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肺部改变的多排CT研究
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分析

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10例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和在工作站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结果轴位图像与多种后处理图像结合后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精细解剖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能够清楚的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及撕裂的内膜。
结论多层螺旋CT 主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结合工作站后处理对主动脉夹层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医师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其观察术后疗效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血管造影;X线计算机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延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二层分离状态,又称主动脉壁间动脉瘤或主动脉分裂[1]。
本病多急剧发病,如果诊断及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大多死于心脏压塞、心率失常等心脏合并症。
发病年龄高峰为50~70岁。
本文搜集10例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资料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4月经证实主动脉夹层患者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6岁。
患者大多数有胸部撕裂样、刀割样疼痛感,同时伴随有面色苍白、大汉淋漓、心率加速等症状。
1.2 扫描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机。
扫描参数120 kV,240 mA,层厚0.6 mm,造影剂采用碘海醇,剂量为70 ml,注射速率4.0 ml/s,肘静脉团注,延迟时间30s。
扫描范围从颈部至肾动脉水平。
1.3 扫描结束后,图像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进行后处理。
后处理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整体容积再现(VR)、断面VR、主动脉VR 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选择对病变有诊断价值的重建图像。
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征象,提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用SiemensEmotionl6螺旋CT机检查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增强扫描及三雄重建。
结果:32例均显示真假两腔及撕裂的内膜(100%);26例可见内膜破口(81.3%),32例均可见到鸟嘴征(100%);87.5%(28/32)的假腔直径大于真腔;12例主动脉外壁钙,21例可见血栓形成;6例合并胸腔积液;9例有分支受累及;2倒合并心包积液。
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膜片,破口和腔内血栓的显示方面,MPR的显示率分别为100%、100%、83.9%及100%;VR的显示分别为100%、100%、32.2%及0%;MIP的显示率分别为67.7%、12.9%、6.4%及54.8%;CPR的显示率分别为100%、100%、74.2%及100%。
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后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膜片,破口和腔内血栓的显示率为100%、100%、87.1及100%。
结论:MSCTA扫描速度快,能显示主动脉的整体形态,准确判断真假腔,测量病变累及范围,了解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发现主动脉周围的病变,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非常凶险的血管疾病,死亡率高。
超声、DSA、CT及MRI等均可用于AD的诊断,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多排螺旋CT (multislicespiralCTMSCT)以其快速的扫描速度,各向同性的分辨率,功能强大的后处理软件以及近10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2],已经成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本研究将分析32例主动脉夹层的16层螺旋CT征象,同时复习文献资料,探讨主动脉夹层的CT征象,为临床诊断和资料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1.1病人资料:收集2007年11月-2010年4月我院的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8~82岁,平均(63.5±8.9)岁。
主动脉夹层的CT 征象及临床意义再认识

CT是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介绍了主动脉夹层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并结合最新研究结果,深入解析了重要CT征象在疾病的风险分层、治疗决策、不良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主动脉夹层CT征象的认识深度,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治疗决策。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急性AD患者约1/2可在48 h内死亡。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AD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主动脉CTA,已成为明确诊断的首选检查。
近年来,AD的影像学研究越来越多,对相关CTA征象及其与临床意义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笔者在介绍AD临床知识的同时,将全面深入解析其重要CTA征象,以及征象对AD的诊断、风险分层、治疗决策、不良预后等的临床意义。
一、定义、分型及分期主动脉管壁由内而外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3 层。
AD 被定义为因内膜破口,导致主动脉腔内血流破入中膜层,继而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并累及分支动脉。
管壁分成两层的同时管腔形成真腔和假腔两个腔。
真假腔之间可以无交通,也可经再破口相交通。
内膜片撕裂的方向多为顺行,也可逆行。
AD的分型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两种,分为DeBakey分型和Stanford分型。
DeBakey分型依据破口的位置将AD分为Ⅰ、Ⅱ和Ⅲ型;Stanford分型依据升主动脉是否受累分为A型和B型,这一分型主要考虑撕裂的范围而非破口的位置,与手术方式相关,因此更多地被临床及指南采用。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分型,即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1994年由von Segesser 等提出,用于描述原发破口位于升主动脉以远的夹层,特指内膜片撕裂仅限于主动脉弓,或撕裂由降主动脉逆行延伸至主动脉弓并在升主动脉之前停止。
此外,有研究显示,以2周时间将AD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并不能准确描述主动脉对撕裂修复的病理反应。
