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选择题满分练12题 满分练(八)
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选择题(九) Word版含答案

满分练(九)1.(2018·河北衡水金卷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由“‘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选A项。
材料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无关,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C项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
2.下表表明( )层级中央郡国县乡聚官学太常→太学学校庠序私学精舍→书馆A.B.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D.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解析:选A。
观察表格材料,从中央-郡国-县-乡-聚设置的官学、私学是指精舍和书馆,形成由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体系,故选A项。
汉武帝后儒学才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教育体系,没涉及选官制度,唯一的途径绝对化, C项错误;官学垄断被打破是孔子创办私学, D项错误。
3.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为“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
如图是明朝仇英的《观榜图》(局部),该图所见证的制度(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系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解析:选A。
观察图,明朝仇英的《观榜图》所见证的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打破了隋唐以前地方势力掌握选官权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
4.“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 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 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这反映了( )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解析:选C。
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选择题满分练12题 满分练(四)

满分练(四)1.(2018·贵州贵阳模拟)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98 29 23 938A.B.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C.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解析:选A。
观察题干表格,可知材料反映出中唐以后南方灌溉工程数量增加,迁移中唐时期安史之乱的发生,可知灌溉工程北方变少,南方增加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故选A项。
材料不能反映出江南农业水平超过北方,故B项错误;长江流域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在南宋以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C项错误;唐代北方人口南迁与南北方水利灌溉工程数量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2.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
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文学艺术的多元B.对外交流的频繁C.社会经济的繁荣D.三教合一的趋势解析:选D。
材料都体现的是唐诗,李白的诗歌中透露出道家思想,杜甫诗歌反映出儒生的政治理想,王维的思想受到佛教的影响,体现了唐朝三教合一的趋势,故选D项。
3.(2017·山西太原二模)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解析:选A。
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选A项。
“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不利于集体决策,故B项错误;“宰枢互兼”反而提高军事将领的权利,C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D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习题及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 光武中兴B. 文景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答案】A【解析】2.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税务会议,次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收的决定》和《全国税收实施要则》等,规定全国税收立法权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统一行使,任何地区或部门都不得变更、自定。
这些举措A. 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B. 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需求C. 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D. 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召开税务会议、出台统一税收的办法等举措,这对于保障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故选A;材料中统一税收方面的举措,不会对人民基本生活需求造成影响,故排除B;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CD.3.据历史记载,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
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A. 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 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 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 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答案】C【解析】“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主要服务于国家的需要,不是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故A项错误。
“西汉户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有利于特权阶层兼并土地,故B项错误。
“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主要是方便征收赋税,故C项正确。
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选择题专项练八含解析.doc

选择题专项练(八)(15分钟48分)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此现象说明( )A.手工业实现了器物标准化生产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C.宗法制确保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解析】选D。
分封制度下,随着土地和奴隶受到分封,青铜器等工艺品也随之分封,体现出青铜文化的向外传播,D正确;标准化生产不符合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A错误;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诸侯有义务服务天子,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分封制影响,与宗法制无关,C错误。
2.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西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
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交通十分发达B.商业贸易繁荣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解析】选C。
“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上商业贸易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不够全面,C正确;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 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叶圣陶在《昆曲》中提到“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事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作者意在强调( )A.戏词追求典雅深奥B.内容应贴近百姓生活C.用现代的方式演绎D.昆曲为士大夫服务【解析】选B。
通过题干可知,叶圣陶主要强调昆曲的高雅,以至于普通老百姓听不明白,这就从侧面强调昆曲的内容应该为百姓服务,故选B;题干提及了昆曲的高雅,但这不是题干的主要着重点,排除A;题干没有提及昆曲用何种方式表演才能被老百姓接受,排除C;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叶圣陶在强调昆曲应该为老百姓服务,而不是为士大夫服务,排除D。
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选择题(十) Word版含答案

满分练(十)1.(2018·山东德州模拟)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解析:选B。
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的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故选B项。
2.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士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士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选A项。
3.(2018·山西太原模拟)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期被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与此相关的关公戏经久不衰。
关羽地位的提升反映了( )A.儒家吸收佛教思想发展B.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倾向C.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D.佛教因中国化兴盛不衰解析:选C。
材料关羽形象符合宋明理学“忠孝节义”的价值观,因此其地位得以提升,反映了理学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故选C项。
4.表A.人地矛盾趋向尖锐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C.人口土地同步增长D.民众生活深受战争影响解析:选A。
观察表格,可知材料反映了广西地区人口激增,而耕地面积增加有限,故说明了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故选A项。
材料中并未涉及土地兼并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人口增长快,而耕地变化不大,不是同步增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战争影响,故D项错误。
推荐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选择题满分练12题满分练(二)含答案

