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的线索写作练习
初一上学期语文【记叙文】线索题 练习题含有答案

记叙文·线索题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牵手雷抒雁(1)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2)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
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3)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
很久都是相对无言。
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4)“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5)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
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
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
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6)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
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
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7)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
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
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
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8)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
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
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地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
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9)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10)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
线索练习1

记叙文线索专项训练《迷惑了,世界》⑪世界是什么?⑫小时侯,世界是爸爸宽厚的肩膀,是爸爸有力的大手,经爸爸的大手我总能腾空在他的肩膀上,然后世界便在我的足下变得渺小了;世界是外婆那慈爱的目光,亲切的皱纹,可爱的白发,在外婆的怀抱里我总可以和欢乐尽情地牵手。
那时候的世界是天真,是无忧无虑,我喜欢。
⑬渐渐长大,世界是儿时的伙伴,是风雨中的追逐嬉戏,是晚霞中的红蜻蜓,是头上的花冠,是手中的柳笛,还是那田地里老牛犁出的一行行局外人很难读懂的诗,这时的世界是长大,是童趣,我留恋。
⑭等到上学,世界是整个书堂,是整个历史,是整个天地,是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他挥毫的“收拾旧河山”,是他用生命塑成的岳武墓和那莫测的武穆遗书;世界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忧思;是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浩浩愁思,是他“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惆怅;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世界是什么?⑮我追寻着,探索着。
思想像一匹野马在窗驰骋,我不是好骑士,我握不住缰绳,所以我不知道我探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
⑯一位美丽的少女品茗书房,凝脂般的纤纤玉手轻翻书面,茶香和着书香……这是世界吗?⑰在秋风萧萧、秋雨萧萧,球心亦萧萧的日子,独自一人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天色昏暗,寻找一个无人无语的地方坐下,伴着那飘飘落下的萧萧落叶,一同感受着那未知名的一切……这就是世界吗?⑱或者,都不是,世界就是那“霸王别姬”的凄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哀柔,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是春花、夏日、冬雪……⑲哦,不,世界,世界是司汤达墓碑上的三句话:“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它是哪一种形式出现的?2、阅读短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内容时间概括我对世界的认识我对世界的感情小时候童年(渐渐长大)少年(等到上学)《这不是一个童话》⑪这不是一个童话。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的线索与情节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的线索与情节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雪白(王开岭)一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
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
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
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
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
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
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
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
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
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
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
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二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
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是的,我们相信。
4记叙文之线索(知识+题目)

记叙文之线索一、知识结构一、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是文章的纲,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推进文章内容发展,通过线索就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
抓住线索,就能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分类有的文章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有二条(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或二条以上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羚羊木雕》。
