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功用文学观的理论传统

合集下载

《隋书·文学传序》浅析

《隋书·文学传序》浅析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浅探摘要:魏征所作的《隋书·文学传序》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理论中具有纲领性和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其所表达的“文义”主要为“政教功用”论,这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诗论的发展流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隋书·文学传序》;魏征;“美刺”;“政教功用”论唐人于立国之初就考虑并着手大规模的“前代史”和“国史”(即“当代史”)的修撰,当时列入计划的有《魏史》、《周史》、《隋史》、《梁史》、《齐史》、《陈史》等,太宗即位不久便继续其事,《唐会要》载:“至贞观三年,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

”[1]诸史关于“文学”的论述甚多,而其中魏征所作的《隋书·文学传序》堪称代表。

魏征,唐初政治家,字元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宇文所安却认为其为魏州人,即今天的山东省人,并将这一点明确写进了其著作《初唐诗》),生于公元580年,卒于公元643年,谥号文贞公。

幼年早孤,年轻时曾学道,后来参加了李密先反隋后抗唐的军事斗争。

早年政治生涯坎坷,几易其主,效忠唐朝后为唐太宗时代的宰相,敢于善于忠言直谏,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唐初名臣之一。

在文学创作方面,魏征诗作只有四首传世。

明人将他的“述怀”评为第一首独具特色的唐诗。

他的诗歌创作经历了隋末战乱和唐初开国立两个时期,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不可避免地为他的文学史观打上了烙印。

周祖撰在《隋唐五代文论选》中对魏征在文学与文化方面的评价是:其于文化事业:引学者校定四部书,预修五代史,编纂群书治要,贡献亦复不少。

本人创作虽以奏议称,而述怀一诗,慷慨苍凉,兼具风骨,绝无梁、陈以来靡丽习气,为唐初五言古诗中最引人瞩目的之佳作。

其论文则文、理兼顾,折衷南北文风,殊罕偏颇之病。

著有魏文贞公集。

传见习旧唐书卷七十一、新唐书卷九十七。

[2]宇文所安在其著作《初唐诗》中对于作为“隋代文学遗产”的魏征及其文学史观有如是评价:与作为历史家的重要地位相比较,魏征作为诗人是十分次要的,他的《隋书·文学传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合理、最丰富的表述之一。

《隋书·文学传序》浅析

《隋书·文学传序》浅析

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浅探摘要:魏征所作的《隋书·文学传序》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理论中具有纲领性和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其所表达的“文义”主要为“政教功用”论,这在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诗论的发展流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隋书·文学传序》;魏征;“美刺”;“政教功用”论唐人于立国之初就考虑并着手大规模的“前代史”和“国史”(即“当代史”)的修撰,当时列入计划的有《魏史》、《周史》、《隋史》、《梁史》、《齐史》、《陈史》等,太宗即位不久便继续其事,《唐会要》载:“至贞观三年,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

”[1]诸史关于“文学”的论述甚多,而其中魏征所作的《隋书·文学传序》堪称代表。

魏征,唐初政治家,字元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宇文所安却认为其为魏州人,即今天的山东省人,并将这一点明确写进了其著作《初唐诗》),生于公元580年,卒于公元643年,谥号文贞公。

幼年早孤,年轻时曾学道,后来参加了李密先反隋后抗唐的军事斗争。

早年政治生涯坎坷,几易其主,效忠唐朝后为唐太宗时代的宰相,敢于善于忠言直谏,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唐初名臣之一。

在文学创作方面,魏征诗作只有四首传世。

明人将他的“述怀”评为第一首独具特色的唐诗。

他的诗歌创作经历了隋末战乱和唐初开国立两个时期,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不可避免地为他的文学史观打上了烙印。

