

2022央视《对话》栏目小眼镜背后的大改革观后感五篇

2022央视《对话》栏目小眼镜背后的大改革观后感五篇央视《对话》栏目小眼镜背后的大改革观后感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心与心的沟通,是情与情的互动,我们应该保护好这双宝贵的眼睛。

有些人认为眼睛不重要,经常“虐待”它。

比如说:经常挨着电视看,躺在床上长间看书看电视,这样非常容易近视。

但这不代表不可以看电视。

我们可以少看电视,多出去运动。

在看电视时要离电视远一点,坐在凳子上看,这样又环保又保护了眼睛,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有些人更是虐待自己的眼睛。

白天不好好学习,黑夜用电筒在被子里看书,这样会近视得更快。

有些大人劝孩子说:“晚上不要看书,这样会近视的。

”大人的好话,却被孩子误认为是坏话,而且还等大人睡着了再看,他们真不爱惜自己的眼睛。

有些人刚一醒,就躺在床上看书。

这样更不对,最起码要先洗脸,在端个凳子出去透透气再看书。

这个人就是我姐姐,现在她已经是近视一族了。

每天挂副厚厚的眼睛,后悔极了……央视《对话》栏目小眼镜背后的大改革观后感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都要好好的爱护自己的眼睛。

昨天晚上,我睡觉前洗脸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头发弄进眼睛里去了,感觉很不舒服。

爸爸就给我看了一下,发现头发紧贴在眼珠上,我们怎么弄都弄不出来。

后来爸爸就说:“先睡觉吧,明天早上再去眼科医院看一下。

”所以今天一大早我就起了床。

吃完早点,趁着还没这么快开校门,我背好书包,就和爸爸一起去了眼科医院看眼睛。

到了医院,我们先在一楼挂了个号,再上到三楼。

三楼的医生看了一下我的眼睛,说:“头发还在里面,要用小钳子钳出来,再冲洗一下。

”要用钳子我一听到这句话,就很紧张很害怕。

钳子伸到眼睛里,眼睛不会弄瞎吗后来医生带我到治疗室,用仪器照着眼睛。

头发钳出来了,根本没感觉,也不会痛,我心里的石头也就落地了。

钳完头发,医生又用生理盐水把我的眼睛冲洗了一下。

从眼科医院出来的时候,医生就叮嘱我说:小朋友的眼睛还没完全发育,要特别的保护,平时不要用手去搓,更不能用脏东西去擦眼睛。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XX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

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

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

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

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

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

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

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

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

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

沉默的螺旋的热点例子(二)

沉默的螺旋的热点例子(二)

沉默的螺旋的热点例子(二)沉默的螺旋的热点例子背景介绍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指出,人们在面对媒体或社会舆论中的意见时,会受到周围人的观点影响而选择保持沉默,进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或下降的趋势。

这种现象对于热点事件尤为明显,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详细解释。

1. “海豹奶奶”事件海豹奶奶是2010年中国媒体报道的一个热点事件,涉及一位老人在公交车上不让座位给小孩,导致网友的广泛谩骂和声讨。

然而,事情的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老人是因为行动不便而无法让座。

在这个事件中,大部分的网友只看到了一个老人不肯让座给小孩,便纷纷发表批评和指责的评论。

而当一些实际了解真相的人提出辩解时,却被其他评论者呼应了一种“不许辩解”的声音,导致更多的人选择了保持沉默。

这样一来,错误的言论和舆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对该老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2. “零食炒房”事件零食炒房是近年来在中国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的话题。

这些报道称,许多年轻人放弃购买房产,转而投资各种零食、炒货品牌,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然而,这一报道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一些经济学家和媒体人士提出了对该报道的事实核查和观点分析,指出这种描述只是对年轻人投资行为的片面解读,并不具备普遍性。

然而,这些声音往往被网友们忽视或贬低,进而陷入沉默,导致真实的事态被夸大和过度解读,使得公众对该事件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

3. “社交媒体滥用”问题社交媒体滥用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过度分享和传播个人信息、炫耀虚假生活等行为。

这种行为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关注,导致许多人都选择了模仿和追随。

然而,一些专家和学者开始提出质疑和警告,指出社交媒体滥用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这些声音尽管有理有据,但往往被大众忽略或拒之门外,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140401140尹美霞“封杀王老吉”事件的分析

