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代 皖 籍 词 人 略论

合集下载

文天祥爱国词略论

文天祥爱国词略论

烈, 不觉 感慨 万 分 , 下 此 作 以歌颂 张巡 、 远 为 写 许 国捐躯 的英 雄事迹 , 抨击 投 降卖 国者 的卑 劣行 为。 “ 人生 翕 欺云亡 , 好烈烈 轰轰 做一 场 ” 充 分表 达 了 ,
年七月到 景 炎 三年 十 二 月 战败 被 俘 , 多次 发 动 并
领导 了南宋 军 民抗击 元军 的殊 死 的战 斗 。但 终 因
月五 日, 端宗率百 官拜表详 曦殿 , 宋 政府 正 式 降 南, 宗于福安 即位 。此时 , 端 从元 军 中冒险 脱逃
的文天祥 置个人 生死 于度 外 , 投奔 端 宗 , 景 炎元 从
将 争取 了宝 贵 时 间 , 后 均英 勇 就义 。为 纪 念 他 最 们 的功 绩 , 当时百姓 为二 人 立庙 祭奠 。宋 亡之 际 , 叛 国降 虏 者 甚 多 。天 祥 过 双 庙 , 张 巡 、 远 遗 念 许
文 天祥 爱 国词 略 论
单 芳
( 北 师 范 大 学 文 史 学 院 , 肃 兰州 7 0 7 ) 西 甘 30 0
摘要 :文天祥是 中国历 史上著 名的 民族 英雄 、 国诗 人 。在词 坛 上 , 属 于南 宋后期 辛 派词 人 的 爱 他
代表 。 虽然存 词不 多, 风格 多样 : 但 其婉 约词 柔 中带刚 , 有“ 气 内转” 具 潜 的特质 ; 豪放 词劲健 悲慨 ,
坚 持 抗 元 。端 宗 立 于 福 州 时 , 文 天 祥 为 右 相 , 拜 封
力量 对 比悬 殊 , 最后 被迫 退至 空 坑 , 祥 的夫 人及 天

子 二女亦 被元军 掳去 。但 文天 祥仍 激励 并 领导
人 民继续 进行 抗 元 斗 争 。祥 兴 元 年 ( 2 8 , 1 7 ) 文天 祥驻 兵潮 阳 , 谒唐代 为爱 国将 领 张巡 、 远 所建 拜 许

略论北宋中前期的姑息之政

略论北宋中前期的姑息之政

宋 朝姑 息之 政 由来 已久 。建 国伊 始 , 太祖 深 宋 鉴 于唐 末 五代藩 镇 割据 之弊 , 了赵 宋 王朝 的长 治 为 久安 , 在皇 家 后 花 园 导 演 了一 出 “ 酒 释 兵 权 ” 杯 的 “ 品” 戏 剧 般 地 解 除 了禁 军 将 领 石 守 信 等 人 的 小 , 兵权 。这无 疑 是 正 确 的 果 决 之举 。但 是 宋 太 祖 劝
为政 , 出现 了一 幕 幕 粉 饰 太 平 , 自欺 欺 人 的人 间 闹 剧 。宋真 宗竟 然 伙 同王 钦 若 、 丁谓 等 伪 造 “ 书 ” 天 , “ 泰 山 , 汾 阴 , 毫社 , 车 所 过 , 以 巨万 ; 封 祀 礼 属 费 而
上清 、 昭应 、 崇禧 、 灵 之宫 相继 而 起 , 景 累世 之积 , 糜
况 。尤 为荒 唐 的是 , 真 宗 本 人 不 仅嫔 妃 成 群 , 宋 生 活 糜 烂 , 鼓 励 、 迫 臣 僚 也 沉 湎 于 酒 色 之 中。 还 强
史载 :
功 , 求 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 明哲 保 身 、 但 因循 守 旧之 保 守 思 想 日
益 浓 厚 , 漫 朝 野 。不 过 , 于 太 祖 、 宗 自揽 威 权 弥 由 太
真 宗 临御 岁 久 , 中外 无 虞 , 群 臣燕语 , 与 或 劝 以 声妓 自娱 。 王 文 正 公 ( ) 俭 约 , 旦 性 初
[ 稿 日期 ]2 0 收 08—1 0—1 2 [ 者 简 介 ]张 祥 云 (9 l 作 17 一) 男 , 南 台前 县 人 , 士 研 究 生 , 师 , 究 方 向 : 史 。 , 河 博 讲 研 宋
第2 8卷 第 3期
Vo . 2 1 8 NO 3 .

