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铁皮鼓》的意象解析

合集下载

电影《铁皮鼓》评析

电影《铁皮鼓》评析

总的来说《铁皮鼓》是一部隐喻颇多的作品,观众们的理解中,主要涉及了这样几个主题:一、旦泽的民族问题故事的发生地“旦泽”曾经是一个“自由州”,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被反复争夺,它的文化既非波兰,也非德国,他们是卡舒布人,说着自己的方言。

所以在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他们莫名其妙地反抗,莫名奇妙地被枪决;所以当俄国人反攻倒算的时候,他们又无所适从地被凌辱,被击毙。

二、对于当时纳粹统制之下的政治的厌恶和嘲讽。

作家格拉斯童年时候的社会秩序刚好是纳粹的社会秩序,他是在一个把纳粹世界观简单地当成客观现实的环境中长大的。

二战结束后格拉斯对那些极权制度必须重新认识,对于童年的回忆,荒谬和夸张则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这回忆并不是温情的旅程。

电影里的人们对于纳粹制度是麻木的,即使知道世界各地由纳粹引起的各类战事,他们对纳粹的态度也只是调侃的。

这些纳粹统制下的子民安于现状、无痛无痒的。

只有奥斯卡对纳粹党有过几次不知是何动机的“恶搞”:纳粹军从奥斯卡的小镇走过时,嘈杂的行军被奥斯卡的尖叫所覆盖,接着他又带着他的小鼓队从军队的军鼓队前抢道走过,弱小对强大的戏弄,十足的嘲笑感。

在众人参加的纳粹集会上,严肃的进行曲轻而易举地被奥斯卡的鼓声所引导,变成蓝色多瑙河,众人皆欢乐起舞。

像一个正常的化学反应加入了另一剂化学物,反应立刻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

三、对于知识分子的反思1身世追究奥斯卡的身世,就是一条反体制反伦理的线索:奥斯卡的母亲是被宪兵追捕的纵火犯和农妇野合的产物,奥斯卡本身又是丈夫、妻子和表弟3P关系的结晶。

为什么要给奥斯卡一个这么复杂的身世这么暧昧的血统?我认为这种观点比较合理:奥斯卡这一形象象征了当时一代知识分子,其外祖父在宪兵的追赶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躲藏,然后有了奥斯卡的母亲,这其实暗示独立知识分子的产生是在威权势力的逼迫下,以平民阶层的生存、享乐为追求产生的;奥斯卡本人的出生也很可疑——其生父不明,“父亲”德国纳粹党阿尔法德还是“表舅”波兰爱国者布朗斯基?这样的设计质疑了知识分子产生的社会基础;另外奥斯卡和他的“父亲”共同的情人生下的那个莫知其父的孩子,也预示了知识分子传承的不纯洁性和不确定性。

《铁皮鼓》:用隐喻来反思和批判唤醒人们所遗忘的一切

《铁皮鼓》:用隐喻来反思和批判唤醒人们所遗忘的一切

《铁⽪⿎》:⽤隐喻来反思和批判唤醒⼈们所遗忘的⼀切1979年5⽉3⽇,沃尔克.施隆多夫拍摄的电影《铁⽪⿎》上映,这部电影改编⾃君特.格拉斯的同名⼩说,并获得了第3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棕榈奖以及第52届奥斯卡⾦像奖最佳外语⽚。

⼆⼗年之后的9⽉30⽇,瑞典皇家⽂学院将诺贝尔⽂学奖授予了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及其《铁⽪⿎》。

《铁⽪⿎》追溯了德国⼗九世纪末⾄⼆⼗世纪中叶五⼗余年的历史,通过独特的艺术⼿法和⼈物形象,展⽰出了战争给⼈们带来的苦痛,以及深刻的指出了⼀切苦难的根源以及普通⼈的罪与罚。

《铁⽪⿎》的特别之处在于⽂本的叙事交织,每个⼈物以及每个场景似乎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但这些⼈的⾏为却⼜极尽夸张和荒诞,和现实世界格格不⼊,这⼤概就是《铁⽪⿎》作为经典⽂学作品的原因。

