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入侵种之现况与管理

合集下载

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控制对策

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控制对策

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控制对策1.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外来物种入侵指的是一个物种从其自然分布区移动到新的地理区域,并在新环境中建立并扩大种群的过程。

这些外来物种往往没有天敌或自然限制,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全球范围内,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日益严重。

以下是当前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些现状:1.1生态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可能破坏、改变或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

入侵物种可能与原生物种竞争食物、栖息地和资源,甚至逐渐取代原生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例如,进口植物可能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威胁到当地植物的多样性。

1.2经济影响: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

一些入侵物种会给农业、渔业和林业等产业带来巨大损失。

它们可能对农作物、畜牧业和水产养殖厂等产生破坏性影响。

例如,特定海洋外来物种可能占据捕鱼场所,减少渔业收益。

1.3健康影响:一些入侵物种可能携带疾病或在它们到达的新环境中传播疾病。

例如,蚊子是一种常见的传播疟疾和登革热的媒介。

外来蚊子入侵可能导致当地人群遭受更多的传染病风险。

2.控制对策:为了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和降低它们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对策:2.1预防控制:预防是减少外来物种入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包括加强边境检查和监测,以防止外来物种通过贸易和旅行进入新的地理区域。

2.2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保护生态系统免受外来物种入侵的控制方法之一、这包括建立检疫措施,对进口生物进行筛查和审查,以及处理和处置疑似入侵物种。

2.3移除和剿灭:对于已经侵入的外来物种,及早发现和移除是重要的控制措施。

这包括移除入侵物种及其栖息地,并通过人工捕捉或其他方式削减种群。

2.4生态修复:在外来物种被控制或消除后,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来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这包括恢复原生物种的种群和生境,以及采取措施预防再次入侵。

2.5国际合作: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际合作至关重要。

各国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和跨国行动来共同解决入侵问题。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与控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与控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与控制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带来了巨大威胁。

本文将重点讨论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入侵的原因、后果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生物入侵的原因1. 国际贸易与人为引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海运业的快速发展为生物入侵提供了便利。

一些外来物种通过生物附着于船体、货物或者被人类意外引入海域,进而在新的生态系统中繁衍生息。

2.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上升,一些温带和亚热带物种开始向极地海域扩散,改变了生态系统内物种的组成和结构。

3. 自然传播:一些海洋生物通过自然传播,例如风、水流、海洋生物间的迁徙等方式,进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

二、生物入侵的后果1. 物种多样性减少:入侵物种会与原生物种竞争生存资源,导致原生生物种的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受到破坏。

2. 生态系统功能紊乱:入侵物种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损害生态平衡。

例如,某些外来植物入侵沿海湿地,导致湿地水位下降,影响鸟类栖息地。

3. 经济损失:生物入侵不仅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会给渔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三、生物入侵的控制措施1. 提高监测与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生物入侵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新的入侵物种,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 强化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生物入侵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生物入侵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开展针对公众、渔民、船舶运营商等群体的生物入侵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生物入侵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4. 采用物理控制手段:利用屏障网、人工拦截等物理方式,阻止入侵物种的传播和扩散,减缓生物入侵的速度。

5. 生物控制手段:通过引入天敌或疾病来限制入侵物种的数量和繁殖能力,如引入控制某种有害水生物的天敌,以达到生物入侵的控制目的。

结语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入侵问题对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问题与对策
二、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剧, 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面临灭绝的威胁,在满足快速发 展对海洋生物资源需求的同时,保障海洋生物多样性 面临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是利用过度。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是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近年来,随 着我国渔船数量和吨位的急速增长,网具也越来越先 进,海洋捕捞能力大幅度提高,但也对生物资源造成 致命的破坏和打击,过度捕捞导致整个生态系统食物
20 WORLD ENVIRONMENT 2016年05月 (增刊)
链发生改变,脆弱生物濒临灭绝。此外,过度捕捞还导 致耐污生物及污染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使一些经济海 洋生物病害流行,导致海洋物种进一步减少。
二是海洋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 展,沿海地区开发强度持续加大,工业和生活污水的 排放将大量污染物携带入海,加上航运业的排污、无 序的水产养殖以及海洋原油泄漏等造成的污染,使我 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日趋严重,沉积物质量恶化,生 物质量低劣,生物多样性降低,赤潮频繁,严重制约了 我国近岸海域海洋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我国近岸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 现状、问题与对策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arine biodiversity in China
■文/卢晓强 胡飞龙 徐海根 图/郑新庆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亿km2,其中海洋面积约 为3.6亿km2,占总面积的71.0%,海洋中丰富的动植 物资源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随 着人口剧增和陆地资源的日益衰竭,人类的生存与发 展将越来越依赖海洋。我国是传统海洋大国,拥有丰 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已经鉴定的海洋生物约占全世界 海洋生物物种的七分之一,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特别丰 富的国家之一。然而,受过度捕捞、破坏性海洋作业、 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面 临严重威胁。因此,为应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 的威胁,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强我国海洋生物资源 的管理,促进我国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海水入侵的防治措施

