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翻译思想简介
国内卞之琳翻译思想研究述评

直 为 国 内 学者 们研 究 。 该研 究 可 分 为 三 个 阶段 : 2 O世 纪 5 O年 代 到 8 O 年 代 末 为 第 一 阶段 , 以“ 信” “ 似”
“ 译” 翻译三原则研究和卞译莎剧( 主 要 是 卞 译《 哈 姆 雷特 》 ) 研 究为特 色; 2 0世 纪 9 O年 代 为 第二 阶段 , 以
文章 编 号 :1 6 7 3 —0 4 5 3 ( 2 0 1 4 ) 0 2 —0 0 5 2 —0 4
国 内卞 之 琳 翻译 思 想研 究 述 评
梅 阳春 ,汤金 霞
( 南 京 师 范 大学 泰 州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江苏 泰州 2 2 5 3 0 0 )
摘
一
要: 卞之 琳 的翻 译 思 想是 对 “ 信、 达、 雅” “ 形似 、 神 似” “ 直译 、 意译 ” 的继承和扬 弃, 在过 去 5 O余 年 内
莎剧 内容 与形式 的统 一 的可能性 ” _ 4 ] 。 卞之 琳译完《 哈姆 雷特 》 后, 基于 种种 原 因 , 在
接下 来 的 2 0多 年 内淡 出 了 翻 译 界 , 导 致 国 内卞 氏
为划 分标 准 , 对 国内 5 0余 年卞 氏译论 研究 成果进
行 梳理分 类 , 使 其能 更好地 指导 翻译 实践 。 按 时间划 分 , 国 内卞 氏译 论 研 究 可 分 为 三个 阶段 : 2 0世 纪 5 0年 代 到 8 0年 代 末 为 第 一 阶段 , 2 0世 纪 9 0年代 为第 二 阶段 , 本世 纪 以来 为 第 三
的先河 。在 该文 中 , 巫 宁坤 从体裁 、 句法、 格律、 韵
律、 人 物语 言 、 意 象和 双关语 等角 度将 卞译本 和此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 哈姆雷特译本

卞之琳哈姆雷特译本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而卞之琳是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将《哈姆雷特》译为中文。
以下是关于他译本的评价:
1. 翻译风格:卞之琳的译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富有诗意,能够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境。
2. 语言表达:他的译本在语言表达方面非常出色,能够将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而且读起来自然流畅,易于理解。
3. 文学价值: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卞之琳的译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读者理解原著和领悟文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译本是高质量的,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体验。
不过,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和感受不同,建议亲自阅读并体验其译本。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卞之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
卞之琳顺应时代潮流,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将其所翻译的英文诗歌带入中国文化内涵认识之中,使得中国古典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接轨,提高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也为中国英语教育贡献良多。
如今,卞之琳的译作也相当受到读者们的喜欢和认可,她的翻译研究对翻译学有着极大的启发,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伦理问题。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在卞之琳的文学创作中,翻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卞之琳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翻译是我写诗的延伸,翻译让我认识了这个世界,同时也让我将这个世界的好处带回了祖国。
” 卞之琳尝试了用诗意化的方式亲身去体验翻译的过程,她不仅通过自己的诗歌去诠释翻译中的内涵,同时也尝试了将翻译中的灵感带入自己的诗歌中。
她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朴实的语言呈现,能准确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给人提供文化交流的指向。
卞之琳在其诗歌中用英文写下了大量令人感动的诗篇,比如她的《和南都的女人们一道看落日》《阳光被撕碎成片片砖石》,通过她的自我修炼和不断的努力,她提高了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并将其反映在她翻译的英文诗歌的写作和翻译的过程当中。
她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使得这些诗歌走出了中国去到世界各地。
这些诗歌翻译充分展现了卞之琳对语言的敏感和对文化的尊重,而这也使她在诗歌英文自译中有着独特的贡献。
伦理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伦理问题。
翻译不只是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翻译过程中社会制度、国家文化、历史和地理背景也会对翻译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全面考虑不同的因素并贯彻其责任,纠正谬误并且尽可能贴近起源文本。
卞之琳也曾提出她所面临的翻译伦理问题。
翻译的自由翻译的自由又被称为翻译的问题反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碰到一些不同的问题,包括接受方的文化特点、叙事风格、语法词汇以及语言结构等。
而在这些问题之间,译者还需要面对一些更加困难的问题即如何在尊重起源文本的基础上把翻译成完美的译文。
卞之琳译诗理论及实践探索

