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组织液生成回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过程

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过程咱就说,这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呢!你看哈,血液就像是个大部队,里面有各种小兵,比如血细胞啥的。
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时候,一部分液体和小分子物质就会跑出来,这跑出来的就是组织液啦。
这就好比大部队前进过程中,有一些小兵偷偷溜出去玩一样。
这组织液生成可不是随便乱来的,它有一定的条件呢。
就好像你出去玩也得有个合适的地方和时机呀。
毛细血管血压得够高,就像给小兵们一股冲劲,让他们能冲出去。
还有血浆胶体渗透压不能太高,不然那些小兵都被拉住了,咋出去呀。
那组织液生成之后干啥呢?它们会在组织间隙里晃悠呀,给周围的细胞送送营养啥的,就像小兵们在外面玩耍的同时也做了点好事。
然后呢,这些组织液还得回来呀,不能一直在外面浪呀。
这时候就靠回流机制啦。
组织液会顺着一些小通道,比如淋巴管啥的,慢慢流回血液中。
这就像小兵们玩够了,找到回家的路,乖乖回去归队一样。
你说这淋巴管像不像专门接送小兵回家的专车呀?它们把组织液收集起来,然后运回去。
要是淋巴管出问题了,那可就麻烦啦,就像专车抛锚了,小兵们回不去,那不就乱套了嘛!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得保持平衡呀,要是生成多了,或者回流少了,那可就会出问题哦。
就像出去玩的小兵太多,回来的太少,那大部队不就兵力不足啦?这会导致水肿等问题呢,你想想,身体里这儿肿一块那儿肿一块的,多难受呀!所以呀,咱身体里的这个过程可得好好维持着。
这就像是一个精细的生态系统,每个环节都得恰到好处。
咱可得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让这场奇妙的旅行一直顺利进行下去呀!不然身体出了问题,那不就糟糕啦!总之,组织液生成和回流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对我们的身体可太重要啦!我们得时刻关注身体的变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身体里的这场旅行一直平平稳稳的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生理学 5 血管

偏高提示输液过快或心功能不全
•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PVP)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血压低 重力与体位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跨壁压→静脉充盈程度
静脉脉搏:
1. 正常时静脉脉搏并不明显 2. 在心力衰竭时静脉压
颈部明显的静脉搏动
50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血压 ❖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Stephen Hales 英格兰著名生理学家 大动脉的弹性、血压、外周阻力 -血流动力学的创始人
14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 量 , 也 称 容 积 速 度 。 其 单 位 通 常 以 ml/min 或 L/min来表示。
根据欧姆定律:Q =△P/R
湍流—— 各质点方向不一致(旋涡)
20
雷诺数 > 2000,湍流 Re= V—D —η
流速大、管径大(心室腔和主动脉内)、 粘滞度低时易产生湍流
21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湍流的发生?(生理意义?临床上?) 生理: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度低 的情况下易发生湍流。在正常情况下,心室内存在 湍流。一般认为心室内湍流有助于血液的充分混合。 如左心室射出的血液的含氧量已很均匀。 临床: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
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 < 90mmHg;舒张压<60mmHg
➢ 生理性变动
年龄、性别、运动、体重、能量代谢、情绪等因素。
41
Blood Pressure
血管各段血压 的变化
42
生理学理论指导:组织液如何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生成的。
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移动的方向取决于毛细血管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四个因素。
其中,滤过的力量:毛细血管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重吸收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则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回流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等。
【推选】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PPT资料

