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项链》情节处理和形象写法新认识
《项链》读后感

《项链》读后感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平凡
的女人因为一条假的项链而陷入了贫困和痛苦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受触动。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玛丽·洛波特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一
直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
然而,当她借用一条假的项链去参加社交
场合时,却意外地丢失了它。
为了赔偿这条项链,她和丈夫不得不
倾其所有,甚至借债度日。
直到十年后,她才意识到这条项链其实
是真的,而且并不值得她所付出的一切。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欲望的无穷。
玛丽因为虚荣心而选择了一条假的项链,最终却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之中。
她的遭遇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为追求虚荣而陷入
困境的故事。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追求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烦恼。
另外,故事中的反转也让我深受触动。
十年后,玛丽才发现她
所倾其所有的项链其实是真的,而且并不值得她所付出的一切。
这
让我想到了人生中很多时候我们所看重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正有价
值的,有时候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读完《项链》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它告诉我们,虚荣和欲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可
能就在我们身边。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珍惜眼前
的幸福,不要迷失在虚荣和欲望之中。
莫泊桑的《项链》心得最新范文

莫泊桑的《项链》心得最新范文莫泊桑的《项链》心得最新范文1“金钱万能”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种非常现实的丑恶本质。
《项链》这篇文章只是写了当时在法国人的社交活动中的一件小事,一个微不足道的题材,从借项链丢项链陪项链的这样严格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主人公的爱慕虚荣的心理和对“金钱万能”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一方面由于主人公的这种思想价值观,导致负债破产的不幸遭遇,另一方面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毒化人们的灵魂,腐蚀着普通人们。
以及上流社会的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意识毒害了路瓦载夫人,这是造成悲剧的客观原因“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换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彻底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万能,尔虞我诈的竞争中,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不稳定。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世界闻名的小说之王,他的作品不愧是经典之作,拿到我们当今21世纪也不乏有这种观念的人物。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局是稳定的,但是在任何一个历史发展时期,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中,都会有极个别的现象发生。
在中国又有多少贪官污力利用国家赋予给他的职权以公谋私,社会的不稳定以及个人家庭的败亡的惨重代价,不也是一种拜金主义思想的写照吗?莫泊桑的《项链》心得最新范文2我静静的倚阳台上,手中拿着一本破旧不堪,纸面泛黄,在老爸书橱下压了十几年的.小说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其中我最喜爱的是《项链》,这是世界短篇小说脍炙人口的精品。
形像描写了女主人公罗瓦赛尔太太因迷恋虚荣浮华只为出一时风头,而丢失了借来的宝贵的项链。
为了把项链进快还给主人好不轻易找到了一串一模一样的,可这价钱却把他们吓傻了,一家人只好省吃俭用,东借西凑,好不轻易凑足了三万六千法郎赔给人家。
为了还这笔巨大的债务,他们夫妻俩赔上了十年的辛酸。
令人难忘的是小说的结尾,女主人公从项链主人那得知那条钻石项链居然是假的,它最多也只不过值五百法郎。
赏析莫泊桑《项链》:虚荣的代价

赏析莫泊桑《项链》:虚荣的代价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作于一八八四年,是一篇极具讽刺和教育意义的文章,描写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丈夫部里举行的一次晚会,借机去炫耀美貌,以满足她虚荣的心理。
