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评估

合集下载

项目评估与项目后评价的作用及区别

项目评估与项目后评价的作用及区别

项目评估与项目后评价的作用及区别一、项目评估的作用项目评估是指在项目实施之前,对项目的可行性、风险和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项目可行性:项目评估能够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市场可行性等。

通过评估,可以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投资,从而避免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在不具备可行性的项目上。

2. 识别项目风险:项目评估可以对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

通过评估,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项目风险,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 明确项目目标:项目评估可以匡助明确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明确项目所要达到的效益和成果。

通过评估,可以确保项目的目标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4. 优化项目方案:项目评估可以对项目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确保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符合项目的要求和目标。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项目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提高项目的效果和效益。

二、项目后评价的作用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实施结束后,对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成果进行评价的过程。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项目绩效:项目后评价可以对项目的绩效进行评估,包括项目的成本绩效、进度绩效、质量绩效等。

通过评价,可以了解项目的实际绩效情况,为未来的项目决策提供参考。

2. 改进项目管理:项目后评价可以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项目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

通过评价,可以总结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 提供决策依据:项目后评价可以为组织提供决策依据,包括项目继续实施与否、项目复制推广与否等。

通过评价,可以对项目的效果和成果进行客观评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

4. 促进项目学习:项目后评价可以促进项目学习和知识积累,为组织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通过评价,可以总结项目的经验和教训,形成项目知识库,为今后的项目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项目评估报告(精选10篇)

项目评估报告(精选10篇)

项目评估报告一、前言项目评估报告是为了评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成效和效果。

这个文档是针对项目经理、项目管理团队、项目赞助人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

这个报告重点介绍了项目的成功和挑战,总结了所取得的成就和教训,并提供了一些关于项目后续发展方向的建议。

二、项目概述本项目任务是为了解决公司在成本计算和销售数据方面的问题。

项目的范围包括IT解决方案和业务过程改进,以及与客户合作实现这些目标。

项目时间为6个月,开始时间为2021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6月。

项目的目标是提高公司在成本计算和销售数据方面的准确性,并简化和优化这些过程,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和利润。

三、项目执行情况本项目有一些成功方面和挑战方面。

成功方面:1. 时间安排方面表现出色:项目完成了预先规定的时间表。

2. 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良好,为项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项目的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改进公司成本计算和销售数据方面的准确性和效率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4. 项目方案得到了公司赞助人和客户的良好评价,客户意见反馈积极。

挑战方面:1. 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挑战,但多亏了团队成员的不断努力,这些挑战得以克服。

2. 部分项目团队成员的居住地与公司总部比较遥远,导致了团队协作和沟通不便,但这些问题在后期通过制定更为细致的任务安排得以成功解决。

3. 某些技术上的问题要求项目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选择一些工具和设备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四、项目成果和效益1. 成本计算和销售数据的准确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2. 项目提供的新工具和设备使业务过程得到简化和优化,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运作效率和利润。

3. 项目改进了公司在数据存储,传输和保障方面的基础设施,这将有助于未来的网络安全和数据管理。

五、项目总结本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持续了6个月,对解决公司在成本计算和销售数据方面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挑战,但团队的不断努力和协作帮助我们成功克服这些问题。

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项目评估(Project Evaluation)就是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对拟投资建设项目的计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投资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

什么是项目评估项目评估,论证和评价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意见,为决策者选择项目及实施方案提供多方面的告诫,并力求客观、准确地将与项目执行有关的资源、技术、市场、财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实况真实、完整地汇集、呈现于决策者面前,使其能够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合适的决策,同时也为投资项目的执行和全面检查奠定基础。

项目评估的基本原则1、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2、综合评价、比较择优的原则;3、项目之间的可比性原则;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5、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6、微观效益分析与宏观效益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内容1.投资必要性的评估项目是否符合行业规划;通过市场调查和预测,对产品市场供需情况及产品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对投资项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评估;拟投资规模经济性分析。

2.建设条件评估资源是否清楚,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项目,是否具备相关机构批准的资源储量、品位、开采价值的报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是否适合投资建厂;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供应是否有可靠来源,是否有供货协议;交通运输是否有保证,运距是否经济合理;协作配套项目是否落实;环境保护是否有治理方案;购进成套项目是否经过多方案比较,是否选择最优方案;投资厂址选择是否合理。

