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_2010年国内学者关于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大清场:中国的圈地运动及其与英国的比较

大清场:中国的圈地运动及其与英国的比较

大清场:中国的圈地运动及其与英国的比较2015-02-27 10:07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作者:张玉林5039次点击:我要评论大清场是二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的主题,或许也是整个中国的主题。

这样说并不否认“改革”这个公认的主题。

如果注意到已被绝对化了的改革实际上具有改善和改恶两种结果,那么就会发现,大清场与改革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经常借用改革的名义。

一、作为总体性认识的“大清场”大清场是二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的主题,或许也是整个中国的主题。

这样说并不否认“改革”这个公认的主题。

如果注意到已被绝对化了的改革实际上具有改善和改恶两种结果,那么就会发现,大清场与改革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经常借用改革的名义。

“清场”被《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解释为“对某一场所进行清理”,被“互动百科”描述为“把所有不该在的人撵走”。

扩展开来,它应该包含“清”字开头的多个同义词和近义词,比如清理、清扫、清除,以及清洗、清缴和清剿。

作为兼指实体和比喻的描述性概念,本文中的大清场是指“大量地征占土地并清除其上的房屋和居民的运动”。

是的,它是指数以亿计的城乡居民已经或正在遭遇的征地—拆迁运动,本文具体针对的是乡村的征地—拆迁。

贯穿这场运动的,有多种名目的园区建设,城市化和农村城市化,由“撤村并居”、“三集中”甚至“新农村建设”构成的“农民集中居住”,以及看似技术性的“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还有以“土地流转”的名义对中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

所有这些局部或全国性的政策或工程,都要么指向同一个目的,要么演化为相同的结果:征占一片土地,清除那里的村庄和农民。

既然如此,它必然令人想到另一个相似的概念及其代表的重大历史事件:英国的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①]。

两者之间有明显区别吗?概而言之,大清场是圈地运动的极端形态。

所谓极端形态,也就是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阐述的,不列颠的权势者对农民土地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剥夺”,也即“清扫领地”(Clearing of Estates)或“清洗”(Clearances)。

2013年各地高考《世界近代史》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3年各地高考《世界近代史》真题汇编(含答案)

世界近代史2013年高考真题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2.(2013·海南单科·11)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

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B.国王掌控实权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D.宪政制度确立3.(2013·山东文综·15)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4.(2013·四川文综·9)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

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

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

据此可知()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5.(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6.(2013·海南单科·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英国圈地运动的成因及其影响

英国圈地运动的成因及其影响

论英国圈地运动的成因及影响——与中国式圈地运动的不同学号:10313331 姓名:郭娟芬摘要:在14、15世纪英国的农奴制解体过程中,兴起了圈地运动。

这场运动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20世纪末中国式的圈地运动促进了房价的上涨,是人民生活贫富差距扩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两场圈地运动,产生了不同的两种结局。

关键词:英国圈地运动中国式圈地运动成因影响比较5个世纪之隔,文化间的差异,使两个不同的国度——英国,中国产生了两场不同的圈地运动。

一场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另一场最终却遭到政府的反对。

在这里我们将对两场圈地运动的成因、影响进行讨论,区分两者的不同。

一、英国圈地运动概括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

封建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

15世纪末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

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

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最初贵族地主之圈占公有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

此后一些贵族也加入圈地行列。

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0%。

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羊是温顺的动物,在英国这个奇异的国度里,羊能吃人)。

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

16、17世纪,英国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兴起,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增,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规模更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土地被圈占。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PPT第13章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PPT第13章
近些年来,英国有权征收土地的部门为了避免采取强制性手段,更多的是采取同土地所 有人合作或商议的形式获得土地。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公共部门对土地的需求 量,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大大减少了。这主要是因为,由政府进行的贫民区改造 、城市综合开发、新城镇建设、交通干线开拓及其他有关项目基本上结束了。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1国,中央政府的各部、厅,地方政府,以及供水公司、新城镇开发公司等国营公司, 在进行法定建设时,都具有征收土地的权力。
对征收土地进行补偿的土地征收费,主要根据征收之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如果有些土 地在征收之前因要转为公共开发地而造成地价上涨,则原则上补偿价格不包括地价上 涨部分,但某些合理上涨可以考虑。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土地经济学
毕宝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目录
英国土地制度 美国土地制度 德国土地制度 日本土地制度 新加坡土地制度 俄罗斯土地制度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英国土地制度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13.1.5英国的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英国政府土地登记局是统一管理英国城乡土地权属的机构。它早在1862年就设立了, 最初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办理登记。1896年一项法令规定,凡土地买卖必须登记,从此土
地登记局成为政府统一从事土地所有权的审查、确认、登记、发证以及办理过户换 证的部门。土地所有权证书载明土地所有人及其土地的面积、边界等自然状况,具有 法律效力。为尊重英格兰人不愿公开私人拥有和利用土地情况的意愿,土地登记局对 登记资料保密,不向外透露,在内部也不按登记的人头统计其先后登记土地的总量。但 是土地登记局保存归档的土地所有权证书副本等资料,免费供应欲买地或租地者所委 托的律师查阅,从而使其能便捷地核实有关土地权属的确凿现状。在土地登记局设立 之前,社会上的土地买卖,如果买方不深知卖方的底细,那么往往要寻找和查阅有关土地 权属沿革的大量历史资料,才能判断是否确为卖方所有,是否已抵押。这就需要耗费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土地交易的有效进行。