论宋代外制官的封还词头

论宋代外制官的封还词头

论宋代外制官的封还词头 崔现芳 【摘 要】词头是两制词臣撰拟制诏时所依据的摘由或提要,内容多为皇帝下达的有关人事任免方面的处理意见.如果词臣对于当草制书的决策有异议,可以将词头封还,不予草制,即所谓“封还词头”.封还词头是外制官特别重要的权力,凭借此项职权,外制官参与了很多政务的决策.在宋代,外制官封还词头的权力是逐渐争取到的,其制度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宋代的封还词头之制始于富弼,成于胡宿,而大备于“熙宁三舍人”.在辨析封还词头涵义的基础上,分期考察宋代外制官的封还词头,理清其发展脉络,评估其作用和影响.

【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8(000)007 【总页数】11页(P108-118) 【关键词】封还词头;外制官;知制诰;中书舍人 【作 者】崔现芳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03

宋初,外制官主要指知制诰和直舍人院,中书舍人“为所迁官,实不任职”。[1](P3785)元丰改官制,中书舍人得以“正名”,成为名副其实的外制官;舍人院被废,直舍人院改为权中书舍人;[2](P465)知制诰也被废除。这个时期负责草词命的是中书舍人和权中书舍人。南宋宁宗以后,又出现了直舍人院和权直舍人院。 宋朝外制官职掌繁多,除掌外制、参谋议、备顾问外,还常受命充任知贡举、修书、出使等差遣。其中,封还词头是外制官特别重要的权力。凭借此项职权,外制官参与了很多政务的决策。但目前学界对外制官封还词头的研究还不够深入。[3]以下将首先辨析封还词头的涵义,分期考察其变化。 一、封还词头的涵义 什么叫词头?周煇《清波杂志》卷九云:“词头代王言,赏功罚罪,若雷风鼓舞天下,要当采公论载于训词,以昭示惩劝。某除某官,若其人非素所与者,必微寓诋诮于一二字中。审其人不应此除,曷不循缴还之制?顾假命令以快我之好恶,其可乎?”[4](P5114)据周氏所言,词头是用来赏功罚罪、昭示惩劝的,是君王除官的命令。如果词臣认为除授不当,可依制缴还词头。 《宋史·职官志一》载: 舍人,四人,旧六人。掌行命令为制词,分治六房,随房当制,事有失当及除授非其人,则论奏封还词头。[1](P3785) 据此,当制舍人在草词之时,“除授非其人”和“事有失当”这两种情况皆可封还词头。然而,从实际事例看,所见封还词头皆为人事任免方面的,尚未见到专门针对某件事项封还词头之例。[5]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西垣集》云: 兵部侍郎维扬王居正刚中撰。宣和三年进士。绍兴初入词掖。《西垣集》者,制草及缴章也。其篇目,凡缴章皆云“封还词头”,盖其子孙编次者之失也,除授则有词头,政刑庶事,何词头之有?[6](P531)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考四》云: 若政事有差失,委给事中封驳;差除有不当,委中书舍人封还词头;又两省谏官皆得论列,则号令之出,亦不为不审矣。[2](P456) 由此可知,只有除授官员才有词头,中书舍人封还词头针对的正是差除不当。政刑庶事既然本无词头,何来“封还词头”之说?《宋史·职官志》的那段话或可这样理解:政务处理千头万绪,人事相关,官员除授不当,亦是“事有失当”。这里的“事有失当”是在官员任免的意义上说的,而非政刑庶事。 有学者称:“草词之时,宰相机构会交给外制官一份写有除授命令以及基本命词要求的文件,称为‘词头’。”[7](P110)实际上,不仅外制官根据领取的词头草制,内制官翰林学士亦然。例如文彦博以太师致仕,哲宗即位,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上奏乞召文潞公:“置之百寮之首,以镇安四海。”