3.技术评估投资建设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设备在经济合理条件下是否先进、适用,是否符合相关国家的技术发展政策,是否注意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以获得最大效益;购进的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投资实际,是否配套并进行多方案比较;投资项目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是否经过科学的试验和鉴定,检验原材料和测试产品质量的各种手段是否完备;产品方案和资源利用是否合理,产品生产纲领和工艺、设备选择是否协调;技术方案的综合评价。

项目评估总结报告(5篇)

项目评估总结报告(5篇)

项目评估总结报告(5篇)项目评估总结报告(精品5篇)项目评估总结报告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项目评估总结报告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项目评估总结报告(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项目评估总结报告篇1项目评估总结报告日期:2023年4月20日一、项目背景本次评估的项目的名称叫做“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旨在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居民出行体验。

项目总投资为5000万元,预计收益期为5年。

二、项目目标项目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居民出行体验。

为实现这一目标,项目计划实施以下具体工作:1.搭建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交通状况实时监测和交通流量的智能调度;2.开发智能交通管理软件,实现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测和交通流量的智能调度;3.建设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实现交通信号灯的远程监控和管理;4.对城市交通管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三、项目进度1.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项目需求分析和规划;2.第二阶段(4-6个月):完成项目设计和实施方案的编制;3.第三阶段(7-9个月):完成项目实施和测试;4.第四阶段(10-12个月):完成项目上线运行和后期维护。

四、项目成果1.成功搭建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交通状况实时监测和交通流量的智能调度;2.开发了智能交通管理软件,实现了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测和交通流量的智能调度;3.建设了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实现了交通信号灯的远程监控和管理;4.对城市交通管理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提高了交通管理效率。

五、项目效益1.预计项目投资回报期为5年,投资回报率为10%;2.预计项目实施后,城市交通管理效率将提高30%以上;3.预计项目实施后,城市居民出行体验将得到显著改善;4.预计项目实施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项目评估(Project Evaluation)就是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对拟投资建设项目的计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投资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

什么是项目评估项目评估,论证和评价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意见,为决策者选择项目及实施方案提供多方面的告诫,并力求客观、准确地将与项目执行有关的资源、技术、市场、财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实况真实、完整地汇集、呈现于决策者面前,使其能够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合适的决策,同时也为投资项目的执行和全面检查奠定基础。

项目评估的基本原则1、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2、综合评价、比较择优的原则;3、项目之间的可比性原则;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5、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6、微观效益分析与宏观效益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内容1.投资必要性的评估项目是否符合行业规划;通过市场调查和预测,对产品市场供需情况及产品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对投资项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评估;拟投资规模经济性分析。

2.建设条件评估资源是否清楚,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项目,是否具备相关机构批准的资源储量、品位、开采价值的报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是否适合投资建厂;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供应是否有可靠来源,是否有供货协议;交通运输是否有保证,运距是否经济合理;协作配套项目是否落实;环境保护是否有治理方案;购进成套项目是否经过多方案比较,是否选择最优方案;投资厂址选择是否合理。

3.技术评估投资建设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设备在经济合理条件下是否先进、适用,是否符合相关国家的技术发展政策,是否注意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以获得最大效益;购进的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投资实际,是否配套并进行多方案比较;投资项目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是否经过科学的试验和鉴定,检验原材料和测试产品质量的各种手段是否完备;产品方案和资源利用是否合理,产品生产纲领和工艺、设备选择是否协调;技术方案的综合评价。

项目评价指标

项目评价指标

项目评价指标引言概述:项目评价指标是评估项目绩效和成果的重要工具,通过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项目的进展和效果,帮助项目团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达成目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项目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项目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指标1.1 项目进度指标:包括项目计划与实际进度的对比,项目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等。

1.2 成本控制指标:评估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包括预算与实际支出的对比,成本控制的效果等。

1.3 质量指标:衡量项目交付成果的质量,包括产品或服务的符合度、客户满意度等。

二、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指标2.1 风险识别指标:评估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包括风险的概率、影响程度等。

2.2 风险应对指标:评估项目团队对风险的应对措施和执行情况,包括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效果等。