②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如《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贯穿全文。
③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如《社戏》④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
⑤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
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如《荔枝蜜》三、常考题型及答题方法1.常考题型(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请简要分析。
(2)分析本文以“XXX”为线索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本文以为线索,写了内容。
2.答题方法(1)本文以“XXX”为线索,先写……再写……最后……,贯穿全文,把文中的……和……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题目:把握文章线索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把握文章的线索,这是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通过线索把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把握文章的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要把握文章的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如以核心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转换、作者情感变化等为线索。
其次,关注文章标题,有些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些则包含线索的因素。
第三,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往往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显示文章的层次。
第四,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文章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最后,有些文章同时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要善于分辨。
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记叙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
在阅读时,要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人物情感、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
例题:从维熙的《义重情深的恩赐》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南水北调的行程为线索,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到达襄阳后,我被这座城市的风情所吸引:汉水从城市中央穿过,清波碧浪;南边是城,北边也是城。
在南湖宾馆洗脸时,我发现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
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分享了我对襄阳的感受。
那天晚上,我和文友们在汉江上夜游,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的灯火映照相辉映,让我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然而,我的痴爱之情也引发了忧郁。
我在来襄阳之前读到了一则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来说是个负面信号。
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这不是自残之举吗?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
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想尝尝水库的水。
无计可施之际,我向讲解员求救。
她告诉我,部分瓶装水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
她还告诉我,库边之水属于二类净水,库心的水则为一类最佳水质。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线索专题练习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线索专题练习记叙文中的线索线索在记叙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是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某物、情感或某一问题等。
通过选择适当的线索,作者可以将文章中的材料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例如,《伟大的悲剧》通过时间的推移来叙述了XXX和他的队员的悲壮失败和覆灭。
文章中使用了一系列时间标记,如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和3月29日等。
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从而展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
类似的文章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登上地球之巅》中的登山运动员的行踪也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这类文章的线索也被称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例如,《最后一课》中,“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以一事为线索是指通过一个事件来展开故事。
例如,《皇帝的新装》中,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的新装,从“爱新装”到“展新装”。
以一物为线索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这个“一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件,如《羚羊木雕》中的“羚羊木雕”,也可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儿落了”。
最后,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也是一种方式。
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阐述。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
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线索去探究这个问题。
一条线索是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俗和,来认识世界的多元性。
