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关雎》
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赏析

赵季平艺术歌曲《关雎》赏析《关雎》是一首优美的艺术歌曲。
这首歌由4个主题, 14段旋律构成。
最初作为民族器乐曲演奏,后改编成管弦乐曲,并成为中国古典艺术歌曲。
乐曲情绪十分温柔、恬静、舒缓,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情调。
这首歌曲的风格与著名的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第二幕里,卡拉夫王子向公主“图兰朵”吟唱的咏叹调《L’ amoreuse’ amore》有相似之处。
它在今天的音乐会上演出时,也常常会与“图兰朵”这样的歌剧咏叹调形成同声合唱,也算是我国“交响音乐”的一种新尝试。
赵季平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以后,他到西安音乐学院附中读书。
在附中学习期间,他不但继续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还不断地接受各方面的知识和音乐方面的熏陶。
除了他自身的天赋外,赵季平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当时教他作曲的李重光老师曾说过:“赵季平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是他非常辛苦的努力才换来的。
”“雎鸠”本义是指在河边成双成对飞翔的水鸟,由于其叫声非常动听,人们就借用它来比喻“关关和鸣”的和谐、亲密的夫妻关系。
从歌词内容可看出,《关雎》所表达的就是一个夫妇之间的和谐、和睦的关系。
“参差荇菜”,形容水中富于变化的荇菜,其实就是指荇菜嫩时。
据《诗经》记载:“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而且,它的上下两句,还都是叠韵词:“窈窕淑女”是叠韵词,“寤寐求之”也是叠韵词。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音节“ qiu”,十分协调。
下句是名词性叠韵词“窈窕”,再加上上句是形容词性叠韵词“寤寐”,这样一来,一句话就变成了5个叠韵词。
而且“寤寐”又同“求”字一样,是连绵词,读音非常柔和。
中国古代《诗经》所描写的就是“雎鸠”。
传说中,一位国君的女儿很喜欢听她父亲讲《诗经》。
因此,她要求父亲每天给她讲一首诗。
可是她的父亲虽然有很多时间讲《诗经》,却没有一天是完整地讲完的。
她很不理解,一天,她突发奇想:“为什么?为什么你只能给我讲一半,另一半不给我讲呢?”这句话引起了父亲的深思,他便把另一半告诉了女儿,那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儒家诗学观念

儒家诗学观念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衍生注释:- “关关”:拟声词,水鸟相互和鸣的声音。
- “雎鸠”:一种水鸟。
古人认为它们雌雄情意专一。
- “窈窕”:美好的样子,这里主要指女子的容貌美和内在美。
- “好逑”:好的配偶。
- “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
- “寤寐”:醒着和睡着。
三、赏析:主题方面,《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贤淑的女子的爱慕与追求之情。
情感上,充满了质朴、纯真的爱情向往。
表现手法上,首先它采用了兴的手法,以雎鸠鸟在河洲上的和鸣引出男女的爱情,用自然的景象起兴,自然而生动。
诗中还通过男子对女子“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与想象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男子的心理活动。
通过错落有致地描写采摘荇菜这一劳动场景,来暗示女子的美好和两人关系的渐进。
整个诗读起来简洁明快却又意味深长,是爱情诗的经典之作。
四、作者介绍:《关雎》出自《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可以推断是由当时广大的劳动人民、宫廷乐师、文人学士等共同创作的。
《关雎》就像是从民间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朵爱情之花,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情感与生活。
五、运用片段:1. 场景一:在大学的文学讲座上。
老师:“同学们啊,真正美好的爱情是应该充满尊重和向往的。
就像《关雎》里写的那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看到心仪的女子,首先是一种纯粹的爱慕,而不是其他不良的企图。
这就是爱情最原始最美好的样子,质朴而又充满真诚。
当我们在现实中追求爱情的时候,不也应该这样真诚对待对方吗?”2. 场景二:朋友的婚礼上。
《关雎》知识点汇总讲解

