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 甲烷

练习 甲烷

协和高中化学作业(高二下)

第 1 页 姓名:

班级: 11.1.2 甲烷

一、选择题 1、把下列气体的主要成分不是甲烷的是 ( )

A 、坑气

B 、沼气

C 、天然气

D 、水煤气

2、有机物燃烧 ( )

A 、只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只能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

C 、可能生成碳的单质、碳的氧化物、水和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D 、只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和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3、下列物质的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

A 、甲烷和氯气,光照

B 、二氯甲烷与氯气,光照

C 、甲烷与氧气,点燃

D 、碘化钾与氯水

4、能说明甲烷分子式正四面体而不是平面结构的事实是 ( )

A 、一氯甲烷只有一种

B 、二氯甲烷只有一种

C 、三氯甲烷只有一种

D 、四氯甲烷只有一种

5.若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1:3混合,在光照下得到的产物:①CH 3Cl; ②CH 2Cl 2;

③CH 3Cl;④CCl 4,其中正确的是 ( )

A .只有①

B .只有③

C .①②③的混合物

D .①②③④的混合物

6.将醋酸钠晶体(CH 3COONa·3H 2O) 与干燥的碱石灰按一定得质量比混合加热,几乎得不

到甲烷气体,其原因是 ( )

A 、加热的温度不够高

B 、醋酸钠晶体中含有水,不利于甲烷的生成

C 、不能按质量比将反应物混合

D 、碱石灰过于干燥,实验效果不好

7.甲烷和氧气的混合物,其平均相对分子量为24,则该混合气体中甲烷的质量分数约为

( )

A .25%

B .3.3%

C .50%

D .66.67%

二、填空题

1、甲烷的电子式为________,结构式为________,空间构型为________。

2、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生成HCl 气体和____种有机物,它们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为气体产物的是_______,油状液体的是____________,

可用于灭火的是________。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将甲烷隔绝空气加强热,可能有炭黑和______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______色火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反应用途为_______________

温室气体大气通量

温室气体大气通量 大气中温室气体体积分数增加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共同关注,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CO2、CH4、N2O是大气中最主要的3 种温室气体,在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中,CO2占70%,CH4占23%,N2O占7%,它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增温贡献分别是60%、15%和5%。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中CO2,体积分数从1800年的80×10-6增加到目前的345 X 10-6,而且目前正以每年0.5%的速度在增长;CH4是大气中除CO2外最为丰富的含碳化合物,虽然在大气中只有10a的存活时间,但它是一种红外辐射活性气体,其红外吸收能力是CO2的20~30倍,是一种很重要的温室气体。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气CH4含量随时间变化的监测工作开始在世界不同地方进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多项观测结果表明,大气中CH4体积分数从过去的0.72×10-6上升到现在的1.78×10-6,已经增长了一倍多,且目前正以每年0.8%-1.1%的年速率在增长。据估计,全球每年排放CH4总量约为420×1012~620×1012g。 1.湿地温室气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自然湿地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报道较少,中国的湿地温室气体研究主要集中若尔盖和青藏高原的草丛湿地。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三江平原的草丛湿地和沿海红树林湿地等湿地的研究。在若尔盖高原沼泽的研究中温度条件是影响沼泽湿地CH4排放的重要因之一,若尔盖高原沼泽地由于其气候条件影响,其CH4排放量平均值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排放量的1/5左右。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是影响沼泽地CH4排放地域差异的主要因子。对芦苇湿地温室气体CH4进行研究发现,其排放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性,大量的CH4发生在夏季,之前因土壤含水量低,表现为吸收CH4,秋季排水后,CH4排放明显减少。芦苇植株不仅能通过其根系的作用促进CH4产生,而且还能将土壤中产生的CH4传到大气中去,芦苇湿地CH4排放与温度呈现正相关。湿地稻田CH4抑制剂的研究、高产低CH4排放的水稻田品种的培育也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也是最佳途径。目前世界上研究较为完善的是日本等发达国家。典型草甸小叶章湿地的N20排放与5cm地温的相关性较大,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湿地与之相关并不明显,积水环境条件对其影响更为明显。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是N2O排放的源,冬季则表现为N2O的汇。地壤温度是影响N2O排放通量季节性娈化的重要环境因素,生长季内的积水水位与土壤温度则会影响到N2O排放通量的年际变化。三江平原沼泽湿地N20与C02排放通量问相关性显著,促使二者之间产生这种内在联系的因素:温度、植物根系、有机质分解及植物气孔行为调节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N20与CO2。排放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三江湿地毛果苔草沼泽和小叶章湿地草甸贴地气层中植物冠层附近CH4浓度相对较高,冠层以上随高度增加,CH4浓度递减明显。 2大气通量的测量方法 2.1箱法 箱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用来测量土壤和大气间微量气体交换通量,工作原理简单,用特制箱子罩在一定面积的下垫面上方,隔绝箱内外气体的交换,随时间的变化测定箱内温室气体,根据计算得出气体交换通量。主要分为3种类型:密闭式静态箱、密闭式动态箱和开放式动态箱。密闭式静态箱又包括碱液吸收法和气相色谱法2种,碱液吸收法是用溶液吸收CO2,形成碳酸根,主要是NaOH或KOH溶液,吸收结束后进行滴定,计算出土壤在这一段时间内的CO2排放量。采样箱分为透明箱和暗箱2种。透明箱一般用薄聚酯纤维或有机玻璃制成,在理想状况下该法可测得土壤界面或植被界面与大气间痕量气体的交换通量,但太阳辐射会使箱内温度升高进而影响结果。暗箱是指避光的采样箱,其采样原理和操作方法基本与明箱一样,使用暗箱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太阳辐射的影响。动态箱法测定温室气体通量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这种方法是指气体在气室和传感器之间循环,利用传感器来测量气室内待测气体浓度的变化。分为密闭式动态箱和开放式动态箱。密闭式动态箱只是增加了气体

