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攻防要领
24式太极拳图解及讲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坚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成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成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坚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出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

二十四式太极拳攻防含义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
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
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
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
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一、预备势、起势攻防含义图解1 二十四式太极拳预备势采用太极拳的“无极势”。
此拳势系桩功、静功、内功、气功、养生功,是“阴阳之母”的“无极”,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积聚内功、养蓄灵机、随时发动。
预备势与起势定步与动步相交接、相补充、相转换,隐含阴阳动静周转之拳理;体现技击交手之规律。
从攻防角度要求预备交手时,以静待动。
要静观敌情,察来势之机,揣敌之长短,在瞬间确定敌来势而从容应变,在交手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
2 甲(红衣者)左上步进逼,左拳向乙(蓝衣者)头部直击,乙相机上步(或退步),双臂上抬,手背(或腕部)拥起对方肘臂(或拳腕)部,惊起对方略仰;感其下压之机双掌下按推对方胸腹部(头面部亦可)。
将己之体重运行之势松沉至对方重心,使之后倒(图1,1、2、3、4、5、6)。
- 1 -图1.JPG二、野马分鬃攻防含义图解甲向前逼近,以右顺步直拳击打乙头部,乙右手外接掳抓甲右手腕部,侧闪进,上左步落于甲身体右后侧,管别其脚;同时左臂穿、靠于甲腋下,左转腰,肩背臂部向左后旋靠甲上体,使甲身体后仰歪斜,右手顺势随送,身体重心前移过渡成弓步夺其位,甲失去重心倒地。
(图2,1、2、3、4)。
右势与左势动作相同,左右相反,不再另述。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教程和要领(全)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教程和要领(全) 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二十四式太极拳_图解+记忆口诀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该保持在 10-30厘米。
第三式:白鹤亮翅①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②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二十四式口令套路

二十四式养生太极拳(杨氏)套路要领预备势:松静,并步站立,悬顶,竖胫,沉肩,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提裆吊肚,敛臀,目光由远至近收回丹田。
1、起势:(1)两膝微屈,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向左开步,两脚之间距离与肩等宽,两脚尖直对正前方,重心在两脚之间,两膝外旋内合。
(2)双掌掌心向下,并随腰顺时针走立圆至腰右侧,腰右旋,同时两掌分开,左掌在前,右掌在后。
(3)重心左移,立即以右脚跟为轴内扣45°角,左脚尖收回右脚心处呈点步,右实左虚,双掌呈体前抱球状,右掌在上,左掌在下。
2、左右野马分鬃:(1)走腰左四隅,左脚跟向左四隅方向上步,随之左弓步形成,两掌分别完成左棚右按。
(2)重心右移,左脚尖稍外展,右脚跟步,脚尖收回左脚心处呈点步,双掌随势呈抱球状,右掌在上,左掌在下,走腰右四隅方向,右脚上步成弓步,双掌分别右棚左按。
(3)重心左移,右脚尖稍外展,重心右移,左脚尖收于右脚心处,走腰左四隅方向,左脚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双掌分别左棚右按。
3、白鹤亮翅:(1)右脚尖收于左脚心处,两臂随走腰左后四隅,右后四隅,腰走四正,右掌停于右耳际,掌心向内,左掌附于左髋关节处,掌心向下,左脚上步成虚步。
4、左右搂膝拗步:(1)两臂随走腰左后四隅,右后四隅,左四隅,同时左脚向左四隅方向上步,左掌搂膝划圆附于髋关节处,右掌从耳际向左四隅方向弧线推出,立掌向前。
(2)向后移重心,左脚尖稍外展,右脚跟步至左脚心处呈点步,两臂随走腰左后四隅、右四隅时,右脚向右四隅方向上步成右弓步,右掌搂膝划圆附于髋关节,左掌从耳际向右四隅方向弧线推出,立掌向前。
(3)向后移重心,右脚尖稍外展,左脚跟步至右脚心处呈点步,两臂随走腰右后四隅、左四隅时,左脚向左四隅方向上步成左弓步,左掌搂膝划圆附于髋关节处,右掌从耳际向左四隅方向弧线推出,立掌向前。
5、手挥琵琶:右脚跟步与左脚呈并步,双掌随顺时针走腰划上弦圆,左脚脚跟向前上步,双掌随逆时针走腰划下弦圆,方向转为四正,左掌立掌,掌跟与肩平,右掌附于左肘下。
杨氏简化24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杨氏简化24式太极拳动作要领杨氏简化24式太极拳动作要领一、起势:1、左脚分开半步;2、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3、屈腿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
二、左右野马分鬃:1、转腰抱手收脚、上下合抱,好象抱球的样子;2、转身上步;3、弓步分手。
野马分鬃(二):1、转腰撇脚;2、抱手收脚,两手相抱的时候,上手高与肩平,下手与腹平;3、转腰上步,向前迈出一步;4、弓步分手,前手心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側,手心向下。
野马分鬃(三):1、转腰撇脚;2、抱手收脚;3、转腰上步,脚跟轻轻落地;4、弓步分手,眼睛注视着前手的指尖。
三、白鹤亮翅:1、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2、重心后移,坐腿、转腰、分手;3、转向前方、虚步亮掌,前脚掌虚点地面。
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前摆;2、两手交叉抡摆,腰向右转脚收回,手摆向侧后方;3、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4、弓步搂手推掌。
搂膝拗步(二)1、轻轻的转腰撇脚;2、摆手收脚,眼睛看后手与肩同高;3、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耳旁;4、弓步搂手推掌,指尖与眼睛同高,要推到中间的轴线上,旁边的手按在大腿的外侧。
搂膝拗步(三)1、转腰撇脚;2、摆手收脚;3、上步屈臂;4、弓步搂推。
五、手挥琵琶:1、后脚跟进半步;2、重心后移,两个手交错、交换;3、虚步合手,两个手成侧立掌。
六、左右倒卷肱:1、撤手、转腰、翻掌;2、提脚、退步、屈臂、收手;3、坐腿虚步、推掌。
倒卷肱(二):1、撤手、转腰、翻掌;2、屈臂、转肱、提脚、退步;3、坐腿虚步前推。
倒卷肱(三):1、撤手、翻掌;2、转肱、退步;3、虚步退掌。
倒卷肱(四)1、撤手、翻掌;2、卷肱、退步;3、虚步退掌。
七、左揽雀尾:1、转腰分手;2、抱手收脚,如果支撑有困难的话,可以脚尖点地;3、转腰向前上步,脚跟先落地;4、弓步捧手;5、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边去翻转手心相对;6、坐腿、转腰、后捋,两手摆到身体的侧后方;7、转身搭手,仍然转向正前方,右手手心贴在腕关节的内侧;8、弓步前挤,两手两臂撑圆;9、坐腿引手;10、弓步前按,两手平行,腕关节与肩同高。
