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首诗窥探郑板桥的为官之德
清官板桥三绝传世

清官板桥三绝传世峭壁兰图(国画)清郑板桥潍坊市博物馆藏原标题:清官板桥三绝传世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与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清官板桥三绝传世——郑板桥专题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
此次专题展出潍坊市博物馆精选馆藏郑板桥书画、石刻拓本以及扬州画派的墨迹67件,展览内容不仅体现了郑板桥宦海清廉的为官之道和他的诗书画“三绝”艺术,同时也展示了扬州画派其他代表性画家李鱓、黄慎、高凤翰等人的作品,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扬州画派的整体艺术风貌。
七载春风在潍县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江苏兴化县人,“扬州八怪”之一。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并于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由此步入仕途。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任知县。
他为官十一载,后“以请赈忤大吏,乞疾归”,重返扬州以卖画鬻字为生。
乾隆三十年(1765年)病逝,享年73岁。
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7年,他公正廉明,关心民众,以“立功天地,字养生民”为己任,为潍县的百姓做了大量好事,政绩卓著。
其自喻是“七载春风在潍县”,这7年也是他“三绝”艺术创作的最佳时期。
他在《家书》中说道:“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
既不敢贪赃枉法,积造孽钱以害子孙,则每年廉俸收入,甚属寥寥,苟不入仕途,鬻书卖画,收入较多于廉俸数位。
”在展品《竹石图》的题款中郑板桥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其在潍县为官七载的真实写照,而其宦海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更得后人仰望和尊崇。
展览通过“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淡如我辈成胶漆,狂到狂奴有性情”三个部分,不仅为广大观众呈现了郑板桥为政、为文、为艺的人生风貌,同时以板桥为鉴,鼓励学习和思考他以民为本、为政为民的做官理念,坚守自身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三绝”彪炳艺林郑板桥在书法和绘画创作上反对墨守成规,师法自然而不泥古,匠心独运巧妙用笔,以鲜明的个性、别样的风格,在艺坛留下了自己永恒的印记。
描写人物品格志向的诗句

描写人物品格志向的诗句以下是一些描写人物品格志向的诗句及相关介绍啦,希望对你有用哦。
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注释**:“千磨万击”就是说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和打击呀。
“还坚劲”呢,意思是依然坚定强劲哦。
“任尔”就是任凭你的意思啦,这里的“尔”指的就是那东西南北风咯。
整句话就是说竹子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打击,还是那么坚定强劲,任凭你从哪个方向刮来的风,它都不怕呢。
**赏析**:嘿呀,这句诗可太牛啦!作者通过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其实就是在说人的品格志向呀。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多少挫折,就像那竹子面对四面八方的风一样,咱都得坚定地站在那儿,不被打倒呢。
这诗句让人读起来就觉得特有劲儿,好像自己也能像竹子一样坚强起来哦。
**作者介绍**:郑燮也就是郑板桥啦,这人可了不起咯。
他是清朝的书画家、文学家呢。
他画的竹子那叫一个出名呀,而且他这人性格也很耿直,对老百姓可好啦。
他写的诗好多都是通过描绘一些平常的事物,像竹子呀、兰花呀啥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呢。
②“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注释**:“粉骨碎身”就是说哪怕身体被粉碎成粉末啦。
“浑不怕”就是一点儿都不怕的意思哟。
“要留清白”呢,这里的“清白”可不只是说颜色干净哦,还指的是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奉公啥的呀,就是说要把自己的高尚品格留在人间呢。
**赏析**:哇哦,这句诗太有气势啦!作者把自己比作石灰呢,石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出来,然后又经过烈火焚烧,最后就算粉身碎骨也不怕,就为了留下那清白的名声在人间。
这其实就是在表达作者自己那种坚守高尚品格,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一心要保持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志向呀。
读起来就感觉这人可真有骨气呢。
**作者介绍**:于谦呀,那可是明朝的大英雄呢。
他为官清正廉洁,对国家忠心耿耿哦。
在明朝遇到危难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保卫了国家呢。
他写这首《石灰吟》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表明自己的心志,不管遇到啥情况,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对国家有用的人呢。
郑板桥的官箴联