太皇太后“恐其有震主之威”,不复起用。司马光再奏:“切惟彦博一书生尔,年逼桑榆,富贵已极,夫复何求,非有兵权死党可畏惧也。假使为相,一旦欲罢之,止烦召一学士,授以词头,白麻既出,则一匹夫尔,何难制之。有震主之威,防虑太过。”[8](P716)由此可知,翰林学士也是依据所承词头草制。 综上所述,词头是两制词臣撰拟制诏时所依据的摘由或提要,内容多为皇帝下达的有关人事任免方面的处理意见。如果词臣对于当草制书的决策有异议,可以将词头封还,不予草制,即所谓“封还词头”,也称缴还词头、缴词头。 谁可以封还词头?有学者认为:“封还词头是宋代特有的由中书舍人行使的封驳方式,是封驳制度在宋代的新发展。”[9](P46)该说法有不够准确之处。其一,在宋代,封还词头是中书舍人逐渐取得的职权,但并非仅中书舍人所特有,偶尔也能见到内制翰林学士封还词头的事例。翰林学士草制时“如不可行者,缴奏之,谓之封还词头”。[10](P29)其例如《梁溪漫志》卷二: 元祐间,东坡在翰林,当草文潞公、吕申公免拜不允批答,及安厚卿辞迁官、宗晟辞起复诏,皆以为未当,不即撰进,具所见以奏,朝廷多从之。盖学士实代王言,视外制为重,命令有所未韪,舍人犹得缴还;岂亲为内相者,顾乃不可?固应执奏,以示守官之义,理则然尔。[11](P3360) 其二,封还词头并非宋代中书舍人所特有,唐代已有中书舍人封还词头之例。白居易《论左降独孤朗等状》: 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独孤朗可富州刺史,起居舍人温造可朗州刺史,司勋员外郎李肇可澧州刺史,刑部员外郎王镒可郢州刺史。 右,今日宰相送词头,左降前件官如前,令臣撰词者。臣伏以李景俭因饮酒醉诋忤宰相,既从远贬,已是深文。其同饮四人,又一例左降。臣有所见,不敢不陈。……伏惟宸鉴,更赐裁量。免至贬官,各令罚俸。感恩知失,亦足戒惩。……其独孤朗等四人出官词头,臣已封讫,未敢撰进,伏待圣旨。[12](P1298-1299) 白居易陈述了未撰词的理由,并给出了决策建议,即“免至贬官,各令罚俸”。 封还词头是如何操作的呢?中书舍人员额通常为“四人,旧六人”,分领吏、户、礼、工、刑、兵六房,“各随所领房命词”,后因吏房草词任务繁重,改为“轮日分草”。[13](P3033)当制舍人在承受了中书省某房(吏房或兵房、刑房)送达的词头之后(如遇大除拜,也有宰相召舍人当面授予词头之事),如果对词头的决策没有异议,则即刻据词头撰词,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中书舍人所承受词头,自唐至本朝,皆只就省中起草付吏,逮于告命之成,皆未尝越日”。 [8](P474-475)若词头有不清楚的地方,可向皇帝取旨,例如元祐元年(1086)二月,中书舍人苏轼当草范子渊知兖州词头,因拿不准是否应做责词而向皇帝请旨定夺。[14](P773-774)若除改因由和本人履历不清楚,可调阅相关资料,或令相关部门出具材料,例如淳化五年(994)十一月舍人院言:“乞诏枢密院具除官事由及略言本人行止,实封送中书,据以命词。”[13](P3030)若词头内容涉及当制舍人的亲属,当制舍人应上奏陈明以避嫌,皇帝一般会令他人草制。例如高宗绍兴四年(1134)十月,“中书舍人王居正言:‘准中书门下吏房送到词头三件:一、王居修改合入官,系居正亲弟。一、刘大中除起居舍人,系甥婿。一、本身磨勘。’诏令右司郎官周纲权中书舍人,命詞行下。”[13](P3035)若舍人认为“事有失当及除授非其人,则论奏封还词头”。[1](P3785)封还格式一般是:“某月日中书省某房送到词头云云”,然后陈述封还的理由,最后常以“所有制辞,未敢修撰”或“所有词头,未敢具草”,“所有告词,臣未敢撰”等语收束。 封还词头只是驳回上命吗?