瑞典戏剧家迪伦马特表⽰,“《铁⽪⿎》这⼀杰作的全部魅⼒就在于作者对怪诞这⼀⼿法运⽤的成功。

以上提及的⼏点,他都那样做了,⽽且做得⼗分出⾊,尤其创造丁奥斯卡.马采拉特这个⾜以与《痴⼉历险记》中的西⽊普⾥齐斯穆斯相姬美的光彩夺⽬的主⼈公形象,⼀个绝妙的“反英雄”⾓⾊。

”沃尔克.施隆多夫第⼀次阅读《铁⽪⿎》的时候,他的⼤脑中就浮现出了相关的影像,他说,“我看到⼩说中所写的底层的⽣活和底层所看到的历史。

这是⼀幅壁画,⼀幅巨⼤的壁画,⽽且是被⼀个“⼩⼈⼉”看见的壁画。

”带着对《铁⽪⿎》的理解和尊重,沃尔克.施隆多夫将同名⼩说搬上了银幕,并成为七⼗年代德国电影的标志。

从⽂本到影像需要⼀种特殊的缘分,那种感觉就好像恋⼈第⼀次见⾯时的怦然⼼动。

我想,这⼤概就是施隆多夫第⼀次和《铁⽪⿎》邂逅时的感觉。

施隆多夫在童年经过了“⼆战”的最后时光。

虽然没有⽬睹战争的惨烈,可战争之后的疯狂和荒诞却⾛进了他童年的记忆。

1944年,⼀颗炮弹从天⽽降,落在了他家的阁楼上,⼀瞬间屋内硝烟滚滚,门窗都被炸飞。

这⼀刻,他的宿命已被写定。

早在⼏个⽉之前,施隆多夫的母亲在⼆楼煮地板蜡,⼀颗⽕星引燃了厨房,此后,施隆多夫只能通过照⽚来怀念母亲。

浅析电影德国新电影铁皮鼓

浅析电影德国新电影铁皮鼓

最终只好轮回——浅析电影德国新电影《铁皮鼓》1899年,诡异的故事发生在但泽的卡舒比。

但泽,处在德国和波兰的夹缝中,一个注定了动荡和迷乱的国度,奥斯卡出生的地方。

作为德国新电影的突出代表,《铁皮鼓》给我们展现了二战时期德国纳粹主义给但泽人民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特别是战乱摧毁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底线,使他们成了迷失和牺牲的一代。

我认为电影集中阐述了“迷失”、“反抗”、“轮回”三个主题,以其荒诞的表现手法和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了那个年代的精神匮乏和道德沦丧,是讽刺和抨击德意志纳粹主义的代表作。

[迷失]电影在述说着“迷失”的主题。

首先是母亲阿格内斯的迷失。

母亲深爱着表哥布朗斯基,却由于是近亲,只好嫁给了商人阿尔弗莱德。

现实与欲望的冲突,母亲迷失在了挣扎和愧疚之中。

她不喜欢爸爸,在他那里无法得到满足,于是每个星期四和表哥偷情成了情感的宣泄。

从她匆匆跑到旅馆的眼神和脚步里,看到了压抑得快要爆发的情欲。

然而,这种暧昧关系是有悖伦常道德的,所以她内心充满了挣扎。

选择到神父那里告解,以为这样就可以减轻内心的谴责。

但一切都是徒劳。

母亲其实但泽的象征。

二战时期,但泽是德国和波兰争夺的地方,就如同母亲是处在德国人“爸爸”和波兰人表哥之间的关系一样。

波兰反对战争,德国渴望统一,于是但泽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当中,从此迷失。

情感的迷失让阿格内斯的精神世界处于迷惘状态,生活在但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一样,战争让所有人惊慌失措。

而奥斯卡的迷失也同样因为现实与构想的矛盾。

妈妈的淫乱导致奥斯卡一出生身份就成了谜。

早早看到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丑恶,打破了奥斯卡所有的童年幻想,奥斯卡迷失在了他的童年时期,不愿再长大。

因为迷失,奥斯卡看到的都是冰冷晦暗的世界,而最温暖的地方或许就是外婆的裙底下了。

在奥斯卡看来,“最要紧就是躲藏起来,在藏身处找到类似于约瑟夫在安娜的裙底下的乐趣。

”就连站在巴黎铁塔下,他还是觉得那是外婆的裙底世界。

[反抗]电影的另一个主题是“反抗”,奥斯卡的反抗,但泽之子的反抗。

电影《铁皮鼓》浅析

电影《铁皮鼓》浅析

电影《铁皮鼓》浅析内容提要:《铁皮鼓》是一部二战反思题材的电影,影片风格具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本文将从影片主题、人物关系和多处运用的隐喻象征方面分析,讨论影片所要表达的观点。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锡鼓、反抗沃尔克·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之一。

