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气藏工程指导》((陈小凡:2012年3月22日)
关于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几点思考

关于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几点思考摘要:2012年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层次高、范围广,贴近生产实际。
其成功举办对促进石油、地质等工科院校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和对大学生科学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贯彻实施“学、赛、研”三位一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通过本次大赛,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学好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前沿知识的关系,强化了学习与科研相互促进的理念。
关键词: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科学意识创新能力知识结构2012年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接近尾声,纵观整场赛事,我们领略到一种全新的大赛氛围。
一是层次高、范围广。
中石油、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大及全国石油、地质类高校广泛参与,众多学子踊跃参加;二是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大赛设计方案相关的基础资料、数据来自石油企业生产一线,实战色彩浓厚。
从开展大学生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及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角度来讲,第二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具有较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意义(一)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和对大学生科学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竞争,最根本的在于人才的竞争,要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世界竞争中具有相应的地位与实力,关键在于尽快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来并不专门从事科研工作,但是他们在校期间是否初步养成了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却会对未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与影响。
知识经济的深入开展,不仅对高新科技领域的创新人才提出了需求,同时要求社会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都应当具备一大批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建设人才。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应当具备很强的科学意识,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开展,对贯彻实施教育部“学、赛、研”三位一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为我国石油战线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显示出重要的首创和引领作用,进而促进我国各类高校乃至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长远发展。
2012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推荐材料之五:气田开发地质与气藏工程设计要求(最终5篇)

2012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推荐材料之五:气田开发地质与气藏工程设计要求(最终5篇)第一篇:2012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推荐材料之五:气田开发地质与气藏工程设计要求气田开发地质与气藏工程设计要求1总论1.1地理及自然条件概况 1.2勘探开发情况1.3资料录取情况1.4地质储量1.5推荐方案要点1.6经济评价 2气藏地质特征2.1 地层特征2.1.1 地层层序2.1.2 目的层细分与对比2.2构造特征2.2.1区域构造特征2.2.2初步方案构造特征2.2.3本次方案构造特征再认识 2.3储层特征研究2.3.1储层岩石学特征2.3.2储层沉积相2.3.3储集空间特征2.3.4储层物性特征2.3.5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2.3.6储层裂缝研究2.3.7 储层综合评价 2.4气藏特征2.4.1气水界面确定2.4.2温度、压力系统2.4.3流体性质 