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翻译的互文性

合集下载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

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

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

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

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

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

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

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

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半生缘》作为一部经典的中文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而随着文学翻译的不断发展,其汉英翻译也成为了研究文学互文性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针对《半生缘》的汉英翻译进行互文性研究,旨在探讨其在跨文化、跨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是后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半生缘》的汉英翻译中,互文性理论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汉英翻译需要对原文的文本内涵、文化背景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文本特征和表达方式。

其次,互文性理论也要求译者充分挖掘原文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联和影响,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阅读体验。

三、具体分析(一)词汇层面的互文性在词汇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对中文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将其恰当地转化为英文表达。

例如,在《半生缘》中,“半生缘”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这种内涵恰当地传达给英文读者,同时也要注意与英文表达的习惯相符合。

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转化过程就是词汇层面的互文性体现。

(二)句式层面的互文性在句式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差异。

例如,《半生缘》中的叙述方式多采用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这种表达方式在中文中十分常见,但在英文中却需要适当的调整和转化。

这要求译者在保持原文情感色彩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转化过程也是句式层面的互文性体现。

(三)文化层面的互文性在文化层面,汉英翻译需要充分挖掘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并将其恰当地传达给英文读者。

例如,《半生缘》中的文化元素、人物形象等都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体现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也需要被准确地翻译和解读,以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书名的英汉互译翻译方法研究

书名的英汉互译翻译方法研究

书名的英汉互译翻译方法研究作者:王海怡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6期【摘要】书名是读者了解一本书最直观的方式。

作者往往需要通过一个简单的书名来表达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并且吸引读者的眼球。

一个恰如其分的书名能够为一本书增添不少色彩。

然而,面对已有的中文或者英文书名,译者应当在不改变作者原意的基础上,跨越极大的文化差异,翻译出让双方都可以理解的书名,并且在纷繁复杂的翻译方法中,选择最恰当的翻译方式。

本文主要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分别从书名的英译汉以及汉译英两方面对书名的翻译方法即音译与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结合进行解析。

【关键词】书名翻译;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书名是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的首要阶段。

通过书名,读者往往会在内心勾勒出本书的大致面貌和内容,从而选定是否继续品读这本书。

因而,对于读者而言,一个书名的重要性就好比一个标题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由于在拟定书名中需要考虑众多因素,例如,书名的新颖程度,它是否能够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能够反映作者的创作特点以及它对书本销量的影响,所以,确定书名往往需要花费作者大量时间和精力。

书名的拟定本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出于对读者的负责,更是对作者的尊重,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原文内容,表达出原著者的本意。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也采取了音译与直译的翻译方式。

但又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文化背景,翻译家在翻译时,需要对原著书名进行大大小小的调整和改动。

一、中文书名翻译(一)直译与音译的案例分析从音译角度来讲,在书名中出现人名、地名以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时,通常会用到音译的方法。

例如,由孙武编写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Sun Tzu’s Art of War;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The True Story of Ah Q;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摄影集《黄山神韵》—The Verve of Huangshan等。

浅析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应用——以《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为例

浅析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应用——以《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为例

2452020年17期总第509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应用——以《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为例文/马睿朵一、 引言 互文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罗选民提出了“互文性翻译的三个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这些原则包括关联原则、经济原则和中和原则。

三种原则具备实践意义及指导性。

二、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理解运用1.关联原则。

罗选民在讨论这一原则时,从Gutt身上获得了一些启示。

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认为,关联理论的中心主张是人类交流至关重要地创造了一种最佳关联的期望,即,听者期望他的解释尝试将以最小的处理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1.Gutt,2004:31-32)Gutt相信人们有某种期望:使用最少的处理来获得最有用的效果,这个概念为翻译提供了一些建议。

罗选民认为,在运用关联理论翻译互文指涉时,可以利用其经验和相关知识来减少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建立互文背景,以增进理解。

例如,在《浮生六记》中有 “天之厚我,可谓至矣”(3.林语堂,1999:2),林语堂的译本是“So altogether I may say the gods have been unusually kind to me.” (3.1999:3),白伦和江素惠的译本是“Heaven blessedme, and life then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full.”(4.2006:3) 对于古代人来说,“天”是有些神秘而令人崇敬的。