她没有首饰可戴,整天愁眉苦脸,在丈夫的提醒下去向好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晚会结束回到家里发现项链弄丢了,在寻找不到的时候,他们决定赔偿。
悄悄地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钻石项链,还给女友,这条项链花去三万六千法郎。
夫妻俩用十年的时间偿还了全部债务,正当她如释重负和好友坦白相告的时候,好友却说那是一条假钻石项链,最多值五百法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句话我们经常能听到,也能理解它的含义。
作为女人,都会有一颗爱美的心,总是希望自己生得美貌。
即使长得不漂亮,也尽量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
首饰是女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饰物,也许每个女人都会有几种不同式样不同材质的首饰。
我平生也是最爱首饰,尤其是项链,喜欢穿不同样子的衣服搭配相称的项链,那样会显得协调,以此增加美感。
喜欢项链和喜欢读书一样,而最早知道项链的重要和美,却是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里知道的。
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只有初中的年纪,并不完全懂得小说的内涵,也不懂得虚荣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只知道小说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美,弄丢了好友的项链,用十年时间偿还一条假项链的故事。
多年以后再去读这篇小说,心中有了不同的感悟。
爱美并没有错,追求美也没有错,错的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心态害得她付出惨重的代价。
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的优秀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与契科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短篇小说之王”。
他的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别具匠心,人物内心活动刻画得很细腻,人物语言简练,小说结尾部分更是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他的小说题材很广泛,也擅长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很有思想。
读《项链》心得个人心得 初中生6篇

读《项链》心得个人心得初中生6篇篇1读《项链》心得个人体会最近,我读了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项链》,这部作品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
莫泊桑的写作风格总是令人印象深刻,他用细腻的笔触、独到的视角展现了生活中的百态人情。
阅读这篇小说后,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故事内容与情感体会《项链》的故事情节简洁而富有转折。
主人公,一个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女性,在宴会上因为虚荣心佩戴了一条昂贵的项链。
故事的高潮在于项链丢失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情节的发展和转变。
作者细腻地描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变化,从刚开始的害怕到后来的坚韧,再到最终坦然接受命运安排的转变过程。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心灵历程,也让我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定位。
二、角色分析与思想启发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起初是一个渴望被认可、追求虚荣的人,但在面对困境时,她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勇气和智慧。
她的变化让我认识到虚荣心的危害和真实面对自我重要性。
故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角色,他们也都各有特色,并通过他们,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这一启示使我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所在,而不是盲目追求虚荣和表面的荣耀。
三、文学手法与写作风格莫泊桑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富有魅力。
他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在《项链》中,作者通过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性。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手法,使我仿佛身临其境,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故事中的情境和情感。