2.4.4气藏类型 2.4.5储量计算及评价2.4.6水体大小及能量分析2.5地质模型的建立2.5.1地质建模的步骤2.5.2单井模型 2.5.3剖面模型 2.5.4三维地质模型2.6地质模型检验2.6.1模型储量检验2.6.2模型孔隙度检验3气藏工程研究3.1地层流体性质3.1.1流体相态特征研究3.1.2天然气含水汽量的确定 3.2渗流物理特征研究3.2.1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3.2.2岩石敏感性特征3.2.3毛管压力曲线特征3.3 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3.4试井解释3.4.1试井基本情况3.4.2试井解释结果3.5产能评价研究3.5.1试油及补充产能测试情况 3.5.2气藏合理产能研究3.5.3合理生产压差的原则界限 3.5.4单井产能预测3.5.5气藏数值试井及产能评价3.6 废弃压力估算3.6.1经验公式法3.6.2类比法4 开发机理及合理开发方法研究4.1双重介质模型与等效模型的比较4.2开发机理研究4.2.1采气速度 4.2.2边水能量 4.2.3打开程度 4.2.4岩石变形的影响5开发方案设计5.1 开发原则5.2开发方式选择5.3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5.3.1 自然分层情况5.3.2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分析及确定5.4 开发井网部署和生产规模5.4.1 井网部署原则和依据5.4.2合理采气速度及生产规模5.5方案设计及指标预测5.5.1对比方案设计及优选5.5.2 经济评价优选5.5.3推荐开发方案指标汇总5.5.4 目前方案与初步方案的区别6 开发方案风险评估7 实施要求7.1开发要求 7.2钻井要求 7.3完井要求第二篇: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气田开发方案气田开发方案(详细提纲)前言一. 气田地理位置和环境二. 区域地质概况(构造、地层沉积、资源)三. 勘探开发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四. 资料录取情况第一章气田地质特征一. 构造特征二. 地层特征1. 地层层序及岩、电性特征2. 小层划分对比三. 储层特征1. 岩性特征(岩石学特征)① 岩石类型② 粘土矿物特征2. 沉积特征(沉积微相)① 滨海相储层沉积特征② 三角相储层沉积特征③ 河流相储层沉积特征3. 砂体展布特征① 沉积微相类型与砂体展布关系(主要论述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展布特征,并推测河道砂体的宽、厚及其展布)②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2012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推荐材料之三:采气工程设计

采气工程1气井的完井和试气1.1气井的完井和井身结构1.1.1气井的完井方法1)裸眼完井:钻到气层顶部后停钻,下油层套管固井,再用小钻头钻开油气层,这样气层完全是裸露的。
2)衬管完井:这是改进了的裸眼完井,有裸眼完井的优点,又防止了岩石垮塌的缺点。
衬管用悬挂器挂在上层套管的底部,或直接座在井底。
3)射孔完井:钻完气层后下气层套管固井,然后用射孔枪在气层射孔,射孔弹穿过套管和水泥环射入气层,形成若干条人工通道,让气进入井筒。
长庆气田目前采用的是射孔完井方法。
4)尾管完井:钻完气层后下尾管固井。
尾管用悬挂器挂在上层套管的底部,射孔枪射开气层。
尾管完井具有射孔完井的优点,又节省了大量套管。
尾管顶部还装有回接接头,必要时,还可回接套管一直到井口。
尾管完井特别适用于探井,因为探井对气层有无工业价值情况不明,下套管有时会造成浪费。
1.1.2井身结构井身结构包括下入套管的层次,各层套管的尺寸及下入深度,各层套管外水泥浆返深、水泥环厚度以及每次固井对应的井眼尺寸。
井身结构通常用井身结构图表示,它是气井地下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经论证,适合长庆气田开发的最小生产套管尺寸为φ139.7mm,套管程序为φ244.5mm+φ139.7mm。
考虑到下古气层H2S含量较高,套管腐蚀后的修复、气田开发后期侧钻和上、下古气层的分层开采,下古气层开发井采用φ273mm+φ177.8mm(7″)套管程序。
上古气层采用φ244.5mm+φ139.7mm井身结构。
1)长庆气井井身结构演变过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年以前,以找油为主,兼顾石盒子组底砂岩气层。
套管程序:Φ339.7mm表套(150~200m)+Φ177.8mm或Φ139.7mm 套管。
井身结构见图2-1。
图2-1 第一阶段井身结构图2-2 第二阶段井身结构(1)第二阶段:1986年至1988年,油气并举阶段。
(1)区域探井及超探井:表层套管+技术套管+生产套管+尾管。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2012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推荐材料之一: 气田开发HSE要求

9.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根据股份公司方案编制规范,特编制HSE管理篇章。
9.1 基本原则XX气田属高压气藏,采气工程方案执行过程中,各项生产作业工作都要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能源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地方及行业、企业有关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按照股份公司“三高”气井管理规定编制HSE作业例卷,并对操作员工进行相关应急演练。