《关雎》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二、字词理解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求取。
之:指荇菜。
寤寐(wù 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寐,入睡。
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
”也可通。
思服:思念。
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悠哉(yōu zāi)悠哉: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思念深长的样子。
悠,忧思的样子。
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悠,感思。
见《尔雅·释诂》郭璞注。
哉,语气助词。
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
辗,古字作展。
展转,即反侧。
反侧,犹翻覆。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琴、瑟,皆弦乐器。
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
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古诗词歌曲《关雎》是作曲家赵季平依据《诗经・周南》创作而成,作曲技法娴熟、精湛,从乐思上成功展现了一个青年男子热烈而真挚的爱情,是当代声乐作品之佳作。
一、《关雎》文本美学观《关雎》乃《诗经》的开篇之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来看,可谓是中国古代爱情诗篇的一个国粹典范,是孔子儒家推崇的诗教主张。
先秦时期的情歌《关雎》,处在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历史时期,构建了以宗法血源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侵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如儒家学说以“和”为美,把主体的道德作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
这种观念体现在爱情审美价值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伦理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理想爱情观的审美价值取向,即“不偏不倚,勿过不及”的审美观。
和谐的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我内心的和谐。
和谐的爱情,是幸福、美好的最高境界,当然这种和谐既是两情相悦、互相爱慕的双向自由选择,又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要求。
《关雎》所反映的爱情之美正是自我克制、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是和谐爱情的典范。
诗中的“君子”谦和有礼,文质彬彬,才思敏捷,温润如玉。
据王国维讲:“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士大夫鼓而已”。
“君子”追求“淑女”的方式比较特别,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粗俗的行为,举止高雅,以“琴瑟、钟鼓”来陶醉对方的心灵、以音乐的形式来倾诉高尚的爱情。
由此看来,“君子”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才子,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谓“乐而不淫”,而“淑女”也算得上佳人,“君子”和“淑女”的爱情可以说是中国爱情文学史上“才子佳人”的模式源头,代表了传统中国式的爱情理想。
其次,“君子”充满激情而又理智,爱得深入而又有节制。
诗中没有泼墨重彩地描述“君子”对“淑女”的热烈追求过程,而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君子”追求不到“淑女”后的两个典型行为上:一是想念,想念的程度很深“寤寐思服”,即日思夜想;想念的时间长,“悠哉悠哉”;二是痛苦,“君子”因饱受思念痛苦的折磨,“辗转反侧”,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关雎这首古诗作文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关雎这首古诗作文《关雎》的奇妙世界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是从一首古诗里来的,这首诗叫《关雎》。
在一条清清的小河边,长满了绿绿的水草。
有一只漂亮的雎鸠鸟在河中间的小岛上,“关关关”地叫着,好像在唱着好听的歌。
这时候呀,一个年轻的小哥哥路过这里,他一下就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住啦。
小哥哥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姐姐。
小姐姐正在河边采着水草,她的笑容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好看。
小哥哥的心“砰砰砰”地跳个不停,他觉得自己喜欢上这个小姐姐啦。
从那以后,小哥哥每天都想着小姐姐,晚上睡觉都睡不好。
他想着要是能和小姐姐一起弹琴唱歌,那该有多好呀。
他还想着能和小姐姐一起去划船,在水上看美丽的风景。
小朋友们,你们说小哥哥能和小姐姐在一起吗?《关雎》里的美好爱情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首古诗叫《关雎》,这里面的故事可有意思啦!在一个特别漂亮的地方,有一条河,河水清清的,能看到水底的小石头。
河边的水草随风摆动,就像在跳舞一样。
这时候,有两只雎鸠鸟飞来了,它们一边飞一边叫着,声音可好听啦,好像在说:“快来看看呀!”有个小哥哥正好经过这里,他听到鸟叫就停下了脚步。
哎呀,他一扭头,看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小姐姐。
小姐姐在认真地采着水草,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好看极了。
小哥哥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小姐姐,眼睛都移不开啦。
小哥哥回到家,心里一直想着小姐姐。
吃饭的时候想,看书的时候想,做梦都能梦到小姐姐呢。
他想着要是能给小姐姐送一束花,小姐姐会不会很开心?要是能和小姐姐一起在月光下散步,那该有多浪漫呀!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哥哥的愿望能实现吗?。
经典常谈诗经第四主要内容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五千年文明的记忆”。
它是中国诗歌的开端,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伦理道德、生活心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丰富多样的内容。
其中,第四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了《国风》和《周南》两个篇章。
《国风》《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是以各个诸侯国的民间歌谣为主体的篇目。
它记录了当时中国各个地区的社会状况、人民的生活、道德风尚以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迁。
在这其中,有一些篇章被认为是经典常谈:1.《关雎》:这是《国风》中的第一首篇章,描绘了妇女对爱情的期盼和对男子的悲伤。
2.《卷耳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人心不同、社会不和等。
3.《鹿鸣》:以婚姻为主题,描绘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状况。
4.《桃夭》:描绘了当时桃花盛开的春天,以及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期待。
《周南》《周南》是诗经中的另一个重要篇章,它主要以爱情和女性的心情为题材,表达了女子们对爱情的向往、对婚姻的期望以及对家庭的渴望。
在这其中,有一些篇章也被视为经典常谈:1.《关雎》:描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男子的依赖。
2.《葛覃》:描绘了女子们对婚姻的期待和对家庭的喜悦。
3.《白华》:表达了女子对婚姻的祝福和对爱情的执著。
4.《采薇》:描述了女子对爱情的忧伤和无奈。
以上仅仅是《国风》和《周南》中的一部分,这两个篇章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面貌以及人民的感情和生活状态。
诗经的另外两个主要篇章包括《齐风》和《秦风》,也各自有着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内容不仅体现了当时的人文风貌、道德伦理,还是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对诗经的学习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价值观念,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雎古诗讲解