这种写作风格对我个人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四、对现实生活的思考阅读《项链》后,我深感小说的故事和情节与我们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容易迷失自我,盲目追求物质和虚荣。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意识到真正的幸福和价值并不在于物质的拥有和表面的光鲜,而在于内心的充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项链》读后感

《项链》读后感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因为失去一条假的钻石项链而陷入了贫困和绝望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受触动,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新的思考。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贪图虚荣的女人,她为了参加社交活动而借了一条假的钻石项链,却在回家的路上失去了它。
为了赔偿失主,她和丈夫花了十年的时间工作来还债,最终变得苍老而憔悴。
直到她偶然发现那条项链其实是假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一生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度过。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贪婪和虚荣心的危害。
玛蒂尔德因为一时的虚荣而失去了幸福,陷入了绝望和贫困之中。
而她的悲剧也让我意识到,人生并不是追求物质享受和虚荣的过程,而是应该注重内心的丰富和精神的追求。
同时,我也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珍惜眼前人和事的道理。
玛蒂尔德和她丈夫为了还债而辛苦工作,却忽略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和关爱。
如果他们能够珍惜眼前的幸福,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了。
总的来说,《项链》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珍惜眼前的幸福,远离贪婪和虚荣心的重要性。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有所启发,珍惜眼前的幸福,追求真正的内心的满足。
项链读书心得

项链读书心得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女人
因为一条丢失的项链而经历了一系列不幸的故事。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中的贪婪和虚荣是如何导致悲剧的发生。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玛达姑娘是一个贫穷的家庭妇女,她一直梦
想着过上富裕的生活。
当她借到一条看似昂贵的项链参加社交场合时,她的虚荣心被满足了,但不幸的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丢失了这
条项链。
为了弥补失去的项链,她和丈夫不得不倾其所有去买一条
一模一样的项链。
然而,她们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贫困,过着艰难
的日子。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贪婪和虚荣心是如何毁灭一
个人的生活。
玛达姑娘的贪婪和虚荣心让她失去了幸福,让她的生
活陷入了困境。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曾因为贪婪和虚荣
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明白了珍惜现有的
幸福和知足常乐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项链》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通过一个小小的
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错误的价值观。
阅读完这部小说
后,我深刻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希望自己能够珍惜现有的幸福,远离贪婪和虚荣,过上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从《项链》看莫泊桑笔下的女性形象

借 了一 串钻石项链 , 不料 回家途 中不慎丢失 。她 只得借钱买 了新 更好些 , 这反 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 , 项链还给朋友 。为 了偿还债务 , 她节 衣缩 食 , 为别人 打短_ 丁, 整整 她也没有悲观厌世 , 更没 有 自寻短 见, 而是用行 动一步步努 力地 劳苦 了十年 。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来是一 串假 钻石项链 。本文 改善着 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 了对生活的热爱 。 以项链本 身为线索 , 通过借项链 、 丢项链 、 还项链 的线索 自然地带 因此 , 我认 为 , 作者写作 的本 意绝不是在 于批 判玛 蒂尔德的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 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 她那粉嫩 的手指 , 到水果店 、 杂货 店, 争价钱 , 受嘲骂 , 一 个铜 子一