卞之琳译诗理论及实践探索卞之琳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
他辨证地吸取传统的翻译理论,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
他指出翻译不仅要忠于内容,而且要忠于形式;翻译就是“译”,不该是“创作”。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顿代步”的翻译策略。
标签:卞之琳;“信”、“似”、“译”;“以顿代步”;诗歌翻译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卞之琳的诗歌创作与翻译同步开始,并经历了从开始到探索,从成熟到高峰的阶段。
在仔细研究前人诗歌翻译的实践以及中国白话文的特点之后,卞之琳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翻译理论及策略来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很好地进行了验证。
一、翻译思想——“信”、“似”、“译”我国翻译界一直存在着“信、达、雅”,“神似”与“形似”,“直译”与“意译”之争。
“信、达、雅”说源自严复的译作《天演论》中的“译例言”。
严复在此书中感叹译事有三难,即“信、达、雅”,逐渐被人们尊为翻译标准。
有些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如“神似”“形似”翻译标准。
傅雷在其所译巴尔扎克长篇小说《高老头》的序言中把翻译比做临画,提出“舍形求神”这一艺术主张即“神似”说,受到我国译界、特别是译学研究中文艺学派的极大推崇。
“神似”“形似”说是继“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引起译界争论的另一热点所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中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直译派和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意译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把“直译”“意译”之争推向了高潮。
但是,对于文学翻译,特别是对于诗歌翻译,等同地对待“信、达、雅”或是追求原作以外某种独立存在的“雅”,全都是不可取的。
卞先生早在西南联大授课时就强调,就译诗而论,应该“破‘信达雅’说、‘神似形似’说、‘直译意译’说”,后来在评论我国新时期的译诗成就时又指出“‘信、达、雅’教条的无稽,‘直译’、‘意译’争论的无谓”,谈论何其芳译诗时再一次重申“反对讲‘信达雅’分‘直译’、‘意译’、‘形似’、‘神似’”。
卞之琳翻译理论评价

下?”的中文句子,诠释了哈姆雷特内心的纠结,也 使翻译非常接近中国的文化,语言词语运用上也体现 了中文博大精深、来去自如的表达流畅性,可谓忠于 原文的同时,做到了传神。 四、评价 卞之琳作为一个诗人,有着许多不朽的作品。 但是作为一个翻译家,笔者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比 如,“以顿代步”,虽然在音律上翻译得非常有顿挫 感,完美贴合了西方诗歌的韵律的特点,但是违背了 他所提出来的“忠实”原文的要求。可见,在诗歌的 内容翻译上他很好地遵守了这一要求,但是似乎忽略 了中文的流畅感。比如,“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 在这个句子的翻译上, “看她 / 在田里 / 独自 / 一个”, 从音律上确实完美诠释了韵律感, 但是同时应注意到, 过分追求贴近韵律感, 反而忽视了中文语法的流畅性。 如果按照正常的语句顺序,翻译应为,“她独自一个 人在田里”,这才符合中文主谓宾顺序,也比较容易 理解。而卞之琳为了韵律感,打乱了主谓宾的正常顺 序,虽然读者也可以理解翻译内容所想表达的内容, 但是失去了了英文原文中音律与英语语句表现出的孤 独落寞的感觉。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在追求形似的 过程中, 丢失了神似的重要原则, 背离了 “忠实” 二字。
三、翻译理论 卞之琳的翻译理论主张“信、似、译”。他在 这一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点,改进 与完善了之前的翻译理论。“信”就是要求译文要忠 于原文。“似”就是翻译要做到近似。由于语言与文 化背景上的差异,翻译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所以需 要译者做到形意近似。“译”,强调作为译者,虽然 不能完全复制两种语言之间的寓意,但也不可擅自发 挥,作为语言转换者,要尽可能地在原文的束缚制约 下合理改动。 卞之琳认为译作需要尽可能在思想内容、 艺术形式上和原作品保持近似一致。这在他的许多翻 译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卞之琳非常强调“忠 实”二字。在诗歌翻译领域,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到令人满意的文体。诗歌 非常在意格律、节奏。卞之琳建议要根据英文诗歌的 格律性,用白话文,同时也用格律体翻译。他提出以 顿代步的方法。从字面理解,英文诗歌具有英语格律 的音步一说,而中文可以用顿的感觉来代替英文诗歌 中的音步。卞之琳提出“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 实践。《割麦女》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做到了他所提 出的以顿代步。第一节节选: 原诗:Behold her,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译文:看她,在田里独自一个, 那个苏格兰高原的少女! 独自在收割,独自在唱歌; 停住吧,或者悄悄走过去!
从诗歌TheTyger译本比较中分析卞之琳的译诗思想

从诗歌TheTyger译本比较中分析卞之琳的译诗思想作者:喻凯佳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5期摘要:卞之琳(1910-2000)在诗歌翻译领域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他提出的“亦步亦趋”“以顿代步”等著名翻译理论,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他赋予诗歌翻译的“自由度”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本文就卞之琳翻译的威廉布莱克所著诗歌《The Tyger》与徐志摩、郭沫若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略探卞之琳的译诗思想。
关键词:卞之琳译诗思想自由度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94-02在英诗汉译领域,中国历来就存在两派:一派是以白话来译,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效果甚佳。
另一派是以汉语旧体诗来翻译西文格律诗,效果多半不佳,因为旧诗清规戒律多,局限性大,难以用来移植西诗形式,即使了解了西诗的思想内容,也不易使之恰如其分地再现。
[6]卞在音步数和韵式上既要求“亦步亦趋”,又容许“相应伸缩”,即宽严并济。
卞在追求原作的格律和韵式的基础上又会适当发挥自由度,这使得他的许多译作都传神达意,活灵活现。
这一点在他翻译的《老虎》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之争刘重德在《翻译论稿》中指出:“关于译诗问题,古今中外,一向有争论,有主张…诗可译‟者,有主张…诗不可译‟者。
在可译情况下,怎么译才好,用格律体译,还是用自由诗体译……我个人多年的亲身体验是:诗可译,但难译”。
“我说诗可译,因为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
第二,大量的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这种可译性,中外发表,出版的译诗,数量之多,人人皆知,已毋庸举例,而且其中不少上乘译品。
”[6]中国新诗的最早确立就是一首翻译诗。
卞之琳认为,中国新诗的两种主要诗体都是在翻译诗的影响下形成的。
卞在他的《翻译对于中国现代诗的功过》中提到“胡适自称所写的…实在不过是一些洗刷过的旧诗‟,后来还都脱不了词曲的气味和声调” [1]。
但胡适作为提倡白话文的先锋,确实打开了白话新诗的门路。
简论卞之琳的翻译思想与实践