2.3 风险监控指标:评估项目团队对风险的监控和跟踪情况,包括风险的实时监控、风险日志的更新等。

三、项目资源管理评价指标3.1 人力资源指标:评估项目团队的组成和能力,包括团队成员的素质、技能匹配度等。

3.2 物质资源指标:评估项目所需物资和设备的供应情况,包括资源的充足性、质量保障等。

3.3 时间资源指标:评估项目进度和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包括时间计划的合理性、时间资源的有效利用等。

四、项目沟通与合作评价指标4.1 沟通效率指标:评估项目团队内外部沟通的效率和质量,包括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等。

4.2 团队合作指标:评估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包括团队协作的默契度、冲突处理能力等。

4.3 利益相关者满意度指标:评估项目利益相关者对项目成果和过程的满意程度,包括客户满意度、利益相关者反馈等。

五、项目效果评价指标5.1 绩效评价指标:评估项目的整体绩效和成果,包括项目目标达成情况、成本效益等。

5.2 持续改进指标:评估项目团队对项目过程的改进和学习能力,包括团队的反思能力、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等。

项目成功评估方法

项目成功评估方法

项目成功评估方法
评估项目的成功与否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和维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1.目标达成度:评估项目是否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包括进度、质量、成本等
方面。

这需要对项目的目标进行明确、可衡量和具体的定义。

2.客户满意度:了解客户对项目的满意度,包括对项目交付物的评价、对服
务质量的评价等。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或焦点小组等方式收集客户反馈。

3.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除了客户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如股东、供应商等
也对项目成功与否有影响。

评估他们对项目的满意度有助于全面了解项目的成果。

4.过程有效性:评估项目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是否有效,能否支
撑项目的顺利进行。

5.组织绩效:评估项目对组织整体绩效的贡献,包括对组织的战略目标、财
务状况、市场地位等的影响。

6.学习和知识获取:评估项目过程中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包括团队成员的成
长、技术的创新、管理方法的改进等。

7.社会影响:评估项目对社会的贡献,如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的效果。

8.风险管理:评估项目风险管理的效果,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
等方面的能力。

综合运用以上指标和方法,可以对项目的成功与否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项目的特点不同,评估指标的权重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定制。

什么是项目评估

什么是项目评估

什么是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指对项目进行全面、系统、有目的、客观的评定和判断,以确定项目的优点、不足和改进措施的过程。

它是项目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旨在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评估项目的进展、效果和可行性,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建议。

项目评估的目的是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符合预期地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成果。

通过项目评估,可以对项目的目标、范围、资源、时间和质量进行评定,为项目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项目评估还能帮助项目团队和决策者了解项目各个环节的问题和挑战,为项目的管理和控制提供支持。

项目评估主要包括项目目标评估、项目进度评估、项目质量评估、项目风险评估和项目影响评估等几个方面。

项目目标评估主要是评估项目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包括项目是否满足了需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效益。

项目进度评估主要是评估项目的时间进展情况,包括项目是否能够按时完成,是否存在进度延迟等问题。

项目质量评估主要是评估项目的实施质量,包括项目是否达到了要求的质量标准,是否满足了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项目风险评估主要是评估项目面临的各种风险和障碍,包括项目的风险程度、风险影响和风险控制措施。

项目影响评估主要是评估项目对组织、团队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包括项目对组织战略、业务运营和影响相关方利益的程度。

项目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

定性评估主要是通过对项目中各项指标和因素的主观判断,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

定量评估主要是通过对项目中各项指标和因素的客观测量和统计,给出相应的数据和指标,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在进行项目评估时,需要采用科学、系统、客观的方法,充分考虑项目的目标、整体性、动态性和可持续性。

评估结果需要及时反馈给项目团队和决策者,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调整。

项目评估还需要与项目管理的其他环节相结合,形成闭环,实现项目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总之,项目评估是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判断的过程,能够为项目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江学院项目评估题目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姓名学号20112339102专业财务管理2班学院指导老师2014年5月25号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摘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并且对其产生原因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针。

