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三声夸克》课件5-优质公开课-苏教八下精品

合集下载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下《叫三声夸克》 (五)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下《叫三声夸克》 (五)

叫三声夸克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分类说明的方法,认识“金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

2、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知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学习说明的一些方法本课题教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放录音或者学生轮流读课文,并思考。

(1)标号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本文说明了什么?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分类说明的方法,认识“金子”这个比喻在说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的作用。

2、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知道夸克是什么样的物质结构。

三、自学指导自学指导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

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2、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3、你认为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四、师生互动交流1、(3—4)段:写了人们对物质结构研究的起初认识,即物质的对小单位是原子。

(5)段:认识深入一步,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在原子内部,还有电子和原子核。

(6—10)段:认识又有新突破,原子核也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或者把“基本粒子”说成“强子”也可。

)(11—12)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在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认为粒子还不是最小的结构,更小的物质结构还有夸克。

(重点详写)按照由假象到证明的顺序来写的。

2、文章结尾的四个问句提出问题,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3、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小结:文章内容以人们对物质结构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介绍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的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

而且许多新成果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

叫三声夸克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最主要的还是分类别。

《叫三声夸克》 优秀PPT课件

《叫三声夸克》  优秀PPT课件
――[阿萨·赫尔帕斯爵士] 115.旅行的精神在于其自由,完全能够随心所欲地去思考.去感觉.去行动的自由。――[威廉·海兹利特]
116.昨天是张退票的支票,明天是张信用卡,只有今天才是现金;要善加利用。――[凯·里昂] 117.所有的财富都是建立在健康之上。浪费金钱是愚蠢的事,浪费健康则是二级的谋杀罪。――[B·C·福比斯] 118.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干劲可能会加速走向油尽灯枯的境地,努力挑战自己的极限固然是令人激奋的经验,但适度的休息绝不可少,否则迟早会崩溃。――[迈可·汉默] 119.进步不是一条笔直的过程,而是螺旋形的路径,时而前进,时而折回,停滞后又前进,有失有得,有付出也有收获。――[奥古斯汀] 120.无论那个时代,能量之所以能够带来奇迹,主要源于一股活力,而活力的核心元素乃是意志。无论何处,活力皆是所谓“人格力量”的原动力,也是让一切伟大行动得以持续的力量。――[史迈尔斯] 121.有两种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一种人无法做被吩咐去做的事,另一种人只能做被吩咐去做的事。――[C·H·K·寇蒂斯]
再读课文,读出精彩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精彩的地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枯燥、抽象的科学 知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的。
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地说明了 的 特点
如果你是科普知识推广员,
你将怎样推广文章中提到的一些 科学概念?
要求:说清楚推广的对象; 语言要通俗易懂; 适当用上1~2种说明方法。
122.对于不会利用机会的人而言,机会就像波浪般奔向茫茫的大海,或是成为不会孵化的蛋。――[乔治桑] 123.未来不是固定在那里等你趋近的,而是要靠你创造。未来的路不会静待被发现,而是需要开拓,开路的过程,便同时改变了你和未来。――[约翰·夏尔] 124.一个人的年纪就像他的鞋子的大小那样不重要。如果他对生活的兴趣不受到伤害,如果他很慈悲,如果时间使他成熟而没有了偏见。――[道格拉斯·米尔多]

苏教版语文八下《叫三声夸克》课件

苏教版语文八下《叫三声夸克》课件
叫三声夸克
卞毓麟
1
第一页,共10页。
检查预习
好奇( hào) 档案( dàn)g 模型( mó) 驱( q)ū 使 踪(zōng)迹 隧( su)ì道
2
第二页,共10页。
探究学习
1、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本 文主要说明什么?
文章主要介绍物质的最小结构是什么。
3
第三页,共10页。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
No Image
第十页,共10页。
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
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等。
4
第四页,共10页。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目
前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 是什么?
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 原子——原子核—— 强子——夸克。
5
第五页,共10页。
物质结构模型
6
第六页,共10页。

