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两部经典之作,两部戏剧都有着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从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对《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进行比较分析。
从外貌特征上来看,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相差较大。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被描绘为“明艳斗媚”、“秀丽艳华”,她有着一双杏眼、柳叶眉,红唇微启,似乎透露出一股柔情。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被形容为“世间少有”,“红颜总爱歌时少”,她梳的是明式巾罗垂直,妆容如画,美艳动人。
两位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不仅反映出她们的美貌,更传达了她们身份、气质和与众不同的个性。
两位女主人公在性格特点上也有一些不同。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是一个极具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女子。
她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勇于追求爱情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不畏惧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束缚,表现出坚强而不畏挫折的性格特点。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柔弱而内向的女子。
她的性格相对被动,易受他人影响,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无能为力。
她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渴望,又在爱情的纠葛中迷失了自我。
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观念,也展现了她们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选择和追求。
两位女主人公在行为举止上也有所区别。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女子,她为了与临安城的马家少年秦明相遇,不畏艰难险阻,独自离家而去,并与秦明私奔,最终达到了她的目的。
她对待爱情坚持真诚和投入,表现出一种自由和勇敢的行为举止。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是一个被动而无奈的女子,在感情的道路上受到了很多挫折和阻碍。
她没有勇气表白自己的爱意,更无力改变她和平她的命运。
两位女主人公的行为举止反映了她们对待爱情和追求幸福的态度和方式,也展现了她们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和无奈。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虽然有着不同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举止,但她们都是具有坚强与勇敢的女性形象。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摘要:元杂剧的巅峰之作《西厢记》和明传奇的经典作品《牡丹亭》一样,都以爱情主题闻名于世,在中国戏剧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牡丹亭》与《西厢记》.都是划时代的发展。
这体现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
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和《西厢记》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品,它一经问世,便在当时的剧坛和文坛引起轰动,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1的赞誉。
几百年来,《西厢记》即可作为经典文学作品在案头广泛流传,又能在舞台上不断改编上演,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观众;它不仅在中国影响巨大,而且流传到世界各地,在不同肤色、国籍、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的人群中引起共鸣,展示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后人在阅读和欣赏《西厢记》时,常常会被它深深的打动。
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通芳心”中描写林黛玉读《西厢记》的感受时写道:“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
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西厢记》仍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感觉,深深领略到“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的含义。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这一美好愿望,更不知成为后世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汤显祖弃官归里之后。
全剧共五十五出,写坚壁于深宅大院中的贵族小姐杜丽娘将对爱情的渴望幻化为梦境,与一陌生青年柳梦梅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
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一样反映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心声。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宣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他认为,真诚的爱情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因此,他在话本《杜丽娘暮色还魂》的基础上,创造了一部揭露封建制度种种黑暗,歌颂爱情、歌颂人生的浪漫主义的戏剧。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阅读