9.2 健康管理要求9.2.1 作业人员要求没有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的作业人员不得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有职业禁忌证的作业人员不得从事所禁忌的作业,每年组织常规作业人员和从事职业危害的作业人员分别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和职业性健康检查。
根据体验结果,每年定期组织对作业人员的身体能力与所从事工种的适应性进行评估,作业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9.2.2劳保用品劳动保护用品按GB/T11651-89有关规定发放,施工作业人员必须按相关规定佩带劳保用品上岗作业9.2.3 人身安全保护规定① 各施工队伍入驻井场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② 作业人员不得在作业期间饮用酒类或含酒精的饮料;③作业现场按规定制作作业安全标志牌、警示牌,严格按照项目作业的操作规程和劳保规程进行作业,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④各施工队伍HSE 负责人严格按规定组织好安全检查,发现作业过程中不安全隐患、重大险情,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处理并报告管理部门;⑤ 各施工队伍不得购买、使用不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XX油田公司规定的原材料、设备、装置、防护用品、器材、安全检测仪器等;⑥ 井场禁止烟火,各施工队伍在作业过程中要按照有关要求和程序实施动火作业;⑦ 各施工队伍应按照国家和行业的要求储存、保管、运输易爆品、易燃品、危险品。
9.2.4医疗器械和药品配置要求① 按Q/SYTZ0098-2003《医用急救包配备规范》标准配备大型急救包。
要求配备所需的医疗设备、器械和药品,同时根据环境调查情况配备相应的防疫药品。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气藏单项组

•沁端区块勘探开发总投资,共计4.28亿元。
风险性分析和经济评价
2.经济效
财务评价结果
11.8%
投资利税率Tpt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静态投资回收期(Pt) 动态投资回收期(Pt’)
14.3%
22.2% 6.28年 7.82年
财务净现值(FNPV)
7254.94万元
11
50
45
开发方案设计与推荐
燕大7号
不同井网的产气量
•对比单井服务年限、高峰期到达时间、高峰期产 量、稳产时间、最终采收率等因素分析,以井距 300m×300m正方形井距布井最为经济合理。
开发方案设计与推荐
3.井位部署 •综合考虑地质 因素和裂缝方 位,结合地形 地貌走势, 采用 西北60°方向 的正方形井网。 考虑到老井井 位,断层和省 县道,河流等 限制因素,进 行以下井位部 署:
气藏工程论述
2.气井排采数据分析
燕大7号
•分析排采井数据得:3#煤层平均产量为1070m3/d;15# 煤层平均产量为1232m3/d。
3#煤层W9井采气数据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15#煤层W14井采气数据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Ⅰ Ⅱ 产 量上 升 阶段 排 水降 压 阶段
Pj
Pf
压 力降 低
Ps
Po
产量Q g
气藏工程论述
3.1产量上升期和稳产期分析
燕大7号
•选取W11井分析前期产量上升阶段,开始生产到稳产期 约2年时间,达到单井平均日产量为2500m3。 •初步设计的气藏单井服务期15年 ,稳产期为8年 ,递减期 为5年。
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赛区

孙健飞,韩东 吴守志,李国豪
张燕,张佩颖 孙星华,徐宁 沈瑞灏,李政兵 王逍,刘莹莹 雷依婷,孟嘉岩 侯澄宇,马亚欣 丁夷非,刘轩章 孙昊,池立勋 郑坚钦,郑泰承 周建伟,吕家兴
陈志硕
队员 方舟,李玉珍 李岩松,梁立斌 杨国栋,刘询 张亚洲,钱安娜
刘珊珊 赵子豪,石小磊 李焯超,闫亚敏
卢运虎 王海柱 蒋宏伟 蔚宝华 宋先知
李军 金衍 周舟
指导教师 韩国庆 马新仿 赵瑞东 张士诚 傅友君 李奔
指导教师 邓道明 王玮 梁永图 侯磊 宫敬 李鸿英 梁永图 梁永图 张帆
张劲军 张劲军 梁永图
温凯 梁天博
指导教师 侯吉瑞 梁永图 杨进 纪荣艺 汪志明 高德利 梁永图
奖项 校内一等奖 校内二等奖 校内二等奖 校内三等奖 校内三等奖
聚能驱 似水流年 214聚合物 今年能得奖吗
砥砺 化学与热力采油 来自星星的你
队名 钻井001 来京油 今日之星 石油故事 805小分队 有点儿内容 飞行模式 三点一四
湍流 钻井小霸王 李二村儿的钻井队儿 感觉人生达到了巅峰
大队长 翻滚的巴旦木
追梦 不一样的岩色6789
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赛区奖项统计
队名 Boom 步履不停 DF no problem 油理油据 流沙 噬元兽 Liquid LandM 当代石油人 deadline 万物皆流2019 我孰与郑少帅 自强队 继续创造太阳
队名 第二杯半价
SATers 听懂掌声 鸽子咕咕咕 中油争锋 湖人总冠军 赏心悦目
19203111 19203076 19203020 19203041 19203227 19203003 19203013 19203135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