卞 之 琳 先 生 ( 90 20 1 1 - 0 0年 ) 我 国 著 名 的 诗 是 人 , 是知名 的 翻译 家 、 学 批评 家 。一 生创 作 诗歌 也 文 仅 1 0首 的 卞 之 琳 先 生 并 不 以 高 产 著 称 … , 与 之 相 7 但 对 的 , 论 是 其 早 年 翻 译 西 洋 诗 文 的 《 窗 集 》, 是 无 西 还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 3 s :2 0 1 3 ( ) 19—12 3
CN 5 3一l 1 / I S 1 7 - 6 9 2 1 G4 S N 6 4—5 3
J u n lo n n ie st o r a fKu mi gUnv riy
【 言 语 学研 究】
p e iu trt r e tg B a r n lt n te r n rcie gv s s m e n u r sa ela n ihe me t r co sl e au e h r a e. in S t s i h o a d p a t ie u o e n w e q i e sw l s e l tn n . i i a ao y c i i g Ke r s y wo d :Bin Z i n;t n lt n t e r ;r y fn w o ms e lcn o tw t n;fi f l e s ie e s r n l t n a hl i r sai h o a o y h me o e p e ;r p a i g F o i Du h at u n s ;l n s ;t sai h k a o
两 种 标 准 。“ 实 际 的 翻 译 过 程 中 , 个 翻 译 者 往 往 在 一 根 据 不 同 的需 要 会 共 同 采 用 直 译 和 意 译 这 两 种 方 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卞先生走了,他用他的诗和作品装饰我们 的梦,他将带着微笑俯看人间美梦成真的 亮丽风景。
Thank you !
翻译与创作: 融西方现代诗学与中国古典诗歌与一体,为新 诗的成熟做出贡献。 1.借鉴象征主义诗人的题材,波德莱尔诗歌丑俗 灰暗的情调。《古镇的梦》中写道,小镇的寂寥, 小镇人的麻木,日日夜夜响着两种声音,“白天 的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2.注重思想的提炼和凝聚。
3.卞之琳诗歌追求整齐匀称,注重意象的营构, 强调诗歌的节奏感
“全面求信,形神兼备”
---浅谈卞之琳的翻译主张 s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 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 译家 ,徐志摩的学生 。
卞之琳(1910-2000)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 作。作品语言凝练含蓄,体 现了其诗作朦胧曲隐的艺术 特点。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 , 新文化运动中新月派代表诗 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以诗译诗 卞之琳说“行对行,韵对韵,自我约特莱尔的名句,《音乐》的开头一行, 戴望舒这么译: 音乐时常飘我去, 如在大海中! 卞之琳则译作: 音乐飘我去, 如一片海洋! 去了一个副词:“时常”自然不太忠实于 原作,却更加舒坦自如传神; 译诗,我觉得可以有这种再创作的卷舒自 如之笔。
---《断章》
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 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 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像......
吸收严复: 信 达 雅 提出:信 (内容+形式) 似 (形+神) 译 (直译+意译)
标准:全面求信
形神兼备
关于诗歌的翻译:
“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致信”
经过了一个山头 又,一个路 爬前去,也许再没有 山头来拦路
外国诗歌是不可能翻译的,只能凭译者的理解,去刻意追求 形式的近似,而要达到这种近似,就必须使译者有一种能融 入原诗意境的那种激情。
一位资深英语教授,曾批评卞译“莎剧”,指出多处误译。 他不但没怒,反而乐呵呵地说,他教英语,只知道凭字典、 对语法来看翻译,要知道莎士比亚的台词是诗,而诗是要用 心、用灵感、用激情来表达的。看了“莎剧”不动情的人就 别想去翻译。他只挑我文字上的不对应,而我讲究的是情通 和形似。有些诗如何押韵,光讲对应行不通。
译哈代《倦行人》(《The Weary Walker》)
1 2 3 4 A plain in front of me And there is the road Upon it,wide country And,too the road 我的面前是平原 平原上是路 看,多辽阔的田野 多辽远的路
1 Past,the first ridge another 2 And still the road 3 Creeps on,perhaps no other 4 Ridge for th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