在封还词头的同时,是否给出封还理由或提出决策建议?一种意见认为,封驳的“关键在于‘还’,仅是驳回上命,并不提出决策建议”。[9](P46)另一种意见认为,外制官封驳的“具体做法是将词头封还,同时,附上奏状,陈述自己缴还的理由”。[15](P241)后一种意见应更合理。 所谓“论奏封还词头”,即指词臣封还词头,拒不草制,并向君主进言,论述自己的意见。这实际上就是在给出封还理由。例如《宋史·王岩叟传》:“滕甫帅太原,为走马承受所撼,徙颍昌。岩叟封还词头,言:‘进退帅臣,理宜重慎。今以小臣一言易之,使后人畏惮不自保,此风浸长,非委任安边之福。’乃止。”[1](P10895)中书舍人王岩叟封还滕甫徙颍昌词头,并给出了理由,其意见也被皇帝采纳。再如《宋史·胡安国传》:“李纲罢,中书舍人刘珏行词,谓纲勇于报国,数至败衄。吏部侍郎冯澥言珏为纲游说,珏坐贬。安国封还词头,以为‘侍从虽当献纳,至于弹击官邪必归风宪。今台谏未有缄默不言之咎,而澥越职,此路若开,臣恐立于朝者各以好恶胁持倾陷,非所以靖朝著’。”[1](P12911)胡安国为维护中书舍人谏阻的权力而封还刘珏贬官词头。 舍人封还词头,不仅给出缴还理由,有时也会给出具体决策建议。例如,苏颂在缴李定词头之后,又上书论奏,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若朝廷以定才实非常,则当特与改官,别授职任,随资超用,无所不可,不必弃越近制,处之宪纲。”[16](P577) 二、封还词头的发生、发展和演变 一般认为,封还诏书、驳正违失之举,可上溯到汉代。[15](P240-241)《资治通鉴》汉哀帝元寿元年载:“(汉哀帝)益封董贤二千户……(丞相)王嘉封还诏书,因奏封事谏曰:‘臣闻爵禄、土地,天之有也。……王者代天爵人,尤宜慎之。’”[17](P1115-1117)胡三省注:“后世给、舍封驳本此。” 自此以后,臣僚封还诏书之事时有发生,但并非某官职的专职,直到唐代才明文规定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顾炎武《日知录》卷九云: 人主之所患,莫大乎“唯言而莫予违”。……汉哀帝封董贤,而丞相王嘉封还诏书。后汉钟离意为尚书仆射,数封还诏书。自是封驳之事多见于史,而未以为专职也。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如袁高、崔植、韦弘景、狄兼謩、郑肃、韩佽、韦温、郑公舆之辈,并以封还敕书,垂名史传。[18](P525-526) 以下分三个阶段谈论宋代外制官封还词头的情况。 (一)北宋中期 在宋代,外制官封还词头的权力是逐渐争取到的,其制度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次封还词头的努力都有它的位置和意义。 宋人多以为外制官缴还词头始于宋代富弼封还遂国夫人词头。刘从德的妻子遂国夫人姿色冠世,出入内庭,有人说她得到皇上的宠幸。她后来获罪,失了封号,丢了入朝觐见的资格。很久之后,她又能入朝觐见了,仁宗复封她为遂国夫人。谏官张安道虽然数次论列,皆留中不行。这道词头到了知制诰富弼手中,富弼缴还词头,封命遂止。苏辙《龙川别志》卷下、[19](P88)费衮《梁溪漫志》卷二、[11](P3360)周煇《清波杂志》卷九、[4](P5107)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20](P1961)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二,[21](P3653-3654)皆载此事。应该说,在宋代,封还词头始于仁宗朝知制诰富弼,其后的外制官遂有例可援。自富弼之后,宋代外制官缴词头之事便时有发生。 仁宗朝,知制诰胡宿封还杨怀敏复除内侍副都知词头,标志着封还词头这一封驳方

