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可选性研究电子共53页文档

合集下载

矿石可选性研究电子

矿石可选性研究电子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5
2.1.3 采样方法
方法有:刻槽法、剥层法、爆破法以及钻孔岩心劈取法等。 ㈠ 刻槽法→沿矿体矿石性质变化最大的方向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刻槽。 适用于:矿体暴露面小,取样点多的情况。 ㈡ 剥层法→在矿体的露头表面整个剥下一层(10~20cm)矿石碎屑作为试样。 特点:范围大,效率低。 适用于:贵金属、稀有金属及分布不均匀矿体和薄矿体取样。 ㈢ 爆破法→在穿脉巷道的两壁或顶板上,按预定的规格打眼放炮,将爆破下来 的矿石的全部或部分作为样品。
品级和自然类型矿石的比例应与矿山生产时的出矿比例基本一致;矿山开 拓方案未定时,可按储量比例配矿。
就⑶ 混合样的配样计算:按所要求的配样比例计算和分配各类型样的 采样数量。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5
2.1.2 采样设计
就 混合样
类型(品级)1
取样点1 …
取样点k
……
类型(品级)n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5
2.1.2 采样设计
※检验※ 所采试样的平均品位不可能与矿山地质评为完全吻合,必 须进行校正:⑴ 品位 如果采样平均品位高于矿山地质品 位,则需配入低品位矿;如果采样平均品位低于矿山地质 品位,则需配入高品位矿。 ⑵ 特别注意不要改变矿石的赋存状态及性质(如氧化率 、可溶性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5/15
2.1.2 采样设计
⑵ 每个取样点试样重量的计算[每种类型(品级)矿石的 各取样点的取样量计算 以类型(品级)i各取样点为例说明:
qj=Qi·rj 式中:Qi —— 第i个类型(品级)样矿石取样重量;

丹东某矿石可选性研究

丹东某矿石可选性研究

丹东某矿石可选性研究对辽宁丹东某金矿产出的矿石做了详细的条件试验和综合试验,得出较为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指标。

标签:矿石;可选性;条件试验2010年,辽宁丹东某金矿在距其本区11公里处新探明一处储量7.8吨的金矿体。

从钻孔样品元素分析上看,新矿体与本区组成基本相同,但金颗粒赋存状态偏细。

该金矿拟采用竖井方式开采后用自卸汽车将矿石输送到本区,与本区矿石共同处理。

1 试样制备原矿样送达实验室后,经破碎筛分全部成3mm以下,混匀缩分,取出部分样品作为原矿化验样,原矿化验结果为3.22克/吨。

试样制备流程见图1。

2 氰化浸出条件试验对本试样主要进行了磨矿细度试验、矿浆浸出浓度试验、氰化钠用量试验、氧化钙用量试验、浸出时间试验和综合条件试验。

氰化浸出条件试验原则流程图见图2。

2.1 磨矿细度试验试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磨矿细度达到90%(-0.074mm)以上时,浸出率为89.13%,再增加磨矿细度,浸出率也不再增加,故磨矿细度选择90%(-0.074mm)。

2.2 氰化钠用量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氰化钠用量大于1.0Kg/T时,浸出率为89.13%没有变化,故氰化钠消耗量确定为1.0Kg/T。

2.3 氧化钙用量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氧化钙用量大于1.5Kg/T时,浸出率为89.13%没有变化,故氧化钙用量确定为1.5Kg/T。

2.4 浸出浓度试验试验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浸出浓度在30%-45%之间对浸出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当浓度大于50%时,浸出率有下降趋势,分析可能是因为浓度过高影响矿浆流动并影响氰化物与金的接触。

故浸出浓度选择40%-45%较为经济。

2.5 浸出时间试验试验结果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浸出时间由24h增加到32h,浸出率没有增加,故浸出时间选用24h为宜。

3 综合条件试验综合条件试验按磨矿细度90%(-0.074mm)、氰化钠用量1.0Kg/T、氧化钙用量1.5Kg/T、浸出浓度40%、浸出时间24h进行多次试验,浸出率保持在89.0%左右。

