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南中学、文昌中学2018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
海南省海南中学文昌中学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有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脸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脸到谦卑。
”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灰色一直是隐性的身份,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所指有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的解读。
灰色“集彩性”的低纯度功能不言而喻,是集中多种彩色后的简单而丰富,既影射着自然地理的客观地貌,作为表现形式与手段,也丰富着人文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优质的视觉协调性促使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
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既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同时也包含人生与艺术某阶段的方向迷失,后者如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活条件很差,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忧郁。
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和隐形的文化内涵。
“灰色”广义上的哲思显然适用于文学艺术等社会学门类,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则是:幽、寒、雨、暮、荒、苍、雪、愁、恨等如泣如诉的古典诗意色彩。
《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契合了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成为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在此,大美、大音及大象在洗尽铅华后定格为无言、稀声、无形的精神追求,灰色的墨韵在唐代传统书画中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至宋代则在“逸、神、妙、能”中开拓了意态的文人挥毫,及至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进而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流动着静、虚、恬、淡的古意。
灰色的墨韵循环流动在阴阳五行的虚实水墨中。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
与德加温润的灰色相比,热衷于以灰色、紫罗兰、绿色等打底画纸作画的古典主义大师丢勒的细密画则注重严谨的逻辑,《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了画家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
海南省海南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海南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视角下的“大”能量彭榕网络谣言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
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由此可见,网络谣言基于网民通过网络对某一事件表达立场、观点,并传递事件本身的信息(非全面也非客观)。
网络谣言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与事实真相相悖,只是一种未经证实的舆论形态。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并非都经过求证,也不排除个别人有通过微博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和言论,以制造舆论焦点的目的。
绝大部分微博博主都来自社会底层,与传统新闻媒体、主流门户网站的从业人员不同,这些博主很少带有预设立场和功利性,但也缺少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理性思维,微博博主发布信息更多是率性而为,其优势与不足都是显而易见的。
绝大多数微博博主身上的“民粹主义”倾向更加明显,且往往以弱者面孔出现。
在平民话语权得到伸张的今天,“有话要说”的人越来越多,“屌丝”声讨“X二代”、官员腐败等能得到诸多网民的回应和关注,但往往很少有人去确认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
这些现象都在客观上促进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基于信任人际群体的传播特征。
微博传播信息基本遵循博主发布信息,粉丝接受信息,并进行下一轮次传播这一规律,微博传播信息一般情况下是基于信任的人际群体。
而信息在信任的人际群体里传播时一般会呈现出传播者不过多考虑信息的真伪而直接进入下一轮次传播的现象。
这种基于信任群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
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
网络谣言一旦产生,就会借助互联网这样开放的平台呈“爆炸式”扩散,大量的网民和普通民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接触到谣言信息。
海南省海南中学、文昌中学高三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说“俗”道“雅”谈文化
海南省海南中学、文昌中学届高三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
———————————————————————————————— 作者:
———————————————————————————————— 日期:
海南中学、文昌中学2018届高三联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2.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1.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2018年重点高中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
然而,国学知识浩如烟海,国学书籍汗牛充栋,对于初学者及普通大众而言,怎样学国学,怎样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国学要义》做了有益尝试,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打开国学之门的钥匙,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国学是心性之学,重在德行修养、人格塑造,它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非“小学”。
这两种研究方式贯穿了整个学术发展史。
以注疏的形式,在经典原有框架基础上,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方式一直以来居解读经典的主流,而通过建构新的观点、新的视角,重在汲古之精华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一直处于弱势。
重在“文献学问”的文献整理作品数量较多,重在阐发国学“德性学问”,出思想、出观点的精品论著较少。
两种研究方式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但从当下普及国学和发挥国学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的角度看,后者亟须加强。
《国学要义》就是基于后者的重要创新研究成果。
该书由上篇“经典”和下篇“概念”两部分组成。
上篇运用解构的方法,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经典的作者、文本、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色的角度,分别对《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编运用建构的方法,形成一个整合系统,从概念的历史起源、社会背景、诸子观点和儒家论述的角度,分别对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和品评。
这种研究方法重在对经典义理的阐释,有利于帮助普通大众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国学要义,使国学的精神深入人心,让国学的价值充分发挥。
纵观历史,国学历经千年仍绵延不息,关键在于立足时代、与时俱进。
以国学主体儒学为例,在其千年演变过程中,它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阐发注释,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不同发展阶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8届高三3月测试语文试题

2018届高三3月测试语文试题南海一中2018届高三第二学期开门测试语文科试题(适用班级:全级)(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注意:单选题答案按照题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双选题和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作文写在作文卷上。