沼气发酵原理和必备条件

<< 沼气发酵原理和必备条件 >> 沼气发酵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学过程,参加发酵的微生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只有了解参加沼气发酵的多种微生物活动规律、生存条件及作用,并按照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活动规律要求,去设计沼气池,收集发酵原料,进行正常管理,使参加发酵的各种微生物得到最佳的生长条件,才能获得较多的产气量和沼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我们现在推出的这两种池体就依据沼气发酵的基本原理设计的,所以它的产气量均高于其它类型的沼气池。 1、 什么叫沼气 沼气发酵又叫厌氧消化,是指利用人畜粪便、秸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封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条件下(没有氧气),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在这个过种中微生物是最活跃的因素,它们把各种固体或是溶解状态的复杂有机物,按照各自营养需要,进行分解转化,最终生成沼气。沼气是种混合体,可以燃烧。因为这种气体最先是在沼泽中发现的,所以称为沼气。它的主要成份是甲烷占55%—70%左右,二氧化碳占25%—40%左右。此外,还有少量氢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氮和氨等。 2、 沼气发酵微生物 在沼气发酵过程中,有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菌、耗氧产乙酸菌、食氢产甲烷菌等五大类微生物参加沼气发酵。它们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及对生存条件的要求,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落:液化 在沼气发酵中首先是发酵性细菌群利用它所分泌的胞外酶,如纤维酶、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对有机物进行体外酶解,也就是把禽畜粪便、作物秸杆、豆制品加工后的废水等大

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能溶于水的单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等小分子化合物这个阶段叫液化阶段。 第二个阶段:产酸 这个阶段是三个细菌群体的联合作用,先由发酵性细菌将液化阶段产生的小分子化合物吸收进细胞内,并将其分解为乙酸、丁酸、氢和二氧化碳等,再由产氢乙酸菌把发酵性细菌产生的丙酸、丁酸转化为甲烷菌可利用的乙酸、氢和二氧化碳。 另外,还有耗氧产乙酸菌群,这种细菌群体利用氧和二氧化碳生产乙酸,还能代谢糖类产生乙酸,它们能转变多种有机物为乙酸。 液化阶段和产酸阶段是一个连续过程,统称不产甲烷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产甲烷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它们主要的作用是为产甲烷菌提供营养和为产甲烷菌创造适宜的厌氧条件,消除部分毒物。 第三个阶段:产甲烷 在此阶段中,产甲烷细菌群可以分为食氢产甲烷菌和依乙酸产甲烷菌两面三刀大类群。已研究过的就有70多种产甲烷菌,它们利用以上不产甲烷的三中菌群所分解转化的甲酸、乙酸、氢和二氧化碳小分子化合物等生成甲烷。 ① 生长非常缓慢,如甲烷八叠球菌在乙酸上生长时其培增时间为1—2天,甲烷菌丝倍增时间为4—9天;②严格厌氧,对氧气和氧化剂非常敏感,在有空气的条件下就不能生存或死亡; ③只能利用少数简单的化合物作为营养;④它们要求在中性偏碱和适宜温度环境条件;⑤代谢活动主要终产物是甲烷和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沼气。