丹东某矿石可选性研究

丹东某矿石可选性研究

8 9 1 3
88. 2 0
浸 出时 间 2 4 h
表 1磨 矿细度 选择试验
细度 一 0 . 0 7 4 r  ̄ 原矿 品位 浸渣 品位 浸 出率
其他 条件
( % )
6 0
从 表 4中可 以看 出 , 浸 出浓度 在 3 0 %- 4 5 % 之 间对 浸 出率 的影响并 不明显 , 但当浓度大于 5 % 时, 0 浸出率有下降趋势 , 分析可能是因为浓 度过高 影响矿浆 流动并影 响氰化 物与金 的接触 。 故浸 出浓 度选择 4 0 % -
2. 0
试 验结果 见表 4 。
表 4浸 出浓度 试验
浸 出 浓 度 原 矿 品 位 浸 渣 品 位 浸 出 率
一 — ■ … …

… ~


) 破 碎

其 他 条 件

3 O 3 5
g/ t
3 22 3. 22 3 22
4 5 %较为经 济。 2 . 5浸 出时 间试 验 试 验结果见 表 5 。 表 5浸 出时间试验
浸 出 时 间 原 矿 品 位 浸 渣 品位 浸 出 率
g / t
3. 2 2
g / t
0 9 0

7 2 0 5
7 0 8 0
3 . 2 2 3 2 2
3 . 2 2
0 . 8 O
0 . 4 2
7 5 . 1 6 磨矿细度 9 0 %( 一 0 . 0 7 4 m m ) ;
8 6 . 9 6 N a C N用 量 i . O K g / T;
1 . 5
17

矿石可选性研究

矿石可选性研究

第一章绪论1.1 矿石可选性研究的概念、目的、任务及分类1.1.1 概念:矿石的可选性—指在现阶段选矿技术水平上,对矿石中各种可能利用的有用矿物,依靠其物理性质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相互分离或与脉石分离的难易程度。

⏹选矿科研课题的类型及应用情况⏹⑴具体矿产的选矿工艺研究;⏹⑵新工艺、新药剂、新设备的试验;⏹⑶选矿基础理论的研究。

⏹三者之间相辅相成,⑵与⑶为具体矿产选矿试验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而⑴又反过来验证新工艺、新药剂和新设备,从而推动选矿科学的发展。

1.1.2 目的通过对矿石进行系统的选矿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判定其是否可选,同时提出所运用的选别方法、选别流程及选别条件,指出达到的选别指标。

⏹1.1.3 研究的任务⏹合理解决矿产工业利用问题。

⏹确定选矿方法→工艺流程→设备与药剂⏹任何一个具体矿产的工业利用必须经过:⏹找矿勘探→设计建设→生产利用⏹三个阶段都可能需要进行可选性研究⏹㈠矿床的工业评价试验⏹决定矿床具有开采价值的因素有:⏹①原矿品位;⏹②储量;⏹③地下水量(是否便于开采);⏹④矿石性质;⏹⑤开采条件(供水供电、物质供应、交通、气候等)。

⏹㈡选矿厂设计前的选矿试验⏹目的:为选矿厂设计提供依据。

⏹需解决的问题:⏹①在方案对比的基础上,推荐最终的选矿方法和工艺流程;⏹②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③为选矿设计提供原始数据。

⏹㈢生产现场的选矿试验⏹主要的类型:⏹⑴应用或研究新工艺、新药剂、新设备;⏹⑵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⑶新矿体的试验研究。

1.2 矿石可选性研究的程序和阶段⏹1.2.1 矿石可选性研究的程序⏹矿石可选性研究的程序大致为:⏹⑴委托单位提出任务,说明要求,编制试验任务书;⏹⑵调查研究,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试验的筹备;⏹⑶采样和制样;⏹⑷进行矿石组成特性的研究,并制定方案;⏹⑸按试验要求进行选矿试验;⏹⑹整理试验数据,编写试验报告。

