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敏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伊敏煤田五牧场井田地质构造分析

伊敏煤田五牧场井田地质构造分析本井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
井田范围为“国土资矿划字〔2005〕028号”文件划定的范围,由14个坐标点圈定,开采深度由700m至200m标高,东西走向平均长9.850Km,南北平均宽4.430Km,矿区面积约43.6346平方公里。
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9°38′23″-119°46′46″,北纬48°38′46″-48°42′00″。
二、自然地理本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坡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盆地东部,伊敏河中、下游地区。
地貌景观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拨最低664m,最高775m。
相对高差111m。
伊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属额尔古纳水系,于海拉尔区北汇入海拉尔河,全长395km,由南向北流经本区东侧,流域面积约9000km2,河流蜿蜒曲折,支流、牛轭湖、沼泽及河中岛发育,属老年期河流,河床宽60m,水深0.5~2.5m,流速1.48~2.05m/s(最大2.57m/s),流量平均 1.50~47.80m3/s。
区内地表水体不发育,但雪融期及雨季在低洼处会有一定量的积水。
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雨水集中,春、秋两季气温变化急剧,且春温高于秋温,秋雨多于春雨。
无霜期短,光照充足。
根据伊敏气象站(1993-1998年)气象资料:本地区年平均气温-1.9°C,极端最高气温37.3°(1997年7月25日),极端最低气温-39.9°C(1997年1月20日);年均降水量354.73mm,最小降水量273.30mm(1997年),最大降水量446.30mm(1998年);年均蒸发量1166.0mm,年均最大蒸发量1284.0mm(1987年);无霜期119天。
年冻冰期为9月下旬到翌年4月下旬,平均结冰日数245.2天,平均结冰深度3.235m,平均积雪日数141天,最长达160天。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分析刘志文*(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针对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沉积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和油气成藏期次复杂的情况,采用呼和湖凹陷南屯组烃源岩生排烃史法、伊利石测年法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了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明确了研究区南屯组油气藏形成时期主要为距今110Ma~120Ma,主要发生在伊敏组沉积中期至晚期。
油气藏形成时期的确定,对呼和湖凹陷南屯组的油气勘探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呼和湖凹陷;伊利石测年;包裹体温度;油气成藏期次中图分类号:TE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716(2019)08-0073-04呼和湖凹陷为海拉尔盆地东部断陷带的一个二级负向构造单元,东与锡林贝尔凸起相邻,西与巴彦山隆起相接,北部与伊敏凹陷相连,向南延伸出国界与蒙古相连。
该凹陷呈北东向展布,为一个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面积约2500km2,沉积岩埋藏最深为6000m,主要烃源岩层是南一段、南二段两套(图1)。
呼和湖凹陷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先后进行过重磁、地震和钻探等勘探工作,已钻探的18口探井,9口见到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4口获得低产油气流。
其中H10井获得4.0×108m3/d天然气和2.71t/d轻质油。
南屯组是研究区油气富集层系。