宋代文学名词解释

宋代文学名词解释

宋代文学常识婉约词派:是词的两大流派之一,内容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风格含蓄蕴藉,委婉曲折。

唐五代以温庭筠为首的“花间派”可谓最早的婉约词派,南唐李煜和宋代的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英等都是婉约词派的著名词人。

婉约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

豪放词派:是我国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

豪放词派取材广泛,常抒写豪情壮志,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

豪放词派的创始人是苏轼,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

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清代,影响很大。

晏、欧:指北宋词人晏殊、欧阳修。

他们的词风都比较婉丽。

晏殊的词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自然,号称北宋倚声家之祖。

欧阳修的词多写爱情,风流蕴藉,情意绵邈,语言婉丽。

周、柳:指北宋人周邦彦、柳永。

他们二人皆精于音律,创制慢词长调。

作品的内容多为男女之情和羁旅之思,风格婉约。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曾官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和羁旅行役。

多慢词,善铺叙,语言通俗。

周邦彦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精通音律,格律谨严,结构曲折,语言典丽,后人称他为词家之冠。

苏、辛:指宋代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故常以并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有些词作抒写了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也描写山川景物或感旧怀古,赠友留别。

其词感情奔放,想象丰富,挥洒自如,并把描写、议论、抒情结合起来。

词至苏轼,为之一变。

辛弃疾字词多抒写力图恢复的爱国热情,倾吐壮志未酬的悲愤,揭露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也有不少歌咏祖国河山和抒情之作。

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多用典故,并常以散文语言入词。

二安:指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故名。

李清照词前期多写爱情和自然景色,后期则充满国破家亡的沉痛与悲伤。

她的词善用白描,语言清新优美,形象鲜明生动。

略论陈亮的词学思想

略论陈亮的词学思想
第 2 2卷 第 4期 2l O O年 7月
长 春 工 业大 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Ch n c u i e s t c n lg S ca ce e iin) o r a a g h n Un v r iy of o Te h o o y( o i lS inc s Ed t o
半壁 河 山 的形 势 下 ,稼 轩 体 ” “ 以其 高 尚 的灵 魂 、 巨大 的 勇气 振 奋 了 人心 , 团 结 了 一 大 批 词 人 在 他 周 围 。这 些 词 人 关 心 国事 , 并
研治 词 学 , 手 进行 “ 放 词 ” 联 豪 的创 作 , 危 亡 的 民族 注 入 了强 大 的 活力 。所 以 , 究南 宋 词 , 给 研 自然 不 能 避开 稼 轩 , 也 不 能一 味 但 地 强 调稼 轩 。过 分地 夸 大 稼 轩 , 必造 成 其 他作 家研 究 的 相 对 黯 淡 。 尤 其 是 陈 亮 , 为 辛 派 阵 营 中 的一 员 主将 , 词 史 地 位 势 作 其 更 是 没有 得 到 合 理 的展 现 。王 兆鹏 先 生 在其 专 著《 宋 词 史 论 》 , 数 据 统 计 的方 法 , 合 考 虑 两 宋 词人 的 现 存 词 作 数 量 、 唐 中 用 综 现 存 版本 数 量 、 代 品 评次 数 、 世 纪 被研 究 次 数 、 代词 选 入 选 篇数 及 当代 词 选 人 选 篇 数 六 项 指 标 得 出 的 “ 历 本 历 两宋 词人 综 合 排
形 成 了 自 己独特 的词 学 思 想及 创 作风 格 。 但 其词 史 地 位并 没有 得 到 正 确 合 理 的审 视 。 通 过 对 时 代 环 境 的 考 察及 其 与稼 轩 的 比 较 , 以 总结 归纳 出 陈亮 独特 的词 学 思 想 , 而对 其 人 其作 有 一 个 更 加准 确 的认 识 。 可 从

略论稼轩词中的魏晋典故

略论稼轩词中的魏晋典故

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中提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

”〔1〕据此,本文“典故”所指包括用古事和用成辞两个方面。

“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2〕所以引经据典自古以来就是文士们写诗作文惯用的手法。

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从创作角度看,一则作者运用典故可间接体现己之怀抱情志,避免过直过露,从而使诗文显得含蓄蕴藉,婉而成章;二则利用典故与当下时空的距离感言己之不敢言,不愿言。

另外,从欣赏的角度看,典故因其本身沟通古今的“包孕性”而使诗文深沉厚重,进而引发读者无限联想和思考。

当然,典故使用不当也会出现滞重凝涩等“隔”的毛病,难免“掉书袋”之嫌。

此则须大才之人用之方显得自然熨帖。

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大才。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以词名世。

他继苏轼后于词坛开豪放之风,这实则是他一生虽屡遭贬抑却赤诚不变的英雄性情之流露,然贵在豪而不粗,刚柔相济,于慷慨热烈中不乏幽深曲折之致。

叶嘉莹曾指出稼轩表达自己对生命意志之感发大多通过两种形象:一是大自然界之景物,二是历史中之古典。

〔3〕而这“历史中之古典”即指稼轩用经用史,通过对历史上人事之兴发感喟以抒己之襟怀胸抱的作词之法。

而他这种用经用史却风流自得、如从己出的浑圆笔法也被历代词论者称道。

宋末词人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就曾这样评价道:“词至东坡,倾荡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工匠精神’与庄子思想”(项目编号:2019SJA0447)资助。

