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代视野下的人物塑造——以巴金《家》为例
巴金-——《家》中的人物分析

巴金——《家》中的人物分析旧礼教的叛徒——高觉惠09级设计系展示2班杨蕊学号20095120557内容摘要:大胆、幼稚是觉慧性格的主要特征,他是高家这个死气沉沉大家庭的一个新兴人类,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毫不顾忌、毫不害怕、毫不妥协。
他积极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封建家长压制青年,公开支持觉民抗婚,主张年青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反对大哥唯唯诺诺,毫无自我主张,一切听从他人安排的生活方式。
他追求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同情下层人,主张人格平等。
关键词:叛逆正直大胆封建家庭新社会正文高氏三兄弟共同成长在同一个环境中,可以说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是封建家长专制与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他们接受了“五四运动”新思想的熏陶,面对旧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但是作者巴金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做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走了不同的路,拥有了不同的经历,导致了不同的人生命运。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小的。
因为年轻,所以激进。
巴金曾评价这个人物说:“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
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十版代序)的确,他有着新思想并觉察到旧社会的弊端、反对旧礼教。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幼稚,他不像他的哥哥们那样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敢于大胆地反抗。
在鸣凤死后,他更是毫无牵挂,毅然冲出了那个充斥着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开始了他所向往的新生活。
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1,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
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他的这些性格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分不开的。
首先,他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书中写道:“从来不坐轿子”,他认为“‘底下人’跟主人一样有感情”,他对鸣凤说:“我想起你,总觉得很惭愧,我一天过得舒舒服服,你却在我家里受罪!”他认为自己跟鸣凤是一样的人,如果永远让鸣凤做自己的丫头那就是欺负她。
《家》巴金人物分析

《家》以娴熟的艺 术手法,塑造了众 多富有典型的形象。 每个形象都写得血 肉丰满、个性鲜明、 栩栩如生。
觉新
高觉新是个新旧参半的悲 剧人物 他接受了新式的教育, 想要上大学。但是他作为 高家的长房长孙又,受着 封建思想的压迫,在高老 太爷说要抱重孙是,他放 弃了他的大学梦和他深爱 的梅,去娶了个没见过面 的女子——瑞珏。从而造 成了三个人的悲剧
觉民
觉民是比较稳健温和的人。在家中他是老二,性 格也间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不像觉新过于顺从没 有一点主见,也不像觉慧有时过于冲动没有理智。 如果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个人放在一起, 觉新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让人着急,觉慧反 抗叛逆又让人担忧,相比之下觉民就显得太不起 眼了。觉民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因子,但在行动 上,他讲究策略,更重行为结果。最主要的就体 现在他逃婚一事上。
觉慧的一个 "异数"。他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所认 定的道理,决不妥协,哪怕是他至亲的人。 年轻的觉慧既敏感又爱冲动、行事莽撞,他 还不了解人生有多复杂,也不能完全理解大 哥。他所爱的女孩鸣凤的死,令他看清了家 中的世态炎凉,他心里有一把火在燃烧,他 愤怒,这不是他该过的生活,然而应该过怎 样的生活,他又只有些模糊的想象。觉慧的 性格,注定了他的出走。 觉慧的感情是外 露的,火热的。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 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 自己。在心灵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 春觉醒开来,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 梦想。
家
巴金
人物分析
高老太爷
① 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 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② 高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 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 人生理想。 ③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 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家》的人物分析

