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doc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专题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专题
近代史: 两条主线 1、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2、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反封建反侵略,争取 独立富强和实现近代化的历程(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 现代史:主线
❖ 中共领导的探索社会主义建立和建设历程
政治史
❖ (一)列强侵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五次侵华战争:(重点-两次中日战争)掌握要点:战争爆发的原因;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危害;影响及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变化(社会形态,革 命任务,经济结构,思想,对外态度,社会生活。)
❖ 经济上:资本主义19世纪末初步发展,20C初,继续发展, 一战期间短暂春天。
❖ 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运动迅速发展,西学东 渐内容从自然科学深入到资产阶级政治学说。A三次思想解 放潮流:维新思想传播,革命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民主科 学思想传播-思想近代化开端。B新的思想理论形成 :三民 主义
政治史
❖ 3、思想近代化:理性化、科学化
❖ 新文化运动(开端):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思想,根除封建制 度的思想根源。(前期传播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思想,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 4、军事近代化:A、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
战舰,提出建立新式海军主张 B、洋务运动期间,筹
划海防,建立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
政治史
❖ (二)各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 1、地主阶级:(1)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活动:仿制战舰,筹建海防,编译《四洲志》,《海国图志》介绍西方
❖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活动:洋务运动举办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筹划海防、新式学校(三个近代化第一步)
❖ 1937-1945联合国民党,实行全民族抗战,成为中流砥柱。(三阶段) ❖ 1945-1949争取和平民主,建立联合政府努力。-解放战争,推翻国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是近代以来,教育界、社会学界和史学界研究领域中,一个敏感而又有重要影响力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概述、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概念、背景以及研究的现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概述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指的是从清朝开始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

它是一门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文化变迁的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清朝以来的文化、政治制度变迁,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流变与发展。

文化史能够帮助我们解析和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文化变迁以及文化转型的进程,增进我们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体会和宣传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研究,历史背景与清朝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朝是满人统治的朝代,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历史时期,它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发展时期。

清末百年,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历程由于清朝的统治,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受到了极大的推动。

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中国开始深刻地思考自身文化的意义和本质;实用主义的思想出现使中国日益关注文化的实用价值;受西方影响的新文化运动更是引发了中国人文思想的深刻变化。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又经历了从清末民初至新文化运动,再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壮大涌现。

四、研究进展由于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重要性,近几十年特别是上个世纪晚期以来,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在探讨“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近几年随着政治变化、社会环境的变迁逐渐加深,哲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学者有较深的研究和讨论,以及发表了大量论文,使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深化。

五、结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八
• •
何应钦:曾任战术总教官;教育长; 潮汕分校校长兼教育长
张治中:曾任武汉分校教育长,南京 中央军校训练部主任、教育长 程潜:曾任校务委员,长沙分校校务 委员会主任
黄埔军校培养的国民党军官
• 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 濂、毛人凤、关麟征、贺衷寒、乔家才、 邓文仪、李仙洲、李默庵、陈明仁、康泽 、郑介民、李延年、李弥、胡琏、唐生明 、俞济时、黄维、戴笠、郝柏村、蒋仲苓 、王升、黄珍吾、彭孟缉、桂永清、谢晋 元、范汉杰、邱清泉、蔡文治、李桂丹、 廖耀湘、戴安澜。
汪精卫在黄埔军校及访问日本时 与甲级战犯东条英机
(3)大革命的意义
A、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B、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 C、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 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 (4)大革命的教训 A、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B、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明显提高 C、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部分武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专题
主讲教师:赵树廷 18764456266 lishigangyao@
第八讲 开天辟地与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出现

思想认识
•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 二、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 三、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 特点
三、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 潮
•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大体是代表民族资产 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尽管这个 党在几经挫折后,并没有多少实力,并且 成分复杂,严重地脱离群众。但是,中国 共产党认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 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因此, 首先应当争取同国民党进行合作。 •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 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 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问题汇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问题汇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各专题自学与研讨问题汇集专题一:回忆与反思——中国历史纵横谈(导论)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中国曾出现“康乾盛世”,但为什么到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已经进入曹雪芹笔下的“末世”或龚自珍所言的“衰世”?2、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生与中国有何联系?鸦片战争与世界上最早启动现代化的英国近代文明有什么联系?3、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如何理解“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5、为什么一个拥有四亿之众的偌大帝国竟然打不过远涉重洋而来的几千名英国水兵? 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专题三睡狮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有何新的特点?2、近代中国农民的局限性在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中有怎样的表现?3、洋务运动是对外来挑战的回应。