[作者简介]姜彦章,江苏警官学院讲师,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研究生。

摘要:稼轩词多用魏晋典故,其中有深刻的时代文化原因:一是稼轩所生活的南宋一朝动荡偏安的时局与魏晋时期相似,稼轩自身遭际亦与魏晋士人有暗合之处,故易引起稼轩今古同悲之叹;二是稼轩在精神情怀上与魏晋风度的接近使其更易受魏晋风度的影响。

宋代文学名词解释

宋代文学名词解释

宋代文学常识婉约词派:是词的两大流派之一,内容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风格含蓄蕴藉,委婉曲折.唐五代以温庭筠为首的“花间派”可谓最早的婉约词派,南唐李煜和宋代的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吴文英等都是婉约词派的著名词人.婉约词派一直延续到晚清,影响很大.豪放词派:是我国古代词人的两大流派之一。

豪放词派取材广泛,常抒写豪情壮志,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豪放词派的创始人是苏轼,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

豪放词派一直延续到清代,影响很大。

晏、欧:指北宋词人晏殊、欧阳修.他们的词风都比较婉丽。

晏殊的词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自然,号称北宋倚声家之祖。

欧阳修的词多写爱情,风流蕴藉,情意绵邈,语言婉丽.周、柳:指北宋人周邦彦、柳永。

他们二人皆精于音律,创制慢词长调。

作品的内容多为男女之情和羁旅之思,风格婉约。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曾官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写歌妓生活、城市风光和羁旅行役。

多慢词,善铺叙,语言通俗。

周邦彦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精通音律,格律谨严,结构曲折,语言典丽,后人称他为词家之冠.苏、辛:指宋代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故常以并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有些词作抒写了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也描写山川景物或感旧怀古,赠友留别.其词感情奔放,想象丰富,挥洒自如,并把描写、议论、抒情结合起来。

词至苏轼,为之一变。

辛弃疾字词多抒写力图恢复的爱国热情,倾吐壮志未酬的悲愤,揭露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也有不少歌咏祖国河山和抒情之作。

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多用典故,并常以散文语言入词。

二安:指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故名。

李清照词前期多写爱情和自然景色,后期则充满国破家亡的沉痛与悲伤。

她的词善用白描,语言清新优美,形象鲜明生动。

宋_以才学为诗_第一人_略论荆公诗之用典_张福勋

宋_以才学为诗_第一人_略论荆公诗之用典_张福勋

收稿日期:2009-08-17作者简介:张福勋,男,1939年生,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著有5宋元文学论集6等。

¹ 宋李壁(号雁湖)5王荆文公诗笺注6(1928年上海中国书店据清乾隆辛酉即公元1741年张宗松清绮斋藏版影印,线装共两函八册五十卷)以下凡出此书者,只出卷数。

宋/以才学为诗0第一人)))略论荆公诗之用典张福勋(包头师范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摘 要:王安石诗之用典,不外袭意与袭辞二端。

其手法,或直用,或化用;或显用,或隐用;或概用,或摘用;或正用,或反用。

如玉盘走珠,灵活多变,而皆为我所用。

王安石可以称为宋人/以才学为诗0第一人。

关键词:王安石 诗 典故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9)04-060-04钱钟书先生5谈艺录6多处论述宋诗之/夺胎换骨0/点铁成金0,认为宋诗为变唐诗而来,而善变唐诗者唯有宋。

宋调变唐音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就是/夺胎换骨0。

苏、黄、陈三家是宋/以才学为诗0的代表人物。

而在他们之前,则有王安石给他们树立了榜样,奠定了基础。

三家/以才学为诗0之特点,早已在荆公诗里得到彰显;而三家诗/以才学为诗0之技巧,也早已在荆公诗里被普遍运用。

钱先生认为,在宋各大家中,无如王荆公诗/明目张胆0夺胎换骨者,并且将其手法评析为八种类型和六种技巧。

这对于人们充分把握/以才学为诗0的宋诗特点,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可以说,王安石是宋人/以才学为诗0之第一人。