24式杨氏太极拳拳谱及动作要领

24式杨氏太极拳拳谱及动作要领1、起势左脚开步、两臂前举、屈膝按掌2、左右野马分鬃(1)左野马分鬃:抱球收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转体迈步、弓步分手3、白鹤亮翅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4、左右搂膝拗步(1)左搂膝拗步:转体落手、转体收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后坐翘脚、转体跟脚、迈步屈肘、弓步搂推5、手挥琵琶跟步松手、后坐挑掌、虚步合臂6、左右倒卷肱(1)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2)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3)右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4)左倒卷肱:转体撤手、提膝屈肘、退步错手、虚步推掌7、左揽雀尾转体撤手、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8、右揽雀尾转体扣脚、抱球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棚臂、转体伸臂、转体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收掌、弓步按掌9、单鞭转体扣脚云手、勾手收脚、转体迈步、弓步推掌10、云手(1)云手:转体扣脚、转体撑掌、转体云手、撑掌收步(2)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3)云手:转体云手、撑掌出步、转体云手、撑掌收步11、单鞭转体勾手、转体迈步、弓步推掌12、高探马跟步松手、后坐翻掌、虚步推掌13、右蹬脚穿掌提脚、弓步分手、跟步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14、双峰贯耳收腿落手、迈步分手、弓步贯拳15、转身左蹬脚后坐翘脚松手、转体扣脚分手、收脚合抱、提膝分手、蹬脚撑臂16、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17、右下势独立落脚勾手、蹲身仆步、转体穿掌、弓腿起身、提膝挑掌18、右左穿梭(1)右穿梭:落脚坐盘、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2)左穿梭:后坐翘脚、抱球跟脚、迈步滚球、弓步推架19、海底针跟步松手、后坐提手、虚步插掌20、闪通臂提手收脚、迈步分手、弓步推掌21、转身搬拦捶转体扣脚、坐身握拳、踩脚搬拳、转体旋臂、上步拦掌、弓步打拳22、如封似闭穿掌翻手、后坐收掌、弓步按掌23、十字手转体扣脚、弓步分手、坐腿扣脚、收脚合抱24、收势翻掌前撑、分手下落、收脚还原。
【精】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攻防要领

持之以恒,方成正果坚持练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
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
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
生理效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
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
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
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
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之以恒,方成正果坚持练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
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
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
生理效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
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
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
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
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
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精神效益:好处一:消除压力——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後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後血气回圈畅旺,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这无疑对样样讲求效率、日常生活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的人有著正面的帮助。
好处二:认识及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周昭和1996)——太极拳倡身心和谐调协,不强已所难,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刚柔互兼。
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种讲求明白阴阳对立统一辨正关系的哲学,就是太极拳之创作精神哲理之本。
好处三:认识不以强淩弱,不藉故犯人之道德观——太极拳论所说之「舍己从人」,彰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独特武学精神。
太极倡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一切回击纯顺应对方来势,以灵巧的动作,较小的力气加殊其上,使来犯者失准而落败。
故太极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犯下才发挥出来,其终目的也只是「立自己於不败之地」罢了,绝无加害对方之意!好处四:瞭解修身处世之道——修习太极拳要讲求「中正安舒,心静体松」,这八字真言正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佳座右铭。
透过练太极拳,学生可以体会到立身不正之弊:劳劳终日而不得其所。
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安舒」之态;平日只要学会「心静」,抛开生活压力的负担,就能体验到「体松」之感!【精】图解说明动作名称:第一组:1、起式2、左右野马分鬃3、白鹤亮翅第二组:4、左右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左右倒卷肱第三组:7、左揽雀尾8、右揽雀尾第四组:9、单鞭10、云手11、单鞭第五组:12、高探马13、右蹬脚14、双峰贯耳15、转身左蹬脚第六组:16、左下式独立17、右下式独立第七组:18、左右穿梭19、海底针20、闪通臂第八组:21、转身搬拦捶22、如封似闭23、十字手24、收式一、起式1、身体自然并步直立,右脚轻轻提起,向左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
眼向前平视。
(图1)2、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图2、3)3、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