由于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沉积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导致油气形成历史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对该凹陷南屯组油气藏形成时期进行过系统细致的分析研究,本次采用生排烃史法和流体历史分析法对呼和湖凹陷南屯组油气成藏期次进行研究,对该区域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烃源岩生排烃史呼和湖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勘探潜力较大的凹陷之一,已获得工业油气流,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近年来勘探效果不理想。
主要面临着煤系地层发育多套烃源岩,主力烃源岩分布不清、由于煤层的影响导致储层预测难,有利储层分布不清,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不清、油气富集区带展布不明确等难点。
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分析

1概况奈曼凹陷是开鲁盆地西南侧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
西北以乌兰尔格—东三义井凸起与张三园子—新庙凹陷相望,东以章古台凸起与八仙筒凹陷为邻,有利勘探面积约800km2。
奈曼凹陷总的资源量为0.86×108t,已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34×104t,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目前该区完成二维地震1 329.2km,三维地震110.3km2。
区内共有完钻探井8口,其中有4口井获工业油流,2口井见油气显示。
在凹陷中北部西侧发现了一个含油构造—双河断裂背斜,揭示了两套油藏,九上段为构造油藏,九下段为岩性油藏。
探明含油面积9.58km2,地质储量2034.29×104t。
2石油地质特征2.1构造特征奈曼凹陷是开鲁盆地西南侧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
构造走向NNE向,呈狭长条带状分布。
根据区内断裂展布特征及构造形态,将区内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即西部陡坡带、中央洼陷带和东部斜坡带。
2.2地层特征本区主要发育中生代地层,下白垩统分布面积约800km2,最大埋深3600m。
下伏发育有中侏罗统海房沟组和三叠系上统哈达陶勒盖组。
前中生界基底由海西褶皱带石炭、二叠系浅变质砂岩、页岩组成。
奈曼凹陷地层发育较全,由三叠系哈达陶勒盖组、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白垩系下统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和白垩系上统、新生界组成。
2.3油源条件奈曼凹陷发育有九佛堂组和沙海组两套生油层系,九佛堂和沙海组沉积时期发育的半深湖、深湖相深灰色泥岩、褐色油页岩沉积,具有较高的生油能力,构成本区主力烃源岩。
对各组段的有机碳、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等丰度参数的研究如下:其中奈1块的九佛堂组下段有机碳为2.44%,沥青“A”为0.2174%,生烃潜量为9.69mg/g;九佛堂组上段有机碳为0.25%,沥青“A”为0.0036%,生烃潜量为0.37mg/g;沙海组有机碳为2.11%,沥青“A”为0.0831%,生烃潜量为11.08mg/g;北部奈10井九下段有机碳为3.20%,沥青“A”为0.2884%,生烃潜量为19.80mg/g(表1)。
内蒙古陈旗断陷东部伊敏组沉积相及铀成矿作用

内蒙古陈旗断陷东部伊敏组沉积相及铀成矿作用罗敏;崔家瑞【摘要】陈旗断陷是位于内蒙古东部海拉尔盆地群的一个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盆地盖层由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构成,盆地近东西向展布,为地层倾向南东的单断式盆地.在伊敏组沉积时期,陈旗断陷进入萎缩阶段,盆地南部扇三角洲向盆地中心推进,盆地被淤浅并出现大量沼泽沉积,形成含煤地层,同时湖面向北萎缩,盆地北部缓坡形成小型河流三角洲沉积.铀矿化出现在前第四纪时期的沟谷附近,前第四纪沟谷或河道提供的含铀含氧水垂向侧向渗入到隔水层顶板处氧化褐煤,被炭质吸附而形成煤层上部的次生铀矿化,属于潜水氧化型铀矿化.