海水入侵的防治措施

海水入侵的防治措施一、背景介绍海水入侵是指海水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进入内陆地区,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海水入侵现象越来越普遍,防治措施也日益重要。

二、影响因素1.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水入侵现象。

2.自然因素:如河流干涸、土壤质量差等。

3.人类活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滥伐森林等。

三、防治措施1.整体规划制定全面的防治规划,包括预测和评估海水入侵的程度和范围,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同时,要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生态修复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增强湿地生态系统对海水入侵的抵御能力。

同时,在沿海地区建立植物固沙带、草带等绿色屏障,防止海水侵蚀。

3.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和滥伐森林等活动。

同时,加强土地保护和改良工作,提高土壤质量和耐盐碱能力。

4.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开发适应性强、抗盐碱能力强的植物品种。

同时,研究新型防治技术,如利用纳米材料等抑制海水入侵。

5.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海水入侵防治工作。

同时,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惩处。

四、案例分析1.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南方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建立了植物固沙带。

其次,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并推广了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

最后,在科技创新方面研发了多种新型防治技术,如利用纳米材料抑制海水入侵。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有效减缓了海水入侵现象。

2.美国佛罗里达州佛罗里达州是美国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建立了植物固沙带。

其次,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并推广了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

最后,在科技创新方面研发了多种新型防治技术,如利用纳米材料抑制海水入侵。

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水生动物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水生动物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水生动物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随着国际贸易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许多外来物种已经被引入到了各种水域中,给当地生态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水生动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在实践中会面临以下困难:
1.缺乏监测和管理体系
许多地区缺乏完善的外来物种监测和管理体系,无法及时发现和防范入侵物种的出现和扩散。

2.物种识别难度大
许多外来物种与当地物种相似度高,识别难度大,难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防治手段不足
目前对于许多外来物种的防治手段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于水生动物而言,常规的物种防治方法往往难以产生预期效果。

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加强对水生动物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防范外来物种的入侵。

2.加强物种识别能力
提高工作人员的物种识别能力,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建立相应的物种识别数据库,加强对各种水生动物的识别能力。

3.研究和开发新的防治手段
加大对于水生动物防治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探索新的防治手段,如生物控制、基因编辑等,提高防治效果。

4.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分享防治经验和技术,共同保护当地生态和经济。

海水入侵对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管理策略

海水入侵对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管理策略

海水入侵对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管理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海水入侵作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海水入侵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管理策略。

首先,海水入侵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水分盐分的改变。

沿海地区的植物和栖息动物通常适应淡水环境,而海水入侵会使得这些物种无法适应高盐度的环境,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丧失。

特别是在一些沼泽地带,海水入侵会导致湿地的退化和水生生物的死亡,对鸟类和其他生物群落的栖息地带来重大威胁。

其次,海水入侵对地下水资源的威胁不容忽视。

沿海地区的淡水资源通常来自地下水,然而海水入侵会使得地下水中的盐分浓度升高,导致淡水资源的枯竭。

这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农业产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来管理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以减轻海水入侵带来的影响。

另外,海水入侵还会破坏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

海洋和河流之间的平衡是维护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海水入侵破坏了这一平衡。

例如,一些海水入侵导致了淡水湿地的逐渐消失,从而破坏了海洋和淡水湿地之间重要的生境连接。

这将对鸟类等水生生物的迁徙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针对海水入侵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策略来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

首先,建设海水淡化厂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方法。

通过利用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将海水转化为淡水,为当地居民和农业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

其次,需要加强沿海地区的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鸟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所需的重要栖息地。

同时,科学管理港口和海岸线的开发,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平衡的关键。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也是管理海水入侵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定期监测海水入侵的程度和速度,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减轻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加强对生态系统适应海水入侵的物种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适应机制,并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海洋生物入侵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海洋生物入侵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海洋生物入侵事件,降低其对海洋生态环境、渔业资源、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海洋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沿海地区发生的海洋生物入侵事件的应急处置。