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社会学概论作业1一、单项选择题1.1838年( B )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

A、弗洛伊德B、孔德C、米德D、马斯洛2、中国最早提到社会学学科的是( B )A、严复 B 、康有为C、梁启超 D、陈千秋3、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B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三层次是(D )、基本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

A、价值观B、世界观C、原理D、方法论5、(B )就是测量可靠性的度量,它能鉴定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A、效度B、信度C、维度D、量度6、(A )就是测量的有效性的度量,它是评价测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A、效度B、信度C、维度D、量度7、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是(A )。

A、实地研究B、文献研究C、访谈法D、问卷法8、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划分,访谈可分为一般性访谈与(C )A、个别访谈B、座谈会C、深度访谈D、集体访谈9、研究报告在结构上通常包括(C )、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小结、参看文献,以及附录。

A、摘要B、关键词C、标题D、序言10、“社会学之父”是(B )A、弗洛伊德B、孔德C、米德D、马斯洛11、被尊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学家是(A )A、斯宾塞B、孔德C、米德D、马斯洛12、(D )是全世界第一位专业的社会学家,创办了闻名遐迩的杂志——《社会学年鉴》,并以此为纽带发展出了一个学派——法兰西社会学派。

A、斯宾塞B、孔德C、卡尔•马克思D、埃米尔•迪尔凯姆13、(B )的“理解社会学”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传统,与孔德、迪尔凯姆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传统互相辉映、互相补充,共同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

A、斯宾塞B、马克斯•韦伯C、卡尔•马克思D、罗伯特•默顿14、(A )从反对社会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出发,将各种经典的社会理论遗产与法国特有的认识论传统融合起来,创立了实践社会学,亦称“反思社会学”。

(完整版)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完整版)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

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和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

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

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

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

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

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

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

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和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

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南京大学钱乘旦(一)工业革命前,英国的社会结构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首先,农业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

人口的多数以土地为生,居住在农村。

交通落后,消息闭塞,过着田园生活。

从表面看,仿佛与中世纪别无二致。

但在表面之下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贵族地主改变了剥削方式,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法了。

贵族中有些自己就是农场主和农业改革家,他们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生产,获取大量利润。

号称“芜菁唐森德”的唐森德勋爵,就是这批人的代表;就连英王乔治三世也用“农夫乔治”的笔名给《农业年鉴》撰稿,鼓吹技术改革。

还有许多人把领土划成小块,分块出租,造成大量中小农场和租地农业家,他们自己则坐收渔利。

笛福曾记载阿里斯伯里地方有一片“出色的牧场”,以一千四百镑的年租出租;艾密斯伯里附近则有一块出租草地,“单为牧草”就收取十二镑一英亩。

由于土地的重要性,大土地贵族是全国最富、最有势力的集团。

例如纽卡斯尔公爵的收入一年不下十万英镑,小一点的土地贵族,收人也在一万镑上下。

为适应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议会从安妮女王时期起,就通过一项项圈地法令,用暴力剥夺农民,使他们变成工资劳动者,或者离开上地。

但此时土地尚未圈完,敞田制还大量残存,农民仍可依照旧传统在田地上放牧拾草,弥补家计。

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织业。

但除了炼铁、采矿,所有的手工业都是分散的,星星点点,散布全国。

城市很小;除伦敦之外,在现代人眼光中都只是乡镇。

此时的手工业,除了根深蒂固的行会传统外,最大的特点是商人控制生产。

手工工匠从商业资本家那里领取原料,进行加工,在一定期限内交回一定数量的制成品,并领取工资。

商人们还往往出租生产工具,折取租金。

在这种形式下,工匠们表面上看来各自独立,与中世纪无甚差别;实际上,产品已归商人所有,而散居各地的工匠只是商人的雇工而已。

确实,商业是当时最活跃的经济部门。

成百上千的内地商贩,赶着成群驮马,在崎岖的小道上奔波往返,把原料和百货运进制造业区,又收走各家各户的手工产品,运往伦敦、布里斯托尔、利物浦……再由更大的商人转运出海,把英国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全球。