中学毕业后 , 普法 战争爆发 了, 他应征入伍 , 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 个铜 子地节省艰难 的钱 。尽管十年艰辛使 她变成 了一个美 丽不
认识到战争的残酷 , 祖 国的危难启发 了他 的爱 国思想。战争结束 再 、 粗壮耐劳的妇女 , 但她用行动证 明了她的勤劳与坚强。
领读者走进女 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及其 内心世界 , 深刻地领 略 虚荣心 ,莫泊 桑的人道主义关怀使 他对玛蒂 尔德的命运 同情之 了 1 9世纪的法国小人物无法决定 自身命运的悲剧现实 。 外, 还赋予她美好的品质。虽然 玛蒂尔德的悲剧是 自己的虚荣心 以往在. / / 项链》 的教学 中, 我们对玛蒂尔德 的性格分析 常常侧 造成 的 , 但是 , 她通过 自己的双手逆转 ,自己的命运 , 使 自己焕发 重于她 的虚荣 心 , 因而忽视 了作者 笔下人物 的多面性 , 难道玛 蒂 出 勇毅 坚 强 、 不 屈 不 挠 的 光芒 。 . 尔德身上没有闪光点吗?诚然 , 玛蒂尔德悲剧 的根源是“ 极细小的 同样 , 在莫泊桑 的成 名作 《 羊脂 球》 的中心人物是 妓女“ 羊脂 件事” ; 这“ 极细小 的一件事” 又源 于她强 烈的虚荣心 ; 强烈的虚 球” 。该形象 的塑造是在与那些 乘坐同一辆马车的所谓“ 』 二 等人” 荣心又源于她错误 的人 生观—— “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 为着过高雅 的强烈对照 中得以完成 的。作者巧妙地借用一个普通的“ 乘车” 事 和奢华的生活” 、 “ 她觉得 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 了这些 ” ; 而错 误的 件, 将“ 下 等人” 羊脂球与 “ 上等人 ” 作 了对 比 , 分 别检验了他们各 人生观又源于她生活的社会环境 。在那个社会里 , 人们崇 尚金钱 , 自的道德精 神价值 : 那些伯 爵、 议员 、 T厂主 、 商贾 、 圣女 、 自由派 贪慕富贵 ( “ 我 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 到手……你在 那儿可 以看到 等代表着社会体 面的所谓 “ 上等人” , 在普鲁上侵略者面前卑躬屈 所有 的官 员” ) ;而且女子是男子的附属 品——“ 她 也是一个美丽 膝、 贪生怕死 、 出 卖 同胞 ; 而被世人视为最下贱的“ 社会 耻辱” 的妓 动人的姑娘 。 好像 由于命运 的差错 , 生在一个小职员 的家里 ” 。言 女“ 羊脂球 ” 却能舍 己为人 , 表 现出强烈 的爱 国气 节和 民族尊严 。 外之意 , 美丽 动人就应该有好命 运 , 就应该嫁个好 丈夫 。在 晚会 从小说 中“ 羊脂球 ” 的具体表 现来看 , 首先她是一位心地非 常善 良 上, “ 所有 的男宾都注视她 , 打听她 的姓名 , 求人给介绍 ; 部里机要 富有 同情心 与宽容精神。马车上她对别人 的恶意侮辱 和 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 , 部长也注意她 了” 。受到男人赏识 , 她就 的姑娘 ,
《项链》读后感

《项链》读后感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平凡的女
人的故事,展现了贪婪与虚荣的毁灭力量。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受
触动。
故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美丽但贫穷的女人,她渴望过
着富裕的生活。
当她借到一条美丽的项链参加社交场合后,却因为
丢失了项链而陷入了困境。
为了偿还借来的项链,她和丈夫倾尽所有,过着艰苦的生活。
直到10年后,她才发现丢失的项链其实是一
条廉价的假货。
这个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思考了贪婪和虚荣心的危害。
玛蒂尔德因
为贪图虚荣,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她的一时冲动和错误选择,
让她的一生都在痛苦和悔恨中度过。
这让我意识到,贪婪和虚荣心
会让人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选择,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珍惜眼前的幸福是多么重要。
玛
蒂尔德一直渴望着富裕的生活,却忽略了自己身边已经拥有的幸福。
她的悲剧也是对我们的一个警示,让我们明白珍惜眼前的幸福,不
要被贪婪和虚荣心蒙蔽了双眼。
总的来说,读完《项链》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远离贪婪和虚荣心。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过上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我国,对于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项链》的评论众矣,但基本的观点几成定论。
然而这篇世界名作强烈魅力的成因,并没有被挖掘净尽,必有深层的艺术蕴藏。