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2018海南省第三次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8届海南省高三年级第三次联合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邹鲁文化是以周代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邹国为中心、以周代礼乐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殷商文化和当地土著东夷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区域性文化。
邹鲁优良家风,远承虞舜以孝悌治家的风尚,又直接受到了泰伯、周文王、周公几代人培育的家风的熏陶,寓继承于发展之中,做到了根深而叶茂。
在这样一种文化大传统和家风小传统的背景下,孔子、颜子、曾子、孟子拥有最优秀的家教。
他们的家教,一半出自母教:孔子、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抚养、教育成人。
孔母、孟母是母教的典范。
孔子、孟子仰承母教而成长。
待到他们成家生子以后,必将慈母的家教发扬光大于门庭之内,再结合他们的家教理念而予以创新发展,这就形成了孔孟二氏家风;颜子、曾子因为父亲健在长寿,不走孔孟家风形成之路;他们二人情况类似,都是父子同入孔门学习,直接受孔子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各自的家风。
颜子、曾子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起之秀,他们对于各自家风的贡献自然更大一些。
孔子的圣人家风由一则“庭训”的典故可见一斑。
孔子的家教具有示范效应,孔子后人从这则家教案例中提炼概括出了诗礼家风,世代发扬传承,历两千五百余年而不衰。
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颜子秉承师教,克己复礼。
颜子知学、好学、乐学,不会因为生活穷困而失去学习的乐趣,连孔子都承认颜子好学超过了自己。
修德、好学、守礼是颜子为人的三大特点,也是颜子奠定的颜氏家风的三个支撑点。
颜子三十五世孙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将修德、好学、守礼的精神纳入颜氏家训,使其世代相传,到明清时期就变成了复圣家风的内核。
2018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
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
革命胜利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
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
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25分) 我喜欢过一个女孩。
她名字叫夏梦,读中学时在我隔壁班级。
如果我说我喜欢夏梦,于小毛一定会把牙笑掉。
因为我和她完全就是两类人。
整个中学时代,她一直是我们年级的第一名,而我一直是我们年级的倒数第一名。
第一次看到夏梦,我便喜欢上了她。
那天,我正在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被罚站,她进来送作业,穿着白衬衫牛仔裤,梳着蓬松的短发,英气逼人。
她经过我身边的时候,我连忙低下头,直到用余光看不到她了,才敢再抬起头。
人生第一次,我感觉自己的样子很糗。
从此,我便像间谍一样挖空心思打探她的一切。
他们说,她很高傲,是班长,还是语文课代表。
他们还说,她父母都是教师,对她管教很严,她每天放学就回家,从来不在外面玩儿。
知道这一切,我有点儿同情她,总想有一天能带着她到处逛逛。
一想到这儿,我就豪情万丈。
可想归想,我知道这个心愿很难实现。
自从喜欢上了夏梦,不管于小毛怎么挪揄,我都不愿意再逃学。
我喜欢趴在窗台上等夏梦的出现。
如果我看到了她,我会像过节一样开心。
如果她恰好也看到了我,我就比过年还快乐:特别是窗外有丁香花开的时候,晚上的梦里都是丁香花醉人的香味儿。
上课的时候,无论是哪个老师讲课,于我来说都是在听“天书”。
我只干一件事一一练字。
“字帖是夏梦的作文,是学校举行作文展览的时候,我在操场后面的橱窗里偷偷撕下来的。
有一天,我得自己的字简直跟夏梦的字没什么区别,就用彩色的信纸抄了一首汪国真的诗,通过邮局寄给了她。
后来,我又听说她喜欢歌手郑智化。
只要遇到她,我就用口哨吹一句郑智化的歌。
我注意到,每次她的嘴角都会微微上扬。
可始终,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
我美好的中学时代很快就结束了。
她考入我们那里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而我去了一家技校学电器修理。
重点高中在小城的最东边,技校在小城的最西边。
每天晚上,我会沿着201国道,先是骑上一段长长的上坡再是一段长长的下坡,准时到达重点高中的门口,等待夏梦下晚自习,然后骑着车子默默地跟在她身后,保持着不远不近大概20 米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还!
2018-2019年高考备考
海南中学、文昌中学2018届高三联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说“俗”道“雅”谈文化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
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当人的生存选择已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
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
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
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
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
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
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
社会秩序的准绳。
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习成
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
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适宜某一社会的
“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
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
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
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
“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
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
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
“雅”
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确立。
即以“雅”为“正”。
相
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
“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
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定都能“超
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
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
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也就是说,“俗”还是“雅”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
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趋赴道德。
也
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
稳定性。
“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
求发展。
“风俗”在需要稳定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
在需要发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
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的表征。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
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
既然人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
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
摒弃媚俗之时,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境
界!
1.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的“俗”
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2.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
“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
“雅”则是面向更大的社会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