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秋声一片

合集下载

【精品文档】《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优秀word范文 (3页)

【精品文档】《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秋天的心》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秋天的心》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秋天的心林清玄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初中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初中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初中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初中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导语: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情味,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含义隽永,富有表现力。

如朱自清《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句,用拟人手法写花多,表现出欢欣跃动的活泼与情趣。

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既是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常见考点。

以下是本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初中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喜欢就赶紧收藏吧。

一、初中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对偶(8个)二、表达效果(1)比喻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本体、喻体要分清)作用:1.生动形象,凸显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形象;2.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3.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特点(情景),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2)拟人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

作用:1.将事物人格化,描写形象具体,赋予某物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2.表意丰富,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

答题模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赋予他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特点(情景),抒发了的情感。

(3)排比含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1.句式整齐,富有美感;2.增强气势,说服力强,3.便于抒情,感染力强。

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的写出了•的特点,加强文章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4)夸张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辞,对人或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一般体现在数字或动作等词语上。

作用:1•烘托气氛,加强渲染,给人启示;2.引起联想的效果,更好的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7O答题模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设问含义及作用: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某一问题。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的命运①书籍,属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至今还是社会发达、精神卓异的体现。

从世界上有了书的那一天起,人跟书的纠结,也就开始了。

②别看书是人写的,文字一旦成书,便有了自己的生命。

人离不开书,有时,人也怕书。

纵观封建时代,主导社会风尚的是“诗书继世长”,此外还有汪洙的诗:“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时间走到近现代,人和书的关系依然忽冷忽热,有人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人宣扬“读书无用论”,考试以“交白卷”为荣……而到了眼前,又是读书至上的大潮席卷而至:遍地补习班,从小就开始了读书的竞争,因长大后求职要凭学历,中国一下子成为“博士大国”……整个社会似乎还沉浸在文凭至上的热潮中,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猛然发现,中国人均读书量竟然排在末位了,不读书已然成了天大的社会问题。

这还了得,泱泱文明古国颜面何在?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究竟到哪里去了?③当不读书成了社会问题,现代人的精神疾患多了起来。

于是,有人大声疾呼“慢一点”“等等灵魂”。

现代人怎么经常灵肉分离?是出门不带灵魂,还是把灵魂丢在什么地方了?④有人认为,今人读书少或不读书,是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必然现象。

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

自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德国工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问世,书籍大量出版,人类便进入了“书面社会”。

如今的网络化不过是“书面社会”的电子版——殊不知,电子书也是书。

碎片化的是信息,不是书,不是思想。

而破除碎片化信息影响的最好办法,恰恰是读书。

每当凝神静气地阅读一本书,都可以进入作者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获得另一种人生体验。

毫无疑问,读书可以嫁接人生,可以给人类提供多种选择。

书里各种各样的人生,让读者明白生命原来还有其他的可能,他人的故事可以成为自己的镜鉴。

林清玄中长篇散文佳作

林清玄中长篇散文佳作

林清玄中长篇散文佳作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与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林清玄中长篇散文佳作,供大家欣赏。

林清玄中长篇散文佳作:晴窗一扇台湾登山界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又美丽又哀愁的故事。

传说有一位青年登山家,有一次登山的时候,不小心跌落在冰河之中;数十年之后,他的妻子到那一带攀登,偶然在冰河里找到已经被封冻了几十年的丈夫。

这位埋在冰天雪地里的青年,还保持着他年轻时代的容颜,而他的妻子因为在尘世里,已经是两鬓飞霜年华老去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整个胸腔都震动起来,它是那么简短,那么有力地说出了人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确定是渺小的,有许多机缘巧遇正如同在数十年后相遇在冰河的夫妻。

许多年前,有一部电影叫《失去的地平线》,那里是没有时空的,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一天,一位青年在登山时迷途了,闯入了失去的地平线,并且在那里爱上一位美丽的少女;少女向往着人间的爱情,青年也急于要带少女回到自已的家乡,两人不顾大家的反对,越过了地平线的谷口,穿过冰雪封冻的大地,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人间;不意在青年回头的那一刻,少女已经是满头银发,皱纹满布,风烛残年了。