%The Chenqi fault depression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is an Early Cretaceous basin among the Hailar basin group.It is covered by theTongbomiao,Nantun,Damoguaihe and Yimin formations.This mono-faulted basin is distributed nearly east to west,with strata inclining to southeast.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Yimin Formation,the Chenqi fault depression entered the stage of reduction,when the fan delta in the south advanced to the center of the basin.The basin then was fill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marsh deposits to form coal-bearingstrata.Simultaneously,with the northward regression of the lake,small river delta was formed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basin.The water with uranium and oxygen from the pre-Quaternary gully and river channels vertically or laterally infiltrated into the oxidized lignite layer at the top of the watertight stratum.Uranium was then adsorbed by carbon deposits with secondary mineralization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alseam.Therefore,this uranium mineralization belongs to phreatic water oxidation type.【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7(026)002【总页数】5页(P119-123)【关键词】陈旗断陷;伊敏组;沉积相;铀矿化;内蒙古【作者】罗敏;崔家瑞【作者单位】核工业240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2;核工业240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P619.14陈旗断陷地处内蒙古东部,是大兴安岭西坡海拉尔中、新生代盆地群中的一个单断式盆地,位于海拉尔盆地群的东北部.盆地东西长75 km,南北宽15 km,总体规模较小.内蒙古煤田部门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找煤工作,发现了宝日希勒煤田,并在煤田钻孔中发现大量的铀矿化孔.核工业部门对该区铀矿化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并投入了少量钻探工作量.本文将对陈旗断陷东部地区沉积环境及铀成矿作用进行分析探讨.2.1 断陷演化历史晚侏罗世,库拉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俯冲,导致本区上地幔上升,区内构造表现以北东向伸展构造岩浆活动为主,广泛发育晚侏罗世塔木兰沟期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及早白垩世白音高老期的中酸性火山岩夹沉积凝灰岩建造,本区受到大规模的火山裂陷作用,陈旗断陷盆地雏形形成;早白垩世大磨拐河组早期,随着区域拉张构造作用加大,本区进入断陷湖盆发育期,表现在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下段以巨厚的灰色、深灰色粉砂质泥岩、黑色泥岩夹煤线建造为特点,陈旗断陷盆地主体此时形成;早白垩世伊敏组沉积时期,陈旗断陷盆地处于萎缩阶段,表现在沿早期湖盆边缘发育以扇三角洲相或冲积扇相充填建造为特点,处于在扇三角洲前沿广泛发育分流河道相含炭屑的砂岩建造,成为含煤层位,此时,早期湖盆逐渐萎缩消亡;晚白垩世—新近纪,本区处于强烈的抬升掀斜构造作用下,缺失上白垩统和新近系地层的沉积,处于长期的隆升剥蚀状态.盆地地层整体向南东掀斜,倾角5~10°(图1)❶王黎民,等.