满分练(二)1.《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这反映当时学者(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重视规则和秩序解析:选D。
解读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反映的是当时学者都重视规则和秩序,故选D项。
材料说明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相互竞争百家争鸣,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家, 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 C项错误。
2.(2018·广东肇庆二模)“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
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
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
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
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解析:选A。
据题干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政治混乱,商品流通不畅,导致这一时期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故选A项。
3.(2018·四川绵阳二模)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
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
这说明( ) 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B.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D.唐宋时期大臣的权力增强解析:选A。
据题干材料可知,唐代和宋代的君主都要与宰相大臣协商后才能颁布诏令,故说明了唐宋时期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故选A项。
4.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
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土地贵族掌握政权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业经营方式落后解析:选B。
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选择题(十二) Word版含答案

满分练(十二)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社会思潮,它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穷极宇宙人生的哲理。
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
魏晋玄学( ) A.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B.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C.主张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D.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推崇老庄和强调纲常礼教得出注重无为与伦理名分结合,故选C项。
材料中未涉及佛教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得出并未背离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天人感应”思想,故D项错误。
2.汉初镇压诸吕作乱后,大臣议立新主,一致认为“(代王)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
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于天下”。
最后代王被立为皇帝,即汉文帝。
这反映了当时( ) A.上古政治传统影响深远B.改变了治国的基本思想C.儒学对时政有较大影响D.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解析:选C。
据材料“(代王)仁孝宽厚,况以仁孝闻于天下”可知儒家的仁、德思想对皇位的选择有影响,故选C项。
3.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国华制表)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解析:选B。
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扬州、荆州、益州人口的增加,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城市,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选B项。
4.(2018·湖南长沙一中模拟)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朝廷士大夫们借圣人之言,创立朝仪、律令。
帮助“大皇帝”建立绝对支配权力并依托它保持自己“小皇帝”般的地位;民间百姓则幻想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平等观念B.权力崇拜C.共和思想D.宗法精神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中士大夫们创立朝仪、律令以帮助皇帝建立权力并使自己保持权力,百姓也幻想“当皇帝”以拥有权力,说明中国古代不管士大夫还是百姓都拥有着权力崇拜,故选B项。
2019高考历史优选习题增分练 热考题型专项练题型3历史图画类选择题Word版含答案