关雎古诗讲解摘要:一、关雎诗的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2.创作背景二、关雎诗的内容解析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4.窈窕淑女,寤寐求之5.求之不得,寤寐思服6.悠哉悠哉,辗转反侧7.参差荇菜,左右采之8.窈窕淑女,琴瑟友之9.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0.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三、关雎诗的主题思想1.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之间纯美的爱情2.强调了君子与淑女的美好结合四、关雎诗的艺术特色1.运用丰富的意象描绘自然景色2.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人物形象3.运用诗经特有的表现手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正文:《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其优美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古代青年男女之间纯美的爱情。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这首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雎》的背景。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关雎》是国风中的一篇,国风主要是地方民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雎》的作者不详,但根据诗经的编排,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产生于西周初期,大约公元前11 世纪左右。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关雎》的内容。
《关雎》以雎鸠的鸣叫开篇,引出诗人对淑女的描绘。
诗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既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又寓意着男女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
接下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描绘了君子与淑女的美好结合。
在诗的中间部分,作者通过对荇菜的描绘,寓言式地表现了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而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等诗句,强调了君子与淑女结合后的美好生活。
至于《关雎》的主题思想,它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之间纯美的爱情,强调了君子与淑女的美好结合。
这首诗以雎鸠的鸣叫和荇菜的描绘为背景,形象地展示了男女之间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表达了一种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同时,《关雎》还强调了君子与淑女结合的意义,认为这种结合不仅是个人幸福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汉代诗经学史论

汉代诗经学史论《汉代诗经学史论》一、原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二、衍生注释:- “雎鸠”:是一种水鸟,相传这种鸟雌雄情意专一。
- “窈窕”: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 “逑”:配偶的意思。
- “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可以食用。
“流”“采”“芼”在这里都是描写采摘荇菜的动作,有学者认为这是起兴,通过采摘荇菜的场景来引出男子对女子的追求。
三、赏析:主题上,《关雎》描绘了一个男子对淑女的爱慕与追求。
情感方面呢,从最初对淑女的向往“君子好逑”,到求之不得的痛苦“辗转反侧”,再到幻想得到后的欢快场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情感起伏变化。
表现手法主要是兴,诗开篇用雎鸠鸟在河洲上相互鸣叫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求爱,自然而又贴切。
诗中的描写生动细腻,男子的爱慕之情通过对神态和心理的描绘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这首诗很含蓄地表达爱情,这也符合当时社会文化的要求。
四、作者介绍:《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没有确切的作者名字。
但从《关雎》这首诗来看,它应该是民间的创作。
当时主要是口口相传,最后被采集整理进《诗经》。
它反映出当时周初社会婚恋文化、风俗以及人们心中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创作者可能是某个对爱情有所感触的男子,或者是一个善于观察这种男女婚恋的人。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一个大学的文学社团活动中,大家正在讨论不同时代的爱情观。
有人说现代爱情很直白,这时你站出来,微笑着说:“你们知道吗?在汉代,人们的爱情诗就写得特别含蓄又美好呢,就像《关雎》里写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看到心仪的女子也不是穷追猛打,而是以一种很文雅的姿态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例子二:谈恋爱的时候,你带着女朋友回到老家,看到河边有一些水鸟。
你灵感一来对她说:“看那水鸟,突然就让我想起了《关雎》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的“六义”
1、三大基本内容: 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歌谣。 “风”:
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雅”:
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颂”: 2、三大表现手法: “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赋”: “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
《关雎》
《关雎》
——《诗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雎》
——《诗经》
•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 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3、理解体会优美的意境。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 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 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 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 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 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 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辗转反侧。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作业 : 1.请你以“我看《关雎》之美,美在……”的 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句:我看《关雎》之美,美在小伙子的 痴情专一。 2.请将《关雎》翻译音律和谐的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