《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比较阅读纵观中国古代戏曲流变过程,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在先秦时期,发展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在唐宋时期。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一次繁荣,其主要代表作品是《窦娥冤》《西厢记》等;明中叶到清中叶是传奇的鼎盛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第二次繁荣,其代表作是《牡丹亭》《长生殿》等。
本文就两次繁荣的代表作《西厢记》与《牡丹亭》,试从主题、爱情表达方式、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以认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关系及深远影响。
一、主题同中有异《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主要是同老夫人这一封建礼教代表者之间产生矛盾,所表现的主张婚姻自主、反对门当户对的主题思想十分明显。
王实甫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一闪耀着民主精神的口号,冲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古代戏曲爱情戏的重大突破和杰出贡献。
关于《牡丹亭》的主题,有的人认为是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这样的提法既适合《牡丹亭》,又适合《西厢记》,并没有表述出《牡丹亭》所反映的独特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写人情欲的戏,杜丽娘的情欲与这一种情欲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是其灵魂所在。
自觉地写以情胜理,把斗争的矛头集中指向“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这是其思想意义深刻之所在。
这是人性的觉醒,闪耀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对后世戏曲作品中塑造敢爱、敢恨、敢于承担责任的女性形象起到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
二、崔、杜爱情产生于本能与人性崔莺莺因不满父母之命的安排――要把她许配给花花公子郑恒,因此佛殿上遇见风流俊雅的书呆子张生,一见钟情。
她便口诵:“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表现出怨恨的情绪,并给张生送去秋波以表达她主动的追求。
这是对封建礼教出于本能的抗争,是对自由幸福婚姻的渴盼。
杜丽娘游园春情萌动,由欲生情。
她说:“关关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偷逛后花园,面对蜂飞蝶舞、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不禁产生无限的伤感。
西厢记与牡丹亭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一, 首先是崔莺莺和杜丽娘的人物形象 :(一)相同点首先,二者生长环境相似。
崔莺莺是相国之女,杜丽娘是太守的独生女儿,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都使她们闭锁在闺中,其母是她们的约束者,她们所受的束缚正是整个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
其次,二者性格有相似之处。
作为大家小姐,她们都是幽静、深沉、知书达礼、容貌美丽的少女,都有青春的苦闷,都有对爱情的向往,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都有反抗的精神。
第三,经历的结果相同。
崔莺莺终于等得张生取得了功名,二人团聚;杜丽娘也化为鬼魂陪伴柳梦梅金榜题名,还魂成亲。
(二)不同点首先,杜丽娘所受束缚比崔莺莺更为严厉。
其次,杜丽娘的抗争较崔莺莺更为艰苦、更为坚决。
但,杜丽娘的爱情是靠她个人“梦而死”、“死而生”的斗争获得的,她身边的丫环春香在剧中多半是推动情节发展,但作用绝比不上《西厢记》里的红娘。
(三) 杜丽娘的性格较崔莺莺大胆、执著。
在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中,崔莺莺的谨慎、矜持、软弱是很明显的,没有红娘的牵线,她可能不会有胆量与张生私定终身。
而杜丽娘在无法实现美好愿望的时候,即使相思而亡,也要执著追求心上人。
二,戏剧冲突及思想内容:(一)《西厢记》体裁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体例,大大扩展了篇幅,结构严谨,场次洗练;文辞优美,诗意浓厚。
《牡丹亭》构思奇特,人物心理刻画细腻,曲辞优美,文采缤纷。
但全剧以皇帝出现调节、全家大团圆受封作结,既削弱了其反封建的主题,又未摆脱当时传奇旧套。
(二)《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
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浅谈《西厢记》《牡丹亭》异同

浅谈《西厢记》《牡丹亭》异同一、主题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就题材而言,两部作品也稍稍接近,主要篇幅写的都是情场,都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良好祝愿。
主题都有对封建礼教、门阀婚姻进行揭露和批判。
然而主题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同。
(一)主题涉及不同(广度)王的《西厢记》和汤的《牡丹亭》在主题上都有揭露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但两者主题侧重的范围有所不同,这也反映了两著作在爱情与政治的处理中孰轻孰重的问题。
《西厢记》几乎和政治绝缘,只是一对才子佳人在相国寺里互相倾慕、互诉衷肠,唯一和政治有关系的恐怕只是张生最后迫于老夫人的威逼而赴京赶考一折。
这就忽视了政治力量,或者说戏剧忽视了上层建筑的作用和影响。
而《牡丹亭》中爱情已不再是全部内容,体现出了一定的政治倾向,如柳梦梅一心渴望考取功名,杜丽娘登朝申诉,得到皇帝承认,最后“奉旨完婚”等情节都涉及一定的政治情感。