碳谱分析

聚合物的13C-NMR分析 13C-NMR是一种对共聚物序列结构分析很重要的手段,可以用来定量的分析共聚物中的共单体含量,平均序列分布以及共聚反应的竞聚率等。Randall[100]对乙烯/1-己烯共聚物的13C-NMR图谱进行了详细的化学位移归属,把乙烯/1-己烯共聚物的13C-NMR谱图分成A-H八个区域,如表1所示。 表1 乙烯与1-己烯共聚物13C-NMR的化学位移归属 Table 1 Chemical shift assignment in 13C-NMR spectra of ethylene/1-hexene copolymer 区域(region) 类型(carbon) 序列(sequence) 化学位移(ppm) 特征峰A1 ααHHHH 41.4 1 A2 ααHHHE 40.9 2 A3 ααEHHE 40.2 3 B CH EHE 38.1 4 C1 CH HHE 35.8 5 4B HHH 35.4 6 αγHHEH C2a αγEHEH 35.0 7 αδ+HEE 34.9 8 4B HHE C2b αδ+EHEE 34.5 9 C2c 4B EHE 34.1 10 CH HHH 33.4 11 D γγHEEH 30.9 12 γδ+HEEE 30.5 13 δ+δ+(EEE)n30.0 14 3B EHE 29.5 15 3B HHE 29.3 16 3B HHH 29.2 17 E βδ+EHEE 27.3 18 βδ+HHEE 27.1 19 F ββEHEHE 24.5 20 ββHHEHE 24.4 21 ββHHEHH 24.2 22 G 2B EHE+HHE+HHH 23.4 23 H 1B EHE+HHE+HHH 14.1 24

三峡水库湖北段甲烷排放通量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赵玮

第37卷 第4期 水生生物学报 Vol. 37, No.4 2013年7月 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Jul., 2 0 1 3 收稿日期: 2012-05-18; 修订日期: 2013-03-1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034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955904-06)资助 作者简介: 赵玮(1987—), 女, 河南郑州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环境科学。E-mail: zhaowei@https://www.360docs.net/doc/044319075.html, 通信作者: 毕永红, E-mail: biyh@https://www.360docs.net/doc/044319075.html,; 胡征宇, E-mail: huzy@https://www.360docs.net/doc/044319075.html, doi: 10.7541/2013.95 三峡水库湖北段甲烷排放通量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赵 玮1, 2 朱孔贤1, 2 黄文敏1 毕永红1 袁希功1, 2 余博识1 胡征宇1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 430072;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TEMPORAL-SPATIAL PATTERNS OF METHANE EMISSION FLUX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HUBEI PART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ZHAO Wei 1, 2, ZHU Kong-Xian 1, 2, HUANG Wen-Min 1, BI Yong-Hong 1, YUAN Xi-Gong 1, 2 ,YU Bo-Shi 1 and HU Zheng-Yu 1 (1. Institute of Hydrobi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Wuhan 430072, China ;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49, China ) 关键词: 甲烷排放通量;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三峡水库 Key words: Methane emission flux; Temporal-spatial patterns; Influence factors;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中图分类号: Q178.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13)04-0776-06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在大气中的浓度以每年1%的速率增加, 是CO 2增加速率的4倍, 其在100 a 的时间尺度上, 具有25倍于CO 2的增温潜力[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化石燃料燃烧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 最近的研究发现自然水体和人工水库均可以排放甲烷。水库在成库和运行过程中, 水柱和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可在厌氧条件下, 被产甲烷细菌等微生物作用, 释放甲烷; 当前, 水库排放的甲烷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成为了国内外争论的热点问题[2]。有研究认为热带地区因水力发电修建的水库其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火电[3], 也有估算表明, 全球总面积为0.26×106 km 2的水库上游水域[4], 甲烷年排放量为4.8 Tg/yr (Tg = 1012 g)[5], 占全球甲烷年总排放量(503— 610 Tg/yr)[1] 的0.79%—0.95%。迄今为止, 国际上关于水库甲烷排放的研究依然显得十分不足, 无法为厘清水库甲烷的温室效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在中国, 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自2007年开始逐渐开展。截止目前, 涉及水库甲烷排放研究的有密云水库[6]、二滩水库[7]、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的各水库[8]、水布垭水库[9]和三峡水库[10, 11]。 目前, 对三峡水库(TGR)水面甲烷排放通量的研究均局限于长江干流的重庆段 [10]和支流的香溪河 [11]。 三峡水库是一座特大型的深水河流型水库, 2003年蓄水成库, 在成库的过程中淹没了大量的耕地, 由于其深水特性, 加之其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 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受到关注。已有的研究均局限于特定水域, 或针对干流, 或针对支流开展温室气体的调查, 由于三峡水库的峡谷河道型特征, 需要同步开展干支流的调查才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三峡水库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汇”地位; 鉴于此于2010年三峡水库175 m 实验性蓄水完成之后的11月至2011年的10月间在三峡水库湖北段的干支流开展了温室气体的逐月调查监测, 本文主要介绍此次调查中甲烷排放通量的时空特征, 并结合库区环境状况分析了库区甲烷排放通量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于理解三峡水库的甲烷排放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点设置 在三峡水库湖北段设置5个采样位点(图1), 其中长 网络出版时间:2013-08-08 18:3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44319075.html,/kcms/detail/42.1230.Q.20130808.1831.028.html