二、事件分类1. 按入侵生物种类分类:(1)鱼类入侵;(2)甲壳类入侵;(3)软体动物入侵;(4)其他海洋生物入侵。

2. 按事件危害程度分类:(1)一般危害事件;(2)较大危害事件;(3)重大危害事件。

三、应急组织体系1. 成立海洋生物入侵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应急指挥部办公室;(2)监测预警组;(3)调查评估组;(4)应急处置组;(5)信息宣传组;(6)后勤保障组。

四、监测预警1. 监测预警组负责海洋生物入侵事件的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

2. 监测预警工作包括:(1)建立海洋生物入侵事件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监测;(2)发现疑似入侵生物时,及时上报;(3)根据监测数据,发布预警信息。

五、调查评估1. 调查评估组负责对海洋生物入侵事件进行调查、评估,为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2. 调查评估工作包括:(1)确定入侵生物种类、来源、危害程度等;(2)分析入侵原因和传播途径;(3)评估事件对生态环境、渔业资源、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六、应急处置1. 应急处置组根据事件等级和指挥部指令,采取以下措施:(1)一般危害事件:①加强监测,掌握入侵生物动态;②开展防治技术研究,推广防治技术;③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2)较大危害事件:①加强监测,扩大监测范围;②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入侵生物扩散;③组织专家进行会商,制定防治方案;④加强宣传,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摘要】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种群侵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对当地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目前,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平衡、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生物入侵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同时损害农林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一些外来生物还可能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防治生物入侵,应采取综合措施,如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以及重视宣传与教育。

国际合作与法规制定也是防治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生物入侵的监控和预防措施,加强科研支持和技术开发,以及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和重视,才能有效应对生物入侵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影响、生态系统、农林业、疾病、防治措施、国际合作、法规制定、监测、预警、科研、技术支持、宣传、教育。

1. 引言1.1 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引起对原生物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的过程。

这些外来物种通常是在原生物种无法适应的环境下生存繁殖而形成的。

生物入侵的定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概念始终是指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

生物入侵可能是有意引入的外来物种,也可能是无意传播的外来物种。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生物入侵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危害,破坏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生物入侵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所差异,但都强调了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

生物入侵的概念不仅仅涉及生物学领域,还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

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加以解决。

1.2 生物入侵的现状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无天敌的情况下迅速繁殖并扩散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对当地物种造成危害的现象。

当前,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物入侵種之現況與管理邵廣昭1*、邱郁文21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2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一、原生種、外來種、入侵種之定義地球上的生物原本受到海洋、高山、河流及沙漠等的自然阻隔而逐漸地演化出不同的種群與生態系,形成今天地球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然而數百年來隨著全球化的腳步,特別是為滿足人類糧食和其他經濟社會活動的需求,許多生物經由貿易、運輸、旅行和觀光等活動,被有意無意地攜離原分佈區,而進入新的棲地或生態系,這些物種稱為外來種(alien species, exotic species, introduced species, non-native species, non-indigenous species)。

相對的,原來生活在該棲地的種類稱為原生種或本土種(native species)。

然而一個種是外來的或是原生的種其實是頗具爭議的,因需視其移入的時間點是何時而定,可能是十年、百年、千年、萬年或百萬年。

一般而言純粹由自然因素之播遷,生物之擴散而來時,通常不稱外來種,而有人為因素在內則稱之,如附著於船舶之污損生物(biofouling organisms)即應屬之。

又這些外來種中有些因具生存競爭優勢,故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外種群(feral population),進而與原生物種競爭,往往造成原有族群滅絕,生態系生物多樣性降低,甚至導致環境棲地的改變而破壞原本的生態平衡,對整體生態大環境或人為設施造成巨大的災害。

這些外來種稱為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或外來入侵種(alien invalive species)。

(IUCN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vers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2000) 。

而外來種與入侵種之界定亦常有所爭議,蓋引入之物種是否對生態系、社會經濟或環境造成危害,在認定上常有主觀之因素或常係由人類的角度來作的判定。

二、海洋外來種入侵的方式與種類海洋外來種的主要來源包括下列方式:(1)船底攜來之附著生物---譬如太平洋之沙飾貝等固著性底棲無脊椎動物,經過巴拿馬運河的船底附著而引入太平洋及印度洋,包括台灣和大陸。

同樣透過蘇伊士運河之運輸,也使紅海和地中海間的自然地理區系之天然阻隔受到破壞。

(2)貨櫃輪之壓艙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浮游生物及其他無脊椎動物與魚類之浮游幼生,會隨著貨櫃輪在不同港的排水和換水,而擴散到全球各地,包括引發赤潮。

