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安徽专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1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

使用建议
(3)复习信息传递时要注意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生 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复习 时建议梳理清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功能的种类和意义,分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和保护措施等内容, 重点理解负反馈的内涵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宜采用 总结归纳法和对比法。 (4)可持续发展观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热 门话题,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的生态伦理道德问题 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复习时建议从基因多样性、物种多 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另外
返回目录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 网 络 构 建 ——
返回目录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 基 础 自 测 ——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2012·安徽卷] 田鼠和鼬是恒温动物,其同化的能量, 大部分用于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 × [解析] 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只有3%~5%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 散失。 2.[2011·海南卷]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 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 × [解析] 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没有关系。
返回目录
使用建议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宜采用比较法。 2.课时安排:本单元分为4讲,建议用7课时完成,第34 讲2课时,其余每讲1课时,单元卷和滚动卷各1课时。
返回目录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返回目录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返回目录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 知 识 梳 理 ——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________ ________相互作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 生物圈 。 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无机盐、空 气等。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课标通用)课件:专题二十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学霸有招
高手洞考
高手锻造
由于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条理性很强,可通过反复列表、列树形图 等进行强化记忆,另外要非常注意教科书上的一些题目,它们有时 就会成为出题的一种导向。 北京大学 喻恩帅
学霸有招
高手洞考
高手锻造
高频考点 考纲内容 生态系 统的结 构
生态系 统的功 能
高考示例 考查频度 考查趋向 2016· 课标全国 Ⅲ,5 5年3考 生态系统的 2014· 大纲全 结构Ⅰ 国,33 ★★★☆☆ 借助食物链 2013· 大纲全 和食物网考 国,33 查生物间的 关系、能量流 1.生态系统中 动的分析、营 物质循环和 养级的判断、 能量流动的 2015· 课标全国 5 年 2 考 数量变化的 基本规律及 Ⅱ,4 应用Ⅱ 2014· 课标全国 ★★☆☆☆ 判断; 2.生态系统中 Ⅱ,31 的信息传递 Ⅱ
学霸有招 考点48 考点49 考点50
高手洞考
高手锻造
试做真题 高手必备 萃取高招 对点精练
5.(2015· 海南单科,28,9分,较低难度)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 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 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 (填“间接”或“潜在”) 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右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 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 ,生物成分E表示 ,生物成分F表 示 , 表示初级消费者。
学霸有招 考点48 考点49 考点50
高手洞考
高手锻造
试做真题 高手必备 萃取高招 对点精练
2.(2014· 海南单科,16,2分,较低难度)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 是( ) 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答案】 D 土壤微生物以腐生为主,所以多数为生态系统的分解 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项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 成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这些成分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项正确; 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项错误。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课件

构成。
(4)功能:进行
________物__质__循__环__、__能__量__流__动__、__信__息__传__递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各成分的作用及地位
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 生产者
消费者
、质和自 植能养 物生物,生产主者要是绿色
戊: 分解者 。
(2)据图分析食物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①通过自身 呼吸作用
以 热能
②被 下一营养级 同化。
③残枝败叶等被 分解者 分解。
④未被利用。
的形式散失。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
(1)能量传递效率:指 相邻两个营养级 之间 同化量 的
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两相邻
2.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 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 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 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B )
A.图中A=D,B=E,C=F 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 【解析】题图中A>D,B>E,C>F;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狼所 处的营养级;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
2.下图中a、b、c、d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其中代表生产者 的是( C )
A.a B.b C.c D.d 【解析】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c为生产者,d代表无 机环境,故正确答案为C。
高考生物复习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含解析

配餐作业(三十三) 生态系统的结构1.(2018·洛阳市统考一)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不可能呈“S”型增长B.森林群落中各类生物的垂直分层都由阳光条件直接决定C.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消失解析限制社鼠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除了食物以外,还有天敌、生存空间等,因此食物充足时社鼠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A错误;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由阳光条件直接决定,动物的垂直分层由食物、栖息空间直接决定,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传递,C错误;初生演替往往是一个优势种代替另一个优势种的过程,D正确。
答案 D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⑤解析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①错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蚯蚓等腐食性动物是分解者,④错误;异养型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⑤错误。
答案 A3.(2017·山东四市联考)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解析此食物网中共有8条食物链,故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故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有6个营养级,如桉树→甲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故C正确;甲虫的营养级虽比桉树高,但体型小,故D错误。
答案 C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难度较小。
(全国卷 地区专用)近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单元测评(2021年最新整理)

(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单元测评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单元测评)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卷地区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单元测评的全部内容。
第十一单元综合测评(建议用时: 35分钟)一、选择题1.(2017浙江温州中学选考模拟,2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草原群落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C.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降低D.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2.(2017河北定州中学月考,21)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一定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2017山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质检,3)有一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A种植物→B种动物→C种动物,B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2 000头.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A.当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B.若C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内,A种植物的数量也增加C.在A种植物→B种动物→C种动物食物链中,A的同化量是B的同化量的10~20倍D.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B种动物种群数量为1 50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B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3头/km24.(2017福建莆田八中月考,34)某学习小组调查校园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关系,部分结果如图所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要点探究
②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③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3.不同环境污染的共性:
(1)温室效应和酸雨问题的共性。
栏
目
①成因:植被减少(吸收CO2、SO2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 链
增不会导致发生的是(D )
栏
目
链
接
A.土地资源利用过度,因而不能继续加以使用,导致粮食 产量下降
要点探究
B.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工业产品 的产量也随之下降
C.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速了作物的减产,人口大量
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栏
目
D.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恶性循环,
链
最后导致地球毁灭
接
解析:虽然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呈现 恶性循环,但是由于人类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球不可 能最终毁灭。
要点探究
考点2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1.五种环境问题的比较:
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成因
危害
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①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 栏 ②使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 目
主要是硫的氧化物(SO2等) 溶于雨水后降落到土壤或
栏 目
全__部__基__因__和各种各样的__生__态__系__统____。
链
接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__基__因____多样性、__物__种____
多样性、生__态__系__统__多样性。
基础回顾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
栏
答案:①-c ②-a ③-b
目
__护_。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栏 目 链 接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11单元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第1讲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