批量式沼气发酵中细菌类群变化及其与产气之间的相关性

批量式沼气发酵中细菌类群变化及其与产气之间的相关性田光亮1,崔晓龙2,杨斌1,董明华2,李秋敏1,吴艳2,张莉娟1,李映娟1,肖炜2,尹芳1,王永霞2,赵兴玲1,张无敌1 【摘要】摘要:在相同温度和初始发酵液条件下,采用DGGE 指纹图谱结合沼气产量与成分,对批量式沼气发酵的3 个发酵重复的分析,表明了沼气发酵体系中细菌类群丰富的多样性。随着发酵的进行,细菌绝对数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细菌类群发生明显的变化,发酵时间越长,发酵前后的细菌类群区别越大;有的细菌类群始终保持优势,不受产气速率、甲烷含量和温度变化的影响;有的细菌类群在特定发酵时期处于优势地位,且与产气速率和甲烷含量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发酵前84 天的DGGE 分析表明,3 个重复的细菌类群特别是优势类群的变化基本同步,但也存在一定区别,相似度在65% ~83%之间。与细菌类群变化相对应,三个重复的产气速率和甲烷含量的变化也基本同步,在发酵前55 天,5 日产气量在2 ~8 L 之间,甲烷体积百分数从65%下降到30% ~45%之间。发酵60 天到100 天,产气速率迅速升高并达到高峰,高峰时的5 日产气量达到20 L,甲烷体积百分数迅速升高并达到顶峰为72% ~75%;从较短的发酵期间来看,3 个重复的产气速率和甲烷含量也存较明显区别,这与3 个重复在同一时期细菌类群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对应。 【期刊名称】中国沼气 【年(卷),期】2014(032)001 【总页数】6 【关键词】关键词:沼气发酵;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细菌类群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沼气事业迅猛发展,2009 年底大、中、小型沼气工程

甲烷一步法制乙烯技术进展

甲烷一步法制乙烯技术进展 甲烷一步法制乙烯技术进展2017-01-16 长兴岛石 化市场长兴岛石化市场微信号changxingdao01 功能介绍注册成品油贸易公司,执照经营范围给予汽柴油城镇燃气危险品等经营范围,可开具发票,注册成品油公司,文杰很专业 作为基础工业原料,乙烯在石化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除北美和中东,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以石脑油为原料,采用蒸汽裂解法制乙烯。该方法不仅耗能高、排放温室气体多、成本高,而且由于原料来自于石油,还需要挤占宝贵的石油资源。乙烯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每年约3300亿英磅,相当于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市场,是有价值的商品化二碳化学品,它可齐聚成为运输燃料。乙烯可进行二个、四个、六个、八个分子齐聚,或者一百万个分子可成为聚乙烯,50万个分子就变成芳纶等等。今天,乙烯分子来自于油,是通过称之为蒸汽裂解的过程制取的。这是化工行业大的能源消费用户和大的CO2产生源,因为其是吸热反应。为了从石脑油制取乙烯,要与800摄氏度的过热蒸汽相混合,并基本上采用物理力量来打断碳-碳键。这是一种强固的技术,必须以石油消耗为代价,要由燃烧才能得到大量热

量,以有利于吸热化学的进行,有关其能源足迹,生产1Kg 的聚乙烯要产生2Kg的CO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制乙烯的路线分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相比间接法冗长繁琐的过程,直接法只需一步即可将甲烷转化成乙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非常具有吸引力。经化学化工界30多年的努力终于变成现实—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的天然气可直接转化为世界上大宗的化工基础原料乙烯。甲烷是丰富的,因为它是天然气的主要成份,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大量的天然气储藏。然而,将甲烷偶联制取乙烯的工艺仍然需要革新,采用现在催化剂技术的乙烯产率还不足以使该工艺能合理地商业化 推行。甲烷直接制化学品转化工艺要达到经济上合理,将还需要推进催化剂、工艺过程和分离的进步。为减少石油依赖,各国开展以主要成分为甲烷的天然气制烯烃的研究。天然气制乙烯的路线分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相比间接法冗长烦琐的过程,直接法只需一步即可将甲烷转化成乙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非常具有吸引力。但由于甲烷的选择活化和定向转化是世界级难题,被誉为整个化学界的“圣杯”,因而从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学界始终没能开发出工业可行的甲烷直接制乙烯工艺。陶氏化学公司的启动计划涵盖了几种替代原料制化学品路线,包括合成气路线。从合成气生产烯烃业已开发出来,但投资密集。避开合成气,从甲烷直接转化为烯烃作为工业目标提出已有几年时间。人们正在进一

