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小古文100篇带翻译(全)

小古文100篇精选+译文目 录第一组乡村即景 (1)1、放风筝 (1)2、乡 村 (1)3、芦 花 (1)4、荷 (1)5、菊 (1)第二组 天的魔术 (2)6、雨 (2)7、雪 (2)8、日月星 (2)9、日 时 (2)第三组 别样的争和辩 (3)10、猫捕鱼 (3)11、猫 斗 (3)12、龟兔竞走 (3)13、五官争功 (3)第四组 读书要得法 (4)14、读书 (4)15、读书有三到................................................................................................ 4 16、读书需有疑y í ................................................................................................ 4 17、铁杵ch ǔ磨m ó针 (4)第五组 智慧少年 (5)18、称象 (5)19、道边李苦 (5)20、 破瓮救友 (5)21、 孔融让梨 (5)22、 守株待兔 (5)23、 揠(y à)苗助长 (6)24、 狐假虎威 (6)25、 南辕北辙 (6)26、 盘古开天地 (6)27、 夸父逐日 (7)28、 共工触山 (7)29、 刑天舞干戚 (7)30、 舜耕历山 (7)31、 欧阳苦读 (8)32、 推敲 (8)35、宋濂嗜学 (9)第六组听孔夫子讲课 (10)36、学习 (10)37、道与德 (10)38、君子与小人 (10)39、意志和品德 (11)40、孝 (11)第七组小故事里的大智慧 (12)41、叶公好龙 (12)42、郑人买履 (12)43、买株还珠 (12)44、自相矛盾 (12)45、滥竽充数 (13)第八组我们是山川大地的孩子 (14)46、山川之美 (14)47、春日寻芳 (14)48、苏堤杂花 (14)49、浙江之潮 (14)50、湖心看雪 (15)51、大禹治水 (15)52、女娲补天 (15)53、精卫填海 (16)54、牛郎织女 (16)55、后羿射日 (16)56、型缓 (16)57、性刚 (17)58、北人不识菱 (17)59、活见鬼 (17)第九组英雄的本色 (18)61、李广射虎 (18)62、卧薪尝胆 (18)63、祁黄羊举荐 (18)64、公仪休拒收鱼 (19)65、曾参教子 (19)第十组聆听诸子的声音 (20)66、上善若水 (20)67、北冥有鱼 (20)70、得道者多助 (20)第十一组重温儿时的故事 (22)71、狐与葡萄 (22)72、鸦狐 (22)73、豺烹羊 (22)74、鹿照水 (23)75、杉苇刚柔 (23)第十二组爱上四季 (24)76、春 (24)77、夏 (24)78、秋 (24)79、冬 (24)80、雪 (25)第十三组学习这件事 (26)81、亦秋学亦 (26)82、继昌学射 (26)83、蜀鄙2憎 (26)84、师旷论学 (27)85、教学相长 (28)86、歧(qí)路亡羊 (29)87、破釜沉舟 (29)88、惊弓之鸟 (30)89、塞翁失马 (30)90、扁鹊拜见蔡恒公 (31)第十四组颜氏家训 (32)91、施则奢,俭则吝 (32)92、人在少年 (32)93、古之学者 (32)94、人生小幼 (33)95、名之与实 (33)96、游大明湖 (34)97、洪教头招惹林冲 (34)98、武侯弹琴退仲达 (35)99、刘姥姥进大观园 (35)100、猴王出世 (36)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小古文100篇及翻译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古文名句翻译[汇总]
![古文名句翻译[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b55646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2.png)
古文名句翻译1.其岂学不如彼也?译文: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吗?2.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不因贫贱而忧愁,不为追求富贵到处奔走钻营。
4.天下苦秦久矣译文:天下的百姓被秦王朝统治,受苦受难已很长时间了。
5.今城以吾众诈自称工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工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6.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7.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译文:恒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泰国去了。
8.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绿色的台鲜长到台阶,绿色的青草映入窗帘。