梁启超5王安石评传6说:/荆公之诗,实导江西派之先河,而开有宋一代风气0,洵为的论。

荆公诗之用典使事,/以才学为诗0,是他的理论自觉。

他虽然病诗家使事太多,然特别强调/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变态错出,则用事虽多,亦所何妨?0(5蔡宽夫诗话6)[1](P185)在荆公看来,/大抵前辈多模取古人意以纾急解纷(指座上分题赋诗,能够敏捷先成)耳0。

(卷七5虎图6注引¹)这和黄庭坚所说的/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0(5答洪驹父书6)完全是前后呼应,如出一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皖籍词人略论章凤(来安高级职业中学安徽滁州 239200)【摘要】安徽虽非文化大省,但徽州文化、皖北文化独具特色。

本文从词学角度重点考察在宋代空前广阔时空领域宋词在安徽流传情况,皖籍著名词人的词风特征,著名词作在安徽的产生、发展和流传以及人们喜爱的程度。

并从对口高考命题思路角度对宋代皖籍词人和与安徽有渊源的词人的简单浏览和勾勒,大致描画出一千年前宋代曾生活在安徽地域的著名词人及其词作情况。

【关键词】宋词张孝祥词坛领袖三流词人宋词作为宋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光照千古,璀璨夺目。

安徽古代不仅诞生了“三曹”、嵇康等诗文名家,在宋代出现的词坛名家也可圈可点。

随着高考安徽独立命题,对出现的宋代皖籍词人的梳理也显得越发迫切。

皖籍词人在他们的词作中描绘了安徽的地域风光,抒发了他们的柔情壮怀、爱国情感,形成了自己风格,取得了一定成就。

休宁人汪莘(1155—?)即有《沁园春·忆黄山》,上阕: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

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

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

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黄山,驰名中外风景区,皖南山水的杰出代表,某种程度上是安徽代名词。

汪莘之词即写出此地或巍峨或秀丽的山水风光。

风格秀逸,有清丽之美。

下具体介绍皖籍其他词人:一.皖籍名家、一枝独秀——张孝祥张孝祥(1132—1169),南宋初安徽和县人。

皖籍词人中声名最大者,他上承苏轼,下开辛派,是豪放词风中间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

他是宋高宗钦定的状元,也因此秦桧之子失去了头名机会,他则受到排挤。

政治上,他极力赞助张浚北伐,反对“隆兴和议”,而受投降派打击。

身处宋金对峙、战火不断的南宋初期,张孝祥的词作不可避免染上时代风云气息。

绍兴31年(1161)11月,金主完颜亮举兵突破南宋淮河防线,直趋长江北岸,在采石(今安徽马鞍山)渡江时,被虞允文击败,完颜亮被部将所杀,金兵退守淮河息战。

这是宋室南渡后的首次大捷,全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

词人得到胜利消息,用词作表现自己积郁心中的狂喜和雄心抱负。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宋金对峙,宋总处被动挨打境地,偶尔大胜,总能激动人心,振奋士气,使人热血沸腾,血脉贲张。

词怀古思今,是少有洋溢着战胜强敌后欢欣鼓舞、激情豪迈的篇章。

词人关心国事,战事成败总牵动其敏感神经。

而不久将领失和,宋军在符离大败。

主和派遣使与金统治者密切往来,张孝祥在建康设宴招待张浚等抗金将领,写下了其一生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其中有“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江河日下、无可奈何、气愤填膺感觉溢于言表。

而又蕴藏愤慨不平、恢复中原、重整河山的心曲。

张虽以风格豪放著称,然部分词作描景清幽,下笔自然灵活,自成高格。

小令写景真切,天然妙成,富有浪漫想象。

如: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西江月·阻风三峰下》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西江月·丹阳湖》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水调歌头·金山看月》蝉蜕尘埃外,梦蝶水云乡——《水调歌头·泛湘江》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西江月·阻风三峰下》旷达之作《西江月·阻风三峰下》与苏轼《定风波》同调而媲美。

陈应行评张孝祥词说:“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

予虽不及识荆,然其潇洒出尘之姿,自然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犹可以想见也。

”(《于湖先生雅词序》)总体来说,张孝祥词风刚健豪迈与婉约飘渺并举,可谓俊爽流丽,指出南宋向上一派豪迈词风的正确路数。

二.词坛领袖与安徽渊源宋代词人笔下的安徽山水非常丰富,很多城市都有涉及。

如黄山、阜阳、合肥、滁州、巢湖、马鞍山、祁门,甚至还有词人绘声绘色的描写了滁州来安县下的水口。

其中的词坛领袖欧阳修与阜阳,辛弃疾与滁州,姜夔与合肥都有渊源关系。

贺铸还有咏叹安徽当涂天门山胜景的《天门谣·牛渚天门险》。

欧阳修在宦海浮沉后的晚年,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用一组十首《采桑子》来赞美颍州西湖的美丽风光。