全球甲烷排放量年度估计1860-1994_大气科学_科研数据集

全球甲烷排放量年度估计:1860-1994(Annual Estimates of Global Anthropogenic Methane Emissions: 1860-1994) 数据介绍: Of the tota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of long-lived greenhouse gases (2.45 Wm-2), almost 20% is attributable to methane (CH4), according to the 1995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1995). Since the mid-1700s,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methane has increased by about 145% (IPCC 1995). Thu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sources of methane is important. 关键词: 数据格式: TEXT 数据详细介绍: Annual Estimates of Global Anthropogenic Methane Emissions: 1860-1994 Introduction

Of the tota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of long-lived greenhouse gases (2.45 Wm-2), almost 20% is attributable to methane (CH4), according to the 1995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1995). Since the mid-1700s,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methane has increased by about 145% (IPCC 1995). Thu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sources of methane is important. Atmospheric methane is produced both from natural sources (e.g., wetlands) and from human activities (see global methane cycle, from Professor W.S. Reeburgh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Total sources of methane to the atmosphere for the period 1980-1990 were about 535 (range of 410-660) Tg (1 Teragram = 1 million metric tons) CH4 per year, of which 160 (110-210) Tg CH4/yr were from natural sources and 375 (300-450) Tg CH4/yr were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IPCC 1995). The anthropogenic sources are further broken down into 100 (70-120) Tg CH4/yr related to fossil fuels and 275 (200-350) Tg CH4/yr from biospheric sources. Trends Online includes estimates from Stern and Kaufmann, on a year-by-year basis, of global emissions of methane from various anthropogenic sources (flaring and venting of natural gas; oil and gas supply systems, excluding flaring; coal mining; biomass burning; livestock farming; rice farming and related activities; and landfills). Their total estimated anthropogenic sources for the 1980s (about 320-360 Tg CH4/yr)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ange reported by the IPCC (1995), as are their estimates for the emissions related to fossil-fuels (about 70-80 Tg CH4/yr). We urge readers to credit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listed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Methods section) when using these data. The proper citation for each record is listed at the bottom of each section. Users are encouraged to contact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before applying the data in specific model exercises or research exercises. Period of Record 1860-1994

土卫六甲烷雨形成湖泊

土卫六甲烷雨形成湖泊 从卡西尼号探测器传回的图像中可以看出,在甲烷云团下,土卫六的表面布满了巨大的湖泊。(图片提供:NASA/JPL/SPACE SCIENCE INSTITUTE) 想象一下,周围世界的日平均气温只有-179摄氏度,瓢泼的甲烷雨从天而降,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但较浅的湖泊,其面积甚至比北美洲的五大湖区还要大。尽管这一幕多少有点儿科幻小说的味道,但美国宇航局(NASA)卡西尼号探测器的最新观测结果表明,这一切真就发生在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也就是泰坦(土卫六)的表面上。这一发现说明,寒冷的泰坦居然在某些方面与地球非常类似,例如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新发现同时暗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土卫六的表面下蕴藏着丰富的碳氢化合物——它可能是人们在太阳系中找到的第一个具有这种特征的天体。 尽管与太阳相距12亿公里,但泰坦依然是太阳系中最活跃的天体之一。这颗卫星的大气层比地球大气层还要厚,从而也就成了云团和风的老巢。除此之外,自从卡西尼号探测器于2004年到达土卫六后,科学家已经在这里发现了季节性气候的证据——它们出现在可能由甲烷雨填充的湖泊形成的暗区中。 新的发现表明这些湖泊真的存在。从卡西尼号探测器传送回地球的图像可以看出,土卫六表面的黑斑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扩大,从而证明了它们实际上是由

甲烷构成的。显而易见的是,这些黑斑头顶上的云团似乎正在下着甲烷雨。由马里兰州劳雷尔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的Elizabeth Turtle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最新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然而这一发现又为科学家带来了一个新的谜团。参与该项研究的纽约市NASA戈达德空间研究所的Anthony Del Genio指出,“紫外辐射会持续地分解甲烷”,因此,即便有甲烷雨从天而降,所有的甲烷也应该在很久之前便消失殆尽。那么,这些甲烷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化合物的源头很可能位于土卫六的表面之下。这颗卫星上的火山所释放的或许不是熔岩而是甲烷。作为形成土卫六的原始气体云的一种残留物,这些甲烷的数量是如此巨大,足以维持多雨的气候。 图森市亚利桑那大学的行星科学家Jonathan Lunine认为,这是“一项完美的研究工作”。Lunine说,NASA下一步将扩展卡西尼号探测器的观测范围直至2016年或2017年,从而“让科学家们能够在土卫六完整的北方春季观测这些甲烷湖泊”。到那时,他们能够在实时状态下更近距离地观察这些湖泊的填充过程,从而寻找有关甲烷来源的更多线索。 (《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doi:10.1029/2008GL035964. ,M. E. Brown, R. N. Clark)