周祖撰在《隋唐五代文论选》中对魏征在文学与文化方面的评价是:其于文化事业:引学者校定四部书,预修五代史,编纂群书治要,贡献亦复不少。

本人创作虽以奏议称,而述怀一诗,慷慨苍凉,兼具风骨,绝无梁、陈以来靡丽习气,为唐初五言古诗中最引人瞩目的之佳作。

其论文则文、理兼顾,折衷南北文风,殊罕偏颇之病。

著有魏文贞公集。

传见习旧唐书卷七十一、新唐书卷九十七。

[2]宇文所安在其著作《初唐诗》中对于作为“隋代文学遗产”的魏征及其文学史观有如是评价:与作为历史家的重要地位相比较,魏征作为诗人是十分次要的,他的《隋书·文学传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合理、最丰富的表述之一。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政教功用的概念与历史背景1.政教功用的定义2.政教功用的历史背景三、著名诗论中的政教功用1.诗歌与政治的紧密联系2.诗歌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四、政教功用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五、结论正文【引言】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自古以来就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人常以诗言志,诗歌不仅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追求,还具有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功能。

本文将从著名诗论的角度,探讨政教功用在诗歌中的体现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政教功用的概念与历史背景】政教功用,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功能。

在我国古代,诗歌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尤其在政治和道德教育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一观念源于儒家文化,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表明了诗歌在政治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著名诗论中的政教功用】在古代著名诗论中,政教功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强调。

许多诗论家都认为,诗歌与政治紧密相连,可以起到教育人民、弘扬道德的作用。

如《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诗歌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赞美和批判,传达作者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政教功用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现代社会,政教功用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此外,诗歌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对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结论】总之,政教功用在诗歌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古代著名诗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在政治和道德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