例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都是反映不同文化的重要节日。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分析线索作用(附练习和答案)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分析线索作用(附练习和答案)文学作品阅读之分析线索作用【考点分析】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在写作中,用一根线把事件按一定顺序连起来,让这些材料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根"线"就是叙事的线索。
线索是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的,如果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使之连贯的线索,那么文章就成为一串美丽的珍珠。
在一篇文章里,事物发展的过程或作者所表述的思路,常常成为贯串始终的一条线索。
读课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结构,领会中心思想。
写作文时,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设问方式】分析线索作用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3、本文中“×××”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4、文章选材众多,但不觉凌乱,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5、请补充文中“我”对“×××”的感情变化。
6、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技巧点拨】一、线索形式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①时间线:以事情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变化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
②地点线:以空间方位的变化或地点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人物线: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
以人物的行踪或见闻感受为线索。
如《孔乙己》中的“我”。
④事物线:以某一件具体的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猫》以“猫”为叙事线索。
⑤事件线: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以看社戏为线索。
⑥感情线:以思想感情变化发展为线索。
如《紫藤萝瀑布》以赏花、惜花、思花的感情变化组织材料。
⑦景物线:以景物为叙事或抒情的线索。
记叙文阅读之线索及相关练习

线索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1.种类:有明线和暗线之分①核心人物:围绕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展开故事情节②核心事物:围绕某一有特殊意义的事物组织材料③核心事件:叙事时不止写一个事件,主写的事件便是文章的核心事件,以此为线索带出次要事件④时间:按时间的推移组织材料,文中有明显的时间标志⑤地点: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文章层次,多见于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⑥情感(暗线):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解题(1)设问形式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文章围绕,写了、等内容。
(2)方法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第二步,结合线索一般出现的位置或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情节等,确定线索;第三步,结合文章结构、内容、主旨等,分析其作用。
(3)答题模板文章以……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揭示主题。
文章的明线是……,暗线是……,双线并行,相辅相成,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使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4.小技巧(1)明确几条常见的线索:某个有意义的实物,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中心人物,时间、地点的转换,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2)关注文章的标题,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3)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或语句。
(4)关注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文章的线索。
(5)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
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6)答题时要突出线索的作用,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即线索在情节叙述、人物刻画及情感抒发上的作用;二是结构方面,点明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说明线索是如何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记叙的线索知识与能力:1.认识和理解记叙文的线索及其重要性。
2.学习抓住线索写作记叙文的方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题目合理选取线索来布局文章结构、表现主题的能力,培养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章线索作用2、掌握关于文章线索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记叙文是一条光彩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素材就是珍珠,而线索就是串起珍珠的金缕银线。
离开了线索,素材再熠熠闪光,也只能是七零八落、散乱无序,不能成为一件珍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和掌握记叙文的线索。
二、活动一(听故事)魔法桃子小猴子的家住在一条大河边,他有一棵桃树,每年都结出很多又大又甜的桃子。
桃子成熟的季节是小猴子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桃子的营养特别丰富,可以帮助小猴子长得更健壮。
有一年,天降大雨,洪水泛滥,小猴子的桃树没有结出一个桃子,他伤心极了。
去年秋天的粮食到现在早都吃光了,没有了桃子,小猴子饿得肚子咕咕直叫,怎么办呢?他决定出去找桃子吃。
小猴子走呀走,遇见了梅花鹿,他问:“梅花鹿阿姨,请问您知道哪里有桃子吗?”“据说山那边的狐狸先生家有两棵桃树,不知道结没结桃子,你去看看吧。
”梅花鹿阿姨说。
“谢谢梅花鹿阿姨。
”小猴子饿得摇摇晃晃,他要去狐狸先生家看看。
小猴子一边走一边打听狐狸先生家的位置,一只花喜鹊看见了,飞到狐狸先生家说:“狐狸,狐狸,有一只小猴子在打听你家呢,捂着肚子,好像饿坏了的样子。
”“小猴子来我家?一定是来要桃子的,我得赶紧把桃子藏起来。
”自私的狐狸先生急忙上树摘桃子,一筐筐运回屋子里。
只有树顶上的几个桃子,他实在够不着,就放弃了。
走呀走呀,小猴子终于到了狐狸先生的家,院子里真的有两棵桃树,树上还有几个桃子,小猴子很高兴。
他咽了咽口水,说:“狐狸先生,您能给我一个桃子吃吗?我饿极了!”“我的桃子也不多呀,你看就这么几个了,你去别人家看看吧。
”狐狸先生装出很为难的样子说。
“别人家没有啊,您就借我几个桃子,等我有了,再还给您好吗?”“不行,不行!你快走吧。
”狐狸先生把小猴子赶走了。
小猴子很伤心,为什么狐狸先生这么没有同情心呢?这一切,被树顶上的一颗大桃子看在眼里,它很气愤,就跳到了小猴子的怀里,说:“小猴子,你吃吧,吃吧。