题型3历史图画类选择题1.下图是《西周分封形势图》,依据图中信息可得出( )A.分封区域主要在西部地区B.封姜尚于齐是因为齐地贫庶C.封微子启反映了周王统治策略D.镐京是最大的诸侯国都城解析:选C。
观察分封形势,迁移所学知识可知,微子启是商代遗民,通过对其分封,有利于缓和矛盾,是一种统治策略,故选C项。
观察图可知体现所分封的诸侯多数在东方,A项错误;齐地当时属于新征服地区,派功臣及亲信进行镇守,但不一定是贫穷地区, B 项错误;镐京是西周国都,不是诸侯的都城, D项错误。
2.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
据下图可知( )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解析:选B。
观察图,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
3.1914年9月《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下图),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
小圆中为中国男孩,外圈12 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 国名。
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激励人心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C.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解析:选C。
根据题干材料“1914 年”“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
小圆中为中国男孩,外圈12 小圆各有一小孩”,迁移和所学可知中间的中国小男孩表明,1912年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故选C项。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B项错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开始于1918年,故D项错误。
4.由下面图一到图二反映了( )A.国内时局发生变化B.民众渴望结束内战C.国共合作走向破裂D.中美关系发生转折解析:选A。
观察题干图,从图一中“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由图二中人物联系史实可知图片反映了重庆谈判,由图一至图二可知国内时局从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到战后和平建国,故选A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分练(八)
1.西汉末年,郡域与郡界的变动大多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不大,这一局面长期延续,直到隋唐时期才予以改变。
这说明隋唐时期( )
A.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以解决
B.地方行政管理效率提升
C.中央政权注重地方经济发展
D.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
解析:选C。
由于汉代的主要矛盾在于政治方面,即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王分权的对立,所以西汉尽一代之力来分化瓦解东部地区诸侯王国林立的局面,夺取王国支郡为汉郡,并以蚕食方式不断扩大这些汉郡的领域。
这样一来就引起郡域和郡界的不断变动,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大多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
隋唐帝国刻意追求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相适应,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上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已偏向经济方面,故选C 项。
2.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
魏晋以来,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
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主要原因是( )
A.宋词等艺术形式兴起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对人性的压抑D.人们审美观的变化
解析:选C。
据题干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形成理学,在南宋时期成为正统思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从魏晋时期“劲歌狂舞”到宋代“浅吟低唱”的变化,体现了对人性的压抑,故选C项。
宋词的出现属于表现并非原因, 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宋词的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是个性张扬的原因, B项错误;人们审美观的变化的原因是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D项错误。
3.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
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
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永佃制和大小租,土地所有权始终归地主,佃农只有土地经营权,说明二者的分离,故选A项。
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使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减弱了,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涉及了缴纳地租,没有赋税征收种类,故C项错误;明
清时期土地兼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故D项错误。
4.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道:“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
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
C.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D.民众需求促进戏曲兴盛
解析:选B。
据题干材料“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
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说明清初昆山地区学戏的人家比较多,并以此为谋生。
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故选B 项。
5.(天国)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
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 )
A.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
B.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
C.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
D.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
解析:选B。
材料说的是太平天国的外交活动,太平天国主张和外国人正常交往,但又允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这是不符合外交惯例的,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故选B项。
6.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
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
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
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
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
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
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说明在男女地位上,深受中国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
根据材料可知妇女参加革命是由于不能忍受丈夫、公婆的压迫等家庭原因所致, 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中国近代妇女观念、地位问题, C项错误;妇女参加革命,不是儒学的正统
地位受到动摇,而是迫于家庭压迫, D项错误。
7.读下表,表中数据主要体现了( )
表“一五”计划主要轻工业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名称1952年产量1957年计划产量增长%
棉纱361.8万件500万件138
棉布11 163.4 16 372.1万匹147
食用植物油72.4万吨155.2万吨214
面粉299万吨467万吨156
盐346万吨593.2万吨171 A.
B.重点建设、兼顾民生的指导思想
C.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农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在“一五”期间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一五”计划中除了轻工业发展,重工业也取得显著提升,故选B项。
8.(2018·广东肇庆二模)在古代雅典,主持审判的庭审官依据成文法律的字面含义向人民陪审团作解释,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庭审官最终根据对投票的统计结果作出判决。
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
A.注重对事实和法律的分析
B.司法制度融合了民主制度
C.形成严谨完备的司法程序
D.法律是正义与理性的体现
解析:选B。
据材料题干信息可知古代雅典注重的是“主持审判的庭审官依据成文法律的字面含义向人民陪审团作解释,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庭审官最终根据对投票的统计结果作出判决”,可知雅典的司法制度注重陪审团的投票结果,也就是说司法制度融合了民主制度,故选B项。
9.(2018·河北承德联校模拟)据记载,1910年德国5 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 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
这说明德国( )
A.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B.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
C.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
D.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德国总人口增长率与5 000人以上城镇人口的增长率的比较,
材料涉及了两个时间点——1871年和1910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是中心之一,工业化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故选D项。
10.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
”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
A.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
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C.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苏联对国内轻重工业的调整表明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故选D项。
轻重工业增长率的调整并没有改变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正在形成中,故C项错误。
11.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讲,强调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
这次讲话在欧美国家引发强烈震荡。
斯大林的讲话( ) A.是对英美冷战政策的反击
B.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
C.为组建华约集团制造舆论
D.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46年,据材料中“强调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的攻击,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峙,因此不利于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故选B项。
12.(2018·山东济宁模拟)1950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将退休工人养老金平均增加了77.5%,1952年又增加12.5%。
美国的上述举措意在( ) A.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
B.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发展
C.稳定社会秩序以对抗苏联等国
D.规范保险行业以赢得大众好感
解析:选B。
根据题干材料,主要讲述了1950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险法》提高了养老金水平,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保障,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