课标考情——知考向
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
课标 要求
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 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
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
核心素养——提考能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培养生态系统是由各种成分相互 生命观念 协调和统一的结果的生命观 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培养科 科学思维 学思维的能力 通过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保护 社会责任 野生动物的社会责任
【答案】(1)提示:①农作物;因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 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 ②森林生 态系统
(2)提示:不是,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属于生产者, 但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才属于分解者
(3)提示:分解者可以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 如果没有分解者,则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会堆积如山,生态系 统就会崩溃
()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是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
(8)食物网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 )
【答案】(1)√ (2)√ (3)× (4)× (5)× (6)× (7)√ (8)×
2.深挖教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 常 , 生 态 系 统 的 食 物 链 不 会 很 长 ,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稳 定性并获得更多产品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届高三生物高考二轮复习书讲解课件第一部分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二讲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考点二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②定量定时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a. 自身 呼吸消耗 ;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 分解利用 ;d.未 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 ”。 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d 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考点二
依据。 (7)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 种类 而非生物数量。
考点一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易错警示]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 4 个易错点
误区类型
特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 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或 排泄物为食的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和丁分别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 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乙),A 项错误;种群数量达到 环境容纳量后在 K 值上下波动,保持相对稳定,B 项错误;群落是 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C 项错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 形成与无机环境密切相关,D 项正确。
生产者是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 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考点一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试题
解析
►角度一 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判断
1.(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
是( B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②若从大气进入生物群落的 CO2 量≈从生物群落进入大气的 CO2 量,则生态系统处于相对 稳定阶段 ;
③若从大气进入生物群落的 CO2 量<从生物群落进入大气的 CO2 量,则生态系统往往处于 衰退阶段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12教育课件
12
(1)图中y的含义是什么?热带雨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谁的y 值更大?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
为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
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 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2)x表示什么?其大小预示着什么? 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 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解析】B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食物链一般由生产 者和消费者构成。碳循环和氮循环都具有全球性、反复流动、物质 不灭性。提高④光合作用过程有利于维持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平衡。
K12教育课件
5
2.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2.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 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 示生理过程。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 分?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
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库,甲为生产者; 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 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D错误。
4.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
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时间越晚和幅度 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K12教育课件
7
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的识别 (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2)将上图换成字母,如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 哪种成分。
①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D、C→D判断:C为 消费者,剩下的D为分解者。 ②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根据A、B、D的箭头都指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 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③图3——根据A与E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为 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 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 E→F→D→B。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 递及其稳定性
K12教育课件
1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
化学元素
生物群落
全球性
相互依存
载体
动力 2.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为 CO2 和 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
K12教育课件
B.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 适应环境
C.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行为信息 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解析】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 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C错误。
3.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 是( C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解析】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分解者; 能量流动只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该模式提高 了能量的利用率,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
范围的时间越晚,幅度越小,B正确;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受到干
扰后曲线回到正常范围的时间越短,曲线围成的面积S2越小,C错误;读图可知,
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K12稳教定育课性件越高,D正确。
【解析】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A是 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生 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B错误;E为化石 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C正确;能量 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
K12教育课件
6
【解析】碳循环具有全球性,不能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A项错误;计算昆虫种群密度时,要统计昆虫中所有个体的数量,而不
是只统计成虫数量,取样时要遵循随机取样原则,B项错误;食物链中,
生物个体大小不同,不同生物身体中各类有机物的比例不同,所以各营
养级的数量比值不能代表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误;从图中
2
(3)填写碳循环模式图
图中:① 光合作用
;② 呼吸作用
;
③ 摄食
⑤
燃烧
;④ 呼吸作用
;
;⑥ 分解作用
。
(4)循环过程
①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C_O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 光合
可以看出,甲昆虫的数量先上升,乙昆虫的数量后上升,所以乙昆虫捕
食甲昆虫,因此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项正确。
K12教育课件
17
2.(2016新课标Ⅰ,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 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
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
(3)请诠释TS内涵及其意义。 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 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 越低。
K12教育课件
13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 动物进行控制
【解析】萤火虫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雄鸟的扇动翅膀属于行为信息;
植物根系产生的化合物属于化学K信12息教育。课件
14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就越高
K12教育课件
9
2.信息的作用及应用
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作用 种群—生物种群的 繁衍 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群落和生态系统 —调节生物的 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实现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保持或恢复 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 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 能力。 (3)自我调节能力 ①基础:_负__反__馈__调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点:_具__有__一__定__限__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 物质、能量 投入, 保证生态系统 内部结构与功能 的协调。
【教材深挖】 1.试从信息传递角度分析,可通过哪些方法进行害虫防治? 可在田间释放大量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 达到降低害虫数量的目的。 2.下图为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图, 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作用、化能合成作
用实现的。
③碳返回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 呼吸作用
和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现的。
3.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 CO2
含量迅速
增加;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 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O2
的调节能力,打破了生
(2)影响:导致 气温升高
,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
15
1.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2.两类反馈调节的比较
项目
正反馈
负反馈
调节 方式
结果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引起 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的变化
所引起的变化
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有利于生态来自统保持相对稳定实例 分析
已受污染的湖泊污染加剧
K12教育课件
草原上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平衡
16
1.(2016天津高考,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 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 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