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文档资料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文档资料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读前要热身肖洛霍夫与《一个人的遭遇》一个苏联战俘,在战俘营受尽折磨,九死一生回到家乡,亲人全都不在了,惟一的儿子也在攻克柏林时牺牲,家成了一个炸弹留下的大坑,于是他只能收养一个孤儿,相依为命……小说结尾,作者写两个流浪者“是被苦难的生活抛弃在路边的两粒沙子”。

这样一个苏联战俘的命运,带出了俄罗斯大地普遍的悲泣,一个人的故事被肖霍洛夫写得恢宏而悲凉,与《静静的顿河》一脉相承。

5—1小说在1956年12月31日到1957年1月1日被《真理报》连载刊出,同时在电台播放。

这一天,莫斯科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在街上流着眼泪凝神倾听……被英雄主义掩盖的创伤郁积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宣泄,肖洛霍夫轻轻戳开一个小口,苏联人民的泪水洪水一样流淌出来。

这个时候,人民的心特别脆弱和柔软。

肖洛霍夫为什么要拿一个被俘的军官做主人公?李毓榛是肖洛霍夫研究的专家,他知道战俘问题牵涉到肖洛霍夫的隐痛。

肖氏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在苏德前线被俘并最终死在了战俘营,而自己曾有机会凭借与斯大林的良好关系把他从前线调回来却没有办到。

朋友的妻子为此深深怨恨肖洛霍夫,并在《静静的顿河》被诋毁为非肖氏作品时,谎称保存在自己手中的手稿已丢失而使肖氏陷于被动。

《静静的顿河》作者真伪事件也引起苏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列宁的妹妹出面组成一个小组,专门审查这个问题。

《静静的顿河》不仅受到真伪问题困扰,更受到苏联高层的指责。

《静静的顿河》的创作源于对哥萨克百姓的同情。

二三十年代,托洛斯基等人推行一个政策:消灭哥萨克,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的,都要从肉体上消灭。

肖洛霍夫非常具有正义感,为那些无辜的人鸣不平,说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不是反革命,为此他创作了《静静的顿河》。

这立刻成了许多官员的眼中钉。

他们诬陷肖洛霍夫要组织暴动,这可是弥天大罪,犯此罪在当时的苏联必死无疑。

在关键时刻,肖洛霍夫跑到斯大林那里,斯大林将他保了下来。

斯大林看了稿子后,说是“对革命有利,对我们有利”,于是《静静的顿河》得以出版。

《学案导学设计》高一语文配套课件:2.1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教必修2)

《学案导学设计》高一语文配套课件:2.1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苏教必修2)

中,可是战争先后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现在只能过着流浪

儿的生活,这就反衬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它不仅给战争的
课 栏
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们,尤其是下一代带来伤
目 开
害,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不仅仅是战争中一个人的

遭遇,而是战争中所有人的遭遇,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答案





导读第·9章边学扩声边系思统调音
二、重点突破
3.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在向陌生的“我”
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

述,你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答案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

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
yè yān
下咽. yàn
②埋 埋.没 怨mmááni
④一 一撮 撮. .胡 盐子 cu zōuǒ
解.乏 jiě ⑥押解. jiè
解.数 xiè
塞.满 ⑧边塞.
sāi sài
堵塞. sè
导记第·9章晨读扩声晨系练统调音
2.识记下列形似字
嘻 嘻嘻哈哈 (1)嬉 嬉戏
蜚 蜚短流长 (2)斐 文采斐然

哭声直上干云霄。
——唐·杜甫《兵车行》
导记第·9章晨读扩声晨系练统调音
【语言识记】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单音字
本 课
①和睦.( mù)
②军衔.(xián )
③瓦砾.( lì )
栏 目
④狙.击( jū )
⑤梗.概(ɡěnɡ)

高中语文 专题二《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专题二《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二《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必修2一、设计思想1、战争,是老一辈人脑海中灰色的记忆。

但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缺少对战争苦难的了解和体验。

而《新课标》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一个人的遭遇》正是实现这一良好教学效果的载体——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2、《考试大纲》中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

本文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一个“情”字——失去亲情的悲痛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希望通过学习文章中感人的细节描写来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逐步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教学目标。

3、《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结合本篇小说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倾倒的具体情况,只有通过阅读感悟,才能使其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心中。

