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合集下载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 死海不“死”的秘密》教学设计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 死海不“死”的秘密》教学设计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死海不“死”的秘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与自然死海不“死”的秘密》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死海的相关知识,通过探究死海不死的原因,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基本情况,知道死海不死的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死海的相关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死海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死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死海不死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死海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等,为学生探究死海不死的原因奠定基础。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探究任务:为什么死海不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巩固(5分钟)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总结死海不死的原因。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死海不死的现象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死海不“死”》说课稿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死海不“死”》说课稿

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死海不“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与自然死海不“死”》这一课是晋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课程以死海为例,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死海的自然特点、死海的环境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死海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死海的独特之处,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死海这样的特殊自然现象,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以及人类活动对死海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到死海的自然特点,知道死海面临的环境问题,学会如何保护死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了解到死海的自然特点,知道死海的环境问题,学会如何保护死海。

2.教学难点:学生能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提高环保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死海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死海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死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死海的自然特点。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死海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讲解如何保护死海。

5.实践环节:让学生制定保护死海的行动计划,并进行分享。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五上综研主题一: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五上综研主题一: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主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外一个很有名的地方——死海。很久很久以前,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胜国会留下身体强壮的被俘士兵作为奴隶,处死身体羸弱的被俘士兵。
有一次,一位将军下令把要处死的俘虏扔到死海中。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俘虏们浮在海面上,就是不沉入海里。这位将军很生气地说:“把他们都给我绑上大石头,然后再往海里扔。”被绑上石头的俘虏心里想:这下我们死定了。但是出乎意料,那些俘虏仍然浮在海面上,没有被淹死。
生1:用多少水来做实验呢?
生2:是一次加入还是分多次加入?
生3:该加多少盐呢?
加盐实验记录
盐的质量(克)
水的体积(毫升)
沉浮情况
100
100
100
100
小贴士:
水量不变,且不宜过多,能淹没鸡蛋即可。
方法指导:
什么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利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对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它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严密控制或创设某种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某些客观对象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因果关系。
总结与反思:
汇报与展示:
在本主题的探究活动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增长了什么新见识?还有什么新发现?
1.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死海的趣闻和图片等资料。
2.阐述经过实验得出的数据及结论。
3.构思新颖的小发明、小创造。
评价与反思:
“死海不“死”的秘密”自我评价表
请你根据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给自己应得的大拇指涂上颜色。
生1:咦?怎么有的鸡蛋能浮起来,有的鸡蛋浮不起来呢?
生2:加入其他东西可以吗?我们把盐换成糖试试看。
加糖实验记录
糖的质量(克)
水的体积(毫升)

21死海不死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

21死海不死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五年级上册教案教师:***上高中小学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人与自我我自信,会成功学习目标 :正确认识自我,能够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了解树立自信心的方法,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健康、自信的人生观。

参考主题:(1)我自信,会成功;(2)克服考试焦虑;(3)消除孤独感。

实践方式:心理测试;收集资料;手工制作。

方法引导:发表意见的技巧;如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学科整合:与心理健康教育、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学科整合。

关注心理健康,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善于发现其他同学身上的优点并虚心学习;学习名人名言,领悟其深刻含义,并激励自己;进行小制作设计。

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研究准备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从妈妈怀里的婴儿,长成了少年。

想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你是怎么解决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确定设计研究方案,其方法一般是:1、我的烦恼及解决的办法2、我自信,会成功3、消除孤独感以上方案进行研究、讨论、尝试初步建立印象。

第二课时我自信,会成功一、研究实施自信对我们走向成功非常重要。

今天,就我们一起通过探究活动来寻找自信,增强自信!二、方法与引导:发表意见的技巧:1、态度诚恳、谦逊。

多采用“我个人认为”、“我目前的想法是”等表达方式;2、不能只发表否定性意见,对好的方面要充分肯定;3、对事不对人,只针对事情发表意见;4、通过举例等方式,引导他人发现存在的问题;5、避免个人垄断话题,邀请不善于发表意见的组员参与讨论。

三、“我自信,会成功”研究方案(如下表)四、作业:什么是心理测试?第三课时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一、调查与实践---自信现状调查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我们做的怎样呢?1、展开调查2、调查结果分析二、实践与探索---寻找自信增强自信有多种方法,谈一谈自己增强自信的方法,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做法,把你认为值得学习的方面记录下来。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积累词语,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死海的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

2.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位置、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死海资料。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

四、词语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

2.学生运用生词造句,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如死海盐分含量、不死原因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写作方法学习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等。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的保护与开发。

三、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如《死海的未来》。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上综合实践死海不死的秘密

五上综合实践死海不死的秘密

五上综合实践死海不死的秘密第三单元人与自然第一课时死海不死的秘密教学目标:知识:1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能力:2理解题目的新颖与巧妙,理解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德育:3探究死海的未来,从而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4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担起自己的责任;表达自己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教学重点: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理解题目的新颖与巧妙,理解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担起自己的责任;表达自己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教学过程:一导语:大家在地理课本中学过死海,谁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死海?(开门见山切入正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死海不死》(师板书),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个题目的看法。