郑板桥的官箴联官箴联,即用来教育、规劝官员做人、为官、廉洁自律的对联。
一般置于衙门大堂之上,亦可悬于官员书斋之内,时时警示,处处自省。
旧时的州县衙门大堂前,立有一块“戒石碑”,上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
郑板桥乃“扬州八怪”中的杰出人物,虽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但直至50岁才当上山东范县(现属河南省)县令。
郑板桥为官清廉,关心民瘼,用他的诗句表达出来就是: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
一杯白水荒途进,惭愧村愚百姓心。
众所周知,郑板桥是“诗书画三绝”,其实他的对联也是一绝,著名的如“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等。
调任山东潍县县令后,他亲笔撰写了三副官箴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有钱没理莫进来。
题于潍县衙门。
封建社会,官场普遍黑暗,用百姓的话讲是“黑漆衙门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郑板桥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用民间俚语直接入联,将下联改成“有钱没理莫进来”。
郑板桥严明执法,公正断案,绝不袒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赢得百姓拥戴。
视民如伤,潍邑苍生皆我子;修己以敬,东林前辈是吾师。
题于潍县大堂。
此联特别对仗工整,且用典如神,大有讲究。
“视民如伤”语出《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看待民众应像对待身上的伤痛一样,即要将百姓当成有伤病的人一样体贴照料,不可蛮横粗暴,须安抚怀柔,这样才能国家兴旺。
下联“修己以敬”,出自《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子路问何为君子。
孔子说:“提升自己的修养,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答:“提高修养,使周围的人安乐。
”子路再问:“这样就好了?”答:“提高修养,使所有的百姓都能快乐。
这样坚持下去,尧舜那样贤能的君王还怕难以做到吗?”孔子谈论的是君子的标准问题,即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这是君子安身立命和管理政事的关键。
“东林前辈”则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等知名学者,他们的弟子杨时创建了著名的东林书院。
赏析郑燮的诗作

赏析郑燮的诗作郑燮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诗人。
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思想表达和精湛的艺术创作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几篇代表作品对郑燮的诗歌进行赏析,以展现他的文学才华和独到的艺术触感。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郑燮的《秋夜寄邱员外》。
“铜壶尘尽碧涛空,黄叶篱边思旧翁。
橘洲潮起茫茫暝,两鬓离心甚不胜。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寂寞的景象,通过“铜壶尘尽碧涛空”和“黄叶篱边思旧翁”两句,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寥的内心情感。
而“橘洲潮起茫茫暝”一句则利用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夜中清新的气息。
最后的“两鬓离心甚不胜”将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强烈的意象描绘和凄美的情感表达,郑燮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离别和孤寂的沉重。
接下来,我们转入郑燮的《鹧鸪天·野男儿心》。
这是一首抒发真挚情感的词作。
词中通过“野男儿心,烟是云无恨”等语句,表达了自由奔放、坦荡无私的情感态度。
作者借助鹧鸪的形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内心的豪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野男儿心”这一短语也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常被人用来形容勇敢、坚毅的精神风貌。
郑燮的词作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让人陶醉其中。
另一篇不可忽视的作品是郑燮的《春游虎丘寺》。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充分展现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富春江畔东垣侧,红药坪头白日斜。
牡丹拦午云初卧,梨花边鸟晚啼罢。
”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田园,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美好和欢乐。
郑燮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与描绘,打开了读者对春天的认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触感。
郑燮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秉持着自由奔放的风格,还注入了对自然的无限敬畏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内涵,使得郑燮的诗作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赏析了郑燮的几篇代表作品后,我们不难看出他在诗歌创作上的独到之处。