因此,现多将AD分为3个阶段:急性期(症状出现<2周)、亚急性期(症状出现2 周~3 个月)和慢性期(症状出现>3个月)。
多层螺旋ct技术现状及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 ct技术现状及临床应用CT在临床医学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自上世纪70年代CT技术问世并投入到临床治疗和诊断当中以来,极大程度的推进了影像医学的发展,通过可视化的医疗和诊断,增加了准确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CT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最早的CT技术过渡到螺旋CT技术再到双螺旋CT技术,20世纪末,CT技术已经实现了半秒和多层扫描,而在21世纪初,多层螺旋CT技术问世,提升了CT的扫描速度和工作效率,使得CT技术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多层螺旋CT技术的特点多排探测器系统多层螺旋CT技术是单排螺旋CT技术的升级,单排螺旋CT技术在图像的清晰度以及锐利度上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主要原因是因为单排螺旋CT技术的探测器在CT仪器内部呈直线排列,其扫描的厚度由准直器来决定,在扫描的过程中,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呈散射状,可能引发容积效应,这就会导致图像清晰度不够,给临床的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多层螺旋CT技术则很好的规避了单排螺旋CT 技术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将原本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单排探测器改成4排、8排、16排等多排探测器并存,每一排单独有一个控制开关,这样就能灵活的调整准直器,控制扫描厚度,既能够获得一组低厚度多角度的图像,也能够获得一份高厚度单一角度的图像,增加了图像的清晰度,给诊疗提供了方便。
重建及后处理系统在重建技术方面,单排螺旋CT技术采用的是线性插入式,由于探测器单一线列排布,扫描厚度受限,层面敏感曲线变得更宽,纵向的分辨率就会下降,很容易在成像的过程中出现伪影,给图像的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了一些误判的发生。
而多层螺旋CT技术的重建方式为锥形束重建技术,这种技术提高了纵向的采集效率和分辨率,使得图像更加清晰,尤其是对图像的边缘来讲,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能够显著去除伪影。
此外,由于多排螺旋CT技术的数据采集量很大,这样扫描出相同的图像所需要的X射线剂量就会大大减小,也能减少对球管的磨损,节约了维护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
主动脉夹层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分析

2
主动脉夹层按发生部位可分为A型和B型,按病 情严重程度可分为Stanford A型和B型。
3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需要及 时诊断和治疗。
CT检查的必要性
CT是主动脉夹层诊断的重要手 段之一。
CT可以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 的形态、范围、破口位置、真
假腔大小等情况。
基于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可 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
无创性
与传统的有创性检查方法相比,CT检查无创、无痛、无辐射 ,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对制定治疗方案的价值
指导手术方案
通过CT检查,医生可以了解主动脉夹层的具体情况,包括夹层的位置、范围 、程度以及是否累及分支血管等,从而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评估手术风险
CT检查还可以评估出主动脉夹层的一些高危因素,如夹层是否破裂、是否累 及主动脉瓣等,为手术风险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在使用造影剂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过敏反应情况。
06
研究展望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主动脉夹层CT表现与病理学改变的内在联系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主动脉夹层的病理生理机制,揭示其发病机制及演变过程,为临床诊 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影像学诊断标准的统一和规范
目前主动脉夹层的CT诊断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和规范,不同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的诊断结果 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建立更为严格的诊断标准。
技术局限性
当前CT检查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对某些特殊类型的主动脉夹层可 能存在漏诊或误诊的风险。未来需要 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诊断准确性和 可靠性。
综合分析研究不足
目前关于主动脉夹层的CT研究多集中 于某一方面的分析,如病变范围、程 度等,而缺乏对病变整体表现和相关 因素的综合分析。未来需要加强多因 素、多层面的综合研究,以更全面地 了解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和演变过 程。
主动脉夹层与其临床和多层螺旋CT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一
De a t n fCT Ro m, h e p e S Ho p tlo a g i g C u t ,Gu n d n r v n e Gu n n n 5 6 0 , i a p rme t o t e P o l s i fGu n n n o n y o a a g o gP o ic , a g i g 2 3 0 Ch n
p ro ma c . I e r n e t r v d s e e e c f r l i a . M e ho 2 c s s f o t a h r ma o r i a ri d s e to f p o i e r f r n e o ci c n 1 t ds 0 a e o a r c t e o c mo b d o c is c i n i t
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泛臻;曼篓矍鐾熟|;黧姜堡曼冀薹笺臻W臻。
东rl歪d歪He未al至th强D至ige型st至M至ed象ic壶alⅢPe爱ri垂od歪ica臻l臻东孺臻豢歪系曩裹臻舞蒙舞壅噩影像检验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 T诊断张镇滔【中图分类号1R44【文献标识码】C【文t l t身i i号]1672—5085(2008)04--0243--01【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临床可疑zo倒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 T平扫夏增强扫描.结果:本组患者中检出主动脉夹层14例,主动脉瘤l例,主动脉壁内血肿1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l饲,主动脉交l例,胰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1例。