二战后,德国电影经历了从低迷到七十年代的的高潮的一段路程,而《铁皮鼓》正是沃尔克·施隆多夫在新德国电影的高峰期创作的一部佳作。

二战后的德国百费待兴,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创伤让人们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思考。

在这段历史中,人性的扭曲和变形在各类的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这些文艺作品站在各自的视角上揭露纳粹的暴行,比较显著的方式是采用不同形式的夸张手段丑化和鞭笞纳粹。

而本文所讲到的影片《铁皮鼓》就是这样一部反思二战的电影。

影片故事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情节叙述荒诞怪异,内容离奇,人物关系复杂暧昧,使得影片极具讽刺意味,而且其中的隐喻与象征也颇具玩味。

影片开头,导演强调了一个地名——卡舒贝中部,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奥斯卡的外祖母救了外祖父。

这个背景的交待似乎与要讲的奥斯卡的故事关系不大,但也正是这个地方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奥斯卡生活的世界被战争洗劫,他的生活中一切的混乱也是由这个地方的特殊性所引起的。

卡舒贝是但泽的一个地区,历史上但泽城一直是波兰和德国争夺的一个城市,因而在此形成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占领。

奥斯卡的家庭中,父亲阿尔弗雷德·马策拉特(此处暂且称为父亲)是德国人,而与母亲有染的表叔扬·布朗斯基是卡舒贝人,父亲与表叔之间模糊混乱的关系也正是这个地区归属问题的缩影。

奥斯卡拥有超乎寻常的成熟心智,3岁时亲眼目睹扬·布朗斯基与母亲调情,成人间的虚伪与混乱让他选择停止长大,做一个冷眼旁观成人世界的小孩。

当阿尔弗雷德想抢走奥斯卡的鼓时,他又发现了他的一项特长——能够震碎玻璃的声音,他的锡鼓和声音也成为了他反抗成人世界的有力武器。

《铁皮鼓》影片分析

《铁皮鼓》影片分析

铁皮鼓导演:福尔克尔。

施隆多夫主人公奥斯卡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890年,外祖母安娜还是个未婚的姑娘,一个叫约瑟夫的青年逃避追捕,钻进了她的大裙子下,从此他成了我的外祖父。

我1924年生于普鲁士的但泽。

我的母亲阿格内斯是个波兰人,她与她的表弟布朗斯基相爱,因近亲未能成婚。

后来她嫁给了我的“父亲”—洋货商人阿尔弗莱德。

布朗斯基是我家的常客。

我三岁时便看透了成人社会的欺骗与虚伪,我故意从楼梯上摔下去,摔断了颈椎骨,从此我停止在94厘米的身高上。

三岁生日那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红白相间的铁皮鼓作礼物。

从此,这只鼓终日挂在我的胸前,成了我的第二生命。

我发现,每当我敲着鼓发出尖利的喊声时,玻璃就会破碎。

希特勒上台后,阿尔弗莱德参加了纳粹,我却躲在观礼台上,用杂乱的鼓声破坏了法西斯的集会。

我的母亲经常外出与布朗斯基幽会。

突然,她拼命地、没完没了地吃起鱼来,直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母亲死后不久,我的生父布朗斯基也被纳粹组织枪毙了。

不久,我家里来了一个女仆玛利亚。

我和我的“父亲”都占有过她的肉体。

她生下一个男孩,我知道他是我的骨肉,但我“父亲”和外婆都认为他是我的“弟弟”。

我参加了一个侏儒马戏团到前线演出,返回的时候,我的一个情妇被炸死了。

1945年苏军攻进了我家乡,阿尔弗莱德被苏联士兵击毙。

我将埋葬“父亲”,也将埋葬铁皮鼓。

我和玛利亚所生的儿子用石块击中了我的头部,使我落进了坟坑。

这是人们突然感到我的身体又恢复了生长。

1962年出版了肯特。

格拉斯的“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铁皮鼓》。

以后陆续出版的《猫和老鼠》和《狗的岁月》,亦以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普鲁士的但泽为背景,主人公亦以其独特的方式逃避社会并以逃避表示他们的抗议。