⏹1.2.2 矿石可选性研究的阶段⏹㈠实验室试验阶段⏹特点:规模小,所需物料少,试样的物质组成和物化性质一致,数据的重现性及可比性较好;分批操作,条件易控制,影响因素较少,指标稳定;人力、物力、财力少,灵活性大,可在大范围内探索。

矿石可选性研究(4)

矿石可选性研究(4)

C
100

100%
式中 γ—最后两次Βιβλιοθήκη 矿产品中合格产品的平均产率(%)。
磨机的单位容积生产能力按下式计算:
q 60G (kg / l h) 100VT
相对可磨度K则按下式计算:
K q T0 q 0 0T 0
q和q0一待测矿石和标准矿石的绝对可磨度,即单位客积生产能力(kg/L.h); γ和γ0—待测矿石和标准矿石在相同磨矿时间(T=T0)下闭路磨矿时,最后两次 磨矿产品中合格产品的平均产率(%)。
试样磨到所要求的细度(按一75μm含量计)所需要的磨矿时间T和T0。
2、闭路磨矿测定法 把一定数量的一2mm左右的原矿, 筛除指
定粒度的合格产品后,进行不同时间的磨矿。即每次磨矿产品, 在筛除指定粒度的合格产品后,返回磨矿机重磨,同时用筛除了 合格产品的原矿补足筛除的部分,使磨矿机中的矿石总量保持不 变,随着闭路次数的增加,产品中的合格产品量也将逐渐增加, 但增加的幅度将逐渐减少,大约经过10次闭路,过程即可基本稳 定。然后用最后两次的试验数据计算循环负荷和可磨度指标。
水分的测定方法如下: 在实验室内, 一般取25g粉碎至Imm
的湿样, 水分少的可取50g,放在一容积约100mI的玻璃碗中,上
面覆盖一块磨砂玻璃盖(也可用带盖的铁盒)称重,准确至0.01g。然 后将玻璃碗置烘箱(干燥箱)内, 让盖子斜开着,在105~1lO的温 度下干燥(烘干时间不少于8h),然后移放至干燥器内冷却(约半小 时),冷却后迅速盖上盖子,从干燥器内取出称重。最后按下式计
算水分:
G1 G W 100 (%) G
W—水分含量(%);G—干样重(烘干样); G1—湿样重。
第七节 比磁化系数的测定

矿石可选性研究

矿石可选性研究

1、矿石的物质组成研究:一般把研究矿石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的工作称为矿石的物质组成研究。

2、嵌布粒度特性:是指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粒度分布特性。

3、矿石结构和构造:是说明矿物在矿石中的几何形态和结合关系。

结构是指某矿物在矿石中的结晶程度、矿物颗粒的形状、大小和相互结合关系;而构造是指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结合关系。

4、比重组分分析:又称重力分析,其实质是,在接近理想的条件下,将矿粒分离为不同比重组分,根据不同比重组分的称重和化验结果,算出该矿样的比重组成以及有用和有害成分在不同比重组分中的分布率。

5、条件变差和试验误差:条件变差指的是由于试验条件的改变(泛指不同的处理,如不同的流程、设备和工艺条件)而引起的试验结果间的必然性差异。

实验误差则是指试验结果的不确定性,按其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过程误差和随机误差三类。