表 3 各等级奖项积分
奖项等级 积分 卓越杯 5 一等奖 3 二等奖 2 三等奖 1
II 单项奖项(授予参赛团队及指导教师) (一)方案设计类 (1)综合组:共 21 组 卓越杯:1 组,获奖证书及全程资助赴美国石油企业交流; 一等奖:6 组,获奖证书及奖金 3000 元; 二等奖:14 组,获奖证书及奖金 2000 元; 三等奖:约占有效作品数总数的 30%,获奖证书; 鼓励奖:占有效作品数总数的 20%,获奖证书; 成功参赛奖:占有效作品数总数的 50%,获奖证书。
2013 年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
第三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
2012 年 12 月
一、大赛简介
1.1 名称及标志 中文名称: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英文名称:National Petroleum Engineering Design Competition 英文缩写:NPEDC 大赛标志: 1.2 大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中国石油学会 中国石油教育学会 支持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哈丁歇尔顿集团公司 承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参与单位: (按单位名称拼音顺序排列) 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大学 常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承德石油高 等专科学校、东北石油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辽 宁石油化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北 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燕山大学、延安大学、中国石油
注:全国三等奖=有效作品总数×15%-晋级总决赛数量
第8页
(二)技术创新类 一等奖:4 组,获奖证书及奖金 1500 元; 二等奖:6 组,获奖证书及奖金 1000 元; 三等奖:约占有效作品数总数的 30%,获奖证书; 鼓励奖:占有效作品数总数的 20%,获奖证书; 成功参赛奖:占有效作品数总数的 50%,获奖证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物质平衡法计算气藏采收率
ER GR P / Za 1 a G Pi / Z i
压降法采收率计算表
层系 沙二下 沙三上 沙三中 沙三下 平均 气藏中部深度 (m) 2831.5 3176.5 3397.5 3870.5 原始地层压力 (MPa) 28.25 36.43 48.12 65.29 废弃压力 (MPa) 10.0 11.7 19.0 21.8 采收率 (%) 60 60 50 50 55
owc:-2846m(Q 1)
Q21
1
Q31
) Q4 1
OWC:2870m(Q31) OWC:-2874m(Q21)
owc:-2866m(Q21)
Q2 1 Q3 1 Q4 1 Q4 1
2900
owc:-2907m(Q41)
S11
-2900
S 11 S21 S21 S 21 S2 1 S2 1 S3 1 S3 1 S3+41
32
32
生产动态资料确定采收率
生产动态资料确定天然气、凝析油采收率
井控天 井号 层位 然气储量 (104m3) 白 20 白 27 白 10 白8 白 24 白 52 平均值 沙二下 沙二下 沙三上 沙三上 沙三上 沙三上 1489.34 716.21 4780.55 1565.5 5397.24 5467.7 累积 采气量 (104m3) 617 442 3240 821.97 2824.1 2997.07 天然气 采收率 (%) 41.43 61.71 67.77 52.51 52.32 54.81 55.09 井控凝析 油储量 (104t) 0.18 0.08 0.88 0.29 0.99 1 累积 采油量 (t) 190 257 1955 617 1351 2014 凝析油 采收率 (%) 11 30 22 22 14 20 20
●储层敏感性较强
17
16.00 14.00
¬ ¾ ¶ Ï È ¶ (%)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1 2 3 4 5 6
©á é É ² ¬
18
流体分布复杂
4套含气层系
气层埋深在2576-4090m 含气井段约1515m 气水分布复杂,纵向上分布三套气层 水层集中分布在沙二下—沙三上1砂 组,之下水层不发育
ë º ø Ì È Å × Ê ¢ ¾ µ Ö ´ À ¨ £ 10 8 m 3 £ © 10.38 16.12 28.77 55.27
ý ö Í Ã Î Ó × Ê ¢ ¾ µ Ö ´ À ¨ £ 10 4 t£ © 12.3 29.5 110.9 152.7 121.6 274.3 5.0 13.6 10.7 29.3 52.6 81.9
衰竭式开发:
投资相对较少
采气工艺技术相对简单
较高的天然气采收率
凝析油采收率低
产能试井资料解释
