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师听课心得
关于《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三篇】

关于《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三篇】《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1今年我读了《于某某:我怎样教语文》一书。
这本书是于某某老师从教五十多年来对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较为全面的总结,带我们从各个角度认识语文教学的真谛,了解语文教学的规律,进入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之门。
读完此书,我颇有启发和感触。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书的第二辑《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某某老师在文章开头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__________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如果说在过去,当看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会毫不迟疑地反对。
语文千头万绪,知识繁琐,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哪一方面不得顾及?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需下很大功夫,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得推敲琢磨,教语文怎么可能很简单?这几年,不断地接受新的课改理念,参与语文课题研讨,尝试语文课堂的改革,也确实在自己的思想上产生了巨大转变,更是认同了这样的观点。
于某某老师认为,教语文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只要抓住“读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可以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读什么?就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从孩子识字起就开始阅读,并在阅读中识字,读经典、诵美文、背诗文、储备语言。
学会多种阅读方式,默读、朗读、精读、泛读、跳读等。
写什么?就是写字、写作文,写一手漂亮的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宏扬传统文化。
写作文训练从一年级就可以开始进行了,低年级写话,中高年级写段、写篇。
而且要做到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就是学习语文的规律。
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文课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抓住“读写”两线不放松,就能把语文教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提高。
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

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在网上看了国家的语文教学名家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特别是关于低年级语文的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于老师把语文教学该如何去教、怎么教心里非常非常的明确。
教学应以本为本,不要偷工减料,不要违背规律。
低年级要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上。
识字一定要把握好让孩子们充分的通过象形字、形声字等特点学习认识汉字,一定要确保孩子们认识汉字上的达标;写字根据书法学习的规律:读贴、描红、仿影、临帖。
交给孩子观察字的结构,一个一个进行认真的指导。
第一天学习每个字写三遍,第二天写两遍,第三天写一遍,一星期后写一遍,再停一星期后写一遍。
按照遗忘的规律,给孩子们留相应量的作业,讲究科学。
朗读指导的策略“跟我读”,教师一定要示范朗读,通过表情、语气动作的展示来朗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不用或者尽可能少的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解释。
背诵一定要人人过关。
谈到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于老师告诉我们要相信低年级孩子也已经可以自学了,可以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如果想提高孩子学语文课的兴趣,首先要孩子喜欢你。
课堂上少问、少讲,多示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果断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惜时如金;要有自己的绝招。
每节课后要冷静的反思,听课、上课、评课一定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牢记让孩子们有最大的收获。
首先打造高校课堂,后转向深刻、独到、广博的优质课堂。
于老师如今已白发苍苍,年近七旬,教学艺术高超,但于老师仍然谦虚的.跟大家鞠躬行礼,在孩子们面前连声不敢称自己有学问。
非常的尊重和不断的发现寻找孩子们的闪光点,询问孩子的尊姓大名,夸奖孩子们的可爱和勇敢,与孩子们的交流不是和蔼,而是非常非常的和蔼、特别特别强的亲和力。
于老师的严谨治学,备课的充分,每个字和词语亲自的查找资料然后给孩子们示范,充分的体现和履行着“身教重于言教”的真理!学习于老师!向于老致敬!。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于永正老师在1999年12月14日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快来看看吧!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
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
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
我总结了几点: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
是我毕生的追求。
”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
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第一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于永正读书心得读于永正《我的为师之道》有感《我的为师之道》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从教半个世纪的一次全方位的总结。
一章一章用心地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书中字字皆有情,章章皆有意。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不仅在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还对什么是语文、什么是小学语文、学语文的规律是什么、怎么教小学语文不间断地进行思索与实践,并把自己的心得形诸于文字。
在实践中,他认识到老师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坚持学习,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一)用童心润童心,童心未泯 1.做“性温”、“味甘”的甘草朱友明老师形象地把于老师比作“性温”、“味甘”的甘草。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解人意。
面对学生的错误,于老师总是用微笑和幽默代替批评。
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发现一个学生在课上画金鱼,命其为课文插图;宁宁的脸上被房栋甩了墨水,笑称“锦上添花”以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于老师如甘草般宽容大度。
文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于调和。
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
于老师之所以赢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他“深谙中庸之道”,懂得做事要把握好“度”。
说得形象一点儿,就是“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
说得深刻一点儿,就是“真诚恻怛”,“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在于老师眼中,中庸不是“知识”,不是“道理”,而是素养。