外来挑战在1840年就开始了,洋务运动直到19世纪60年代初才拉开帷幕,为什么“挑战”和“应激”之间间隔近20年?4、梁启超为什么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对李鸿章和慈禧太后等人如何评价?5、清末新政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7、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专题四: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功绩1、怎样理解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并未直接参加武昌起义,他何以成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2、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影响怎样?3、孙中山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4、袁世凯如何发迹和如何夺取革命果实,其所说明的问题是什么?5、辛亥革命是否搞糟了?专题五:碰撞中的升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怎样?3、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五四前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专题六开天辟地大事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哪些?2、中国共产党在1924至1927年国民革命中的主要贡献是什么?3、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何能成功?4、中国革命新道路“新”在何处?为何要走这样的道路?5、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怎样?专题七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胜利1、“9·18事变”后张学良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2、张学良为什么发动兵谏?毛泽东和斯大林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3、第二次国共合作有何特点?4、如何认识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的作用与地位?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专题八两种前途的选择———人民共和国的锻造1、重庆谈判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体现在何处?2、国民党为何在军事上一败再败?3、国民党为何丢掉了中国大陆?4、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出路探索、救国方案、路径选择之间体现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评价“告别革命论”?5、为什么说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2011年上半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辨析题、列举题、分析题、材料解析与综合运用题以及评述题五种各章要求领会、掌握如下内容:上编综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基本特征、两对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章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1、如何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帝国主义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原因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题研究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这段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分析相关主题的背景、概念、演变等,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时期。

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和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敌入侵、国内战争、经济萧条和社会不平等等众多问题。

政治上,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现代国家的建立;经济上,中国经历了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文化上,中国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

这些变革对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主题论述1、革命与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充满革命和现代化的历史时期。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革命和现代化运动。

这些运动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这些运动都对于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它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五四运动则是一次新文化和新思潮的运动,它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2、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在近现代史上,民族主义和国家的认同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为了重建国家的认同,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领袖们积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认同奋斗终身。

这些探索对于当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团结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研究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化讲授研究与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化讲授研究与思考
改 革 , 注 重 强 化 《 国 近现 代 史纲 要 》 教 材 与 专题 化 讲授 关 系的研 究和 探 讨 , 而使 这 门新 的 课 程 在 整体 上 达到 优 化 。 并 中 课 从
【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 教材与教学体 系关 系; 专题讲授
《 国 近 现代 史 纲 要 》 以下 简 称 《 要 》 课 , 我 国高 等 学 校 思 想 途 径 中 ( 纲 ) 是 政 治 理 论 课新 课 程 方 案 中的 一 门重 要 课 程 。 纲 要 》 是 高 校 思 想政 治 《 课 《 纲要 》 是一 部 内涵 深 刻 的历 史 教 科 书 。 的 出版 是 我 国高 校 思 想 它 理 论课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之 一 , 课 程 主 要 讲 授 的是 中 国近 代 以来 中 国 政 治 理 论 课 教学 的一 件 大 事 。这 部 教 材 的 特 点 在 于 以 可 靠 的 史 实 , 该 揭 的 仁 人 志 士 和 人 民群 众 为 救 亡 图存 和 实 现 中 华 民族 的 伟 大 复 兴 而 英 示 了 中 国近 现 代 史 发 展 的 规 律 。记 录 了 中 国 人 民怎 样 选 择 马 克 思 主 勇 奋 斗 艰 苦 探 索 的 历 史 , 其 是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下 . 行 伟 大 的 义 、 择 中 国共 产 党 、 择 社 会 主 义 的 历史 过 程 。 尤 进 选 选 而正 是 因为 有 了这 三 艰苦斗争, 经过 新 民 主主 义 革 命 赢 得 民 族 独 立 和 人 民 解 放 的历 史 。教 个 正 确 的 选择 , 有 了 中 国革 命 、 设 和 改 革 的胜 利 。 才 建 学 目的 在 于 帮助 当代 大 学 生 “ 解 国史 、 情 。 刻 领 会 历 史 和 人 民是 了 国 深 《 纲要 》 是 只记 录历 史 事 件 的 一 部 自然 主 义 的 历 史 之 作 , 是 在 不 而 怎 样选 择 了 马克 思 主 义 , 择 了 中 国共 产 党 , 择 了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 选 选 这 科 学历 史 观 的指 导 下 对 中 国近 现 代 历 史 实 践 经验 的 总 结 . 揭 示 了 中 它 样 三 个 根 本 性 的 问 题 . 而 继 承 和 发 扬 中华 民 族 的 优 秀 传 统 , 强 走 国 近 现代 史 的发 展 规 律 , 明了 历 史 发 展 的趋 势 和 方 向 。 这 个 科 学 的 从 增 指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 信 念 和 改 革 开放 、 兴 中华 的使 命 感 。 振 历 史 观 ,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历 史 唯 物 论 , 是 毛 泽 东 关 于 以两 大社 会 就 就 因此 , 纲 要 》 的专 题 化 教 学 就 必 须 紧 紧 围 绕 这 一 要 求 , 断 进 基 本矛 盾 为纲 的历 史 发 展 理 论 。 纲 要 》 沿着 社 会 存 在 决 定 社 会 意识 《 课 不 《 是 行 改 革 , 确 《 要 》 程 和 教 学 目标 的 定 位 , 注 重 强 化 《 明 纲 课 并 纲要 》 教 之 路 . 循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 济 基 础 和上 层 建 筑 的辩 证 法 。 叙 述 课 遵 经 来 材 与专 题 化 教 学 关 系 的 研 究 和 探讨 , 而使 这 门 新 的 课 程 在 整 体 上 达 中 国近 现 代 历 史 的发 展 过 程 的 。 正是 因 为这 样 . 从 它规 律 性地 再 现 了 中 到优 化 , 《 要 》 真 正 承 担起 对 当代 大学 生 进 行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教 国 近现 代 史 的真 实 面 貌 。 使 纲 课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01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01