所以《牡丹亭》在一定程度上除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也揭示了封建政治对爱情、对家庭、对生活的重大影响。
(二)主题内涵不同(深度)如果说《王西厢》是《董西厢》的一次较大的量的提高,大大加强了对西厢故事的反封建内涵,那么《牡丹亭》在主题上更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时代意义,主题更深刻具体,更有针对性和批判性。
前面提到《西》通过崔张两人双双追求幸福爱情并最终获得美满结果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主题。
《牡丹亭》主题则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它重在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程朱理学,触角直抵当时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伦理道德,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牡》比其他爱情剧有着更高、更深刻、更广泛的意义,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1】与《牡》主题内涵相比,《西》主题无疑是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广泛深刻。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探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探析国洪斌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合当中学摘要:《西厢记》《牡丹亭》两部元明时期的扛鼎之作更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并一直演出不衰。
两者都有其特殊的时代魅力而这种魅力主要来源于两者的主题内涵、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不同,作为爱情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意义也不同。
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和《西厢记》的独特成就。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比较一、两部作品相同之处(一)、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是它们共同的思想主题。
虽然《西厢记》和《牡丹亭》所产生的时代不同,但都是作者在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礼教下所描绘的青年男女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都是作者对封建伦理、封建道德的控诉和抗争。
如果说《西厢记》是一曲爱情战胜封建礼教的凯歌,那么王实甫的《西厢记》应该算是元代文苑里出现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取材于《莺莺传》、受《董西厢》的影响所创作创作出来的《西厢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趋于完美,符合了当时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从而具有了从《莺莺传》到《董西厢》等一系列歌颂崔张故事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新的生命力。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的爱情口号,是《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点精之笔。
(二)、女主人公都具有强烈的女性觉醒意识和大胆的抗争精神《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家庭观念,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而尤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最。
杜丽娘因一次偶然的游园而梦,因梦感情而相思抑郁致死。
又为了“梦中”爱人对自己灵魂的呼唤,为追求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而起死回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封建社会里的千金小姐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何等的执着与坚定!《西厢记》是元代描述青年男女大胆追求爱情的名篇。
(三)、主要人物。
都是知书达理,温婉,却又追求爱情自由的的大家女子和贫寒书生,男女主人公之间家势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西厢记》和《牡丹亭》在人物的设置、身份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颇有相似之处:《牡丹亭》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都是封建社会中的清苦书生和千金小姐,都有一个封建社会的卫道者——杜宝太守和相国夫人,也都有一个为男女主人公爱情发展推波助澜的丫头——春香和红娘。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首先,从剧情上看,《西厢记》是元代演义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话本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厢别院的爱情故事。
而《牡丹亭》则是明代元稹创作的一部以草木为人物,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
两部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但《西厢记》更加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家庭纠葛,而《牡丹亭》则更加注重表现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与抗争。
其次,从主题上看,《西厢记》关注的是女性的权益和婚姻自由。
作品通过苏文纨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礼制下女性的束缚和婚姻的不自由。
