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文 参赛 新 优质文档
论《红楼梦》的模糊性

论《红楼梦》的模糊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楼梦》已经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然而,虽然它是经典著作之一,但本书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作品的模糊性。
《红楼梦》的形式、意义、语言、个性、旁征博引以及标题等因素,都给读者留下了模糊的印象。
因此,本文将探讨《红楼梦》的模糊性,并对其进行分析。
1. 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红楼梦》的情节和人物偶尔令人费解。
这是因为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被描绘得有点模糊不清。
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真实的、清晰的、或一致的。
相反,它们往往是不完全、双重或混杂的。
这些模糊和矛盾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是作者的刻意。
曹雪芹故意以这种方式让读者感到一种神秘感。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模糊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阅读的负面影响。
2. 主题的模糊性《红楼梦》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在文本中作者试图在生命和爱情之间寻找平衡。
但是这并没有得到明确的阐述,而是融合在生活和思考之中。
它的主题不是准确的,而是模糊的。
同样的,书中的结局也是不可预测的。
3. 语言的模糊性《红楼梦》应是用清新脱俗的语言表达的,但当我们读到它时,我们经常被它直奔主题的深意所击倒。
它的语言形象和意象都是精妙绝伦的。
例如,书中的“红楼梦”并不是指仅仅一个梦,而是指所有情感、人际关系、个性、面子和未来的缩影。
作者曹雪芹试图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阐释这种复杂情感的旋涡,这种模糊性使《红楼梦》成为了一种充满哲学意味的作品。
4. 旁征博引的模糊性《红楼梦》的反映现实的方式实在是引人注目。
作者通过文中的作品、音乐、诗句、科学等众多因素,将中国文化与现实的矛盾之间的紧张关系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在多个方面汲取灵感、细节和意味,最终使书中的人物变得更为立体和真实。
与此同时,它的旁征博引也让人不知所措,这也是一种模糊性。
5. 标题的模糊性《红楼梦》的题目是有争议的,这是因为读者们对它的名字并没有很明确的理解。
作品中红楼是虚构的,但这个名字却常常令人困惑。
此外,《红楼梦》首先以《石头记》的名义出版,之后才有“红楼梦”的名字。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引言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杰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本文将详细探讨《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旨在深入分析作者曹雪芹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人物形象是一部小说的灵魂所在。
一个优秀的人物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之能够在情感上与之产生联系。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借助于精湛的笔触和细腻入微的描写技巧,成功地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贾宝玉—既像人又像仙的形象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
他是贾府的少爷,聪明才智、情感细腻。
在描述贾宝玉时,曹雪芹以最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H1 贾宝玉的人物设定贾宝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脾气古怪、善良深情,同时也具备一些仙人的特质。
他天生聪明,眉清目秀,具有非凡的艺术才华。
然而,他与世无争,对尘世间的事物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
曹雪芹以细致入微的方式描绘了贾宝玉的外貌和气质。
作者将宝玉比作玉石,将他与自然界的美景相比,展示了他的非凡与出众。
同时,曹雪芹还刻画了他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他那种既渴望尘世间的欢愉,又对世俗冷漠的性格。
H3 贾宝玉与其他人物的关系贾宝玉的情感世界极为复杂,他与林黛玉、薛宝钗等多个女性角色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纠葛。
他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堪称《红楼梦》中一大经典,展现了贾宝玉真挚的情感和对黛玉的无尽思念。
H4 贾宝玉形象的象征意义贾宝玉的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
他是作者曹雪芹的自我投射,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贾宝玉的出场正是《红楼梦》中封建宗法制度瓦解之时,他的形象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衰落。
林黛玉—纯美与悲剧的化身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传世之美的人物之一。
她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角色,她的美丽、聪明和敏感唤起了读者的同情和怜悯。
浅论《红楼梦》人物艺术形象论文

浅论《红楼梦》人物艺术形象论文曹雪芹先生的一部《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
《红楼梦》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书中对各个人物的塑造也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论《红楼梦》人物艺术形象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论《红楼梦》人物艺术形象全文如下:摘要:小说文学是离不开情节与细节的,它们共同承担着再现生活和刻画人物的任务,但所包含的内容、表现的形式和所需的手段却不尽相同。
情节是小说的骨骼与筋脉,细节则是小说的血肉与细胞;情节使小说站立成形,细节则使小说摇曳多姿;情节给人以概括的印象,细节则给人以生动的形象。
重视细节描写,是小说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血肉,她给读者以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如果没有细节就没有了艺术形象。
妥帖的语言和安排适当的细节,是杰出作品两个必不能少的特征,没有这两点,也就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了。
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致玛.哈克奈斯》)这说明细节描写在典型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在《红楼梦》整个篇幅里,差不多全是人物的对话,作者只是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来讲述故事情节。