《家》的人物分析摘要:《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小说以高家三兄弟三种不同的性格来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触,看似温馨的“家”其实是暗藏各种斗争,“家”成了那一个时代中国进步青年与封建家庭斗争的缩影。
本文主要通过对家中人物的简单分析来展现《家》主题内涵。
关键字:家巴金人物性格分析家是什么?是一方温馨的港湾,是一把育树的黄土,是一点柔和的莹光,是一把慈爱的花伞,是天边一抹最美丽的云彩……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却是羁绊,是对激情的禁锢。
巴金作品《家》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
描写的是“五四”以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
豪门高氏表面上它是诗书传家,历代为官,实则家内各房之间明争暗斗。
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份时间里。
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维护封建礼法。
长房长孙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
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
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
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醒悟,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作者歌颂了青年的反抗精神,鞭挞和批判了封建家族的罪恶。
《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复杂,多面。
但我认为主要可分为三种:压迫者,牺牲者和反叛者。
压迫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冯乐山,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
他们都是专横,虚伪,腐朽,冷酷的化身。
其中我最讨厌高老太爷,他最可恨了,封建专制,顽固不化,独断专横,凶残暴虐,压制一切新生事物,不惜牺牲青年的幸福和前途。
完全是封建道德的化身。
他囚禁觉慧,打儿子斥媳妇,丫头随意送人。
但临终前对觉慧表现出了饶恕,丰富他的性格。
这也正体现了最后在面对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他无能为力。
论巴金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以《家》为例并与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进行对比

论巴金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以《家》为例并与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摘要:巴金的《家》、《春》、《秋》以及《寒夜》,包括张爱玲的《金锁记》、《十八春》等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不同让人或爱或恨,先进或落后的女性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味。
陈姨太和曹七巧等人代表了落后反动的一派,是批判的对象;梅和瑞珏等人代表了深受封建传统磨难的一派,是解救与唤醒的对象;琴与许倩如代表的是接受新思想熏陶拥有反叛意识的先进一派,是女性解放的践行与引领者。
所有的这些女性角色都是作者对那个时期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女性解放运动的道路指向。
关键词:巴金;女性形象;反叛精神;解放在巴金先生的《家》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的女性形象,有以陈姨太、周氏、王氏、沈氏等为代表的在高老太爷之下的上层女家长们,她们的一生已在封建泥潭中被淹没、思想已被腐蚀,她们站在受害人的位置上无所知的挥起镰刀又将这些苦痛施加给了下一辈的女性。
此外,还有像瑞珏、梅小姐、淑贞这样的受到旧式封建礼教束缚的小姐,也有像婉儿、鸣凤那样的身份低微的丫头,又有像琴小姐、许倩如这样的有着不同思想的新女性。
前两者备受封建礼教制度的压迫,被迫做出了许多并非发自本意的举动,她们被腐烂陈旧的制度裹挟着前进,最后分别以不同的悲剧收场。
而后者则是紧随着时代潮流、进行社会运动以谋求出路。
1.封建压迫下深受男权主义影响的奴性女性形象在巴金先生的《家》中,梅小姐与瑞珏都是深受封建礼制压迫与陈旧思想统治的女性形象,她们俩的婚姻践行的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形式,而她们一生的悲剧也都是源于这样的婚姻。
梅在《家》中的形象是年轻旧小姐的形象,从她的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赋予其的传统古典意味。
她与觉新亲梅竹马情投意合,但却因为家长的一些小摩擦而被断送了可能。
她新婚即寡、孤独无依,无法对已婚的觉新忘怀,便决心不再嫁,最后郁郁寡欢而死。
她的思想中带着浓重的传统男权文化烙印,面对家长的阻挠,她对自己爱情与婚姻毫无斗争反抗之心,只一味的承受着本可舍去的痛苦,不停的自我折磨。
从《家》看真实的巴金