比如其在情节的处理和形象的写法两方面都有尚未被发现的创作用心,诸如精心的“情节组合”安排和女主角形象的“成组映衬”写法等。
将这些艺术宝藏客观析出,既有益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理解,又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新的启发与借鉴,写出超越前人的优秀短篇小说。
关键词:名作欣赏小说创作创新发现情节处理人物塑造被美称为“短篇小说巨匠”的19世纪后期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其短篇小说的一个突出艺术特点——一般的认识是——以“构思精巧,布局出奇”取胜。
如代表作之一的《项链》就是。
我教这篇小说已数遍,对它的情节处理相当熟悉了,但认识也与大量的书刊分析结果相同,注重其结局和“借链——失链——购链——还链”线索的安排。
近来再次备课研读,对该小说的情节处理有新的认识,就是“借链——失链——购链—一还链”的线索安排确实很清晰,但应该说只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环节,如果将它看做是“情节处理”,未免太过普通;单凭这一点,《项链》不会成为名作。
在不脱离小说原旨的前提下深入一层品味,能发现莫泊桑在这个线索背后有一个精心的“情节组合”安排。
这个精心的“情节组合”才使得作品突兀跌宕,动人心弦,自身成为“艺苑发奇光”之文学艺术的珍稀“项链”。
同时,对于该小说人物形象的写法也有新的认识,感到莫泊桑刻画玛蒂尔德形象存在“成组映衬”一类的写法,这种写法才使得小说虽篇幅短小,但女主角的鲜明生动、令人难忘丝毫不输于长篇名著。
一所谓“借链——失链——购链——还链”线索背后的“情节组合”安排,具体来说,是用“一铺垫、二层递、三对比、四悬念”的手法来组织小说情节,使其整体“发力”。
小说的开头到“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是小说情节展开的前奏,它们介绍了玛蒂尔德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婚姻状况和对上流社会的痴迷向往。
其中,尤以对她神往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心理描写最多。
作者为什么要在小说开头这样安排和这样写呢?显然,作者是在为后面展开故事情节精心“铺垫”。
因为如果没有这个铺垫,就会缺乏展开情节的充分的历史内因,或简言之,玛蒂尔德身上固有这些思想意识和性格性情,才可能发生下面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必需的“铺垫”全是由作者单方面从玛蒂尔德的心理层面交代(描述)的,没有具体形成情节。
深究起来恐怕一是因为要写成短篇,文字数量有限制而不能制造过多具体情节;二是因为作者认为这样集中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况,对于后面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处理会更为有利、更易出彩。
既然这个“铺垫”没有具体形成情节,怎么能进入“情节组合”呢?因为从整篇来看,它处于“源头”地位,没有它,后面的情节皆成“无源之水”,失去依靠。
还可以说,它是作家对“玛蒂尔德从少女到少妇很长时期”进行艺术压缩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情节样式,一个不可或缺的逻辑上的“虚情节”。
这个“铺垫”肯定要进入莫泊桑情节处理的整体考虑,因此它应该算做“情节组合”的“成员”。
从“然而,有一天傍晚,她丈夫得意洋洋地回家来,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到“她照他说的写了封信”包含着第一至第三个情节。
小说在做了厚实的“铺垫”以后,以一个矛盾非常自然地引发了情节的展开。
这个矛盾就是路瓦栽任职的教育部部长的夜会请柬给生活并不宽裕的路瓦栽家带来的难题。
矛盾提出后,作者即以第一至第三个情节连续地将玛蒂尔德推向矛盾的发展。
在第一个情节里,作者写玛蒂尔德为能参加这样一个接近上流社会人物的夜会而动脑筋、耍手腕,迫使路瓦栽拿出仅有的四百法郎积蓄为她做新衣。
这样就将她推向矛盾发展的第一步。
第二个情节里,作者写玛蒂尔德因怕带“穷酸气”而陷入新的不满意,幸好路瓦栽出了个主意,即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首饰。
首饰(一串项链)是借到了,而玛蒂尔德的不幸也因此埋下了种子。
这样又将她推向矛盾发展的第二步。
在第三个情节里,作者则集中笔墨写玛蒂尔德在夜会上大出风头,忘乎所以,“狂热”“沉迷”“陶醉”。
这样就将她推向矛盾发展的第三步。
玛蒂尔德走的这三步,是她长期自恋自怜、爱慕虚荣、一心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恶性膨胀的三步,因此很像连续登上一座险于一座的山峰。
这种手法就是“层递”。
“层递为下面的“对比”打好了基础。
这里的“层递”是非常出彩的。
首先表现在,所设计的三个情节像泉源中涌出的瀑布,即从前面“铺垫”这一“暗泉”中自然涌出。
玛蒂尔德性情的“瀑布”异常生动,活力非常,作者从女主人公的面容表情到肢体全身,再到其内心世界,作出一系列的非常饱满的叙述和描写,将她的特定人性“这一个”,在不长的篇幅里,大容量地深度挖掘和展示。
这里的“层递”非常出彩,还表现在,作者在“铺垫”以后,进一步刻画玛蒂尔德可以有多个素材选择,但是莫泊桑偏偏选择了参加一场舞会——还是一个规格很高的舞会——来“层递”玛蒂尔德的命运变幻。
想来应该是因为,只有这种性质的社交形式,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并“表现”出玛蒂尔德自恋自怜、爱慕虚荣、一心跻身上流社会的性格。