十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综述

十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综述
吴长春认为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标准是 生产力标准, 但是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极大的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 应区别一定条件下的“必然性”及作用与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长远作用之关系; 要明确科学的 理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历史地、辩证地、 客观地对待以往特定条件下的领导人的某些结论与党 的文献: 一是进一步承认社会主义改造的局限性, 不是 否定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科学评价社会主义 改造是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需要; 三是要在特定的历 史背景下看待邓小平的某些讲话和党的重要文献。$ + "
“正确说”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是在国家不同 的时期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 二者都是必要的, 具有一 脉相承的关系。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 的胜利, 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有关 的统计数字表明, 这一论断是符合实际的。在有系统地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即从 1953 年到 1956 年, 全国 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19.6%, 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4.8 %。社会主义改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
32 北京党史( 2007.5)
BEIJ INGDANGSHI
突出, 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结果, 同时理论认识 上 的 片 面 性 、观 察 形 势 上 的 失 误 和 地 方 各 级 领 导 人 大 哄大嗡的人为造势, 都是促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 出现“四过”的重要因素。! " #邱济舟等学者认为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后期失误的原因有: 一是在客观上是因为 当时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而想 通过合作化促使农业迅速发展; 二是在指导思想上, 毛泽东把个体经济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绝对对立 起来, 急于消灭个体经济; 三是毛泽东对当时农村中 的两极分化情况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 认为惟一的解 决途径是尽快实现农业合作化; 四是毛泽东对主张稳 步前进的邓子恢的错误批判, 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步伐人为地加快了; 五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陷 入了教条式的理解, 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史(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2011.21980-2010年国内学者关于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问题研究综述郭爱民1,2(1.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5;2.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1980-2010年,国内学者对工业化时期(1700-1880年)英国土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圈地问题上。

其中,1980-1990年代,学者们强调了圈地运动与大地产、大农场形成的关系,说明了圈地运动的血腥性;1990年代晚期以后,由于受到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影响,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圈地运动与现代土地产权形成的关系;2000-2010年,以圈地运动形成大地产和大农场以及圈地运动残酷性的观点为基础,学者们对圈地问题的探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发展,内容涉及到农业技术变革、社会保障、法律、自耕农等问题。

2005年,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的研究超越了圈地问题,拓展了土地问题研究的范畴。

从研究趋势上看,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的流动与经营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1980-2010年;国内学者;英国;工业化;土地问题【中图分类号】K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59(2011)02-0078-05A Summar y of Chinese scholar s'Resear ches on t he Pr oblem ofLand dur ing t he Per iod of Indust r ializat ion in1980-2010GUO Ai-min1,2(1.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2.Faculty of Social Develop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Abst r act:In1980-2010,Chinese scholars'researches on the problem of l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mainly dealt with enclosure.In1980-1990s,they emphas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clos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great estate,and big farm,explained the bloody nature of enclosure.Because of effect of the America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 school,since late1990s,some schola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of enclosure and modern property right.In2000-2010,based on the view of formation of great estate and big farm,scholars'researches on enclosure were developed in breadth and depth,which involved the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s,social security,law,owner occupier,etc.In2005,in his monograph entitled Land System History of Britain,Shen Han surpassed the research of enclosure and expanded the research of land problem.In the directions of such research,the flow and management of the land in the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solved.Key wor ds:the period1980-2010;Chinese scholars;Britain;industrialization;land question[收稿日期]2011-02-14[基金项目]2009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9LSA002)和第4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00471346)[作者简介]郭爱民(1970-),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史、中西方经济社会史比较研究。

1980-2010年国内学者关于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问题研究综述在工业化时期(1700-1880年)1,直到1820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值才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而居于榜首。

比如,181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产值分别为107.5、62.5百万英镑;1821年,这两项数值分别为76.0、93.0百万英镑。

2因而,农业经济是工业化时期英国国民收入的支柱。

土地是农业经济的载体,土地问题是工业化时期英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1980-2010年,国内学者对这一时期英国土地问题的探讨主要局限于圈地运动。