应该说,格拉斯的小说为施隆多夫的电影提供了很好的主题、风格喝视角。

施隆多夫曾谈过他读小说后的体会。

他说:“我看到小说中所写的底层的生活和底层所看到的历史。

这是一幅壁画、一幅巨大的壁画,而且是被一个‘小人儿’看到的壁画。

铁皮鼓

铁皮鼓

《铁皮鼓》是德国新电影的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的作品,他根据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由于影片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和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课堂上的观摩我还没有完全理解,所以我在课余时间用了几个晚上看完了原著,又买来碟片仔细看了两遍,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导演忠实了原作荒诞、讽刺的基调,通过奥斯卡的视角,看到一个夸张和丑陋的世界。

原著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我觉得类似于《百年孤独》,以看似荒唐的叙事与描写,展现一个国家、民族,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和遭际,深刻揭示人性的本质。

《铁皮鼓》有哲学的形而上的意味,即有对人性的探讨,又有对人性重大命题的揭示,我从中看到了成长、死亡、弑父、政治、性、爱情等母题的演绎和再现,这些元素让影片的内涵非常丰富。

影片延续了小说的风格,对布景、道具、场面、寓意、象征等方面的精彩运用,赋予了影片的深刻内涵,也为我们的现代电影提供了新的视点和思考方式。

《铁皮鼓》表现形式极端夸张,第一个特写镜头是小奥斯卡的外婆安娜坐在土豆地边,吃着滚烫的烤土豆,接着他的外公用滑稽步子跑到安娜的裙下躲起来。

他外公居然当着追捕的士兵安娜在裙下和她发生关系,并有了他的妈妈安妮。

其实这让人很难以想象,在大难当头,要急着保命的情况下,奥斯卡的外公如此行为确实是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理解。

但是这样的情节似乎是对现实世界的放大和夸张,显示出了人性当中荒唐可笑的成分。

让人想到德国哲学的古老寓言:人的话语是在生存和享乐的原则下产生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层裙子的庇护下得以偷生。

整个影片充满了类似的表演和情节。

这种荒诞、夸张的表演和情节让影片具有独特的艺术品格。

为了达到影像上的逼真,展示奥斯卡的视点,片中有多处从膝盖高度拍摄的主观镜头,以此把"成年人"的世界诠释成稀奇古怪闹剧,甚至达到了荒诞的程度。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奥斯卡的主观视角描写他从母亲子宫爬出来的情景,倒视视角、镜头上的鲜血、迎面的60瓦的灯泡和两个男人陌生的脸庞让小奥斯卡想迫不及待的再次回到母亲的子宫,因为他觉得世界是如此的陌生与他所想象的大相径庭,直到母亲说等到他三岁时后送给他一个铁皮鼓时才勾起了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点欲望。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韩雪一位教师,正在为学生改作业本,他的六岁男孩,却吵着要爸爸讲故事,教师不胜其烦,信手拿起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旧报纸,把这张报纸撕成了多张碎片,然后对孩子说:“你要能把世界地图拼出来,我就讲故事。

”过了多分钟,孩子高兴地说:“我拼好了。

”教师起身查看,孩子果然拼出了地图,而且没有差错,教师奇怪,问儿子怎么拼。

孩子说:“世界地图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拼人像,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

”看了《铁皮鼓》这个影片,我不禁想起了这个曾经出现在语文卷子上的故事,人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

《铁皮鼓》改编自君特格拉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风格怪诞,视角独特。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很长的电影,故事的开端就以一种常人难以接受的形式展开。

在奥斯卡外祖母裙下躲避追捕的约瑟夫竟然在生命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成为了阿格尼丝的父亲,奥斯卡的外祖父,但故事还在发展,以一种我料想不到的方式。

到如今我依旧想不通,为什么奥斯卡的“父亲“能够容忍自己的妻子与其表哥苟合,甚至可以对不是自己孩子的奥斯卡付出父爱(后期他不愿将奥斯卡送到疗养院表现得最明显)。

在妻子怀孕却不愿意孩子出生的时候,他竟然说出“是谁的都无所谓”这种话,要我相信他是因为深爱着奥斯卡的妈妈才做到如此地步,我是说什么都不会理解的。

妻子、丈夫、表哥,三人之间复杂又肮脏的关系无非是荒诞且动乱年代的缩影,奥斯卡受不了成人世界的肮脏与淫乱,自己又不能对这个现状做出改变,所以只能以铁皮鼓和尖锐的叫声引起人们的注意,想要人们听见他的呐喊,但这个方式显然失败了。