从《家》看真实的巴金《家》是巴金长篇系列小说《激流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代表作,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家》是巴金小说创作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和历史性的突变,它以“家庭生活”作为其写作背景进行的叙事性的讲述。
巴金在写这部小说时经历的也许和文中的故事主人公有着很深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处在一个矛盾之中,这种矛盾既是爱与恨,热与冷的矛盾,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制度与近代文明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作者幼年时就形成,并伴随走过生活的全部。
所以我想,巴金在写这部小说时内心的挣扎与翻涌也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也许就像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本能说,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
封建家庭守旧的教化与母亲人道主义的启蒙。
让巴金从一开始就接受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文化,并在这种现实与向往中、追求与情感间不断冲突、徘徊。
它们没有交集,平行的两条线,永远走不到终点,巴金在它们之间,做着反复的斗争,也曾狰狞过,或者妥协了。
不过,后来的巴金还是选择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而离开生育自己的故土四川,远赴南京、上海,但客观的讲,这当中不全是巴金个人的主观倾向,还有求医、养病在“作怪”。
然而我认为,巴金思想的成熟时期,是毅然选择了去法国,追随他的“无政府主义”,虽然,这不过也是他在向他的家人(大哥李尧枚)证明着自己的选择和不愿因循守旧,接受家庭的安排,但是毕竟是他作出的对于世界观的一次抉择。
当然,这当中也不怀疑有巴金年轻的叛逆性格在左右着。
对于这些,我们不能全部的给予认同或者反对,而是应该客观的去分析和认识他们,从而剖析出自己的理论。
小说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巴金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家》的故事发生也在一定情况下带有巴金自己的潜意识,很多人说故事中的小儿子觉慧就是巴金的化身,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他的生长环境和觉慧差不多,而当时他也深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骨子里有股与封建势力相抗衡的力量与信念。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轻轻揭开中国百年文学凝重的面纱,巴金先生风尘仆仆的穿越了一整个沉甸甸的世纪。
他的作品因呼吸五四的新鲜空气而逐步成长,因经历了革命大风暴的考验而日趋成熟,一生笔耕不辍,终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巴金先生作品创作的鼎盛时期正是“新思潮”勃兴之时,他的大量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其中《激流三部曲》是其创作的一个高潮,而《家》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就是就《家》的艺术创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家》写成于1931年,以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为主干,却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旧礼教的批判,它将矛盾的冲突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一代反抗专制压迫,投入革命斗争的队伍。
《家》从三四十年代至今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人物分析(以觉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例)在故事开篇之初觉新是一个接受过民主思想的先进青年,对于爱情他对梅表姐有着极为纯真的爱恋,但他却迫于长房长孙的地位始终难以逃开封建家庭的桎梏,所以他是一个饱含冲突的矛盾综合体。
现实与理想的尖锐性造就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因而他内心就有了五味杂陈的复杂性。
他渴望革命,却只能服从家庭的安排;他疼爱瑞珏却对梅芬心有余悸;他晓事理,却不能揭发五姨太、三叔捉鬼的勾当;他被宣传新思想的“五·四”报刊激动得热血沸腾,却不敢像觉慧那样大张旗鼓的斗争;他的理智被封建礼教的“仁义礼智信”绑架,失却了对自由世界的向往。
他是封建家族的牺牲品,或者说,他甘愿沦为牺牲品以平息高家的种种风波。
巴金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动摇的人这一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这其中的内涵,并将它写成民族心理祭奠与西方民主冲突。
从这一层面上,觉新这一摇摆不定痛苦挣扎的人也就有了历史的深度。
在小说的结尾,觉新在种种压力的打击下崩溃最终逃出禁锢的封建十字架,最终觉醒支持觉慧出走。
并且在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中,觉新也渐渐逃出了“作揖主义”,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二、艺术特色1、结构上紧凑周密,人物关系复杂。