这也印证了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的功力和实至名归。
事实确实是这样,正是采用了“高等舞会”的素材,把玛蒂尔德“投进去”,她的“灵魂之光”终于再一次强烈闪射了——“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从“过了一个星期,他们所有的希望都断绝了”到“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包含了第四、第五个情节(分别是“借钱赔项链”和“十年苦还债”)。
它们写玛蒂尔德从“幸福”的顶峰一夜之间摔到苦难的深渊。
这些情节便与前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造成了强烈的“对比”。
莫泊桑很善于运用这种人物命运前后的大起大落之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如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等)。
值得注意的是,《项链》在这里的“对比”有“显”和“隐”之分。
“显”的是玛蒂尔德及其家庭的命运之变化;“隐”的是玛蒂尔德在吃尽苦头之后思想性格之基本不变。
变化的描写用意就不说了,基本不变的描写用意应该强调:1.它是莫泊桑对于玛蒂尔德灵魂深度的解剖,隐含着某种强烈的警示;2.有可能是莫泊桑宿命论思想(或者说对于人性、命运的不解和恐惧)在这篇小说中的艺术表现与真情流露。
该小说的其余自然段则为最后一个情节,即第六个情节。
这一情节写玛蒂尔德得知丢失的项链是假的。
该情节构思的妙处是仅限于写女主人公得知丢失的项链是假的,而不再往下多写一个字,是为“悬念”的手法。
一般的分析都只指出这一个“悬念”,而未指出它与小说主题有何内在的联系。
实际上,这一“悬念”同笔者前面提到的“铺垫”“层递”“对比”一样,共同为小说的主题服务,这种服务以巨大的“虚”而胜过“实”。
因为完全可以想见,当玛蒂尔德得知丢失的项链是假的以后,精神上将不可能不受到强烈刺激。
这同样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带给她的精神苦果,而且可能是苦味更重、更长久的精神苦果。
所以,我认为应该这样深入一层地认识这一“悬念”手法的运用,才能较全面地评价它的成功。
这个“悬念”正像是深谙“轻重缓急”利用之道的击鼓高手在曲终的最后猛烈一击,重重地打在玛蒂尔德误入歧途的悲苦命运上,更是为了警醒读者要慎重对待人生而擂下的沉重一槌!其他艺术门类里常常也有虚与实的应用,例如绘画、书法、音乐等。
对于绘画、书法、音乐等虚与实的应用范例,人们津津乐道,甚至传为美谈。
而小说写作中虚与实的应用似乎范例不多。
《项链》结尾之虚,用得自然而恰切,应该推为小说美学的范例。
我在备课中对《项链》的情节处理还有一个不成熟的新认识,附带说出来仅供讨论。
即在艺术评论中,有的批评家常以绘画中的“黄金分割”推及其他艺术门类。
如推及戏剧,有人用0.618与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的场数20相乘,得数12.36,差不多就是全剧剧情转折处(该剧剧情转折从“商船遇难”开始,在第十三场的开头处)。
受此启发,我们看《项链》的情节结构安排。
该小说除开头部分的“前奏”外,共有6个情节。
若用0.618与6相乘,则得数3.708,即约为第4个情节的开头(丢项链之后、赔项链之始),这恰巧是小说情节的大转折之处,也是玛蒂尔德不幸命运的发端。
当然,艺术创作一般不能轻易做此推论,但“黄金分割律”这一艺术美的观念,在西方是有悠久历史和深入人心的。
作为带有普遍意义的艺术结构规律不能说只在绘画艺术中存在,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也很有运用的可能。
二所谓莫泊桑刻画玛蒂尔德形象存在“成组映衬”一类的写法,具体来说,是作家注意在女主人公命运变迁的不同时期都突出地给出形象特写,使这些形象特写自然又凸显地形成互相的映照与衬托。
所指的“成组映衬”主要是以下四个:——玛蒂尔德“高兴地心也跳起来了。
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
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自我欣赏的本性所使?)——“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爱慕虚荣之心源于何处?)——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
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
每天清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
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个性如此还是境遇所逼?)——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
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这四个不同时期的玛蒂尔德形象以其“相联”的内涵而共同产生作用,既充分表现出玛蒂尔德的“这一个”的“本性”,又表现出其“本性”在那个社会腐蚀下的“变形”。
这样才使玛蒂尔德具有了真实可信的魅力,也使她性格和行为都异常饱满。
由此给了普通读者理解上丰富的多样性,才使有的读者对她心存同情和原谅,有的读者对她指责贬斥,有的读者从她汲取人生教训,有的读者对她同情与厌恶并存……“成组映衬”一类写法产生的成效应当不止于以上形象的真实可信和引发读者的不同情感。
由于映照的、衬托的含义很深,还能够引发人们多方面的人生思考。
正因为此,这篇名作给了使用玛蒂尔德形象作为素材的其他类艺术家以广阔的再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