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日常交往的人都是渊博的学者,没有那些目不识丁的无功名的人10.夫子何命焉为?译文:先生有什么见教?11.已言之王矣。
译文;我已经对大王说过这事了。
12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译文:空隙时,就漫步而行,漫漫而行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深秀而繁阴。
译文: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文:一座四脚翘起象鸟展翅欲飞的低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
15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久也。
译文: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16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译文: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壁,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17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装设备的精良。
18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
1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的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选择正义。
古文在线翻译中文

古文在线翻译中文现在,人人都在追赶着潮流,穿流行的衣服,梳流行的头发,也说着流行的话。
大家好像都忘了我们的古文有多好看!原文:每天都被自己帅到睡不着翻译:玉树临风美少年,揽镜自顾夜不眠。
原文:有钱,任性。
翻译:家有千金,行止由心。
原文:丑的人都睡了,帅的人还醒着。
翻译:玉树立风前,驴骡正酣眠。
原文:主要看气质。
翻译:请不要羡慕口译之花。
你肚子里有诗词书法。
原文:也是醉了。
翻译: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原文: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翻译:干迹留鬼,黄昏变干;没有野心,人与人是不同的。
原文:别睡了起来嗨。
翻译: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原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翻译:欲图大事,莫拘小节。
原文:你这么牛,家里人知道么。
翻译:腰中雄剑长三尺,君家严慈知不知。
原文:心好累。
翻译:形若槁骸,心如死灰。
原文: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翻译:方寸淆乱,灵台崩摧。
原文: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翻译:城中戏一场,山民笑断肠。
原文:我单方面宣布和xx结婚。
翻译:愿出一家之言,以结两姓之好。
原文:重要的事说三遍。
翻译: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
原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翻译:天高地阔,欲往观之。
原文: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翻译:中华儿女有志气,但不爱红装,爱聪明。
原文: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翻译:君莫欺我不识字,人间安得有此事。
原文:不死就不死。
你为什么不明白。
翻译:还好没有刀片可以驱动前进,何必自暴自弃呢?原文: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翻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原文:我有知识我自豪。
翻译:腹有诗书气自华。
原文: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翻译:斯言甚善,余不得赞一词。
原文:秀恩爱,死的快。
翻译:爱而不藏,自取其亡。
原文:吓死宝宝了。
翻译:堪惊小儿啼,能开长者颐。
原文:沉默不全是金,有时候是孙子。
翻译:圣人不言如桃李,小民不言若木鸡。
原文:备胎。
翻译:彰泰的柳树已经折给别人了;神秘首都的花没有改变它以前的程度。