提出的食品安全良性发展方针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 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分析发展对策1.引言食品安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某些方面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前进发展[1]。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肯德基的速成激素鸡以及苏丹红事件;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引起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恐慌;星巴克的胭脂虫染色事件让消费者一度抵制星巴克饮品。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能让人忽视,苏丹红食品遭到封杀;全国严查孔雀石绿;三鹿奶粉超标;;光明“回奶”事件;深圳黑作坊生产的小零食;油炸薯条致癌等等,都令国人“谈食色变”,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需要引起国人的重视。

2.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2.1主要的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也是食源性疾病的最大祸根[3]。

食品在生产、包装、运输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饮品会产生大量的细菌、霉菌以及寄生虫,造成食物中毒。

其中细菌性污染,一直是涉及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污染。

目前大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致病性的细菌所导致的,如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以及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

还有真菌毒素污染也是导致食品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产生的毒素致病性极强,如常见的霉变花生、大豆、大米等都易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1。

2001年在我国广东省发生的“毒大米”事件,就是真菌毒素的典型案例。

病毒性污染的功力也不容小觑,如甲型肝炎病毒(HA V)、猪流感病毒、疯牛病病毒(BSE)和口蹄疫病毒(FMD)等。

2.2农药及其它化学物质污染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食品安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来自农耕时播撒的农药以及其它化学物质。

由于现代农耕广泛使用农药,造成其在食品中的残留成为了食品污染的新焦点。

2.2.1农药污染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向中国卫生部透露,近年来美国FDA扣留了多批中国进口食品,其原因就是:食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

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是我国早年来大规模使用的农药[4]。

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耕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数仍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由于有机氯农药的药性性质稳定,不易降解与溶解,所以其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量居高不下。

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由于其能防治对象多,应用范围广,在耕种环境下降解快,残毒低等特点,是目前我国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但是研究表明,这些非持久性农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也会有较长的残留期,并且还会在食用了喷洒农药的植物的动物体内产生蓄积作用。

2.2.2其它化学物质污染现如今化学物质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也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目前,经科学研究怀疑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竟然多达有200多种,这些化学物质通过食用进入人体后能够直接影响和扰乱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并将干扰到人体原来的平衡分泌机制。

这些化学物质经在人体内的数年积累已经难以排出人体外。

当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导致人体的生理组织发生病变。

近年来,世界上各个国家均有由于化学物质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案列。

有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恐慌与警惕,同时也日渐成为了国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部分的食品企业或者一些无证经营生产的企业由于非法滥用或者超标使用违规的食品添加剂或者有毒有害物等均给国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2.3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随着现代集约化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兽药的作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有的药物比如抗生素、磺胺药、激素等广泛地使用于促进食用性牲畜的生长,减少其发病率和提高饲料食用率以及促进母畜同期发情生育。

在兽药使用方面,饲料添加剂占去了46%,治疗药品占43%,疫苗等生物医疗药品占了11%,在饲料添加剂中抗生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兽药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繁荣,同时兽药的残留和动物性食源中毒现象也屡见发生[5]。

2.4假冒伪劣食品盛行近年来一些山寨伪劣食品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偏僻的农村地区肆意横行。

2002年金华市发生的白糖掺加硫酸镁案件,其中的白糖成分居然只占据了30%,硫酸镁占却了30%。

除此之外,用头发的水解液掺兑的食用酱油;粗制滥造的各类山寨饮料、冷食品;水果表面大量使用染料或抹腊;用工业酒精制造的假酒等。

这些假冒伪劣食品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使人们的日常饮食缺少必要的安全保障。

2.5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转基因技术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目前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关键性科学技术,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积极发展。

目前,全球已有十多个国家种植转基因农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马铃薯等农作物。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6]。

研究认为,基因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的物种之间进行转移,转基因食品某些情况下不可避免地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

转基因食品在遗传及技术学上的不稳定性而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可小看。

2.6工业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工业污染、环境恶化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源性污染会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洋污染会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安全质量,土壤污染会造成农作物成为有害物质的聚集体。

2.7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食品的包装是防止微生物细菌污染的重要途径。

各种食品包装容器、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接触到正在加工中的食品,可能会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经营过程中造成污染。

2.8管理缺陷现如今我国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管理水平仍旧偏低。

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对伪劣有害食品的生产经营者还未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途径和管理经费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需要。

3.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1食品原料方面农药和兽药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等食品原料中的有害物质的残留量增加。