而《牡丹亭》则关注的是宿命和个人命运的抗争。
作品中的杜丽娘虽然面临命运的压迫,但她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得到了重新生活的机会。
再次,从人物塑造上看,《西厢记》注重刻画了张生、苏文纨等主要人物的形象。
张生心地善良、高尚,苏文纨聪明、深情,他们的形象真实细腻。
相比之下,《牡丹亭》则更加注重刻画了杜丽娘的形象。
作品通过描写杜丽娘的坚强和勇敢,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毅力的女性形象。
最后,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西厢记》使用了大量的对白和描写,以及一些戏曲元素,使得作品生动活泼。
而《牡丹亭》则采用了以草木为人物的表演形式,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对话和心理独白,展示了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抗争。
综上所述,《西厢记》与《牡丹亭》这两部作品在剧情、主题、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通过对爱情、女性权益和命运的探讨,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
貌和人性的善恶。
通过比较研究这两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

《西厢记》与《牡丹亭》比较研究剖析首先,从叙事方式上看,《西厢记》采用了回叙的手法,通过世态人
情的描绘和情节的诙谐搞笑,展现了女主角杜丽娘与张生之间坚贞不渝的
爱情,强调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而《牡丹亭》以杜丽娘之德行、丽娘之
美貌以及美满婚姻为引子,通过戏中人相关的提示来赞美牡丹亭、赞美柳
杜墨写下李太真故事等,展现了和谐社会与人世间私人的纠葛。
其次,从情感表达上看,《西厢记》情感真挚而宛转,以形容细腻的
笔墨描绘了杜丽娘与张生的深情厚意。
《牡丹亭》情感激昂而激动,以气
势恢宏的风格表达了李太真与唐伯虎之间的爱情,充满了激情和痴迷。
两
部剧情节紧凑,情感真挚,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最后,从主题深度上看,《西厢记》主要探讨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人自
由的束缚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地位问题。
它以杜丽娘和张生的各种
困难和阻碍为线索,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个人幸福的剥夺。
而《牡丹亭》
则主要关注的是个体人生的悲欢离合和情感的承受。
它以李太真和唐伯虎
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人情世态和人物命运的无常。
总的来说,《西厢记》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喜剧,通过描绘杜丽娘
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封建礼教的束缚。
而《牡丹亭》则是一部以爱情、命运与人性为主题的悲剧,通过展示李太真和唐伯虎的爱情故事来探讨人
生的悲欢离合。
两部剧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于古代社会风俗、文化观念
和人性心理的揭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元代杂剧中的巅峰之作。
《牡丹亭》全名《牡丹
亭还魂记》,是明传奇作品中的经典作品。
这两部作品都是以爱情为主题,描写封建社会中
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从而与封建礼教,伦理纲常进行抗争,最后实现有情人终成
眷属这个圆满结局。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戏剧
家汤显祖。
《西厢记》与《牡丹亭》这两部作品被后人誉为我国戏曲历史长廊中的“双壁”。
二部作品间
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与差异性,我们可以从男女主人公人物性格、身份背景、剧情设置等一些
方面来进行比较两部作品。
一、相同之处
1、男主人公:
《西厢记》与《牡丹亭》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郎才女貌,非常的般配,男主人公都是风
流倜傥、富有才华、家境败落的青年书生形象。
没落子弟,青年才俊,如同当今社会中的“潜力股”。
两部作品的男主角都对自己一见钟情的心仪女性展开勇敢的追求,历经波折直至最后达成自己所想要的结果。
他们都在追求自己所喜欢的女性道路上遭遇了各种的挫折与挑战,
一步步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最终实现自己人生的华丽转变,抱得美人归。
2、女主人公:
《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女主人公身份背景基本上是相近的,《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死去
的父亲生前是一位相国,她的母亲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人。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父亲
杜宝是南安太守,她的母亲也是身份地位颇高的贵妇。
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是出自达官贵人的
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三从四德、伦理纲常的熏陶,不仅知书达礼、美丽温柔,有着良好的
文化与教养,相当于当今社会中的“白富美”。
两人都对于自己内心所喜爱的男子去勇敢的追求,突破封建伦理纲常的压迫,追求自由的恋爱,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3、两部剧作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
《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
”“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牡丹亭》中“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责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