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北部斜坡区1∶25万铀矿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核工业240研究所,2000..2.2 断陷地层特征陈旗断陷为一个早白垩世小型箕状断陷盆地,沉积盖层由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构成[1](图2).铜钵庙组:主要为冲积扇沉积.根据煤田资料显示,以棱角状、分选差的火山岩砾石为主,在盆地断裂一侧较厚,往盆地中心变薄.无钻孔穿透,厚度不详.南屯组:由巨厚泥岩、粉砂岩、煤及碎屑岩组成.盆地中心与周缘显著不同.在盆地中心,本组为巨厚的湖相细碎屑岩沉积组合,向上过渡为粗碎屑岩;而在盆缘围绕湖相沉积区则出现含煤碎屑沉积,有的地段发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煤层,在断陷北端一些钻孔中见到薄煤层,总厚度8 m左右,最大单层厚度达到4.8 m.南屯组厚度150~520 m.大磨拐河组:由巨厚的深湖细碎屑沉积组成.主要为灰黑色、深灰色、灰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细砂岩等.全区发育,表明该组形成时是盆地湖泊面积最大的时期.该组的深湖沉积中可见有浊流沉积,为扇三角洲前缘部分的沉积.伊敏组:垂向上扇三角洲、湖滨、沼泽和含煤沉积反复出现,厚度最大达到350m.伊敏组含有工业价值的煤层,共见到4层,厚度大而稳定,铀矿化主要富集在最上部的煤层中.3.1 沉积相类型和特征伊敏组主要由各种碎屑岩和煤层组成.砾岩和砂砾岩比较发育,占50%以上,颗粒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次棱角状、次圆状,矿物成熟度低,杂基支撑为主,分选差,显示出近缘快速堆积的特征.主要为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沉积、湖滨沉积和沼泽等沉积类型.1)扇三角洲沉积:本区扇三角洲沉积可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沉积和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的主体由灰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组成.这些岩石的颗粒分选差,次棱角状,一般为块状层理,部分发育交错层理.砂体中常见碳化树干、炭屑和煤线等.视电阻率曲线大多呈锯齿状,中高阻异常带,视电阻率为10~30 Ωm的高阻异常频繁出现.通过对钻孔岩心的观察和编录,结合测井曲线分析,用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掌握了随时间的推进和三度空间上沉积体系的几何形态及相互间的配置叠复关系.ZK4-1孔位于断陷中东部,孔深232.44 m,自21.75~215.05 m为伊敏组的扇三角洲相沉积,可将扇三角洲相分为扇三角洲平原相和扇三角洲前缘相(图3).自86.02~215.05 m为扇三角洲前缘相,识别出13个正旋回,岩性组合以细碎屑沉积为主,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灰色细砂岩交替出现,夹有很少量的中砂岩.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低阻区为主,大量锯齿状高阻异常,较之上的扇三角洲平原,电阻率明显降低.整体看来ZK4-1孔呈现扇三角洲前缘相为向下变细的反粒序,扇三角洲平原相为向上变细的正粒序.通过制作4号勘探线沉积相剖面看出,扇三角洲沉积厚度向北部变浅变薄,反映该地区扇三角洲物源来自盆地南部(图3).2)湖泊三角洲沉积:盆地北缘发育一些小的湖滨三角洲砂体,主要是含砾砂岩,粗—细砾岩.较扇三角洲砂体粒度细,分选好,次圆状为主,显示了一定的搬运距离.视电阻率曲线呈圣诞树型、钟形锯齿状,曲线底界主要为渐变形,砂体在平面延伸较窄,向盆地中部过渡为湖泊沉积.3)湖泊沉积:湖泊包括小型浅水湖泊和大型深水湖泊.伊敏组的湖泊沉积都属于小型浅水湖泊沉积,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层理主要为水平层理.视电阻率曲线一般较低平,偶有尖峰.4)沼泽沉积:伊敏组沉积时的沼泽多为湖泊或扇三角洲分流河道旁侧洼地的沼泽化.3.2 沉积相分布与演化伊敏组沉积之前,湖泊扩展到盆地北缘,南缘因盆缘同沉积断裂的活动,扇三角洲向盆内推进,南部物质供应充裕,湖盆被淤浅并沼泽化,发育了大面积分布的厚煤层,厚煤层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前缘湖滨地带及扇三角洲的间湾.湖盆淤浅时期,盆地北缘的缓坡边缘形成小型三角洲带,同时向盆地中部推进.根据钻孔资料制作的陈旗断陷东部伊敏组沉积相图显示,在伊敏组沉积时期存在3个扇三角洲沉积和2个主要的三角洲沉积(图4).3个扇三角洲的扇体均向北扩展,沉积物方向由南至北,钻孔岩心观察到沉积物以粗碎屑沉积占主导地位.三角洲沉积位于盆地北侧,在盆地北侧形成一些较小的三角洲沉积.