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社会形态和心理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而《红楼梦》则将它发挥到极致。
它比作者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的心理、性格,更显得生动而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的实际情形。
《红楼梦》一书所以被誉为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作者塑造了众多生动、逼真的艺术典型。
对于那些个性十分鲜明的女子,作者善于迅速捕捉一刹那间特定的神情、动作、心理状态,使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而用人物的对话、语言来表达人物的性格更是一个主要的方法。
曹雪芹善于挑选、提炼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独特气质、心理活动对人生际遇的暗示,而且还能概括出一定的社会面貌。
在这本书里,哪怕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物,哪怕人物的出场是稍纵即逝,也因为准确的语言一下子抓住了人物的灵魂而给人以“天长地久”的印象。
试谈《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的论文

试谈《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艺术中,没有“对立”就没有人物,就没有性格。
对于人物性格“对立”的描写,敌对的和阶级的“对立”,容易区别得鲜明;阶级内部和阶层内部的“对立”,却容易雷同。
可见,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是长篇小说首先需要解决的任务。
而其中最大的难题莫过于在同一阶级、同一阶层、同一集团内写出许多千差万别的典型形象来。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正是在这个方面获得了卓异的成就。
《红楼梦》中的人物共有四百之多,光是生动而著名的就不下百余。
其中一些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类似的人,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各人各面,千姿百态。
作者异常分明地描绘出他们之间的差异。
甚至在场合想仿,谈吐相近,神情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把各自的个性区分出来,使神态相似而不雷同,言语相近而不重复。
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形式,不能不说是因为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常常采取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对比手法的结果。
这个对比手法,正是恩格斯所准确提示的那种“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的方法。
这是一条异常宝贵的创作经验,是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决窍”。
脂砚斋在评《红楼梦》时,称这种手法为“特犯不犯”。
金圣叹叫作“犯中求避”。
犯,是有意把两个人物的某一点写成相同、重复;同时,又避,即在同中求异,在重复中求不重复。
古今中外,天地万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无不相比较而存在。
在艺术中采取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正是刻划人物性格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
《红楼梦》在刻划人物性格上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同中求异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努力借鉴。
一在《红楼梦》所创造的众多人物中,有些是同属于官僚贵族之家的当权人物;有些是生活在珠围翠绕、锦衣玉食之中的公子小姐;有的是一母所生所谓小家碧玉的年轻貌美的胞姊胞妹;有些是常年受人奴役欺凌的丫头奴仆。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与人物形象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魅力与人物形象内容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红楼梦》中口语、俗语的灵活应用,达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地步,使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如见其人一般。
曹雪芹的《红楼梦》为后人开创了一个文学语言的新纪元。
正如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
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范,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语言维肖传神,精练准确,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描写连村妇野叟也能娓娓道来。
其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模拟人物言语诗词栩栩如生,以个性化,口语化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从而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遣词造句精彩准确,富有神韵,“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比喻、夸张运用贴切人物形象,表现出清新工丽,富含雄伟神奇的哲理思想,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人物形象;个性化、口语化语言;引言: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个性形象,文学语言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典型形象,“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红楼梦》的语言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它用生动明快的、独具个性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深刻的典型:有阴险狠毒、嘴甜心苦的地主阶级的典型王熙凤;有欺世盗名的封建假道学家的典型贾政;有钻营无耻的官僚政客的典型贾雨村;有封建阶级叛逆者的典型贾宝玉;有“意识到自己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的典型晴雯;也有“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奴才的典型袭人……这些典型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红楼梦人物分析论文