因此,“天”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互文指涉。

就字符“天”而言,如果我们从关联性原则的角度评估两个版本,林语堂的翻译更恰当。

对于英语阅读者来说,“God”比“Heaven”令人印象更深刻、更雄伟。

2.经济原则。

罗选民说:“直接、准确、到位是经济性准则的要求。

译者要在充分把握原作意图的前提下,在文化层面进行双语活动,舍弃冗余信息。

”(2.罗选民,2006:119)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文本时都有自己的想法,翻译人员应删减多余的信息,以减轻读者的负担。

翻译互文性

翻译互文性

翻译互文性摘要:互文性作为一种文本理论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

翻译活动也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互文关系——翻译互文性。

翻译互文性的提出能加深我们对译文与原文关系的认识:译文与原文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背离的关系,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互文性译文原文在翻译研究中,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是翻译本体研究的重点话题之一。

奈达(eugene nida)认为译文与原文之间应实现动态对等,原文是分析翻译过程、衡量译文质量的出发点和标准;以赖斯(katharina reiss)、弗米尔(hans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为代表的功能派翻译研究者提出:译文应脱离语言层面上的对等,在功能、目的上实现与原文的对等;解构主义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认为,意义永远处于“延异”中,译文产生之后就不依赖于原文而存在,原文却必须依赖于译文才能获得其生命力;[1]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翻译对语言、文化及社会的影响,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已经不再那么单纯、和谐,译文的产生涉及到权力、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原文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微妙。

不可否认,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由于文化、政治、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文都不同程度地操控、背叛或改写着原文。

译文既不可能彻底叛离原文,也不可能精确复制原文。

那么能否有一种理论范畴,能够阐释译文与原文之间所牵涉的种种矛盾却又相互牵制的关系呢?互文性,这个具有强大包容性和适应性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阐释方式。

一、翻译文本的互文性分析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文本理论,产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

互文性的提出者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引用组成的马赛克;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2]文本,就是异质之文的交织与共存,文学创作就是对其他文本不同程度的模仿、改造与转换。

这种相互指涉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存在于所有的文学文本中,而阐释活动则成为一种涉及相关文本的记忆重现过程。

从互文性视角解读英译《红楼梦》

从互文性视角解读英译《红楼梦》

c l r, e o is l ea r , o it dhso t i tre tai .t sitn e x lr e wa ya o t g itr xu ly ut e smit , i rt e s ce a i r wi ni etxu l I i e d dt e po ean w yb d p i et tai u c t u yn ty h n y t n o n n e t it r sainte r. gihv rin f Dra i e a so swi eitrrtdfo tep rp cieo tre tai Ota not lt o y En l e s s A e m R dM n in lb ep ee m es e t fi etxu l S t n a o h s o o n l n r h v n y t h
近年来关于互文性 的讨 论, 是文艺理论界一个十分重要
的课 题 。如今 在 进 行 文 学 翻 译 批 评 时 ,互 文 性 问题 已经 是 一
是在一个文学文本中或隐或显地存在若干其他 ( 文学的或非 文学的 )文本问题 。这样看来 ,互文性可 以从作者创作的角
个不可回避的 问题 了, 可见互文性概念的提 出对于翻译和翻
为素材所做的改变与转换方式 。
序, 从而把直接交流信息的言语和其他 已有或现有的表述联
系起来 所谓互文性的观点, 就是企图切断文学和社会文化及个 人生活的联系, 中关注 文学史本身的前后继承关系,即一 集 个文本和其他许 多在它之前和之后 的文本 的关系 问题 , 也就
将“ 互文性 ”理论 引入翻译研究领域 ,就是希望在崇尚 多元 的理论大背 景下 ,进 行一种 认识论 与方法论上 的新 尝 试 。当今 ,互文性在翻译领域 的研究 已经超 出了文本内部 的

《2024年《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2024年《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半生缘》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深刻的情感和真实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一个时代的人们命运与悲欢离合。

该作品的翻译成英语,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究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文本互动和互相影响的途径。

其中,互文性是研究的核心要素,也是语言转换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理论工具。

本文将通过对《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二、互文性的概念及理论框架互文性是指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是一种文本内部的、跨文本的、甚至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互文性体现在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对目标语文化的认知以及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