核磁一般氢谱和碳谱的解析步骤

核磁一般氢谱和碳谱的解析步骤 分析氢谱有如下的步骤。 (1) 区分出杂质峰、溶剂峰、旋转边带。 杂质含量较低,其峰面积较样品峰小很多,样品和杂质峰面积之间也无简单的整数比关系。据此可将杂质峰区别出来。 氘代试剂不可能100%氘代,其微量氢会有相应的峰,如CDCl3中的微量CHCl3在约7.27ppm处出峰。边带峰的区别请阅6.2.1。 (2) 计算不饱和度。 不饱和度即环加双键数。当不饱和度大于等于4时,应考虑到该化合物可能存在一个苯环(或吡啶环)。 (3) 确定谱图中各峰组所对应的氢原子数目,对氢原子进行分配。 根据积分曲线,找出各峰组之间氢原子数的简单整数比,再根据分子式中氢的数目,对各峰组的氢原子数进行分配。 (4) 对每个峰的δ、J都进行分析。 根据每个峰组氢原子数目及δ值,可对该基团进行推断,并估计其相邻基团。 对每个峰组的峰形应仔细地分析。分析时最关键之处为寻找峰组中的等间距。每一种间距相应于一个耦合关系。一般情况下,某一峰组内的间距会在另一峰组中反映出来。

通过此途径可找出邻碳氢原子的数目。 当从裂分间距计算J值时,应注意谱图是多少兆周的仪器作出的,有了仪器的工作频率才能从化学位移之差Δδ(ppm)算出Δν(Hz)。当谱图显示烷基链3J耦合裂分时,其间距(相应6-7Hz)也可以作为计算其它裂分间距所对应的赫兹数的基准。 (5) 根据对各峰组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的分析,推出若干结构单元,最后组合为几种可能的结构式。每一可能的结构式不能和谱图有大的矛盾。 (6) 对推出的结构进行指认。 每个官能团均应在谱图上找到相应的峰组,峰组的δ值及耦合裂分(峰形和J值大小)都应该和结构式相符。如存在较大矛盾,则说明所设结构式是不合理的,应予以去除。通过指认校核所有可能的结构式,进而找出最合理的结构式。必须强调:指认是推结构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果未知物的结构稍复杂,在推导其结构时就需应用碳谱。在一般情况下,解析碳谱和解析氢谱应结合进行。从碳谱本身来说,有一套解析步骤和方法。 核磁共振碳谱的解析和氢谱有一定的差异。在碳谱中最重要的信息是化学位移δ。常规碳谱主要提供δ的信息。从常规碳谱中只能粗略的估计各类碳原子的数目。如果要得出准确的定量关系,作图时需用很短的脉冲,长的脉冲周期,并采用特定的分时去耦方式。用偏共振去耦,可以确定碳原子的级数,但化合物中碳原子数较多时,采用此法的结果不完全清楚,

甲烷对全球暖化的影响

甲烷对全球气候暖化的影响 姓名:李萍 班级:高2010级04班 学号:20100404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人类活动加剧,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大量增加,全球暖化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而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作用仅次于二氧化碳。到2005年,世界甲烷排放量达到6607490千吨,所以正确认识甲烷的产热机理和作用尤为重要。 关键词:甲烷全球气候暖化 1.引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大自然空间的夺取越来越剧烈,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大而且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所以,人类在创造伟大的同时,也在毁灭这份伟大,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能源危机、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厄尔尼诺、赤潮、臭氧层空洞等等全球气候变迁问题出现,使得地球的大气、土壤和水源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排入大气中的气体也迅速增长,其中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等温室气体,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成倍地增加,这些气体影响气候系统,并

通过气候系统控制环境中自然能量的流动,即借助大气的循环运动,改变大气气候,增加全球气候暖化的可能性,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2.温室效应全球暖化是温室效应所带来的后果,而非温室效应的另一含义,温室效应的含义是温室气体的排放超过一定的平衡值(即地球可正常"消化"的数量单位),而温室效应的产生,其中一个恶果即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导致冰川加速溶解,海平面上升,人类可居住地减少等负面反应。所谓温室气体,就是能使温度升高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碳化物、氧化亚氮、六氟化碳等气体。而这些气体具有很强的吸收辐射的能力,它们选择性的吸收地球辐射的长波辐射,并释放一些长波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失去的热量,结果使大气中的热能积聚,于是造成了地球温度比其辐射平衡时的温度高,形成了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增加,例:甲烷在工业革命前为(0.6~0.8)×10-6,到1992年增加到1.72×10-6,增加了大约145%。温室气体增加结果直接导致了地表增暖和海平面上升。据显示,自19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1】。如果没有措施对此进行控制的话,到2100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0.9~3.5℃【2】。而且全球温度升高,海洋热膨胀和冰川、极地冰区的融化,过去150年来地球上的冰川面积一直在缩