如原本具經濟價值的中華絨螯蟹在1910年傳入德國,1930年傳到整個歐洲變成當地有害的外來種。

(3)潮間帶濕地植物----如在潮間帶高潮區的互花米草、大米草、孤米草、大繩草等草本植物及無瓣海桑喬木之引入和海灘生態系有直接的影響。

(4)水產養殖之引入---1970年代以來,魚、蝦、貝、藻甚多的成體、幼體或種苗被引入作為箱網、或其他淺海養殖的對象,雖然這種引進外來種方式增加了不少養殖的收益,但不慎逸出或宗教放生所帶來的負面衝擊卻可能造成之損失更為巨大。

(5)養殖種引入所挾帶之外來病原菌。

(6)觀賞水族之引入或任意放生---許多海水觀賞性水族,包括藻類、刺胞動物、蝦、蟹、貝介及魚類等,若不慎流出亦可能造成入侵現象,譬如杉葉蕨藻之入侵歐洲,及有一種不知名卻常出現在全球各處水族箱中的海葵,很可能即為外來種。

三、國外發現外來種或入侵種之物種及其歷程根據IUCN中的外來種專家群( The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ISSG)列舉的世界前百大嚴重入侵物種名單中,其中有關海洋生物即紀錄有10種(表一) 。

根據全球壓艙水網站,經由船舶運輸(包括污損生物及壓艙水兩者)傳送的十大入侵海洋生物分別是:(1)霍亂弧菌– Cholera,Vibrio cholerae (various strains)--此菌株過去只發現於孟加拉,但已經由壓艙水已入侵南非,墨西哥灣等地。

如祕魯1991在三個港口同時發生感染,並擴及南非使百萬人受感染,1994年死亡人數逾萬。

(2)枝角目之水蚤–Cladoceran,Water Flea Cercopagis pengoi--原產於黑海,但已引入波羅的海,因大量繁生而成為當地浮游動物之主要物種,密度之高足以堵塞漁網及拖網,造成漁業經濟之損失。

(3)中華絨螯蟹- Mitten Crab,Eiocheir sinensis--原產於亞洲北部,後入侵至西歐,波羅的海及北美西海岸,由於其大量繁殖性之遷移,鑽入河堤及碼頭造成沉積物增加,掠食原生種魚及無脊椎動物,並干擾漁業活動。

(4)毒藻-許多不同種Toxic Algae (Red/Brown/Green Tides) --可能引發赤潮,造成海洋生物死亡,海灘污染,影響觀光旅遊及淺海養殖業造成鉅大損失,甚至人們因誤食中毒而死亡。

(5)黑口新蝦虎魚- Round Goby,Neogobius melanostomus--原產於黑海,裡海,後入侵波羅的海及南美洲,由於其生存(耐活)及繁殖力強(一年產卵數次),且與本地種競爭食物及棲所,並掠食本地種之魚卵及幼魚(含重要經濟種),造成物種滅絕。

(6)南美櫛水母- South American Comb Jelly,Mnemiopsis leidyi--原產於美國東海岸,後入侵黑海及裏海,因其為雌雄同體且可自體授精,故繁殖迅速。

由於它會捕食大量浮游動物,改變當地生態系之食物鏈及食物網,曾造成1990年代當地海洋漁業銳減,對社經衝擊不小。

(7)北太平洋海星– North Pacific Seastar,Asterias amurensis--原產此太平洋,後入侵南澳洲,大量繁殖如同瘟疫一般,會掠食貝類包括重要經濟性扇貝,牡蠣及二枚貝等。

(8)斑馬貽貝– Zebra Mussel,Dreissena polymorpha--原產東歐(黑海),後入侵西歐,北歐包括愛爾蘭,波羅的海,北美東海岸,由於繁殖力強,幾乎任何硬質海岸(含船舶)均可附著生長,幾乎取代當地之所有附著生物相,由於會堵塞取水管,排放管等,單美國一地即造成美金7.5億到1兆元之損失(1998-2000年)。

(9)亞洲昆布– Asian Kelp,Undaria pinnatifida--原產於亞洲北部,後入侵南澳,紐西蘭,美國,歐洲及阿根廷西海岸,因可行營養生殖或孢子繁殖故生長傳播迅速,取代當地海葵及海洋生物相,改變棲地,食物網及生態系。

並經由空間競爭及棲地改變而影響貝介類之資源,造成經濟損失。

(10)歐洲綠蟹- European Green Crab,Carcinus maenus--原產大西洋之歐洲海岸,後入侵南澳洲,南非,美國及日本,因具殼硬,抗力強,具競爭優勢,使本地蟹趨於滅絕,此外亦會捕食甚多其他的餌料生物,改變岩岸潮間帶或海岸生物等的群聚組成及功能。