《家》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家》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家》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小说,是他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衰败历程。
其中,主要人物有多位,每个角色都饱含着独特的个性,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白嘉轩:《家》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情节的中心人物。
他是白家的长子,父亲早逝后承接家业,初时虽有善意却因技不如人和缺乏领导能力而使白家日渐衰落。
在商贸方面,他疯狂追求利润,并采用种种手段占有别人资产,最终导致家族中高攀不起他的继母去自杀,由此可以看到他的权欲膨胀,在社会上成功上位后连自己的母妻并肩而立,当权势已经稳定后彼此不再关注,最终因忙于政治事务加上回避自己不肯与建新修理剧院相伴,以及对自己姨太庙祝母的忽略引起报应而英年早逝。
二、晓霞:白嘉轩的妻子,家族中的贤妻良母形象。
她的出现改变了白嘉轩的一些恶习,使他时刻警醒着不能再被灰色信用的漩涡所吞噬。
她懂得如何拴住大家的心,而不是只关注自己所想要的东西。
一个成功的男人需要有贤妻良母固本秉德,晓霞就是这样的典范。
三、任光远:在小说中,比较受欢迎的男性角色之一。
他是白家旁系宦门出身的人,为人忠厚老实。
后来,任光远找了个工作女友,开始反对白家世仇,也失败。
但他依然相信自己可以像他的父亲一样,以节俭和勤劳实现自己的事业,他更懂得发掘那些每日半生不熟的人所谓的技能,通过合并公司推动规模扩大。
从他描写的路程中看,他的人生意义在于诚实和努力,同时也成了白家乱局中一块稳定的绊脚石。
四、王太度:王太度是一个哀怨的人物,无法适应家族的变迁而遭受巨大的伤害。
他是白富美的儿子,不是黄金卵玩入平凡世界的半客,也没能成为白家新式富豪的core。
人生遭遇一次接着一次失败,导致其陷于酒瘾,并策划了自己父亲的死,这个行径让其在读者心目中形象更加复杂和难以琢磨。
五、金娇:她是白嘉轩暗恋的对象之一。
从外表上看,她是一个性感迷离、勾人心魄的女人,但内心却异常脆弱。
金娇曾经被所爱的男人负心背叛,这种打击使她一度想要自杀,后来被两位扶起的父亲安慰,明白了自己需要的永远不是所谓的钱。
浅析巴金《家》的女性形象

佳木斯职业学院巴金《家》中女性形象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家》主要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的败落史,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发人深思,作品中年亲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形成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原因。
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她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他们自身性格上进行分析。
她们年轻、美丽、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笼”中的可怜女性,她们整年累月地被压在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底层,在悲惨的环境中,或是服从主子们对他们的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挣扎;有的是屈服与封建礼教的小姐们,她们最终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正在觉醒中的青年知识女性,这些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明。
而这些女性中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写“人”,更没有意识到去争取做“人”的权利,而一直是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旧礼教的规矩甘心做奴隶。
社会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局。
一、旧社会牢笼中的“奴隶”有着秀美外表个纯洁心灵的鸣凤在高家的地位是极卑微的,出生于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高公馆做丫头。
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中的点缀”。
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
在高公馆,他尽心服侍少爷觉慧,当觉慧的爱向她走来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他从污泥中救出来。
”做我一个年轻的少女,她也有自己的梦想。
她最美的幻想就是自己也像服侍的小姐一样,享受那些“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受着大家的宠爱,最后和少爷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她也真的和三少爷觉慧相爱了。
纯洁的爱情鼓舞着她,给了她美妙的幻想,使她暂时忘却了现实里的一切,只是期待并祈祷有一天觉慧把她从污泥中救出来,让她成为他一个人忠顺的奴隶,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超时代视野下的人物塑造
——以巴金《家》为例
施雅颂 大连理工大学
摘要: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典型的反封建代表作品,是五四精神的赞歌,但这一理解显然被局限在了一元化的五四背景下。
本文通过对《家》中主要人物的分析,结合作者贯穿始终的人道主义理念,提炼出巴金作品的超时代性,还原其被狭隘解读了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巴金;《家》;超时代性