有机肥对农田土壤二氧化碳和甲烷通量的影响

有机肥对农田土壤二氧化碳和甲烷通量的影响 3 董玉红1,2  欧阳竹 13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禹城综合实验站,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93) 【摘要】 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施用(鸡粪、猪粪、牛粪)对夏玉米田土壤CO 2和CH 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处理的CO 2通量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趋势,受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土壤CO 2通量和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地下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当温度不是限制因子的时候,CO 2通量和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105).玉米整个生长季大部分时间土壤为CH 4的吸收汇,源汇的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但是相关分析并不显著.不同处理的土壤CO 2季节平均排放通量为015124~018518g ?m -2?h -1,和CK2相比,玉米种植促进了CO 2的排放,施用有机肥也增加了CO 2的排放,所有有机肥处理的平均排放通量和CK2差异显著,但只有S2和P2和CK1的差异显著.不同处理农田土壤CH 4的季节平均通量为-010068~-010484mg ?m -2?h -1,有机肥施用抑制了土壤对CH 4的吸收,施肥量高抑制作用强,但是统计分析差异并不显著. 关键词 有机肥 CO 2 CH 4 温室气体 土壤文章编号 1001-9332(2005)07-1303-05 中图分类号 S147.2;X511 文献标识码 A E ffects of organic manures on CO 2and CH 4fluxes of farmland.DON G Yuhong 1,2,OU Y AN G Zhu 1(1Y ucheng Com prehensive Ex perimental S t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 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 2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China ).2Chin.J.A ppl.Ecol .,2005,16(7):1303~1307.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chicken manure ,swine waste and cattle manure on the CO 2and CH 4fluxes of a farmland planted with summer maiz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 2flux had the same trend under different organic manure application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water content.The flux was signif 2icantly related with air temperature ,soil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P <0105).When soil temper 2ature was not a limiting factor ,soil water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soil CO 2flux.At most maize growth stages ,soil was a sink of CH 4.The variation of CH 4source 2sink was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but the correl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The mean seasonal flux of CO 2was from 0.5124to 0.8518g ?m -2?h -1,and that of CH 4was from -0.0068to -0.0484mg ?m -2?h https://www.360docs.net/doc/044319075.html,pared with CK2,maize planting and organic manure application enhanced CO 2emission.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s inhibited the CH 4uptake by soil ,and higher application rate had a higher inhibitory effect.K ey w ords Organic manure ,CO 2,CH 4,Greenhouse gas ,S oil. 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前期专项研究资助项目(2003CCB001). 33通讯联系人. 2004-03-10收稿,2004-07-05接受. 1 引 言 农业生产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有贡献,农田土壤可作为CO 2、CH 4和N 2O 的源或汇,农业管理措施特别是施肥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很大,各种肥料中有机肥对农田土壤碳转化的影响最大,来自不同动物有机肥料成分不同,肥料成分的不同影响了其后施用到农田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22].目前有机肥施用对旱地土壤CO 2排放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实验室培养模拟试验来揭示碳的转化,对于有机肥施用到农田后土壤CO 2排放的研究较少[2,19].有机肥施用对稻田土壤CH 4排放的影响研究较多[24],通气状况良好的土壤是CH 4的最大吸收汇,施肥对CH 4 氧化表现为抑制作用[16],研究土壤CH 4吸收汇影响因素和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土壤对CH 4的吸收,也是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一项措施[13,20]. 有机肥施用对农田土壤CO 2和CH 4通量的综合影响研究较少,很少考虑有机肥组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目前温室气体减排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减少有机肥施用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是理解其排放过程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选用农业生产上常用的3种有机肥,并结合考虑有机肥种类、有机肥养分含量及外部环境因子,探讨它们对农田土壤CO 2和CH 4通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5年7月 第16卷 第7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J ul.2005,16(7)∶1303~1307