大众日报 20151111郑板桥 一枝清瘦竹 叶叶总关情

陇上闲眠看耦耕
“乾隆元年 ( 公 元1736 年 ) , 郑 板 桥44 岁 , 得以 第二甲第八十八名的资格考中进士。 他在 《自序》 中说: 板桥康熙秀才, 雍正壬子举人, 乾隆丙辰进 士。 他又经过六年时间, 才任范县知县。 此时, 他 已是华发上头的老人了。 ” 潍坊市政协原副主席、 《郑板桥丛书》 主编王庆德介绍道。 “范县是鲁西小镇, 汉代置县。 这里紧邻黄 河, 地势平坦, 水源丰盈, 但 水 患 连连 , 灾荒频繁, 人口不多, 且较荒凉贫困。 诗云: 小城荒邑, 十万 编氓。 这与郑板桥家乡扬州兴化的繁荣相比, 当 然要逊色多了。 ” 王庆德说。 宛如 “大农村” 的范县城内住户稀零, 衙署冷 落。 郑板桥有诗为证: “四五十家负郭民, 落花厅 事净无尘。 苦蒿菜把邻僧送, 秃袖鹑衣小吏贫。 ” “ 廨 破 墙 仍缺 , 邻 鸡 喔喔 来 。 庭花开扁豆, 门子卧 秋苔。 ” 连县衙都是破旧的, 县衙内仅有官吏八名, 包括知县、 典史、 儒学教谕、 训导、 阴 阳学训 术 、 医 学训 科 、 僧会司僧会、 道会司道会。 从中可知当时 署 务 并不 繁 忙 , 郑板桥常带一名衙役, 布袜芒鞋, 到田野里查看民情。 有时郑板桥从田野里归来已晚, 被百姓留 住, 就一盘花生, 喝二两烧酒, 望着静谧的田野, 茂盛的稼禾, 诗 兴 也 开 始 拔 节 —— — “ 春 雨 长 堤 行 麦陇 , 秋风古庙问瓜田。 村农留 醉归来晚, 灯火千家望不眠。 ” 收完秋, 要交官租了。 范县过去有交粮一斗、 复加一升之习, 郑板桥认为加的这一升不合情 理, 更不合法理, 明令禁止。 范县水灾成患,也造成流民多出门乞讨为 业,渐渐形成“丐帮”。这些人有时滋生事 端,搅乱治安。郑板桥灵机一动,想了个治理 丐帮的办法。 “他先请丐帮到县衙吃饭。等乞丐们吃饱 喝足后,他让衙役把乞丐领上大堂,问他们不 劳而食之罪。乞丐们不服,争辩自己不是不劳 而食,只是无地可种。郑板桥说,黄河岸边荒 滩甚多,无人耕种,分给你们,开荒种粮者五 年不纳粮,种树者十年不征税。又把抓赌罚收 分 给 他 们 买 了 农 具 、 粮 种 。” 王 庆 德 介 绍 道 , 叫花子变成自耕农,温饱、治安一举两得。 当 上 司 曹 州 姚 太 守 下县 巡 视时 , 郑 板 桥 呈 诗 一 首 , 诗 云 : “ 落落 漠漠 何 所 营 , 萧萧 澹澹 自为情。十年不肯由科甲,老去无聊挂姓名。 布袜青鞋为长吏,白榆青杏种春城。几回大府 来 相 问 , 陇 上 闲 眠 看 耦 耕 。” “知县知县, 首先要知。 田野里看, 乡村里走, 有 案办案 子 , 无案问民情。 日积月累, 郑板桥对范 县的风土人情, 耕种养殖了然于心, 并见诸于笔 端。 ” 王庆德介绍道, 在郑板桥的 《范县诗》 中, 对 当地 各 项 生 产 活 动 做 了 详细 描 述 , 写采桑养蚕、 瓜果 蔬 菜 、 民风民俗。 “触景生情, 郑板桥还不忘 这块土地上的生产者。 他看到了穷苦人的艰辛, 也看到了贫富的差距。 ” “在范县的任上,他开始尝到从政的艰 辛。当然也积累了当县官的实际经验,为他后 来 赴 任 潍 县 知 县 打 下 了 基 础 。” 王 庆 德 说 。 当郑板桥离开范县时,案无遗牍,狱无遗 案 , 衙 中 故 旧 和 城 中 百 姓 将 他送 出 东 门 。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
在此整理了郑板桥的故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郑板桥的故事篇1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以罪予以重处。
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
他贩盐卖,是生活所逼,不得而已。
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
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
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
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
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仅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着名的大画家。
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那位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
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郑板桥的故事篇2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年轻时家里很穷。
因为无名无势,尽管字画很好,也卖不出好价钱。
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
一天,郑板桥躺在床上,忽见窗纸上映出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郑板桥想:一定是小偷光临了,我家有什么值得你拿呢?便高声吟起诗来: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
小偷听了,转身就溜。
郑板桥又念了两句诗送行: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
小偷慌忙越墙逃走,不小心把几块墙砖碰落地上,郑板桥家的黄狗直叫着追住小偷就咬。
郑板桥披衣出门,喝住黄狗,还把跌倒的小偷扶起来,一直送到大路上,作了个揖,又吟送了两句诗: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
郑板桥吟蟹诗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路过潍县,郑板桥却没有出城迎接。