根据钻孔推测有两条相对较大的水系,一条位于断陷北部,另一条位于断陷的东北部.由于沉积时期北侧坡度较缓,三角洲沉积时间相对也较短,所以形成的三角洲规模较小.1978~1986年,勘探宝日希勒煤田时,在很多钻孔中发现铀矿化现象,煤田部门按照当时的指标估算了一定的资源量,但未针对铀矿开展进一步工作.铀矿化主要赋存于伊敏组上部层位,矿体埋藏浅,延伸稳定.风化壳处煤层中可见淡黄色、黄绿色的次生铀矿物,主要为硅钙铀矿、钙铀云母等.铀矿化埋深一般为40~60 m,最浅者小于30 m.通过大量煤田钻孔资料,绘制了陈旗断陷东部的前第四纪地形图和煤层出露图,发现自然伽玛测井强度为100 γ以上的钻孔多分布在宝日希勒煤矿前第四纪古地形高地上的沟谷附近,与古地形上的小型河道有关.在前第四纪古地形沟谷处出现煤层露头时,铀矿化规模更大,富集也能明显(图5).铀矿化赋存于煤层上部的氧化煤层中,往下包括煤层及砂体则无铀矿化现象.表明由前第四纪沟谷或河道提供的含铀含氧水垂向、侧向渗入到隔水顶板处氧化褐煤,被炭质吸附而形成煤层上部的次生铀矿化,这种现象也证明本区的含铀煤型铀矿化属潜水氧化带型铀矿化❶庄廷新.海拉尔盆地北、西部构造—沉积演化研究.核工业240研究所,2004..含矿层属伊敏组,矿化岩性为古风化壳处的煤层或上覆砂砾岩与煤层接触的煤层上部,如煤田Ⅰ号勘探线剖面中1019孔煤层直接与古风化壳接触,则在47.2~52.8 m 出现厚度9.60 m、最高伽玛值165 γ的较厚铀矿化,1514孔煤层也直接与古风化壳接触,在39.2~45.2 m出现厚度6.0 m、最高伽玛值128 γ的较厚铀矿化❶罗敏.内蒙古陈旗断陷宝日希勒地段铀矿地质调查报告.核工业240研究所,2000..本地区铀矿化具有风化壳处矿化厚度较大,随上覆砂砾岩厚度增大,煤层上部矿化厚度变薄的特点;煤层上覆的砂砾岩越厚,铀矿化越弱.这表明本区铀矿化受岩性和古地形控制,形成于前第四纪时期,为古潜水氧化作用的产物.1)陈旗断陷是一个小型中生代断陷盆地,沉积了一套富含有机质的深色陆源碎屑岩系;盆地格局总体为北缓南陡,因此盆地内沉积相特征为:北部发育小型河流三角洲相,南部发育扇三角洲相,中部为湖泊相.2)伊敏组沉积时期陈旗断陷进入萎缩阶段,这一时期盆地南部扇三角洲向盆地中心推进,盆地被淤浅并出现大量沼泽沉积,形成含煤地层,湖面向北萎缩,同时盆地北部缓坡形成小型河流三角洲沉积.3)盆地中部潜水氧化作用较强,在盆地中部发育潜水氧化型铀矿化.4)铀矿化在平面上分布于前第四纪古地形高地上的沟谷附近,而以深长、宽大的沟谷为最好.5)铀矿化在剖面上显示于伊敏组顶部煤层或深灰色泥岩中,以煤层或深灰色泥岩直接与第四系接触部位最佳.【相关文献】[1]李世峰等.陈旗盆地宝日希勒区扎赉诺尔群主含煤段聚煤环境[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7(4):2-3.。
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分析

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分析【摘要】本文对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地质构造和沉积岩性特征的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的地质特点。
圈定潜在的勘探区,探讨了地球物理勘探特征和油气藏特征,为未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综合分析了石油地质特征,并展望了勘探开发前景,为后续的石油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奈曼凹陷的地质特征,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障能源安全做出贡献。
【关键词】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石油地质、地质构造、沉积岩性、勘探区、地球物理勘探、油气藏、特征分析、勘探开发、前景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部分是指引言中介绍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勘探区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沉积岩性特殊,勘探难度大,对该区域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奈曼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沉积岩性特征以及潜在勘探区的圈定,可以为后续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对奈曼凹陷石油地质特征的分析,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支撑,为我国石油资源的增储增产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奈曼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探讨其对石油成藏的控制作用,为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2. 综合分析奈曼凹陷的沉积岩性特征,分析不同岩性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为油气勘探提供实施建议。