主动脉正常者1例.结论:多层螺旋C T能清楚显示主动脉的郜位、范围、破口位置、辩膜情况,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多层螺旋C T;诊断主动脉夹层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继而形成血肿,当内膜撕裂,主动脉内血液流入主动脉壁内,在主动脉壁内膜下剥离[1].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较严重的血管疾病,其发病突然、病情复杂,误诊率高.近年,多层螺旋C 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广泛应用,对病变部位、范围及周围组织情况的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多层螺旋C T 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 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旨在为临床合理诊断治疗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00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临床拟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病变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有完整临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5~74岁,平均53.1岁.本组患者中,12例以胸痛为首发症状。
3例以背痛为首发症状,3例以胸背痛为首发症状,2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
从开始发病到进行多层螺旋C T检查的时间为1~21天,平均6.5天.1.z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多排螺旋C T机扫描.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上至髂嵴连线以下。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运用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运用标签:主动脉夹层;破口;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血管性病变,发病后48h病死率高达60%,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多排螺旋CT的快速、大范围、无创的扫描,以及其高分辨率的图像,三维重建图像的运用,极大提高了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其运用价值正在日益受到临床和放射科医师的重视,已成为主动脉夹层检查的首选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10月,23例胸、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16排螺旋血管成像(SCTA)检查,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年龄39~68岁,平均58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胸背痛,胸闷,少数患者为突发腹痛。
机型采用SIEMENS 16 排螺旋CT,电压为150KV,电流150MA,层厚为2~3mm,螺距为1,所有患者均采用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方3cm至髂总动脉分叉下方3cm 处。
对比剂采用优维显(Ultuavist)60~100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给药,注射速度为 2.5~3.0ml/s,患者仰卧位,分两次闭气,动静脉双期扫描,延迟时间15~20s。
扫描完成后,将重建后的容积数据传入工作站。
用手工法将不需要的骨骼和背景软组织去除,在SIEMENS工作站上使用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法(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法重建二维或三维图像。
由2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价、诊断。
2 结果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按照Debakey分型方法,将主动脉夹层分为Ⅰ,Ⅱ,Ⅲ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i s s e c t i o n o n mu h i d e t e c t o r C T( MDCT). Me t h o d s S e v e n t y o n e c a s e s w i t h a o r t i c d i s s e c t i o n d i a g n o s e d w i t h MDC T
f i n d i n g s w e r e i n t e r l o b u l a r s e p t a l t h i c k e n i n g( 5 1 c a s e s , 7 1 . 8 %) , p e i r c a r d i a l e f f u s i o n a n d / o r c a r d i a c e n l a r g e m e n t ( 2 8 c a s e s , 3 9 . 4 %) 。 p l e u r a l e f f u s i o n( 1 8 c a s e s , 2 5 . 4 %) , a n d a t e l e c t a s i s ( 1 3 c a s e s , 1 8 - 3 %) o n t h e MD C T o f s u c h
崔倩,于铁链,李东,张璋, 于静
( 天津医科大学总 医院放射科 ,天津 3 0 0 0 2 0 )
【 摘要 】 目的 探讨多排 C T( MD C T ) 上主动脉夹层患者 的肺 部改变特征及 发生率。方法 观察 7 1例主 动脉夹层首诊 患者的 MD C T上肺部改 变 , 分析并 比较 S t a n f o r d A型和 B型患者 的肺部改变情况 , 随访 主动脉腔 内覆膜 支架 置入术治疗 和保守治疗前后 患者 的肺部 改变。结果 肺 间质病变 ( 5 1 例, 7 1 . 8 %) 、 心包积液 / 心 脏 增大 ( 2 8例 , 3 9 . 4 %) 、 胸腔积液 ( 1 8例 , 2 5 . 4 %) 、 肺不张 ( 1 3 例, 1 8 _ 3 %) 在主动脉夹层患者 的 M D C T上最为常见 , 发 生率 相对较高 ; 在S t a n f o r d A型和 B型 患者肺部 MD C T改变 中 , 心包 积液 / 心脏增大发 生率的差异有统计 学 意义, A型多于 B型 [ 5 1 . 2 %( 2 1 / 4 1 例 )比 2 3 . 3 %( 7 / 3 0例 ) , P=O . 0 1 1 ] ; 主动脉 腔 内覆膜 支架置入 术治疗 和保 守 组治疗前后 各种肺 内改变均未 见 明显 变化 , 差 异均无统计 学意 义 ( 均 P>0 . 0 5 ) 。结论 通过 MD C T图像观 察肺部 改变 , 有助于制定正确 的临床治疗计划 , 提高 M D C T在 主动 脉夹层诊 断和随访 中的临床价值 。 【 关键词 】 主动脉夹层 ; 多排 C T; 肺部改变
T h e p u l mo n a r y i f n d i n g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j t h a c u t e a o r t i c d i s s e c t i o n O i l mu lt i d e t e c t o r C T C Q i a n , y T i e - l i a n , L I D o n g, Z H A NG Z h a n g , Y U in r g .D e p a r t m e n t o fR a d i o l o g y , 死n n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G e n e r a l Ho s p i t a l , 口 n j i n
3 0 0 D 2 D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L I Do n g, E ma i 2 : d rl i d o n g @1 6 3 . c o m
_
[ Ab s t r a c t ] 0b j ct e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p u l mo n a r y i f n d i n g s a n d t h e i r i n c i d e n c e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a o r t i c
・1 7 8 ・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 0 1 3 年5 月第 2 0 卷第 3 期 C h i n J T C M WM C r i t C a r e , M a y 2 0 1 3 , V o 1 . ・
急性 主动脉夹层 患者肺部 改变 的多排 C T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