郑板桥十首名诗

郑板桥十首名诗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深沉、豁达著称,被誉为“郑谷”。
他的诗作以山水、自然为主题,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表现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郑板桥的十首名诗:1.《画竹诗》此诗写竹,以竹为友,表现出郑板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竹的崇敬。
他通过描绘竹的风姿,表达了对清幽、深邃的追求。
2.《清明雨中行》此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雨景,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表现了郑板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3.《渔家傲·柳》此诗以柳为主题,描绘了柳的风韵和傲骨。
作者通过柳的形象,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4.《野渡》此诗描绘了作者在野渡的景象,表现了郑板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命运的接受。
5.《朝雨》此诗描绘了朝雨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中展现了郑板桥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
6.《梅花诗》此诗以梅花为主题,描绘了梅花的风姿和傲骨。
作者通过梅花的形象,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7.《山行》此诗描绘了作者的山行经历,表现了郑板桥对山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和对自然的敬畏。
8.《江行》此诗描绘了作者的江行经历,展现了郑板桥对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9.《秋思》此诗描绘了作者对秋天的思念,表现了郑板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10.《观潮》此诗描绘了作者观潮的情景,表现了郑板桥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和对自然的赞美。
郑板桥的诗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对后人的影响深远。
通过欣赏他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风采和思想,领略他的诗词之美,体味他的诗词之意。
愿我们能够在诗的海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领略诗的力量,感悟诗的情感,感悟诗的哲理。
《郑板桥诗词》中的政德文化传承

《郑板桥诗词》中的政德文化传承2 潍坊市社科联、社科院《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倡导最早修身立德、民众拥戴的为官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
”也强调德是立身之本、为官之魂、为政之要。
传承5千年的儒家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其蕴含的为民、爱民、敬民的政德文化是涵养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思想意志,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维。
中原廉吏郑燮(1693年-1766年),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任潍县知府期间逢灾年,开仓济赈灾救万人、捐廉代输活千家、案无留牍利百姓……回乡时,万人空巷、家家祀像,享受了父母官的至高待遇,有“郑青天”的美誉。
《清史列传·郑燮传》记载“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为“中原廉吏”。
其文学作品《郑板桥诗词》反映世间疾苦、歌颂人民勤劳、描写自然秀美、赞赏英雄风采,文笔锋锐辛辣,寓庄于谐,语浅情浓,不受格律束缚;倡导人人平等、主张仁和之政等一系列人文思想已成体系,且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解读他的诗词领悟其为政以德,造福百姓的政德文化思想,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乾隆9年郑板桥新官上任到山东范县,第一桩事就是把县衙的门墙凿出许多大洞,美曰:让官僚之风和恶习陋习都随风吹去,让百姓能够感受到官员与民众共呼吸同命运,重塑真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形象。
其题画诗《题君门》开篇两句:“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这里的“一尺”指的是县官门前的台阶,代表着官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虽只有一尺之遥,也难以跨越,因为这一尺的距离象征着阶级、地位和权力的差距。
“君门隔紫宸”描写皇宫的威严,皇帝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无疑比县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更大,更难以逾越。
郑板桥以县衙之门的难进、高高在上的君门遥不可及,从而揭示了清朝封建官僚制度的弊端,表达其鲜明的普世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清”“情”由三首诗窥探郑板桥的为官之德《毛诗序》有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歌是人们内心情感意志的一种表达方式,能从不同层面形象生动地反映诗人的志趣、思想和情感。
