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篇一」《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为了让学生更好学习课文,给大家分享了桃花源记的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词句,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导语设计1: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指出人生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他认为人生不断寻觅的是返璞归真的境界,这与晋代诗人陶渊明勾勒的世外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想了解世外桃源吗?你想去感受一下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
导语设计2:一、新课导入晋朝的陶渊明,因人而名,因事而名,因诗而名。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
29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
在这十几年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
到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
然而,“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
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且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
这时候,他41岁。
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世。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文言知识归纳(1)生字注音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2)古今异义:①交通绝境古:交错相通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走投无路的境地②妻子鲜美古:妻子儿女古:鲜艳美丽今:男子的配偶今:味道好③无论如此古:不要说,更不必说古:像这样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今:这样④缺乏古:不值得今:不够(3)一词多义:①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②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③志:做标志,“处处志之”标志,“寻向所志”④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2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中学课文《桃花源记》教案(优秀6篇)

《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
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近日读到了《中学语文教学》20xx年第5期顾月华先生的《也谈外人》一文,颇有感慨,遂将以前收集的资料略作整理,汇集成文。
一、“外人”诸说据我们所见,对“外人”的解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至于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为最常见之解释,今人论之已详,故不赘述)。
(一)“陌生说”此说包括两种大同小异的见解:1、“外人”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2、“外人”为“外国人”。
两种解释虽有不同,但思路和结论并无大异,他们都从桃花源中人与外界的服饰差异切入,试图解决《记》《诗》差异和衣制变迁这一矛盾。
他们的结论也相似,即:在渔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绝不应与外界人相似,他们应该是渔人眼中的来自“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个国度”的衣着奇异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统称为“陌生说”。
(二)“纪实说”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
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
其为纪实之文,则昔贤及近人虽颇有论者,而所言多误。
故别拟新解,以成此篇。
”陈先生以为,《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之“秦”,不是“赢秦”,而是“苻秦”;所谓的桃花源不是人间仙境,而是北方人民为了躲避“苻秦”的战乱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坞堡。
因此,陈先生说:“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坚之亡国至宋武之人关,其间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
故当时避乱之人虽‘问今是何世’,然其‘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陈先生这篇发表于1936年的论文是我们所见的最早提出“外人”问题的文章。
唐长孺先生《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发展了陈寅恪先生的观点,认为桃花源不应该在北方,而就在武陵一带:桃源中人“避乱”不全是避兵,也可能是逃避徭役和赋税。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

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桃花源记教案一等奖(模板8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案(通用6篇)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案,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 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词理解。
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 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教授法,提问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㈠导入(5分钟)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
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⑵ 提问。
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⑶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
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
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35秒)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10分钟)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是唐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们安然生活的故事。
这篇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反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思想,而且描写了人们理想中的神仙世界。
它叙述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之一。
它极富浪漫气息,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能够将这篇经典作品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让它更好地作用于我们的课堂呢?一、思维导图展示(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教学初期,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桃花源记》进行展示,使学生了解到这篇作品的来历,作者的背景以及主要思想和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知这篇作品,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问答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问答中可以采用启发性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这篇作品。
三、课堂讲授(深入解读思想内涵)在学生的思维导图展示和问答交流基础上,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讲授,对《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解读,包括这篇作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艺术特点等方面。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篇作品,并从中得到知识的启示和启迪。
四、实践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在历经了资料展示、交流讨论及讲授等过程之后,学生对《桃花源记》这篇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创新和创作提供了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手写这篇作品的书法作品;或是让学生根据桃花源、理想社会等主题进行图画创作。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掌握这篇作品的精髓,而且还能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桃花源记的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与《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与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诣(yì)太守垂髫(tiáo)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便要(yāo)还家(二)熟悉课文:1.疏通字词。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

桃花源记的教案桃花源记的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教师介绍: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
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答还遂通假字:要—邀一词多义:志、寻、遂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六、作业1、读课文三遍;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一、集体朗读课文二、逐段分析课文分析第一自然段: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⑴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⑵缘溪行:行,指乘船行⑶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⑷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⑹穷:走到头,穷尽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⑴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⑵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⑶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⑷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⑸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发生了悬念。
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1、句子成分的省略: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2、一词多义: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3、古今异义: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5、同义词:悉、全、都、并、一齐、都第二:讨论分析: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明确:⑴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宁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丰衣足食,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明确:与实际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桃花源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宁的景象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实际,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实际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⑵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⑶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⑷辞(村中人而)去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3、一词多义: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人意料之外)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4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
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
生活在东晋的着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分步品味课文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深入研讨课文1.提问: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学生思考,明确:本文纯属虚构。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
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四、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并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资料内容如下: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