140401140尹美霞“封杀王老吉”事件的分析

“封杀王老吉”事件的分析
一、事例
2008年5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爱的奉献》大型募捐活动中,生产红罐王老吉的加多宝集团为四川灾区捐款1亿元,一夜之间这个民族饮料品牌迅速成为公众聚焦的中心。

5月19日晚,天涯论坛上出现了名为《让王老吉从中国的货架上消失,封杀它!》的贴子,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胆敢是王石的200倍!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不买的就不要顶这个贴子啦!”
这个热帖迅速被搜狐、网易、奇虎等国内人气最旺的论坛转载,受到网友的热捧,几天之后,类似的贴子已经充斥大大小小各类网络社区,“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等等言论如病毒般迅速在网络里扩散,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

二、分析:
一是口号有创意:“让王老吉从货架上消失,封杀它!”“封杀王老吉”、“够狠”等字眼正话反说、利用带有负面字眼的标题吸引网民关注,深具“标题党”的创意,引人入胜的标题是话题成功的关键之一。

二是情节够煽情:利用在中央电视台大型募捐活动中突出表现,通过一个“封杀王老吉”的口号,把“一个亿”吸引到的公众目光转移到企业自身,借助公益来煽情,把网民的好感直接引导为实际行动。

三是对比引争议:利用当时人们热衷比较各企业捐款数额的舆论背景,在贴子中直接将王老吉与王石进行对比,惹起争议,突出自身,在加速话题的扩散的同时,又争取到网民对自己的支持,提高事件的网络口碑指数。

姜国案件警示教育反思与感悟

姜国案件警示教育反思与感悟

姜国案件警示教育反思与感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打击腐败成为了我国司法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

然而,姜国案件的发生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本文将对姜国案件进行反思,并从中汲取教训,以期提高司法公正和职业道德。

首先,姜国案件暴露出一些司法系统中的弊端。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一些法官和检察官可能受到人情、金钱等不正当因素的影响,以致无法公正地行使职权。

这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打击腐败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司法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其次,姜国案件也提醒了我们加强对腐败现象的预防和监督。

腐败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能仅仅通过惩治个案来消除。

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打击腐败犯罪,同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预防机制。

只有在国家层面上下大力气整治腐败,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的案件再次发生。

另外,姜国案件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法律意识的普及是非常关键的。

只有当每一个公民都具备了基本的法律知识,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法律教育的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尊重法律,并且自觉遵守法律。

总之,姜国案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个案的成功打击而掉以轻心,而是要紧紧抓住问题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通过加强司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加强法治教育等措施,我们相信可以有效减少类似案件的发生,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以上是对姜国案件警示教育的反思与感悟,希望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有所启发和帮助。

春晚小尼失误作文素材

春晚小尼失误作文素材

春晚小尼失误作文素材
在那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春晚舞台简直亮瞎眼啊!可就在大家
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小尼那麦克风突然没声了,就像你手机突然
没电一样尴尬。

观众们都惊呆了,掌声和欢呼声就像被掐住脖子一样,全停了。

小尼也是一愣,但立马就调整过来,对着观众露出了个微笑,好像
在说,“别急,我会搞定的。

”。

导播室里可就热闹了,工作人员们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拼命
想修复那麦克风。

其他主持人也是拼命圆场,想让气氛别那么紧张。

小尼的搭档一看这情况,立马接过了话茬,用那种搞笑的语调说,“哈哈,看来小尼今天想给我们来个特别的表演——无声主持!”观众们一听,都乐了,气氛一下子就缓和了。

时间感觉都停止了,但小尼就是稳得住。

他站在舞台上,啥也
没说,但那双眼睛和动作,就像是在跟大家说,“别担心,我没事。

”那一刻,他真的成了舞台上的明星。

终于,麦克风修好了,小尼深深吸了口气,大声地说,“感谢大家,刚才出了点小插曲,但你们真的太棒了!”他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这失误反而让春晚更精彩了。