3. 圈定奈曼凹陷潜在的勘探区,结合地质构造、岩性、地球物理勘探等多方面因素,确定有望发现油气的地区。
4. 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分析,揭示奈曼凹陷地下构造特征,指导地质勘探工作的展开。
5. 对奈曼凹陷的油气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为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2. 正文2.1 地质构造特征分析辽河外围盆地奈曼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分析中,地质构造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大民屯凹陷湖相致密油储层形成条件及勘探潜力_张凤莲

大民屯凹陷湖相致密油储层形成条件及勘探潜力张凤莲,孙洪斌,李兴周中国是石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大民屯凹陷面积800 km2,呈三角形态,是一个新生代凹陷,区内在沙四下段广泛发育以碳酸盐岩与油页岩互层状分布的致密油储层,赋存了规模的优质致密油资源,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1 地貌背景与沉积环境湖盆在沙四下段沉积时期整体处于浅湖—半深湖环境,在湖盆中央偏北占湖盆总面积1/4以上的广大区域为浅水台地,地势相对平坦,东西两侧靠近湖盆边缘一侧发育洼槽,限制了两侧碎屑物向湖盆中央的输送,使中央平坦区缺乏碎屑物供给、水体宁静,受此古地貌控制,在湖盆中央区形成了长期相对闭塞的微咸水浅湖环境。
进而,沉积了相对低能、以还原环境为主的油页岩、碳酸盐岩和薄层粉砂岩等细粒沉积物组合,为致密油的规模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貌与沉积背景。
2沉积层地层特点沙四段主要沉积有三套地层,发育8种岩石类型。
三套地层由下而上的岩性特点分别为:Ⅲ组以发育泥质云岩、含碳酸盐油页岩与油页岩互层为特征,泥质云岩与含碳酸盐岩油页岩互层、夹薄层含粉砂油页岩,地层厚度20~40 m,最大厚度80 m,为本区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之一;Ⅱ组以发育泥质云岩、粉砂岩为特征,泥质云岩夹含碳酸盐岩油页、薄层含粉砂油页岩和粉砂岩,地层厚度20~80 m,最大厚度100 m;Ⅰ组以含碳酸盐油页岩为主,含碳酸盐岩油页岩与含粉砂油页岩互层、夹油页岩,地层厚度20~80 m,最大厚度140 m,为本区另一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
3 地层储盖组合优越三组地层中,Ⅰ组和Ⅲ组都为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其地化指标优越(表1),为极好烃源岩,同时,期间也夹有薄层泥质云岩;Ⅱ组储层相对发育,同时,局部也发育有油页岩。
该区哈斯下段地层,宏观上显示典型的“三明治”特点,同时,每组内部也具有次级“三明治”特点,“源储一体”的特点十分鲜明。
4 储层物性特点三套地层的储层具有致密油层特点,Ⅲ组平均孔隙度2.15%,渗透率0.047 mD,碳酸盐岩含量66.9%;Ⅱ组平均孔隙度6.66%,渗透率0.067 mD,碳酸盐岩含量33.3%;Ⅰ组平均孔隙度5.585%,渗透率0.355 mD,碳酸盐岩含量26.6%。
奈曼凹陷M块综合地质特征研究

奈曼凹陷M块综合地质特征研究奈曼凹陷M块是内蒙古自治区北部的一个重要油气勘探区域,该区域的综合地质特征研究有助于揭示其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本文将探讨奈曼凹陷M块的地质性质、构造特征、地层分布和油气成藏特征。
一、地质性质奈曼凹陷M块位于松辽盆地东缘,北部与伊尔布诺尔凹陷相邻。
该区域属于中生代晚期的断陷盆地,经过长时间的构造变化和沉积作用,形成了现代的构造单元。
该地区沉积层系比较厚,地形低平,沉积环境复杂,受古元古界-古生界构造复苏和新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岩石圈结构背景。