”小猴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桃子,而且这桃子还会说话,小猴子很紧张,语无伦次地说:“你、你、你怎么还会说话?你是桃子精吧?”“哈哈,真聪明,我是有魔法的桃子,你把我埋到你家院子里,每天念一次咒语,三天之后就会发生奇迹!”魔法桃子说。
小猴子按照魔法桃子说的话做了,每天都念一遍魔法桃子教给他的咒语。
第四天早晨,小猴子一觉醒来,发现有一棵大桃树站在自家的院子里,树上结满了桃子!小猴子高兴极了,他请左邻右舍的小动物们都过来吃桃子,大家都说:“这桃子可真甜呀。
”再说狐狸,他把那么多桃子摘下来,一天两天也吃不完啊,慢慢的桃子都快烂了,他听说小猴子有一树的桃子,心想:不如把这些桃子借给小猴子吧,然后让他还给我新鲜的,多好呀!于是,狐狸挎着一筐快要烂的桃子去找小猴子,说:“小猴子呀,我同意把这些桃子借给你了。
”小猴子看了看狐狸先生,大笑道:“哈哈,我需要的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小动物们品尝着新鲜的桃子,哈哈大笑,狐狸先生羞愧地走了。
1、问题:听了魔法桃子的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个故事蕴含着“助人为乐”的智慧,知道“只有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才是最珍贵的”2、这个故事围绕着什么来展开?魔法桃子(这就是文章的线索)三、活动二(看书P46——48页)1、学生看书,并要求作好圈、点、勾、画、写2、明确记叙线索记叙文就是记载、叙述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经历过、接触过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的文章。
记叙人物和事件,必须掌握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3、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写记叙文,要明确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四、记叙线索分类:1、记叙文线索分类:一、是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以“第一本书”为线索,表现生活的艰辛和人间温情。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为线索。
二、是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胡适的《我的母亲》以“母亲”为线索,记叙了“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母亲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件事。
《最后一课》“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三、是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莫怀戚的《散步》,以“散步”为线索,展现了我们一家人的温馨。
四、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如《藤野先生》,以鲁迅的感情变化为暗线。
双线并行如《藤野先生》一文: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感情线索):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五、是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如《口技》六、是以地点或者作者的行踪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复前行”“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等行踪标志。
七、以某一问题为线索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来回答。
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次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
2、选择线索的标准1.与主题密切相关。
写文章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文章的线索要能为中心服务,有利于中心的表达。
2.与材料密切相关。
材料可以是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如何把这些材料联系起来组成有机整体,就需要线索把它们收拢约束,连缀成文3、安排线索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2、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所要表达的内容。
3、线索的安排要做到首尾呼应。
五、例文引路《梦,遗落在童年的操场》心灵深处,始终保留着对那个操场的留恋。
那是爸爸妈妈任教的小学的操场,那个操场上的一草一木,在记忆的底片上永远挥之不去。
三四岁时的我,喜欢在操场上的草丛里寻找快乐。
飒sà飒的秋风吹拂着草丛,蚱蜢在草丛里唱着嘹亮的歌儿,欢快地彼此应和着,在青草的掩盖下并未发觉我已盯上它!我悄悄地挪动着步子,慢慢地靠近它。
此刻,它一定是觉察到了危险的逼近,嘹亮的歌儿停止了,小小的身躯掩藏在了过膝的草丛里,两只眼睛警觉地打量着周围的情况。
它在我的双手扑来之时狡黠地躲开,张开双翅飞起来,落在了几米外,歌儿唱得更悠扬。
稍稍长大后的我,喜欢在操场边的合欢树下停留。
我每天站在树下,仰起头,盯着那棵几米高的合欢树,盼望着,盼望着,好希望风拂过的时候能够带来一朵像小伞似的合欢花。
不是因为胆小怕跳起来会摔跤,而是那时个头矮小的我无论怎样跳都抓不到那最矮的树枝。
或许再过一年,两年,我就能摘到它了,毕竟我已能嗅到那淡淡的芬芳了呢。
现在,路旁种满了合欢树,微风拂过,给外出乘凉的人们带来了丝丝缕缕的馨香。
我伸出手,很轻巧地在某个枝头摘下一朵合欢花,望着它仿佛看到了童年操场边的那朵。
那属于我童年的合欢树上一定又开满了合欢花吧?不知那满树的合欢花是否仍像当初那样艳丽。
那朵合欢花仍傲立在枝头等待着那个小女孩的归来,还是已化为泥土滋养着树木,抑或被另一位带着梦的小女孩摘走了呢?童年的梦渐渐地褪色了,我也不再是那个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的傻傻的小女孩了。
成熟代替了幼稚,但心灵的城堡却难以忘却。
遗失的美好时时归来,在心田里化作满园馨香.点评:小作者以“操场”为线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回忆了自己美好的童年,表达了对童真童趣难以忘却的怀念。
文章开篇用“心灵深处,始终保留着对那个操场的留恋”简洁入题,接下来围绕“在操场上的草丛里寻找快乐”和“在操场边的合欢树下停留”再现了记忆深处的童年往事,结尾用“遗失的美好时时归来”与篇首照应,再次深化了主题。
生动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那个追赶着蝴蝶的小女孩,又仿佛回到了自己天真烂漫的金色童年。
六、小结板书设计记叙的线索线索的主要类别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以某一问题为线索选择线索的标准与主题密切相关与材料密切相关记叙文线索考试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把文中的人和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清晰,主题鲜明七、牛刀小试用线索将下列词语贯穿起来说一段话,并且指出这段话的线索是什么?1、爸爸背影眼泪2、同学我友谊3、语文书八、作业(习作)P48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春天又一次来到我们身边。
请以《今年春天我很——》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1.横线上可以填上“快乐、幸福、伤心、彷徨”等表达情绪的词语。
2.可以用填写的词语作为文章的记叙线索,注意叙述要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