都赋予了断瓦残垣。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
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
作品中这些千古佳句,绵绵不断流传至今。
二、不同之处:
1、体制方面:
《西厢记》这部作品结构突破了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的体制模式,扩展成了五本二十一折,
但是结构仍然非常严谨。
《牡丹亭》中的体制结构要比《西厢记》要稍加灵活一些,共五十五折。
2、主题方面:
《西厢记》中爱情主体的描写现实主义成分更多一些;《牡丹亭》中运用温馨的浪漫主义创
作手法,出现了杜丽娘死后复生还魂与柳梦梅一起约会,最终团圆这种不符合社会现实的情
节设置,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3、女主人公在勇敢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了各自的区别: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在佛寺中与张生一见钟情,男女双方都相互具有好感,在故事情节的
发展之下,通过叛军头领孙飞虎率五千贼兵包围普救寺,要求寺庙交出莺莺小姐回去作为压
寨夫人情节中展开。
老妇人面对这种情况提出只要有人能够击退贼兵,便将女儿莺莺许配给他。
智谋和胆识过人的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贼兵,后修书一封由庙里武功高强的慧明和尚
送给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带兵前来击退贼人。
利用此事进一步加深俩人之间的联系。
尽管俩人
情感在一直加深巩固,却始终没有突破实质性的关键一步,崔莺莺由于顾忌自身的身份问题,一直没有勇敢的踏出最后一步,他们俩人的感情基本上就保持之前的样子不会产生更多的进
展变化。
多亏了丫鬟红娘的热心帮助与牵线,让他们俩人之间最终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牡丹亭》中的女主角杜丽娘却是趁着父母都去乡间探访民情的时候,偷偷到自家风景雅致、漂亮的后花园游玩赏春,杜丽娘游玩中过于疲倦,昏昏然入睡。
在梦中与一位风流倜傥、富
有才华的书生相遇,那位书生手中拿着一根柳枝,对杜丽娘说着动情的话语,杜丽娘对书生
介绍了自己,书生也向杜丽娘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
之后两人便在一起相伴而行,漫步在
这美丽的后花园。
他们二人来到景色漂亮的牡丹亭旁,芍药花边,互相诉说着情话,共成云
雨之欢。
由此可见,杜丽娘要比崔莺莺更加的勇敢、开放与执着。
杜丽娘为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崔莺莺相对更保守,在爱情上缺乏信心,动摇不定,半推半就。
这一点是作为《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的重要区别。
4、男主人公不同点:
二人虽然都视爱情至上,但在功名与爱情两者之间抉择时,张生更重视爱情。
如:初见莺莺
一见钟情后,便立刻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考也罢”。
张生在爱情面前是“傻角”、“人样鑞
枪头”“至诚种”,形象更加可爱丰满。
而《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这方面的描写比较薄弱,不够
生动感人。
5、剧中丫鬟所起作用不同
在《西厢记》中丫鬟红娘这样一个人物角色的存在,显得特别重要。
为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
恋情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帮助,红娘是一个聪明机灵,富有同情心、热心帮助他人的丫鬟形象。
在故事中,红娘多次为莺莺小姐与张生相互之间传递信息与通风报信。
为他们两人提供了许
多的便利条件,积极的穿针引线,对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关系的逐步发展与巩固做出了较大
的努力与帮助。
甚至在张生与莺莺他们私会被老妇人所发觉时,没有过于慌张,自己勇敢的
承担下来,还说老妇人您言而无信,没有履行约定,讲出了其中的各种起因来源。
成功地解
决了这次突发事件,假如没有红娘这样的一个人物存在,莺莺与张生的恋爱之路只能会是更
加的曲折艰辛,甚至会导致发生更多的变故出现和发生。
《牡丹亭》中的丫鬟春香则没有红娘这般表现,她只是在课堂上闹学的过程中告诉杜丽娘家
里有一个漂亮的后花园。
杜丽娘自己便顺利进入美丽的后花园,杜丽娘在游玩后花园的过程
中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然后杜丽娘自己便勇敢的去追寻在自己梦中所出现的那个
风流倜傥又学问丰富的书生,这些过程完全是杜丽娘独自一人所做的行为,她的丫鬟春香并
没有为她提供更多的帮助与联系。
杜丽娘追求自身自由恋爱的这个方面上,是由自己所独立
完成的,丫鬟春香在剧中只是起到了一个陪衬的作用。
三、最终团圆结局。
虽然历经波折,两部剧作都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表达了人们对自由追求爱
情婚姻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与祝福。
《西厢记》中充满着喜剧的因素,在张生被老妇人赶去参加科举考试之后,老妇人却又突然
要推掉张生与莺莺的这场婚姻,要使莺莺去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郑恒也依据他的父母与莺
莺的父母之间有婚约,去对老妇人撒了谎,谎称张生在成为状元后,抛弃了莺莺,去做了别
人家的驸马,而张生则对此并不知情。
莺莺和红娘由于不知道张生的真实情况,便听信了郑
恒的谎言,让莺莺去嫁给郑恒。
张生在被皇帝封官后去找莺莺,莺莺告诉张生在成为状元后,抛弃了自己,去做了别人家的驸马这件事情。
张生便说自己对莺莺一心一意,同时要让郑恒
出来对质,白马将军杜确听说自己的好友做官便前来祝贺,也来作为两人婚姻的见证。
郑恒
在于张生的对质中失败,便匆匆的结束了一场闹剧。
《牡丹亭》中柳梦梅成为状元后,由于恰逢战事发生,信息没有公布传播,当杜丽娘听说自
己的父亲的军队所驻扎的地方发生战乱,内心非常不安,便让柳梦梅去探望自己父亲的情况
如何。
柳梦梅遇到杜宝时说自己是他的女婿,请他同意自己与杜丽娘地婚约,杜宝坚决不同意,此时,杜宝并不知道柳梦梅是状元郎。
最终杜宝收到消息柳梦梅是头号状元时,仍然不
同意他与自己女儿的婚事。
事情闹到皇帝那里,皇帝便亲自出面调解,批准这门婚约生效,
双方才得以和好。
这场穿越时空、轰轰烈烈的生死之恋圆满谢幕。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