奈曼凹陷M块是一个多期次的古隆起垂向构造凹陷,构造风貌复杂,构造活动多次。
二、构造特征奈曼凹陷M块具有多级次、多方向发育的构造特征。
主要构造包括西北、东北向展布的隆起和南北向展布的凹陷。
西北向构造分为几段断裂,其中显著的断裂有白墩子-北惯口和郑家台-孤岛口断裂带。
该区域的构造分布表现出典型的褶皱展布特征,褶皱期数多,形态复杂,褶皱倾角平均在20-30度之间。
另外,该区域还有多向展布的断裂和断裂相关的褶皱。
构造特征的复杂和多变性对该区域的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
三、地层分布奈曼凹陷M块沉积层系比较厚,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沉积环境多样。
上、中、和下统地层构成了该区域的地质基础。
上统为玛利亚组和草沟屯组,主要为海相砂岩、泥岩、泥质灰岩和白云石等;中统为冲积-砂丘层和草沟屯组,主要为河流和湖泊沉积,是该区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下统为煤系地层和沙河街组,主要为长期的陆相环境沉积。
四、油气成藏特征奈曼凹陷M块是松辽盆地最富有成油成气的盆地之一,油气成藏形式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沙坪沟组储集油气藏。
其中以构造油气藏最为突出,多为滤波型油气藏或分布型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的赋存与发育受到该区域复杂的构造背景和地层特征的影响。
岩性油气藏多分布于草沟屯组和下统煤系岩石之中,是由有机质-干酪根在燃烧、成熟作用下形成的大型油气藏。
沙坪沟组储集油气藏是以砂岩储层为主的再生油气藏。
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烃源岩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中图分类号: TE12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754 (2020) 02⁃0021⁃07
Evalu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and prediction of
the favorable zone in Hongqi Sag of Hailar Basin
ploration areas were ident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s of the dark mudstone in Tong⁃
bomiao and Tamlangou Formations in Hongqi Sag are pretty higher, the organic matter type is mainly Type II1,
为主, 达到好烃源岩标准; 凹陷的洼槽区铜钵庙组下部、 塔木兰沟组暗色泥岩厚度大、 分布广泛、 成熟度高, 为有效烃源
岩。 洼槽间的低隆起带和西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 生、 储、 盖配置好, 是有利勘探部位, 油藏为自生自储。
关
键
词: 海拉尔盆地; 红旗凹陷; 烃源岩; 油源对比; 铜钵庙组; 塔木兰沟组; 油藏
2020 年 4 月
第 39 卷第 2 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
Apr , 2020
Vol 39 No 2
DOI: 10 19597 / J ISSN 1000⁃3754 201908036
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烃源岩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 ,沉积 了一 套近 物源 为 主 的杂色 砂 砾岩 与 暗红 色 泥岩沉 积并 伴随 有火 山活 动 。 钵庙 组沉 积末 期 , 铜 凹 陷抬升 , 地层 遭受 剥蚀 , 形成 T3不整 合面 。 1 1 2 南 屯组沉 积早 、 .. 中期 , 断裂 活 动较弱 , 界断 边 层 继续 控制 沉积 , 区中部 多形 成了 一个沉 降 中心 , 工 南 北两 个 三级 构 造 继续 发 育并 初 具 规 模 , 广泛 发 育 扇三 角 洲 相 、 三角 洲 相 和 湖相 沉 积 , 地层 发 生 翘 倾 ; 南 屯组 沉 积末 期 , 陷开 始抬 升 , 生 了沉 积 间断 , 凹 产 形成 Tz2 整合 面 。 一不 I 1 3 大 磨拐 河 组 沉积 时期 , 界 断层 继 续 发 育 , .. 边 形成 一些具 同沉 积性 质断 层 , 级 构造 、 三 四级 圈 闭继