古代文学单选题汇总

古代文学单选题汇总

1.原始神话中射太阳的英雄是( )A.稷B.契C.羿D.鲧2.《大雅·生民》属于( )A.社会政治诗B.情爱诗C.玄言诗D.史诗3.《尚书》文风的特点是( )A.佶屈聱牙B.富艳浮夸C.质朴平实D.辩丽恣肆4.《孟子》文风的特点是( )A.冷峻峭拔,词锋尖锐犀利B.汪洋恣肆,想象奇幻谲诡C.说理透辟,逻辑推理严密D.气势丰沛,富有雄辩色彩5.《论语》属于( )A.记事体B.论辩体C.语录体D.论述体6.《离骚》的诗歌体式属于( )A.五言体B.六言体C.七言体D.杂言体7.《吕氏春秋》的文章特点是( )A.罗列事实,极力铺陈B.平实畅达,不求华丽C.对比鲜明,事理昭彰D.举重若轻,纵横捭阖8.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是( )A.《论积贮疏》B.《陈时政疏》C.《论贵粟疏》D.《谏营昌陵疏》9.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三策阐述的主要思想是( )A.倡教化、轻刑罚的思想B.天人相应、“大一统”的思想C.黜奸选贤、教化爱民的思想D.重人轻天、人定胜天的思想10.《史记》中的魏公子信陵君是( )A.礼贤下士的典型B.刚直不阿的典型C.雄才大略的典型D.机智大度的典型11.在写作上,班固《汉书》的特色是( )A.融注深情B.照录史实C.发愤指弊D.清议时政12.扬雄《长杨赋》的创作题材主要是( )A.山水B.祭祀C.田猎D.园林13.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A.《文选》B.《玉台新咏》C.《乐府诗集》D.《古诗纪》14.《古诗十九首》“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的是( )A.感慨人生无常B.恩爱相守重于一切C.游子人生悲慨D.相思令人憔悴15.正始诗歌成就的代表作家是( )A.陆机和潘岳B.何晏和丁谧C.阮籍和嵇康D.司马懿和夏侯玄16.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作家是( )A.傅玄B.张华C.陆机D.潘岳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B.典丽华赡之美C.热烈明畅之美D.刚健雄放之美18.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是( )A.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B.曹操《观沧海》C.陶渊明《读山海经》D.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9.下列诗句出自谢灵运的是( )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C.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D.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20.庾信后期的代表作品是( )A.《奉和山池》B.《拟咏怀》C.《山池落照》D.《子夜四时歌》21.“西曲”主要产生于( )A.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B.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C.今山西闻喜、万荣一带D.今江西九江一带22.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A.曹操B.曹丕C.曹植D.孔融23.下列作品中属于志人小说的一组是( )A.《异苑》、《幽冥录》、《拾遗记》B.《笑林》、《郭子》、《世说新语》C.《续齐谐记》、《西京杂记》、《博物志》D.《搜神记》、《齐谐记》、《三王墓》24.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是( )A.《二十四诗品》B.《典论·论文》C.《诗品》D.《文心雕龙》25.“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擅长的诗体是( )A.五言律诗B.五言古诗C.七言律诗D.七言古诗26.王昌龄为后世传诵的诗歌均是( )A.五言古诗B.七言绝句C.七言古诗D.七言律诗27.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A.政治讽谕诗B.咏史怀古诗C.山水诗D.田园诗28.贾岛的诗歌风格是( )A.清新流丽B.苍凉悲壮C.幽僻清奇D.清刚劲健29.司空图的诗论主张是( )A.“六对”、“八对”说B.提倡风骨和兴寄C.要求诗歌补察时政D.“象外之象”说30.下列作品中属于晚唐游侠小说代表作的是( )A.《游仙窟》B.《南柯太守传》C.《柳毅传》D.《虬髯客传》1.下列关于神话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神话都是幻想或想象的B.神话是古代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工具C.神话是一种“神化”了的现实生活D.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2.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A.《汉书•食货志》B.《史记•孔子世家》C.《国语•周语上》D.《毛诗大序》3.《春秋》叙述历史的特点是()A.采用新闻标题形式记事B.记言C.言事兼记D.完整系统地叙述西周历史4.《战国策》的文风特点是()A.微言大义B.艳富浮夸C.质朴平实D.辩丽恣肆5.《荀子》的文风特点是()A.奇幻诡谲,汪洋恣肆B.明切犀利,冷峻峭拔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逻辑严密,说理透辟6.下列寓言出自《韩非子》的是()A.狐假虎威B.郢书燕说C.画蛇添足D.南辕北辙7.《九章》的艺术表现特征是()A.奇幻壮丽B.浓笔重彩C.平实素朴D.飘逸幽渺8.屈原《九歌》组诗的篇数是()A.8篇B.9篇C.10篇D.11篇9.指出秦刻石文在内容上多为“颂秦德”的是()A.贾谊《新书》B.司马迁《史记》C.董仲舒《春秋繁露》D.刘勰《文心雕龙》10.汉代散文的行文造语向着骈俪方向发展出现在()A.西汉前期B.西汉后期C.东汉前期D.东汉后期11.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理想的史学家是()A.司马谈B.司马迁C.班彪D.班固12.下列表述班固《汉书》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文挥洒自如B.叙事平实稳健C.文章组织谨严D.语言富丽典雅13.把汉代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作者是()A.扬雄B.蔡邕C.班固D.司马相如14.“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评价的是()A.《国风》B.《九章》C.汉乐府民歌D.《古诗十九首》15.嵇康的四言诗别具一格,下列诗句中属于嵇康所作的是()A.淡淡流水,沦胥而逝。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中国古代诗论中,政教功用是重要的诗学概念之一。

该理论强调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注重文学艺术对社会风尚、道德规范的影响。

《礼记·经解》中写道:“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教的中心是强调文学艺术为政治教化服务。

《毛诗序》论述诗的社会作用时指出:“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又说《诗》“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指出诗歌具有潜移默化、移风易俗、裨补政教的功能。

政教说对后世诗歌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进一步指出诗歌上可以“补察时政”,下可以“泄导人情”,对引导诗人关心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疾苦起到积极作用。