井号 层位 ES3 中 白8 白9 白 10 白 11 白 17 白 18 白 20 白 24 白 26 白 27 白 29 白 52 开 28 ES3 上 ES3 中 ES3 上 ES3 下 ES3 下 ES3 中 ES2 下 ES2 下 ES2 下 ES3 上 ES2 下 ES2 下 ES3 中 ES3 上 ES3 上 井 段 厚度/层数 无因次压力 无阻流量 (m) 3372.8-3401.4 3133.4-3157.0 压 裂 3574.0-3575.0 3064.2-3077.6 3990.0-4000.5 4009.5-4032.0 3556.8-3645.0 2705.0-2706.8 2768-2690 2629.6-2663 3076-3214.5 2940.0-2933.0 2952.6-2964.3 3086.0-3108.0 3137.8-3208.0 3062.0-3065.5 (m/n) (Pe2-Pw2)/Pe2 (104m3/d) 2.2/3 9.2/4 1.0/1 13.4/1 12.5/3 13.0/4 1.8/1 5.0/2 8.6/5 16.5/4 7/1 6.6/5 22/1 18/8 3.5/1 0.21 0.73 0.30 0.77 0.03 0.28 0.75 0.51 0.86 0.42 0.75 0.40 0.45 1.28 2.40 3.66 3.41 140.8 1.58 4.44 4.20 1.71 7.59 20.06 6.54 2.53 34.41 1.22 47.51 3.80 一点法 指数式 一点法 方法 指数式 一点法 指数式
气藏埋深2576-4090m 为中深—超深层气藏
千米井深稳定产量<1¬104 m3/d,为低产气田
凝析油含量在138.5-1000g/m3 ,为中—高含凝析
油的凝析气藏
35
**气田沙二下砂层对比图
砂体呈条带状、透镜状,一般厚度大 (4-10m),延伸长度远(0.5-2km)
**气田沙三中砂层对比图
26
公式计算法废弃压力计算结果
层系 沙二下 沙三上 沙三中 沙三下 气藏中部深度(m) 2831.5 3176.5 3397.5 3870.5 废弃压力(MPa) 11.23 11.41 11.52 11.77
27
不同类型气藏废弃压力
气藏类型 弱水驱裂缝型 强水驱裂缝型 定容高渗透孔隙型 定容中渗透孔隙型 定容低渗透孔隙型 定容致密型 k≥50¬10-3um2 k=10~50¬10-3um2 k=1~10¬10-3um2 k〈1¬10-3um2 适用条件 经验公式 Pa/Za=(0.20~0.05)Pi/Zi Pa/Za=(0.60~0.30)Pi/Zi Pa/Za=(0.20~0.10)Pi/Zi Pa/Za=(0.40~0.20)Pi/Zi Pa/Za=(0.50~0.40)Pi/Zi Pa/Za=(0.70~0.50)Pi/Zi
26
2
3
20
8
9
10
11
12
长811
长811
长812
长812-1 长812-2
长813
长813
13
14
15
15
16
储层基本特征
●砂岩粒度细、碎屑成分杂、填隙物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 ●砂层薄而不发育,连通性差 ●储层物性以低孔低渗为主 ●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为主
●粘土矿物以高岭石和伊/蒙混层含量最高
砂体呈条带状、透镜状,层薄而分散, 厚度一般1-4m,延伸长度200-600m
38
葡北油田PB101--PB3-6井油藏剖面图
横比例尺 0
0.4
0.8 1.2 1.6
Km
纵比例尺 0
0.4 0.8 1.2 1.6
Km
葡北5-3
-2800
海拔 (m)
葡北101
葡北3-6
-2800
海拔 (m)
Q11 Q 21
天然气采收率:41.4-67.7%, 平均55% 凝析油采收率:11-30%, 平均20%
33
综合确定气田采收率
白庙气田油气采收率综合取值结果表
层系 天然气采收率(%) 凝析油采收率(%) 采收率取值(%) 凝析油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压降法 生产动态法 经验公式 生产动态法 天然气 29.53 55.09 31.33 27.80 29.59 55.09 29.56 20.50 19.50 20.00 60.00 60.00 50.00 50.00 55.00
2500
3000
3500
4000
4 3
累积采气量(10 m )
25
老井压降储量计算结果表
井 号 层 位 井控动态储量(104m3) 1489.34 1565.50 4780.55 5397.24 5467.70 7421.59 3704.48 白 20 白8 白 10 白 24 白 52 开 28 白 18 沙二下 沙三上 沙三上 沙三上 沙三上 沙三上 沙三中
系储量落实,但丰度变低。
24
40 35
视地层压力P/Z(M Pa)
y = -0.0073x + 34.898 R2 = 0.9914 G=4780.55¬10 4 m3
30 25 20 15 10 5 0 0 500 1000 1500 2000
G p pi 1 p Z Zi G
沙二下 60.00 沙三上 60.00 沙三中 50.00 沙三下 50.00 平均 55.00
天然气采收率55%
凝析油采收率25%
34
储量综合评价
天然气地质储量为84.43¬108m3,为中-小型气田
四套 层 系叠 合 含气 面 积为 25.2 Km2 ,储量丰度
3.35¬108m3/Km2,为低丰度储量
21
¢ +¢ ñ í
³ ý Ð É È Ö ¡ Å Ð » ³ ý Á É È Ï ¹ Ï » Å
12.0 16.0 4.6 5.2 2.9
2180
29.16 84.43
³ þ Á É ¶ Ï ³ ý Ï É È É
2281 2566 2540
4.20 7.41 2.79 14.39
¢ ñ
³ ý Ð É È Ö ¡ Å Ð » ³ ý Á É È Ï ¹ Ï » Å
19
Í ¿ Ð
² á Î º ³ þ Á É ¶ Ï ³ ý Ï É È É
¬ ø ¹ Å æ ý Â º ¨km 2 £ £ © 6.6 16.3 16.2 24.4 11.6 25.1 4.1 5.7 3.9
Ð § Ó Ð ñ È ¹ ¶ ¨ © £ m£ 8.2 4.6 8.2
Û Ï ¬¹ µ ý Ï Ê (10 4 m 3 /Km 2 .m) 1965 2207 2233