因此,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过程。

三、《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分析1. 语言层面的互文性在《半生缘》的汉英翻译中,译者需要处理语言的差异和特点。

汉语重视意象和意境,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而英语则更注重逻辑和语法结构。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运用恰当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这种语言层面的互文性在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 文化层面的互文性《半生缘》作为一部反映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文学作品,其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通过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特色。

这种文化层面的互文性在翻译中表现为对源语文化的保留与传播、对目标语文化的适应与融合等方面。

3. 文学层面的互文性《半生缘》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体现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原作的文学特点,通过恰当的翻译手法,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体现出原作的文学价值。

这种文学层面的互文性在人物塑造、情节再现、语言转换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024年《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2024年《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范文

《《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半生缘》作为一部经典的中文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英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对于汉英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研究,分析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文的互文性特征,并探讨其对于翻译实践的启示。

二、文献综述互文性理论起源于西方文学理论,近年来在中国文学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汉英翻译中,互文性表现为原文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在《半生缘》的翻译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互文性特征,以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标。

目前,关于《半生缘》汉英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而从互文性角度进行研究尚属空白。

三、《半生缘》汉英翻译的互文性分析1. 文本互文性分析《半生缘》的文本互文性表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原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历史典故等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留其文化内涵。

其次,原文的叙述方式和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需要在翻译中得以体现。

此外,原文中的对话、心理描写等也具有明显的互文性特征,需要在翻译中加以保留和再现。

2. 翻译策略分析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原文的互文性特征,译者需要采用多种翻译策略。

首先,对于原文中的古典诗词、历史典故等文化元素,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意译等方法进行翻译,以保留其文化内涵。

其次,对于原文的文学风格和叙述方式,可以采用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以体现原文的文学性。

此外,对于对话和心理描写的翻译,需要注重语言的自然度和表达的准确性,以保持原文的互文性特征。

四、案例分析以《半生缘》中的某一段落为例,分析其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性处理。

首先,原文中的古典诗词和历史典故需要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进行保留和再现;其次,原文的叙述方式和人物形象需要采用归化和异化等策略进行翻译;最后,原文中的对话和心理描写需要注重语言的自然度和表达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 , 文本具有 多元性 、 非确定性 、 非 中心性和对话性 , 任何一个文本的意义都是在与其他文本相互参 照 中 吸收转 化形 成 的 。翻译过 程 就是一 种互 文性 过 程 , 一 种多 重主体 交互 过程 。作 者在 互文性 记忆 中 写作, 读者( 译者) 在互文性中识别记忆与 自我阐释 , 同时作为译者要人乎其内, 出乎其外 。[ 4 1 书名的翻 译, 尤其 是一 些 经典 名著 , 不仅 内容被 不 同 时代 , 不 同地 域 的人反 复 翻译 , 书 名翻译 也 如此 。不 管是译
者 个 人所 好 还是 读 者 期待 , 万变 不 离其 宗 的是他 们 翻译 的是 同一 本 书 , 同一 个 书名 , 都会 与 这 本 书 的
内容体 裁 , 文 化 风情 , 前 辈 的译 名 产生互 文 关系 。
二、 书 名翻 译 的互文 性 ( 一) 译 名 与文 本的 互 文性
所 费 的心思 可想 而知 。 真 是写 书难 , 命 书名 亦难 。 鲁 迅先 生在 《 阿 Q正传 》 的前 言 中就做 了一番 详 细解
释 书名 的 由来 : “ 然而要 做 这一 篇速 朽 的文章 , 才 下笔 , 便感 到 万分 的困难 了。 第一 是文 章 的名 目。 ” f 1 ] 可
见 鲁迅 先生对 此 花 的心血 , 可 谓殚 精竭 虑 。传 神的 Q字 , 既是英 文 字母 , 又似 主人 公盘 起 的辫 子 , 令 人 无 不称 奇 , 阿 Q精 神也 成 为现 在精 神胜 利法 的代 名词 。 翻译 本 身就 是为 了促 进文 化 的交 流 , 一 本好 书
要 在异 域获 得欢 迎被 读者 喜欢 ,书名 的翻译 和 它 的 内容 一样 尤 为重 要, 要 能 够一 语道 出作 者 的立 意 。 梁启 超 曾说过 : “ 翻译 之 事 , 遣词 既 不 易 , 定 名尤最 难 。 ” _ 2 】 好 的书名 翻译犹 如经 典广 告语 , 经久 不衰 。
作 者思 考一 本 书 的书名所 花 的精 力 绝不 亚 于构 思该 书 的结 构框 架 , 书名 有如 商 品 的标 签 , 体现 出 该 书 的 内容 主题 及作 者 的主 旨意 图 , 即互文 性 , 翻译 时应尽 可 能 的传 达 出来 。正如文 要对 题一 样 , 如 果 是文 章先 写 出来 再定 题 目, 那 么就 是题 要 对 文 了 。好 的 书名 就是 一本 书 的点 睛之笔 , 高度浓 缩 了整本 书 的 内容 , 让 读 者于万 千 书海 中一 眼相 中继 而孜 孜不 倦 的读 下 去 。译 名也 如此 。这 也要求 书名 翻译 对
7 3
宁 波 教 育 学 院学 报
2 0 1 4年 第 5 期
第 1 6卷
第 5期
宁 波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N I NGBO I NS T I T UT E O F EDUC AT I ON
V0 l _ 1 6 No . 5 Oc t . 2 0 1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1 4年 1 0月
书名翻译 的互文性
饶 凡
( 长江大学外国语 学院 , 湖北 荆 州 4 3 4 0 0 0 )