但政教说在历史上也有局限性,封建统治者片面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忽略了诗歌的艺术特点,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摘要:一、引言- 介绍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 阐述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二、著名诗论的来源- 儒家诗论- 道家诗论- 佛教诗论三、著名诗论的主要观点- 儒家诗论: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如教育、讽谏等- 道家诗论: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诗歌应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诗论:提倡以诗歌弘扬佛法,追求超脱与空灵四、著名诗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 道家:老子、庄子等- 佛教:鸠摩罗什、玄奘等五、著名诗论对后世的影响- 诗歌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诗歌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促进文学与哲学、宗教的交融六、结论- 总结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的主要贡献- 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一诗论主张诗歌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教育、讽谏等,以达到政治教化的目的。

政教功用的著名诗论起源于儒家、道家和佛教三种哲学体系,它们各具特色,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诗歌创作的发展。

首先,儒家诗论是政教功用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诗歌应当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观点,认为诗歌可以激发人们的道德感,引起共鸣。

孟子认为诗歌可以讽谏君主,促进国家政治的改良。

荀子则主张诗歌应当弘扬礼义,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儒家诗论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其次,道家诗论在政教功用诗论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道家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认为诗歌应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诗论的代表人物。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强调诗歌应当表现自然的法则,追求道家的最高境界——无为。

庄子则提倡“逍遥游”,认为诗歌应当表现人如何在自然中寻求自由与解脱。

最后,佛教诗论在政教功用诗论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佛教传入我国后,诗人们开始尝试将佛教思想融入诗歌创作中,以弘扬佛法。

鸠摩罗什和玄奘是佛教诗论的代表人物。

鸠摩罗什将佛教教义与诗歌创作相结合,创作了大量具有佛教思想的诗歌。

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统治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统治观念

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统治观念古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不仅仅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同时也承载着当时的社会政治与统治观念。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统治思想以及人们对于权力与统治的理解。

在古代文学中,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体现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君主形象往往是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代表着权力与统治的象征。

例如《左传》中的周公旦,被描绘成具有至高无上的智慧和权威,他的统治被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

这种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对于当时统治者的褒奖,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的理念的宣扬。

其次,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统治观念还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来体现。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而微妙的。

这些关系的展现,不仅仅是对于人性的揭示,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反映。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贾政之间的关系,既有亲情的纽带,又有权力与统治的矛盾。

通过对于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的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于人性的探讨,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诠释。

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统治观念还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伦理来体现。

在古代社会中,道德伦理与政治统治密切相关。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对于道德伦理进行探讨,以此来反映政治与统治的观念。

例如《论语》中的孔子,他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仅是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表达。

通过对于这种道德伦理的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于个人修养的思考,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呈现。

古代文学中的政治与统治观念还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结构来体现。

在古代社会中,社会结构是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体现。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对于社会结构进行描写,以此来反映政治与统治的观念。

例如《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通过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不公与统治腐败的问题。

通过对于这种社会结构的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映,更是对于政治与统治观念的一种批判。

中国政教文学之起源先秦诗说论考

中国政教文学之起源先秦诗说论考

中国政教文学之起源先秦诗说论考内容简介华东师范大学中青年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会资助:包括:西周政治与《诗》的政治化,儒家人格理想与孔子《诗》,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诗》说,“言志”说与“模仿”说的文化生成等12篇。