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即为淋巴液。
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滤过的液体中,有90%经重吸收再回到毛细血管静脉端去,另10%则经淋巴管回到血回液收循环组中。织液中的蛋白质
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即为淋巴液。
淋巴液由毛细淋巴管汇入淋巴管,途中经过淋巴结并在此获得淋巴细胞,最后通过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
生理意义 淋巴液由毛细淋巴管汇入淋巴管,途中经过淋巴结并在此获得淋巴细胞,最后通过胸运导输管和脂右淋肪巴及导管其进入它血营液。养物质
运组输织脂 液肪进及入其毛它细组营淋织养巴物管液质即为进淋入巴液毛。 细淋巴管即为淋巴液。淋巴液由毛细淋巴管汇入淋巴管, 途中经过淋巴结并在此获得淋巴细胞,最后通过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进入血液。
淋巴液的生成
淋巴液由毛细淋巴管汇入淋巴管,途中经过淋巴结并在此获得淋巴细胞,最后通过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滕飞翔
学习目标:
熟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1.淋巴液生成过程
滤过的液体中,有90%经重吸收再回到毛细
血管静脉端去,另10%则经淋巴管回到血液 熟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滤过的液体中,有90%经重吸收再回到毛细血管静脉端去,另10%则经淋巴管回到血液循环中。 淋巴液由毛细淋巴管汇入淋巴管,途中经过淋巴结并在此获得淋巴细胞,最后通过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
循环中。 淋巴液由毛细淋巴管汇入淋巴管,途中经过淋巴结并在此获得淋巴细胞,最后通过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
熟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一)淋巴循环 滤过的液体中,有90%经重吸收再回到毛细血管静脉端去,另10%则经淋巴管回到血液循环中。
熟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淋巴液由毛细淋巴管汇入淋巴管,途中经过淋巴结并在此获得淋巴细胞,最后通过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
生理学PPT课件 微循环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10-
4.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受阻 →组织液滞留 →组织水肿
如: 丝虫病(象皮肿)
引起淋巴管阻塞
-11-
七、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 正常人每天生成的淋巴液约2~4L,大约相当
于全身的血浆量。
-12-
淋巴回流: “淋巴管泵” 淋巴管壁平滑肌和瓣膜作用 流入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入血液 影响因素:
凡增加生成的因素均能增加回流 淋巴的生理功能: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淋巴结的防御屏障作用
-13-
本节结束!
-14-
-15-
③滤过量 = 滤过系数(Kf)× ΔPf 取决于Cap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A端
2%
90%
V端
组织液
10%
淋巴液(尤其蛋白质)
-7-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微A扩张、微V收缩 →Cap压↑→有效滤过压↑→ 组 织液生成↑→ 组织水肿
如:心衰引起静脉回流受阻 表现: 颈静脉充盈,发绀, 静脉压增高,肝脏肿大、 腹水、双下肢水肿,X光 片显示右心扩大
-1-
2.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⑴迂回通路: 作用:物质交换场所
微A 后微A Cap前括约肌 真Cap网 微V
⑵直接通路: 作用:血液迅速回流(骨骼肌多见)
微A 后微A 通血Cap
微V
⑶动-静脉短路:作用:调节体温(皮肤多
(二)微循环的生理特点 长: 小: 薄: 慢: 低: 变:
4二微循环的调节交替性间歇性血流量增多血速加快血流量减少血速减慢代谢产物堆积组织缺氧后微a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代谢产物运走氧供恢复后微aa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甲床的微循环5四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1
2021临床医学 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滤过:液体从血管内向血管外移动
重吸收:液体从血管外向血管内移动
3. 吞饮〔胞饮〕
4.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能包围和吞饮某些液体性物质进入胞浆,形成吞饮小 泡,再运送到内皮细胞另一侧排出。
5. 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以这种方式在毛细血管进行交换。
〔一〕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
1扩散diffusion
毛细血管内外水分子及水溶性物质靠物质分子的热运动,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小孔,实现毛细血管 内外的物质交换。
条件:物质的分子直径<毛细血管壁上的小孔
特点:不耗能的被动过程 举例:O2、CO2、Na、Cl-、葡萄糖等
第一页,共八页。
Hale Waihona Puke 2滤过filtration和重吸收reabsorption
第四页,共八页。
〔三〕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1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的机制: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 正常人每天生成的淋巴液约2~4L,大约相当于全身的血浆量。 毛细淋巴管集合成集合淋巴管,在“淋巴管泵〞即淋巴管壁平滑肌和瓣膜的作用流入 下一段淋巴管,最后流入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
第五页,共八页。
2淋巴的生理功能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淋巴结的防御屏障作用
第六页,共八页。
Than You
第七页,共八页。
内容总结
〔一〕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举例:O2、CO2、Na、Cl-、葡萄糖等。重吸收:液体从血管外向血管内移动。 = 有效滤过压>0 →组织液生成动脉端。主要因素 生成量 例 症。毛细血 ↑ 炎症、充血性心功。血浆胶体渗 ↑ 营养不良、肾炎 等。淋巴 ↑ 丝虫病、癌症等。毛细血管 ↑ 烫伤、细菌感染。Than You
病生-水肿(2.28)