所以我在重视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解读感悟文本。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阅读感悟法、讨论法,以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本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是一篇重点课文。

本专题“和平的祈祷”的设置,要求通过文本的研习,解读人物心灵世界,深入了解战争。

所以这也成了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1、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情节曲折感人。

但学生预习时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匆匆看完。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通过几处典型的细节描写的赏析,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成了重点。

2、学生在初中阶段,在记叙文写作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进入高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文章生动感人,是切实可行。

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小说的叙述风格;2、通过细节描写的深入解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争的苦难,体验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的创伤;3、通过对本文细节描写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4、引导学生正视战争带来的苦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进而珍视和平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二主题单元“和平的祈祷”第一模块“遭遇战争”中,收录了前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在这部以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为主题的作品中,肖洛霍夫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

教学这篇课文,我不想依照小说的要素来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希望通过文本的研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和战争文学,培养起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

所以,我主要是抓住文章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来做组织教学,并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学生记忆中积累的关于战争文学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战争文学的本质。

本课授课,共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师:提到战争,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图象。

有的人想到的是血肉横飞,哀鸿遍野;有的人想到的是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学生,战争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个遥远的过去。

对于战争,我们还知道多少?提到战争,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蓄,看看你的记忆中,保存着什么样的战争画面?然后再想一想,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保存在你的大脑中呢?生:我看过《南京大屠杀》,留在记忆中的,是无数的尸体,还有遍地的鲜血。

对于战争,我痛恨。

师:这部片子,我也看过,确实是惨绝人寰。

我们应该牢记这份灾难。

生:我看过《黑太阳》,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用中国人做活人实验,特别残忍。

当时,我就希望手中能有枝枪,把这些日本鬼子全部打死。

师:我也看过,和你一样的心情。

日本的731部队,在中国大地上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

生:我没看过什么小说,电影好象也只看过《地道战》。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的智慧。

我们的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消灭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家乡。

师:《地道战》是一部经典电影啦。

我小时侯看过无数遍。

每次看到民兵们在地道中用长矛戳死日本鬼子,就感到特别痛快。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1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必修2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1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探究答案见教学设计)一、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二、预习内容1、对于肖洛霍夫,你了解多少?2、本文的题目叫《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谁?他有哪些遭遇呢?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2、难点:对本文的主旨的理解。

三、当堂检测1、索科洛夫说:“我常常做着老头儿的梦想:等到战争一结束......尽是些老头儿的玩意。

”作者写这些反映了索科洛夫怎样的心理状态?联系后文,它所产生的作用是什么?2、“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 肩膀宽阔的男人”,索科洛夫为什么这样说?这些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3、伏罗尼士是索科洛夫的故乡,但索科洛夫为复员后为什么坚决不回伏罗尼士?这说明了什么?课后练习与提高一枚古金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蛮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很是贫困。

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每年,这些老战士都要举行一次团聚。

有一天,他们在朱力斯.格兰汀家里聚会。

格兰汀长得胖乎乎的,钱袋里总是满满的。

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枚古金币,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枚古币的年代、价值和来历。

来客们坐在餐桌上一一传着观赏,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客人们在欢宴中开怀畅饮,谈笑风生,话题从古币转到别的上面去了。

突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已不翼而飞了。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苏教版必修2

冰心: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2、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3、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篇小说在莫斯科电台广播时,令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聆听,当时寒风扑面,他们听着听着便泪眼模糊;在传到我国后,又不知使多少人泪飞成雨;而这篇小说的译者草婴先生,也是噙着眼泪翻译的。

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

(5――8分钟)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三、走进文本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专题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专题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导学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优教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预习检测检测——基础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梗概..( ) 和睦.( ) 刹.那( ) 瓦砾.()..( ) 邂逅狙.击( ) 嗜.好( ) 粘.住( ) 哄.骗( ) 一撮.盐()栖.息( ) 窒.闷( ) 胡诌.( ) 翘.首( ) 塞.车()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索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2.文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3.文中为什么写凡尼亚的遭遇?如何理解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的行为?我的质疑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提示:本文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他曾经做过俘虏,身上也没有一般英雄人物的大气概,但有着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首先,他是一个勤劳勇敢、平凡普通的人。