他将铁皮鼓挂在圣子的脖子上,想要上帝帮帮他,警醒世人,但显然上帝也抛弃了他。

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挣扎与反抗,于是乎他开始逃避母亲和父亲相继离世,将上帝赋予他的武器叫声和铁皮鼓,用以表演。

奥斯卡沦落了,在经历了恋人萝丝维塔的死亡之后,奥斯卡终于决定回到“父亲”的家,他用自己的双手结束了这个占有他情人以及孩子的男人的性命。

但也诚如他自己所言,他成了真正的孤儿了,他开始决定要长大,而自己的孩子也帮自己实现了这个愿望。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

铁皮鼓影评1. 前言《铁皮鼓》(The Tin Drum)是由德国作家吉ュン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于1959年出版的小说,获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小说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被认为是德国战后文学的里程碑之一。

1980年,由于其深刻的艺术和社会批判,法国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Volker Schlöndorff)将其搬上了银幕。

本文将从影片的剧情梗概、角色塑造、主题分析以及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对《铁皮鼓》进行影评。

2. 剧情梗概《铁皮鼓》的故事背景设定为德国的战争时期和战后时期。

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奥斯卡的孩子从三岁起就拒绝继续长大的故事。

奥斯卡能够通过敲击自己的铁皮鼓来发出巨大的声响,他利用这个特殊的能力来表达对周围世界的不满和抗议。

在电影中,奥斯卡孩童时期与战争背景相交织,他在柏林的邻居中长大,目睹了纳粹党的崛起和战争爆发。

奥斯卡通过敲击铁皮鼓抗议战争,表达对暴力和不公正的批判。

他的鼓声激励了其他人,并成为一种象征。

然而,奥斯卡并非完美的英雄,他有着自己的缺陷和阴暗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奥斯卡逐渐变得自恋、独断、自私,并且使用自己的能力来追求私欲。

他甚至选择通过自残来保持自己的童年状态。

整个故事以奥斯卡在成年后寻找自己的父亲的旅程为线索展开。

3. 角色塑造《铁皮鼓》中的角色塑造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形象。

首先,主人公奥斯卡深具吸引力。

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通过敲击铁皮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奥斯卡的坚持和不妥协的态度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抗议战争的象征。

奥斯卡的角色同时也暗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他既有着善良的一面,又有着自私和阴暗的一面。

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有趣和复杂的角色。

其次,奥斯卡的母亲阿格内丝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阿格内丝是一个强大的女性形象,她在女性地位不被重视的时代,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性爱。

她的坚强和独立精神反映了战后时期女性的变革和崛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电影《铁皮鼓》的意象解析
作者:梁夏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4期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而作为继二战后最重要的影片之一的《铁皮鼓》,它以独特的主人公视角和深刻的反思批判主题赢得了奥斯卡影片的殊荣。

本文主要以符号学视角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影片的人格象征和物件的意象作为论文的两个主要方面,分析《铁皮鼓》这部影片的意象体现。

关键词:铁皮鼓;符号学;二战;意象
作者简介:梁夏,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1
《铁皮鼓》作为诺奖得主京特格拉斯的代表作,曾被誉为继二战后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其后被改编成电影,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殊荣。

从叙事体文学发展到代言体电影,施隆多夫成功地构建出这部具有强烈理性色彩的观念电影。

一、人格象征
(一)奥斯卡人格象征
索绪尔创立的“二位一体”的符号学模式,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具有任意性,能指作为一个符号,唤起所指的现实意义。

而任何意义的出现必然存在于符号化的过程中,那么意义就必然是符号的意义。

《铁皮鼓》这部影片作为二战题材的代表之作,其人物形象是政治的代言人,主人公既作为单独个体参与电影的叙事表达,又在时代背景下作为政治格局的影射而存在。

奥斯卡作为德国社会的代言人,这种侏儒身材的缺陷实际上展示出德国政局处在一个发育不全的社会阶段,在这一时期不仅经济零增长,而且政治、文化方面更是停滞不前,正如侏儒这样的角色。