这可真是个让人难忘的春晚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播文静已及时道歉
“哈欠门”事件的主播文静已经向广大 媒体观众道歉,她表示:“4 月 17 日,在中央 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进行当中,作为主 持人,我把直播时间误认为是广告时间,同 时,没有听清导播的口令,出现了疏忽懈怠, 在节目直播中间打起了哈欠。节目播出后, 我非常难过,并深深地自责。作为央视节目 主持人,出现这样的失误实属不该。在此,我 向广大观众诚恳道歉!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 和网民对这起播出事故进行了议论和批评, 我都虚心接受。同时,对你们表示感谢!因为 你们的关注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的支持。也 请大家继续关注《朝闻天下》栏目,随时给 我监督和提醒。今后,我会加倍努力地工作, 在屏幕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回报广大观众的 厚爱。”文静在第一时间对打哈欠的过失作 出了清醒的认识和诚挚的道歉。据央视工作
都要基于良好的精神素质。这包括对生活和观众的 视地震报道的成功深得人心,观众却抓住一个哈欠,补
热爱,以及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只有热爱生活、热爱 妆等失误,对央视进行打击和讨伐,未免有些“小题大
观众,主持人才能在屏幕上毫不做作地袒露真诚和质 做”了。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日前
朴,也才能换来观众对主持人的喜爱。而对事业执着 对“主持人在这种天气是不是非得穿衬衣打领带”产
持人的素质,认为这是主持人素质低下的表现,实在 是如果没有这些迅速的报道,没有第一时间真实的画
是牵强。主持人的素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政治 面,怎么能凝聚中华人民的力量,又怎么将受灾的情况
素质,精神素质和专业素质。政治素质就是指主持人 传达给需要帮助的人们? 每一个奔赴灾区的记者都是
的对政治的认识及态度。中国被称为党和政府的“喉 冒着生命的危险,他们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
舌”,央视的主持人对政治的了解要非常全面;专业 广大的灾民。“术业有专攻”,记者的职责在于把最快
素质对于主持人来说就是普通话水平,现场反应能 的信息传送给受众,他们需要的激情和体力也是巨大
力以及语言表达技巧;主持人的美好形象往往通过 的。在救灾过程中,涌现出不少救灾的英雄记者,观众
人格、修养、风度、气质等状态反映出来,而这些状态 不应该因为个别记者的行为而打翻整个传媒行业。央
呢。有些媒体指出,央视是通住国际的传媒,所以不能 顺民意,得民心。而 “镜子门”、“补妆门”、“白字
出现此类失误,不然会被外国人笑话,这有些杞人忧 门”等事件,让原本坚固起来的传媒力量遭到民众无
天了。中国传媒界不会因为一个哈欠就被否定了,也 情的攻击,在失误之后,央视更需要的是鼓励和信任
不会因为这个哈欠否定主持人文静的素质。

热 点


透视


□ 姜晴文
4月 17 日,央视的《朝闻天下》节目进 行到最后一个天气预报环节,在一段片头之 后,导播将镜头切给两位主播赵普和文静。 画面中赵普在说串联词,而坐在一旁的主播 文静却在打哈欠,文静很快意识到镜头已经 切向自己,立刻调整坐姿……短短的几秒钟 画面,在网上炒得火热,并为这一事件取名 为“哈欠门”。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将矛头 指向央视,认为这是主持人素质低下的体 现,更有甚者,呼吁央视解雇主播文静。联系 最近一段时间的“镜子门”、“补妆门”、“白 字门”、“口误门”等一系列出丑事件,观众 把更多的焦点放在了央视的错误上,而忽视 了媒体本身的信息传播。
“哈欠门”事件是一个缩影,也是一个代表,从
直播现场爆笑失误集锦》里有主持人打嗝,导播切错 汶川地震报道至央视接连的失误事件,观众与央视
镜头甚至是主持人呕吐 3 秒的画面,为什么观众能对 形成了复杂的关系,四川地震报道的成功让观众对
这些一笑置之,却揪住央视主持人的一个哈欠不放 央视充满期待,央视对突发性事件报道方式的改变
央视陷于难堪。犯错误后,主持人和央视都及时认识 是令人羡慕的,更应该对了错误,并且承诺虚心接受观众的监督,观众应该 行业,主持人也是很多人都羡慕的职业,但却是“拎着