他是一个孤儿,靠劳动组织了幸福的家庭。

战争来临,他在告别的时候、作战的时候、被俘的时候都表现得非常勇敢,但是作家并没有抬高主人公,而是把他作为苏联人中的普通一员来描写,因此,也写了他的粗鲁、惊恐和胆怯。

其次,索科洛夫是一个具有不屈不挠意志的人。

在战俘营里,在家庭悲剧中,在战后的艰难生活中,他顽强地忍受着命运带来的一切灾难。

再次,索科洛夫还是一个富有感情、富有同情心的人,他本来是无根的浮萍,却收养了流浪儿凡尼亚,白天他从来不叹一口气,而每天夜里“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作家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描写,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表现出他性格的逆来顺受和几近麻木的精神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导学一体案【学习目标】1、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法建议】1、认真阅读“前文梗概”,精读文本。

2、研习文本要注意找出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的作用。

3、找出索科洛夫在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

【预习】1.作者简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

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

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

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

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思考①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②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③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梗.概( ) 邂.逅( ) 和睦.()刹.那()狙.击( ) 嗜.好( ) 粘.住()哄.骗()栖.息( ) 窒.闷( ) 胡诌.()翘.首()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掩敝奖赏寂静古里古怪B.影踪寂静荒凉喜气洋洋C.狭窄气慨衬衫狼吞虎咽D.军衔安祥震荡小心翼翼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4.填空。

《一个人的遭遇》作者是,作家,1965年获奖。

作品有长篇小说《》《》等。

二、文本研读1.整体感知:请概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2.重点探究:⑴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⑵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⑶他这样子的人(好人)却要把凡尼亚骗回家,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⑷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⑸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亚的挥手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⑹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索科洛夫一个人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课外延伸】思考:这篇小说在完成的时候,在1956.12.31――1957.1.1,《真理报》曾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小说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探讨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2、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二、课外延伸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生命的灯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

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的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

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流水,他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芒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的说:“但我就没有。

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

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却会看到我自己的。

是的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

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生命的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1.第五段开头写到:“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你知道僧人“愣”的原因吗?2.苦行僧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3.这篇文章在表现主旨上用了哪些手法?《一个人的遭遇》随堂练习第一课时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漆.黑( ) 狙.击( ) 哄.骗( ) 衣襟.( )送丧.( ) 粘.住( ) 一撮.( ) 嗜.好( )2.文学常识填空,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1924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1926年中短篇小说集和问世。

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和,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课本内容填空。

《一个人的遭遇》是苏联作家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我”在一个渡口邂逅退伍军人,他带着一个小男孩到外地去谋生,在等渡的两个小时里,叙述了自己半生的经历。

4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

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

”“那么妈妈呢? ”“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 ”“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 ”“没有一个。

”“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

”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

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

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菜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眼泪来。

她站在火炉旁,用围裙擦着眼泪。

我的凡尼亚看到她在哭,跑到她的跟前,拉拉她的衣襟说:“姑姑,您为什么哭呀?爸爸在茶馆旁边把我找到了,大家都应该高高兴兴,可您却在哭。

”而她呀,嗐,听了这话哭得更厉害,简直全身都哭湿啦!(1).孩子是活泼的,在幼小的孩子脸上不协调地出现“沉默”“打量”和“叹了一口气”这类成人的神态动作,意在表现什么?(2).为什么“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3).索科洛夫认领凡尼亚靠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4).“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凡尼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主人为什么哭吗? 为什么?第二课时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折磨磨炼聚拢哆嗦连蹦带跳B.脸颊吝啬贤慧和睦狼吞虎咽C.障碍邂逅嗜好狙击孤军奋战D.胡诌车厢勋章陨命唧唧喳喳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丰收了,整个打晒场上,弥漫着一种喜庆气氛,人人都喜气洋洋....。

B.他脸上泛着红光,身穿笔挺的西装,边说边打着手势,显得神气活现....。

C.没有一个孩子天生邪恶,这些犯了错误的孩子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现在盖棺论定....,为时尚早。

D.她取了根棉花签,沾着药水,在孩子的伤口上小心翼翼....地涂抹着,那眼里满是关切的神情。

阅读《一个人的遭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树林里听到我那个同志的叫声和划桨声。

这个陌生的,但在我已经觉得很亲近的人,站了起来,伸出一只巨大的、像木头一样坚硬的手:“再见,老兄,祝你幸福!”“祝你到卡沙里一路平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