一、从封建束缚中挣脱:觉慧的新时代声音
觉慧是黑暗沉寂的旧式大宅院里迸发出的一束耀眼的光芒。
他是受五四浪潮和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新时代青年,是反抗封建家庭为代表的旧思想旧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和自由主义影响,可以在一片人声鼎沸中忘我地沉浸在天井之雪的世界里,热切地幻想自己也如同雪一般。
而当他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时时受到来自家庭的遏制时,他的反应激烈而激进。
在对待亲人的态度上,觉慧曾多次“不客气”而愤怒地指责或是反抗他的兄长,包括觉新、觉民甚至高老太爷。
觉慧在用自己的方式唤醒并拯救他的家庭、他所身处的时代,“他相信将来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反转过来,那时候他所憎恨的一切会完全消失”。
当他发现时代前进得过于缓慢,他无力拯救时,便决绝地离开家庭,“要散早点散才好”。
激流式的时代精神在觉慧的血管里奔腾最甚,而“贯穿于《激流三部曲》的总的精神,是对民主精神的赞颂以及对任何形式的专制制度的否定。
”[1]
觉慧从来不从功用主义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在他的认识里,“有没有用”是一回事,“做不做”则是另一回事。
固然,觉慧在斗争的过程中也有矛盾,但是他对于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远远比不上他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渴望。
他与包括家庭在内的整个旧的时代泾渭分明地划清界限,就好像他本不是从这个旧家庭中脱胎一般。
这是作者赐予觉慧的理想主义。
另一方面,他的激进不全然是出于他坚定的信仰,也来自年轻人的叛逆。
他们表现出了“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的冲动,正是在为自己的激情寻找一个突破口。
不能因为觉慧是主要现人物,就把他的激进和巴金对时代的主张等同起来。
因为从巴金创作的思想背景来看,他已经对早期的无政府主义开始了否定,从暴力转向道德与教育。
因此,如果单纯地将觉慧理解成他心目中完美的“五四精神旗手”,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时代的弃儿与企盼者:在边缘上挣扎的觉新
觉新是《家》中的另一位灵魂人物。
作为从旧式封建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新式青年,觉新无时无刻不沉浮在矛盾和挣扎之中。
他在新旧世界的夹缝中生存,无从选择自己的婚姻、无法坚持自己热爱的事业,一边是一个旧家庭殷切的目光,一边是来自新社会鼓动的呐喊和愤恨的责备。
行动和思想上的不一致扭曲了觉新的整个人,使他濒临崩溃。
在经受了接踵而至的爱人和妻子的死亡后,他选择帮助觉慧离开这个绝望的家庭,而自己的生命则陷入了永恒的沉寂。
可以说,觉新是用他一个人,既成全了旧家庭的期盼,也再成全觉慧时响应了新时代的召唤。
也正因如此,觉新在《家》中的地位才显得如此突出。
三、激进与纠结间的平衡点与对人性的把握:《家》的超时代性
觉新的性格和觉慧的性格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互补,客观上形成对当时历史环境较为全面的认识。
但从主观层面上看,觉慧更多地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时代的理解。
原因有二:一是作者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态度不一样。
通过觉慧的口,作者完成了对于觉新的同情和批判,可以说是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觉慧听到了觉新的箫声,感慨“箫声多凄惨”,但他觉得觉新是无法被拯救的。
而对于觉慧,作者则是用浪漫主义的笔调赞扬他对自由平等生活的追求。
二是从巴金先生的笔述中,我们也可以直接看到作者的时代观。
《激流》总序中,他慷慨写道:“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也有我的痛苦。
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
”[2]显然,作者和觉慧的心思更为贴近。
虽然巴金并未正面描写五四运动,所选择的事件也非当时的漩涡中心,但他紧紧抓住了青年人的典型心理以及特殊的社会面貌,抓住了专制主义本质特征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因此也就紧紧地把握了社会生活的脉搏。
巴金对于封建专制主义是彻底批判的,但他也不赞同以觉慧为代表的激进甚至幼稚的做法。
另一方面,《家》所体现出的合乎人性的人道主义原则也是具有永恒意义的。
“巴金以后的思想不管发生多大的变化,始终没有离开过他少年时期建立起来的‘爱’的理想。
”[3]在《家》中,作者没有把高老太爷完全塑造成冷血动物,他的封建家长制某种意义上是为了家庭;而觉新在高老太爷临死时的动情合乎人性。
对家庭的爱和责任是《家》这部小说的肉,没有这些成分,小说未免失之呆板;不能从人性角度吸引往后的读者,就失去了其作为时代先声的艺术价值。
对比之后几十年出现的格式化式革命题材小说,显然巴金在创作时贯穿人性的艺术原则,是具有超时代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巴金:《激流》(总序),见《家》(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4版,第1-2页.
[2]巴金:《关于<家>——给我的一个表哥》(十版代序),见《家》(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4版,第390页.
[3]陈思和、李辉:《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见《巴金研究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