2.从没忘记自己曾是孩子于老师认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他在书中给出了九条策略: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和学生一起做值日;做错了,公开认错;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范本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探索和成长的过程。
而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有幸接触到了于永正先生的一些著作和讲座,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学习于永正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学习于永正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他的讲座中,他强调了知识和智慧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作用。
他指出,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我们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认识。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境界。
其次,学习于永正让我明白了学习需要有恒心和毅力。
在他的著作和讲座中,他不断强调了对学习的持续投入和毅力的重要性。
他告诫我们,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
他还提醒我们要有耐心和恒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这让我明白,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我们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进步和成长。
另外,学习于永正也启发了我对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思考。
在他的著作和讲座中,他提到了很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他强调了学习要有系统性和目标性,要有计划和方法地学习。
他还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和应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此外,学习于永正还让我明白了学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知识本身。
他提到,学习是一种提升自身修养和境界的方式,是一种追求真理和美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使命。
他还提醒我们要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用于造福他人和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最后,学习于永正让我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乐趣。
在他的著作和讲座中,他充满了对学习的热爱和激情,他用幽默和生动的语言讲述着学习的故事和经验。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完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欢笑,在课堂中荡漾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于老师可真是使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出演多角,可以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是狡猾骗肉的“狐狸”;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有的嗓音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
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
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
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
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
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尊重。
二、激励,在航程中扬帆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周弘先生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有感拜读《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在文字中又一次走进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感受他的教学思想、感悟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的魅力。
那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让人手不释卷;那幽默风趣的激励语言,萦绕耳畔;那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
许多教学环节,在其他的课堂上也曾见过,但用在于老师的课堂上却显得珠联璧合,格外出彩。
下面以读书的几个环节为例略谈自己的感悟。
一、初读中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生读书要善思考,思考文中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情感……然后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于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在读书中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书边动笔圈生字、画词语、写批注……呈现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师:大部分小朋友都读了两遍,有的已经开始读第三遍了。
谁读懂了“学艺”这个词语?梅兰芳学艺,是什么意思?生:梅兰芳跟老师学习唱京剧。
生:梅兰芳拜师学习演京戏。
师:(高兴地)不愧是“娃哈哈”!只读了两遍,课文的意思就基本读懂了。
刚才大家读书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位小朋友做了不少记号(举起他读过的课文),这是个好习惯。
可惜只发现了一个。
也许大家光顾了解课文的意思了,还没来得及做记号。
下面,请小朋友再默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在你喜欢的地方画上波浪线。
会做记号,就是会思考。
像这样的环节于老师几乎渗透在每堂课中,让我也有了不少收获。
二、细读中感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的重要部分,朗读是于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大特点,他说要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
那么于老师是怎样让学生读出灵性,读出悟性的呢?于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多读,有层次的读来着重理解和感悟课文中词语的意思。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辅以体态动作的读来加深对词句所含感情的理解。
达到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目的。
例如于老师在《梅兰芳学艺》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谁愿意读?我想把这个机会给一个不举手的。
2023年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

2023年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2023年我有幸能够学习于永正,这段时光对我来说将是生命中宝贵的经历。
在这2000字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永正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谈谈我在永正学习的环境。
永正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而闻名。
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给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感觉。
教学楼宽敞明亮,教室里设备齐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