建立一个信任的平台,多给央视一些空间,体谅央视 金桶的痛苦人”。央视主持人有很多“不可为”,就是
主持人工作辛苦后犯下的过失,不要再添加一些“出 对工作对人民的职责所在。央视是中国的门面,主持人
丑门”事件,停止哗众取宠的找茬游戏。
就是门面中的门面,一个不小心,就会遭到多方面的抨
击,压力之大常人难以体会。早前四川地震期间,传媒
主持人的素质范畴
记者们成了靶子,很多文章纷纷指责记者追问孩子失
去父母家园的感受很不人道;只顾着采访,不体恤伤者
“哈欠门”事件中,各大媒体抨击最多的就是主 的病情;在赈灾区跟木头似的,不知道帮忙救人等。但
的追求,更能树立主持人的威信和富于魅力的形象。 生了质疑,他提出一个疑问:主持人的这些失误是不是
一个哈欠并没有影响到她的人格修养和风度,这不能 就要上升到对观众的不尊重。这也值得我们深思,主持
说成是主持人的素质问题。主持人集采、编、播于一 人的哈欠完全是生理上的自然反应,不尊重观众完全
身,既是组织者又是传播者,责任重大,一言一行难免 是莫须有的罪名。反而是因为太尊重观众,太尊重这个
会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文静发现错误后,立刻端正 职业,主持人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在工作上,忽略了
了坐姿,接了话茬,可见她的心理素质很优秀,心理素 自己的休息需要。观众对主持人的过于苛刻,使得传
质也是主持人素质中重要的一环。其实国外媒体也经 媒的道路显得异常艰辛。
常出现失误的情况,网上广为流传的视频《国外电视
2 0 0 8 .1 1
26
MEDIA OBS ERVER
奥运年
全 国 新 闻 核 心 期 刊·江 苏 省 十 佳 期 刊

的提醒,反应越激烈越能让央视认识到错误,可是不 容未来传媒人是“拎着金桶的痛苦人”,有人在“哈

停地出现“化妆门”,“口误门”这样的词汇,只会让 欠门”事件中指出,显然文静工作辛苦,但是收入也
的力量,并非嘲笑、责怪和鞭笞。观众和传媒人应该
架起友谊的桥梁,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创造出和
“拎着金桶的痛苦人”
谐社会中的和谐传媒。
(作者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
在《中国传媒大趋势— ——小康中国》一书中形 学系)
奥运年
全 国 新 闻 核 心 期 刊·江 苏 省 十 佳 期 刊
27
MEDIA OBS ERVER
找茬游戏应适可而止
随着“哈欠门”事件的发生,观众津津乐 道于央视主持人的那些差错,看节目也变成了 “大家来找茬”的游戏,主播的错误是大家茶 余饭后的谈资,这都源于民众对央视的矛盾心 态。央视是一个权威,高不可攀;同时央视又是 中国受众喜欢的一个传媒,观众认为央视应该 是这样的那样的,不自觉地给央视套上了臆想 的枷锁。在四川地震报道中,央视迅速真实有 效的报道,深得观众心,而在地震报道中主持 人出现的错误和哭泣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既 然可以不从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等理性角度 出发,反而给予感性的认知,那何不对主播的 一个哈欠也作出人性的理解呢?相反,那些把 眼光钉在电视机前,24 小时追踪央视出错否 的人,也不见得高尚。电视节目是向人们传播 信息的媒介,观众也应该对节目的传播进行恰 当的反馈,而不是反馈主持人穿错了什么衣 服,说错了什么字,而很多人认为这是对央视
视 主 播 ﹃ 哈 欠 门 ﹄ 事 件 的 思 考
人员透露,早间新闻要凌晨 3 点就来到电视台 准备,文静在博客里称家里有 6 个闹钟叫自己 起床,早间新闻主播睡觉的时间少之又少,工 作的辛苦以及紧张的央视运作,让文静在直播 时露出松懈的状态,我们应该给予理解。网友 甲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必“大惊小怪”,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他们也是普通人,不 要因为一个“哈欠”而“求全责备”!多一些宽 厚、多一些宽容,以“平常心”宽待“老百姓” 的主播,也是“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有网友声 称:央视是中国传媒的第一把交椅,居然在新 闻节目里打哈欠,丢了中国的脸。两方争执不 下,不过宽容的声音还是淹没了部分漫骂声,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文静的过错我们 应有正确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幸灾乐祸。
2 0 0 8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