原文:屌丝终有逆袭日翻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原文:长发及腰,娶我可好?翻译:长鬟已成妆,与君结鸳鸯?原文: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翻译: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文言文各种词义解释翻译

一、文言文中的名词1. 马者,百兽之长也。
——《战国策》翻译:马是百兽中的首领。
2.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离骚》翻译: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3. 鹿鸣于嗥,声震山谷。
——《诗经》翻译:鹿在山谷中嗥叫,声音震动了山谷。
二、文言文中的动词1. 骑虎难下,不如归真。
——《左传》翻译:骑在老虎背上难以下来,不如回到本真。
2.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三国演义》翻译:狼烟四处升起,烽火连成一片。
3.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史记》翻译:胜利者成为王者,失败者成为敌人。
三、文言文中的形容词1. 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红楼梦》翻译:非常美丽华丽,富丽堂皇。
2. 风吹草动,草木皆兵。
——《三国演义》翻译:风一吹草一动,大家都以为是敌人来了。
3. 气吞山河,力拔山兮气盖世。
——《史记》翻译:气势如虹,能吞噬山河,力量能拔起高山,气魄盖世。
四、文言文中的副词1. 不亦乐乎?——《论语》翻译:不是也很快乐吗?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红楼梦》翻译:不要虚度光阴,白了自己的少年头,徒然感到悲伤。
3. 不可救药,已至绝境。
——《史记》翻译: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陷入了绝境。
五、文言文中的连词1. 是故,圣人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孟子》翻译:因此,圣人对待天下,没有偏向,没有排斥,只是按照道义行事。
2. 虽然如此,吾仍坚信。
——《论语》翻译: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的解释和翻译,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在阅读古文时,要注重积累,多读多练,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国学经典小古文和翻译

国学经典小古文和翻译孔子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冉求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我不理解您为什么这样,所以冒昧地请教。
”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仲由平时好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韩信袴下受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译文】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
小学生经典古文15篇翻译解释

小学生经典古文15篇翻译解释小学生阶段经典文言文15篇。
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jù)掩其耳⑥。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世人把收授弟子卖文为生的举动称为“笔耕”、“砚田”。
用笔来耕作,把砚当作田地,对道义没有妨害,凭借这种方式来获得应付日常生活的费用,这是贫穷的读书人不得已而做的事。
我家世代耕田读书,可以称得上富裕。
我的始祖从婺源迁到桐城,到先祖父那辈一共十代,还没有过靠收授弟子卖文为生的。
明朝崇祯年间遭遇贼乱,家道破落。
过了很久,先祖父招募人开垦了数百亩的荒田,依赖这些足以自给。
先父有三兄弟,而先父所分的田宅仅有十分之二,家中人口很多,不够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到他乡教授弟子,来养家糊口,然而家中的亏空日益严重。
先父去世后,留下了一些债务,我陆续偿还了,丧葬方面的事情,我独自承担了费用,而将先父留下的田宅和家中所需都留给了我弟弟。
我离家远游谋生,有时教授学生,有时卖文撰写碑文,到处奔走,何止二三万里!我结交的士大夫彳艮多,然而没有哪个肯因为我的窘迫而怜悯并援助我一下;而且每年存在家中的辛苦所得,都被亲戚中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盗走。