这些农产品和畜产品不经处理直接上市贩卖或作为原料进行二次加工,导致其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

同时,我国又缺乏对作为原料的各类农产品和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尚未制定强制性的规范标准,使这些原料成为了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根本源头。

3.2生产加工方面部分企业和加工者漠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无证生产或经营,生产流程不科学不卫生,没有严格的生产条件约束,设备简陋,卫生条件不符合标准,更不进行必要的合格检验,使这些产品直接流向市场贩卖。

有些企业生产流程中不严格控制卫生,使得微生物细菌杀灭不完全不彻底,致使食品中的微生物残留物或在生产及储运过程中发生的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对人体形成潜在危害,最终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部分企业在食品加工中随意使用添加物或者超标、超量使用非法食品添加剂。

市场体制不完善,使得食品生产经营者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质以及具备的食品卫生知识补完善。

这也是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

同时,产品的监管力度不强,对食品安全事件处罚力度还不够。

在我国频频出现的食品中毒等事件和违规经营、操作的处罚往往是罚款、停业整顿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这样的处罚力度根本不能触及违法者的根本利益。

这些非法生产或经营者,进行处罚之后又会另寻他处重新开始他们的非法活动。

4.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与人民健康,我们应当尽快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应对策。

4.1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应达到的目标总目标:控制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健康,促进经济发展[7]。

目前我们应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条例、标准与管理办法;建立一个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技术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工作。

4.2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我国的食品安全对策要具备:创新性;科学性;针对性,;完整性。

4.2.1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要大力提高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对从事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工作人员要进行专业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

食品经营者强化自律意识[8]。

4.2.2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条例和标准参考国外值得引荐参考的食品安全法规,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条例。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也要严格执法,加大实施力度。

4.3.3加快推行并完善QS认证管理体系02年8月1日开始,我国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对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

合格的食品在出厂前须加印质量安全标志,即QS标志。

目前,食品行业的28类食品已经全部实行市场准入制度[9]。

只有完善系统的管理理念和加强综合治理措施,才能从食品的生产源头和市场通路上严把质量关,保证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食品[10]。

4.3.4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加强对食品的追踪监测和对食源性疾病的医疗控制。

消费阶段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和全社会参与意识[11]。

4.3.5制定较完备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针对转基因食品,我国应加强其安全、风险评估研究[12]。

应提高转基因技术的透明度,给消费者更大的选择自主权与知情权。

4.3.6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研究;另外,极大地发挥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优势,努力培养食品安全技术人才,从而全面多层次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实力。

4.3.7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使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污染量达到最小化[13]。

4.3.8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和食品安全事件通报处理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和食品安全事件通报处理制度[14],使得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快速传递到全国各大范围内。

同时可以有效地震慑某些不法企业,促进他们合法生产经营。

5.结束语我们应当正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科技投入,强化安全管理体系,全面实行食品安全市场的准入制度,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

我们相信,在政府各部门的重视监督下,一定能开创出食品安全的崭新局面,让人民群众能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

参考文献[1] FAO/WHO.Questions and Answers,Global forum of Food safety Regulators,28 January 2002.[2] WHO. Area of work:Food safety,Progress Report 2000,18 June 2001.[3] 张远.我国食品安全分析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9):15-19.[4] 李建科,陈锦屏.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入世后的形势与对策[J].食品科学,2003,8(4):272-276.[5] 郝明德,刘晓宏.环境激素与环境保护型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4):219.[6]Sohoni P, Sumpter JP.Several environmental oestrogens are also anti-andyogens[J].J Endocrinol,1998,158,(3):327.[7] 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2,(2):4-6.[8]肖玫,袁界平,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第23卷第2期,2007年2月: 286-289.[9] 樊永祥.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简介[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4,16(1):49-50.[10]马合勤,张旺.浅谈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3,(6):51-52.[11]王强,商五一,张雨.食品安全管理和对策[J].农产品加工,2003,(4):6-7.[12]刘克武,张勇侠.我国食品安全隐患与对策[J].食品科学,2003,24(8):171-173.[13]裴山.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指南[J].食品科学,2003,24(8): 260-264.[14]梅方权,食品安全的问题与对策[J].农产品加工,2006,2: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