红楼梦人物分析论文《红楼梦》剧情中的佛道色彩及悟道人物分析[摘要]20年前王扶林执导的电视剧《红楼梦》在观众心中最为根深蒂固,该剧对其演员的选择,角色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等堪称经典。
笔者在欣赏该剧的同时,发现剧中人物的人生中充斥了佛,道的精神与色彩,有着注定的人生轨迹。
于是,笔者将部分演员所刻画的悟道人物罗列出来,初步对其进行相关评析。
[关键词]红楼梦佛道悟道人物以前由于条件不允许,笔者并没能完整地看《红楼梦》的电视剧,缺了一些。
近期各个电视频道都在重播,于是认真的将其看完了。
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
一件件曲折的悲欢离合之事令人百看不厌。
原著中,前生奇缘、绛珠神瑛之事跟宝黛爱情悲剧,甚而整个贾府的悲剧都笼上了一层冥冥中自有分数的因果色彩,但电视剧中却省略了“太虚幻境”等情节,这是比较可惜的。
虽然电视剧淡化了神话色彩,但在剧中依然能看出佛家的色空观和道家的梦幻观在贾府的盛衰变迁中、在十二金钗的命运跌宕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红楼梦》剧中的赏花吟诗,省亲祝寿等等热闹帐幕下暗示的却是盛极必衰,盛宴必散。
万事皆空的佛、道思想。
《红楼梦》一剧其实是贾宝玉的人生故事,电视开始的画面便是一块石头。
就是这块顽石使得这个电视剧具有了一种寓言的性质,隐含着一种深刻而又丰富的寓意。
大观园的十二钗都是神仙下凡。
姐妹们的禅机谶语,拢翠庵的香烟缭绕,以及前前后后一大批的出家人。
尤其是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贯穿始终。
使得大观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佛、道氛围。
若以悟道人物而论,诸如甄士隐、贾宝玉、贾敬、贾雨村、柳湘莲、妙玉、惜春,小戏子芳官、葵官等等,其悟道的类型又各有不同。
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分析其中的几个人物。
一、身心俱悟型佛教常常用“根器”来形容参禅悟道者禀赋的高低。
即有没有悟道的天生素质。
若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红楼梦》剧情中真正演绎出具备悟道根器的人有四个——甄士隐、贾宝玉、柳湘莲、惜春。
不论是从本质上讲还是从表象上看,这四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佛门情结。
浅析《红楼梦》主要人物外貌模糊美描写及其翻译.doc

浅析《红楼梦》主要人物外貌模糊美描写及其翻译摘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其内涵较之精确语言具有更多的暗示性、蕴含性、妥帖性、独创性、简洁性、音乐性等特点,因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汉语对于模糊性语言有一种偏好,《红楼梦》中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如何恰如其分的翻译好这些模糊性语言也成了译者们努力研究的方向。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外貌描写模糊美及其翻译进行研究,分析如何实现美的传递和再现。
关键字:红楼梦,外貌描写,模糊性,翻译一、引言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属性,是一种普遍现象。
存在于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
中国人对模糊美感的追求,与民族偏于内向的性格特点和审美心理有关。
西方文学艺术也不乏以模糊和含蓄见长的优秀作品,而且模糊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在刻画人物、塑造典型时,既注意到用精确细致的语言进行实写,又经常以模糊不定的语言进行虚写。
常常是用喻写形,以虚写实。
本文将从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译本着手,对比分析他们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外貌模糊性描写是如何进行美的传递和再现,进而总结出模糊美的翻译方法,以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二、文学中的模糊性研究“模糊”(fuzziness, vagueness),现代汉语对其解释是:不分明,不清楚。
《美国传统辞典》对fuzzy一词的释义是not clear , indistinct (模糊的,不清楚的,不明确的)。
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作为客观反应现实世界的语言必然带有模糊特性;另一方面,出于语言表达的策略考虑,人们也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所谓模糊语言,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
这类模糊语言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的效应。
《红楼梦》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技巧

《红楼梦》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技巧复杂万端、变化无穷的现实生活中,模糊现象比比皆是。
作为人类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中,也有许多是模糊的、多功能的模糊语言。
所谓模糊语言,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
这类模糊语言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的效应。
因为,作为客观社会生活与人的内心世界的能动反映的文学创作,构成作品的诸因素的基础是语言,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思想的内涵与外延经常呈现着亦此亦彼的模糊状态,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的清晰与固定不变的界限,因而就要求作家必须娴熟地掌握运用许多模糊集合的语言,以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物思想感情和复杂多变的客观现实生活,使读者在欣赏中卫真切、更完善地理解感受作品的全部内容,更好地接受最大限度的艺术信息量。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续作者,也经常在书中娴熟地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构成故事情节,揭示题旨内蕴。
书中模糊语言成功运用的范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就其模糊语言运用的类别特点与艺术效应而言,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用喻写形,以虚写实《红楼梦》作者在刻画人物、塑造典型时,既注意到用精确细致的语言进行实写,又经常以模糊不定的语言进行虚写。
常常是用喻写形,以虚写实。
书中对主人公贾宝玉的肖像描写,就运用了大量模糊集合的语言与比喻——(他)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传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鞋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缡缨络,又有一根玉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王。
这样描写,乍一看似乎十分细致具体,然而认真一琢磨,究竟宝玉身材高矮、胖瘦怎样仍然不得而知。