此外,学校还重视实践教学,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实践课程和实习机会。
我深深感受到了学校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这些都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动力和热情。
其次,我想分享一下我在永正学习的学术成长。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永正,我有幸遇到了一些优秀的教师,他们对我们的教育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
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图书馆里拥有大量的书籍和期刊,方便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此外,学校还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和讲座,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
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我们更有动力去探索和学习。
除了学术成长,我还要提到我在永正学习的人际交往。
永正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学习社区。
在这里,我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学,我们共同学习、相互交流,互相启发。
同时,学校还组织了各种社团和活动,让我们有机会结识更多的朋友,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这些人际交往的经历使我更加开放和包容,也让我意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相信这种人际交往的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在永正学习期间我所获得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永正,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包括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去实践和展示我们的才华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一节好课的感觉“爽”
为期半天的潍坊学习使我感受颇多,真正领悟到了好课的标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不累,则就不失为一节好课。
如果一节课下来,老师艰涩,学生感觉乏味,,则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
本次学习再次近距离地聆听了于永正大师的公开课,我被他身上那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孩子们平等的对话交流,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在我的心中烙印很深。
下面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于老讲授的《秋天的雨》
1、没有繁杂的开场白“爽”
一上课就板书课题,一边写,一边让学生观察,写完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随后出示了词语:钥匙、凉爽、喇叭、衣裳、五彩缤纷、频频点头,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然后指导学生书写,观察“爽”怎么写,从结构到笔顺,让学生书空,引导怎么写规范,怎么写好看,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学生在本上写,老师示范写“爽”,并指导捺的写法,相当于人的走,边做抬腿的动作,告诉学生“捺”一定要写得有力。
再练两遍,最后用爽组词。
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
这样做确实是一节语文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学生不仅认识到了中国汉字的漂亮,还从老师身上学到了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传授知识,是幸福的,是“爽”的,我们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也是“爽”的。
2、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爽”
检查指导完字词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每人读一段,老师范读,一边读一边还不忘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他是这样说的:“听了老师的朗读,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学生回答说:“喜欢”。
老师紧接着说“喜欢,就抓紧时间朗读吧,各自练各自的,超过老师。
”这一说不要紧,孩子们的热情可高了,他们都想超过老师。
可是毕竟是公开课,孩子们的紧张心里是难免的。
当于老说:谁敢和老师挑战时,没有人啃气,也没有人举手。
这时老师马上改变话题说:谁敢和老师比赛?孩子们还是没有反映。
这时老师又说:谁愿意学一学老师读,这时孩子们开始举手了,有愿意跟老师学的了。
这就是一个大师的智慧,不急不躁。
这时老师指名读,让大家听,看看学得像不像,看看能不能超过老师。
当老师发
现孩子们读的的确很糟时就又开始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再学,会更像些。
又让刚才读的那个小孩子读,那个孩子的朗读明显的提高了一大截。
集体读,再读,读得要像说话一样才行。
目标明确,指导得法。
板书:钥匙、打开。
面对如此重大的场合,关注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行。
3、问题设计的巧妙“爽”
走进秋天你首先看到了什么?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看完了吗?看够了吗?看清楚了吗?问题一次比一次提的有深度,且有层次。
读一读看到的词,那么多的色彩用一个词来概括“五彩缤纷”,引导学生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利用电脑出示了“五彩缤纷”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恰当的解释。
当学生选出来时,老师并没有停留在表层的理解,反问学生,五彩缤纷仅仅是色彩多吗?仅仅是颜色多吗?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层次思考。
“扇哪扇哪,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哦,原来不仅颜色多,而且会动,因此五彩缤纷的最恰当的解释是:色彩多而且是生动的。
再让学生读文章,读得颜色多,还要读得动起来。
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再往里走,又闻到了什么?”让学生做记号,还告诉学生,会做记号会帮助你思考。
老师示范读,看能不能把你的脚勾住?有两个字老师特别喜欢,你猜一猜,猜着,在这两个字下面画圈。
与学生探讨: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两个字。
一个是“藏”、一个是“躲”。
为什么气味是藏,躲起来呢?气味能看见吗?看不见是闻到的,所以用藏,向躲。
学生经过老师这么一引导,体会到了写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真是“爽”。
小到一个题目的板书,都是一笔一画,一边写一边指导,给孩子们起示范作用,大到深层的问题剖析,都尊重学生的第一感受,没有一点权威的架式,循循善诱,亲切和蔼的教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产生亲和力,学生觉得这样的老师他们可以信赖,真正是亲其师信其道,怪不得孩子们一节课收效很大!
还有,他们的一切设计都是从学生出发,没有一点炫耀自己的成份。
一节课实实在在,没有一点花架子,每个环节的处理是那样的自然,合理,每一句的导是那样的恰到火候。
两位大师为学生示范朗读,抛开书,面对学生诵读,声音深厚,情感浓郁,使我进一步明确了:他们课堂中敏锐的语感,游刃有余的课堂调控,归根到底是一篇篇美文烂熟于心,呼之欲出的结果。
从某个角度讲,教师读得有多好,课堂上学生的阅读体验就有多深。
“课文背出来了再备课。
”这句看似
普通的话,实质上向人们传递了深刻的道理:功夫在课前,功夫在“读”中。
想让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就从读开始吧!
开篇就闻语文味。
这两节课的导课没有繁杂的环节,都从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认词认字开始,朗读、解词,全部是以语文的方式推进着学习过程。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时下有些公开课的导入,或调侃,或唱歌、或问候,往往与语文无关,与所学课文无关,时间用了不少,学生收益不大。
我们是语文老师,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与“语文”有关,都要散发出语文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