下面,笔者就1980-2010年国内学者就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问题、主要是圈地问题的研究作以梳理,从他们的解读中找出这一问题研究的轨迹,进一步窥探这项研究的规律和趋势。

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认为,圈地运动是英国土地制度近代化的解决途径,圈地运动产生了大地产和大农场;同时,他们就圈地运动的血腥性展开了讨论。

计翔翔、洪朝辉认为圈地运动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英国式”道路,强调圈地运动是血腥地掠夺小农并形成大农场的过程,他写道“圈地运动,则是英国贵族通过暴力,对农民土地的大规模剥夺。

它通过盗窃、掠夺和欺诈的手段,使农民土地和共耕的公地并为大农场,再使土地合并于资本。

圈地运动本身就是大土地所有制并吞小土地所有制的过程。

”3张天认为圈地运动是“一场清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推行圈地运动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是“当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他们所采取的暴力一般说来是属于马克思所讲的那种‘助产婆’的暴力,即暴力革命,不应视为反革命暴力。

”4朱正梅认为圈地运动是英国近代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强调了圈地的血腥性,“地主不仅侵占公地,使贫苦农民失去赖以生活的土地,更残酷的是把农民从他们的耕地上赶走,夺取他们的份地和租地,迫使他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无地容身,成为无产者。

”5关勋夏认为圈地运动是形成大地产的手段,并强调了圈地的掠夺性。

他写道:“到18世纪中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全国半数以上的土地已被圈占。

1780年地产的平均面积为300英亩,是上一世纪末平均地产的4倍多……农民的土地不断被剥夺,土地集中的程度加大。

”6黄光耀认为,圈地运动是英国近代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的途径。

“近代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是以对小农的无情剥夺为前提的。

英国这一前提造就的基本手段和典型形式便是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完全剥夺了小农对土地的使用权,实现了封建土地结构的彻底变革即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至此完全形成。

”7汪建丰认为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形成的途径,是一种残酷的手段。

“大规模地合法推进的‘议会圈地运动’给英国农业造成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它不仅表现为用残暴的方法剥夺农民的土地,更表现为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代替封建土地所有制。

作为一种传统的掠夺农民的手段,圈地在这时被资产阶级新贵族用来作为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有效方法。

”8 1990年代晚期以后,受到美国制度学派的影响,国内部分学者在谈及圈地运动暴力性的同时,开始关注产权问题。

徐浩认为,圈地运动具有暴力性,是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权形成的途径。

“早期圈地主要发生在敞地制盛行的中部地区,通过暴力手段将耕地变为牧场,但规模不大……18世纪圈地的1关于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时间界定,参见郭爱民:《工业化时期英国地产代理制度透视》,《世界历史》2011年第3期。

2Phyllis Deane and W.A.Cole,British Economic Growth1688-1959:Trends and Struc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p.166.—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英国式”道路》,《江淮论坛》1983年第1期。

3计翔翔、洪朝辉:《圈地运动——4张天:《也谈英国“圈地运动”的性质》,《史学月刊》1983年第3期。

5朱正梅:《浅谈英国近代土地问题的解决》,《盐城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

6关勋夏:《论近代英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华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7黄光耀:《英国农业近代化试探》,《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8汪建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农业之盛衰》,《湖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目的,主要是使耕地连成一片,把分散的个体经营变成集中的规模经营,把分散的、产权模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大土地私有制,以适应商品化农业和农业技术改良的需要……圈地运动旨在变革封建的土地所有权和生产方式。

”1叶明勇认为,“英国议会圈地始于18世纪中期,持续了约一个世纪,规模空前,其中人口因素和什一税代偿扮演了重要角色,结果英国社会自然经济残余基本被消除,土地所有权得到明晰,农村劳动力全面卷入市场,从而率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樊红丹认为,“中世纪以来,英国农村的公共权利(即公权)便已普遍存在,对传统农村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18世纪中后期议会圈地运动开始后,公地被大规模地围圈,建立在公地基础之上的公权也随之消失,由于公权的消除未做到合理的利益调节,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后果。

”32000~2010年,国内绝大部分学者在继承了以往关于圈地运动的残酷性和圈地运动形成大农场的观点。

以此为基础,有的学者进而讨论大农场的对推广技术进步的作用。

张治栋认为,“圈地运动……迫使大批农民离开他们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

它破坏了封建关系,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历史前提……晚期圈地的目的是变工耕敞地为联结成片的、可有效实施技术的、更为科学经营的混合农业大农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