至于紫金冠、金抹额、大红箭袖……到底啥个样子,只好让读者发挥想象力与调动生活积累去解决了;而如月之面,如花之色,如刀裁之鬓,如墨画之眉,如悬胆之鼻,如秋波之睛等等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也都属于模糊语言的集合,更得靠读者各自的体验去心神领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糊语言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模糊”是语言的一种自然属性,模糊现象在语言中十分普遍。
模糊语言尽管“模糊”,却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力。
《红楼梦》就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其虚实相生、阴微含蓄描绘人物形象与主观情感的纷繁复杂;伏脉千里,揭示人物命运,对人物评价,作者一语难尽,读者见仁见智。
关键词:模糊语言人物形象虚实相生一言难尽隐微含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
这部文学著作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宝藏,“其宏大而严谨的结构,细腻而传神的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伏脉千里的妙用,浓郁的文化氛围,精妙的场面描绘”,[1]无不令人惊叹和称颂,而其中的语言特色尤其是模糊语言的运用,形式多样、特点各异、效果强烈,它对扩大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对塑造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起着特殊的作用。
复杂万端,变化无穷的现实生活中,模糊现象比比皆是,作为人类相互交流的工具—语言,同样,除了精确语言,也存在模糊语言。
“所谓模糊语言,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
〔2〕这类模糊语言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主要表现为点到为止、缄口不言、欲言又止、侧面烘托、巧用虚喻等,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方面浅析模糊语言的表现与魅力。
—、虚实相生---模糊语言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红楼梦》中人物繁多,各具特色且又形象鲜明,这应该归功于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不仅注意到用精确细致的语言进行描写,而且经常以模糊不定的语言进行虚写。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如小说中对主人公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一整段作者并没有精确描绘林黛玉到底多高,身材如何,容貌怎样,而是借用一连串模糊笼统的语言,“似蹙非蹙”“似喜非喜“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娇花照水”“弱柳扶风”,眉毛写了,眼睛也写了,可到底是怎样的,每个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构造,然而林黛玉的美却是不言而喻的,她的婀娜多姿,她的富于西施式的清瘦之美,她的绝世的姿容,她聪明绝顶的比干式的灵秀之气,这一切都使林黛玉的气质散发着让人着迷的神韵,其纯是冰清玉洁,其慧集天地灵秀,这种韵味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一千个读者会在心目中描绘出一千个玲珑精致,飘逸绝伦的林黛玉形象。
与此同时,作者刻画男主人公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时,同样采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第三回初次出场)“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换装之后黛玉所见)这里作者也没有交代宝玉胖瘦高矮,而运用了一连串比喻进行描写,因为比喻往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给人以既精确形象又含蓄朦胧的美和意境,读者往往不能直接从语言中看出人物形象,只能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发挥想象力去领会宝玉如中秋之月的脸,如春晓之花的色,若秋波之睛,若施脂之唇,由于每个人的感悟及审美不同,贾宝玉的形象自然也是千差万别,迥然不同。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比喻的手法和模糊语言的运用,从而达到以虚写实、写意传神的艺术效应,让读者从中得到审美愉悦,并激发他们驰骋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
作者除了运用用喻写形、以虚写形的手法刻画主要人物形象外,对于一些次要人物,作者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模糊语言的艺术手法。
如对晴雯的描写,文本中并没有正面精确的描绘晴雯的外貌,而是通过侧面虚写,以虚写实。
如第七十四回凤姐道:“若论这些丫头们,总共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王夫人质问晴雯时冷笑道:“好个美人儿!真像个‘病西施’了;在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宝玉痛心疾首与袭人抱怨时,袭人解释道:“太太只嫌他生得太好了,未免轻狂些。
太太是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心里是不能安静的,所以狠嫌他,像我们这样粗粗笨笨得倒好。
”(第七十回)通过凤姐、王夫人、袭人各自的评价及态度上,以及晴雯因此被逐出大观园、抱屈夭风流的悲剧结局,读者不难想象晴雯的俊俏了,晴雯这个“美人儿”形象想必已跃然纸上,萦绕心里。
这里作者采用侧面烘托手法,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罗敷的外貌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都没有正面描绘,然而各自的美丽、各自的神韵都已不言而喻,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同样深刻鲜明。
总之,这种用喻写形,以虚写实的模糊语言的使用对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精确语言所无法实现的效应,使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形成那种难以言说的无可比拟的完美效果,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意境,从而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生动。
二、隐微含蓄—模糊语言对人物性情的展现
曹雪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运用含蓄笔法,通过旁敲侧击、侧面烘托等各种模糊语言的运用来展示人物隐微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复杂的性情,深入挖掘出人物形象丰富的文化意义。
(1)从居住环境来陪衬人物性格
曹雪芹对作品中重要人物居住环境的设置,即是具体的,又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它们既是人物性格的写照,同时又预示着人物的命运,因此作品对人物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