从丁卯到壬午年间,共十五六年,我存放在友人赵良治家中的共有一千两银子。
当时我们县田价很贵,赵良治替我购买了南山冈的五十亩田地并一处住宅。
田地不算肥沃也不贫瘠,每年能收获一些稻谷。
房屋大多是新建的,颇为宏大宽敞,房前屋后高大的松树不计其数。
良治还代我将堂额起名为“砚庄”,我在壬午年冬天从江宁回来,居住在这里。
家中十几个人,都是游手好闲、懒惰无用的,不熟悉种植耕作,每年所收获的稻谷,仅仅够交粮税和家。
人吃饭。
于是我就不能常住砚庄,每年不超过两三个月,就要出外远游,(为生计)奔走漂泊,而我也已渐渐地老了。
我回来时,已经五十岁了,还没有子嗣,家族中就有人对“砚庄‟‟存有觊觎之心而想侵夺占有它。
我自思一生潦倒,不曾凭借先辈留下的一点点好处,在经历了忧愁和辛苦之后,仅仅拥有这些田宅,这些都是“笔耕”得来的,要用于晚年生活,度过我这辈子罢了,何必还要考虑这以后的事呢!姑且就这样对待吧。
2、西施山离绍兴城东约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都称为土城,后人才改名为现在的西施山,不过也有叫它土城山的。
大概当初越王勾践在山间修建宫舍,用来调教西施、郑旦二人,然后把她们献给吴王夫差。
还说:“担心这两个女人拙朴、浅陋,因而让宫舍临近通衢大道。
”如此看来,当时此地原本处于水陆交通要道吧!数千年后,已不知归谁所有了。
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
西施山高不过数丈,却灌木丛生,幽竹错落,景色也十分明丽,惹人喜爱。
山上有台,台东有亭;西面有书房数间,房后有座荷花池。
池水向东流去,水面种上菱角与外部隔开。
亭子前面则依然如旧,叫“脂粉塘”,没有改变。
出了东南面,西面有山,高耸秀丽不可详尽叙述,尽是名山。
书房四周,都是田园、水塘,一眼看不到边;其间种田、打渔、采桑的,随处可见,田园、水塘无不一样。
我年青时曾来此地饮酒游乐。
现在,伯子叫我写篇记,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唉!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地处都市的通衢大道,而今时过境迁。
一朝寥落,沦为村庄,农夫野老在山中耕种、钓鱼和行走,有时还能在耕作时拾到古代遗落的首饰。
遇到阴雨天气,唱着牧歌晚归的放牛娃往往被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弄得心神不安。
所有这些,无不使人感慨叹息,以至成了农夫平日里聚集闲谈的话题。
至于它一改过去的妖冶为古朴,改歌舞为农桑,专心本业而风俗淳厚,则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
伯子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的空闲,登上西施山放眼远望,也许会触景生情,而有像我前面所说的感慨,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或许也会开颜欢笑吧!3、花隐道人传道人姓高,名昽,字公旦。
他的祖先是晋人,到扬州做生意,(后来)定居在那里。
到了道人(这一代),家庭贫穷,道人没有做生意而去读书。
(道人)只读奇异的书籍,不喜欢阅读诗文,能凭自己的见解判断古今的事情。
(他)看到世人为了取得功名而读书以致眼睛昏花,鄙弃而离开他们,羞于与他们为伍。
(他)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崇尚侠义看轻钱财,能急人之困。
(他)又注重品行,谨慎交游。
乡里那些爱捣乱闹事的少年,起初害怕道人知道,等到出了事情难以勉力支撑,却向道人求助。
道人给予他们自新的机会,也不时施以援手,所以受到扬州人的喜爱。
天下贤人豪杰来到这里,听说道人声名,大多喜欢与他结交。
甲申年,知道战乱将发生,(他)就把全家迁移到南徐避乱。
当时地方上军事统帅像鱼鳞一样密集在长江上,都争着招致道人到自己幕下。
道人知道这种事情不可以做,就像蠖一样藏伏并弄脏自己的(声名),最终得以保全。
乙酉年,扬州城中战祸惨烈,百姓像鸟兽般逃散。
道人先于众人独自进城探访亲人故旧,祭奠死者扶救伤者,暗中做了很多善事。
然而道人这时感念很深。
自从遭遇时世变乱,自己已大志向受挫,经受流离失所困顿挫折,再也没有了驰骋疾奔世上的想法。
于是在黄子湖中建造房子,不再吃鲜肥鱼肉,形成崇尚素食的习惯,穿大布衣,戴竹皮帽穿草鞋,拄着拐杖在篱笆之间行走。
经常挽留渔父、牧童跟他一起喝酒,喝醉就在湖滨放歌,湖水为之起伏,好像替他鸣不平。
不久,发生了大水灾,居住的房子被水淹没。
道人说:“从没有听说过巢父买山隐居,难道要像支遁那样被人讥笑吗?古代称得上大隐的人,就有隐居在闹市的,我为什么不这样呢?”于是到扬州城的东南角落,选地建宅,亲自挖土挑土挑瓦砾,建造几间房子。
(安放)一张桌几一张床,摆放古琴排列古书画。
携带一个妻子二个儿子闲散自得地在这里休养,乐陶陶的样子很满足。
住宅的旁边建起围墙,围地几亩,种植五百棵菊。
有一位仆人留着长须光着脚,擅长种树的技术,道人带领他种植灌溉。
从结蕾到烂熳开花,它们的排列像屏风,散开像星星,层层叠叠像锦缎;它们的颜色像玉,像金,像红霞,像白雪;它们的味如刚开封的酒;它们的香味如檐卜。
道人打开房门,门庭若市,厅堂如市场。