目录第一篇略论中国文学的政教传统(代序)第二篇西周政治与《诗》的政治化一、西周政治与宫廷诗二、西周民间诗歌的政治化三、春秋社会政治中的用《诗》第三篇春秋政治与孔子《诗》“可以观”的政教意蕴一、《诗》可以观他人之志二、《诗》可以观他国政治三、《诗》可以观善恶是非第四篇儒家人格理想与孔子《诗》说一、《诗》“可以怨”与“君子不怨天尤人”二、周代怨诗与孔子从政理想三、以诗抒怨与“无怨”人格之实现第五篇儒家人伦理想与孔子《诗》说一、孔子的人伦理想与《诗》“可以群”的涵义二、《诗》内容与孔子人伦理想的耦合三、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关系特点与《诗》的运用第六篇先秦思惟方式与孔子《诗》说一、“引譬连类”及其“兴邦”功用二、“引譬连类”与《周易》思维模式三、先秦思维方式与孔子推崇《诗》的原因四、孟、荀及汉儒说《诗》的思维共性第七篇孔子“思无邪”本义辨正一、从春秋赋《诗》看《诗》在当时的价值差异二、《诗》与孔子思想之矛盾方面三、有“邪”内容向“无邪”功能的转化四、文化传统与“思无邪”异释第八篇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诗》说一、孟子的诗观念及其引《诗》二、孟子的政治理想与其“以意逆志”说诗方法三、孟子的政治理想与其“知人论世”说诗方法第九篇荀子的政治主张与其《诗》说一、荀子的礼治思想及其对《诗》价值的肯定二、荀子的礼治思想及其对《诗》价值的限定三、荀子的引《诗》及其方法特点四、荀子《诗》说特点的社会历史原因第十篇反儒学派的政教理想及其《诗》说一、墨子非儒不非《诗》解二、韩非子的君权论及其“燔《诗》”主张三、老庄黜《诗》之原因第十一篇屈原的楚政治情结与其特殊诗风一、屈原的政治生涯与其诗创作二、“发愤以抒情”――屈原诗歌的“不遵矩度”三、屈原的楚政治情结与其诗风原因第十二篇“言志”说与“模仿”说的文化生成一、《诗》与古希腊史诗:先秦“诗”概念的对象特点二、真与善:双方价值观主导倾向的差异三、两分世界与“天人合一”:双方世界图式的差异后记(显示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 .1 No 1 .3
Jn 2 0 u.0 2
政 教 功 用 文 学 观 的 理 论 传 统
吴 建 民
( 州师 范大学 文 学院 , 苏 徐 州 2 11 ) 徐 江 2 16
摘 要 : 调 文 学 的 政 教 功 用 价 值 ,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的 一 个 重 要 传 统 , 一 传 统 贯 穿 古 代 文 论 史 及 文 学 史 强 是 这 之 始 终 。 教 功 用 观 对 于 古 代 文 学 创 作 、 对 形 式 主 义 文 学 思 潮 等 , 产 生 了重 要 影 响 , 为 古 代 文 学 实 用 价 政 反 都 并 值 的 实现 , 供 了重 要 保 障 。 提 关 键词 : 学 ; 教 功 用 ; 代 文论 文 政 古 中 图 分 类 号 : 2 7 2 I 0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 2 2 0 ) 3—0 4 17 —6 3 (0 2 0 0 1—0 3
他 们 并 不 像 中 国 古 人 那 样 , 乎 各 个 朝 代 都 把 政 教 几 功 用作 为 文 学 价 值 的一 种 基 本 原 则 而 自觉 地 加 以提
倡 , 于 指 导 创 作 并 作 为 反 对 形 式 主 义 文 学 的 一 种 用 理论 武器 。 “ 志 ” “ 刺 ” — 秦 汉 时 期 的 文 学 政 教 功 言 、美 —