体仁阁大学士徐桐 (1820-1900) “平生痛恨洋人,连带痛恨洋人所带来的一 切,凡是带个“洋”字的东西,都不准进 门。” “我在尔敢如是,我死,其胡服骑射做鬼奴 矣!”“罚令跪暴烈日中,以儆其后。” “望洋兴叹;与鬼为邻” “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 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二、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内须变法”


李鸿章对时局的认识 : “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能强分界 画”,中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外国 “强兵利器,百倍于中国”,“西人专 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 中国向用弓矛小枪小炮,故不敌于彼等, 是以受制于西人”。
1874年《筹议海防折》

“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 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 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 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 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 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 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 强敌。”


1863年和1864 年, 率淮军攻 陷苏州、常州等 地,和湘军一起 镇压了太平天国。 清廷晋封李鸿章 为一等肃毅伯, 并赏戴双眼花翎



1865年,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一年之后, 接替曾国藩任钦差大臣,督办剿捻事务; 1867年,被任命为湖广总督; 1868年,加太子太保衔,并升授协办大 学士,入京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见,赐其在 紫禁城骑马的殊荣,以示恩宠; 1870年,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 通商大臣;
本门课程简介
学习要求
※一、按时出勤,不得无故迟到、早
退、旷课;
※二、认真听课,做笔记。 ※三、积极参与网络课堂学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研究述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研究述评

富 ; 学 管理 多 管 齐 下 , 到 协 调 互 补 , 学 合 理 ; 教 达 科
减 轻 了 教 师 的 教 学 负 担 , 教 师 科 研 创 造 了 为 条件 。
打 下 了坚 实 的基 础 。专 题 教 学 是 基 于 教 学 内容 而
言 、 盖教 学 全 过 程 和 各 个 环 节 的 一 种 教 学 模 式 。 涵
关键词 : 中国 近现 代 史 纲要 ; 题 教 学 ; 想政 治理 论课 : 题 设 置 专 思 专
作 者 简 介 : 近平 , 州 师 范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教 授 ( 阳 50 0 ) 杨 贵 贵 501 。 基 金 项 目 :0 0年 度 贵 州省 高校 教 学与 课 程 改革 项 目… 中 国近 现 代 史纲 要 ’ 21 专题 教 学 的理 论 与 实践 探 索” 。
( ) 中国近 现代 史 纲要 ” 题 教 学 能 够解 决 二 “ 专
不 少 矛 盾
对 “ 国近 现代史 纲要 ” 中 专题 教 学 的研 究 , 是 从这 就
个 意义 上 展开 的 。

“ 中国近 现代 史 纲 要 ” 学 还 处 于 一 个 不 断 摸 教

开展“ 中国近 现 代史纲 要 ” 专题教 学 的理 由
V 13 0. O NO 4 。 01 . 2 1
文 章 编 号 :0 6— 90 2 1 )4— 18— 5 10 2 2 (0 1 0 0 2 0
“ 国近现 代 史纲 要’ 中 专题 教 学研 究述评
杨 近 平
摘要 : “ 以 中国 近 现 代 史 纲要 ” 教 师为 主 体 的研 究 队伍 , 课 对该 课 程 专 题 教 学 的 理 由 、 求 、 题 设 置 和 专 题 教 要 专 学 实 践 进行 了比 较 深 入 的 研 究 , 教 学观 念 更 新 与 专题 教 学 、 学 专 题 的 设 置 是 否 要 打破 教 材 的框 架体 系、 题 教 但 教 专 学 的 问题 意 识 、 结合 教 材 具 体 章 节 的 专题 教 学 等 问题 的研 究 有待 于进 一 步 深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招生代码:1007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考试范围:
1.从鸦片战争到今天为止的历史进程及其客观规律,主要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包括: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争取国家、民族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内容。

2.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专题研究:近代中国历史主题是革命还是现代化?洋务运动应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近代农民运动?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功过是非?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等等。

二、考查重点:
1.对近现代历史的综合分析: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在近现代历史之中的地位与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系;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与现实思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毛
泽东本人的理论贡献,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政治学原理》
一、考试内容范围:
政治、政治观、政治权利、阶级阶层、政党制度、民主政治、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管理、政治文化、国际政治。

二、考查重点:
1. 马克思政治观、权利政治观、道德政治观、现代利益政治观。

2.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政治权力体系及体系运行的制约条件;政治权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

3. 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4.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需要、实质、优缺点;中国不照搬西方政党制度的原因和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性。

5.民主的含义和主要原则;西方国家民主观的进步性、局限性和侵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和基本对策。

6.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造成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

7.电子政府的角色定位、构建步骤、发展模式、目标和经验;电子政府的商务活动;电子政府的技术安全框架和法律法规建设。

8.我国转型期政治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整合政治文化的基本途径。

9.国际政治的一般理论、国际体系、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与准则和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