其三:“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甚有韵味。

辛弃疾守滁州时,为安定黎民,收容商旅而建了奠枕楼,词有《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抒怀跌宕遥远,豪气不减当年。

而《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言其壮心不已,报国不减。

宋代姜夔颇有生活情调,与合肥恋人的情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词人早年曾与合肥一位弹琵琶的歌女相恋,后分手娶了文章大家萧德藻的侄女。

他对这段过往情史一直恋恋不忘,一往情深,先后写了约20首词作怀念往事。

最著者《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情感深婉,寓有飘零之意。

姜夔的恋情词,缠绵悱恻,所恋之合肥情人、合肥情事在词中屡现,挥之不去。

他写恋情,不同于一些艳词之以软媚纤丽取胜,而以蕴藉深挚见长,显得清空骚雅,在爱情词中独创一格,如“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踏莎行》)现在已很难用道德论评判其风流韵事与是非,而词中的真性情却打动了无数读者。

三、皖籍诗人的词作创获宋代诗人学识渊博,诗学修养深厚,在词中小试牛刀,也锋芒毕露。

除欧阳修外,其中代表性安徽籍诗人即梅尧臣和吕本中。

梅尧臣(1002—1060),安徽宣城人。

作为宋诗开山祖师,词名不显,但也留下个别佳作。

清刘熙载评其吟咏春草的《苏幕遮》“落尽梅花春又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称“此一种,似为少游开先”。

欧阳修也击节称赏。

吕本中(1084—1145),安徽寿县人,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其词多写离情别绪和中原归思,婉丽清新。

《采桑子》一词多次被选入高三总复习诗词鉴赏,全词如下: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而《南歌子》“驿路侵晓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体现其羁旅愁思之作,与一般此类词作又有不同,打上那动乱时代的鲜明烙印。

宋室南渡,国家残破,作为词派主旋律,当然是那些金戈铁马、刚健有力之作,而如吕本中此类作品,低沉哀婉,他从另一风格侧面反映人们爱国情绪,对此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对吕词有高度评价:“东莱晚年长短句,尤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

”四、三流词人及创作风貌除以上词家之外,宋代皖籍还有部分词人,重要的罗列如下:1.周紫芝(1082—1155),号竹坡居士,南宋初安徽宣城人。

名句有“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漂泊”。

孔竞评周紫芝词“清丽婉曲”。

(《竹坡词序》)其送别词《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不应霜寒晚,横槊看诗成”蕴含战士之歌,征募慷慨之声调。

2.吴潜(1196—1262),安徽宁国人。

宋末状元、宰相。

曾受政敌萧泰来弹劾,因而罢相。

在蒙元渡江、大军压境情况下,他立朝刚正,力除弊政,又遭权奸贾似道谗毁,死于贬所。

在此形势下,用词一吐心中衷曲,把满腔治国方略、为国效力热情,化为锦绣文章,能舌粲莲花,艺术性很强。

代表作:《满江红·送李御带竑》。

3.方岳(1199—1262),自号秋崖,南宋末安徽祁门人。

方岳是南宋关心国事的词人之一,不少词表现了“明月芦花,共是江南客”(《蝶恋花》)和“莫倚阑干北,天际是神州”(《水调歌头》)的情怀。

祁门盛景时时在他胸中,秋崖风物常常萦回脑际。

还有词人完整的描绘了黄山景色。

此外,名不见经传的皖籍词人尚有学者阮阅(舒城人)、赵企(南陵人)、刘著(潜山人)、王之道(合肥人)、程珌(休宁人)、汪梦斗(绩溪人)等。

从地域分布看,以徽州地区为最多,合肥也出现个别词人,可见当时的文化浸染和教育分布情况。

总的来说,宋代安徽淮河流域欠发达,皖籍词人多集中徽州地区,大家虽不多,但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值得关注,希对以后的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参考书目:[1]周汝昌、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王朝银.2016步步高语文复习用书[M] .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孙维城.宋韵——宋词人文精神与审美形态谈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