入侵種的問題過去在陸域生態系包括淡水造成嚴重的問題,海洋的入侵種較未受到人們的注意和重視。

在極度缺乏調查與研究資料之情況下,自然就會誤以為只有陸域或淡水的環境下才有嚴重需要注意的入侵種問題。

其實海洋入侵種早在十九世紀即已開始,澳洲早在1862年即已發現外來種軟體動物。

較大規模之發現是在60年前,於1970年代即在港口、碼頭等人為開發地區發現大量繁生的外來種,其物種數亦迅速增加。

表二為澳洲發現及因應入侵種之重要歷程。

在海洋生物外來種之調查方面,澳洲執行的最為徹底,1990年共整理出62種,到2000年已增加為215種。

其中最主要是來自於污損生物,其次是水產養殖及壓艙水(表二)。

其中一種紐西蘭的Screwshell(Maoricolpus roseus)在陸棚區密度高達100個/m2,另一種來自北太平洋的海星(Asterias amurensis)在Philip Bay已超過上億隻,也使得當地本土貝類大量減少(McFadyen, 2003),而在美國地區,根據美國國會之調查平均每十年新增10種魚類,6-7種軟體動物。

在美國俄勒岡的一個小河口區已發現有30種海洋外來種,舊金山灣也採到96種外來的海綿、蠕蟲、甲殼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Carlton 1979, 1991)。

為養殖目的在1920年代引入美國之太平洋牡蠣(Crassostrea gigas)在北美西海岸也引入了危害牡蠣的日本螺(Ocenebra japonica),一種扁蟲和寄生性橈足類。

它們大舉侵犯了本地牡蠣而造成災害。

同樣地在歐洲,於1960年荷蘭引進養殖用之太平洋牡蠣後,目前整個歐洲北海的海岸均已遍佈此入侵種(Nehring, 2003)。

此外俗稱殺手海藻的杉葉蕨藻(Caulerpa faxifolia)原本生活在熱帶海域,1982年引進至摩納哥海洋博物館做為海水水族箱的造景,在清洗水族箱時,部分藻體流入博物館下方的地中海沿岸。

原本認為這在熱帶地區僅5至數十公分長的熱帶藻種無法生活在地中海冬天的寒冷水溫,但1989年卻發現開始存活在博物館附近的淺海地區,其長度達到1公尺以上;1990年蔓延至法國沿岸,1997年義大利、西班牙沿海均已發現,覆蓋面積達一萬英畝,加上該藻具有毒素,無天敵,亦可行斷裂生殖,故對地中海的生態造成嚴重影響。

許多魚類均缺乏食物而遭餓斃。

美國於1999年禁止進口,但已太遲,2000年已入侵加州之潟湖,除非引進另一種海兔(Elysia subornata)來作生物防治,但是否應該再引進一種外來種的問題亦引起另外的爭議。

除了此種蕨藻外,其實松藻之入侵也已發生在加拿大及紐西蘭(張睿昇及陳麗淑提供資訊)。

在夏威夷是少數海洋外來種有詳細調查的地區,目前已記錄有343種海洋或半淡鹹水種,其中包括287種無脊椎動物、24種藻類、20種魚及12種開花植物。

其中最大體長僅10公分之四線笛鯛(Lutjanus kasmira)使當地體長可達100公分幾種大型笛鯛如大西洋紅鑽魚(Etelis oculatus)逐漸消失;同樣地最大體長僅60公分之斑點九刺鮨(Cephalopholis argus)在入侵夏威夷後,使得可長到122公分之夏威夷石斑(Epinephelus quernus)及270公分之鞍帶石斑魚(E. lanceolatus)亦遭排擠而族群銳減。

此外吳郭魚在港口地區肆虐,啃食珊瑚礁等亦有報導(Eldredge, 2003)。

四、中國大陸之入侵種由廈門海洋研究開發院(黃宗國,2002)所統計中國大陸的海洋外來種共有4個界12個門137種,其中之無脊椎動物共有41種,均係由養殖或附著船底所引進。

有些養殖的外來種已獲巨大之養殖利益,如海帶、扇貝、對蝦、吳郭魚(羅非魚)。

近年來由台灣引進大陸之暖水性淺海養殖魚種頗多,共19種,佔了所有外來種(含淡水種)59種的33﹪,不少種類如歐洲鰻、尖吻鱸、條紋鱸、眼斑擬石首魚、尼羅羅非魚、澳州亞羅非魚和大菱鲆等年產量達30萬噸已有明顯經濟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