质 条件 后认 为 南北次 凹 南屯组 的暗 色泥 岩为伊 敏 凹陷主 要烃 源岩 。 陷 内广泛分 布铜钵 庙 组、 凹 南屯组及
大磨 拐 河组 3套储 集层 , 磨拐 河组 泥岩 可作 为 区域 盖层 , 大 南屯组 中的 泥岩也 可 作 为局 部 盖层 。凹陷 内
存 在构 造 、 岩性 、 复合 、 地层 四大 类型 油 气藏 , 北部次 凹孟根 楚 鲁构造 带 和南部次 凹伊 敏 构造 带 为伊 敏 凹
伊敏 凹陷 是在古 生代 变质 岩基 底上 发育 的 中生 代 沉 积地层 。从 深到 浅发 育铜 钵庙 组 、 屯组 、 磨 ・ 南 大 拐 河组 和伊 敏组 4套 地层 。缺 失青 元 岗组 和第 三 系 地层 , 仅在 伊敏组 之上 沉积 了极 薄 的第 四系地 层 。 划 分 为 6 地 层层序 。 个 1 21 古生 界变 质岩 , .. 主要 以紫 灰色变 质 流纹 质凝 灰岩 与灰 色变 质玄 武安 山岩 不等 厚互层 。 12 2 白垩 系铜 钵 庙组 为 早 期边 界 断 裂 活 动伴 随 . . 的火 山活 动及 断 陷快 速 堆 积 的产 物 , 时期 沉 积 呈 此 现多 物源 性 , 南北 次 凹边界 断 层发 育 近岸 水下 扇 沿 并伴 随火山岩沉积, 南北次 凹深洼部位发育多个浊 积扇 , 缓 坡带 地 区 以洪 积 相 沉积 为 主 并伴 有 火 山 在
21 年第 8 00 期
内 蒙 古石 油化 工
21 3
伊 敏 凹 陷石 油 地 质 特征 及勘 探前 景
杨 旭
(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 司勘探开发研 究院 , 龙江 大庆 黑 131) 6 7 2
摘
要: 伊敏 凹陷是位 于 海拉 尔盆 地东部 的一个 次 级 负向构造 单元 , 系统分 析 了伊 敏 凹 陷石油 地 在
陷的有 利勘探 区带 。
关键 词 : 敏 凹 陷 ; 伊 海拉 尔盆 地 ; 油 地质 ; 石 烃源 岩 ; 区域 盖 层 ; 有利勘 探 区带 中图 分类号 : 68 10 8 P 1 .3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6 78 (O 0O一 O 3一O 10- 9 12 1)8 21 3
YM1号和 YM6号 4条边 界 断层 及早 期构 造运 动 影 响, 基底 形 成“ 洼一 隆 ” 两 的构造 形 态 ; 在铜 钵 庙沉 积 早 期 , 4条 边界 断层 作 用下 , 成 了南北 两个 沉积 在 形 中 心 ,区 内 的北 东 向的 早 期 和 同 沉 积 断 层 开 始 发
育, 孟根楚鲁三级构造和伊敏三级构造 开始形成雏
收 稿 日期 :O 0 O — 1 21一 2 O
22 3
内 蒙古石 油4 - Lx -
2 1 年第 8 00 期
碎屑 沉积 , 性 以安 山岩 、 武岩 等火 山岩及 杂色 砂 岩 玄 砾岩、 紫红色 泥岩 沉积 为主 要特 征 。 1 2 3 白垩 系 南 屯组 沉积 受 边 界断 层 快速 拉 张 影 . . 响 , 层沉 积 范 围 明显 扩 大 , 源后 退 , 地 物 在边 界 断 层
图 1 伊 敏 凹 陷 构 造 格 局 划 分 图
1 伊敏 凹陷 的石 油地 质 特征 1 1 构造 演化 .
层。 1 2 沉 积 特 征 .
伊 敏 凹 陷 同海 拉 尔盆 地 相 同 , 是叠 置 于 华北 板 块和 西伯 利亚 板块 之 间的 内蒙 一大兴 安岭 之上 的 中 新生代陆相沉积断陷. 在三叠纪一侏 罗纪时期处于 挤压 环境 , 白垩 纪 时期主 要 以伸展 变形 为主 要 。 主 其 要 演化 过程 如 下 : 11 1 在 铜 钵 庙 沉 积 前 , Y 1 .. 受 M 8号 、 M 3 Y 1号 、
续发育并基举定型 , 凹陷整体下 降进入断坳转化阶 段 , 湖 一半深 湖相大 面积 沉积 。 深 114 伊敏组沉积早期 , .. 凹陷整体下沉, 沼泽相和 泛 滥平 原相 广泛 沉 积 ; 期 , 陷整 体 抬 升 , 盆萎 末 凹 湖 缩, 伊敏 组地 层遭 受剥蚀 。 晚 白垩世和第三纪 , 凹陷仍然遭受剥蚀 , 基本未 接受 沉积 。第 四纪 沉积 了黄 色砂 砾岩及 黑 色腐 植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伊 敏 凹陷是 位于 海拉 尔盆地 呼和 湖坳 陷东 北部 的次一 级 负 向构 造 单元 , 面积 18k , 一 个近 总 10 m。为 南北 向展 布 的箕状 断 陷 。凹 陷共 可 划分 为 6个构 造 带 ( 1。该 凹陷 总体 油气 勘探程 度 低 , 图 ) 勘探 工 作始 于2 O世 纪5 O年 代 , 曾进 行过 重力 、 磁法 、 震勘探 及 地 大 量 的野外 地质 调查 工作 , 钻探 了 2口探井 。 所 并 在 钻 探 的两 口油 页岩 井 、 井伊 D1 伊 2 和煤 田钻 井 探 、 井 均 见 到 了好 的 油气 显 示 , 示 了该 凹陷 虽面 积 较 小 揭 但 具有 良好 的勘 探前 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