近日,偶读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三首诗歌,品其文字,如沐春风;思其志趣,魅力无穷。
诗歌虽然简短,却无不折射出他高尚的官德。
于是,结合郑板桥的生平及为官经历,仔细品味体悟他所秉承的行为规范和处事准则,从中窥探他的“三字”为官之德:立场、信念、意志之“坚”,为官、为事、为人之“清”,爱民、忧民、惠民之“情”。
为官之德一: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的这首《竹石》是典型的咏物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描写赞美生长于“破岩”中的竹子那顽强的生命力,形象表达了自己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和坚定执著的理想信念,而这种乐观坚定也正是郑板桥优良官德的一种具体表现。
立场之坚。
不同的立场体现了一个人为官的不同态度、追求以及价值取向。
要评价一名官员的官德如何,就不能不看他是站在何种立场,是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还是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是造福百姓,还是以权谋私?立场不同,官德迥异。
郑板桥出身下层,家世清贫,从小生活在劳动人民中,童年时期经历了磨难凄苦,饱尝人间辛酸。
可以说,他的命运牢牢地与劳动人民绑在了一起,这也决定了他日后为官时的坚定的立场:为老百姓谋福祉。
他一生都十分重视以农夫为代表劳动人民,认为他们“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即使是他的画作,也是“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这种坚定明确的立场正是他能够坚守廉洁奉公的根基所在。
信念之坚。
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必不可少的素养。
郑板桥的一生可谓坎坷起伏,经历了幼年丧父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三大不幸,身居官场更是感觉宦海沉浮、步履维艰。
虽然因世道不公,生活几度陷入困窘,也看透世情,但他凭借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非但没有消除儒家入世的积极人生观,而且下定决心要成就一番事业。
《辞源》对“官”字作出解释:“官,职也,谓各守其职为国治事者也。
”郑板桥正是把“为国治事”当作人生的信念与追求,因此,他不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是立志兼济天下。
诗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便是他坚定执著的理想信念和奋发有为的豪情壮志的生动写照。
毅力之坚。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尤其是作为一名肩负重任的官员,必须要有坚毅执著的品格和敢于担当的态度,才能做到披荆斩棘、攻坚克难,造福一方百姓。
郑板桥刚从范县到潍县做官时,正值严重旱灾。
面对赤地千里、草木枯槁、颗粒无收的局面,他并没有畏惧退缩,而是采取了“捐廉代输”、开仓赈贷等一系列有力措施。
虽然之后疫、卤、旱、涝等灾害交替发生,但由于郑板桥抗灾救灾态度坚决,措施得力,才使得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潍县人民最终渡过了难关。
为官之德二:清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被大雪覆盖的远山、晴空中的几朵淡云、带着寒气的日光、枝条凝冻的梅花,种种意象无不给人一种清冷、高洁之感。
郑板桥的这首题为《山中雪后》的七言绝句,不是简单地写景状物,而是他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的真切感慨,也表现了自己清高坚韧和洁身自好的品格修养。
清廉为官。
“公生明,廉生威。
”一个身居官职的人,手中比普通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权力。
若是他将这权力视作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责任,做到为民、务实、清廉,那么他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好官。
相反,若是他把手中的权力当成为己谋私的手段,欺压民众,强取豪夺,那么他就是老百姓眼中的贪官、坏官。
自古以来,老百姓都是爱戴清官,痛恨贪官。
郑板桥从五十岁“天命”之年开始,先后在范县、潍县当了十几年的县官。
其间,他廉洁奉公,励精图治,坦坦荡荡,显示出能员廉吏的清廉风范。
可悲的是,由于受到所处时代的局限,最终却以“莫须有”的贪污罚金款的罪名罢官,回乡时连人带家当只用了三条毛驴,一头自己乘坐,一头驮书,一头由僮仆乘坐引路,足见他清廉之德。
清正为事。
要当一名好官,不仅要做到廉洁,还要做到清正。
孔子在解答季康子关于“政”的提问时曾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指出为政者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端正品行。
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坚持清正为事。
他的正气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刚正不阿。
郑板桥到潍县上任时正值潍县遭遇自然灾害,当时的地方官吏为求升迁,故意匿灾不报,但他却全然不顾触犯上司忌讳,多次辗转向朝廷如实上报灾情,最终才引起朝廷的重视,派专人督办救灾事宜。
灾情过后,众官在省城趵突泉聚会,席间有上司让郑板桥吟诗。