故事便在幽雅的音乐和纯白的雪地中揭开了哀伤的结局。

本来,生活在失去的地平线的这对恋侣,他们的爱情是真诚的,也都有创造将来的勇气,他们为什么不能有圆满的结局呢?问题发生在时空,一个处在流动的时空,一个处在不变的时空,在他们相遇的一刹那,时空拉远,就不免跌进了哀伤的迷雾中。

最近,台北在公演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改编的舞台剧,我少年时代几次读《游园惊梦》,只认为它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年岁稍长,重读这篇小说,竟品出浓浓的无可奈何。

经过了数十年的改变,它不只是一个年华逝去的妇人对凤华万种的少女时代的回忆,而是对时空流转之后人力所不能为的忧伤。

时空在不可抗拒的地方流动,到最后竟使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

《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

《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做阅读题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

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秋天的心》原文林清玄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文章秋天的心—林清玄

文章秋天的心—林清玄

文章秋天的心—林清玄 导语:《秋天的心》是林清玄 的一篇文章。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秋天的心—林清玄, 希望可以帮 助到大家! 秋天的心 林清玄 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 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 只知道观察自然, 看到一片树叶落下 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 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 了。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

对 现代人而言, 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 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 而是只剩下钟表了。

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 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 桐花开为一年, 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 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 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 例, 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 岁时、 植物、 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 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 却也多少让人失去 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 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 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 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 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

就看秋天吧, 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

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 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 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秋声一片阅读答案

秋声一片阅读答案

秋声一片阅读答案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

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

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

那里曾经有丰美的牧场,也有广袤的田园。

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

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

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遐想和启迪是无限的。

秋之声就是天籁,故乡的秋之声,是天籁中的天籁。

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之中。

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

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

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

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吸引无数蜜蜂,寻香乱飞。

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西瓜地。

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把那块宝地捂得严严实实。

我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吃西瓜。

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

此时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

千千万万个高粱叶子,窸窸窣窣地流动如天涯之水,总觉得,那声音是从一个未知的神秘之处飘荡过来,而后又哗然推向另一个未知的地方。

它来去无踪,又无处不在。

即刻使你弱小的生命,纯净若清晨草叶上的露水。

高粱地外边是野性的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

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

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而空洞如箫。

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地倾诉,那是背景音乐。

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

这便是美妙的天籁,它把你整个的心灵融化于空灵之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彩色的无忧亦无虑的梦之乡。

这时的你在大自然的温怀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

带着故乡的秋之声上路,在城镇乡野间辗转,虽然疲惫,但故乡的秋声,总以她深沉的诗意的祝福,抚慰着我跋涉中的灵魂。

《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

《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

《秋天的心》阅读答案林清玄《秋天的心》是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秋天的心》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秋天的心林清玄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清玄:秋声一片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

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的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恐怕也要笑吧。

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
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
红花低窗,
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
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
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
问谁摇玉佩,
檐底铃声。

彩角声随月堕,
渐连营马动,
四起茄声。

闪烁邻灯,
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
碎哝哝多少蛋声!
未了,
把一半分与雁声。

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

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
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有人说我们季节感的迷失,是因为台湾是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这一点我不同意;即使在最热的南部,用双手耕作的农人,永远对时间和气候的变化有一种敏感,那种敏感就像能在看到花苞时预测到它开放的时机。

在工业发展神速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不断有新的发现。

我们的祖先只知道事物的实体、季节风云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后来的人逐渐能穿透事物的实体找那更精细的物质,老一辈的人只知道物质最小的单位是分子,后来知道分子之下有原子,现在知道原子之内有核子,有中于,有粒于,将来可能在中子粒子之内又发现更细的组成。

可叹的是,我们反而失去了事物可见的实体,正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只见秋毫,不见舆薪”。

到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

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

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未,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的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

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
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

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凤吹拂的快意了。

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切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

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科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

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清。

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