眼平视前方。
(图4)二、左右野马分鬃1、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手右手。
(图5、6)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上、右下方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眼看左手。
(图7、8、9)3、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下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左手。
(图10、11、12)4、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弓步;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亦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眼看右手。
(图13、14)5、与3同,惟左右相反。
(图15、16、17)6、与4同,惟左右相反。
(图18、19)三、白鹤亮翅1、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划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
眼看左手。
(图20)2、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先向右转,面向右前方,眼看右手;然后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再微向左转,面向前方,两手随转体慢慢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眼平视前方。
(图21、22)四、左右搂膝拗步1、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下向上、向右划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同时上体先微向左再向右转,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右手。
(图23、24、25)2、上体左转,左脚向前(偏左)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
眼看右手手指。
(图26、27)3、右腿慢慢屈膝,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腿。
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划弧至左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胸前,手心斜向下。
眼看左手。
(图28、29、30)4、与2同,惟左右相反。
(图31、32)5、与3同,惟左右相反。
(图33、34、35)6、与2同。
(图36、37)五、手挥琵琶1、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转至右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侧,掌心向左。
眼看左手食指。
(图38、39、40)六、左右倒卷肱1、上体右转,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
眼的视线随着向右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图41、42)2、右臂屈肘折向前,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后(偏左)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全脚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
眼看右手。
(图43、44)3、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掌心向上。
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图45)4、与2同,惟左右相反。
(图46、47)5、与3同,惟左右相反。
(图48)6、与2同。
(图49、50)7、与3同。
(图51)8、与2同,惟左右相反。
(图52、53)七、左揽雀尾1、上体微向右转,同时右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左手放松,手心向下。
眼看左手。
(图54)2、身体继续向右转,左手自然下落逐渐翻掌经腹前划弧至右肋前,手心向上,右臂屈肘,手心转向下收至右胸前,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右手。
(图55、56)3、上体微向左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上体继续向左转,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放于右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眼看左前臂。
(图57、58)4、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即前伸翻掌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左前臂下方;然后两手下捋,即上体向右转,两手经腹前向右后上方划弧,直至右手手心向上,高与肩齐,左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右腿。
眼看右手。
(图59、60)5、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上体继续向左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左手心向后,右手心向前,左前臂要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左弓步。
眼看左手腕部。
(图61、62)6、左手翻掌,手心向下,右手经左手腕上方向前、向右伸出,高与左手齐,手心向下,两手左右分开,宽与肩同;然后右腿屈膝,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同时两手屈肘回收至腹前,手心均向前下方。
眼向前平视。
(图63、64、65)7、上式不停,身体重心慢慢前移;同时两手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左腿前弓成左弓步。
眼平视前方。
(图66)八、右揽雀尾1、上体后坐并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右手向右平行划弧至右侧;然后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肋前,手心向上,左臂平屈胸前,左手掌向下与右手成抱球状;同时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上,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左手。
(图67、68、69、70)2、同“左揽雀尾”3,惟左右相反。
(图71、72)3、同“左揽雀尾”4,惟左右相反。
(图73、74)4、同“左揽雀尾”5,惟左右相反。
(图75、76)5、同“左揽雀尾”6,惟左右相反。
(图77、78、79)6、同“左揽雀尾”7,惟左右相反。
(图80)九、单鞭1、上体后坐,身体重心逐渐移至左腿上,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向左划弧,直至左臂平举伸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左,右手经腹前运转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