6、试金分析:金、银等贵重金属需要用类似火法冶金的方法进行分析,所以专门称之为试金分析。

7、试样最小必须量:指的是为保证一定粒度散粒物料试样代表性所必需取用的最小试样量。

8、试样的性质与所研究矿体基本一致的具体要求是:①试样中主要化学组分的平均含量(品位)和含量变化特征与所研究矿体基本一致。

②试样中主要组分的赋存状态。

③试样的理化性质与所研究矿体基本一致。

9、元素有哪些赋存状态?和可选性的关系如何? 1)独立矿物 2)类质同像 3)吸附形式。

10、简述连生体的三种结构特征:①包裹连生----一种矿物颗粒被包裹在另一种矿物颗粒的内部。

②穿插连生----一种矿物颗粒由连生体的边缘穿插到另一种矿物颗粒的内部。

③毗邻连生----不同矿物颗粒彼此邻接。

11、决定重选流程的主要依据:1)矿石的泥化程度和可洗性。

2)矿石的贫化率。

3)矿石的粒度组成以及各粒级的金属分布率。

4)矿石中有用矿物的嵌布特征。

5)矿石中共生重矿物的性质、含量及其与主要有用矿物的嵌镶关系。

12、矿石性质研究的内容:1)化学组成的研究是研究矿石中所含化学元素的种类、含量及相互结合情况。

矿石可选性研究电子教案-第6章

矿石可选性研究电子教案-第6章
所谓列表法是将试验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和工艺指标以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表示 方法有许多优点:
① 简单明了; ② 不需特殊的仪器和纸张,形式紧凑; ③ 同一表格内可表示几个变数间的关系。 书P285表12-1是一种形式,另外还有其他的形式,使用时视具体情况而定。 往表中填写数据时应注意:
① 数值为0时应填“0”,数值空缺时应记作“—”; ② 将单位统一在表头,而不要逐个写入表中; ③ 同一列数据小数点应对齐; ④ 选用单位应适当,避免繁琐。
第六章 试验结果的处理(教材第十二章)
6.1 概述 6.2 试验结果的计算 6.3 试验结果的列表表示 6.4 试验结果的图示 6.5 试验结果的评价 6.6 中间试验及工业试验结果的计算 6.7 试验报告的编写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3/29
6.1 概述
概述
试验后得到的结果是零乱的,必须加以整理才能便于分析其中的
对筛分作业而言,一般正常情况下筛下产品中细粒级含量为100%,因此,筛
分效率 E 100( ) 100% (100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3/29
6.5.2 选矿效率的计算
⑶ 既能满足质又能满足量的综合效率公式(综合效率公式) 长期以来有许多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综合效率公式,总的说来可分为第一类和
校核应分两种情况:Ⅰ 若校核试验的试点移至曲线附近,则说明原来的 试验结果有问题,应舍去,而采用新的试验结果;Ⅱ 若试验结果没有差距, 则如实反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3/29
6.5 试验结果的评价
概述 ㈠ 概念 试验结果的评价是指判断试验结果好坏的方法或标准。 ㈡ 判据选择

石矿可行性研究报告

石矿可行性研究报告

石矿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石矿是一种常见的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等领域。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石矿的可行性分析,评估其开采开发的潜力和前景,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范围本研究将对石矿的地质特征、资源储量、开采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石矿开采对环境、资源消耗、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石矿的可行性评估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三、研究方法1. 地质调查:对石矿所在地区进行地质调查,了解其地质构造、地质条件、矿产类型等情况。

2. 资源储量评估:通过样本分析、勘探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石矿的储量和品质。

3. 经济评估:通过成本分析、市场需求预测等方法,评估石矿开采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

4. 环境影响评估:对石矿开采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

5. 社会影响评估:对石矿开采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

四、研究内容1. 石矿的地质特征:着重分析石矿的地质构造、地质条件、矿产类型等特征,为后续的资源储量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2. 石矿的资源储量评估: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探数据,评估石矿的资源储量和品质。

3. 石矿开采技术分析:分析石矿的开采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评估其可行性和适用性。

4. 石矿的市场需求分析:分析当前市场对石矿的需求情况,预测未来市场发展趋势。

5. 石矿开采的经济效益评估:通过成本分析、收益预测等方法,评估石矿开采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

6. 石矿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估:对石矿开采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7. 石矿开采的社会影响评估:对石矿开采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提出相应的社会管理措施和建议。

五、研究成果1. 石矿的地质特征:通过地质调查和分析,明确了石矿的地质构造、地质条件和主要矿产类型,为资源储量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2. 石矿的资源储量评估:根据勘探数据和样本分析,初步确定了石矿的资源储量和品质,为开采规模和开发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