《铁皮鼓》中的奥斯卡更加突出战争的疯狂与非理性,以及现代都市中小市民那种庸俗无聊、萎靡不振、苟且偷安的精神状态。

[1]
虽然表面看来,奥斯卡似乎不具备任何能力,但却拥有极具破坏力的尖叫声。

这种叫声作为奥斯卡的代言,回归到索绪尔的语言学范畴的能指与所指中,索氏曾指出:“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

”于是能指与所指从另一层面也可理解为“被感知的”与“被理解的”,再次化简而言,便可回归到感性与理性的观念之上。

(二)三角关系的隐喻
首先,从影片的叙事层面解读,母亲与父亲是合法夫妻,却在未婚之前就与奥斯卡的表舅关系亲昵,并且在婚后一直与表舅保持性关系。

其实奥斯卡的母亲在少年时期就对自己的表哥心生情愫,两个人彼此爱慕,但迫于家庭原因,母亲嫁给了一直追求自己的商人,也就是奥斯卡的父亲。

再从影片的符号学层面解读,母亲——但泽,父亲——德国人,表舅——波兰人,母亲的生活始终由于两个男人的存在而混乱不已,深陷痛苦却不能改变,母亲的处境恰恰是但泽处境的镜像反映,在德国和波兰的争夺战中久不平息。

这部影片的社会大背景选在了二战时期,但实际在一战之后,但泽从德国的领土中被分割出去,而后经济方面却被波兰掌控,这就埋下了德国对波兰极度痛恨的火种,也是其彻底想毁灭波兰的原因之一。

影片的人物设置被赋予了政治符号的意义,人物命运的坎坷变化正是历史演变的无情较量。

母亲走后,家里来了一位名叫玛利亚的女仆,她与奥斯卡日久生情,并怀了奥斯卡的孩子。

然而玛利亚却又与奥斯卡的父亲发生性关系,这让奥斯卡难以置信,感觉遭受当头一棒,对爱情产生难以名状的感受。

玛利亚继承了奥斯卡母亲的角色,生活在奥斯卡和奥斯卡的父亲之间,后来玛利亚和奥斯卡父亲结婚,成为奥斯卡名义上的母亲,而奥斯卡的儿子也成了自己的弟弟。

二、物件的意象解析——铁皮鼓
巴特的符号理论认为,符号是所有具有意义的实体。

[2]一个具有意义的符号出现,必然存在其所囊括的内涵,它表示符号以外的意义,通常情况下,载体为影视作品中的物件。

在《铁皮鼓》中,导演借助铁皮鼓这样一个物件,表达隐藏在主人公奥斯卡内心的抗议、反叛的情绪。

电影以“铁皮鼓”命名,确定了整部影片叙事的中心线索。

在奥斯卡全知全能的视角之下,铁皮鼓是促使他来到人世的重要原因;以自摔来停止生长,也是铁皮鼓的功劳;母亲之死更是源于儿子整日敲击铁皮鼓的病态象征。

奥斯卡成为符号的代言,铁皮鼓即符号的实体,而实体的意义正是奥斯卡的人格力量。

表舅为了帮哭闹的奥斯卡取下架子上面的鼓,不幸中弹身亡,在这里,鼓的意义直接与死亡相联系。

奥斯卡重生是在父亲的葬礼上,他正在亲手埋葬跟随他二十多年的铁皮鼓,此时一颗石子击中了他的头部,也击醒了奥斯卡成长的愿望。

作为一部批判主题的影片,导演在剧尾的处理,对战后新德国寄予了深切的希望,奥斯卡埋葬了铁皮鼓,恢复成长,这恰是人性复苏的结果。

三、结语
《铁皮鼓》以奥斯卡作为主观视角,在沉默的外表之下掩藏着一段历史的诉说,这段人格化的历史又融和了民族和时代的发展、变迁。

总之,电影从批判与反思的角度切入,在符号化
的人物和事物中以极强的表意形式深化了主题。

“影像符号的多重意义,是关联性的系统展示,也是符号的真正魅力所在。

”[3]电影这门艺术,其独特性在于构建影像符号背后的表意功能,能指与所指经历转换的关系,达到隐喻效果,从而实现符号的电影艺术化。

参考文献:
[1]包耿宜,《“但泽三部曲”的神话原型解析》,2012年.
[2]张凤,《文本分析的符号学视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63.
[3]郝朴宁,《影像符号的意义构成》,《当代文坛》,20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