第四章 核磁共振碳谱 习题2

第四章核磁共振碳谱 一、判断题 [1]自由衰减信号(FID)是频率域信号。() [2]碳谱的化学位移范围范围较宽(0-200),所以碳谱的灵敏度高于氢谱。() [3]在宽带去耦碳谱中,不同类型的碳核产生的裂分峰数目不同。() [4]氢质子在二甲基亚砜中的化学位移比在氯仿中要小。() [5]在13C NMR谱中,由于13C-13C相连的概率很低,所以通常不考虑13C核只见到耦合。 () [6]含19F的化合物,可观测到19F对13C核的耦合裂分,且谱带裂分数符合n+1规律。() [7]但在固相核磁共振波谱中,分子运动受到限制,由于磁各向异性作用将是谱线带变宽, 分辨率大大下降。() [8]在碳谱中,13C-1H会发生耦合作用,但是13C-1H的耦合常数远比1H-1H之间的耦合常 数小.() [9]在135°DEPT试验中,CH、CH2和CH3均出正峰,季碳原子不出现谱峰。() [10]在APT实验中,CH和CH3均出正峰,CH2出负峰,季碳原子不出现谱峰。() 二、选择题(单项选择) [1] 下列原子核没有自旋角动量的是哪一种?()。 A. 14N7 B. 12C6 C. 31P15 D. 13C6 [2] 在13C NMR波谱中在化学位移125-140产生两个信号的化合物是()。 A. 1,2,3,-三氯苯; B. 1,2,4,-三氯苯; C. 1,3,5,-三氯苯 [3] 在13C NMR波谱中在化学位移125-140产生六个信号的化合物是()。 A. 1,2,3,-三氯苯; B. 1,2,4,-三氯苯; C. 1,3,5,-三氯苯 [4] 在13C NMR波谱中在化学位移125-140产生三个信号的化合物是()。 A. 对二氯苯; B. 邻二氯苯; C. 间二氯苯。 [5] 在13C NMR中在化学位移0-60产生3个信号;在1H NMR中在化学位移0-5产生3个信号(最低场信号为多重峰)的化合物是()。 A. 1,1-二氯丙烷; B. 1,2二氯丙烷; C. 2,2-二氯丙烷; D. 1,3二氯丙烷。 [6] 在13C NMR中在化学位移0-70产生2个信号;在1H NMR中在化学位移0-5产生2个信号(最低场信号为三重峰)的化合物是()。 A. 1,1-二氯丙烷; B. 1,2二氯丙烷; C. 2,2-二氯丙烷; D. 1,3二氯丙烷。 [7]下面原子核发生核磁共振时,如果外磁场强度相同,哪种核将需要最大照射频率()。 A. 19F9; B. 13C6; C.1H1; D. 14N7 [8]碳谱如果不采用标识技术很难解析的原因是()。 A. 碳谱灵敏度较低; B. 碳核之间有耦合裂分; C. 碳谱分辨率高; D. 碳核与氢核之间有耦合裂分。 [9]下列各类化合物中碳核化学位移最大的是()。 A. 苯环上的碳; B. 酸酯羟基碳; C. 醛酮羟基碳; D. 与氧相连的饱和碳。 [10]在13C谱中,常看到溶剂的多重峰,如DMSO-d6在化学位移39.5ppm附近的七重峰,溶

非甲烷总烃排放标准

根据网上资料和与资深环评师商量,拟采用以下质量标准: 我国目前没有制定非甲烷总烃的环境质量标准,以色利的非甲烷总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短期为5.0mg/m3,长期2.0mg/m3,我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927-1996)的非甲烷总烃的厂界浓度标准为 4 mg/m3,一般情况下,质量标准要小于厂界标准,因此采用2mg/m3作为小时标准,1.2 mg/m3作为日均标准,0.2mg/m3作为年均标准。 补充下美国的大气环境标准碳氢化合物三小时初级和次级标准均为0.16mg/m3。 引用: 以色利的非甲烷总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短期为 5.0mg/m3,长期2.0mg/m3, 这个短期不一定是1小时,长期不一定是一年。所以,对应作为小时值不一定对。 引用: 我国《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927-1996)的非甲烷总烃的厂界浓度标准为4mg/m3,一般情况下,质量标准要小于厂界标准,因此采用2mg/m3作为小时标准,1.2 mg/m3作为日均标准,0.2mg/m3作为年均标准。 一般情况下,质量标准要小于厂界标准,应该对于一套标准是一定的,不同体系的标准就不一定。而且按照这个说法,质量标准应该小于4mg/m3才对。这种情况,建议做到厂界就行了,环境质量标准没有,说明不是控制污染物。过犹不及。 严重同意!有些专家要求按照厂界标准的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进行评价,个人认为无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927-1996)的详解中也说,国外的标准都非常不一致,甚至非甲烷总烃被废除。国内的监测结果完全不能参考,环境本底值都不知道有几个监测站能够监测,哪能参考? 以色列标准中5.0mg/m3是30min标准,2.0mg/m3是24h标准。我做我几个项目的本底监测中发现,好多地区的非甲烷总烃本底值日均值都介于2~3mg/m3,但周围其无排放非甲烷总烃的工业企业,不知如何说明污染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