门静脉回流受阻↑ 门静脉内压力↑ 肠系膜毛细血管血压↑
腹腔积液
肝硬化 肠淤血水肿 蛋白消化吸收↓ 肝功障碍 蛋白浓度↓
血浆胶渗压↓ 组织液生成↑
肝硬化
水肿、腹水
有效循环血量↓
肝功障碍
醛固酮、ADH灭活↓
GFR↓
醛固酮、ADH↑
钠水潴留
肾小管重吸收↑
组织液生成↑
肝性水肿的发生机制
肝硬化
肝静脉 回流受阻 门静脉 回流受阻 门静脉内 压力↑ 胃肠道淤血 肝功能障碍 醛固酮与ADH 水肿、腹水 灭活↓ 有效循环 血量↓ 醛固酮 与ADH↑ 肾小球 Na+重吸收↑ 滤过率↓
组织液形成↑
平均BP> 23mmHg 流体静压 –2mmHg
胶渗压 28mmHg 胶渗压 5mmHg
有效流体静压>25mmHg 有效胶渗压 23mmHg
平均实际滤过压> 2mmHg
超滤液生成↑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主要为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
(1)蛋白摄入不足 (2)蛋白吸收障碍 (3)蛋白合成障碍 (4)蛋白丢失过多 (5)蛋白分解增强 (6)血液被稀释
Thanks
3、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
(1)重力因素 (2)组织结构因素 (3)局部血液动力学因素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effects of edema on the body
有利
(1)循环系统的安全阀 (2)防止细菌、毒素扩散 (3)部分水肿液起营养液作用
不利
(1)影响细胞代谢 (2)影响器官功能
临床常见水肿 的发生机制
尿液的生成首先取决于肾小球的正常滤过
肾血 流量 肾 小 球 有 效 滤 过 压
肾 小 球 滤 过 膜 通 透 性
简述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有效滤过压。

简述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有效滤过压。
组织液是血液中的一部分,它通过毛细血管滤过血管壁到达组织间隙,为细胞提供营养和氧气,并带走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然而,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过程中需要有效的滤过压来进行调节和控制,否则就会出现水肿和其他问题。
组织液生成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压力差驱动的。
当动脉侧的静水压超过毛细血管压力和组织细胞外液压力时,水分就会从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
随着组织液的生成,组织细胞外液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从而抵消动脉侧的静水压,保持组织液生成的平衡状态。
然而,不仅动脉侧的静水压可以促进组织液的生成,静脉侧的负压力也会影响组织液的回流。
在静脉侧的压力较低时,就会形成回流压力,驱动组织液从组织间隙回流到静脉血管中。
这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有效的滤过压。
滤过压指的是血管内外的压力差,是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主要推动力。
有效的滤过压应该是正的,也就是动脉侧的静水压减去毛细血管内的渗透压大于组织细胞外液压力和静脉侧的负压力的差值。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保证足够的滤过压推动组织液进出毛细血管。
在健康情况下,有效的滤过压通常保持在7-10mmHg的范围内。
如果滤过压过高或过低,就会导致水肿和氧气供应不足等问题。
例如,在高血压和肾脏疾病等情况下,血管壁透过性加大,滤过压增高,导致水分过多堆积在组织间隙,引发水肿。
而在失血、低蛋白血症等情况下,血管渗透压下降,也会导致有效的滤过压不足,影响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因此,了解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过程,以及有效的滤过压的影响因素,对于维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