来往的人如织,观看的人拥挤如堵。
(人们)看不见主人,只看见房子扁额写着“花隐”,人们都称呼他为花隐道人,像忘了他以前叫做高公旦。
4、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
顺治八年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授江西宁都知县。
宁都县地瘠民贫,清泰、怀德两个乡很长时间强盗横行,老百姓大多远走他乡,土地荒芜。
宋必达向上级请求免除两个乡所欠全部国家税收,用来招抚百姓,两年间全部土地都被百姓开垦。
县城临近大河,夏天暴雨河水暴涨,城池即将淹没。
宋必达祷告神仙,河水回落,后来用疏通河流故道的方法治河,从此以后没有洪水。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造反,从福建起兵,攻掠临近省份,江西官民震惊,反政府武装纷纷响应。
宁都原来有南、北两座城,南城住的是老百姓,北城驻兵。
宋必达说:“古时候有保甲、义勇、弓弩社,百姓都能直接参战。
明朝王守仁消灭朱宸濠就是用的这种办法。
”于是按照这种办法训练,得到2000名义勇。
等到耿精忠的前锋抵达城下,驻军将领邀必达开会讨论,说:“敌众我寡,而且我军缺粮,怎么办?”宋必达说:“做臣子的品质,就是以死报国。
敌人本来就是乌合之众,趁他们刚到立足未稳,一战可以击败他们。
”将领于是率所部进攻,敌人稍稍退却,宋必达又派义勇拦腰攻击,敌人逃窜。
过后敌人又大举杀回攻城,重炮击毁城墙垛口,宋必达马上派人修补缺口,防备更加坚固。
等到援兵到达,敌人逃跑。
有人跟巡抚说,县里私人修筑的堡垒中有很多跟随造反的人,巡抚要发兵围剿,宋必达上血书争辩,于是停止围剿。
官军从汀州回师,掠夺来的妇女在军中每天悲号,宋必达自己出钱赎出,询问她们的姓名住址,派人护送回家。
县里最初用两淮盐场产的盐,从明朝王守仁任江西巡抚以来,改用广东盐场的盐,此后官民苦于到两淮盐场核销购盐凭证的路途不便,宋必达请求上级用广东盐场的购盐额度抵消两淮盐场的额度,从此商人百姓都很方便。
最终因为购买广东盐场的盐达不到指标,宋必达被弹劾罢官,宁都人哭着送他,所有礼物他一概不接受,绕道去南昌。
中途被强盗捉住,强盗威胁要他投降,他不屈服,被关17天。
忽然夜里有数十人手持兵器翻墙而入,问:“宋爷在哪里?我们都是宁都百姓。
”众人簇拥着他出来,于是获救。
等到回到家乡,江西总督董卫国改任湖广总督,来看他,感叹说:“是当年死守孤城的宋必达吗?我为你到吏部求情,让你官复原职,而且按立军功来授职升迁。
”宋必达谦让辞谢。
后来宋必达对人说:“丢官的人就象因错被弃的妇女,还好意思去自我夸耀吗?”终身做农民,最后死于田间,宁都人每年祭祀他。
几年后,云南叛军韩大任从吉安窜入宁都境内,县令万蹶生按宋必达练乡勇的办法进行防御,最终保住了县城。
5、武夷山位于福建省的正北部,山势雄伟幽深曲折,自汉代以来,武夷山的名字就出现在祭祀的大事中。
福建的其它山峰,都是后来才见于记载的。
武夷山最大的一座山峰,上大下小,高高地耸立,就象一个巨人戴着帽子,沿着缝隙中的石阶可以看见顶峰却不能攀登;世间传说逃避秦朝乱世而登入仙界的人就是在这里留下尸骨。
有一道溪水从山峰下流出,悬崖绝壁高大、险峻,都在几十丈深,悬崖两侧巨石林立,宏伟壮观奇特秀丽,喜好游览的人也不能在一天中走完,于是就躺在小舟上沿着溪水逆流而上,环顾两岸。
到达有的地面平坦、景物环绕、集中的地方,一定要为其而停船上岸,拄着拐杖走走停停(留恋忘返),不忍离去。
山中本来有许多鸟,听到人的声音,有的就磔磔地怪叫栖止于山崖上,然后无拘无束地慢悠悠地飞走。
水流潺潺有声,草木四季都有花开。
有位道士在溪水的尽头只造了一间房舍,来供游人吃东西休息。
游人常常喝酒还没喝到一半,天色已经接近黄昏,不能再停留了。
山距离驿道只有一二里左右。
然而溪流的路程比山到驿道的路程多两倍,游人急匆匆地来,又急匆匆地返回,一个接一个。
我也是匆匆返回的一人。
我的朋友朱元晦住在五天山,五天山在距离武夷山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好像是武夷山外园,有空的时候就到武夷山游玩。
朱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带着书前来诵读,选取的是《诗经》和《楚辞》,(元晦和他的门生弟子)吟哦高歌,饮酒长啸,一定要停留数日才离开。
淳熙十年,元晦辞去江东使节一职,享受祠官俸禄,又说:“如今我管理此地,终于能尽享山中之乐了。
”因为他游览的次数多了,就在溪水的第五个转折处,背靠巨石的地方,规划精舍,采取道庐一半大小的规模。
锄去茅草,只得到将近几亩大的地方,这里环境清幽,奇木佳石,拱立于屋子的周围,互相映衬。
元晦叫弟子们准备簸箕、铁锹,采集青瓦,栽种竹子,弟子们相继完成了这些工作。
元晦亲自规划了精舍的布局,中间的做厅堂,旁边的做书房,高的做亭,间架多的做内室。
先生讲学、门人弟子学习课业、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没有不在这里举行的。
我听到这件事,恍然像刚从睡梦中醒来,醒来后,还隐隐约约记得这个地方的美景,而且元晦对我说:“请你记述一下吧!”元晦,一介儒生,当时正用他的学问在这一带讲学,教育门生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