要: 一本 书 作 为 读 物 , 首 先进 八 读 者 视 线 的就 是 书名 。 正 如 见 面 的“ 第 一 印象 ” 一样, 书名的好坏, 吸 引 人 与 否有
时直 接 决 定 读 者 是 否 愿 意 去读 它 。书 名 的 翻译 也就 是 译 入 语 书 名 的确 定 当然 也 如 此 。本 文分 析 了 书名 翻 译 中的 互 文 性 现象及翻译方法 , 旨在 更 好 地 理 解 和 翻 译 书 名 。
原文的忠实 。 赖余先生认为“ 译名要和原名和原书的内容吻合” 。 但吻合或者忠实是可以包括内容、 形 式 、风格 三个 方 面 的 ,译 名 到 底是 忠实 于 哪个 方 面 或 与 哪个 方 面 互 文 ,就 取 决 于译 者 了 。 因此将
H a m l e t 翻译 成《 哈姆 雷特 》 或《 王子 复仇 记》 都 是对 原文 的忠实或 与原 文本 产生互 文 性 了 。《 哈姆 雷特 》
互 文性 作 为术语 是 由法 国精 神 分析 学家 、 语 言学 家 、 符 号学 家克 里斯 蒂娃 提 出 。她借 用 巴赫金 的 “ 对 话 思想 ” “ 复 调理论 ” , 驳斥 了关 于文本 由作者 所规 定 的传 统观 念 , 并 主张 一切 能指 系统 都是 由它们 对 先前 能 指 系统 的变 形方 式 所界 定 的 。_ 3 ] 她认 为互 文性 就 是 “ 一 篇 文本 中交 叉 出 现 的其他 文本 的表
关键词 : 书 名 翻译 ; 互文性 ; 翻 译 方 法
中图 分 类 号 : H 3 1 5 .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2 5 6 0 ( 2 0 1 4 ) 0 5 — 0 0 7 3 — 0 3


引 言
书名 乃一 本 书 的窗 口 , 从 中可窥 见 作 品 的主题 和情 节 的线 索 ; 书名 如 一本 书 给读 者 留下 的“ 第 一 印象 ” , 让人 心神 向往 , 欲 罢不 能抑 或 不复 再 见 。 因此 一 本书 要想 在 万书丛 中被读 者相 中 , 作 者 对 书名
是 Ha ml e t的音译 , 忠实 于原 名 , 《 王 子复 仇记 》 则 与原 书 内容 吻合 , 因为 H a m l e t 就是 王子 , 整 个故 事就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6 — 1 8
作者简介 : 饶
 ̄( 1 9 9 0 一) , 女, 湖北鄂州人 , 长江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2 0 1 2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主 要 从 事 翻译 理 论 及 实 践 研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