面对这些发灾难财的贪官污吏,郑板桥没有阿谀奉承,而是吟出“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的句子,暗讽当时官场的污浊。
这正是郑板桥刚正不阿的表现。
二是公平公正。
郑板桥任知县期间,不畏惧富商和权势,断案处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敬畏。
清雅为人。
郑板桥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不仅仅表现在他为官一方、造福百姓的政绩,还着重表现在他高雅的艺术追求。
他的诗词脍炙人口,书画雅俗共赏,以实践推动了“扬州画派”的创立和发展,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他罢官回到扬州后的一次文人集会上,“扬州八怪”之一李葂撰写了一副对联赠予他:“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既道出了郑板桥的宦海生涯,又高度概括了他在诗文、书法、绘画方面卓越超群的艺术造诣。
或许,也正是因为郑板桥有如此高雅的追求,才使他避免了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成为当时官场宦海的一泓清流。
为官之德三: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题为《潍县暑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所作。
他把竹叶萧萧作响之声比作老百姓疾苦之声,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关爱,表达了他心系百姓的深厚情怀。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的思想,都强调要把老百姓当作国家的根本,注重对民众的关爱与呵护。
郑板桥之所以能够受到民众的认可和信任,正是由于他那爱民如子、忧民如己、惠民如亲的大爱之情,让他实现了突破小我与小家、实现大我与大家的追求与跨越。
爱民如子的深情。
古人讲:“抱公绝私,是为率职。
”身为父母官,就应当舍弃私利,谋求公利,全心全意为国为民,而爱民如子的情怀则是其源泉和动力。
郑板桥自幼深受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的哺育,得到善良率真民风的滋润,在幼小的心田早已埋下了亲民爱民的种子,立志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劳动人民。
他在范县任知县时,深感当地有古朴之风,但条件贫穷落后,就一心想治理好范县,做到勤政为民。
为此,他常常不坐轿子,深入基层,体察民情。
有时候还自我反省,认为百姓贫苦是自己这个父母官没有当好,并因此惭愧自责。
正是对老百姓的真情厚爱,让他在四年任职时间里取得了良好政绩,赢得了老百姓广泛赞誉。
忧民如己的温情。
懂得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无时无刻不忧其所忧,急其所急,是一个好官的重要表现。
郑板桥把民众的忧愁视为自己的忧愁,能够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
这种忧民的思想和情感集中表现在他的一封家书《范县暑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他打破“士农工商”的排序,把农民视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而将自己这样的士人排在农、工、商之后,抨击当时的读书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摄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的乱象。
他把农工商士四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了客观的分析评价,彰显出了强烈的民本思想,也正体现了他忧民如己的温情。
惠民如亲的热情。
好官的口碑并不是自己用嘴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为老百姓办实事干出来的。
一个好官,必定将民众视同自己的亲人,同舟共济、休戚与共,做到为民务实。
无论是在范县还是在潍县为官,郑板桥都展露出了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官德,真正顺应民意,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用心做了许多惠民实事。
特别是在潍县抗灾救灾过程中,他不是单纯等靠要,而是着眼长远,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修建了潍县城墙等一些惠及民众的公共设施。
在修建过程中,他自己带头出钱修建了六十尺,后来又加钱修了二十尺。
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历时三个月,潍县城墙终于修好。
这是郑板桥惠民如亲,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有力见证。
古语讲“为政以德”“以吏为师”,强调做官者要恪尽职守,以身作则,用优良的官德去引导、教育和感化老百姓。
可见,一名官员德行的好坏,不仅关乎个人,更关乎民心向背,影响社会大局。
时代不同,对官德的界定和标准也会有所差异,但总会有一部分优良的官德被人们传承、弘扬。
郑板桥所处的封建时代存在着各种社会弊端,虽然他坚守着自己高贵的品格,但也难免四处碰壁。
即使如此,他也从未自暴自弃,而是逐渐总结出了独有的人生哲学:“难得糊涂”。
他的糊涂是“由聪明而转入糊涂”的大智慧,在大是大非面前仍然坚持做到立场坚定,以为民之心、务实之举、清廉之行,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也给予后人以良好示范和深刻启迪。
当今的为官者,更当以积极的姿态,取其精华,传其精要,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学习、推崇郑板桥官德的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