7
第七页,共10页。
4、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 物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吗?
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
研究更没有结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
探索。
8
第八页,共10页。
5、由寻找夸克的过程,你得到什么 启发?
9
第九页,共10页。
内容总结
叫三声夸克。好奇( ) 档案( )。模型( ) 驱( )使。踪( )迹 隧( )道。“盒子”有: 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9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下《叫三声夸克》PPT课件 (三)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下《叫三声夸克》PPT课件 (三)
看图复述课文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复述
清楚。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吾言射不亦精乎
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 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心智启发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 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答:发现夸克 花了近一百年。 启发: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 坚持不懈,
2能、够你吃认苦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答:提出假想——研究——证实。敢于怀疑、敢于创新、 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
1)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 原子——原子核—— 强子——夸克。
2)最新成果:夸克
物质结构模型
4、说明它们时按照什么顺序?
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
5、思考: 文章第一、二段有什么作用?
以礼品盒为喻,引出说明话 题,总领全文
6、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吗?物 质结构的研究结束了?
文章结尾的四个问句提出问题, 夸克的证明没有最后定论。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 • 10、智者超然物外
3、你认为“叫三声夸克”是谁在叫?在人生探索的道路上你应该 做怎样的人? 答:科学家们。(或善于探索之人)
思维链接
你能否说出具有这些可贵精神的其 他的人和事吗?
答: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关 于“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 的“自由落体定律” 。
哥白尼敢于怀疑宗教的外理邪 说,创立了更为科学的宇宙结构体 系—日心说。

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14课《叫三声夸克》精品课件_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14课《叫三声夸克》精品课件_苏教版

什么是强子?强子是指某一 个单一的粒子吗?你能说说 哪一个粒子属强子吗?
什么是夸克?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 对夸克的了解。
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克是什么 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
答:“夸克”是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 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 麦克老人三呼夸克。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 与 “三”特别有缘 ,再加上诗句中有“三 呼”两字 ”科学家盖尔曼借其中的“夸克” 为自己的假象命名。实际上“夸克”是组 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以礼品盒为喻,引出说明话题,总 领 全文
二、深入了解
• 结合图片及课文谈谈你对原子、 原子核、强子、夸克的了解。
什么是原子?
原子结构图
图一
原子外围是电子, 中心是原子核。
图二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 原子的了解。
什么是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原子核 电子
原子核简介
原子核简称“核”。位于原子的核 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 成。原子核本身十分微小,大约10 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于 一个原子的直径。原子核的能量极 大。
答:提出假想——研究——证实。敢于怀疑、敢 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
四、思维链接
你能否说出具有这些可贵精神的其他的 人和事吗? 答: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关于 “落体运动法则”,确立了正确的 “自由落体定律” 。 哥白尼敢于怀疑宗教的外理邪说, 创立了更为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日 心说。
原子是由原子核 与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 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子和中子分别 由三个夸克组成
夸克
三、心智启发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 多少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八下14、秦保利《叫三声夸克》课件

八下14、秦保利《叫三声夸克》课件

夸克的过程中,科学工作者层 层深入地探索物质超微粒子 的过程。
心智启发
1、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你从中获 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答:发现夸克 花了近一百年。 启发: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 坚持不懈,能够吃苦。
2、你认为科学家发研究——证实。敢于怀疑、敢 于创新、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
2、“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 中子、光子、介子、强子、夸克· · · · · ·
3、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4、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夸克。
物质结构模型
1、课文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 结构的特点。物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2、夸克的证明最后定论了?物质结构的研究结 束了? 文章结尾的四个问句提出问题,夸克的证明没 有最后定论,物质结构的研究更没有结束,有 待于人们进一步探索。
2、原句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科学家从实验 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仅仅是“感 觉”,是科学家根据实验产生的一种想像,还没 有进行科学的证明,改为“强子的内部结构为科 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根据”,似乎是已进行 了科学的证明,显然不妥。
3、“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一类 问题”,“又唤起了寻找夸克的热情”, “对夸克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又有了 一种新的说法”,“夸克又可以分成3个 组”,这5个“又”字的妙处何在? 明确:这5个“又”字表现了在发现
中心思想 • 本文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 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了人 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的认识, 介绍物质研究的新成果----夸 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 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夸 克
明 文
(1)“夸克”是什么?这样的名字 从何而来? (2)为什么题目只叫“三声”夸克, 叫“七八声”不行吗?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下《叫三声夸克》PPT课件 (五)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八下《叫三声夸克》PPT课件 (五)
摇一遥,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东西。(改为:强子的 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根据。)
——加横线的部分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科学家从实 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仅仅是“感觉”, 是科学家根据实验产生的一种想像,还没有进行科学的证 明,改为“原子的内部结构为科学家的分析提供了初步的 根据”,似乎是已进行了科学的证明,显然不妥。
• 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份之间的异同 所作的划分与组合。如植物主要分为四个类群:藻类植物、苔藓 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双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 物。再如动物分为两大类: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待。
• 下定义:通过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例如,氐族: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氏族内 部实行禁婚,集体占有生产资料,集体生产,集体消费。再如杂 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但这种情况不属于下定义,如……把这些 叫做“基本粒子”,这就不是下定义。
• 3、—找—一打下比文方中、运举用例了子哪、些分说类明别方法。
• •
你读这篇课文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请说出理由。 。— 引—向运深用入比喻说明和分类说明;运用设问,发人深思,把读者
•假如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部分作如下 改动,表达的内容和效果有什么不同?
• 1、原子核本身却十分微小,大约10万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才相当 于一个原子的直径。(改为:10万个原子核的直径才等于一个原子 的直径。)
——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
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 作诠释: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 某些特点。作诠释比下定义自由灵活,它不要求完整地提示事物的全部 本质特性。例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 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来看,过去人类 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这段说明的第一 句,不是下定义,因为这一句没有揭示沙漠的本质特性。不过,它形象 地阐明了沙漠与人类的关系,也是对沙漠的一种解释。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4叫三声夸克课件(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4叫三声夸克课件(新版)苏教版