用观
政 教 功 用 文 学 观 源 于 先 秦 , 诗 言 志 ” 一 中 国 “ 这 诗 学 的 “ 山 纲 领 ” 具 有 极 其 浓 重 的 政 教 功 用 性 开 便 质 。 果 说 先 秦 文 学 创 作 并 没 有 表 现 出 多 少 自觉 性 如 的话 , 此 时 产 生 的 “ 言 志 ” 题 却 表 现 出 了理 论 而 诗 命 的 自觉 , 别 是 政 教 功 用 观 的 自觉 。 然 , 命 题 主 特 诚 此 要 是 揭 示 了诗 歌 以抒 发 表 现 主体 内 在 情 志 为 根 本 这 诗 歌 的基 本 属 性 和 特 点 , 由 此 而 使 该 命 题 具 有 并
维普资讯
第 1 第 3期 卷 20 0 2年 6月
南 阳师范 学 院学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J u n l f a y n e c es o e e S ca S in e ) o ra o n a gT a h r ’C l g ( o i ce c s N l l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自从 诞 生 之 日起 , 具 有 强 调 文 便 学 必 须 为 政 治 教 化 服 务 的 品格 。 一 品 格 在 其 后 的 这 发 展 中 不 断 地 得 以 强 化 , 而 形 成 了古 代 文 论 中 十 从 分 显 著 的 政 教 功 用 论 传 统 。 一 传 统 是 中 国 古 代 文 这
诗 来 微 妙 地 暗 示 、 达 自己 的意 见 、 求 和 态 度 , 表 要 在 当 时 十 分 普 遍 。 而 , 生 于 此 种 历 史 背 景 和社 会 氛 因 产 围 中 的诸 子 诗 论 , 以政 教 功 用 为 其 核 心 内 容 , 毫 不 丝 值 得 奇怪 。 子 把 学 诗 作 为修 身 立 命 、 事 于 世 的 重 孔 行 要 条 件 ,兴 于 诗 , 于 礼 , 于 乐 ” 第 册 ,不 “ 立 成 …(一 . “ 学 诗 , 以 言 ” 学 诗 又 必 须 能 够 在 社 会 政 治 斗 争 的 无 , 实 际 中运 用 , 诵 诗 三百 , 之 以 政 , 达 ; 于 四方 , “ 授 不 使 不 能 专 对 ; 多 , 奚 以 为 ” 册 页 )诗 是 修 身 、 虽 亦 … 第1 . 。 从 政 和 外 交 活 动 的工 具 , 必 须 运 用 于 具 体 政 治 活 但 动 的实 践 之 中 , 否则 , 没 有 意 义 。 就 先 秦 形 成 的 政 教 功 用 文 学 观 在 汉 代 得 到 进 一 步 发 挥 。 集 中 地 体 现 着 儒 家 诗 学 思 想 的《 诗 序 》 最 毛 提 出 :用 之 乡 人 焉 , 之 邦 国 焉 。 , 也 , 也 ; 以 “ 用 风 风 教 风


了经 久 不 衰 的 理 论 生 命 力 , 此 命 题 的 提 出 却 是 出 但 于 统 治 者 对 宫 廷 子 弟 的政 治 道 德 教 育 , 由 此 而 使 并 此命 题 在 诞 生 之 初 就 具 了政 教 功 用 的性 质 。 尚 书 ・ 《 尧 典 》 : 帝 日 : 夔 , 汝 典 乐 , 胄子 。 而 温 , 云 “ ‘ 命 教 直 宽

鲤 趋 而 过 庭 。 :学 诗 乎 ? 对 日 :未 也 。 日 : 日 ‘ ’ ‘ ’ ‘ 学 诗 , 以 言 。 鲤 退 而 学 诗 。 二 是 充 当 各 诸 侯 国 不 无 ’ ”
… …
使臣及士大夫们 在各种外交 、 治场合 进行斗 争 、 政 表 达 思 想 的 工 具 。 固《 书 ・艺 文 志 》 : 古 者 诸 侯 班 汉 载 “ 卿 大夫 交接邻 国 , 以微 言 相 感 。 揖 让 之 时 , 称 诗 当 必 以 喻 其 志 , 以别 贤 不 肖而 观 其 盛 衰 焉 。 “ 诗 ” 引 盖 ”称 、
论 迥 异 于 西 方 文 论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为 西 方 文 论 因 家 虽 也 十 分 关 注 文 学 的政 治 功 用 、 德 伦 理 价 值 , 道 但
流 行 于 各 诸 侯 国 的 , 的 功 能 一 是 充 当 对 少 年 子 弟 诗 进 行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的 教 科 书 , 《 语 ・季 氏 》 : 如 论 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