(好不好?好在哪?从题目中又能够提出哪些问题?)二整体感知:(一)刚才同学们都提了这两个问题:1为什么叫做死海?2死海为什么不死?请同学们读前两段回答!(二)我们已经知道了死海的特征,下面我们探究一下死海的成因,答案就在字里行间。

我们通读全文,像挖宝藏一样去找寻答案吧!(这道题目很好找,只要认真读书,就能够找到答案。

)三、重点研读,分析写法1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本文使用了很多数字来说明,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各举几例,细加体会)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

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浮力大;第5自然优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

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

6.呵呵,一个滑稽的“自信不倒翁”就做好了。
“自信不倒翁”可好玩呢,即使你把它扳倒,但只要一松手,它马上就
能恢复直立状态。大家也来试一试、做一做吧!
布置作业:自己制作不到翁
第五课时
总结与反思:
1、 汇报与展示
(1) 大家一起来讨论,如何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
(2) 举一次“我自信,会成功”的主题班会。
课就到这里吧,很高兴能和大家有这么一个交流与讨论的机会,希望大
家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能一切如意!下课!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
死海不死的秘密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能力: 2理解题目的新颖与巧妙,理解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德育: 3探究死海的未来,从而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和环保意识 4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担起自己的责任;表达自己对生存环境的
主题名称
研究时间
研究目的 :
1、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2、
3、
研究方法
小组成员与分工
研究步骤:
1、 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小组成员合理分工
2、
3、
注意事项
1、 心理测试时,要注意保护他人的隐私
2、
3、
研究收获:
四、作业:什么是心理测试?
第三课时
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
1、 调查与实践 自信现状调查
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我们做的怎样呢?
● 展开调查
●调查 结果分析
2、 实践与探索 寻找自信
增强自信有多种方法,谈一谈自己增强自信的方法,听一听其他同学的
做法,把你认为值得学习的方面记录下来
● 请教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
● 名人名言引路
3、 自信就在我们身边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能够正确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如何准确、生动地描述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死海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特点;(2)学生分享对死海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优秀说明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方法;(2)学生尝试运用案例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组内分享。

5.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写作,尝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本课所学,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说明文作品;2. 搜集更多关于死海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说明文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4)介绍死海的特征
二(5-6)说明死海的成因 三(7-8)简介死海的变化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研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死海的位置及得名的原因。 2、死海不死中“死”指什么?“不死”又指什 么? 这个“死”指鱼虾草木的死。 “不死”指人即使不会游泳,也总是浮 在水上,“不”会淹“死”。
总结、扩展
这一篇介绍知识说明文,介绍了死海的特 征和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采用了由现象到 本质的逻辑顺序。这类介绍客观事物科学知 识的说明文又称之为“科学小品”。科学小品 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 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 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游弋:(y ì ) 游来游去。 谕告: (yù)告诉,使人知道。
平安无事,没有遭受病害或灾祸。 ( 安然无恙 : yàng)
执迷不悟: 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警告,劝诫。 告诫( : j iè ) 改邪归正: (xié) 改正错误,回到正道上来。 溴 (xiù) 锶 (s ī)
速读课文,思考每个段落的意思, 划分结构。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为什么人不会淹死呢?课文引用什 么材料来说明这一点? 引用了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 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很大,既形 象,又神奇。
4、对这一特异现象,课文用哪个词语来形容? (狄杜)“大惊失色”。
5、这三段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 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
海水咸度很高 6、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 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 入深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用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 动性,吸引读者,而且使读者了解到,死海 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而且自古以来人们 都在探寻它的奥秘,只是到科学发展的今天 才有可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 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 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 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 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 海水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说明 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俺不 死的传说,说明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 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1、用一个词概括死海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 过去:荒凉 现状:生气 未来:干涸
2、结句“死海真的要死了”的“死”指什么?
这里的闲
拯 救 死 海
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 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第l-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 持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列数字
死 海 的 位 置
寸草不生
哇,好舒 服
不会被淹死
自由游弋
可以自由的浮在海面上
研读第二部分:
1、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
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一、地形 大裂谷中段
二、化学成分
三、物理变化
河水含很多盐类
河水蒸发、盐类沉积
2、课文引用古老的传说,起什么作用?
卫星图片—死海位于大裂谷中段
研读第三部分:
死海不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3.加强环保意识,爱护生存环境。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更好更清楚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 1.列数字:准确严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2.举例子: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3.打比方: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4.作比较:使被说明对象特征更加突出、更加清楚明白 5.下定义: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列(画)图表 7.摹状貌:使说明生动形象 8.引言论(引用说明) 9.作诠释:对说明对象进行解释说明 10.分类别:使文章内容清晰明白、条理分明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 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三.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性、科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