3.核心图解
三、作家作品
卞毓麟,1943 年 7 月生,1965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在中国科学院北 京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至 1998 年 3 月,1998 年 4 月到上海科技教育 出版社,现任版权部主任,1999 年 4 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系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 主任。 卞毓麟从事科普创作 20 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 70 余种, 发表的科普文章约 400 篇,累计字数近 400 余万。 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 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如《恐龙· 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 头· 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等,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 个闪光的交点。他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他为“新中国成 立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 1996 年的全国 科普工作会议上,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
十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叫三声夸克
基础积累巧记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卞毓 麟(yù) . 禁 闭(jì n) . 2.读准多音字 (1)电荷 :hè 其他读音:hé 组词:荷花 . (2)自旋 :xuán . 其他读音:xuàn 组词:旋风 丁肇 中(zhào) . 隧 道(suì ) .
二、重要词语
1.禁闭:把犯错误的人关在屋子里让他反省,是一种处罚。 2.隧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道,也叫隧洞。 3.一语双关:一句话中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
课文探究精读
1.文章开头以盒子为比喻起什么作用? 点拨:文章开头以礼品盒为喻,引出说明的话题“最里面是什么”,总领全 文。同时,以盒子为比喻是为形象说明物质结构由大到小依次包含的特点, 这样就使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为轻松容易,从而对陌生的物质结构有 一个直观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根之觉醒》中有一句话:“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 科学家盖尔曼借其中的“夸克”为自己的假想命名。
实际上“夸克”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为什么只叫“三声”夸克,叫“七八声”不行吗? 因科学家研究的夸克与“三”特别有缘,再加上诗句 中有“三呼”两字,作者便借用了,应该说一语双关, 用“七八声”则毫无意义。
探究课文结尾,鼓励想象,发表见解。 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克吗?盒
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和认识,为什么?
(进行联想式的片段写作训练,300字以内,把自己的大 胆想法写出来)
为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 会副主任。
字词积累
一、读一读
驱使( qū ) 仍然( rãnɡ ) 湖泊( pō ) 泄气( xiâ ) 自旋( xuán ) 电荷( hâ ) 直径( jìnɡ ) 夸克( kuā ) 秩序( zhì ) 档案( dànɡ ) 质量(liànɡ ) 无聊( liáo )
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2)最新成果 —— 夸克
4、你能说出具有这些可贵精神的其他的人和事吗? 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
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 。
哥白尼敢于怀疑宗教的歪理邪说,创立了更为科学 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
二、探究主旨
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
一、研读文本
1、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与认识? 发现夸克花了近一百年。
启发: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坚持不懈, 能够吃苦。 2、你认为科学家发现夸克的过程有何特点?
提出假想——研究——证实。敢于怀疑、敢于创新、
敢于想象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精神。
3、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目前人类对物质 结构认识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1)它们的大小可用下图表示:
14
※叫三声夸克
1、了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过程和物质结构的基本构
成,知道什么是夸克。
2、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3、能够体会文章通俗、形象的说明语言。
作者介绍
卞毓麟,1943年7月生,在中 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 体物理学研究至1998年3月, 1998年4月到上海科技教育出 版社,现任版权部主任,现
二、记一记
驱动: 推动。 泄气: 失去信心和干劲。 妙处: 奥妙的地方。
禁闭: 把犯错误的人关在屋子里让他反省,是一种惩罚。
隧道: 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路。
一、研读文本
1、“夸克”是什么?长诗《芬尼根之觉醒》中的夸 克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
“夸克”是由于译音,意思是海鸟的叫声。长诗《芬
1、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读了课文,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 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
——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2、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盒子”有:原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介绍物质研究的新 成果----夸克,激发人们对物质结构进行不断地探索 和研究。
三、品析语言
科学家从实验里已经感觉到,强子内部有结构。这好比 拿起盒子摇一摇,听到响动,可以初步判定盒子里有 东西。 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是说科学家从实验里感觉到强 子的内部有结构,只是“感觉”,“初步判定”只是 产生的一种想象,没有进行科学的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